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6:4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第一篇: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

任教科目:初中化学 任教单位:长沙县黄花中学 作

者:陈恺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长沙县黄花中学,我参赛的课题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安排了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上升约五分之一等现象,探究空气的成分。在实验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教材中选用的仪器为集气瓶、导气管、烧杯、止水夹、燃烧匙、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和结论分析中,本人觉得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

1、该装置系统性误差较大,一方面,导管中有5-10ml空气,随着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导管内的空气将进入集气瓶,导致液面小于五分之一。

2、该装置的刻度不明,五分之一之说全凭老师口说,没有通过准确的定量展示,对于严谨的科学学习来说,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在分析结论时,由于物理中的大气压强还未学习,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

4、该装置需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才能打开止水夹,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未完全冷却,实验误差较大。

基于以上理由,本人根据化学和物理相关知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改进如下:

器:500ml集气瓶,长导管两根,橡胶塞一个,橡皮管一根,燃烧匙、250ml量筒。

实验操作:

1.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用集气瓶装满水,把塞子塞紧,目的在于证明这是一满瓶水。

3.将集气瓶中的水倒250ml放在量筒内,同时题问: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是多少ml?(用于测定空气的体积)

4.在燃烧匙内装上足量红磷,将一端长导管放入量筒内,加热红磷,红磷剧烈燃烧后,迅速将带长导管的橡胶塞塞住集气瓶。

5.观察实验现象。最开始,由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将排出部分水,我们在可以看到量筒内将有气泡冒出,这部分被排出的空气,是导管内的气体,不是集气瓶内的空气,也恰恰是我们实验需要排出的气体。之后水将沿着导管进入坐集气瓶,量筒内液面逐渐下降。

6.红磷完全反应后,将集气瓶倒过来,振荡,让集气瓶,充分冷却。(大约20秒钟时间即可冷却),正立集气瓶,捏住橡胶管,将导管内存留的水倒流至量筒,把长导管拿出量筒,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00ml。由此可知,减少的气体体积为50 ml。我们也精确测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

本装置改进之后的优点:

1.学生很容易理解,实验前精确地测定出原来空气的体积。实验后,精确的测定出量筒内水减少的量,就是集气瓶内气体减少的量。2.从始自终,都维持着瓶内、外气压平衡,有利于氧气的充分反应,也很直观地观察到水不断地通过导管,从量筒内自然地流入集气瓶,在没有学习大气压的情况下,可理解为,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断减少,外面的水不断补充,无需过多的解释气压的变化。

3.集气瓶在实验前被润湿,并留有存水,有利于五氧化二磷的吸收,并冷却装置,装置容易冷却,倒立集气瓶,即可用水冷却,让体系温度降低,很快地恢复到反应前的初始温度。

4.实验过程中,排出了导管内的空气,最大可能地减小了实验误差。5.实验现象明显,读数精确,有说服力。

附:本人觉得这个实验的改进,虽然很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有实际意义,这个实验的改进被抛弃觉得深为可惜。正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一样,将一个软塑料瓶装半瓶水,收集半瓶二氧化碳,盖上瓶盖,振荡,塑料瓶变扁,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好实用。发布在博客上,希望通过我的博客与同行交流,对从事九年化学教学的同行们有益。也期待抛砖引玉,得到同行的进一步改进。本人查阅了网络和相关资料,没有发现与本实验相似的改进,有原创性。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1.气密性好;2.红磷一定要剧烈燃烧,否则氧气不能充分反应。

第二篇:化学创新实验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昆明 吴仕元 刘 云 戴 毅

一、实验目的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汶川大地震后,有媒体报道山区灾民使用的净水剂主要是明矾,在依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活动与探究做明矾净水的实验(1)时,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人研究认为“明矾净水实验

(2)在于明矾的状态和质量太多的问题,一般需要20min左右的时间,”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大约是40min左右,如果单这里就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后面的教学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我们发现昆明市附近地区的天然水大多呈弱碱性,而明矾净水的原理在于其水解产物氢氧化铝有很强的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弱碱性、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氢氧化铝的生成,即不利于明矾的水解。采用单因素控制法找到明矾净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烧杯若干100 mL带刻度(分别编号1、2、3、)、酸度计(雷磁牌PHS──2F型)、玻璃棒、明矾、研钵、电子天平(感量0.1g)、10%NaOH溶液、人工配制泥沙水(配制方法如下:取100克泥沙,加入4000 mL自来水,充分搅拌,静置待大颗粒沉淀后,取上层悬浊液备用)。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取编号为1、2、3的烧杯,各加入100 mL的泥沙水,测pH。在2、3烧杯中分别加入0.1g明矾,搅拌后,3号烧杯滴入4滴(每毫升约为40滴)10%的NaOH溶液,搅拌,静置。

实验现象:2至3分钟后,1、2、烧杯无明显现象,3号烧杯变澄清。

实验结果讨论:

1.净水时间的快慢与明矾、NaOH的用量有关。NaOH的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明矾的净水,用明矾净泥沙水的最佳比值为:水(mL):明矾(g):10%NaOH(mL)为100 mL:0.1g:0.075~0.1 mL(3~4滴)。

3.由于各地泥沙成分不一,配制出的泥沙水浑浊度不同,本实验所用泥沙水越浑,效果越好。

四、注意事项

1.加入明矾充分溶解后,再加NaOH和溶液,搅拌3~5下,即可。保持静置,不要经常搅动,否则不利于沉淀的形成。

2.当量取的液体体积小于1 mL时,改用滴管量取,本实验1 mL液体大约为40滴。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加入NaOH、小苏打调节水的酸碱性,有利于明矾水解,提高反应速率,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只需10-15秒)

2、初步找到明矾和水之间的关系。

以人工配制的水为例是:100 mL人工配制泥沙水中,加入0.1g明矾,用0.075~0.1 mL 10%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净化效果好; 以滇池水为例是: 500 mL滇池水中,加入0.1~0.3g明矾用0.2 mL10%NaOH溶液净化效果好;鉴于一般家庭中无氢氧化钠,同等情况下建议用加倍的饱和小苏打水替代10%氢氧化钠溶液。上述实验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同时由于加入的碱性物质中不含铝元素,又有利于明矾的水解(将可溶的硫酸铝转化为难溶性的氢氧化铝),不仅增强了净水能力,还有效地降低了水中铝含量,pH在6.50~7.61之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铝对灾民的健康影响,为灾民用明矾净水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3、量化教材用量,即确定明矾的用量和天然水用量的关系(提供泥沙水的配制方法)增加教材实验的科学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涂红梅 谭祥中

一、原教材中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检验氧气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也是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但此实验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做法,难以成功。原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至其快燃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

学生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很想快点看到实验现象,但这种急于求成的欲望,很容易导致此实验的失败。其原实验较易失败的原因就是对其火柴梗燃烧的程度难以把握。当把点燃的系有火柴梗的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①如果火柴梗过长,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只能看到火柴梗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②如果火柴梗过短,由于红热的铁丝冷却很快,也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二、改进后的实验步骤

①我们把细铁丝的一端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②用小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待用。

③把酒精灯和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放在较近的位置,并点燃酒精灯。④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一端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三、改进后的优点

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改进

江西省宜春中学 温小波

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P7页的活动与探究栏目里,对蜡烛及燃烧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里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小组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本人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是因为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使得烧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使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

其二是学生操作不熟练,把烧杯倒过来后、逗留时间大长,倒入石灰水之前,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散逸了,这样,很多小组的石灰水就没有变浑浊。

本人对该实验的改进是: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再把烧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各小组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实验效果很好。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氨分子的扩散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玻璃片、镊子、滤纸、剪刀、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过程

1.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滤纸条(防止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片上的浓氨水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小圆点,然后用镊子把滤纸条放入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片上滴1-2滴浓氨水。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水的玻璃片上,稍静片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色圆点。

4.用镊子取出滤纸条,在空气中放置片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色圆点逐渐消失。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用时短。

2.增加了对比实验,充分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用量小。

通过上面对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的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实验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的化学会学习的很好。

第三篇:化学实验创新教案

课题: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探究实验的改进

长沙县干杉乡干杉中学 盛晶呈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实验出现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前一课对蜡烛燃烧简单的实验探究中,初步学会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紧接着提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问题,第一次去尝试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好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空气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也为学生今后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开了个好头。

二、实验原型及其不足之处

教材中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呼出气体的样品,然后使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样品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在于:

1、当气体与水反应(广义上也可以叫溶于水)时,如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用排水法将会是这些气体部分溶解,尤其在我们的实验目的是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时,部分溶解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实验失去准确性。

2、在之后的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和《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明确强调二氧化碳不可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中考中也将二氧化碳的收集作为考点。

为了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准确掌握,需要对此实验进行改进。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去除“收集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这一步骤

2、用玻璃管和广口瓶的组装仪器,直接将空气和呼出气体利用气压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避免收集时产生的损耗,同时能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气体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避免出现诸如“空气到底有没有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疑问,同时现象对比更加明显,有助于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

器材:广口瓶x2,双孔橡胶塞x2,玻璃管x4,Y形管x1,橡胶管x2 药品:澄清石灰水

五、实验原理

利用简单的气体压强原理,吸气使空气进入澄清石灰水中,呼气直接吹入澄清石灰水。

六、实验操作过程

1,、如图装配好实验仪器,向两个广口瓶中均加入澄清石灰水没过较长玻璃管下缘;

2、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捏住右边橡胶管,松开左边橡胶管,向Y形管中吸气,利用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澄清石灰水中;

3、检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捏住左边橡胶管,松开右边橡胶管,向Y形管中吹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七、实验效果

1、捏紧右边橡胶管吸气时,明显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气泡,证明空气直接进入了澄清石灰水中,静候片刻,无其他明显现象,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2、捏紧左边橡胶管呼气时,澄清石灰水中同样出现大量气泡,证明呼出的气体全部进入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八、自我评价

实验器材方面:经过改进,实验用具变得略为繁琐,但是一套仪器组装好之后可以重复利用,有效减小了实验的局限性,同时操作变得更为简单易行;

实验操作方面:由于无需再收集气体样品,免去了传统实验前的大量准备工作,在实验中也无需担心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溶解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使操作更加简便安全;

实验效果方面:两个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化差异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观察。

综上所述,我认为所做的实验改进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可操作的。

第四篇:化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氧气的制取及化学性质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湖南临澧县丁玲学校 黄华彬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化学》上册演示实验2-2,2-3,2-4,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点燃的木炭、铁丝、硫粉等物质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实验原型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四瓶氧气,分别进行检验、木炭、硫粉及铁丝燃烧。我认为其做法有如下不足:

1、原料消耗及浪费严重,比如制氧气的原料,取用的硫粉等需要量太多。

2、污染较重,燃烧匙装的硫粉量越多,污染越大。

3、可靠性不好,装氧气的集气瓶由于气体的逸散,导致做燃烧实验时效果不理想。

4、操作繁琐,教师需要借助四瓶氧气分别进行实验。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将传统实验改为微型趣味实验,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组成装臵,运用某些仪器的特殊用途,采取可靠有效的操作,用较少的药品完成实验,做到快速便捷,现象明显。

四、实验器材:墨水瓶、小药瓶、注射器、输液管、塞子、酒精灯、玻璃棒、蜡烛、镊子、火柴。

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石灰水、木炭、细铁丝、硫粉。

五、实验原理及装臵说明

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器材组成简易制气装臵,在小药品中收集氧气,瓶中事先装适量石灰水。然后进行制取、检验和燃烧试验。硫粉是用高温的玻璃棒蘸取,由于玻璃棒透明无遮挡,所以现象非常直观。用螺旋状铁丝粘上石蜡,再用石蜡引燃铁丝,现象明显。石灰水的用途有检验二氧化碳、冷却铁丝燃烧物和吸收二氧化硫。

实验装臵图如下:

六、实验过程:

1、按图示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2、氧气检验以及验满。

3、细铁丝沾上石蜡,引燃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5、加热玻璃棒,引燃硫粉,试验在氧气中的燃烧。

6、盖好瓶塞,防止二氧化硫污染,处理废液,实验完毕。

七、实验创新的优点:

(1)节约药品,不需要在上课前制备大量氧气(至少4瓶),同时也节省了硫粉。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成功率很高。利用注射双氧水的方法可以随便控制氧气的生成,可反复试验供学生观察。

(3)省时便捷,采用这样的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节省了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4)实验更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例如硫粉的使用量少,燃烧的产物得到较好的收集和处理,减少了污染。

(5)实验器材源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八、自我评价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次自我尝试,实验中将制取和性质实验同时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性质的同时为氧气制法打下基础。另外,利用这套微型化实验装臵实验时,借助电教手段放大(比如在实物展台上)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

实验改进是我在教学改革中尝试迈出的一小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教育的创新发展迈出一大步。我的实验改进介绍完毕,感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化学创新性规范化实验研究方案

初中化学实验

“规范、参与、探索、创新”实验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位留美博士曾尖锐指出:我们的中学生可在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屡屡获奖,但建国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过代表最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奖。这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从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必须要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要通过创新性的教与创新性的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市化学科教学,仍然存在着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学做化学实验,实施的是启蒙教育,在该阶段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但从去年我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很不规范,即使最简单的操作,学生也会出很多问题,由于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导致后面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由于操作错误而导致危险,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设计实验和培养能力了。其次,由于现行初中教材中实验安排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往往是教师安排好,学生带着先入之见进行实验,甚至一些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在“题海”中验证实验的做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抹杀了学生个性,防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处理好规范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关系。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的规范化操作,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基于上述有关思想和方法,我们提出了初中化学实验——“规范、参与、探索、创新”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作用,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三、实验假说

1、通过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化学实验的内容与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实现创造性的教。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实验拓展为改进设计性、探索性和自我实践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过程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培养起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的学。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关于兴趣的培养原理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个性积极化,是构成动机的成分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速度和水平,激发人积极的情思,增强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兴趣对学生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2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现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引入教学理论,奠定了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即教学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一个通过学生的认识掌握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要有大量的探讨活动和重新发现活动,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

3、创新性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是以创新的教与创新的学为基点,是教与学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教与学的不断改革,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

(2)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知识是重要的基础,是培养能力的中介和载体。

(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要服务于学生。

(4)正确处理教学的传输方式与活动方式的关系,确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传输为辅的学生发展观。

(5)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注重学生参与探索实验的过程教 3 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锻造良好的品质。

五、实验研究内容

1、教材

(1)教材中现有化学实验的种类、地位、作用。

(2)为实施创新教育,教材内容、实验内容所需改进及补充。

a、变某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b、变某些验证性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c、变理论教学为实验教学d、变某些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2、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情况

(2)学生原实验基础(包括相近科目:小学自然、物理、生物)(3)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4)学生的学习方法。

3、教学设备

(1)实验器材配置(包括自制教具)。(2)现代教学仪器配备

4、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指导思想和观念上,要充分体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向以 4 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主的转变;由过去单纯科学教育向坚持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转变。

(2)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由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的转变;实验教学由以教师演示为主向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主的转变。

(3)开展好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搞好科技小实验,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加快教学、实验手段现代化。

六、实验模式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三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本着打好实验基础,特别是在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养成规范化操作的习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和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变 5 模仿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经历象科学家那样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知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过去和将来探索及检验这些知识的方法。为了便于操作,初步探讨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实验模式如下:(I)问题——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结论——应用——拓展

模式(I)适合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演示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易感知性。因此,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模式(I)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变客体学习为主体学习。对于演示实验,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当尽量让学生动手做;或者老师边讲边让学生实验,以优化实验教学。这样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II)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实验

模式II适合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模式II不仅要求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设计和研究实验,还要求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在参与 6 中探索,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该模式可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一般为验证性实验,而且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在授课后进行,作为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依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做实验大多是“依样画葫芦”,仅仅进行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没有探索的余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教师应抓住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探索研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去阅读资料,设计实验,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索研究并予以验证,再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进一步将实验开拓提高,不断地唤起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使学生不断地由创造走向新的创造。

(III)实验——发现问题——上升理论——结论——应用

模式III要求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该模式适合理论研究课,7 由于受目前实验手段限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如分子、原子内部结构或个别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因此,可借助录象或多媒体,映出实验事实,然后完成由实验——问题——理论——结论——应用的学习过程。

(IV)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研究——实验论证——结论

模式IV适合于将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通过该模式能使实验教学成为带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推理所获得的结论比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结论深刻得多。因此,教师要设计思路、提出问题、架设桥梁,让学生在求知的兴趣中主动思考,分析推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以及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高层此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改进及模式研究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挖掘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在探索中创造,培养其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校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班额大小、教师的教研能力、器材设备等情况,向着有利的实验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研究。

七、实验周期

针对目前只在初三开设化学的实际,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月)实验发动、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实验研究的方案,并逐步研究、探索,构建实验模式。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规范化阶段。

第二阶段(2001年2月——2001年7月)深化提高阶段。在局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实验模式,并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文字性材料。

第三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验证完善、形成规范、结题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前面总结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结题验收,从而向全市推广。

八、实验措施

1、确定实验组织(1)实验领导小组。(2)课题组。

(3)实验教师。

2、认真学习实验方案,领会其内涵和外延,内容结构、模式方法,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并组织实施。

3、定期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学生成绩的变化、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及各种能力的变化),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随时研究、处理、解决、调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 9 组要随时进行指导。

4、每阶段各校都要写出实验报告,交安丘市教研室初中组,教研室将定期对各实验点进行检查,并组织交流研讨。

下载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实验

    鱼塘中学危险化学实验药品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上级《进一步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理,保障学校和师生的生......

    2013年62中化学创新实验(五篇材料)

    创新实验名称:用注射器和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创新实验目的: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操作简单且可以反复使用,趣味性强。 实验仪器及用品:塑料矿泉水瓶(500m......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1 课文的特点和地位: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对学生来讲能否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节重视与初中化学的衔......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15篇 化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教材简介: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本节教材分四部分。第一......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1 确定课题阶段: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