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造性教学与创新型教师--[精选]
创造性教学与创新型教师--
浙江省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 赵士勋(邮编 311800)
摘 要:具有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重视求异思维、强调发挥学生自主性为基本特征的创造性教学呼唤着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主体性教育观;多元化知识结构;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科研素质;创造性人格特征。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 特征 创新型教师 条件
创造性教学是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行为和创造性产品并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其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亦称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其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亦称领域技能、完成能力或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是实现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创造性教学目标所包含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人的创造性素质的基本内核。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为目标的创造性教学,不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需要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其教学过程与非创造性教学过程相比较,有明显区别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式教学,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造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实质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样四个紧密联结的阶段。这些阶段既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程序,也是教师应该加以指导的基本点。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创造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这是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表现,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加以扶持和鼓励。
明确问题的方法是分析。分析问题是指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要求,是指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条件,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因素和必须接受的限制。能否明确问题,取决于学生感性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理性认识的深刻程度。教师应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思维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的假设。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提高假设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假设中挑选出最好的假设。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就是通过推理来检验。这是教学中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是由直接检验的结果决定。
上述四个阶段,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明显,但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地存在的,而且可能还会出现四个阶段多次反复循环的现象。由此可见,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问、想象、思维、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在非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学生通常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认识或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完成大量的练习、实验及其它作业。但是,学生完成的许多作业所解决的并非都是具有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出常规性、复现性而不是探索性。正如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指出的:“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需的已知信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还缺少很多有关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体现出再现或模仿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累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却缺少有助于学生全面创造素质的提高。
2、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求异思维。
创造性教学往往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由继承到创新,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是一个不断前进和不断深入的动态过程。正如日本学者恩田彰在《创造心理学》所说,创造性教学的本质“是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求异思维,它体现在教师的创造性的教与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学生方面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非常丰富,智力与情感活动方向是独特的、罕见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是新颖的。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求异思维大大拓展思维活动的领域,它可以允许思维活动的自由跳跃或中止思维进程的连续性,所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使学生以突发、飞跃的方式对问题作出创造性解答。由上可见,创造性教学不象传统教学那样,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程序完全受教师的事先设计控制,教学范围完全以教材内容和教师预备的资料为限,而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时需要,特别是根据学生提出的新角度、新观点、新办法解决问题的需要,随时给以恰当的辅导。教学范围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往往会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减慢或者加快,这类事情,在创造性教学的课堂上是常见的。
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在着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辐合思维的培养仍应引起重视。要做到求异思维与辐合思维的互补。求异思维与辐合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定向于某个问题解决,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求异思维的特点是变通、快捷、流畅、超越,它所获得的答案不是常规的、唯一的。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求异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和训练的方面。然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辐合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维可以对求异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
3、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创造性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它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它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安排教学程序,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它重视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创新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个体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视角,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求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非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几乎总是由教师依据教科书的安排展现在学生面前,一般都省去了“问题发现”的阶段或环节。教师或教科书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原则、公式及法则等的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同时,非创造性教学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这种结果大多是通过考试确定的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学业成绩或用记忆“掌握”到的抽象概念。因而,非创造性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进程一般是分作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样几个阶段。学生对问题的求解过程总是表现为求同的单向思维,所谓的标准答案通常是唯一的、固定的,学生失去了进行独立选择和探索的机会。
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然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全都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创造性教学呼唤创新型教师。笔者以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主体性”教育观。
创新型教师应首先树立起“主体性”教育观。“主体性”教育观表现在学生观上,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表现在教学价值观上,应关注每个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表现在师生观上,应强调师生互动,尊师爱生,民主和谐;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表现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应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由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等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体育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修养,同时还应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知识、最新发展,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只有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趣和满足他们多方面追求知识的要求,才能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创新型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相应的研究技能与方法,应该了解本门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现代最新成果、学科发展趋势、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只有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系统性、全面性和灵活性,才能满足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
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创新型教师,必须掌握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并且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与工作效益。
3、具有迅速有效地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21世纪,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将给信息高速公路带来深刻的变化。因此,无论从信息高速公路还是从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来看,作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快速猎取各种信息知识的能力,从中了解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新变化。并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加工技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和处理,恰到好处地输出信息,调节和优化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熟练地掌握和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并卓有成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4、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创新型教师应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教育科研的能手,是一个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科研思想道德、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这样三个方面。
教育科研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品质。具体有这样几点:热爱真理,忠诚老实。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团结互助。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不畏险阻,勇攀高峰。
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想要按教育规律搞教育科研,就得学习、掌握、运用教育科学基础理论。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基础。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具体地说,科研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资料鉴别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其中书面文字的表达能力是主要的,并以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为主。
5、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它对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起着动力、激励、强化等作用。美国著名创造教育专家托兰斯发现,学生在具有旺盛求知欲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活动会很多,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则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就很少。这是说教师创造性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综观各家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以下10个方面应成为各类创造性人格的共同特质:
(1)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喜欢对新奇事物用心思。
(2)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工作效率高。
(3)联想丰富,语言流畅,能恰当而迅速地表达意见。
(4)勤奋热情,专心致志,一心扑到事业上。
(5)观察敏锐,思辨精密,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6)勇于进取,渴求发现,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
(7)坚定自信,执著追求,深深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8)坚韧自制,不辞劳苦,能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9)独立性强,从众性少,遇事有自己的见解。
(10)献身事业,服务社会,时常产生革新创造的念头。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注释:
①[英]德·波诺:《思维的训练》,何道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2页。
②[日]恩田彰著:《创造性心理学》,陆祖昆译,五洲出版社1988年印行,第42页。
参考文献:
1、张燕镜
《师范教育学》
福建出版社1995碾月第1版。
2、段继杨
《创造性教学通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郭金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
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前者强调“灌输”,后者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出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会视为大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儿童训练成“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重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他们的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此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嘲讽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怯懦和动摇的阻挠。因此,还必须具有稳定性的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专家段继扬教授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质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著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第三篇: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这里两个„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引发想象,还可在文章“空白”处进行。所谓“空白”,就是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和结局等。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地教学。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二是要紧密联系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第四篇:创新型教师什么样
创新型教师什么样
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
那么,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
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有一位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某个问题时,没有讲清楚,他马上就在一个孩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迷惘,他觉得辜负了孩子的信任,自责自己备课的疏忽。多年来,在他的面前一直浮现着这双迷惘的眼睛,这使他深深地愧疚,暗下决心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突出一个“人”字
所谓突出一个“人”字,是指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一,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会不会学,善不善学,教师很少考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第二,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2.敢说一个“不”字
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例如不少教参把《凡卡》、《卖火柴小女孩》的中心思想确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事实上文章里所反映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客观存在着。我认为像这一类文章,有超越社会制度的价值,如对弱者、贫穷、不幸的关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
3.讲究一个“思”字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的精彩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
四.具有创新能力
1.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4.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监控性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满着精湛的教学艺术,它是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的有机整合。
第五篇:创造性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创造性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摘 要: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充满了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充满了创造性,创造性与智慧高度一致,创造性越强,越充满教学智慧。因此,要生成教学智慧,需要教师教学的创造性。现在,课堂教学情景复杂、问题多样,创造性的培养能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开展教学研究,并培养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关键词:创造性 教师 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8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进入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也注重教师创造性的培养。教师不光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对课程和教育的理解力以及对课程的领导力。叶澜教授提出,“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1]教学智慧是教学创造力和创造思维的体现,来自于教师的教学灵感,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某一具体问题的顿悟。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普通心理学》中对创造性的理解是,“创造性指的是个体运用独特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够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心理过程、状态或者能力。”[2]创造性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品质,我们经常谈论的创造性是说具有创造性的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也是具有创造力的。师者,智也。教师作为比较有智慧的群体,需要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创造力,把它转化为教学智慧。
教师教学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教师在上课前都会备课,备课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假定。课堂是由活生生的个性构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情境,碰到不同的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创造性,来应对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复杂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是不确定的,只要发生在教学情境下,随时都有产生教学智慧的可能,可以发生在课堂,也可能发生在课外。其次,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是复杂多样的。从教学的过程看,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情境能够使教师无意识地发出某种教学信号或者处理课堂上的突?l事件。
2.1 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
“基本上来讲,人的个性包括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人的主体性,其次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内在本质、外部存在上所表现出的特异性。”[3]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会受教师个体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专业知识、教育情意等因素的影响,它集中体现了个人的综合素养。教学个性素养是教学的一种内在的品格,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比如说有的老师比较活泼开朗,就会多组织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常这种老师所带的班级都会比较民主,班级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个性。而创造性是教学智慧的核心内容。教学个性的产生发展,都会受到教学条件、校长理念、教学时间、安全性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教师很少会挑战这些限制,实现自己的个性。此外,教学个性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老师,也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教学方式。
2.2 教学情境的多样性
教师所处的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难题。每个老师对教学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也就不一样。教学现象存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具体的教学情境也依附于教学现象,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具体的知识。在复杂不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即时的、灵活的、较为正确的处理。
教学智慧的生成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笔者之前实习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班主任,上一节关于螃蟹的课文,她在讲课文的时候,讲到一个关于“螃蟹”的主题,于是,灵机一动,问孩子们想不想吃螃蟹,孩子们都说想,她便在家长群里说了一下,家长也表示支持。分管采购的家长第二天就把螃蟹买来了,还有其他家长,送来了两扎螃蟹,她便带着孩子们仔细观察螃蟹的外形,有几条腿,几只钳子,如何区分公母螃蟹。趁着螃蟹新鲜,她给孩子们一人发了一只螃蟹,嘱咐孩子们小心螃蟹的钳子,然后带着孩子们把螃蟹带到操场去玩,老师也分得一只螃蟹。到了操场上,有些孩子把螃蟹们放在一起玩,有些孩子让螃蟹赛跑,有些孩子让螃蟹用钳子去夹东西,孩子们撒了欢地在操场上跑啊、闹啊。二十分钟后,老师联系的食堂师傅来了,把螃蟹带去食堂清洗烹饪,这个时候,班主任老师便带着孩子们回到教室,播放有关螃蟹的相关视频,其中也包含如何吃螃蟹的视频,看完后,热气腾腾的螃蟹也出锅了,老师便带着孩子们来到食堂,按照刚刚视频里学到的吃法,小心地吃了起来。这个时候,班主任老师并不着急吃,而是给孩子们拍照,然后传到家长群里,家长看到孩子们吃的那么开心,别提多欣慰了。这个案例里出现了多个教学情境,一个有教学智慧的老师会驾驭好的。
教师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他在自己的工作里遇到的问题都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鲜明的复杂性。情境的复杂性使教师的工作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因此,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课程的领导能力,不光是教师适应生活、适应教学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创造性的教师能从中获得自己的视野,获得新知,锻炼能力。创造性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王鉴认为,生成教学智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第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4]培养生成教学智慧,教师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体会到教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1 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对这次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做一个及时的总结,以至于长期积累后,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可行的教学理念。反思这一种思维活动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反思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有机地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在教师理解、判断和应对突然出现的问题时,教师行为自动化,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比如,班上学生参加过话剧表演并获得过奖,就会积极主动地留意这方面的消息,带领学生参加。
教师的每次反思能够提高自己的在教学上的智慧、教学中的艺术、在教育中的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教学情景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这个过程不可或缺,是教师提升教学智慧的重要过程,正如“充满智慧的反思能够发现事物,而未经反思的行为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因此,对过去的教育经历进行反思的体验,丰富我们的未来的教育经历并使其有思想性”。可见,教师要想生成教学智慧,需要对自身进行反省思考。
3.2 开展教学研究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师,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需要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整个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研究能力和细腻的教育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他们在校期间最亲密的人,在这种情景下,就需要教师多钻研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需要能对教学中的经典案例做研究,既然是经典案例,里面肯定是有很多学问的,里面也是充满智慧的案例,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困惑,所以需要教师自己把经典案例彻底研究透。教师通过着一系列的研究,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从而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行动研究是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方式,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行动中获得的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的研究、为了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基于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在自己的班级中,针对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展开的研究。通常行动研究的出来的结论推广性不强,但是也能给教师们提供参考价值。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说,每次提问,为什么班上学生都是沉默,是什么原因造成课堂冷场。教师产生这个疑问后,就可以在班级里做一个研究,比如说可以做一个课堂冷场现象的研究,通过日复一日地教学、观察,对发现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完后,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做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大家难以理解,那就调整提问方式,如果是学生对自己的提问不感兴趣,那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一些方式让课堂生动活泼,如果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如害怕回答怕出错,教师可以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毕竟,现在是一个以生为本的赏识教育体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行动研究,源自教学行动,服务教学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凡教师能够独立地完成一项行动研究,对他们教学智慧地提升是极有帮助的。
3.3 培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一种领导能力,这种课程不局限于学校课表上的课程。一些缺乏创造性和教学智慧的老师通常也缺乏课程领导力。课程,从狭义上来看,就是学校规定的课表上的课程。如果教师只知道围绕课表展开教学,那也是比较保守的做法,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融合多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上好综合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是教师领导的,大部分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想出各种主题或者班会,将综合性课程全面地落实。首先,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课程领导力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读教学名著,阅读他人的教学并反思总结,补漏拾遗,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做反思总结。再者,教师可以多参加教学研讨会,多和老师们交流教学中处理临时事的妙招。
当然,教师专业素养只是教师拥有课程领导力的基础。课程领导力有它自身的内涵,它是教学实践智慧的体现。笔者之前接触过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时刻充满着教学智慧,她的教学机智和创造力全部体现在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领导上了。她热衷于办各种活动,她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砻植菇逃?的无能。然而,现在很多教师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这些任务可能十分钟就能完成,而组织活动可能要一百分钟,所以,大部分的教师选择了妥协。然而,笔者认识的这位教师却是一个不愿意妥协,非常有想法,敢于创新,机灵果敢的教师。总之,教育是一种行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塑造他们优秀的品格,教师就是一个“行善者”,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并且具备教学智慧、在行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极富课程领导力的教师。
综上,笔者认为创造性和教学智慧紧密相关,创造性既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前提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只要将教学智慧、理性智慧、实践智慧三者高度地发展融合,并且与创造性紧密联系,才可能生成高质量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J].中国教育学刊,2000(4):59.[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8).[3] 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18-20.[4] 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23―28.作者简介:徐鑫雯(1994-),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