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情表》课堂实录(代昆鹏据中华杯全国大赛整理)
《陈情表》课堂实录拟稿
河南省虞城县春来高中
代昆鹏
师:上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晋朝李密的《陈情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蜀国灭亡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亲情;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征召,一面是山重海深的养育大恩,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密将何去何从?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回到晋朝,走近李密和他的《陈情表》。(师板书课题:陈情表
李密)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范读一遍,要注意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的变化。(师配乐范读课文)师:历史的尘烟已经消散,李密通过自己的陈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用以陈情。大家在初中有没有学过这种文体啊?
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师:好。那么“陈情”是什么意思呢? 生:陈述说明情况。
师:既然是陈述说明情况,就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既然是陈情,就应该有陈情的目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陈情的?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投影展示幻灯片2)来,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文中的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的变化。预备,开始。(生读课文)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根据具体情况对待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刚才的问题。先看第一个。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找出答案。
生: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师:这位同学对文章理解得很准确很到位。那句中的“日”是什么意思? 生:一天比一天。
师:它属于文言实词的哪种特殊用法呢? 生:名词作状语。
师:那“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申诉。
师:和现代汉语中“告诉”的词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是古今异义词。
师:对,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的“牺牲”也是这类词。好,现在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他在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处境中向皇上陈情。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愿乞终养。
生: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师:什么是“终养” 生:奉养祖母到最后。
师:这就和第一段中的“不能废远”进行了照应。那“微志”是什么意思? 生:小小的心愿。师:大家对这两个问题理解得非常准确。但老师现在有点不明白,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的?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师:第一段读完了,谁来帮老师解答一下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从自己经历写起?
生:诉说早年的孤弱悲苦,表明自己与祖母血肉相连、难以割舍的亲情,希望引起晋武帝同情。这是动之以情。
师:很好。那李密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具体表现自己的悲苦经历的呢?(投影展示幻灯片3)生:自己“六月,四岁,少,九岁”的经历。伯叔兄弟近亲皆无,晚有儿息的苦况。祖母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的实情。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中的关键字词。“见背”什么意思? 生:婉指长辈去世。
师:见,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对自己发生,翻译成“我”。那“舅夺母志”什么意思? 生: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师:李密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在封建时代,女子改嫁被视为不道德的事情,所以作为儿子的他没有办法直接说出这句话来,只好委婉表达成“舅舅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那“九岁不行”怎么解释? 生:九岁还不能走路。
师:这个词意思上有点夸张,“不行”的用法和刚才所说的“告诉”相同,属于古今异义词。那“夙婴疾病”的“婴”怎么解释? 生:缠绕。
师:那整句话怎么翻译? 生:很早就被疾病缠绕。
师:这是“婴”字的一个较新的用法。我们要注意积累。这句话翻译成“早被疾病缠绕”,是特殊的被动句。我们以前学过的被动句有“见”“于”“见„于”“为”“为„所”“受”字等被动,而这句话就是主动形式的被动句,没有被动标志。
师:第一段中,李密的幼年经历重在突出他的孤弱,进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成年经历重在突出无人侍亲,所以自己责无旁贷、不能废远。他想以此来打动晋武帝。老师还想问另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在李密九岁还不能走路的时候,这时陪伴在他身边的祖母是多大年纪? 生:六十一岁。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第四段中有。
师:大家读书很细心啊。是啊,李密幼年的经历的确是异常悲苦。老师每读到这一段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无父无母的九岁孱弱孩童,一个无子无女的六十一岁的年迈祖母,孤苦无助,相依为命。孙儿每走一步路,老祖母便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孙儿每一声呼唤,老祖母都如闻天簌,如饮甘泉;孙儿每遇病痛,老祖母便更加衰老,更见憔悴;孙儿每一次出门,老祖母便倚门苦盼,望穿泪眼。她的黑发为孙儿尽白,她的皱纹为孙儿增添,她的容颜为孙儿苍老,她的步履为孙儿蹒跚。夕阳之下,渐渐老去的祖母与慢慢长大的孙儿携手同行,走出两行或深或浅却始终不离不弃的脚印。师:大家觉得这幅画面感人不感人? 生:感人。
师:孟子说人都有恻隐之心,那晋武帝呢?大家设身处地想一下,开国帝王,九五之尊,眼前是悲苦的陈情表,远处是百废待兴的晋朝江山。晋武帝听到这感人肺腑的悲苦之词,会不会因此同意李密的辞官请求呢?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国事家事,孰轻孰重?李密只孝不忠,怎为人臣?其情感人固然是真,然而晋武帝不可能没有疑虑。他可能会想:李密内心深处是不是仍以蜀汉为正统而排斥晋朝呢?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深刻。为什么这样说?古人都讲究“忠臣不事二主”,作为晋朝开国皇帝的晋武帝,他不可能不想:你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就能做官,为什么到我这儿,多次请你就请不出山呢?你什么意思啊?还有,我们注意“国家”这个词,“国”在前,“家”在后,先有“国”,后有“家”,所以,作为皇上,单单看到李密在第一段中的悲苦陈述,恐怕很难同意他的辞官请求。既然皇上不批准,那就说明仅“动之以情”还远远不够,还要怎样啊?
生:晓之以理。
师:对。李密也想到了这一点。既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默读文章第三、四段,有没有分析道理的地方?(师走下讲台,环顾学生)生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几句话的呢?
生1:行孝也是尽忠。对晋武帝,李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师:对,李密在给晋武帝解释,皇上您主张以孝治天下,而现在小臣正在尽孝,我正是听了皇上您的话才这样做的,行孝也是尽忠。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家觉得晋武帝会如何回答?他肯定得好好想想,万一不同意,不就否定了自己的治国策略了吗?这样讲道理,让晋武帝不同意都难。好,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是在向皇上表明心迹,自己并非为前朝尽忠,并非在固守名节,免除他的担心。师:“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为什么要去做官呢?“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我就想官越做越大,我就希望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现在我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而皇恩却如此浩荡,直如春风远度玉门关,于情于理,岂敢再有所希冀?所以请皇上放心,我决不是一个固守名节的人,决不会像商朝的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不食周粟。这样以来,晋武帝心中的疑虑就可以消除了,李密并非为前朝守名节,实在是祖母病重,不能远离。我们再来看文章,还有没有分析道理的地方?
生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也。
师: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李密却认为忠孝之间虽暂时有矛盾,可最终能化解。杜甫有句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祖母已经96岁高龄而且病情危在旦夕,虽然李密自己不忍心说出,可我们每个局外人都清楚,老祖母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李密的意思很明白,等到祖母百年之后,自己便可心无牵挂出仕为官,为晋朝效力,报答皇上知遇之恩。师:刚才我们分析的是文章中的理,其实理之所在,情之所归。文章中的情理并非泾渭分明,理中也含有浓情。大家在三四段中找一下,看看哪些句子在写情? 生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生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师:祖母病重用十六字铺陈而出,“日薄西山”就是“气息奄奄”,“气息奄奄”就是“人命危浅”,“人命危浅”就是“朝不虑夕”,所有内容都是在强调祖母病情之重:“危在旦夕”。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写出李密对浩荡皇恩的感激涕零。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三四两段。再感受一下这明理和浓情。师:文章写完了,我们也读完了。我们再来设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生:同意。
师:为什么呢?
生:于情于理,都不能不答应。真情感人,道理充分,再不答应,一显得皇上太过残酷,不通情理;二,不能自圆其说,明明是皇上自己提倡的“孝”啊。
师:是啊,现在晋武帝应该会同意了。一,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二,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三,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四,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投影:《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名士果然是名不虚传”。于是皇上就不再征辟李密,准许他在家奉养祖母。)《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晋武帝看了文章后,很嘉许李密的诚挚,于是就赐给他两个奴婢,让当地政府出资奉养他的祖母。师:“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说得多好啊!这篇文章正是凭借至情至性之言,打动了晋武帝,也是凭借至情至性之言,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道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这样评价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幻灯片投影展示)师:其实这篇文章不只有情有理,从语言文化角度说,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些由李密原创的成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被经常使用。生1:零丁孤苦。
生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4: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师:区区475字的一篇文章,竟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文化瑰宝,难怪李密可以凭借它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的千古奇文,每一次读来都让人感动。请大家在课外以“我读《陈情表》”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老师先填了一首《临江仙》,算作抛砖引玉。
“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文坛群雄。晋有李密留其名。忠孝竟两全,不惭世上英。陈情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祖孙之情如山重。古今多少泪,尽蕴此文中。”(投影展示幻灯片《临江仙》。师读)师:好,下课。
第二篇:“昆图杯”第六届全国春联大赛征稿启事
“昆图杯”第六届全国春联大赛
征稿启事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楹联传统文化,营造浓厚节日氛围,丰富市民生活,活跃城市节日文化气氛,在2012年新春前夕,特举办“昆图杯”第六届全国春联大赛。
一、主办单位: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江苏省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省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二、承办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图书馆、江苏省昆山市楹联灯谜学会
三、征稿对象:面向广大专业及业余楹联爱好者
四、征稿内容:作品要求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有节庆气氛,形式完美,具有时代特色,尤其欢迎创作与昆山地方历史、特色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
五、应征作品必须自己原创,杜绝抄袭他人作品。
六、应征作品字数、副数不限。
七、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单位、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本大赛只征收电子邮箱投稿,谢绝纸质文件。
八、奖励办法:由权威楹联专家组成评委会,从来稿中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25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另颁证书。优秀奖30名,发奖品和证书。
九、征稿时间:2011年11月4日——2012年1月4日
十、收稿邮箱:kuntufudaobu@163.com,电话:0512—57377213
十一、说明:获奖作品版权归“昆图杯”春联大赛组委会所有。
“昆图杯”第六届全国春联大赛组委会
2011年11月4日
第三篇:“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大赛全国总决赛华丽落幕
“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大赛全国总决赛华丽落幕
2011年10月30日,“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三届校园财会大赛全国总决赛于当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胜利举行。经过近3小时的巅峰对决,中央财经大学代表队的3位女将无论是个人表现环节还是团队表演环节均表现优异,最终夺得冠军。东北财经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获亚军及季军!此外,东北财经大学还以73020票的超高网络支持率获得最佳人气奖。
“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央财经大学代表队 “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东北财经大学
“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大赛三等奖获得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华会计网校杯”校园财会大赛所有选手与网校名师合影留念
本次比赛齐聚了国内顶尖的10支财经高校代表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中央财经大学代表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代表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队、西南财经大学代表队、东北财经大学代表队、南京审计学院代表队、广西财经学院代表队、西安财经学院代表队、河北大学代表队,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从激烈的半决赛中胜出的优秀学校代表。“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三届全国校园财会大赛从筹办之初截止至2011年4月,共有超过一千所高校,数十万学子参加了初赛,从初赛胜出的60支高校队伍参加了半决赛,并最终决出10支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高校代表队。
比赛正式开始前,正保远程教育资深高级副总裁梁峥发表致辞。中华会计网校著名授课教师叶青、杨闻萍、陈华亭、郭建华、游文丽、杭建平等担当评委。高手对决自然激烈异常,第一环节单刀赴“会”,选手们谨慎作答选择题;第二环节“会”人快语,选手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机智判断对错;第三个环节“会”意江湖最受观众欢迎,选手们把会计知识融入自编自演的小品,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诠释了中国概念股危机、注册会计师5年规划等专业话题,迎来一阵阵笑声、掌声;第四环节风云际“会”,通过观看会计知识相关视频挑选出错误之处。四轮比赛结束,中央财经大学代表队以绝对优势胜出荣获冠军!
正保远程教育集团资深高级副总裁梁峥先生发表致辞 中华会计网校著名授课教师叶青、杨闻萍、陈华亭、郭建华、杭建平等担当大赛评委
各大学代表队在校园财会大赛中的优秀表演 各大学代表队在校园财会大赛中的优秀表演
“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三届全国校园财会大赛是由正保远程教育旗下中华会计网校倾情打造,并提供独家赞助的全国性大型校际竞赛活动,已成功覆盖全国逾百万学子。该赛事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校际交流平台,督促在校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在提高在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七彩语文杯 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钟振裕《修鞋姑娘》课堂实录
钟振裕《修鞋姑娘》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师吹口哨,让学生唱歌曲!一个女生和着老师的口哨唱《种太阳》 师与学生一起唱《明月几时有》 开始上课
师:今天上新的一课,题目是: 生:修鞋姑娘。
师: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出示:1 读准字间,读通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出写“我”寻找修鞋姑娘的段落。师读要求。
(一生提示:身正臂开肩平足安,学生开始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师:大部分同学读了一遍又一遍,了不起。黑板上有一个字,这个字读作“ ”,老师想考考你,这些字怎么读。黑板上出现生词,生读,师帮助正音“凛冽”的读音,生接着往下读。“剌啦”没读好,让全班教他。师:自己读一读。生齐读。
让女生上黑板写“尴尬”,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师:写得对不对,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左边不是九,而是尤字少一点。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提示竖弯钩的写法。师:把别字擦去,也请你们擦去自己的别字。
师:课文两处地方写到我寻找修鞋姑娘。你读一读,轻声读一读,你会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生轻声读这两处。
师:修鞋姑娘,你在哪儿? 生:首尾响应。
师:对,而且文中都是写什么时候的事儿? 师:为我修鞋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先写哪边?开头写的是?接下来再写? 生答
师:这种写法方法叫倒叙。全班说。生说。
我们来看看课文金钥匙:生读(有关倒叙的内容)
师:主要事件是什么?我们快快进入课文的重点部分,思考:姑娘为我修了鞋子的几个地方,老师给大家20秒。(生找,师开始倒计时)师:修了鞋子的哪几个地方? 生:修了我的鞋底。
师:准确点。修了鞋跟,对吧。生:还修了一只鞋的纸。
师:上鞋,就是把鞋面与鞋帮缝在一起。还有哪里? 生:断掉的怎么修呢?
师:这是另一只鞋。作者为我修了几处地方? 师生同说三处。师:从姑娘的表现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读一读。(生默读相关内容)
师:分享一下阅读的收获,读懂了什么 ?
生:她的经验老到,刚刚说她坦然接过鞋子,自信地说。一般的人都会按要求去做,而她却说上几个钉子就行了。师:钉几个钉子。跟我读 生读。
师:你能不能把自信读出来。生读。
师:谁再把这句话自信地读一读 生读错了一个字
师:不用上,再来一遍。生再读、师:掌声送给他。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能不能马上找一个字,告诉我他的技术非常高超。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结尾“刺啦刺啦”!师:二三段呢? 生说。
师:很自信,还有呢?有一个相声词,特别形象。师:谁来读? 一男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
师:动作利索连贯,你能不能这样读。生试读。师:你听出来了,掌声送给他,读得多好。你有没有其他读法、生:我觉得是向上扬的。师:那你来。生读。
师:掌声在哪里?多么清脆像音乐一样。老师还有一种读法。师范读(读得铿锵有力。)你说?
生:也是可以的,老师读得慢,说明很用力,害怕鞋子钉坏了。生:可以体现出姑娘钉得很认真。
师:各自谈出了真实的想法。你现在会发现,当你带着生活经验读课文时,会读出精彩的感受。自己读,不管别人怎么读。一生读
师:把心头的怀疑赶跑了。我的怀疑在哪? 生说。
师:为什么怕钉不牢? 生:年轻。师:还有呢? 生:是小摊。
师:你会发现,作者的怀疑合理吗? 生:合理。
师:作者怀疑的是什么呢?告诉我,大声的 师板:能力。
师:你带着感受,抓住课文的关键词,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读懂人的表现,读懂人的内心。从对姑娘和我的描写中,你又读懂了什么?批一批,找一找。师: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从一点也闲着手中的活。师正音,帮助学生把句子读准。生:经验很老到。
师:掌声送给她。还有吗、生:第四自然段的末尾我已经同情她了。
师:哪两个词语?全班一起告诉我?决定,决不,是吧!你能从文本中找出? 生:(声音太小,听不清)
师:假如你是作者,看到冻肿的手,看到风霜艰辛你会想到什么、生:姑娘很可怜。
师:不管是刮风下雨,不管是烈日炎炎,„„也不管雨再狂,都守着她的修鞋摊子,这仅仅是“风霜艰辛”四个字吗? 生深情地读。师:你听出来了? 生(声音小,未听到)师:还有吗? 生:生活多么艰辛。
师:你读懂了作者的意图吗?人总是容易被感动的,由刚才的怀疑变成了同情,又有什么表现呢?回去继续学习课文。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