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和预防艾滋病教案
认识和预防艾滋病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2、增强预防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第一张图片,标语内容是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恐怖。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并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第二张图片: 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艾滋病人,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截至目前,据官方统计,中国艾滋病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37040例。但专家透露,该省实际感染人数可能不少于八万人。云南省是全国艾滋病高发地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的33个发现有孕妇感染艾滋病毒。平均感染率为0.38%,其中有5个县超过1%,最高达2%,这意味着云南艾滋病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因此,认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成了每个同学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常识。
关于艾滋病,我们在平时的宣传中对它已经有了一点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我们掌握的怎么样?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游戏:红灯、绿灯游戏
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感染上艾滋病 步骤:
1、给每个学生三张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每张画上一个圆圈,分别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红色圆圈代表“高风险”行为----亦即“停止你正在做的事!”黄色圆圈代表“低风险”行为----亦即“放慢速度,多加小心!” 绿色圆圈代表“无风险”行为----亦即游戏中的行为是安全的!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将游戏规则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明白每种卡片颜色的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游戏
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绿色卡片; 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感染艾滋病,请举起黄色卡片; 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红色卡片; 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
A 使用安全套 B 接吻 C一位感染了艾滋病的母亲给孩子哺乳
D无防护的性行为 E献血 F 清洗溅在衣服上的血液时不戴手套
H用消毒液清洗重复使用的针头 I 用水清洗针头后重复使用
J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坐式马桶 K与吸毒者共用针头
L 给予或接受按摩
M与感染者共用餐具
N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你面前咳嗽或打喷嚏
小结:一个人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就没有机会回到过去,这是严峻的事实。请记住,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不在于你是什么人,而在于你所做的决定是否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调查研究发现:
(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
(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4)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女青少年尤其易感。通过上面的小游戏,我们已经了解了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将有助于同学们了解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使大家进一步清楚的意识到不采取保护措施所面临的风险。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活动二】
游戏:换水游戏
道具:纯水,氢氧化钠,烧杯,注射器
1、游戏介绍:我们用纯水代表健康人,氢氧化钠代表艾滋病毒,含有氢氧化钠的溶液代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纯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均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外观上没有任何区别,表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普通人看上去完全一样。
2、游戏规则:准备7个盛有液体的杯子,其中只有一杯是氢氧化钠溶液,其它的杯子中全是纯水,这表示我们中间只有一人感染艾滋病毒。将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明白每种卡片颜色的象征意义。
3、游戏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游戏
1)全班叫7位同学上来,大家可以任意取一个盛有液体的杯子。2)每人手中有一杯溶液,但是不告诉哪一个杯子里含有氢氧化钠呢?
3)每位同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液体相互交换。每人从自己杯中用注射器抽出3ML溶液相互加入对方杯中,一个人与6个不同的人(注意是6个不同的人)进行液体交换。开始。第一次换水„„完毕。大家按原队形站好。第二次换水„„完毕。大家按原队形站好。第六次换水„„好,完毕。4)液体交换完毕。
5)验证。在开始时我们只有一只杯子中含有氢氧化钠,现在是多少呢?
让我们加入酚酞指示剂检验一下。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为阳性反应,说明已感染病毒。无变化为阴性反应,说明没有感染。结果如何呢?大家先估计一下。
让我们来数一数,好可怕!所有杯中的水全部呈红色,只不过由于浓度的不同,各个杯中呈现出的红色深浅不同,也就是说病毒感染程度不同,但是艾滋病病毒是可以在人体中繁殖的。
(这是一项非常可靠的科学实验。游戏模拟了艾滋病毒经体液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艾滋病传播的速度是何等的惊人。通过不安全行为,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所感染的人群以指数递增形式发展。如果不加控制,若干年后我国将是怎样,有多少人将感染艾滋病,不堪设想。)
6)游戏小结:在游戏的基础上及同学们的分析后小结。
艾滋病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出人们的想象,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l 性伴侣越多,危险越大;
l 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三、课堂小练 判断:
(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四、提出问题 如何预防艾滋病?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2)正确使用安全套。(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5)医疗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五、结束语
艾滋病虽然凶险,但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认识的它的危害性,以及提高我们自身的保护意意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预防艾滋病。
(1)经性交传播艾滋病病毒是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一次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也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我们无法从人们外观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否感染的可能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其社会地位或职业。这方面的一些误解往往诱导我们放松警惕,采取不安全行为。
(3)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预防,注意自我保护。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
(4)要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最重要的力量。
第二篇:第三节 认识和预防艾滋病
第三节 认识和预防艾滋病 第一课时:认识艾滋病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5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宣传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内容
1、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师)重点介绍两方面。一是艾滋病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学生)自主发言
2、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师)重点分析以下内容:
(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
(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3、艾滋病相关知识
(学生)小组交流: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三)、学生讨论艾滋病的可怕之处
(四)、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学到的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呼唤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第二课时艾滋病的预防
教学目的: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每个小组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你们现在对艾滋病了解多少呢?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内容尽量具体,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2、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
3、(学生自主发言)作为中学生来说主要预防措施是:
(1)不发生婚前性行为;(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三)、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交流口号。
(四)、课堂小结:今天又学了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我们要呼吁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第三课时 课外延伸
教学目的:了解与艾滋病有关的周边知识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与教师讲解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 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与艾滋病有关的周边知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与艾滋病人接触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认识了艾滋病并学会了预防,可是我们遇到艾滋病病人时要如何对待
(二)学生分组讨论
(三)教师讲解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四)学生交流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五)课堂小结: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第三篇:3认识和预防艾滋病
专题三 认识和预防艾滋病
【教学背景】
当前,全球艾滋病的形式十分严峻,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艾滋病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不仅危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当前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尤其是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了解太少,的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每个小组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
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艾滋病
2、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师可重点介绍两方面。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学生自主发言
3、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
(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
(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
(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
(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学生小组讨论
三、学生交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四、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呼唤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课时二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对艾滋病了解多少呢?
二、整体感知
1、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内容尽量具体,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2、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
3、学生自主发言。
三、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再次交流新的口号。
四、课堂小结
今天又学了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我们要呼吁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板书设计】
第四篇:中学生如何认识和预防艾滋病教案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有 那些危害,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并为国家 预防艾滋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艾滋病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四、如何预防艾滋病
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点入话题 师述: 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面影 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
二、授新课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 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 原体的袭击。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 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 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 一些少见的癌瘤。艾滋病自 1985 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 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1、性接触传染 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 播。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 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问题。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 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将 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 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3、母婴传播 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 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请同学们展开探讨这一话题。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
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 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 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 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 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 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 20-45 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 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 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 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 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 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四)、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 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 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 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 体的检查。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 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特别是静脉药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和药物。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它可能被 血液污染的物品。
4、加强血液制品的
管理 对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抗体检测、凡抗体阳性者应坚决禁止供血、血浆、器官、其他组织或精液。特别要加强对进口血液制品的检测,禁止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入 库。
5、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和医 疗器机刺伤皮肤。避免直接和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直接触。病人的衣物及物品可 用 1:10 漂白粉或 1:10 氯酸钠液消毒。病人收尸体需用料袋封包后火化。病人的分泌 物和排泄物及废弃物品都需要装入密封塑料袋内处理或烧毁。
6、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 我国目前重点检测对象是;①应用过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的病人,特别是 1981 年 至 1984 年期间应用过进口的第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②与来华的外国旅游观光者或国 外留学生有过性关系者;③长期驻华的外宾、留学生来华的旅游观光者(尤其是从艾滋 病高发国家来的);④我国长期驻外人员、劳工(特别是输过外国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员;⑤某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⑥对艾滋病病人及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的接触者。
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四)、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经的顾虑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握手、拥抱等接触或 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 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一般也不必担心 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 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 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三、课堂讨论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 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相信同学们了解了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预防,学会 了保护自己。
五、巩固练习
1、艾滋病是 A 一种性病 B 一种血液病 C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D 同性恋病
2、H I V 是 A 预防艾滋病组织缩写 B 预防艾滋病疫苗 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 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
3、第一例艾滋病人哪一年在哪个国家发现的? A 1984 年英国 B 1981 年美国 C 1971 年美国 D 1981 年英国
4、用于艾滋病宣传的红丝带的由来和意义是: A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 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颜色醒目的统一标志。B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 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大家都戴、利于宣传的国际标志。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 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 际标志。
D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 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远离艾滋病的警示标志。
5、预防艾滋病的错误方法是: A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洁身自爱,不在婚前婚外发生性行为; B 远离毒品:不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 C 避免经血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 D 远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与他们接触。
6、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有什么区别? A 没有区别 B 只是叫法不同 C 严重程度不同 D 感染者指艾滋病毒携带者,患者指已经被艾滋病毒攻击得丧失免疫力的人。
7、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友: A 闻“艾”色变,远离艾滋病患者; B 不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共同办公;不使用艾滋病人用过的马桶; C 背后指指点点,见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马上躲避; D 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握手、共同进餐等日常接触; 为他们的亲友提供有关艾滋病的护理和防治知识
8、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是: A 每年 12 月 1 日 B 每年 12 月 6 日 C 每年 6 月 12 日 D 每年 12 月 16 日
9、在下列几种体液中,哪种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A.血液 B.汗水 C.精液 D.阴道分泌液
10、既能避孕又能预防艾滋病病毒和性病传播的措施是: A.上环 B.结扎 C.使用避孕套 D.口服避孕药
11、艾滋病病毒传播有哪些途径?(多选)A.空气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公共场所传播 D.母婴传播 E.血液传播 F.日常生活接触
12、下列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多选)A 到公共泳池游泳 B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不安全性行为 C 照顾艾滋病患者 D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头静脉注入毒品 E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 F 蚊虫叮咬
答案:1 C 2 C 3 B 4 C 5 D 6 D 7 D 8 A 9 B 10 C
11 BDE
12 ACEF
第五篇: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2.增强预防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过程:
一、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4.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5.感染艾滋病毒的三大途径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6.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主要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多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除了卡波西氏肉瘤以外,其他的如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也不少见。7.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特异性外表及症状,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国家确认实验室的实验室诊断。当国家确认实验室血液检测证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HIV(+),才可以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8.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 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二、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三、预防与控制
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作为小学生来说主要预防措施是:(1不以任何方式吸毒;(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