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课。这篇课文描绘的是春节的节日习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
十三、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
八、除夕、大年初
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文中列举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使人情趣盎然,又增长见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所以在上这节课,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为了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理解课文。首先、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5.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通过课堂实践,我落实了“预习”教学环节,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有效的预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方法。
本节课我在课前引导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比较到位,能够读准字音,对于容易写错的字,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记字方法,借助了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课前的朗读、默读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了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这是本节课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学生之前做了预习,填写了表格,就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在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和老师一起填表汇报,并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
八、除夕、大年初
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理解了课文,学会了写作方法,加之课前搜集了关于安康春节的资料进行了交流感悟,自然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第二篇:《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教材简析:
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腊月、蒜瓣、饺子、杂拌儿、万象更新”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和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物灯笼等。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来,说出画面的内容„„
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请你回忆一下,过春节时,你都喜欢干什么?
3、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
民俗。(板书:6 北京的春节:强调“北”的笔顺。)
4、读课题。
二、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1、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很长,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
我们先来看一看文中的词语,大家掌握了没有。(1)出示第一行: 腊月 初旬 除夕 元宵
指名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特点?本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写了北京春节一个多月里的民风民俗。出示第二行: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这些词语又有什么特点?对,都是轻声,所有后面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领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三行: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一看就知道这些词语都是儿化音,儿化音怎么读?指名读一个,提示: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指名读(两生)
出示第四行:正月 间断 分外 万象更新
指名读,这些词语中都有多音字,你能读准吗?齐读。(2)在本课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范写一个生字,“熬”提示间架结构,学生书空,练写两遍。强调姿势,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3)那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热闹、喜庆、团圆„„)
三、理清思路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师: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都写了哪几个重要的日子?用笔圈出来。
(1)指名说,出示课件。(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这些时间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这就叫“言之有序”。(3)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详有略的设计呢?等学完课文,你就会领略到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最热闹的是哪一天?(除夕)认真读这一自然段,勾画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除夕(1)师:准备过年,大人们忙碌,孩子们欢喜,除夕来临,就更加热闹了。出示第七自然段,你能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除夕真热闹。)
对,一看就知道,这段话围绕着那个句子写的?(第一句话)指名读这个句子,我们叫它“总起句”,这段的结构就是“总分”的段落结构。
(2)那么,除夕这一天到底有多热闹呢?人们有哪些活动,你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感受除夕的热闹啊?指名说,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热闹”的氛围。
★人们的活动: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你能结合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吗?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①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俗文化内涵?(吃“团圆饭”这一民俗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指名读出人们对除夕吃“团圆饭”的重视,读出浓浓的亲情。(回家的迫切)看图片,说感受。再读这个句子,引读,齐读。
②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守岁”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说传说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的夜里出来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从此得病。病好之后,聪明机灵的孩子,却成了痴呆疯癫之人。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这就是“守岁”。后来“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③引读本段:
师:同学们,除夕真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生: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师:这也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生: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生: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老舍先生抓住除夕时人们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
★其实用上我们的五官感受,也能体会到除夕的热闹。这一天
你看到了——色 闻到了——味 听到了——音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除夕可以说是春季中的高潮,让我们再次齐读,读出除夕的喜庆、团圆、热闹来。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充分领略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那除夕这天,你们家是怎么过的呢?你能仿照老舍先生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你们家过除夕的情景吗?
开头就是“除夕真——”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六、总结,引起下节课学习内容
同学们,在老舍先生眼中,除夕只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此之外,还有腊
八、腊月二
十三、正月初一,元宵节等,它们又会给人们什么样的感受呢?下节课再学习。
第三篇:《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番禺区傍西小学 何宝钜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开篇课文,本组围绕“中华民风民俗”选编了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单元训练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展现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并运用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构图,整体感悟。
1.反馈生字情况。2.合作完成思维导图。3.创设情境,整体感悟。
三、研图,精读感悟。
1.引出研学问题:老舍先生是怎样把北京春节的特点写出来的? 2.借助思维导图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3.学习“元宵”部分,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预设一: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式,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对比朗读,体会语言的重复。
预设二: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式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对比朗读,体会语言的简洁。预设三: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体会“留白”的写法。4.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总结写法。
四、用图,内化感悟。
1.草绘思维导图,形成写作提纲。2.写一个片段。
五、研学拓展。
1.比较阅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冰心的《童年的春节》和丰子恺的《过年》。
第四篇: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童谣:)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检查字词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快速读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并板书“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找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询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桌合作填写表格。
3、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段?其中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时间顺序详细写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
四、小练笔
1在以上详写的四个时间段中,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实际选择其中一项写下来。
第五篇:《,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知目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这些生字,认识1个偏旁:包字头。
3、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京、申、国、举、汇”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图片、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今年是2006年,再过两年是——(2008),对,2008年,中国要举办什么活动呀?(奥运会)奥运会是……(简介)。
2、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指名读,齐读。
3、所有的人们都期盼着2008年在北京相距。并相机板书:2008,北京!
4、放录象: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分享当时的快乐。
5、谈谈感受:看了录象你有什么感受。
6、指导读好课题。质疑(尝试)
二、整体感知
1、有位作家把当时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写了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
(1)、课文中有许多生字新词,想要把课文读好,我们就先要把这些拦路虎解决。
出示词语一类
①自读
②开小火车读,读准字音。
③指名读,了解,读出感情
人山人海、沸腾等
出示二类:自读,齐读
(2)、读课文
①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教后记:学生对第一自然段的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因着重指导)
②课文哪个自然段是描写了当时热闹的场景(第三自然段)指名读。重点出示两句长句子。
读通、能注意停顿。
③是啊,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彻夜狂欢,他们都在呼喊着——(出示:中国赢了!中国赢了!)
指导朗读,提示有两个感叹号。
④随机朗读其余的段落
第二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尤其是最后一个逗号的地方。
3、再读课题
三、生字教学
1、小朋友书读得好,相信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字卡)再次读词语,巩固字音。
3、出示:京、亮、举
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