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复习教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6:4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亭集序》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第一篇:《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学习目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兰亭集序》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翻译训练。

【知识准备】

(一)文学常识

作者王羲之,___________(朝代)人,世居会稽山阴,书法家,有“ ”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世称“ ”

(二)实词含义

1、修禊事也 .

2、修禊事也 .

3、茂林修竹 .

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5、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

6、悟言一室之内 .

7、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9、未尝不临文嗟悼 .

10、不能喻之于怀 .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12、齐彭殇为妄作 .

1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三)虚词用法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2、所以游目骋怀 ..

3、信可乐也 .

4、或因寄所托 .

5、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6、不知老之将至 .

7、及其所之既倦 .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9、犹不能以之兴怀 .【巩固提升】

(一)名句默写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___________,自知者明。(老子)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6、人生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列叙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

①惠子:即惠施。相梁:在魏国做国相。梁,指魏国。②连实:竹实。

③醴泉:甘美如醴(甜酒)的泉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佳作欣赏】

拒绝平庸(散文)(江苏考生)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阅卷专家点评】

这篇作文最大优点,就是有生活有自己。骆冬青教授还特意为这篇文章写了评语: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洄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

“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恰恰是现在高考作文中最缺少的,那就是要有自己,要有切己的感受,要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写得好,而现在太多的高考作文空话太多,虽然辞藻华丽,但假大空,没有真性情的流露。这篇文章则从自己出发,又能任想象驰骋,还能收放自如,而且还始终围绕‘风沙渡’,这说明这位考生功底不错,相当有悟性,而且在考场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激活了自己的语文积淀,从而在不到1000字的文章中境界全出。”骆冬青说。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高考佳作欣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忧与爱(江苏考生)

你明儿个就回城里了?哦,你过来,做爹的有几句话要跟你说。

记住以后回来,见了乡里乡亲的都打个招呼,记不得叫啥没关系,人家都记着你哪!

前儿个你二爷给你递烟,你说说,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自己的?就你的烟好?你让他老人家脸往哪搁!

回来那天,邻居二婶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今天早上”,说“今儿个”不就行了?撇啥腔?这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儿了?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

你舅那天陪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你舅那天那个高兴劲儿?啥?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在城里都买不到!

昨儿个你跟你妈去南坡锄草,你锄倒了多少稻子?你看你妈多疼,你还嘻嘻哈哈不当回事儿?

锄完草回来,吃完饭你就往那儿一坐,你不能帮你妈洗洗碗?你看你妈一天哪儿闲过一会儿?你小时候勤快劲儿哪去了?回城里你也这样?

你那西服,到家里就脱了吧!不穿西服就没人知道你是城里人,没人知道你是干部了?穿大裤衩子有啥丢人的,你小时候不还光屁股满村跑了吗?自己得劲儿不就行了?

昨儿个那包点心,你啥给扔了?啥?过期了?庄稼人有啥过期不过期的?那点心是前庄你表姐给你妈捎的。她日子过得多紧巴你不知道?这么扔了你心里能得劲儿?

那小兔崽子挑食你也不管管?肥肉不吃,青菜不吃,整天吃那个方便面,那玩意儿能比吃个馒头营养?当你媳妇面我不好说,你这是疼孩子?

下次别再偷着给你妈塞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咱俩口子身子也还硬朗,吃喝不愁。你俩要为这事儿再闹起来,让咱俩咋活!

回去以后多打电话,让孙子和你妈多讲两句。别用手机打,那玩意儿贵。记住了!

叹啥气?爹跟你讲这话是为你好。爹这是怕你好话听多了,做人浮,忘了根!换了别人,没人跟你讲这话。真有这么说你的,也都是担心你心浮起来,将来会栽!你也该好好听听这些人的话,跟着人家好好干,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担心你、爱你的人。那些整天说好话的,没安什么好心!

又叹啥气?把烟掐了!

【简评】絮絮的家常,浓浓的真情,全文几乎不见“忧”与“爱”字,或嗔,或怨,或指责,或提醒,字里行间却深切地透出一位慈父对孩子的“忧”与“爱”,让人动容。语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言质朴,构思精巧,可谓拙中见情,巧中显爱。(顾桂南)

【参考答案】 ◎课内外名句

1、知人者智

2、金石可镂

3、穷且益坚

4、早生华发。

5、学而不思则罔

6、蓦然回首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恢弘志士之气

9、宠辱偕忘

10、赢得仓皇北顾。【参考译文】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魏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鸢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鸢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

人物特点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第二篇:《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兰亭集序》复习

语文组 祝顺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梳理课文,把握本课文言重点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师生共同梳理本课文言特殊现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复习的方法;

2、通过文言文段阅读练习,使学生把握文言文阅读题答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课文,把握本课文言重点词句。

2、教学难点:通过文言文段阅读练习,使学生把握文言文阅读题答题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总结法。【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文,请大家翻开复习资料。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完成情况如何呢?待会我们就要来复习检测一下。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文言文复习的总目标,本课的复习重点是:

1、结合语境,把握课内文言重点语句的意思;

2、背诵课文。(ppt展示)

三、文言重点词句梳理:

请大家翻开复习资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本课的重点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请同学们先看到屏幕,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ppt展示)悟言一室之内 ___通___,_________ ;“悟”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_______ ;“趣” 同 “取”,取向,趋向。

2、古今异义:

看到资料,请同学来解释以下几个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其次:古义,曲水的旁边;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时间短暂; 斯文:古义,集会的诗文 ....

3、一词多义:

找同学分析下列词语的不同义项。(资料和ppt展示,略)临、致、修、期、次、信。......

4、词类活用:

请同学分析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与意义。A、名词活用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B、动词活用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C、动词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开,敞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兴起。...D、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老年人; 死生亦大矣:大事。.... E、形容词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是等同。.F、数次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是一样。.

5、特殊句式:

请同学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① 死生亦大矣

明确:判断句。死和生都是大事啊。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明确:状语后置句。(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会集。③ 当其欣于所遇

明确:状语后置句。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的时候。④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明确:定于后置句。虽然没有盛大的丝竹管弦之类的演奏声。

6、难句突破: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明确:人与人相处,转眼间就是一辈子。有的人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友人对面畅谈;有的人借助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自由放纵地生活,不受什么约束。②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明确:(这些事物可以)借来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耳目上的娱乐,实在是很快乐(的事情)啊。③ 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明确:虽然取舍不同,喜静、好动各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自己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的时候,一式感到自得,感到快乐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的事物已经厌倦了,感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迁,感慨随着产生。

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将长寿与夭折视作等同是妄造的。

7、名句积累:

请同学们齐读补充下列语句,注意全文的背诵要求。(资料补充,略)

四、文言阅读练习:

文言文复习同时离不开阅读练习,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文言阅读小练习。请同学们翻开发下来的练习资料——“文言文阅读二”。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

在解答文言文试题过程中,可遵循以下步骤。

初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理清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再读:调动知识仓库,借助已有“注释”,疏通文意;

三读:对照六个问题,分析印证,再读原文。

2、请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阅读文言文段,可以相互讨论,把握文段基本信息;

3、再用五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题目,第一大组完成三个选择题,第二大组完成翻译题,可以讨论完成;

4、答案分析。(ppt展示,略)

五、小结:

基本的方法需要把握,但是更重要的是踏实的练习与积累。平时该积累就得踏实积累,该背诵就需要尽量背诵,夯实基础,完善自己的文言知识系统,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希望更加努力踏实些。

六、作业:

预习下一课。

第三篇: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楷、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二、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三、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文研习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1、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明确: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2、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

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 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癸(kuí)殊(shú)峻(jùn)

B、殇(shāng)稽(jī)骸(hái)晤(wù)

C、悼(dǎo)禊(xì)骋(chěng)契(qì)

D、嗟(jiē)觞(shāng)湍(tuān)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⑵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美好

⑶ 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⑷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⑴ 岂不痛哉

⑵ 死生亦大矣

⑶ 当其欣于所遇

⑷ 则与斗卮酒

A、⑴ 感叹句

⑵ 感叹句

⑶ 宾语前置句

⑷ 陈述句

B、⑴ 反问句

⑵ 判断句

⑶ 介宾结构后置

⑷ 省略句

C、⑴ 反问句

⑵ 判断句

⑶ 陈述句

⑷ 宾语前置句

D、⑴ 感叹句

⑵ 反问句

⑶ 介宾结构后置

⑷ 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 ;“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6、B

7、⑴ C

⑵ C

⑶ A

8、B

9、B

10、C

11、A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语言简练淡雅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师精讲生多练。

第四篇:《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学习重点: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王羲之其人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袒腹东床:,太傅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的爱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鉴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 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鉴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这个青年是王羲之。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或“东床”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3.鹅池:《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4.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5.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四、《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诗,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有一天,书生拿出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五、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六、课文赏析: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

小结: 第一部分(永和九年„ 信可乐也)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夫人之相与„ 结束)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五、文本研读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兰亭盛会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3、作者因何而痛?

(1)【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陶渊明

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都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之将至”,时间流逝,人生易老。于是产生了无限感慨,悲伤痛心:“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痛:人生短暂,年华易逝)(2)二痛:繁华不再。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3)三痛:生死难测。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但人总是要死亡,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任何人都无法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

4、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的虚妄:“一死生、齐彭殇”。东晋政治严酷、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所以名士们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水上的浮萍,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消极厌世,“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作者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明确】作者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也和自己一样会对生死问题有所感触,应正确的看到生和死,思考人生的价值,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

5、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总结:对于生和死,作者如何看待:人生苦短,贵生死。包含了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

五、拓展探究

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时光易逝,曾有许多人为此悲叹: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本文三个特点:

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 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③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小结】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思想感情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第五篇:兰亭集序教案

《兰 亭 集 序》教案

宁波四明中学

戎骁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3、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二 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同时投影一些生僻字,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癸(guǐ)丑 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三 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分析

1.大家读完之后,下面首先请大家找一找每段里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看看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答:乐-痛-悲

2.好,找的很好,说明大家对文章,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变化得如此之快,下面让我们走进兰亭,来认识一个真实的王羲之。

3.第一段,作者此时此刻是乐的,因何而乐呢?让我们在文章里找一找

学生自由回答: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物: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教师分析: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 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事由: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教师分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学生回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教师分析: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由此可见当时真是人贤,景美,事雅,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第二段分析

4.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却突然感到了“痛”。作者是因何而痛?这种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请大家自读,并小组讨论一下,找到原因,等会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生回答:“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教师讲解: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及其动荡的社会,权力斗争十分残酷,文字狱兴盛,据说当时“天下名士,少有全者”,今天活着,明天也许就因为一个罪名下狱,马上就会被杀。于是当时文人名士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敢谈论政治,不敢参与社会革新,所以当时的文人之间兴盛空谈之风,或者是归隐山林。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学生回答:“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教师讲解: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 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感慨。

学生回答:“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教师讲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学生回答:“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教师讲解: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学生回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教师讲解: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教师提问: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死亡也无法回避,那么你们认为前面的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作者的“痛”到底是什么样的痛呢?

学生回答:不可取,既然死亡无法回避,人生那么短暂,就更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积极入世,利用有限的生命时光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总结:回答地非常好!所以作者真正的 “痛”是痛什么?是痛惜,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第三段分析

6.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悲”,请同学齐读最后一段,读完之后,思考一下:“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如果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学生读完,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回答: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作者显然不赞同把生死混为一谈的观点,可是当时的士大夫却把生死等同齐观显然是很可笑的。上段中作者已经说了,“死生亦大矣”,显然作者是把生和死分开看待,认为他们都是人生的大事,不能混为一谈。

教师讲解:这位同学讲得很好,理解很正确。古代的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教师提问:我们在来看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两句话,为何作者悲古人,与后人悲今人会产生如此相同的感受?悲和痛是否一样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感受是一样,所以通过文章可以读出古人的感受,而作者今天的文章将来被后人读到,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这里的悲和痛不一样,比上一段更加深刻,不仅仅是想到自己的命运,而是思考更多的问题。

教师讲解:正因为作者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作者“悲”古人,因为作 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作者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课文总结:

7.教师提问:有人说王羲之的这篇文章表现的思想很消极,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你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回答: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他在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正是想表达他要珍惜生命,希望有所作为的感情,因此是很积极的一种人生观。(备用问题)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教师总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王羲之,解读那个时代的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下课!

下载《兰亭集序》复习教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亭集序》复习教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兰亭集序 教案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 2009-12-15 19:11:41| 分类: 优秀教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兰亭集序教案

    卢氏职专莫相斌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书序的特点 ,作者及写作背景。 2 朗读全文,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慨。 3 理解作......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第二课时) 重点:深入文章,理解作者的感情。 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东晋散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投影)杜牧《润州》,向吴......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结合课文,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兰亭集序教案

    教案《兰亭集序》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二)、过程设计 1、背景......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