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学习目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兰亭集序》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翻译训练。
【知识准备】
(一)文学常识
作者王羲之,___________(朝代)人,世居会稽山阴,书法家,有“ ”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世称“ ”
(二)实词含义
1、修禊事也 .
2、修禊事也 .
3、茂林修竹 .
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5、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
6、悟言一室之内 .
7、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9、未尝不临文嗟悼 .
10、不能喻之于怀 .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12、齐彭殇为妄作 .
1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三)虚词用法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2、所以游目骋怀 ..
3、信可乐也 .
4、或因寄所托 .
5、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6、不知老之将至 .
7、及其所之既倦 .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9、犹不能以之兴怀 .【巩固提升】
(一)名句默写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___________,自知者明。(老子)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6、人生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8、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列叙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
①惠子:即惠施。相梁:在魏国做国相。梁,指魏国。②连实:竹实。
③醴泉:甘美如醴(甜酒)的泉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佳作欣赏】
拒绝平庸(散文)(江苏考生)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阅卷专家点评】
这篇作文最大优点,就是有生活有自己。骆冬青教授还特意为这篇文章写了评语: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洄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
“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恰恰是现在高考作文中最缺少的,那就是要有自己,要有切己的感受,要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写得好,而现在太多的高考作文空话太多,虽然辞藻华丽,但假大空,没有真性情的流露。这篇文章则从自己出发,又能任想象驰骋,还能收放自如,而且还始终围绕‘风沙渡’,这说明这位考生功底不错,相当有悟性,而且在考场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激活了自己的语文积淀,从而在不到1000字的文章中境界全出。”骆冬青说。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高考佳作欣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忧与爱(江苏考生)
你明儿个就回城里了?哦,你过来,做爹的有几句话要跟你说。
记住以后回来,见了乡里乡亲的都打个招呼,记不得叫啥没关系,人家都记着你哪!
前儿个你二爷给你递烟,你说说,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自己的?就你的烟好?你让他老人家脸往哪搁!
回来那天,邻居二婶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今天早上”,说“今儿个”不就行了?撇啥腔?这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儿了?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
你舅那天陪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你舅那天那个高兴劲儿?啥?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在城里都买不到!
昨儿个你跟你妈去南坡锄草,你锄倒了多少稻子?你看你妈多疼,你还嘻嘻哈哈不当回事儿?
锄完草回来,吃完饭你就往那儿一坐,你不能帮你妈洗洗碗?你看你妈一天哪儿闲过一会儿?你小时候勤快劲儿哪去了?回城里你也这样?
你那西服,到家里就脱了吧!不穿西服就没人知道你是城里人,没人知道你是干部了?穿大裤衩子有啥丢人的,你小时候不还光屁股满村跑了吗?自己得劲儿不就行了?
昨儿个那包点心,你啥给扔了?啥?过期了?庄稼人有啥过期不过期的?那点心是前庄你表姐给你妈捎的。她日子过得多紧巴你不知道?这么扔了你心里能得劲儿?
那小兔崽子挑食你也不管管?肥肉不吃,青菜不吃,整天吃那个方便面,那玩意儿能比吃个馒头营养?当你媳妇面我不好说,你这是疼孩子?
下次别再偷着给你妈塞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咱俩口子身子也还硬朗,吃喝不愁。你俩要为这事儿再闹起来,让咱俩咋活!
回去以后多打电话,让孙子和你妈多讲两句。别用手机打,那玩意儿贵。记住了!
叹啥气?爹跟你讲这话是为你好。爹这是怕你好话听多了,做人浮,忘了根!换了别人,没人跟你讲这话。真有这么说你的,也都是担心你心浮起来,将来会栽!你也该好好听听这些人的话,跟着人家好好干,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担心你、爱你的人。那些整天说好话的,没安什么好心!
又叹啥气?把烟掐了!
【简评】絮絮的家常,浓浓的真情,全文几乎不见“忧”与“爱”字,或嗔,或怨,或指责,或提醒,字里行间却深切地透出一位慈父对孩子的“忧”与“爱”,让人动容。语
高三语文学科
第8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辛红军 言质朴,构思精巧,可谓拙中见情,巧中显爱。(顾桂南)
【参考答案】 ◎课内外名句
1、知人者智
2、金石可镂
3、穷且益坚
4、早生华发。
5、学而不思则罔
6、蓦然回首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恢弘志士之气
9、宠辱偕忘
10、赢得仓皇北顾。【参考译文】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魏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鸢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鸢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
人物特点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第二篇:《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兰亭集序》复习
语文组 祝顺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梳理课文,把握本课文言重点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师生共同梳理本课文言特殊现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复习的方法;
2、通过文言文段阅读练习,使学生把握文言文阅读题答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课文,把握本课文言重点词句。
2、教学难点:通过文言文段阅读练习,使学生把握文言文阅读题答题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总结法。【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具。【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文,请大家翻开复习资料。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完成情况如何呢?待会我们就要来复习检测一下。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文言文复习的总目标,本课的复习重点是:
1、结合语境,把握课内文言重点语句的意思;
2、背诵课文。(ppt展示)
三、文言重点词句梳理:
请大家翻开复习资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本课的重点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请同学们先看到屏幕,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ppt展示)悟言一室之内 ___通___,_________ ;“悟”通“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 ____通____,_________ ;“趣” 同 “取”,取向,趋向。
2、古今异义:
看到资料,请同学来解释以下几个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其次:古义,曲水的旁边;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时间短暂; 斯文:古义,集会的诗文 ....
3、一词多义:
找同学分析下列词语的不同义项。(资料和ppt展示,略)临、致、修、期、次、信。......
4、词类活用:
请同学分析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与意义。A、名词活用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B、动词活用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C、动词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开,敞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兴起。...D、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老年人; 死生亦大矣:大事。.... E、形容词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是等同。.F、数次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是一样。.
5、特殊句式:
请同学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① 死生亦大矣
明确:判断句。死和生都是大事啊。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明确:状语后置句。(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会集。③ 当其欣于所遇
明确:状语后置句。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的时候。④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明确:定于后置句。虽然没有盛大的丝竹管弦之类的演奏声。
6、难句突破: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明确:人与人相处,转眼间就是一辈子。有的人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友人对面畅谈;有的人借助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自由放纵地生活,不受什么约束。②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明确:(这些事物可以)借来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耳目上的娱乐,实在是很快乐(的事情)啊。③ 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明确:虽然取舍不同,喜静、好动各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自己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的时候,一式感到自得,感到快乐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的事物已经厌倦了,感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迁,感慨随着产生。
④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将长寿与夭折视作等同是妄造的。
7、名句积累:
请同学们齐读补充下列语句,注意全文的背诵要求。(资料补充,略)
四、文言阅读练习:
文言文复习同时离不开阅读练习,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文言阅读小练习。请同学们翻开发下来的练习资料——“文言文阅读二”。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
在解答文言文试题过程中,可遵循以下步骤。
初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理清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再读:调动知识仓库,借助已有“注释”,疏通文意;
三读:对照六个问题,分析印证,再读原文。
2、请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阅读文言文段,可以相互讨论,把握文段基本信息;
3、再用五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题目,第一大组完成三个选择题,第二大组完成翻译题,可以讨论完成;
4、答案分析。(ppt展示,略)
五、小结:
基本的方法需要把握,但是更重要的是踏实的练习与积累。平时该积累就得踏实积累,该背诵就需要尽量背诵,夯实基础,完善自己的文言知识系统,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希望更加努力踏实些。
六、作业:
预习下一课。
第三篇: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楷、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二、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三、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文研习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1、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明确: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2、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
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 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癸(kuí)殊(shú)峻(jùn)
B、殇(shāng)稽(jī)骸(hái)晤(wù)
C、悼(dǎo)禊(xì)骋(chěng)契(qì)
D、嗟(jiē)觞(shāng)湍(tuān)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⑵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美好
⑶ 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⑷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⑴ 岂不痛哉
⑵ 死生亦大矣
⑶ 当其欣于所遇
⑷ 则与斗卮酒
A、⑴ 感叹句
⑵ 感叹句
⑶ 宾语前置句
⑷ 陈述句
B、⑴ 反问句
⑵ 判断句
⑶ 介宾结构后置
⑷ 省略句
C、⑴ 反问句
⑵ 判断句
⑶ 陈述句
⑷ 宾语前置句
D、⑴ 感叹句
⑵ 反问句
⑶ 介宾结构后置
⑷ 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 ;“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6、B
7、⑴ C
⑵ C
⑶ A
8、B
9、B
10、C
11、A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语言简练淡雅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师精讲生多练。
第四篇:《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学习重点: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王羲之其人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袒腹东床:,太傅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的爱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鉴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 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鉴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这个青年是王羲之。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或“东床”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3.鹅池:《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4.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5.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四、《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诗,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有一天,书生拿出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五、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六、课文赏析: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
小结: 第一部分(永和九年„ 信可乐也)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夫人之相与„ 结束)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五、文本研读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兰亭盛会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3、作者因何而痛?
(1)【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陶渊明
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都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之将至”,时间流逝,人生易老。于是产生了无限感慨,悲伤痛心:“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痛:人生短暂,年华易逝)(2)二痛:繁华不再。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3)三痛:生死难测。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但人总是要死亡,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任何人都无法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
4、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的虚妄:“一死生、齐彭殇”。东晋政治严酷、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所以名士们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水上的浮萍,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消极厌世,“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作者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明确】作者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也和自己一样会对生死问题有所感触,应正确的看到生和死,思考人生的价值,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
5、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总结:对于生和死,作者如何看待:人生苦短,贵生死。包含了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
五、拓展探究
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时光易逝,曾有许多人为此悲叹: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本文三个特点:
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 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③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小结】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思想感情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第五篇:兰亭集序教案
《兰 亭 集 序》教案
宁波四明中学
戎骁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3、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二 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同时投影一些生僻字,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癸(guǐ)丑 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三 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分析
1.大家读完之后,下面首先请大家找一找每段里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看看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答:乐-痛-悲
2.好,找的很好,说明大家对文章,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变化得如此之快,下面让我们走进兰亭,来认识一个真实的王羲之。
3.第一段,作者此时此刻是乐的,因何而乐呢?让我们在文章里找一找
学生自由回答: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物: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教师分析: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 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事由: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教师分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学生回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教师分析: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由此可见当时真是人贤,景美,事雅,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第二段分析
4.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却突然感到了“痛”。作者是因何而痛?这种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请大家自读,并小组讨论一下,找到原因,等会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生回答:“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教师讲解: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及其动荡的社会,权力斗争十分残酷,文字狱兴盛,据说当时“天下名士,少有全者”,今天活着,明天也许就因为一个罪名下狱,马上就会被杀。于是当时文人名士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敢谈论政治,不敢参与社会革新,所以当时的文人之间兴盛空谈之风,或者是归隐山林。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学生回答:“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教师讲解: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 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感慨。
学生回答:“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教师讲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学生回答:“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教师讲解: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学生回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教师讲解: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教师提问: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死亡也无法回避,那么你们认为前面的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作者的“痛”到底是什么样的痛呢?
学生回答:不可取,既然死亡无法回避,人生那么短暂,就更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积极入世,利用有限的生命时光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总结:回答地非常好!所以作者真正的 “痛”是痛什么?是痛惜,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第三段分析
6.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悲”,请同学齐读最后一段,读完之后,思考一下:“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如果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学生读完,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学生回答: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作者显然不赞同把生死混为一谈的观点,可是当时的士大夫却把生死等同齐观显然是很可笑的。上段中作者已经说了,“死生亦大矣”,显然作者是把生和死分开看待,认为他们都是人生的大事,不能混为一谈。
教师讲解:这位同学讲得很好,理解很正确。古代的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教师提问:我们在来看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两句话,为何作者悲古人,与后人悲今人会产生如此相同的感受?悲和痛是否一样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感受是一样,所以通过文章可以读出古人的感受,而作者今天的文章将来被后人读到,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这里的悲和痛不一样,比上一段更加深刻,不仅仅是想到自己的命运,而是思考更多的问题。
教师讲解:正因为作者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作者“悲”古人,因为作 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作者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课文总结:
7.教师提问:有人说王羲之的这篇文章表现的思想很消极,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你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回答: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他在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正是想表达他要珍惜生命,希望有所作为的感情,因此是很积极的一种人生观。(备用问题)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教师总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王羲之,解读那个时代的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