第一篇: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k水升高2℃
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
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
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
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第二篇: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内能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内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
(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
(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 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 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内能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整合意识偏低
2、掩饰个人知识缺失,不能及时、主动去弥补
3、机遇把握不及时
3重点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内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内能说课稿5
内能说课稿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内能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内能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第三篇:《内能》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能》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内能》说课稿2
1.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2.重点难点
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
原 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活动2
进行新课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
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 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
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
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
冰山和铁水图片。
提出问题:
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内能》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整合意识偏低
2、掩饰个人知识缺失,不能及时、主动去弥补
3、机遇把握不及时
3重点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内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内能》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
(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
(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 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 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内能》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内能》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八年级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网络等教学可以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视频播放:火箭升空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火箭的机械能如何变化?它增加的能量是如何转化来的?进行交流
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活动2【讲授】新知构建
出示一组图片视频,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总结内能的定义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活动3【活动】改变内能的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
提出问题: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改变物体内能有哪些方法呢?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一断铁丝,如何让它的温度升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改变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2.做功
知识深化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存在温度差)
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师强调“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然后再放入易燃物演示。
提出问题
1.研究对象是什么?(空气而不是棉花)
2.为什么放入棉花?(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
3.实验说明了什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活动4【活动】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想知道那些知识?
活动5【活动】巩固提高 兴趣延伸
请学生上网站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本节课的疑问
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九年级物理《内能》同步测验题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与_______的总和.
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_______能增加.
3.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___能.
4.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5.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 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二、选择题
6.物体的内能是指( )
A.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D.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7.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
A.甲的内能比乙大
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
D.甲物体的分子动能的总和比乙大
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炽热的铁水有内能
B.抛在空中的篮球具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D.水结成冰后,就不再有内能
9.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10.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
B.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C.两个物体热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三、简答题
11.用锉刀锉铁块时,过一会儿锉刀和铁块的温度都会升高,这是为什么?
12.放在热汤中的铁勺,勺把儿并没有在汤中,过一会儿也很烫手,这是为什么?
《内能》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内能》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内能》说课稿9
内能说课稿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四篇: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第一通过观看神七升天的视频引入新课——内能
第二复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第三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接着引入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第四提问同学们冬天手冷的时候为了保暖会做哪些事,一一列在黑板上 第五通过图片告诉学生们内能与温度有关,并且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
第六通过幻灯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改变内能大小的事例,并让同学们讨论总结改变内能大小的原因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的第七让学生做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实验总结得出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大小
第八总结得出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大小,返回第3张幻灯片让同学们分类取暖的方法,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最后课堂作业进行巩固这节课的知识
第五篇:内能练习题
内能练习题
1.(’11山西3分)“不能与烟共舞,吸烟有害健康”,如图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地运动 一
C.分子间有斥力
D 分子间有引力
2. 11陕西2分)双燃料汽车以天然气或汽油作为燃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
B以天然气为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C在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D.汽油与天然气相比,燃烧时汽油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3.(’10南京4分)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
B用鼻子嗅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表明分子在运动
C在水分子、氢原子和电子中,尺度最小的是氢原子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4.(’10长沙4分)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R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
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
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
5.(’09上海4分)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原子
6.(,09江苏4分)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7.(,09天津4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C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8.(,10哈尔滨4分)五月的哈尔滨,处处飘溢着花香,这是——现象;气温高
时,香味更浓,说明__—————————一
1.(2011年中考•湖北武汉卷)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2.(2011年中考•湖南湘潭卷)水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A.水分子间没有空隙 B.水分子间没有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D.水分子间存在斥力
3.(2011年中考•广州卷)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如图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其原因是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
A.摩擦力 B.分子引力 C.分子斥力 D.大气压力 4.(2011年中考•湖北潜江、天门、仙桃卷)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校园里花香四溢 B.湖面上柳絮飘扬 C.公路上大雾弥漫 D.工地上尘土飞扬
5.(2011年中考•湖北宜昌卷)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桂花飘香 B.尘土满天 C.烟雾缭绕 D.柳絮飞扬
6.(2011年中考•湖南长沙卷)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分
7.(2011年中考•湖南省株洲卷)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部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部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 8.(2011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是()A.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B.红墨水滴入水中很快散开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 10.(2011年中考•河北卷)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观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11.(2011年中考•重庆卷)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A.深秋早晨的雾——液化
B.磁铁能吸引大头针——分子间存在引力 C.灰尘在空中飞舞——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12.(2011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生活处处有物理”。下列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分子间存在斥力
B.用高压锅煮饭——利用降低气压,提高水的沸点 C.打开锅盖看到“白气”——汽化现象
D.用煤气灶烧开水——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3.(2011年中考•福建龙岩卷)往装有50cm3水的量筒中注入50cm3的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cm3。这说明()
A.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存在间隙
14.(2011年中考•福建泉州卷)从今年5月1日起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这主要是考虑到即使在空气不流通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A.物质是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5.(2011年中考•湖北黄石卷)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濛濛细雨从空中下落 B.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D.炒菜时,满屋飘香 16.(2011年中考•湖北宜昌卷)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内能相同
17.(2011年中考•山东威海卷)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
C.物体温度升高,内容一定增加
D.物体内也可能是因为对物体做功能增加时,温度一定升高
18.(2011年中考•辽宁大连卷)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是()A.做饭时,香气扑鼻 B.下雪时,雪花飘飘 C.扫地时,尘埃飞舞 D.烧水时,白气升腾 19.(2011年中考•广东河源卷)关于分子,你认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20.(2011年中考•福建福州卷)今年的“5.18”海交会两岸交流更加广泛,来自台湾阿里山的桧木聚宝盆散发出的芬芳奇香,吸引人们在十几米外就能闻香而去,这是因为桧木芳香的分子()
A.相互之间存在引力 B.相互之间存在斥力
C.相互之间存在间隙 D.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1.(2011年中考•海南卷)端午节,小明给奶奶剥粽子时闻到粽子的香味,这个现象说明()
A.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由原子组成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2.(2011年中考•浙江杭州卷)下列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23.(2011年中考•广东清远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B.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只有做功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D.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24.(2011年中考•广西钦州卷)小明妈妈正在厨房忙着晚餐,小明刚进门就闻到了糖醋的味道,这是因为()
A.糖醋分子之间有引力 B.糖醋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糖醋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糖醋由分子组成
25.(2011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下雪时,漫天的雪花飞舞 B.擦黑板时,粉笔末飞扬
C.煮稀饭时,看到锅中米粒翻滚 D.玫瑰花盛开时,香气袭人 26.(2011年中考•山西省卷)“不能与烟共舞,吸烟有害健康”,下图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27.(2011年中考•山东东营卷)今年3月,卫生部发布的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从5月l日起,全国将在公其场所实行全面禁烟。公其场所都贴了如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人吸烟,多人受害。原因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8.(2011年中考•广西柳州卷)小明闻到烟味,对爸爸说:“你一吸烟,我和妈妈都跟着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29.(2011年中考•四川雅安卷)下列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汽车开过,路边“尘土飞扬” B.天降瑞雪,“纷纷扬扬” C.大院中,“墙内花开,墙外香” D.操场上,“人声鼎沸”
30.(2011年中考•辽宁阜新卷)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无间隙
B.飞机升空是因为飞机受到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 C.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D.人潜入水面下越深,呼吸越困难是因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1.(2011年中考•湖南郴州卷)下列选项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放盐使菜变咸 C.酒香不怕巷子深 D.教室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32.(2011年中考•湖南郴州卷)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动双手感到暖和 B.用嘴向手“哈气”感到暖和 C.冬天晒太阳身体感到暖和 D.围坐火炉烤火感到暖和 33.(2011年中考•云南玉溪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B.物体的温度高,内能一定大
C.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 D.分子的内能包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 34.(2011年中考•广东湛江卷)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0℃的冰没有 内能
B.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多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35.(2011年中考•黑龙江大庆卷)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所含热量的多少由温度高低来决定 B.0℃的冰块,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消失 C.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36.(2011年•福建宁德卷)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多年的冰川融化了 C.用热水袋取暖 D.冬天晒太阳会觉得暖和
37.(2011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 B.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38.(2011年•黑龙江牡丹江卷)下列现象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弯折处会变热 B.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来取暖
C.远古时代,人们采用钻木的方式来取火
D.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汽缸内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温度升高 39.(2011年中考•浙江湖州卷)下列民谚俗语与对应的科学知识不吻合的是()A.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 B.镜中花,水中月――光的折射
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运动 D.磨刀不误砍柴工――增大压强 40.(2011年中考•广东茂名卷)下列现象中,属于分子热运动的是()A.水响低处流 B.玉兰花香四溢 C.风吹树叶动 D.扫地时尘土飞扬 41.(2011年中考•四川雅安卷)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通过搓手,手变暖和 B.用炉火烧水
C.阳光照在柏油路上,路面变烫 D.用热水泡脚,脚感到暖和
42.(2011年中考•湖北荆门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摄氏度的冰变成0摄氏度的水内能不变 B.固体清新剂在使用时发生了升华 C.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44.(2011年中考•广西钦州卷)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晒太阳 B.擦火柴 C.冬天搓手 D.滑滑梯
二、多项选择题 45.(2011年中考•山东潍坊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橡皮筋被拉长后,分子之间只有引力
B.建筑工地上,汽车驶过时尘土飞扬,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C.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D.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 46.(2011年中考•北京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B.温度升高越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C.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D.打扫卫生时房间内尘土飞扬,这种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填空、实验探究和简答题 48.(2011年中考•江苏无锡卷)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发现它们会粘在一起,这说明 ;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它们会相互吸引,这说明 .
48.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9.(2011年•福建宁德卷)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 ;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这表明分子间有 力;风吹荷叶摇晃,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49.运动;引(作用);运动状态 50.(2011年中考•河南卷)清晨荷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空气中弥漫着荷花的清香,这是分子的 现象。50.液化;扩散 解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为液态小水滴,发生的是液化现象;闻到香味,这是花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是分子的运动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是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子扩散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目.要知道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51.(2011年中考•湖南娄底卷)为汽车加油时,会闻到汽油味,这是由于汽油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___,所以加油站内禁止吸烟。51.无规则 52.(2011年中考•安徽芜湖卷)位于我市市中心的镜湖因水清可鉴,形似圆镜而得名,春日的镜湖公园分外妖娆,鸟语花香、绿柳成荫。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鸟语”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的耳中的;人们闻到“花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52.空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解析:“鸟语”是鸟儿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人们能闻到“花香”是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53.(2011年中考•安徽省卷)夏天的晚上,为了驱赶蚊虫,小敏在房间里使用电蚊香,过了会房间里就充满蚊香的气味,这是因为。
53.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使用电蚊香时,房间充满蚊香的气味,这是蚊香的气味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它属于扩散现象。54.(2011年中考•甘肃兰州卷)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____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 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
54.无规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子运动论的理解。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无规则运动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55.(2011年中考•辽宁鞍山卷)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 的物理量,它反映了大量分子______。56.(2011年中考•湖北襄阳卷)妈妈在厨房炖排骨汤,小雪还没进门就闻到了排骨汤的香味,这是一种______现象。妈妈把菜刀放在磨刀石上磨了几下,发现菜刀的温度升高了,这是用_______的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57.(2011年中考•重庆江津区)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盛有质量为100 g、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甲杯是5 ℃的冷水,乙杯是80 ℃的热水,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若同时向两个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1)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2)一段时间后乙杯中的热水温度会降低,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水的内能的。58.(2011年中考•内蒙古杭锦旗卷)过春节时,同学们总喜欢燃放鞭炮.其中有一种鞭炮,不需用火去点燃,只要稍用力将它甩向地面,鞭炮就可以爆响。鞭炮与地面发生碰撞时,通过_____的方式,使它的内能_______(增大/减小). 59.(2011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___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__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60.(2011年中考•湖南湘潭卷)用热水袋取暖时,热水袋的温度会逐渐降低。这是由于热水袋,通过 的方式,减少了 能。61.(2011年中考•江苏苏州卷)图甲说明: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图乙说明: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62.(2011年中考•福建莆田卷)高档红木家具加工场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檀香,这是 现象,是红木分泌出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 运动的结果。家具在制作过程中,木头交接处要留有适当的缝隙,因为随着季节的变化,木头会产生 现象。用布对家具表面进行“磨光”处理,布与家具表面之间的摩擦属于______摩擦。用力“磨”是通过增大 ___的办法来增大摩擦的。63.(2011年中考•福建漳州卷)春天即将到来时,漫山遍野的青梅散发出阵阵清香。这是香气物质在空气中_______形成的。如果天气晴暖,香气更浓。因为温度高,香气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加______的缘故。64.(2011年中考•甘肃天水卷)如图甲所示,将两个底面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配有 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燃烧起来,这说明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______增加。65.(2011年中考•江苏宿迁卷)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用的热水瓶,其外壁采用镀银的双层玻璃,并将中间抽成真空,这是为了减少 __ .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后,立即盖上软木塞,软木塞会跳起来.这一过程中瓶内气体的 __ 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汽油机的 __ 冲程也发生同样的能量转化. 66.(2011年中考•四川成都卷)如图(甲)所示,炒菜时,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如图(乙)所示,在海边沙滩,我们经常发现,沙子滚烫,而海水依旧凉爽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_______比沙子大。
67.(2011年中考•江苏淮安卷)新型防空导弹“红旗﹣9”试射,导弹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而其与空气摩擦导致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此内能改变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
68.(2011年中考•陕西省卷)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69.(2011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交警在检查酒驾过程中,首先通过嗅觉感知其是否饮酒,进而通过酒精检测仪进行定量检测。该仪器原理可以简化成如图所示电路,其中Ro为定值电阻,R为气敏电阻,其阻值与酒精气体密度成反比.交警能闻到酒精味是因为___________。若驾驶员饮酒,检测时酒精检测仪上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70.(2011年中考•贵州铜仁卷)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 和 两种。71.(2011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冬天手冷时,我们经常将两只手相互搓搓使手暖和,这是利用_______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也可以用“暖手宝”焐手,这是利用________的方式增加手的内能。72.(2011年•湖北恩施卷)在吹气球时,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你及时捡起气球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选填“变高”、“变低”或“无变化”)。当球内气体喷出来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情况是。气球的叫声或者吹爆裂的声音,都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或休息,尽量不让气球发出声音属于在(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73.(2011年中考•广东佛山卷)分子因为发生了 现象使走进公园的同学们感到花香袭人;夜晚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形成了露珠;清晨太阳照射露珠时,露珠吸收 内能增加。74.(2011年中考•江苏盐城卷)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以东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浪具有巨大的 能,致使褔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受损,反应堆温度升高.用海水冷却反应堆是利用 方式来改变反应堆的内能.褔岛附近的空气中检测到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说明分子是 75.(2011年中考•广西北海卷)邻居家油炸咸鱼时你会闻到浓浓的香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_______,咸鱼放入油锅里是通过___________迅速地升温而炸熟(填写改变内能的途径)。
76.(2011年中考•山东聊城卷)如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10年2月21日温哥华冬奥会比赛的精彩瞬间。比赛时两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 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冰熔化成薄薄的一层水,这样就能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77.(2011年中考•福建福州卷)如图所示,将一根铁丝用手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弯折处会发热,铁丝的内能将____。这个实验说明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78.(2011年中考•云南昆明卷)冬天,置于太阳光下的棉被晒得暖乎乎的,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了棉被的内能;反复弯折铁丝,铁丝变得烫手,这是通过________方 式改变了铁丝的内能。79.(2011年中考•山东枣庄卷)王刚的妈妈刷锅时直接用“清洁球”打磨铁锅底的锈迹,隔一会儿感觉铁锅发烫。王刚向妈妈解释:这是用_______方法升高了铁锅的温度,此过程是_______能转化为内能。80.(2011年中考•广东湛江卷)城市中到处可见的违章“小广告”,严重影响着城市市容市貌,被称为“城市牛皮癣”,已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顽症”.在创建“宜居港城”活动中,小敏和同学们一起到街头巷尾用砂纸清除那些违章“小广告”;砂纸表面很粗糙,是为了 摩擦力(填“增大”或“减小”),过了一会儿,小敏感觉砂纸发热,是因为机械能转化为 能,这 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的. 81.(2011年中考•山东青岛卷)冬天手很冷,可以将手放在火炉旁烤火取暧或双手互搓取暖,使手的温度升高,内能
。前者是热传递方法,后者是
方法。82.(2011年中考•广西崇左卷)很多化学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加热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反应物的内能,反应物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选填“快”或“慢”)。
83.(2011年中考•山东烟台卷)从物理学角度看,下图所示的情景说明______________.(图中人说“真冷啊!搓搓手就暖和了。”)
83.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或摩擦可以生热)
四、计算题
84.(2011年中考•福建龙岩卷)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 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应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
(1)刹车过程中轮胎发热升温,能增加,这是由
引起的.
(2)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多少?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多少?
B卷 能力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中考•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会将肉炒焦或炒糊,大大失去鲜味。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对此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 C.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内能增加主要通过做功实现的 D.附近能闻到肉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2011年中考•湖南湘潭卷)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常用的物理方法。下列根据现象作出的推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现象:初春的湖边,柳絮飘扬 推测: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某物体熔化时温度不变 推测:该物体可能是晶体 C.现象:将磁铁靠近矿石,磁铁被排斥 推测:该矿石为磁体 D.现象:阳光普照大地 推测:太阳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填空、探究和简答题
3.(2011年中考•江西卷)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 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 增加。4.(2011年中考•福建漳州卷)从热水瓶中倒出一大杯热水,立即将瓶塞盖紧,瓶塞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倒出热水后进入热水瓶的冷空气与热水发生______,受热膨胀对外_______,把瓶塞顶出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