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诗经·关雎》一诗,被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用。除了个别词语的理解有些难度,该诗似乎浅显到不需要解读,因而很少有教师认认真真去解读,大多在一番陈词滥调的赞美之后,解读便消于无形。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都照本宣科,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说,把结论贩卖给学生。这既糟蹋了这首美丽的诗歌,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诗教”机会。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该诗进行一次有别于社会消遣性解读和文艺理论研究式的教学解读。
一、文本误读:止于不当止之处
对《关雎》文本的误读,主要发生在对内容的误解上。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辨识误读的开始。
答案一:写爱情。这个答案,从一般社会消遣性解读来说,也就可以了。作为一般社会性读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往更深处探究。读一读,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就可以了。而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都不应该止步于此。
答案二: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这个答案,是对前一答案的具体化。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说:“《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和《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对该诗的解读鉴赏文章也大体持此种观点。
当严肃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权威的鉴赏辞典都止步于此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真正的文艺研究式解读和语文教学解读不得不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关雎》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
我们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就要与《诗经》打个照面,首先的首先就是与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关雎》相遇。那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孔子在编定时将其放到“第一”的位置?并且,我们不得不注意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一篇。难道就因为它写的是爱情,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一点,恐怕《关雎》不足以位列《诗经》之首吧。
二、教学尴尬:没什么可讲,不便于讲
作为一个文学经典,《关雎》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有位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语文教师讲述了她的故事:
在教授《关雎》这一课时,我一般只是让学生们多读几遍,熟悉字词,然后背诵一下就结束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一课没有什么内容可讲,无非就是一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的爱情故事,而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也不愿多提及“爱情”这方面的内容,怕引发学生过多的想法。
这位老师很真诚地给我们讲述了《关雎》的教学命运。而这也是不少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尴尬:第一,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却没有什么“可讲”的;第二,美好的爱情,不便于给初中学生讲。关于第二点,曾经有个担任班主任的数学教师与语文任课教师开玩笑:“我们班主任辛辛苦苦地给学生讲不要早恋,你们语文教师却一篇又一篇地教爱情诗,你叫我的班主任工作怎么做嘛?”玩笑中的尴尬,却也有语文教学的份。
这里的尴尬,源于没有读懂《关雎》这个文本:一方面被《教师教学用书》、网络参考资料所束缚,没有直接面对文本本身;另一方面缺少走进文本的真功夫。其实,走进初中语文教材的《关雎》,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学生去恋爱”,而是教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样的人值得你去爱,怎样获取恋爱的资格”。这就是这个诗歌文本“风天下”的教化之功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之所在。
《关雎》真有这样大的魅力?
三、追根溯源: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
孔子眼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关雎》?这个问题,我们己无法问孔子,但可根据相关文献推知。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此看来,古诗原来本有3000多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选了其中305篇,编纂成《诗经》。这样看来,《关雎》能被编入《诗经》不在于他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他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义”标准的爱情故事。它能居于《诗经》之首,则表明他最符合孔子“礼义”标准。遗憾的是,孔子没有直接解读这首诗。他只是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所幸的是,汉代大儒毛亨、毛苌潜心研究《诗经》,著有《毛诗序》,比较贴切地把握了孔子的编纂意图。《毛诗序》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这也正是孔子将其措于“首位”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阐明夫妇之德,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乡人”),也适用于统治阶层(“邦国”)。
古代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很深刻的道理。首先,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其次,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特别是男女之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札记·礼运》),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一般来说比较简单,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子罕》)所以一切欲望的克制、一切人伦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
在孔子看来,《关雎》以诗歌的方式为男男女女树立了一个标准:“君子”的内涵是什么?“淑女”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关雎》是对“君子”“淑女”内涵的诗化解释、诗化表达。因此,答案就在诗歌文本中。
四、教学解读: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 1.文本教学解读:“向内看”!
这就又要回到文本本身了。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要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尽可能在文本内部找答案。“向内看”还是“向外看”是区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水准的重要分水岭。“向内看”应成为今后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的基本认识。“向内看”,我们会看到一个与既有结论不一样的、立体而丰满的《关雎》,会看到一个更贴近孔子编纂意图的《关雎》。简单来说,《关雎》一诗,其实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的。孔子将其编在《诗经>之首,意在通过它为男男女女树立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以“风天下而正夫妇”——在诗一般的理想境界中,什么样的女子可称为“淑女”,而值得你去追;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为“君子”,而值得你托付终身。2.“向内看”的方法:关键词演绎法
走进这个文本,我们需要运用的真功夫是“关键词演绎法”,其他方法间而用之。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本解读的“支点”,确定的依据是:(1)出现的频率;(2)出现的位置;(3)与解读目的的关联性。在实际确定时,常常综合运用。由于文学文本的含义比较丰富,对于同一文本,可以选出不同的关键词,因此,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逊将其称之为“未锁定的关键词”。一般说来,动词和形容词是选择关键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特别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位置出现的、与解读目的紧密相关的动词、形容词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关键词。第二步,分析。也就是对关键词做细致的严密的纵深分析,以揭示其具有的而被常人所忽视的、深层次的、丰富而又意味深长的含义。尤其不要忽视把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整体解读。第三步,以关键词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这一步,意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这三个步骤,紧密相连。运用到《关雎》一诗中,简单地说,就是抓取描写人物(淑女、君子)的关键词语,理清其间的意脉,从而分析人性形象。3.《关雎》教学解读:“关键词演绎法”的运用
第一轮演绎:“淑女”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一个形容词“窈窕”,这是指外表。也就是说“淑女”的第一条标准是外表看来要文静美好(“窈窕”)。在古人眼里,那种看起来风风火火、长相一般的女孩是不能称为“淑女”的。这样看来,在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中,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外表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其次,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这三个动词,写的是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淑女”的第二条标准一一勤劳。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淑女是在劳动中产生,而不是在吃喝玩乐中产生的。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好学上进、热爱劳动才能造就淑女,贪玩好耍不能造就淑女。
最要紧的是,从《诗经》所用手法“赋比兴”之“比”来看,“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一逐个了解一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该女子对待择偶的态度。这就是“淑女”的第三条标准——对待爱情慎重、理智。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那种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女孩,不能称为“淑女”;不随便爱上一个男子的女子,才会不随便丢下一个男子。
至此,我们明白了“淑女”的三个特点,或者说三条标准:文静美好,热爱劳动,对待爱情理智、慎重。
第二轮演绎:“君子”的内涵是什么?
写“君子”的动词也有三个:“求”(追求)、“友”(亲近)、“乐”(使快乐)。这其实也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理解到这一点并不难。遗憾的是,不少人也就止步于此,没有再往深处细究。
首先,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男子爱慕女子却又求之不得的时候,男子并未放弃,他不是那种爱一阵子就算了,转而追求其他女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星星还有月亮”。诗歌中,男子对女子的爱是持续不断、逐渐热烈的,并不轻言放弃的。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爱得执著。
其次,执著之爱也不一定是君子之爱。在当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些男子爱一个女子也确实很执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属于死缠烂打类型,甚至以死相威胁。这种男子,在古代也是会有的。但本诗中的男子,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追到,但是他并未像有些人那样做出过激之事,只是“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辗转反侧”刻画出君子向淑女表白爱恋之情后,遭到拒绝时痛苦失眠的情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夜深人静,一个男子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心中思念着他心爱的女子。他时而发出一声叹息,因为心爱的女子拒绝了他的求爱,难免伤感、痛苦,甚至一丝气馁涌上心头。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他想到她微笑的脸庞,想到她柔美的声音,心中便又充满了斗志,她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为了心仪的女子,他苦思冥想,思考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讨她的欢心,才能博得她的芳心。
于是,最精彩的事情出现了,那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方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即弹琴鼓瑟亲近女子、敲钟打鼓让女子高兴。在上古时代,弹琴鼓瑟、敲钟打鼓是高雅之乐事。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对于男子来说堪称“绝招”。那么,男子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拿出这一“绝招”,以求一招制胜呢?从常理来看,男子那么喜欢这一女子,是应该一开始就会拿出绝招的。然而,他却只是简单地“求”,甚至连《诗经·卫风·氓》中的的氓那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小心计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很可能是男子最开始根本就不会,所以就只有直接去“求”。后来又怎么会弹琴鼓瑟、敲钟打鼓了呢?他是去学习的,为了能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他改变了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君子”的第三个特点——为爱改变自己。
那么,男子是在向哪个方向改变昵?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变得越来越不成样子?从诗句可知,他能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了。这是向好的方向改变,是在提高自己。而提高自己的动力就来自对女子的爱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君子”的第四个特点——为爱提高自己。
至此,我们明白了“君子”的四个特点,或者说四条标准: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
第三轮演绎:“淑女”的内涵又增加了什么?
男子的行为改变,其实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淑女”的形象特点。男子十分喜欢女子,以致在求之不得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后来他去学习弹琴鼓瑟、敲钟打鼓这一类高雅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淑女”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情趣高雅。一个情趣高雅的女子,当然可以称得上“淑女”了。从当代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说,如果女子喜欢跳舞,那男子就会去学跳舞;如果女子喜欢打麻将,那男子也会去学打麻将;如果女子喜欢上网,那男子也会去学上网。而诗歌中的男子是去学琴瑟、钟鼓之类高雅的事,看来女子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精通的。而这点,男子在求而不得“辗转反侧”的时候就想到了。他想,心爱的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品位高雅,必须得提高自身的修养才配得上她。于是他努力地学习琴瑟钟鼓,不久他就能在她的身边弹奏出动听的乐曲,和她一起欢歌起舞„„
综上所述,“淑女”的标准有四——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的标准有四——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
当我们的学生——多情的少男、怀春的少女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些标准后,心中当会泛起什么样的涟漪昵?当他们一遍遍深情地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淑女”“君子”的标准就会深深地刻在心底了。古人“风天下”的愿望,在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中落到了实处。这样看来,我们在教学中,不必回避“爱情”,反而可以借助诗歌的魅力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对待爱情。让女孩子们明白,只有勤劳、情趣高雅、努力学习,才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男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子,面对爱情,要学会尊重,更要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这样,我们不仅解读了文本,更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爱情的内涵,懂得了自己当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具有永恒价值的“诗教”的魅力。
我们凭借的只是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其他外在的东西。“米不够,水来凑”是阅读教学的大忌。语文教学中文本教学解读的魅力就在于此,奥妙也在于此。
[本文系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教师司[2013]13号)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SC13A015)成果之一。
第二篇:12《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材分析】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自学检测 1.填空题。
(1)__ 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 _、____、___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 __,____ 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窈窕()()
好逑()()
寤寐()()
溯洄()()
坻()
荇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答案:1.(1)《诗经》 305 风 雅 颂(2)赋 比 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3.C. 4.B
(二)活动二:朗读全诗,把握文意
1.听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练读,注意停顿和字音。生展示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然后点评。教师点拨: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诗歌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3.译读。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4.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教师点拨:《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摘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三)活动三 思读全诗,探究写法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中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随堂练习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诗经·关雎》
内容:风雅颂;
触景:雎鸠
手法:赋比兴。生情:淑女
咏叹:君子逑
【教学反思】
第三篇:《诗经》两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之《关雎》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活动:
(1)、初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掌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创作手法。
3、学生能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热爱之情。
【发展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课文《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
《关雎》这首诗是《诗经》里305首中的第一首。教学重点是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讨论法:品读法味诗歌语言,讨论分析诗歌涵的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爱情是文学尤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关雎》。
二、走进《关雎》
(一)第一个环节,推荐最佳朗读者:吟读诗歌感知诗意
老师范读后启发学生。
1、问:如果选你来朗诵配音,你觉得哪些词语不容易读好?
明确: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 mèi 辗转zhǎn zhuǎn芼mào乐lè之
2、齐读诗歌。
3、解诗题,《关雎》中“关”是拟声词,形容雎鸠鸟的叫声,雎就是雎鸠,是古代一种水鸟雎鸠鸟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呢?
师提示:古代传说中,雎鸠鸟雌雄形影不离,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4、雎鸠鸟是古代离爱情最近的鸟,在雎鸠的关关之声中,我们的男主人公和窈窕淑女之间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男子亲眼所见所闻,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中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而然引起自己对心中
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的无限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这位身姿曼妙窈窕,容貌美丽,品德贤淑的的女子。“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古代的淑女内涵上有封建礼教的束缚,现代意义中的淑女独立、平等、智慧、灵秀,有优雅动人的谈吐,有一种雍容典雅、从容不迫的风韵,吐气如兰,爽如清风,皎似明月,是男子心仪的对象。正是这位女子文静美丽贤淑的形象美使男子一见钟情,怦然心动
5、学生轻声吟诵诗歌,想象自己便是三千年前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这位青年男子所恋的是河边采摘荇菜的健康、勤劳、能干、美丽的姑娘。劳动者本身就是最美丽的人,更何况这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女子是自己心仪的美丽的对象呢,“左右流之”即顺着河水的流动忽而左右侧身采摘清清河水里青翠欲滴的荇菜,女子窈窕曼妙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引起男子无限遐想。这里体现了女子采摘荇菜的劳作之美。“寤寐思服”极写男子追求、思念女子的迫切心情。“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他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男子夜深难以入睡时绵绵悠长的愁思,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寂寞难耐。这种情感何其浓烈啊。
情到深处人孤独,情到极处必生幻,男子的情思之中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这真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描绘男子和所爱女子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描绘两人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男子简直已经陶醉在求爱成功的甜蜜情感之中了。
板书:感情曲线图
爱恋
幻想
相思
9、根据感情曲线图入情入境,学生齐读全诗。
10、给大家2分钟准备时间,推荐最佳朗读者。
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推荐优秀者。
学生个人读,师生共同点评,确定“最佳配音者”。
(二)第二个环节,斟酌选图:构思画面融入诗境
学生借助手中的生花妙笔,用诗意的语言把心中唯美的画面再现出来。依据君子的感情曲线图,我们可以得知用三幅画面就可以再现《关雎》的意境美了。
1、抛砖引玉:我来描述的是第一幅图:雎鸠和鸣图。设计画面时我考虑用三个镜头再现当时情境。
镜头一:清晨,河洲上两只雎鸠鸟欢快嬉戏。
镜头二:河畔,谦谦君子神情渺渺若有所思。
镜头三:河中,采荇淑女身影窈窕若隐若现。
2、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再现意境。
清晨的水乡,笼罩着着淡淡的雾气。雎鸠关关,荇菜摇摇,我独立河畔,抬头远望。远方有美人如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荷花悄然绽放于田田莲叶间,羞涩恬淡。我心的儿摇荡,不禁喃喃自语:“窈窕的淑女啊,可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学生分组,把诗歌第二章,第三章用诗意的语言把你心中唯美的画面描述出来,加上贴切的标题。
4、分组展示成果(把学生描述的优美意境用课前选取的图画展示出来):
第二幅图:缠绵悱恻相思图
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再现意境。
第三幅图:琴瑟悠扬,钟鼓和鸣浪漫幻想图
诗意的文字描述画面,再现意境。
教师小结:女子文静美丽贤淑的形象美;女子采摘荇菜的劳作之美;水草青葱的河中小洲,晶莹碧透的河水,青翠欲滴的荇菜,心仪女子窈窕曼妙的身影以及男子极富浪漫的幻想之美组成的意境美,它们绘制了一幅精致典雅《关雎》艺术图画。
五、结束语
我们通过大家动情的诵读、奇妙的想象,让古老的歌谣《关雎》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因为你们的聪慧,我有幸溯流而上,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三千年前的小洲兰沚边,再次找回前世我们遗落的声音。时光流萤中,河畔雎鸠 “关关”的叫声依然如在耳畔,仿佛男子在轻声呼唤所爱女子的芳名,如此深情,却又质朴。不老的经典爱情在吟唱着三千年纯洁如水的诗韵。此刻,我相信,泱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摒弃、被湮灭,它将凝结成流淌于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中华魂!让我们在诵读声中,与他们依依惜别吧。
全体学生朗读全诗,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关雎》并将其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诗,字数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关雎》
感情曲线图
爱恋
幻想
相思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古老单纯的爱情诗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孩子们对爱情有着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这首爱情诗对孩子们形成纯洁美好的爱情观是一个很好的文学启蒙,学生感兴趣,课堂氛围很不错。
朗读时,语速情感把握都很到位,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在学生的朗读环节上花的时间还有些少,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花些功夫在朗读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背诵诗歌,又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语感。
起兴的诗歌表现手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初三的学生,这一点的理解掌握还有一定难度,需要用更为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篇: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诗颐 发表时间:2006-12-6 23:38:17 来源:转载 访问次数:2830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赵诗颐
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验,二、我们目前的进展情况分析:
我们目前课改进展情况,还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战术。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但是从当前国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程改革必须开展下去,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先入为主,要不然我们将会陷入被动。“把握了契机,就把握了成功!”
三、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认识:
1、应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2、教学建议:
历史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课堂教学落实。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
(一)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3、让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1、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的引导能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
历史本来就是无所不通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神入”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恰如其人”“叙事恰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的具体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2、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根据“内容标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园林里,去品尝、品评历史的精神大餐。
3、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警察”形象,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
三、更新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
1、更新教学原则
(1、)“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2、)“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3、)“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4、)“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
2、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1、)“自学互论法”三个措施:
A: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所拟问题的原则:一是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B: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对重点问题的说明;四是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
C: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互论”。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甲、乙、丙、丁”四个等次评估学生的讨论效果。
(2、)情境模拟法
强调“身入其境”,才能明白历史为什么这么发展而不那么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
(3、)专题研究法
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精选专题。要能涵养教材较多内容,且能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步:“开放“史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的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研究。第三步:成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班内“墙报”或“学习园地”,优秀的推荐公开发表。
(4、)多方辩论法(5、)参观日记法(6)调查报告法(7)历史小报法(8)教师互换法(9)自由讨论法
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关注、关切、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发出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新课程如何进入课堂
当下,在领导和专家大谈新课程之时教师们关注的则是新教材何时到手。尽管对教师们提出了诸如确立新课程理念、按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新教材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材料而不是唯一材料、注重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善等要求,但教师们则是依然故我。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新课程真正进入课堂?
笔者认为,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出发点到书本知识的掌握为归宿的课堂教学观,以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阻碍新课程真正进入课堂的主要原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组织认知。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它任务则可有可无。
第二,备课就是对教材的实施进行设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但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能否掌握教材,课堂教学过程是按教材的逻辑、分解来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其明确答案是事先设定的。
第三,上课就是忠实执行教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 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要使新课程能真正进入课堂,就必须改变当下的课堂教学观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从问题出发到问题的解决为归宿的课堂教学观,并形成以教学方案设计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观 强调通过问题来激发师生的探索兴趣,满足师生知、情、意、行和谐的发展需求。具体地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整体发展,要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课堂不再是按“图”施工,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创生命辉煌的地方。课堂教学不在是对课程的线性演绎,学生不再是加工的对象。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和得到充分实现的过程,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和效应,而且注重师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整体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要让教师与学生获得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不再被“死的”教科书或教案所控制,而是把它变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造生成课程的一种资源。课堂教学将紧紧围绕师生的主动发展而开展,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手段将随着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此时课堂教学充满着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和机趣,在持续创造的教育情景中,教师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经验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尊重,任何学生都有权对课堂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参与、主动探究,使课堂变成了有真正生活的课堂,使教学变成了有创造力的教学。
以教学方案设计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上述课堂教学模式与以传统的“备课”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变按教材篇目思考教学为按课程单元思考教学。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既有区别有有联系。主要区别是课堂实施 在内涵上涉及的范围比课堂教学更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计划的过程,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其内在联系是课程实施整合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实施的是课程。一门课程分为若干单元,一个单元又可分为若干课时。课程不同,单元的划分和功能也不同,有的课程各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在顺序上可互换位置;有的课程中,前一个单元是后 一个单元的基础;有的课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的。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各个单元和每一个 单元进行整体 思考和合理安排,以便有效地组织 课堂教学。
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长期以来以书本 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以习惯于按教材篇目,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细化的处理,然后组织程序化的教学和操练,以达到教材知识落实的目的。结果是课程实施变成了教材灌输,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捆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 只有教材的要求,没有课程的目标;只有教材灌输的范围,没有课程实施的空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在正确的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整体审视课程,并对课程的单元作出划分和教学安排,然后按照单元来思考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形成了课程实施的整体框架,便于从实际出发,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的配置权,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资源,整合其他教学资源。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创造生成课程找到了切入口。
第二,变按教材篇目备课为按课程单元设计教学方案
长期以来,支撑“备课”这一概念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其基本结构是:根据教材篇目的要求,确立知识教学目标、内容、重点、方法以及反馈。尽管一再要求教师既“备课”又“备人”是自欺欺人,因为这种框架结构决定了教师无法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要改变这一状况,理想的办法是用“教学方案设计”的概念替代“备课” 的概念。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是以单元为单位,而不是以教材的某一篇目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结构要素是:
其一,学生发展背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知识,要有效得组织课堂教学,就要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分析应客观、准确,且具有针对性,切记空泛,因为分析的目的是要筛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发展背景分析应为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基础。
其二,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来源于学生发展背景分析,并针对学生背景分析中筛选出来的重要问题提出。这是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就是目标能反映和满足师生发展的要求;二是适切性,就是目标能立足实际并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是整合性,就是目标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师生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又注重知识体系与生命活动的有机整合;四是可操作性,就是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有系统的程序、步骤和方法,而且有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检测的手段。
其三,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及方法。此时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指书本知识,还包括现实生活知识、课堂教学环境等。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对课程单元内的课堂教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譬如,对教学内容可增、可删、可减,对教学内容的秩序安排可置前、可置后、可置中。这样,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题性就有可能凸现出来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落实,应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要求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因为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所选择的课堂教学方法要注意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单一方法与多种方法的有机组合,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四,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手段。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与水平。要丰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改变以往把布置与批改作业作为课堂评价的简单做法。要把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这里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既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也有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发展性评价,既有量的评价,也有质的评价,究竟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应视课堂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而定。而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发展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
总之,要使新课程能真正进入课堂,确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