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语文教案-《春晓》-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春晓》
..《春晓》教学设计
题:《春晓》
授
人:照庆小学 陈家宏 教学目标:1 学会本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初步了解诗意。
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挂图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学生自由背诵)。2 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古诗——《春晓》。解题: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吗?(春季)那1 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春天的早晨,那必定很美吧!快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二 初读古诗 1 教师范读 2 自由读文 3 检查
孩子们,你们的音发得真准啊!想把这首诗读得更美些吗? 好,我们先来瞧瞧诗里说了些什么吧? 三 指导朗读 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是呀,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啦,(出示挂图)你瞧,花开得多美呀,到处都是鸟儿飞来飞去。天气这么美,你们昨晚睡得舒服吗?你看,这位大诗人睡得也很香,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难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可他突然记起昨晚上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就想: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吹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下来呢!2 指导读第一句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的叫声,心情真舒2 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好呢?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 指导读第二句
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可以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 读得轻一些,慢一些。4 把1、2句连起来读一读
男女生赛读 四 导背 1 看图试背 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 全班齐背
..
第二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
《春晓》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越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在了解诗人孟浩然的故事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的诗词《春晓》
1、本首诗中生字复习。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学生注意听):《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与诗人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想一想:春晓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三、深入理解
1、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边读、边看电脑演示,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电脑显示古诗,学生答出来词义后,电脑再显示答案,最后,屏幕上清楚地展示古诗及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四、准确把握。
1、自读全诗,说说诗的意思。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
六、作业:组词,看看谁组的词语多。古()()
声()()多()()
处()()知()()
忙()()。
第三篇:最新《春晓》教学感想-语文教案
《春晓》教学感想
..《春晓》教学感想
作者:高新荣转贴自:语轩工作室点击数:82
《春晓》教学感想
语轩工作室
高新荣
【感谢您浏览!您可以搜索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
今天教学了第二首诗《春晓》,这首诗与前一首《春雨》相比,在诗的意境上更具可感性,所以学生对诗的理解就显得较容易一些。我在这首的教学上采用的方法与前一首差不多,但细节的处理上与前一首不同。
在和学生读过几遍诗后,我便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读了这首诗,你们仿佛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因为有了读的铺垫,这下可踊跃了,纷纷举手表示要回答:“老师,我仿佛看到了许多花朵。”“老师,我仿佛听到了鸟叫的声音。”“老师,我听听雨哗啦哗啦下的声音。”“老师,我看到许多花落了下来。”……“你们真了不起,读了这首诗有了这样深的感受,你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呀?”“我是读出来的,那一句‘花落知多少’我知道了有许多花落了下来。”“我是从‘夜来风雨声’听到雨声的。”……孩子们用一句句诗回答了我的提问。我有些惊叹,孩子们对诗的感受竟如此深。
今天这首诗的教学再次让我感到读的无穷魅力,读真不愧语文教学的法宝。
【感谢您浏览!您可以搜索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
..
第四篇:最新《春晓》教学设计-语文教案_1
《春晓》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9
《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
教学步骤
【感谢您浏览!您可以搜索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
一、导入新。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第五篇:春晓教案
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春晓》教学设计
赣榆县青口镇黄海路小学 谢霞
教学目标:
1.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
2.通过看图想想,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古诗中描绘的春天雨后早晨的情景,感悟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3.通过欣赏古代诗书画作品,补充描写春天的古诗拓展延伸,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诗书画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读诗情。教学难点:
1.理解题目中的“晓”与诗中“晓”的不同。2.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春晓。
2.老师知道,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非常熟悉了,早就会背诵了,那谁来说你对这首了解多少?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相机切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但是学习一首诗知道这些还不够,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再好好学习一下?
4.解题,学习生字“晓”。
(1)课件出示“晓”:看看这个字,说说它跟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怎么记住“晓”?怎么写好“晓”?“晓”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天刚亮的时候;晓得,知道,懂得;使人知道。)
(2)教师总结,解释题目意思。
春晓:春天的早晨。
二、理解诗意,诗为诗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题目中的“晓”是早晨的意思,诗句中还有一个晓,你发现了吗?读读诗句,你觉得这个晓和题目中的晓一样吗?
(2)春眠不觉晓:
——“眠”组个词看看。(春眠、睡眠、冬眠,意思都是睡觉的意思。)——春天的睡眠是怎样的呢?(夜短天长,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就天亮了。)——你来读读这句诗,读出这春天香甜而又短暂的春眠
(3)一大早醒来,躺在被窝仔细听——(播放鸟鸣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诗句:处处闻啼鸟。)
——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清脆的,美妙的,充满活力的,热闹的......)——听着这鸟叫声你心情如何?(高兴、开心)想说什么?(好听、春天真美好啊!)——诗人也是这么觉得的哦,所以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把这种高兴、这种美好吟诵出来吧!(齐读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教师小结过渡。
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酣睡中的诗人唤醒,这鸟鸣高低婉转、远近应和,这处处鸟鸣充满了春天的活力,让诗人不由地满心欢喜,此时屋外一定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吧!推窗急望——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落花满地图片)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是怎么回事?侧首细想,昨夜发生了什么事?(下雨了)什么样的雨?
——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机出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好雨是好雨啊,昨夜这一阵风雨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虽然不是疾风暴雨,只是轻风细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了春花,带走了春光几许!看到这满地落花,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心疼、可惜、惋惜(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落花满地怎么不令人感动可惜)
——舍不得(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刚刚感受到了这春天的明艳春光,几番风雨过后,这春天也将匆匆而去了。)
(3)怎么读出这惋惜与不舍?我这样读(教师范读)你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名读、齐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教师总结,引读全诗。
三、看图读文,诗为画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1)说说画中哪些是诗中写到的?相机训练学生说话能力。(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2.你能把这诗与画都读出来吗?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四.品味诗句,诗为情
一首诗,一幅画,同时也有诗人的一腔情,有喜爱,有赞美,有惋惜,有不舍,让我们把所有的情都放进诗里,把它读成画,读出情。
五.唱《春晓》,诗为曲 听唱《春晓》,课中休息。
六、拓展延伸,诗为海
1.春光无限好,古代诗人都喜爱春天,他们写下了很多赞美春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诗)
七、书写“晓”,诗为艺
过渡:古代文人在作画时通常有书法落款,落款的内容往往就是诗词,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起点题的作用,也使画面更加丰富完美。古代文人使诗书画达到完美的结合,堪称艺术,到清朝“扬州八怪”时,诗书画已经都达到极高的融合境界。
1.欣赏书法作品。2.指导书写。
(1)分析字形结构特点。(2)教师指导并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4)纠正性指导,学生进行纠正性练写。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支曲,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艺术,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让我们用心去品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吧!
2.课后作业:
(1)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写成一副书法作品。教学反思:
《春晓》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这首小诗孩子耳闻能详,也许从呱呱学语之时就开始吟诵,可以说是非常熟悉。这样的一首诗,该怎么解读,还有什么可以交给孩子?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水平入手,淡化了初读,课上主要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感悟诗中描绘的春景图,感悟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充分利用资源,充实古诗,是学生知道古诗是一幅画,是一份情,是一首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激发孩子读古诗的兴趣,并渗透一种文化意识。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识字教学时结合识字
3、识字4中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晓”,知道“晓”字跟什么有关,怎么记。在理解“晓”的意思的时候,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联系
生活实际理解古诗中的两个“晓”的不同意思。
2.合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一首古诗,很短,内容很少,一堂课只是学习一首诗,只是知道意思,似乎还显得单薄,因此在设计中,我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拓展课题,拉伸课堂的广度,引领孩子把这首小诗读懂,读透,读长,如此以来,课堂也显得丰满了许多。
3.渗透文化意识。设计中,以“诗为诗,诗为画,诗为情,诗为曲,诗为艺”这样思路,引领孩子一步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让孩子在古诗的文化氛围中畅游,激发孩子读古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