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教学策略
我的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所以它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是枯燥无味的。而新课改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注重理解运用,淡化文体。往常的说明文教学因注重文体生搬硬套,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有效性。
一、注重情趣,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老师一般可以运用图片,或运用故事,或运用音乐,猜谜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这样在讲课伊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深钻教材,探寻规律。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只有老师吃透文本,把说明文的知识化繁为简了,课堂教学才能简易地教学,只有老师能理清说明文的脉络,能明确该引导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化繁为简,课堂教学才不会显得繁琐累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吃透文本、紧扣文本,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漫认为,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章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提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能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这些说明知识并不是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体会。
三、抓住对象,学习方法。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我以为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
四、训练提取、整合信息。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说明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生动的,平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达知识为目的,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而感悟文本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抓重点词。对说明文的重点和关键句子进行提取整合。
2.抓重点句。说明文中往往有许多显眼的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是在过渡段。抓住这些标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写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重视对学生“授之以渔”。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四个问题: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卢沟桥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生提出有效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扎实高效。
五、注重写作,讲求实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而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的目的所在。比如在学完《中国石拱桥》时,就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来写写“中国的笔”;学完《苏州园林》可以指导学生写写“我们的学校”。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收到了双重功效。
以上是我教书明文的一些体会,仅为个人经验,希望指正。
第二篇:说明文教学策略
基于课标的教学——说明文教学策略
一、《长城》点评:
1、目标制定要有可操作性,能看到学生将如何学。
2、教学思路清晰,说明文的特点突出。
3、训练重点明确,有一定的方法、策略。关注:
1、问题设置要有思考性,关注整体思维的训练。
2、避免教师的碎问、碎讲。
3、教材解读要细致。
4、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各册说明文梳理
说明性逐渐增强,各学段教学中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三年级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三上《赵州桥》
三下《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
四年级目标:能找出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表达效果。四上《长城》《秦兵马俑》
四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 五六年级目标:利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自行概说内容、找到说明方法、分析表达效果
五上《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 六下《各具特色的居民》
三、说明文教学策略
第一,着眼于“学法实践,训练能力”来设计说明文。第二,着眼于“文意把握,选点突破”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把握文章的方法:组合各段的关键句。如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着眼于“分析结构,训练思维”来设计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第四,着眼于“读写结合、趣味活动”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法主要有:
1、从总、分、总的角度去观察文章或者文段的结构;
2、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顺序;
3、从中心句、支撑句的角度分析文段的结构;
4、用提取中心句的方法浓缩全文信息;
5、用表格或者是图形来分析文章或者是文段的层次内容;
6、用判断与辨识的方法分析文中说明方法并阐释其作用与效果;
7、用简洁概括的方法知晓文章内容和辨识事物的特点;
8、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欣赏文中的语言;
9、利用文章中说明的原理去阐释所见到的生活现象。
四、多些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的“创新”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的意思等,根据这种解释,我们试着来定义“教学创意”,所谓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思,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新方案。
教学创意的“创新”的前提条件:
1、一切的新点子、新思路、新方法,都必须服务于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少搞一些花架子。
2、无论怎样创新都不要离开“学生实践活动充分、学生课堂积累丰富”这个根本。
3、要有得体的教育,要有得法的教学,不要因为“创新”,而让教学的手法变得低幼化,游戏化。
教学创意的讲究
1、教学创意讲究“新”——“角度”
2、讲究“简”——“有用”
3、讲究“活”——“灵动”(有变化,不局促呆板)
4、讲究“实”——“实在;老实;踏实”(教语文‘练能力’)“实”中有“活”;“实”中有“趣”;“实中有“雅”,这才是美好境界。
“实”中有学生的充分动,“实”中有学生的能力训练,“实”中有学生的课堂积累,这才是高效教学。
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就是要实实在在,用好课文、用足课文; 教材处理,就是利用课文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教材处理,就是要认认真真的设计,由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没有教师对课文深入、多角度的研读,就没有优美得当的教材处理。教师的课文研读是教材处理的关键。
五、《赵州桥》的创意设计
1、一般情况下的教材处理,整体理解,精段品读,句式学用,这是最容易执行的一种教学创新,适用于一般程度的班级教学。步骤一:简洁导入,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与学生对话,从课文全文的角度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小结,突出赵州桥的“古老”“雄伟”“美观”,并顺势认读一批字词,这是从整体理解。步骤二: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分组活动,有的组以“创举”为话题介绍赵州桥,有的组以“雄伟”为话题介绍赵州桥,这是精段品读。步骤三:全班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三段,教师指导学生品味句式,每名学生都要学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口头造句,这是句式学用。
教学小结中,教师介绍一点简单的说明文知识。
2、《赵州桥》稍有难度的教学创意处理创意;
内容概括,段式学用。这样的教材处理,其做法是“利用课文训练学生能力”。
“内容概括”是利用课文训练阅读能力。
“段式学用”是利用课文训练表达能力。全课有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内容概括。请学生朗读课文,再朗读课文,落实字词,对课文全文进行概括;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对课文第二段的结构特点进行概括。
活动二:段式学用。请学生从“古老”“坚固”“巧妙”三个关键词中自选一个,并精读课文内容来写段,要求运用课文第二段的段落结构模式。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后要进行学习小结。
3、《赵州桥》难度较大的教材处理的创意:
利用课文学作文。这是从读写结合、以写带读的角度来处理材料。活动一:教师指导学生证明这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是很精致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说明”,第二层次是“评价”。)
活动二:请学生自己证明这篇课文第二段的层次结构是很精致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说明”,第二层次是“评价”。)
活动三:请学生尝试将第三段文字加上一句话,使之能够形成说明加评价的结构形式。
活动四:请学生进行趣味写作活动,从“远看赵州桥”“近看赵州桥”,“漫步赵州桥上”三个题目中自选一个,根据《赵州桥》的内容写片段作文。要求运用“说明文评价”的结构形式。4、余映潮教《赵州桥》
《赵州桥》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内容是句子。(1)首先,在句子里面认字识词。(2)找出句子,借助理清内容
我们再读课文,现在看你们的课文看第二段,我们读第一句话。请你们把第一句话用横线划下来,然后我们就接着往下读。我们再来读第三自然段。同样的把第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我们读第一句话。你们读后面的内容。
大家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你们把第二段、三段前面的一个句子画下来。
老师小结:原来他们都是很概括的句子,就像一个同学提出来的,他们表现了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把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第三段的第一句话,第四段一起读,这个文章的内容就基本出来了。(3)学会概括——补充一个句子。
就是根据第一段的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出来。(赵州桥——)看着写啊,要写一个内容很概括的句子。开始根据第一段写上一个句子,每个都写。老师的意思就是让你们在第一段的前面加上一个像这样很概况的句子。
小结:我们现在就来看,第一段话写了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你们看出来了吗?第一段又写了赵州桥历史很悠久很古老,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世界闻名而又古老的桥,大家跟我一起说。“这是一座世界闻名而又古老的桥。”
教师小结:同学们还要做笔记写上一句话,这叫“学会概括”。把一段话用一个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这就叫概括。(4)学会描述——续接一个句子。
我说一句话,你们要在后面继续说好不好,我说赵州桥的设计非常巧妙,你们要接着往下说怎样巧妙呢?看书本。小结,课件出示赵州桥的设计非常巧妙,这段话。教师小结:请同学们继续做笔记,这叫“学会描述”。
就是刚才写这个句子的地方,再写上这一句话,你就学会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描述一种事物。
(5)学会积累,读背一个句子。
写的很美的一个句子,学生背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分享分析这段话。你看这一句话,描写的就是图案,什么样的图案呢?就是两条龙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的……”都是描写两条龙的,这就好背了,指导背诵。
教师小结:再写上一段话,写上这样一句,这叫“学会积累”,把最好的,最美的句段背下来。
六、其它课例 《只有一个地球》
1段宇航员眼中的地球之美。
2段地球小,与宇宙相比,数字和一叶扁舟相比,虽有转折但不急切。3段主旨渐显,自然资源有限不加节制。4段承接有些资源再生但人们破坏。5段设问题应顺应大众心理另有居处。6、7、8段科学引证断其后路,不可能。最后一段主旨竟显,呼吁顺理成章。《只有一个地球》
虽有涉及地球的知识但并没有平铺,这些知识侧重表达“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虽有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的介绍地球知识却不正面直击,从地球的美丽写起,将人们的情感带人自豪的状态。再移居星球的应和,给人每一条后路的窃喜。“但是”一词,话锋一转,援引理据,引出地球的渺小,资源有限,无节制开采,无法移居等事实,“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让人心服口服,层层递进中让人产生环保的紧迫感。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样,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些要点的?”是教学的重点。(第二课时)
七、说明文相关知识 说明文关注: 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
3、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多采用对比法体会其准确性
第三篇:说明文教学策略
说明文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两次“预设——执教——反思——研讨——再构”的过程,梳理出高年级说明类阅读教学策略:
一 扣住文眼,辐射全文
······
二抓住特征,学习表达
······
三读写结合,内化能力
······
四补充资源,变“话”为“画”
·······
第四篇: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主讲人:杨霞(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一、说明文教学概说
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一)什么是说明文?
目前,一些论者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
董水龙等人认为,“说明文”的文体概念,混淆了实用类文体(说明书等)和科学作品的界限,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辨认,从而对实用类文体和科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把科学作品限定在“说明文”即主要是科普作品的范畴内,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言语,造就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20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在阅读板块独列说明文,而是谓为“科技作品”。阅读板块第 9 条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在写作板块的第 5 条,又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这里,我们不去思辨“说明文”是否存在,单就文章内容来看,我们暂且把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视为“说明文”。
广义地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请大家参考阅读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文章《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大都有主观成分,所以社科题材的文章多视为议论文;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有相对的客观性,所以说明文多为科技类文章。鉴于“说明文”的内涵模糊,也有人用“科学文本”的概念取代之。
那么,“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指出:说明就是介绍。说明文的作者是一位“二传手”,他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旧体系写作原理对“说明”的解释,没有抓住“介绍”知识这一本质,所以关于说明的说明,总是说不明白。人们很少以“说明”来发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对事物的思索,而是以“论”来阐明自己的“科学见解”。复杂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反映,人们撰写实验报告,这本来看似具有强烈的“说明性”,因为它像是“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不是靠逻辑推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证明”,是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的特殊形式的阐述证明。它的宗旨是让人们相信这有关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科学实验报告,视之为科学研究论文,而不视之为说明文。比如,《关于 xx 地区地方病成因调查报告》,这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科学论文范畴的。撰写这种报告的写作行为就属于“论说”,因为这种报告是在论证那种地方病的成果的确凿性,让人们相信,认识。凡是作者的某种“发见”,都面临着“证明”,“说明”所传授的知识虽然也是“科学”的,但不是首次发表的,不是作者直接研究所得的。它不需要证实,而是已被证实的。这是“说明”在内容上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介绍性”、“讲解性”、“解释性”的根本。
这样我们可以给“说明”下定义了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徐江:《说明“说明”》,《学术争鸣》,1999年第 1期)
说明文的分类: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这种分类只是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并未揭示说明文类的内在差异。余彤辉建议,把科学文本分为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和泛科学文本(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 2005 年第 5 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文本大都是后两类。比如,《说“屏”》应该归入社会科学类的泛科学文本,因为它不是在说明“屏”这种事物,而是在谈“屏”如何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作者要向我们读者讲述的是他发现的一个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再如《桥之美》,我们也可以作为美学随笔(偏重议论的散文)来阅读。
董水龙提出,科技作品的文体大致有科学观察记录、科学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普作品和科技产品说明书(包括操作手册之类)(董水龙:《语文科技作品教学的层级目标构成》,2007)。所谓的事物性说明文就是科学记录或科学报告,所谓的事理性说明文就是论说文中一个种类或者说是广义上的科学论文。(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2006)
参考以上意见,并考虑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识基础和操作习惯,我们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 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二)教材中说明文的整体把握
“ 课标版 ”初中语文课本中“与说明文相关”的单元:(注意:这些单元中的选文并不都是说明文)
单元
单元主题
求知欲望,科学精神。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七上 第四单元
快速默读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写名胜古迹的文章(事物 说明文)
八上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科技 说明文(事理)
八上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山市(蒲松龄)
课文篇目
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显然,这个单元提示,阐述的是传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八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道:“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 , 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这个单元提示,则聚焦于内容主题。
北京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单元(共 4 个单元,15 篇课文):
册 15 册(八上)
单元主题
第 4 单元:说明事物 [ 建筑 ]
——对象和顺序 第 3 单元:说明事理
(一)册(八下)
——说明方法 第 4 单元:说明事理
(二)——说明文的文学特点 册(九下)
第 3 单元:说明对象的特征
课文篇目
中国石拱桥、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 统筹方法、奇妙的克隆、向沙漠进军、看看我们的地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坐看牵牛织女星、雨林的毁灭、一生莫断奶 大自然的语言、天鹅、美丽的“神州” 可以看出,北京版教材中的说明文单元编辑思路,还是依据传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 1 .抓特征 2、讲方法 3、理顺序 4、语言准
最新的意见指出:在这些关于阅读说明文的陈述性知识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说法,只是对“记叙文”知识的借用,而逻辑顺序则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什么是逻辑呢?《现代汉语词典》说:“逻辑:思维的规律。”可见,逻辑顺序是按照思维规律来安排文章的一种写作顺序。逻辑顺序包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征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等等,这些所谓的说明顺序,只是对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的借鉴。而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如打比方就是比喻修辞,引言论就是引用修辞;举例子则是举例论证的翻版,列图表无非就是论证过程中的分析演绎或归纳,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至于“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其实就是由科学报告的思维缜密性和科学论文的思维逻辑性决定的。而科普类科学作品由于是对原创性科学作品的嫁接和移植,是为了向大众传达科学知识和科学资讯,所以在表述时也必须遵循科学思维的用语规范。(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2006)我们认为,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例如:读药品说明书中的“一日三次,一次三片”,不在于知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弄清楚“一日”是 12 小时还是 24 小时,“三次”是饭前还是饭后。教《统筹方法》,让学生明确了“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但“统筹方法”究竟是什么东西,多少人都理解错了啊!请老师们研读一下 08 年北京市中考题(《小品建筑》,10 分钟),目的是:研究中考题所要考察的技能要点;辨析该题在命题上的得失。
从以上中考题的研究可发现,近年来,中考命题已经不再考察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信息的理解和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
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 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
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我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位初中生默读《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她“什么是克隆”,结果是她回答不出要点,看着书也答不出。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
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读懂花儿有各种颜色的成因。有些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但对于说明文来说,这是第二位的事情。
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主要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可以了,至于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理解的。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其实,对许多说明文而言,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并不困难,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用“首先”、“其次”等提示语、用段首设问句的方式,点明了写作思路;“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学生也很容易辨认。真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文章介绍的那些科学事理,学生真的能读明白吗?乃至所举的例子,究竟在说明什么,学生理解了吗? 2、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有相关的知识短文可供参考。3、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苏州园林》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
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同样存在人文内涵。例如《向沙漠进军》与《旅鼠之谜》,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4、怎样处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象的描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引用、修辞等。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看云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再如教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具体到每一处文学语言,都可以联系科学知识的说明效果来分析。如设问、间隔反复、排比段,单单辨认出修辞方法是不够的;倘若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不就可以反过来体会“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为科学性”服务的含义了吗?在一位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讲明了“设问”,接着让学生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利用设问句快速跳读课文、寻找和勾画关键信息,而是仍然从课文第一句慢慢找起,这当然读不完也找不全,等到其他同学已经说到第三条原因时,他才恍悟要利用设问、跳读课文。当时,教师为什么不加以方法指点呢?她开头讲的“设问”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说明文教学设计例说
为了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的有: 1 .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如,看图说明某座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看云识天气》,对照各种云的图片说明其形态、色彩、位置和预兆的天气。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 “ 拱 ” 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 “ 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 ”。待学生说出 “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 ”、“ 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 ”、“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 ” 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 “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 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 “ 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 ” 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 “ 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 ” 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 “ 几乎 ” 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3 .角色模拟,如阅读《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口述“我是一朵__________的云”,说明自己的特点。4 .比较阅读,如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
第五篇: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说明文教学策略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经过反思和几天的实践,觉得效果不错,现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和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深入地理解了如下观点
一、“说明”定义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分类
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 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1 .抓特征 2.讲方法 3.理顺序 4.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
四、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 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新课标也
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学到了一些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角色模拟。.比较阅读。
对自己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训练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说明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生动的,平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达知识为目的,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而感悟文本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抓重点词。对说明文的重点和关键句子进行提取整合。
2.抓重点句。说明文中往往有许多显眼的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是在过渡段。抓住这些标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写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重视对学生“授之以渔”。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四个问题: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卢沟桥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生提出有效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扎实高效。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主要“自来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孟昭兰),一节课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
学形式进行教学。据此,我认为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可采用以下激趣法:(1)角色模拟:如当导游,解说员等;(2)比较阅读(3)写广告词、解说词、导游词;(4)看图说话 如: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
(三)留足四个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氛围。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互动空间。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4.生成空间。即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亦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合在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同时也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