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贴近”原则解读
周家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四大特性。“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这是《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明确界定。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课程的实施要求,课程理念要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由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则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内容目标的共同的必然要求。
通俗地讲,“贴近学生”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或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都不是我们所要求的,如对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道理,教师再大讲特讲,同样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关切,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问题的解决,即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正满足学生生活、成长、发展的需求;还要求教师在情感上与学生相近、相通;等等。
“贴近生活”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无论是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探讨话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逻辑关系,还是结论的呈现,都应该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品德的养成回归生活。没有生活的品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
“贴近实际”要求我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品德规范的养成联系实际,不脱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回避现实,不敢直面热点、焦点、疑点问题的思想品德课,没有说服力,没有可信力。
思想品德课必须贯彻“三贴近”原则。个中的道理,个中的意义和价值是,·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切实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学活动中贯彻“三贴近”原则,就要做到: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必要的知识提供和价值标准引导,要贯穿在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和合作探究、教学互动的活动中;课堂练习,走进生活,要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提升价值标准。以上这些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种种要求,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增强思想品德课“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我省90%以上的学校使用山东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可以说,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经较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启发。但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不一样,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不同,教师要注意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这就为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思想品德课教学坚持“三贴近”原则不能是一句空话,应切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从目前的教学状况看,一些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不够,与理解有关,更与对这一原则重要性的认识有关。我们理解了它,认识了它,并逐步实践它,就会把这一看似虚的理念性的要求转变为现实教育教学效果,就会把“三贴近”转变为学生收获情感、收获能力、收获知识的“三收获”,就会离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越来越近。
下面所附的是我省青岛44中张攀老师的《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课时教学设计,她在2010年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获特等奖。大家可以阅读体会这节课是怎样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的。
对这节课的点评: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七年级第十三课第二个项目的内容。本课所实施的课程标准主要是一1.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部分渗透的课标内容是三1.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及调控情绪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这节课体现的主要观点是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调节和控制好自·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己的情绪。
为充分体现课标的内容,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情绪是可以调控的”,主要说明情绪能够得到调节和控制,并且介绍了四种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理智控制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自我暗示法。人的情绪有其活动规律。当消极情绪积压太久或者是需要第一时间释放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情绪合理释放和宣泄,因此,教材的第二个层次为“合理宣泄情绪”。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哭泣宣泄、倾诉宣泄、书写宣泄、运动宣泄;二是宣泄情绪需要注意的问题,宣泄要合理。
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初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由于对自身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有诸多不适应,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冲动而不能自制,由于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情绪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实践上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这样一个主题题,符合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需要。
理智调控情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初中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经常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就做出消极的情绪反应。其实,影响人情绪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和看法。只有教给学生理智调控情绪的方法,才能让他们主动调节,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全面、积极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调控好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另外,同时讲情绪问题,面对城市的孩子和面对农村的孩子,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以上是对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支撑主题解决的主干知识之间逻辑关系,以及学情的简要分析。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这节课才有了恰当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要达成已经确定好的“三维”目标,本节课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好,效果显著。
1.设计了一个同学由于抄作业引起好友之间矛盾从而陷入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的情境案例,并贯穿本课始终。案例情境是学生周围常发生的,对此,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也有知识经验,感兴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生活。
2.借助案例情境,问题的提出及一步步解决的过程为学生所关注,所期待。在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自然贯穿出调控情绪的方法,是一种生活的逻辑。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3.课堂穿插的其他活动,都是切合实际的,并为学生所熟悉和关切,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大都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最难的可贵的是,通过调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考试焦虑问题,父母唠叨问题,孤独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大大增强。
附:《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学设计(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特等奖)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青岛44中 张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活、自信开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宣泄情绪时不妨碍他人,尊重和关心他人。
2.能力: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
3.知识:知道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了解情绪宣泄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我叫张攀。在上课之初,我们先做个竞猜的小游戏进行下热身。请大家通过这些数字猜猜这是人类创造的哪次营救奇迹?
时间描述:地下622米,68天坚守,33人全部获救。
教师点拨:在与外界隔绝这么久的时间这里,这些矿工在情绪上从开始的绝望;到理智调控,镇定、合理分配食物,坚持了17天才与地面取得联系;再到与亲人通话、视频、书信联络,甚至一起看电视庆祝国家独立日,他们用合理的方法,保持振奋的情绪,最终坚持到全部安全获救,创造奇迹。看来科学的调控情绪是智利矿难营救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讲授新课:
一、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各种消极的不良情绪。每个人在消极情绪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都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比较容易受消极情绪的困扰,我在为同学们做心理辅导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陷入消极情绪不能自拔的学生,看看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摆脱情绪的困扰。
【视频展示】情境再现
(内容简介):某同学因为想借作业抄袭被好朋友拒绝而大发雷霆,甚至说出决绝的话,与好友闹翻,摔书离去。
老师提问:该同学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位同学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中,烦闷极了,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会怎样帮助他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的交往、工作中产生矛盾分歧,本身就是学生们经常遇到的情绪的困扰。通过别人的事例让学生分析,既可以缓解学生刚上课比较拘谨的心态,也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好建议和方法,现在老师就把我当时应用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看到这个情绪激动的孩子,首先想让他情绪稳定下来,我什么也没有说,先让他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MTV。我选择了最能反映友情可贵的周华健的《朋友》。他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紧缩的眉头慢慢解开了,眼神也柔和了许多。老师用的是一种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人情绪激动或者紧张时,可以把注意力有意识地转移到其他事物或者活动上去,使消极情绪得以缓解。——转移注意力法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就很出众。他说:当气恼时,先数到10再说话,如果还是气恼,那就数到100。
除了通过音乐和数数进行注意力转移,还可以转移到哪些事物和活动上? 学生回答:(略)
像咱们厦门的条件得天独厚,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去看看美丽的鼓浪屿,一·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定对调节情绪有帮助。
我一看初见成效,就赶紧趁热打铁,让他看一副图片。教师: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同一副图片,关注的角度不同,有人就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有人就看到一个愁苦的老妇人。所以,针对同一事物你的角度是很重要的。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乐观者和悲观者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例如针对寒风中的梅花,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写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失意诗人陆游就有不同的描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老师:这两句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状态? 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沉哀怨。
教师总结:我当时就让同学们从多角度考虑为什么好朋友不借给他作业?其实每一件事都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想通了,路自然就有了,这就是用理智来调节情绪——理智调控法
在陷入消极情绪时,主动调动理智的力量,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使消极情绪减弱或消除。
那我们同学能否调动理智的力量,积极地看待问题呢?让我们思考下列问题:
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真自卑。成绩不如我的同学,当选了班干部,真生气。妈妈总是查看我的聊天记录,真烦啊!
理智的分析一下,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呢?这时候的同学已经完全消除了对朋友的敌意,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他怎样面对自己的好朋友呢?我就因势利导对他说正是你冲动的放出狠话、愤然离去才造成这样被动的局面。以后遇事要冷静,要不停得提醒自己,比如冲动时可以对自己说:冲动是魔鬼;暴躁时可以对自己说——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沮丧时可以对自己说:不抛弃不放弃等,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纠正消极情绪的暗示语?(学生回答)
这就是一种自己提醒、暗示自己的方法:
通过语言的刺激来纠正或改变人们的某种行为状况或者情绪状态,通过对自·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己的积极暗示来减少或消除低落情绪。——积极自我暗示法
教师:有一首知名的手语暗示歌,曾经给了很多人的鼓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视频展示】我是真的很不错。全场一起随视频做动作。
同学们的确真的很不错!这个激动的同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是好面子的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和好朋友张口呢?我就提示他是否可以考虑一种幽默的方法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终于在放学时与好友偶遇的路上这样说了:“我的独木桥和你的阳关道竟然是同一条路,看来我们真的是志同道合啊!”一句话化解尴尬,重拾友谊。
这种方法就是——幽默化解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化敌为友的效果。
到这里我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常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其实像这位来找老师辅导的学生一样,当我们的消极情绪不能及时调节,积压太久就要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就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宣泄。
二、合理宣泄情绪
当消极情绪压抑在心里,对人的身心是不利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宣泄。
同学们都用到过哪些宣泄的方法?(学生回答)
我们往往概括为:动起来,哭出来,说出来,写下来。与以往的暴力发泄不同,现在我们提倡的“宣泄”,要符合“三合、三适”的原则
学生齐读——合情合理合法,适量适度适合
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宣泄情绪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设计意图>这就是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的例子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另一个高度,一步步渗透调节情绪的各种方法。既起到做到了知识的传授,中间也自然的穿插了方法的直接应用,讲练结合,贴合实际,层层深入。
其实,这几种常用的方法经常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它们各有各的特点,现在我们对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梳理、总结:
理智调控——认知调节,打开心结 转移注意力——过度缓冲,身心放松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幽默化解——彰显智慧,事半功倍 心理暗示——潜移默化,鞭策激励 合理宣泄——放下包袱,立竿见影 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
在课前老师对咱班学生做了个情绪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困扰同学们最常见的消极情绪是:紧张、孤独、烦躁、猜疑等。老师选择了同学们反映比较集中的产生这些消极情绪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来战胜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积极情绪。
(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用到老师今天用过的方法,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方法。
你的小妙招:
紧张——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 孤独——一个人经常感到孤独、无聊 烦躁——父母的唠叨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建议——温馨提示:
针对考试焦虑:考试其实很平常,心态放平理应当。平日认真多努力,考前放松深呼吸。暗示仔细和沉着,坦然面对莫紧张。
希望同学们能正确看待考试,顺利通过考试。
专家对独生子女的建议:读本好书,写篇日记,培养一种好的兴趣,多结交好朋友,主动帮助他人。
希望我们独生子女能不孤独,过充实、健康的生活。
看来我们同学的确掌握了很多适用、有效的方法,我想对我们今后再遇到消极情绪一定会有一定的帮助。其实,及时调整好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能创造出精彩的生活。下面我们走进中国第一达人——刘伟,看看无臂少年的成长。
视频:无臂达人
失去双臂的刘伟曾经绝望过,正是及时的理智调节,才让他珍惜现在,乐观豁达,精彩生活。我失去了双手,但至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这已经是我的幸运和幸福了。
看到刘伟我们还有不快乐的理由吗?我们还能找到不积极的借口吗?让我·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思想品德·
们一起来寻找快乐的理由。刘伟说,虽然我失去了双手,但是我还有一双腿,所以我感到幸福快乐。让我们一起来用虽然、但是、所以来寻找生活中挫折、缺陷中蕴含的幸福和快乐。
【拓展延伸】
有人说: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而是会调控好这些情绪。通过寻找快乐,你们真的成熟了许多。同学们虽然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但是在人生中调控情绪的历程没有终点;所以让我们一起寻找、应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积极生活,快乐学习是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
最后,如果同学们遇到什么烦恼可以直接通过这些方式和我这个远在青岛的老师聊聊,看看能不能帮到大家。当然更希望大家有空来青岛做客,感受红瓦绿树碧海蓝的美丽,让你有更多快乐的情绪体验。
附: 厦门 中学七年级 班学生不良情绪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您好!欢迎您参加本次调查。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地填写下面的调查表,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解决您的情绪困扰。对于您提供的信息,我们将充分尊重并且严格保密。谢谢您的合作!
1.您经常出现的不良情绪有哪些?(可多选)A.孤独 B.紧张 C.冲动 D.郁闷 E.烦躁 F.猜疑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认为通常导致您出现这样的不良情绪的事件有哪些?(写出一至两件,不要出现老师或同学的真实姓名。)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活动课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几点反思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开展,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成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由于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从其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运用活动课教学,确实值得人们去关注、反思。
案例描述:游戏机的诱惑
背景介绍:本学期,我在选择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中的“游戏机的诱惑”作为教学内容开展了一堂教学。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怎样设计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认识玩电子游戏的利弊,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开展充分运用了活动课教学形式,围绕“游戏机的诱惑”这一主题,通过小品表演、课外调查、小组讨论、小辩论、新闻链接、主题探究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活,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小品《今晚我回家》。小品内容:某寄宿制学校学生小徐利用周六下午放学回家之际,欺骗老师和家长,擅自到网吧玩游戏,到周日晚上仍在网吧滞留,教师、家长焦急万分,最终在网吧找到了仍在玩游戏的小徐,但小徐仍不愿回校。教师适时提问:小徐把网吧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不愿回到真正属于自己家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游戏机的诱惑”。
步骤一:走进生活――课外调查(观看学生课外调查录像片段)社会调查小组同学(由班内五位同学组成)讲述课外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校初中生玩游戏的状况,特别是班内同学对游戏的态度。(具体数据略)
步骤二:小组讨论――像小徐那样沉迷于游戏,最终可能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五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如影响身体健康,荒废学业,诱发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等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严重的会危及个人生命安全。讨论中适时穿插播放焦点访谈《要命的网吧》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沉迷游戏危害的认识。
《要命的网吧》内容简介:重庆两个初中生因为在网吧玩游戏数个通宵而异常困倦,卧在火车铁轨上睡着,导致两人被火车撞死。
步骤三:小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
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三位同学,在学生主持下,就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辩论过程(略),最后让学生当评委,评比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教师适当总结。
步骤四:新闻链接――焦点访谈《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录像片段 播放视频《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内容简介:辽宁省建平县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借电子阅览之名行网吧之实,电子阅览室基本上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除了打游戏就是上网聊天,甚至还包夜上网。
看完后,教师提问,这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我们这里有没有?然后还是由社会调查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调查结果:我校的电子阅览室在周六下午开放过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出示相关调查的照片、对电子阅览室管理老师的调查、相关的数据资料等)。最后调查小组同学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课堂朗读《给校长的一封信》,反映学校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征求同学意见。
步骤五:主题探究――怎样抵制游戏的诱惑
为使探究更具针对性,将这一探究主题又细分为四个子课题,进行提示:
(1)你认为小徐沉迷游戏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小徐,你该怎么办?
(3)假如你是小徐的同学,你该怎样去帮助他?(4)对于接纳小徐的网吧,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回答该怎样抵制游戏机的诱惑。中间穿插相关链接:介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第二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第二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使学生对网吧管理有正确的了解。
步骤六:倡议书《自觉远离网吧,安全健康上网》 若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就以小组形式,课堂撰写倡议书,并各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朗读。若时间不够的话,就作为课外实践作业,以班级名义,在班级讨论基础上,向全校发出倡议书。
教学反思:
1.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应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结论唯一”,课堂当作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了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讲,学生背”成为常见的教学现象,最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学生沦为了学习的奴隶。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教学活动,通过“课外调查”、“小辩论”、“主题探究”“写倡议书”等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沉迷游戏的危害,懂得了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主题探究――“怎样抵制游戏的诱惑”这一活动中,学生以五人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回答了怎样抵制游戏机的诱惑,在讨论发言中,学生相互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能突破教师事先的提示,更为可贵的是调查小组的一位女同学,还结合自己课外对网吧的调查,介绍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对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黑网吧的整治措施。这一切,确实使人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单
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接受“美德”的容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课教学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向实际回归。在本课教学中,导课时学生表演的小品《今晚我回家》,就是取材于我校一真实的事例,对于这样的小品,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具有说服力,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合情合理,过渡自然,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也避免了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另外教师还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对我校初中生沉迷游戏的现状、社会上网吧经营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当调查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结果时个个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经过社会调查,有了更深的生活体验,也就拥有了发言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社会适应力。
3.活动课教学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并不是仅停留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另外在思品活动课教学中,通过讨论、调查、辩论、探究等活动形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这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社会调查小组的同学在对学校电子阅览室的调查中,发现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存在学生上网游戏这一严重问题,学生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针对这“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调查小组的同学汇报了调查经过并朗读了《给校长的一封信》,征求同学的意见。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面对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独创见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了培养。
4.活动课教学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注社会现实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也成为了思品教学的新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展了教学的空间,拓宽了教学资源的范围,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在本课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沉迷游戏的危害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了焦点访谈《要命的网吧》片段;为反映社会不良现象,播放了焦点访谈《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片段,这两段视频材料的播放,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根据课堂观察,学生观看时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完后反响强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教师再适当点拨总结,从而深化了主题教育。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唤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活动课教学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成败与学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为此活动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组织好课堂小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学生自觉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课堂辩论在学生自己主持下又是一番唇枪舌战,精彩的辩论不时赢得了台下同学阵阵掌声,有时偶有一方招架不住,下面有同学恨不得自己上去理论几句,那着急的样子着实让人感到好笑,但也不禁为学生的那份真情所感染,最后学生还兴致勃勃评选出本次辩论的获胜方和最佳辩手,这一辩论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而这一切都缘于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其实辩论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通过辩论,学生对中学生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这才是开展这一活动的真正目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这些问题仍有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政治《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意在通过有关的名人故事来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和感悟,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然后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挫折的名言警句、以及讲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并从中得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说说以后在实际生活中该怎样面对挫折,齐唱《真心英雄》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在这堂课思路应该是很清楚的,学生的积极性基本上调动起来了,也基本上使学生了解到挫折在人生的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时候, 要克服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抱怨家长和老师、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等不良心理因素,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掌握一些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些反思:
(1)对主题教育的认识不足:上课的形式比较单调,以讨论和说为主。其实,我应该课前多请教,多琢磨,多思考,在选材和形式上动一些脑筋,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达到更好的效果。(2)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如:在交流名言警句和讲故事以后,我叫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印象深刻的挫折经历,并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结果能讲的学生不多,最多只能讲同学之间的矛盾呀,有的讲测验或比赛失败呀,有位同学甚至讲他小时侯学走路的时候老是摔跤,爸爸妈妈却不扶他起来,他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最后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摔跤,终于学会了走路。对于初二学生一般来说, 很少会遇到挫折, 当然很难说得精彩, 我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一点, 其实我应该提醒一下学生, 生活中象父母离异, 生老病死, 各方面的愿望包括身材外貌的愿望没能实现, 或受到嘲笑、批评和误解呀等等都应该算是挫折,扩散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了。
又如:在谈到如何面对挫折的时候,学生讲得也不够透彻,泛泛而谈,其实我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就是贝多芬、张海迪,碰到类似的挫折以后该如何面对,这样既可以回应到课开始时候的情景,又可以学会换位思考。也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挫折情景或案例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际具体的挫折来谈的话,应该更加有内容,更加有深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 针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存在的心理特点,即由一名小学生成为一名中学生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应,七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新生教育不是单纯地解决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初中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生活更加活泼、健康。因此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大面积文字材料以及形式单一的缺陷,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为一体,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达到教学的目标,是我一直思索和探索的问题。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好的教学内容赋予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完成授课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现代教育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自然就会去学,去研究。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把握好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走出小学生的那份活泼、积极、主动的情绪,上课时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他们有个性,也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似懂非懂,因此,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欲望;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多下功夫:
(1)注意启发性设问。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你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有过挫折吗?②当你受到挫折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③你认为挫折对你而言,是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为什么?④你认为挫折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好事,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坏事?这说明了什么?⑤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做呢?这6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材本身,学生很赶兴趣,想想也都能答,也愿意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2)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课堂小辩论。在讲《享受学习》这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学习是快乐的;反方——学习是苦的。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而且讲得有理有据,气氛非常热烈。如:分组竞赛。在讲民族自尊和自信时,设计了祖国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组与组之间竞争的非常激烈,在这样一种比赛中学生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从而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心。如:小品表演。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又能从小品中很容易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每天注意看新闻和报纸,只要是能为教学所用的我都会进行收集。上半年中国最为关注的是“山西黑砖窑事件”,学生自然也感兴趣,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事件与所学的内容加以联系。在讲“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时,我问:“山西黑砖窑事件”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为什么?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容易受到外来侵害。”;“你认为这些窑主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学生:“是犯罪。”“为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了“犯罪的三个特征”;“自己遇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做?”从黑砖窑成功出逃的“小黑”给同学们上了一课,也就是要斗智斗勇。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学会聆听,倡导平等参与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的讲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在讲学习的乐趣时,一个学生的比喻用得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只要你在学语文时把它当成吃巧克力;在学数学时把它当成吃草莓;在学英语时把它当成吃哈密瓜,你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又如:在讲自信者能走向成功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时,教材上给出了“原一平成功的事例”,学生一般联系教材的内容来分析他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但其中有一位同学他从材料中找到原一平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这匹“千里马”得到了“伯乐”即大老板的赏识。那么,对于他这个回答我首先加以肯定,说明他看材料非常仔细。然后,又接着问:这个大老板为什么会赏识他呢?是由于他的专注、他的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是内在因素;老板的赏识是外在因素。他得到了我的尊重,脸上的笑容证明了他是快乐的。
总之,我认为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课堂上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好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将不断充实自已,在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从而感受到生命再生的喜悦。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爱学生
爱学生,用心爱他们,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和老师的心灵差距很大,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就应该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言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也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
二、贴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设计,应该把那些枯燥的语言变化为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常见的生活事例„„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更形象,让学生感到很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课堂。例如我在讲为什么要讲礼仪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品,小品讲的就是学生中发生的一件小事,A同学进班时碰掉了B同学的书,该同学没事似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B同学生气,A就和他吵了起来。而后来,不巧这个同学的书又被碰掉,但立即被捡起来放回去并得到了道歉。我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要讲礼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三、经常变换教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最讨厌、最反感,觉得没意思。只有经常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每堂课都有它的味道,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为此,要经常采用演讲、讲故事、辩论、情景剧表演、趣味小测试、学生提出问题等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学习“珍爱生命”这一内容之前,先布置学生以框为题目写一片讲稿。上课时由学生来演讲,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点评,表扬讲得好的同学,鼓励其他的同学下次努力。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以便吸引学生是注意力。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我知道,要真正的教好这门课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探索更多的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王通中学 胡国斌
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就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灵活的教育技巧。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
总之,在课堂上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共同的愿望》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黄 秋 雅
单 位:江西省上高县田心中学 联系电话:*** 邮箱:huangqiuya2009@163.com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懂得“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理解“一国两制”构想对成功实现港澳回归、解决台湾问题、乃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分析和看待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从而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道:“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涵,“一国两制”构想是成功实现港澳回归的重要保证
2、难点:“一国两制”构想对解决台湾问题、乃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课本,通过讨论,归纳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搜集的材料及相互间的讨论,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港澳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3,通过讨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能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
四、课前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两岸交流方面的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课外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搜集有关“一国两制”内涵、港澳回归及台湾问题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再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航: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3、港澳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港澳回归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4、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5、我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和观点是什么?
6、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态度是什么?
(二)讲解新课
(板书)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探索用和平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考虑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一国两制”构想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
2.“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
(1)“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构想的相互关系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B、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不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3.港澳问题的由来,实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1)香港问题的由来: 英国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进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
(2)澳门问题的由来:
A、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B、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C、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3)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实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A、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
B、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范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血汗和智慧。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与祖国大陆尚处于分离的状态。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5.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和观点:
(1)原则和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4)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积极推动两岸的沟通与交流。(5)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活动。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5.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应有的态度: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言行作斗争;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总结
配以萨克斯曲子《回家》,展示本课学习线索。
七、课外作业
简答题:
1,材料:配以《思乡曲》,由电脑屏幕徐徐演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提问:
(1)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吗?
(2)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青少年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来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