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湄潭茶叶历史
三 茶圣陆羽何以知湄潭茶茶味极佳?
在“远古的茶事”一节里,《史话》载明:“在《茶经·八·之出》中提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从‘十一州未详’说明,茶圣陆羽并未到过这些地方,他是从别人手里得到的茶叶,品后觉得“其味极佳”。
“陆羽撰写《茶经》花费了大约20年的时间,即公元760-780年之间。在这些年中,朝廷动荡,不断贬臣流放于贵州„„就是这些被贬流放的臣子来贵州认识了贵州的茶叶,通过本人或亲友或押差将茶叶带出大山为世人知晓。”
“《茶经》中一句‘其味极佳’而使贵州茶叶逐渐成为上贡朝廷的方物。贵州的茶叶、骡马、金丝楠木、丹砂等方物上贡朝廷,史料没详细记载,只笼统提到‘贡方物’或‘来朝献方物’,而且进贡频繁。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才有记载:‘贵定云雾山茶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湄潭县令杨玉柱邀文士韩应时等同僚闲游湄潭城,一路漫步至湄水桥,皆被春节期间湄江岸上家家户户灯笼楹联所吸引,‘彩球高结,鱼虾争戏’的情景,使得同行心旷神怡。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再抬眼望去,象山四周茶垄之间,茶姑挥舞灵巧的双手在茶垄上跳跃。韩应时触景生情,遂吟出‘两岸踏歌声,士女采茶工且艳’?的诗句。康熙时象山的茶园,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这也是恐怕是张天福当年选址湄潭,将实验茶场的总部设于象山脚下的万寿宫的原因吧。
湄潭,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历史上的数次战争期间,其地多为宁静的后方,一带山峦隔绝了城市的喧嚣,成为名人侠士的归隐地。明朝遗臣钱邦芑、南明兵部尚书程源、贵州总督范鑛等因时局的变迁而纷纷隐居湄潭。钱邦芑隐居湄江边上的西来庵,范鑛隐居湄江琴州岸上,彼此之间相距甚近,时常邀约当地名士浏览湄江景色。他们在琴州拣干枝扫树叶生火煨茶,一边品茶一边吟诗抒发各自的情感,久久不愿离去。故而留下‘扫叶烹茗,啸歌自适,流连忘归’的史料。同治十三年(1874年),湄潭进士安盘金,在游湄潭清虚洞(今观音洞)时触景生情,留下了“诗笺扫苔石,茶鼎听松风”的佳句。
六 浙江大学和湄潭茶业的发展
《史话》以“浙江大学在湄潭的茶事点滴”为题,简述了浙江大学先西迁到 湄潭办学和茶叶产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的农学院,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相互协作,合办省立桐茶职业学校。该校设茶叶科和蚕桑科,学制三年,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兼职为教授、中央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李联标兼任茶叶科主任。每年输送农学院学生到实验茶场实习,李联标专门为实习生写了红茶、绿茶、的制作技术教案,苏步青等教授创办了几乎是以咏茶为题的“湄江吟社”。
“1940年4月,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以湄潭的茶叶试制出工夫红茶和仿龙井茶,浙大校长竺可桢及蔡邦华、苏步青等教授纷纷到场参观”。他们品茗仿制的龙井茶亦享有西湖龙井清香,这令西湖边上的浙大人浮想联翩,在“湄江吟社”长石填词抒发激情。
1941年秋,浙江大学寿宇、李成章、曹景熹、林世成、陈汝基、张书德、章瑞华、许学勤8名应届毕业生,由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博士推荐到中央实验茶场。他们均成为茶叶界专业技术人才,很快就出了科研成果,曹景熹编著有《世界茶树害虫一览》,寿宇采集的标本,至今还保存于贵州省茶科所。
七 湄潭成为全省产茶大县的必然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落户之初,虽然在象山开垦了555.5亩茶园为科研基地,毕竟数量有限。“仿龙井”及工夫红茶的原材料,大都来自湄潭农村。茶农也“感觉到出售茶青,远比自家粗制出售的茶叶划算,于是纷纷将采摘的茶青卖到实验茶场。1940年4月,实验茶场单是工夫红茶就制作出七百余斤”,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相当大规模。“民国年间,湄潭境地的茶园基本上是大富人家所有。有少量土地者,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他们是舍不得在土地上种茶的,自家土地上那几棵茶树是属于自家采摘食用的。自从看到实验茶场开始高价收茶青后,一些人家也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茶了。从1940年到1949年,湄潭的茶园面积逐步扩大,同时,出现专门从事茶叶收购的茶商,大庙场、帝卧坝的几个茶商将收购的茶青卖到实验茶场,收购的粗茶叶,”采取“溜板”的方法,将茶叶滚细后卖到遵义新州。这为湄潭成为贵州的产茶大县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中后期,湄潭响应国家大种经济作物的号召,各地的人民公社量开荒种茶、种油桐,社办茶场比比皆是。“制茶机具也有了革新,出现了以水为动力同时带动几台揉捻机的大平车,没有水源的地方,采取牲口为动力”。
农村在大量开垦茶园,国营湄潭茶场扩大象山、囤子岩的茶园,还在永兴开垦栽培了近万亩茶园,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连片茶园。湄潭茶场的工夫红茶、红碎茶及湄江茶成了贵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产品供不应求,催货的电报不断发来。
1958年,从广东发给湄潭茶叶试验站的电报,催促发功夫茶运往前苏联。电报内容:功夫茶急待交苏联,请在11月10前全部调出并告花色数量。如缺铅罐(包装),可暂衬双层牛皮纸和防潮纸,到穗再改装。另电告11月10日后可供(茶叶)花色数量及运出日期一二三号茶片样即寄。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有些一直被口粮困扰的农民,挖掉茶树,种了粮食。而核桃坝的农民不但没有挖掉茶树,反而栽上了更多的茶苗。核桃坝的农民靠种茶富裕了,临近的村寨仿效核桃坝,先后走上了富裕路。一时间,种茶成了湄潭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湄潭全县的茶园面积从10万亩发展到20万亩,现在,有效茶园已经达32万余亩。
湄潭为贵州产茶大县,并非偶然。有适宜茶树生长自然气候环境,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先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后国家的茶科所设在湄潭,因而改变了湄潭传统的茶树种植及采摘加工方式,加速了茶叶种植、加工的创新,茶叶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历届领导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优惠政策,着力打造茶叶品牌。“大自然赐予湄潭一个山明水净的生态环境,湄潭茶叶吸允着天地的灵气。湄潭人置身于茶海,心境就像流淌的湄江河那样平静,那样坦然。纵观湄潭的发展史,似乎由一片片嫩绿的茶叶所缀织,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飘荡着茶叶的清香„„”
第二篇:咸宁茶叶历史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咸宁自古产茶,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
一、咸宁茶叶史
咸宁茶叶历史起源甚早,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其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咸宁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两县大黑茶甚著名。宋代咸宁茶事达到全盛期,兴国军以产片茶出名,苏东坡来游并品茶留诗。已有“进宝、双胜、风髓、桃花绝品”等名茶闻世;崇阳(包括通城)以龙泉山的“龙泉茶”(后称小港毛尖)为主的白毛尖质高价好量大,已达“民以茶为业”的盛况。《宋会要•食货志》记:“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52),兴国军之永兴(今阳新)、通山936,555斤,„„„鄂州之蒲圻、江夏、通城、武昌、嘉鱼、咸宁、崇阳177,710斤12两”。可见咸宁在宋代已形成以兴国军和崇阳为主导的产茶大区,茶质、数量和效益都是很高的,此为咸宁茶第一盛期。元、明两朝,因茶马官市剥削过重及受崇阳宋代县令张咏“拔茶植桑”的影响,兴国、崇阳茶事渐衰,重心转入蒲圻羊楼洞,改片茶(蒸青团饼茶)为“帽合茶”,初步占领边蒙市场,羊楼洞开始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叶市场。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废茶马市,茶叶交易不受官府控制,咸宁茶得到大发展,乾隆年间,仅羊楼洞一地便年产帽合茶80万斤。晋商渠家携巨资入咸宁,首先在羊楼洞开“三玉川、巨盛川”两茶庄,后茶庄速增,遍及咸宁各地,老青砖茶成了咸宁主产,统占了边蒙市场。
道光四年(1824),广州茶商均从大福始至通山杨芳林购红茶运至广州销英国,杨芳林“瑶山红茶”渐渐声满伦敦。从此咸宁红茶大盛,形成杨芳林、柏墩、龙港、羊楼洞、大沙坪五大茶镇,百多家茶庄生产红茶外销英、俄等国,杨芳林盛时年产红茶23,000箱,羊楼洞最盛时年产红茶10万箱,红茶庄达50余家。
19世纪末,英国转向其殖民地印度和锡兰购茶,华茶受排斥,咸宁红茶突然衰落,转为由俄商和晋商大量投资的老青砖茶生产(也收制小部分红茶),其时俄国一年从湖北进口90余万担茶叶,主要是在咸宁,至使羊楼洞茶庄盛而不衰,其余咸宁四大茶镇也茶事兴隆。咸宁茶经清末民初百年极盛之后,于抗战时彻底衰落,茶庄倒闭、茶镇破败、茶园荒芜,在宋代便“民以茶为业”的咸宁到1949年仅有茶园3.58万亩,产茶仅2.4万担,不到前鼎盛期的l%了。
解放后四十多年,咸宁茶事逐渐恢复,先是以赵李桥砖茶厂为调控中心,以边销老青砖茶为主产,逐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回升到18万担。这前后开始细茶生产,逐步研制出“咸宁剑春”等一批名优绿茶和花茶,形成以国营羊楼洞茶场为龙头的一大批细茶生产经销场(厂),技术、设备、工艺、科研、管理均有很大的发展,到1988年,全市有生产、加工场(厂)1500多家,总产值由1949年的54万元上升到3,000万元。之后的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咸宁茶人着手大力开发茶叶经济,一批名优茶日益转精,在国内国际都具有一定知名度,整体性的宏观开发规划在酝酿、成熟着,大幅度开辟新茶园、彻底改造老茶园、全方位发展老青茶、红茶和名优特新绿茶和花茶的势头已经形成。目前全市拥有大小茶场1000多个,其中万亩以上茶叶基地3个,千亩以上茶场19个,茶叶总种植面积15万多亩,年产茶26万担、13000多吨,是全国砖茶规模最大的产区。咸宁茶叶超越古代鼎盛期的时机已经到来,茶叶经济已重新成为整个咸宁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丰富多彩的咸宁茶文化
(一)湖北绿茶故乡之一
咸宁赤壁是我国绿茶的故乡,茶叶的栽培与加工在赤壁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3.4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园0.93万亩,占总面积的7.4%,赤壁市4800亩,其中羊楼洞茶场3200亩;咸安区2000亩;通城县2000亩。全市有万亩茶场一个,即国营羊楼洞茶场;万亩以上乡镇2个,即赤壁神山、新店;有千亩以上茶场4个,即咸安的浮山茶场、崇阳的鸡鸣峰茶场、桂花茶场、通山闯王的虎头山茶场。
(二)融茶、道为一体的禅宗文化
茶是商品也是文化,咸宁茶文化极为古老极为丰富,总体说来,它根植于九宫山的道教文化。中国古茶是始传于道徒寺僧之手的,有“茶道一味,茶禅一味”之说。道家理论和后来的道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佛教是外来的,受中国道教影响而“释道合流”,后演变出极接近于道教的“禅宗”,故道与禅可视为一体。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论中国茶的精神境界为“清和淡洁,韵高致静”,这便是中国茶文化的主旨,它正与道家的“清静无为”相合。陆羽早年为僧,不堪其苦而还俗品茶写《茶经》,实则舍佛入道,故称他“茶仙”而非“茶佛”。卢仝《茶诗》讲“七碗通仙”,释皎然也讲“三饮得道”,苏东坡信佛而到兴国却与“江南老道人”品桃花绝品留诗,可见茶与道教是一脉相通的,两者是同根文化,“茶道一味”信然哉。
咸宁为古楚腹地,楚地是道家故里,老子、庄子皆为楚人。九宫山自晋安王九兄弟入山修仙,唐代陶姚二仙隐居求道,至宋中叶张道清建九宫道场,后经四代皇帝封敕,成为宋代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家质朴纯厚、清静无为的精神陶冶了咸宁人,形成咸宁人那淡泊纯朴的性格。九宫山应该很古就有茶,1958年和1980年两次在这里发现古原生茶树后裔便是确证。至九宫道教大盛,道士茶也兴盛起来,宋代山上便有“茶寮观”,《九宫山志》载:“稚三峰高地,有茶一顷。„„道徒拾柴采茶,锅炒之,手搓之,阳干之”,且九宫云雾茶有“雨前、明前、雀舌,以嫩叶为贵,味清而不腴”。可见九宫道士茶产之甚早,制之精巧,品种甚多。唐宋时期,九宫道士在与东部的太平山道场和咸宁各地的寺观间传茶赠茶品茶,不但将九宫道士茶的茶种、种植方法与制作工艺传遍咸宁,也将九宫充满道家精神的茶文化传遍了咸宁。至今在阳新还有道士山茶场专门生产“道士茶”,还有九宫道家《四杯子茶歌》在咸宁民间传唱,其内容就是讲茶是仙物,望饮之清心而通仙,劝世人如茶淡朴清雅,不可强求富贵名利。
(三)久负盛名的羊楼洞――砖茶之乡
青砖茶以老青茶作原料,经压制而成,主产于湖北省。清代在蒲圻羊楼洞生产,因此又名“洞砖”。青砖茶的砖面印有“川”字商标,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砖茶移至蒲圻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咸宁宋代的片茶、后来的边销帽合茶、外销红茶,都是以茶传情谊,和中和外和边。最典型的是咸宁以羊楼洞为中心兴盛百多年而至今不衰的边销青砖茶,它把咸宁人与边民用茶紧紧相连,情深似海,以至草原今日的那达慕大会不请达官贵人也一定要请赵李桥砖茶厂的茶人去坐主宾席。
在1861年汉口开埠以前,羊楼洞的茶全由山西帮茶商经营,通常的运输路线是:用独轮车将茶从羊楼洞运至新店,再由新店装船运汉口,由汉口用民船溯汉水运至樊城或老河口,然后从樊城用畜力陆运至张家口或包头,最后由张家口或包头转运西北各地、蒙古及俄国恰克图。1861年汉口开埠后,俄商在汉口陆续设立了阜昌、隆昌、顺丰、沅太、百昌和新泰等洋行。这些洋行,除在汉口采办茶叶外,还于1869年特地派人到羊楼洞一带出资招人包办监制砖茶;以后还在汉口建立了顺丰、新泰、阜昌三个砖茶厂,采用机器制砖,大量运俄出口,把羊楼洞茶区变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地。主要生产米砖,也生产一部分青砖。俄商在汉口压制或收购砖茶一般是从汉口顺流而下经上海运天津,在天津集中整理,再用木船运往通州,从通州用数以百计的骆驼队,经张家口越过沙漠古道运往恰克图,再从恰克图运到西北利亚和俄国市场上去。后来调派义勇舰队参加运输,将砖茶直接输入欧俄。羊楼洞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以“和”为贵的饮茶风俗
咸宁古今有许多饮茶风俗,婚茶、寿茶、年节茶、丧祭茶、农事茶、桥茶、亭茶等等,都是以茶通情谊,突出一个“和”字,和亲、和婚、和祖、和神、和友、和邻„„,无论是风雅的静品小酌还是热闹的聚饮茶会,柔和亲切,都显得情意融融,茶传心迹。道徒之间、道士与乡民之间传茶,便是以茶沟通感情,突出一个“和”字。
这里茶文化根基之深厚,历史之悠久。茶与礼有缘,礼与茶有故,古已有之。古人曰:“寒夜茶来客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民间有“客来无茶,不成人家„„香茶留客坐”等之说。可见咸宁人重茶好客已成习规。
(五)传统的茶叶文艺戏剧
咸宁有许多的茶故事茶传说、茶诗茶歌、茶调茶戏,这些民间传统的茶叶文艺深深地浸透着咸宁茶文化那“和”的精神,它们象九宫茶一样朴质天然,有极浓的咸宁乡土韵味,因而千百年为咸宁人民深爱,经久不衰,它们象茶一样自然地传递爱情、友情、乡情,和柔清丽,笔拙而情真,细细品来,如一杯上好的九宫道士茶,入口虽淡,余味却醇浓久远,有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前些年,嘉鱼、赤壁、咸安、通城、通山等地在继续风行楚剧、汉剧及其折子小戏外,还不断丰富地方采茶戏、花鼓戏和高腔戏等。50年代前,崇阳、通城等地农村因迎神赛会之需,故在鄂南一带颇具影响。1956年,崇阳老艺人许国楠等以传统《菜园会》参加湖北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得好评。崇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采茶戏是中国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采茶戏的表演通常为1男1女,或 1男 2女,后
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采茶戏的舞蹈动作一般是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也有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妆、表示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等。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穿插演唱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视采茶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亦有加入民间传说故事。采茶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三、咸宁茶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一)加强旅游观光茶园建设
观光茶园与一般茶叶生产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观光茶园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茶园,应有风景可观,有茶可品,有茶的纪念品可购。这样,既要考虑茶叶生产的要求,又要考虑观光休闲度假的要求;既要符合茶树生物学特性的栽培管理要求,又要符合园林的美学要求。因此,必须以茶园为主体,体现茶的特色。观光茶园必须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设计,实现茶叶生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茶业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改变传统的低效益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茶园管理本身又是一门艺术工程。要把茶园建设和茶艺园建设结合起来。茶园的总体规划要合理,茶区园林化、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是我们发展茶园的基本要求,做到茶树树冠造型、建筑物设计、布局与环境协调一致。因此,我们要在茶园布局设计、树冠造型、建筑物配套实用性的基础上加强艺术性,由传统的农事上升为一种艺术活动,增强观赏、娱乐价值。
开辟茶文化旅游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已成为当今茶业深层开发的热点。日本有名的冈山后乐园茶园是日本的三大名园之一,园内茶行修剪成浪状,与濑户内海的景观十分协调,每年吸引了无数游客,大大促进了茶叶消费,弘扬了日本茶道。泰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近年随着观光人的日益增加,也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扩大了茶叶的消费市场和提高了茶叶价格,给当地茶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惜土如金的新加坡,也开辟观光旅游茶园,年收益超百万美元,不到两年就收回投资,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赤壁的万亩茶园如开辟成观光旅游茶园,其景致无疑颇为壮观。
(二)让茶文化纪念品受游客青睐
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与一般纪念品相比,更有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茶文化旅游购物必须以高档茶为主,同时生产适应时代要求的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叶、保健茶。开发更多装璜精美的高质量茶叶礼品、多种茶叶食品和日常用品。咸宁茶叶生产已形成具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和一些好的品牌,如赵李桥砖茶厂,国营羊楼洞茶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川玉茶饮品责任有限公司。好的品牌有全省十大名茶,“松峰茶”、“毫峰茶”等;全省二十佳名茶“锦峰茶”、“川玉茶”等,还有一些农业部优质产品,“玉名露”,“鄂南剑春”等,国际名茶“罗针茶”、“九宫白毫”等。品牌不易多,最好每个县市区树一个如:咸安的“川玉茶”、嘉鱼的“凤凰舌尖”、赤壁的“松峰茶”、通城的“锦峰茶”、通山的“九宫白毫茶”等,逐步做到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式样、统一对外宣传、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而历史上,羊楼洞的“洞茶”久负盛名。而“洞茶”的驰名,又以青砖茶而负盛誉。而今该厂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牌坊”牌、“火车头”牌米砖茶(红砖茶)和“川”字牌加碘茯砖茶,是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兄弟民族的生活必需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青砖茶还出口俄罗斯、蒙古等国,米砖茶出口到俄罗斯、英、美、日、中东和巴基斯坦等国,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此外还可开发各种茶饮料、茶宴套餐、茶味便餐。还可运用各种现代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食品行业、医药行业、保健功
能产品,文化行业中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高茶叶附加值,促进居民增收。
在研究茶之外,茶具也是旅游历程里极其重要的一环。各式精巧的古今茶具,精美包装的高档名茶以及茶的诗画,既是很有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又是馈赠亲友的理想礼品。让茶和茶具成为旅游商品,可进一步扩大茶的消费,甚至向国外普及。
(三)把茶园建设成为青少年科教实践基地
茶叶科教基地是作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茶叶科学技术,认识我国的茶文化和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的基地,目前,我国已有先例。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与广州市教育部门合作,把华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园、茶厂作为广州市部分中小学学农科教基地,近年高峰期每周接待中小学师生200-300人。活动内容包括:学生到茶园采茶,自己动手参加制茶,安排茶学专业研究生给学生讲解茶叶生产、加工的基本知识。并通过VCD、幻灯、录像片展示茶文化有关内容,如茶的起源、发展历史、泡茶艺术和品饮。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把茶叶生产、科技示范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茶文化在旅游过程中伴随着茶叶科学技术的推广,在规划设计、生态布局、园林建筑的协调,在品种搭配、间种作物、水利设施及栽培管理都必须是先进的、规范的;茶厂加工机械配套、手工制茶示范以及游客自制茶叶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的技术指导;把品茗、泡茶、茶艺表演作为普及和提高人们的茶叶科学知识的过程。
(四)积极兴建茶文化休闲村
真正懂得喝茶的人,所择之具,所掏之水,所取之茗,都是十分讲究的。提到茶,人们眼前仿佛就是:青山白水间,闲亭雅阁上,沉沉的古案,横卧的瑶琴,焚香的石炉上,袅袅几缕清烟,蓝白相间的瓷器里,淡淡的一盏琥珀„„。真正的茶道,是以松树下茅屋为象征的。品茶最好到山里去的。茶文化村的兴建,可选在清静、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茶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专卖点,有条件的还可开设茶叶批发集散地等。定期举办茶文化讲座和茶文化学术交流,评茶会、斗茶会,观赏我国各民族的以至世界各地的饮茶风俗,使之成为茶的“世界大观”。
(五)开辟茶乡旅游线,开发茶文化保健之旅
咸宁到处闪耀着三国古文化的灿烂光华,流溢着秀丽的江南风光,展示着奇特的风土人情,是旅游胜地,令宾客神往。这里有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赤壁名胜风景区;有水质清澈碧绿、8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陆水湖;有医疗保健功能独特的“神泉”五洪山温泉;有山高清凉的避暑胜地雪峰山庄;鬼斧神工、闻名遐迩的天然溶洞群,窈窕婆娑的莽莽竹海,滴翠飘香的万亩茶园,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既可将茶文化旅游与这些已成熟的旅游景区进行组合设计旅游线,如“品茗+泡温泉”、“登山+采茶制茶”等旅游线,也可开辟专门的茶乡旅游线,如参观绿意盎然的茶园,与茶农一起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加工制作, 而后带走凝结自己汗水和智慧以及茶乡人民友情的香茶,那将是一种何等惬意的旅游。组织旅游者到咸宁茶乡、茶叶生产基地、茶公园进行绿色漫游,参加采茶、制茶活动,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体验茶人之乐。还可在主要旅游线途中设茶艺馆、茶文化展示厅、名茶展销点,使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后到这些地方小憩,欣赏茶艺表演,品赏国内各种名茶。
第三篇:“花园湄潭”工作实施方案
湄潭县“花园湄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高效强力推进县委、政府制定的城镇带动战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及大趋势下,通过创建宜居社区和城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发展社会,“花园湄潭”倡导生态、环保、宜居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打造景观绿化为工作主线,结合我县县城区实际情况,为营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局就“花园湄潭”规划及筹建工作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论证与调研,为此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全面构建和谐湄潭为目标,坚持完善城市功能、创造优美环境、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县委政府制定的工作大局,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全县动员,群策群力,纵横联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以创建“花园湄潭”为载体,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生态的人居环境,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工作构想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拆围现绿,拆墙见景,总体布局,小区绿化、单位美化,家庭布景。市政基础设施是“花园湄潭”建设工作开展的承载体,县城区城市功能大面已初步完
善,进一步对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进行硬化、绿化、美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三 总体目标
完善城市自然生态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规范,景观保护得力,市政设施配套的整体格局,加大县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以“花园在县城中,县城在花园里”的建设理念,重点围绕园林景观艺术化、花卉配置多样化、树种结构合理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以开花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工程。
四 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拟成立“花园湄潭”联创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成员单位如下:
组 长:向 辉(湄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张永禄(湄潭县城镇管理局局长)
主要成员单位:县城镇管理局、城乡规划局、文广局、公安局、林业局、交通局、工商局、环保局、湄江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创建工作联系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城镇管理局,张永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一思想,广泛宣传
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花园湄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舆论宣传单位要积极宣传创建“花园湄潭”的意义和城市绿化的相关法规政策,推动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营造全县上下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规规章,认真把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绿化审核关,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绿化工程方案审查、实施管理和竣工验收制度,改变重建轻管的传统思维,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相应的破坏形为依法严肃查处。
五 主要工作任务
1.完善配套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①快速开展污水处理接入管网运行工作及启动实施二期工程;
②加快公厕规划建设,匹配相应的标准与数量; ③加速推进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④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管网,提高供水普及率及水质合格率;
⑤加快推进城区燃气规划建设工作;
⑥抓好城区公共交通、城市道路建设,提高公交出行率;
⑦城市道路“白改黑”已基本覆盖已建成县城区,加速实施县城区人行道改造工作;
⑧加快推进城市照明及亮化、亮丽建设工作。⑨加快背街小巷及城郊结合部硬化、亮化、绿化以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2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改善县县城区交通及秩序,以及加大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力度,结合街景整治和环境整治,对城区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站牌、垃圾收储设施等规范管理,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施花卉装点,引领市民群众环保生态意识
根据湄潭县城区的分布情况及现状,花卉装点及景观打造构想为五大区,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城内道路区
主次干道及湄江河两岸(包括玻璃厂三叉路口,枫香湾桥头边坡),加强现有绿化苗木、绿地的常规养护管理工作。并改造玻璃厂三叉路口,枫香湾桥头边坡空地。清除杂物,改造地形。栽植乔、灌、地被、藤本及部份花卉植物。增加垂直绿化面积,从而提高整个县城的绿化率。在主干道摆放固定的高档花盆、防腐木花架或花箱620个,种植各类藤本花卉、摆放鲜花20万-22万盆。乔、灌、地被、藤本植物、花盆、防腐木花架或花箱620个预算费用在95-98万元(包括玻璃厂三叉路口,枫香湾
桥头边坡)。以上绿地区域每年常规养护和更换预算费用约在110-115万元。
(2)行政中心区
①加强已绿化片区的养护管理工作,做到定期除草、松土、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浇水。对死亡、老化的苗木及时补植更换。对某些植物进行造型。
②进出车行道两边的边坡改造处理,清除杂物,整理地形,栽植乔、灌、地被、藤本及部份花卉植物。使之与整体政府行政办公区融合为一体。达到整洁、优美、舒适的政府行政办公区。
③鲜花布置,在政府行政广场中心,纵向摆放两排大花盆,每排8个,并栽植鲜花,广场两侧花池,政府行政大楼门前梯步及两侧花池,餐厅大门前花池及梯步,栽植或摆放鲜花。四周车行道每间距10米摆放花盆和防腐木花架或花箱,栽植或摆放藤本花卉和鲜花,并随时精心养护更换。
以上三项一期投入预算资金约75-80万元,整个政府行政中心区每一年的养护和更换藤本花卉、鲜花费用约48-52万元。一年藤本花卉、鲜花的数量在9-10.5万盆。
(3)三大广场区
①茶乡广场,加强现有植物的养护,对死亡、老化的苗木 及时补植更换。养护和政府行政中心区相同,一年栽植和摆放藤本花卉、鲜花在7.5-9万盆。每一年的养护和更换藤本花卉、鲜花费用约35-38万元。
②浙大广场,加强现有植物的养护,对死亡的苗木进行更换。摆放花盆和防腐木花架或花箱20-25个,一年栽植或摆放藤本花卉、鲜花3.5-4.2万盆。花盆和防腐木花架或花箱预算费用2.8-3.5万元左右。每一年的养护和更换藤本花卉、鲜花费用大约16-18万元。
③酒乡广场,加强养护管理,更换死亡苗木,一年栽植或摆放藤本花卉、鲜花3.2-3.8万盆。每一年的养护和更换藤本花卉、鲜花费用约12-14万元。
市民广场区比较零散,苗木、鲜花易损坏丢失,养护管理责任需加强,费用相对增加,预算费用约在63-70万元之间。
(4)三个转盘区
随着城市道路改造、扩建,过往车辆不进入城区,三个转盘 起到了自身美化城市和对车辆安全的功能。现只作绿化改造。①新车站转盘,清除原有苗木,增加种植土,栽植三棵植物造型柱或其它造型植物,高度在250-300CM,再用红花继木、杜鹃、鲜花栽植成花瓣形状的塔型花坛。预算价约在10.5-12万元。
②塔坪路转盘,清除原有苗木,栽植三棵高度180-200CM的造型植物,再用藤本花卉、鲜花栽植或摆放,一次鲜花数量在1.2-1.4万盆,预算价为13-15万元。
③湄江桥头转盘,清除原有苗木。用钢铁材料加工成三层梯式型,再用藤本花卉、鲜花按层次摆放,一次鲜花数量在1-1.2
万盆,预算价为12-13万元。
三个转盘每一年的养护和更换藤本花卉、鲜花数量在15.5,-17万盆,预算费用约45-48万元。
(5)五座桥梁
五座桥梁(高车堡大桥、湄江大桥、花园桥、湄江桥、茶乡大桥)共需各类花盆及其它辅材205套,一年藤本花卉、鲜花3.5-4万盆。花盆及其它辅材205套,预算资金6万元左右。后期养护和更换藤本花卉、鲜花每一年的费用约10-12万元。
该建设方案,鲜花摆放要求每年更换5-7次,以上五大区每年总计费用:其一,改造费用:249.3——265.5万元;其二,常规养护更换鲜花费用:276——297万元。
六 工作建议
1.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实行开放式管理,利用天然条件培养市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市民荣誉感,进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湄潭的公民意识,全面推进“花园湄潭”建设进程。
2.动员临街单位及市民家庭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及行为,多层面、多方位推动“花园湄潭”建设工作。
3.着力实施拆围现绿,拆墙见景工作,如民政局对面围墙拆除进行绿化美化。
4.先期实施县城区主干道街景整治及绿化美化工作。“花园湄潭”的建设以公共区域为重点,鼓励引导屋面绿化、阳台绿化以及家庭绿化,全面立体推动城市花园化建设进程,切
实加大生态建设和景观园林宣传力度,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传统思想和理念,以精细化、人性化、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提升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使湄潭真正成为一个花园县城而绽放异彩。
湄潭县城镇管理局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湄潭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湄江翠片,原名湄江茶,因产于湄江河畔而得名。创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为贵州省的扁形名茶。主销贵阳和遵义,也销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作为馈赠亲友,招待国际友人的礼品茶,湄江茶产于贵州湄潭县。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湄潭翠芽”自2001年起,已连续获贵州省名茶,获“中茶杯”特等奖、一等奖,“中绿杯”金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际茶博会金奖共28次。
一,湄潭茶文化的历史
湄潭种茶历史悠久。中国茶圣,唐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对湄潭茶叶已有记载,称湄潭茶叶“往往得之,其味甚佳”。明朝载入史册,尤以湄江两岸所产茶著名。宋代则有以茶叶为上贡的记载。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中央桐茶研究所”,专事茶叶的科研、种植和推广。抗战时期,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期间成立了茶叶中学,培育了一大批茶叶专业人士,同时,推广先进的种茶和制茶技术,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合湄潭气候土壤环境的优良品种,为建国后湄潭茶叶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代著名茶科学专家吴觉农先生认为湄潭县是世界茶树原生地之一。如今的湄潭,涌有全国闻名的大型茶场和星罗棋布的农村茶园,有创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解放后,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相继在湄潭建立,在全县推广先进的制茶工艺和优良品种,推出了以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遵义毛峰等为代表的优质名茶,从50年代开始,湄潭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茶科所的技术指导下,在县、镇政府和茶场的大力帮助下,全县10个乡镇建立了茶叶基地2万多亩,形成了一批茶叶专业村和一批茶叶大户,促进了湄潭茶叶大气候的形成。3年内,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
湄江茶是肩形高级绿茶,有40年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设于湄潭境内的中农所相茶试验场,以湄潭苔茶群体品种为原料,仿照龙井工艺试制而成。1954年将湄江河名与茶名融在一起正式定名。江河美,茶叶香,更加令人神往。湄江茶虽与龙井工艺相似,但由于所用湄潭苦茶品种生长旺盛,节间较长,叶质肥嫩,芽叶肥壮,采摘细嫩匀齐,经过摊晾的鲜叶按杀青、摊晾、二炒、再摊晾,而后低温烘干的工序,手工操作,制作精湛,茶叶品质别具一格。冲泡后一片片扁平秀直的茶条,顷刻变成一朵朵、一芽一叶的小花在杯中怒放,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嫩爽的茶香。它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珍品,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湄江茶因能与狮峰极品龙井媲美而畅销省内外。
二,湄江翠片的制作工艺
湄江翠片炒制技术考究,既吸取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又有其独特之处。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二炒、摊凉、煇锅等五道工序。采用双手在电炒铁锅内进行。主要手法有抖、带、搭、扣、拓、抓、拉、推、磨、压十种。各种手法视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况灵活变换,因势呵成。
(一)杀青
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蒸发水分,初步做形。当锅温105-125℃,投入200-300克摊放叶。开始采用抖、带手势。当散发部分水分,叶质柔软,降低锅温至70℃左右,采用搭、带、抖、拉、拓手势,边拉扣理条,边拓,并结合抖、带、搭手法。用力由轻到重,将芽叶拉直、搭平、拓紧。当杀青叶含水量达60%左右,茶香显露,茶条平伏,即可起锅。特级、1级翠片杀青过程历时10-11分钟,2-3级翠片历时16-17分钟。杀青叶摊放在双层白纸垫底的簸盘内摊凉散热,使水分重新分布均匀,便于二炒。摊凉时间50分钟左右。
(二)二抄
目的是继续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70℃,投入300-400克摊凉叶,先用抓、抖、拓手势。当茶叶转软,有热手感时,换用拉、带、拓、推、磨手法,最后用推、磨为主的手势,将茶叶推直、磨光、磨平。当锅内发出沙沙响声,起锅摊凉。历时约15-20分钟。二炒叶经30-40分钟摊凉回潮,用簸扬去轻片,6孔筛割去碎末
(三)煇锅
目的是定形、干燥。当锅温50℃左右,投入250-300克二炒摊凉叶,先采用抓、抖手势,后用拉、推、磨、压手势,将茶叶贴紧锅壁,往返磨擦,尽量将茶叶磨光压平。当茶叶将达足干时,动作应轻巧,轻抓、轻磨、轻推,使外形扁平光滑,茸毫隐藏稀见,含水量4%左右,手一触即断,一捻即为粉末,起锅摊凉。筛分整形,簸去黄片、鱼叶、老叶,筛去碎末及其他夹杂物,分级归堆,包装贮藏,严防受潮。
三,湄江翠片的冲茶艺术
(一)茶水比
湄江翠片冲泡时,茶与水的比例称为茶水比。茶水比不同,茶汤香气的高低和滋味浓淡各异。据研究,茶水比为1:
7、1:
18、1:35和1:70时,水浸出物分别为干茶的23%、28%、31%和34%,说明在水温和冲泡时间一定的前提下,茶水比越小,水浸出物的绝对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茶水比过小,湄江翠片内含物被溶出茶汤的量虽然较大,但由于用水量大,茶汤浓度却显得很低,茶味淡,香气薄。相反,茶水比过大,由于用水量少,茶汤浓度过高,滋味苦涩,而且不能充分利用湄江翠片的有效成分。
(二)泡茶的温度
水温高低是影响湄江翠片水溶性物质溶出比例和香气成分挥发的重要因素。水温低,湄江翠片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发出来。但水温过高,尤其加盖长时间焖泡嫩芽茶时,易造成汤色和嫩芽黄变,茶香也变得低浊。而且,煮水时水沸过久也加速水溶氧的散失而缺乏刺激性,用这种水泡茶时,茶汤应有的新鲜风味也受到损失。现代科学证明,茶水比为1:50时冲泡5分钟,湄江翠片的多酚类和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温不同而有异。水温87.7°C以上时,两种成分的溶出率分别为57%和87%以上。水温为65.5°C时,其值分别为33%和57%以上。不同茶类,因其嫩度和化学成分含量不同,对泡茶所用水温的要求也不同。细嫩的高级绿茶类名茶,以85-90°C为宜;气候寒冷时,由于茶具温度低,对泡茶用水的冷却作用明显,宜用沸水冲泡。用煮渍法沏茶,可使湄江翠片在沸水中保持较长时间,充分提取湄江翠片的有效成分,以便获得浓度适宜的茶汤。调制冰茶,最好用温水(40-50°C)冲泡,尽量减少湄江翠片蛋白质和多糖等高分子成分溶入茶汤,防止加冰时出现沉淀物。同时冷茶水还可提高冰块的致冷效果。
(三)冲泡时间
茶水比和水温一定时,溶入茶汤的滋味成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冲泡时间与汤色和滋味浓淡爽涩关系密切。例如,茶水比为1:50用沸水冲泡1分钟,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浸出率分别为38%和28%,茶汤中茶多酚与咖啡因比率为3.3,茶汤滋味淡薄;冲泡5分钟时,这两种成分的浸出率为88%和57%,两者比率为2.9,滋味适宜;而冲泡10分钟时,两种成分的浸出率分别为96%和92%,其比率为4.4,滋味浓涩。湄江翠片成分容易浸出,冲泡3-4分钟即可;加奶或糖等调饮而作一次性冲泡时,可冲泡至5分钟。冲泡时需用沸水浇淋壶身,保温性好,而且茶水比大,冲泡时间可适当缩短,第一次“洗茶”,不宜超过1分钟,第二、三、四次冲泡依次延长,分别采用1分半、2分和2分半钟即可。这样冲泡,茶汤不至于出现前浓后淡的现象。紧压茶一般用煮渍法沏茶并进行调饮,最好把湄江翠片风味成分一次性充分提取出来,获得较高浓度的茶汤,要求煮沸10-15分钟。
(四)置茶有序
泡茶时置茶有三种不同方法,先放湄江翠片后注入沸水,称为下投法;沸水注入约1/3后放入湄江翠片,泡一定时间再注满水,称为中投法;注满沸水后再放入湄江翠片,则为上投法。不同湄江翠片,由于其外形、质地、比重、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溶出速率不同,要求不同的投茶方法,做到置茶有序。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含量高以及品赏中对香气和汤色要求高的各类名茶,可用上投法。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水中的湄江翠片,宜用下投法或中投法。不同季节,由于气温和茶冷热不同,投茶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一般可采用“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五)冲泡次数
中国人饮茶习俗,一般高档名茶,均采用多次冲泡品饮法。其目的有三:一是充分利用湄江翠片的有效成分。如在前述茶水比、水温和冲泡时间条件下。第一次冲泡虽可提取88%的茶多酚,但湄江翠片中各种成分的溶出速率是有区别的,有些物质溶出速率比茶多酚慢。因此,湄江翠片固形物的提取率在第一次冲泡只有50%-55%,第二、三次分别为30%和10%。高档名茶均以冲泡三次为宜。而且,每次添水时,杯内尚留有约1/3的茶水,所以每泡茶汤浓度也比较近。冲泡时,第一泡目的是洗茶,时间亦短,茶汤弃去不饮。故多作四次冲泡。
四,湄潭茶产业的基本情况
湄潭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1”。国土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32个村(居)48万余人。平均海拔972.7米,年均温15℃,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56.5%。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名优茶在国内行业评比中数十次获最高奖。茶园现有茶园22万亩,分布在15个乡镇118个村(居),涉及5万多农户20余万茶农。其中无性系良种占94.3%,主要栽培湄潭苔茶、福鼎大白茶、黔湄601、黔湄809、福云6号等国家级良种。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有机茶园2.8万亩(含转换),无公害茶园达到100%。1万亩以上的乡镇有8个,0.5万亩以上的乡镇2个,0.1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0.5万亩以上的村8个,0.1万亩以上的村80个,其中人均1亩以上茶园的村20个;种植10亩以上茶园的农户229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126户,50亩以上的170户,30亩以上的550户。万亩国营茶场1个,省茶叶研究所(前身为建立于1939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
全县2008年投产茶园9万亩,总产量7660吨,产值3.8亿元。其中名优茶(翠芽、毛峰、针茶)2014.6吨,占26.3%;产值3.17亿元,占83.5%。2009年投产茶园12万亩,预计春茶产量2500吨,产值3亿元,全年茶叶总产量可望突破1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茶业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茶叶加工企业及大户316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1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固定资产2亿元,厂房面积6万㎡,加工机具1800台(套),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主要生产扁形的湄潭翠芽、条形毛峰茶、卷曲形毛尖茶、针形的贵州针茶及大宗炒(烘)青绿茶,同时生产高档的功夫红茶和低档的红碎茶及砖茶、茶多酚、茶叶籽油等。有39家企业通过QS认证,12家企业通过ISO认证,9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4家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通过有机茶专柜认证。
五,湄潭茶叶的发展与规划
到2010年,茶园总面积突破3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占95%以上,建设三百里生态茶叶长廊。其中有机茶园力争达到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达到50%,无公害茶园达到100%。扶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湄潭翠芽”品牌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开设“湄潭翠芽”品牌专卖店300个以上;加快西南茶城综合市场迁建工程建设步伐,建设标准茶青交易市场10个以上。茶叶总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茶叶总产值超过1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惠及茶农30万人。茶叶产业现已成为湄潭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种植面积大、加工总量多、品牌质量高、科技含量重、交易数额大等优势,这些优势与茶文化在湄潭交融,确定了湄潭茶文化旅游的优势,把茶叶产业打造成富民兴湄的重要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伍萍,《茶经述评》的述评[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2,刘子辉,茶之名 人之性——试谈杨译、霍译本《红楼梦》中茶之名的翻译[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宋丽,《茶业通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4,龚永新;张耀武,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第五篇:湄潭求是高级中学校庆赋
湄潭求是高级中学校庆赋
杨 鑫(湄潭求是高级中学语文组)
岁在癸巳,素风送爽;序属金秋,丹桂飘香。煌煌求高,地临湄江;八十砥砺,沁梦茶乡。居黔北而根本深厚,依湄水而文思远长。
溯源庠序,萌于难罹四海;振兴黉宇,强于盛世八方。倭寇行无耻,文军志昂扬。千里跬步,行程二万六;意恒志坚,誓寻旭日光。三年易址雄心在,七载办学业辉煌。厚德载物,精心育人;光阴易逝,行健无疆。昔者勇夫知耻而思,夫今仁者躬行以力。当年圣贤不复在,东方剑桥美名扬。
喜看今日杏坛,西席谱写华章。赏勤人弯佳景,恍如仙境;品金鱼池雅韵,宛若天成。清溪流淌,碧池荡漾。求是校训佳声远,创新理念万年长。倡独立之精神,导自由之思想。滋兰植蕙,三千学子聚校园;春铎秋种,二百园丁育栋梁。宏德楼前韶华过,勤耕苑里身影忙。鹰扬鹿宴,学子本知自强;东学西渐,猛志固守四方。御风振翮赴南溟,是鲲鹏气度;破云摘星冲云霄,乃揽月豪情。壮哉,求是好儿郎!
万古犹传风雅趣,八秩仍飘翰墨香。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