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朱自清的《春》给大家描绘了一幅幅春的美景,尤其是春花一部分更是引人入胜,大家观看这幅图片领悟春的勃勃生机也回顾一下那一段优美的文字,及写景的方法。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四)讨论写景方法
1、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3、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五)布置作业
1、欣赏配乐图片,发挥想象联想,写一段景物描写。(注意写景顺序,写景方法)
2、梳理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
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动态美)
总:
抒怀 欲界之仙都
课后反思:
1、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2、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感悟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感受作者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3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2014-10-01 14:20:02)转载标签: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
分类: 课堂风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教学重点】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2.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
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最后,一齐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悟
勃勃的生机
脱俗的心灵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准确翻译、背诵。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情境设置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 PPT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
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 题目及作者)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解题:
题目中有两个“书”字,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明确:“答”是“答复”的意思,“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 “给谢中书的信”。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据说旅行家马可.波罗非常喜欢中国的唐诗,一次,他读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惊讶得瞪大了眼睛,问“什么书啊?卖万斤那么贵!”看来他是不知道这里的“家书”是“家信”的意思所以才会如此惊讶。在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能够收到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是何等的珍贵啊!
(此环节小故事的设计,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理字词:
1、学生听读。
(提示: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听读后强调长句子的朗读节奏、需注意的字音。
2、学生自读,每人读两遍。
3、找两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做点评。
4、以小组为单位竞读。
5、全班齐读。
6、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译读课文。
(提示: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就是准确、通顺、美好。)
(这一环节,是想通过朗读和译读,读准课文,读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四、小组合作赏美点:
请用批注法在书上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点评。可选择动与静、视觉与听觉等不同角度。
请用“我从_______句中读出了_______美。作者从______角度写出了景物的________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
教师做示范:
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此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赏析作品中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斑斓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结合之美几个美点,从中学习观察景物的角度、动静结合的处理、视觉听觉的运用等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五、我来当导游:
请每位同学选择文中的一副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动笔为它写一段导游词,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
因为学生可能缺乏导游知识,准备一个片段进行示范。
“前方景点名为高山流水图。请大家抬头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多像一位父亲,高大,慈祥、沉默;俯视脚下,明净的溪水清澈见底,多像一个小姑娘,单纯,透明,拽着父亲的衣角绕着他欢快的唱歌、跳舞。好一幅动人的父女相依图!”
生动笔写作。小组交流。评选最佳导游员。
展示:最佳导游员上台交流:(屏幕显示图片,音乐响起)(屏幕上展示江南山水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巩固和延伸学生对写景方法的学习,实施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六、深入理解悟情思: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学生自学。交流。)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一句流落出作者与谢公自比,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
出示文章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补充介绍山中宰相的故事。为作者寻找知音。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此环节的设计是想加深学生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全体起立,齐声诵读。
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教师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对山水的欣赏,对自然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愿大家都能够找个合适的时间,来一次醉情山水之行,写一篇醉情山水之作!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注释的词语,疏通文意。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意境的优美。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4.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大家注意看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在一起,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谢中书”指谢征,“中书”是官职名。第二个“书”是书信。所以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对,这里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那陶弘景与谢中书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让我们去课文中一探究竟。二、一读音韵:
1.有人评价: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我们首先要一读音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文章,尽量把字音读准确。(生读)
2.大家觉得哪个字的读音不好把握?我们来交流一下。(“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字音还有问题吗?(生:没有了)那短文的节奏你能把握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给我们划出这两句话的节奏。谁自告奋勇,想尝试一下?如果你拿不准,可以同桌两个讨论一下。(幻灯片出示:1.实是欲界之仙都。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字音、节奏我们都找准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力争读出一种音韵美。(评价:你的声线优美,非常适合朗读)
5.让我们一起读,感受这篇文章的音韵美。
三、疏通文意:
同学们读得很美,不过,要想读出文章的韵味,还要对它的大意有所了解。现在请大家对照着文章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可以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翻译不上来的句子标记出来,小组内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师:哪个小组有疑问?
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怎么翻译?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师:谁还有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生:…… 师:还有吗?
师:好,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竞赛,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一会儿我们抢答。
幻灯片出示:字词:1.交辉 2.四时 3.歇 4.颓 5.沉鳞 6.与 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四、二品意境:
师:同学们读得一遍比一遍好了。通过这几遍朗读,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美不美?光说美还不行,要说说它美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二品意境,进入这篇文章的语言世界。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旁边做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哪里美。(生默读)
大家还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吗?那老师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小组之间相互补充,一会儿选派代表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描述得也很优美。老师把刚刚大家的发言概括一下,你看看概括得恰当不恰当。(出示幻灯片: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给森林增添了生机,傍晚夕阳西沉,游鱼跃出水面,饶有趣味;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蓝天白云,青林翠竹,两岸石壁,色彩斑斓;这里有动静相称之美,你看高山与流水,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五、三悟情感:
我们欣赏了这里的美景,那陶弘景与谢中书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写这封信呢?要想了解,我们就要知人论世,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和写作本文的背景。(幻灯片出示)
陶弘景:南北朝时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梁武帝佩服他的才学,曾召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晚年隐居山中,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朝代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少文人隐遁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师:了解了这些,你知道陶弘景为什么给谢中书写信了吗?他通过这封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生: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向。
师:对啊,作者觉得这里景致优美,简直是人间仙境,有一种归隐的意思在里面。读读课文,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说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他懂得欣赏,所以感到很自豪。
师:你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了不起。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答谢中书书》,也就是说,这是写给谢征的回信。至于谢征给陶弘景写了一封什么信,历史上已经无从查证。但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内容?
生:我觉得谢征应该写他所处的官场多么腐败,他多羡慕陶弘景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嗯,这是你的理解,很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谢中书既然是朝廷中人,可能是劝陶弘景做官。
师:是啊,像陶弘景这种有才能的人,世俗的观点当然是应该做官。但作者自己是怎么认为的?
生:他不求功名利禄,只是忘情于山水,沉醉于山水。师:谁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本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在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生齐诵课文)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四、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