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蚂蚁》教育教学方案
观察《蚂蚁》教育教学方案
南丹县第二小学 陈秀枝
一、背景需求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能设计研究方案,并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在生活中,多数小孩都非常喜欢小动物,教室里不小心闯进一只小蜻蜓,孩子们都要兴奋很久,他们对动物充满了好奇,都想捉一只来观察观察,了解它们的长像特点及生活习性。我抓住这一契机,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借助对蚂蚁身体特征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目标的设计突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主要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用放大镜对蚂蚁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展示交流等几个步骤去完成。让知道蚂蚁的身体特征,然后让学生观察蝴蝶、蜜蜂、蝗虫、蜻蜓、螳螂、蜘蛛、青蛙等动物,找到与蚂蚁身体特征相同的动物,并归纳出昆虫的 1 外形特点,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腹部有三对足。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探究事物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利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有序地观察。而且孩子们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描述,也可以和同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分享。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对蚂蚁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参与探究。但是很少有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蚂蚁,要想使他们顺利地观察清楚蚂蚁的特征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探究观察显得尤为重要。
二、设计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研究身边的动、植物,通过观察、实践,感知和体验科学带来的魅力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四、活动对象: 小学三年级,参加活动人数:三(4)班59人,分成15个小组
五、方案主体部分 1.活动内容:
①查阅蚂蚁相关的资料、视频、趣事。了解蚂蚁的分工。②实地考察蚂蚁的生活环境及出行情况。观察蚂蚁身体有什么特点?身体可分为几部分?有几对触角?几对足?
③蚂蚁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④蚂蚁的食物有那些?
⑤蚂蚁是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的? ⑥蚂蚁是怎样筑巢的?
⑦蚂蚁是一个团结互助的群体,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 ⑧倡议保护动、植物等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2.观察《蚂蚁》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身体特征的过程,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难点: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活动的创新点:①教学内容的开放:体现在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科学教育“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课堂中的一些生成性资源可以作为课程内容加以补充和改进。如观察《蚂蚁》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新的问题: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蚂蚁为什么躲藏起来?蚂蚁会迷路吗?这些问题产生的更容易驱动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有利于维持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②活动方式多样化:有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画图体验、实地考察、实物观察、同伴合作、交流互动。
③学有所得,升华感情: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学习蚂蚁团结协作、分工互助的团队精神。
3.活动场所、所需资料、实验器材:草地、山坡、树林、实验室;上网或看书查阅蚂蚁的相关资料、视频及图片;实验器材准备:课件、活蚂蚁、昆虫观察盒、放大镜、杯子、水盆、泡沫块、蚂蚁身体结构组合模型、昆虫标本盒。
4.活动过程和步骤
①座谈、讨论:确立本次活动的主题研究《蚂蚁》,内容围绕蚂蚁的外形特点、生活环境、蚂蚁的饮食情况、蚂蚁的种类、蚂蚁是怎样繁殖后代、蚂蚁的分工、蚂蚁怎样筑巢的等几个方面。
②查阅资料,收集内容: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蚂蚁的相关知识。然后按蚂蚁的外形特点、生活环境、蚂蚁的种类、蚂蚁的繁殖、蚂蚁的分工、蚂蚁搬运食物、蚂蚁怎样筑巢等几个板块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与同伴进行汇报和交流。注意记下自己所缺少的内容,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③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时间或课余时间,和家人或同伴到附近的山坡、树林、草丛,去寻找蚂蚁的踪迹,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筑巢结构以及捕食的方式。捕捉活蚂蚁标本。
④表象认知:根据对蚂蚁的了解和观察,把蚂蚁的样子画下来,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最像。让学生互说互评,表扬画得好,请画得像的同学介绍经验,让画得不像的同学说明原因。
⑤自主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利用放大镜把蚂蚁放到昆虫盒里进行观察。把它们的身体特点写下来,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用语言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长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然后让学生观察蝴蝶、蜜蜂、蝗虫、蜻蜓、螳螂、蜘蛛、青蛙等小动物标本及课件,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与归纳,找出和蚂蚁是同一类的动物有哪些?告诉学生这一类动物我们把它们称为昆虫。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同时老师还介绍: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⑥送蚂蚁回家:小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也有自己温暖的家,小蚂蚁为我们的观察学习立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吧,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大家猜猜看,蚂蚁回到大自然的家后,它们在忙些什么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从蚂蚁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蚂蚁放生后,都急急忙忙地寻找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和同伴,它们渴望回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学习蚂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工作有序、与同伴友爱相助的精神,这几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科学课中所需要的,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
⑦拓展延伸:我们一起研究了蚂蚁,了解了蚂蚁的外形特征,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对于蚂蚁,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提出: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蚂蚁什么躲藏起来?蚂蚁会迷路吗?……蚂蚁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同学们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明白,科学课的研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向课外、校外延伸。同学们也可以饲养一种喜欢的昆虫,写观察日记,记录小动物成长变化的情况,看谁的发现最多、收获最大。说不定某一天我们这群孩子中的某一位同学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鼓励孩子们延伸兴趣,拓展爱好,提高能力。
⑧反馈交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召开蚂蚁趣事交流会,6 交流与蚂蚁相关的有趣故事。有的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有的则告诉大家“蚂蚁在土中筑巢,挖隧道的”小故事;有的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蚂蚁齐心协力搬运食物”的故事;还知道了蚂蚁的寿命很长;到了冬天它们到哪里去觅食;它们是怎样过冬的……等等,孩子们在交流中收获,在讨论中提高对蚂蚁的认知。课后,请同学们把蚂蚁的相关知识做成手抄报,便于宣传和展示。同时还倡议孩子们保护各种小动物,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花鸟虫子,共同维护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
5.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①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不理解的术语或名词,可以请教家长和老师。
②去野外寻找蚂蚁时,要注意安全,对于个子较大的蚂蚁又长有翅膀的,攻击性也较强,不能直接用手去捉,以免被伤害。如果找到蚁穴,不要用棍子去破坏蚁穴,避免遭到蚁群的袭击。只能在旁边默默地观察蚁穴的形状及周围的环境,看蚁群出行的路线,跟踪蚂蚁到达地目的地,看蚂蚁的行动。也可以利用面包屑引诱蚂蚁,观察蚂蚁是怎样齐心协力搬运食物的过程。也可以尝试用障碍物轻轻地放在蚁群出没的路上,观察蚂蚁是否改变路线,然后再绕道而行,重新找到原来的队伍。
③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时,蚂蚁在昆虫盒里跑来跑去,学生观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各个小组的成员一起 7 商量,充分利用提供的物品。有的组用泡沫放在盒子里;有的组则用面包屑投放到盒里;而有的组则不用盒子,改用水盆,在水上放一块泡沫,在泡沫上撒上面包屑,让蚂蚁爬在泡沫上再观察,这样能更好地进行观察。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小组成员协商解决,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发挥集体的智慧,做优秀团队。
④蚂蚁的分工、筑巢、食物的搬运,一些同学既不参与野外考察也不查阅资料,只从同学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对蚂蚁的相关知识知道得很少,这些同学的学习态度有待提高。另外,播放视频时,有的同学不注意观看,弄不明白老师所提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养成做事专心,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
⑤分析、总结时,三年级的学生综合知识不够,语言表达能力还存在差异,不能很好地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师需加强指导。
7.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①收集的图片、调查资料,知道蚂蚁的身体特点是由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喜欢把家安在地下,颜色有黑、褐、黄、红等,是社会性生活的群体。蚂蚁的种类繁多,寿命很长。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系统……等等,学生把收集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汇报,提高对蚂蚁的认知。
②由同类动物中的不同动物个体开始,由个别特征到一般特征的构建,围绕“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个核心概念,8 引导学生从观察蚂蚁开始,到观察不同种类的蚂蚁——观察各种不同的昆虫,最后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③实地考察与实物观察时,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信息,在班级进行交流与分享,增强学生间互动与互助精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考察或观察,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又彰显团队精神。
④把从活动中知道蚂蚁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手抄报。可以向同学、家长进行专题介绍,既培养自己的文字编排能力又锻炼了自己口才,提升各方面素质。
⑤做一个小小宣传员,向家人、朋友、社区介绍昆虫的益处,倡导人人爱护动、植物,保护弱小生命,返璞归真,携手共建和谐文明的自然环境。
6、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①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相关知识的查阅和咨询,并做好记录。
②能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适当删减。
③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加野外的实地考察,具有探究的精神。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懂得请教同伴、家长或老师,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④学生能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与大家分享与交流,把制作的手抄报向大家展示。
⑤学生能向家人、朋友宣传与介绍蚂蚁的知识,倡导人们爱 9 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7、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①通过对蚂蚁相关知识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的生存,都有它特别的生活方式。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各种不同的食物链,构成了神奇和美妙的大自然。
②注重情感教育的培养。学生在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后,把蚂蚁放回大自然,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在蚂蚁放生后,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蚂蚁的活动情况,鼓励学生学习蚂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的精神,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品质。
③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生成了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孩子们萌生了饲养一种动物进行长期观察的愿望,这就是一个小小科学家的良好开始。
第二篇:教学设计—观察蚂蚁
《观察蚂蚁》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者
同江市乐业中心校
梁有丰
一、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观察蚂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2.过程与方法:a、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
见。
b、让学生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c、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
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b、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探究体验等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对蚂蚁非常熟悉,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而且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蚂蚁是最普通的一种动物。但学生对蚂蚁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具体、系统。所以,应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归纳和探究等学习方式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形成其理性认识。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来完成对蚂蚁的认识,采用谈话、实验、合作、交流、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烧杯、试管、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观察记录表、小黑板等。
七、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激趣导入,预设新知
1.师说谜语,生猜谜底(蚂蚁)。
2.师生出示在校园里捉到的蚂蚁,生述捉蚂蚁的方法(用糖水或羽毛或用死昆虫等)。
3.教师小结并板书:观察蚂蚁
(通过谜语导入和让学生讲述捉蚂蚁的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观察,合作交流
1.分组实验,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
a、观察蚂蚁,小组讨论:蚂蚁有哪些外形特征?
b、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结果写在观察记录表上并汇报。
c、教师小结并板书:体型小,身体呈黑色或红褐色,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就是蚂蚁外形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也是一次实践成果的展示,使学生对蚂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师小结时指出的蚂蚁外形的共同特征,很自然地引申到下一步蚂蚁的行为习性是否也有共同特征。)
2.实验演示,研究蚂蚁的相处情况
1号试管里的一只蚂蚁和○2号试管里的多只蚂蚁放到同一只a、教师把○烧杯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方的蚂蚁在一起的反应。
1号试管或○2号试管里拿出多只蚂蚁放到同一只烧杯里,引b、教师从○导学生观察同一地方的蚂蚁在一起的反应。
c、学生归纳概括出:不同地方(不是一“家”)的蚂蚁在一起相互打架,同一地方(一“家”)的蚂蚁在一起不打架。
d、教师强调把蚂蚁放回捉到它的地方。
(通过师生合作、实验探究,学生明白了一“家”和不是一“家”的蚂蚁在一起相处的行为。通过观察、汇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蚂蚁放回“家”,又向学生渗透了热爱小动物的教育,很自然地把实验地点移向室外,为学习下面的知识做了铺垫。)
3.实验演示,研究蚂蚁的饮食特性 a、学生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
b、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实验要求:看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c、学生用手中准备的各种物品去实验。
d、学生统计、汇报:死昆虫、肉、奶糖吸引过去的蚂蚁数量最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适宜地选择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新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实验演示,研究蚂蚁下雨时的反应 a、学生用喷水壶模拟下雨时的情景。
b、学生观察、交流并汇报蚂蚁下雨时的反应。
(通过实验情景模拟,让学生玩中观察、玩中发现、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拓展探究,延伸结束
1.小黑板出示课后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2.学生根据探究题目,自述实验探究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除了动手实验探究外,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来解决难题。
(要求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并说说实验方案,不仅扩大了学习活动的范围,而且又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特别是学生设计出的很有个性的实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评析:由于本课学习的动物,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准备的充分、具体,观察的认真、细致。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与实验,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归纳概括,小组合作交流,有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同时,学生也从这些发现中充分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而且,教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配合、引导学生,这种教学形式符合当前课改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附板书: 2.观察蚂蚁
特 征
相 处
观察蚂蚁 食 性 爱护动物
下雨时的反应
行为和习性
第三篇: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蚂蚁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长3对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想法。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师准备:放大镜、观察盒、昆虫盒、水、培养皿、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糖、白纸、讨论记录表,教学视频。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猜对了,你们真优秀。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请、朋友,亲近的拟人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创设了一种亲近小动物的氛围。)
二、参与探究,亲历实践(25分钟)(1)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你们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小蚂蚁呀?(此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环境)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生:(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教师要进行引导)
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请。
师:对了。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
(此处采取对话形式,既了解了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又为“讨论观察蚂蚁的好方法、送蚂蚁回家”两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师:看来,你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你们为各自的蚂蚁朋友画幅画吧!有个小要求,画的过程当中,不许看桌上的蚂蚁,不许翻书,凭自己的印象画,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要画的大一些,可以简单一点,看谁画的最快,然后粘贴到我们的黑板上来。
学生作画,并随时粘贴,一半多的人粘好画以后,老师也粘上一幅。没有画好的,也粘到前面。(为了体现是面向全体。)当画全部贴好以后,这时学生面对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蚂蚁画,可以说幸福的、惊奇的、失落的、后悔的„„表情不一,唏嘘不止。
师:看了这么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生:针对这些画,可以找出自己画的不足,可以指出同学的画有哪些优缺点。主要是找出蚂蚁身体结构的不足之处,比如:足的多少,长的位置,头上的触角,头胸腹的比例等等。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归纳:看来问题最多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板书:身体 脚
(这是创设的第一个问题情境,也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场景。在观察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陆续发现并提出了关于蚂蚁身体的许多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身体到底是怎样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开展观察活动的必要前提。)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对呢? 生:观察的不好。(没有仔细观察。观察的不仔细。)师:要想画准确,画的好,应该怎么办? 生:仔细观察。
师:好吧!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你们的蚂蚁朋友吧!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蚂蚁太小,还到处乱爬,很难观察,该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在新的问题的促使下,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了新的探究活动。)
师:太小了,乱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组内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好方法吧,做好记录,看哪组想的办法好,想的办法多。
学生结组讨论,教师巡视,在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后,指名最多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方法如下:
用放大镜观察;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拍成照片观察;给它喜欢的食物不让它乱爬;放在水盆里的一个小瓶盖上(或者一小块泡沫上);„„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放在水中的泡沫上,用放大镜。放在透明的盒里用放大镜观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材料:放大镜等。(3)再次观察蚂蚁
师:好了,根据你们的需要,请组长来我这里领取材料。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观察内容: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脚有多少?长在哪里?„„ ②爱护小蚂蚁!轻轻的,可以借助毛笔。
③观察时,可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原来的画有没有画错的地方,错在哪。
④观察后,每组合作画一只大蚂蚁。
生:观察。(师巡视)(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三、汇报交流,达成共识(8分钟)
请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你们是运用了哪种观察方法进行了观察,观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观察的结果怎么样? 对照他们合作画的蚂蚁图片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其他组进行评价,形成共识。教师进行板书:触角 头胸腹 三对足。同时可以简单渗透昆虫类动物身体特征。
四、联系实际,知识延伸(5分钟)
师:老师在请蚂蚁来到课堂时拍下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看?(备课系统中的也可)
视频内容:蚂蚁分泌信息素的介绍,蚂蚁传递信息的情形等。(由于传递信息和分泌信息素这些知识学生不容易了解,所以采用视频形式进行介绍)
师:通过这段视频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蚂蚁根据信息素找到另外的蚂蚁。信息素能传递信息。信息素能让蚂蚁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触角能传递信息,它们不是在打架,是在打招呼,在说话。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师:说的真好,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那小蚂蚁陪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我们也要下课,该怎么做?
生:送蚂蚁回家。(把小蚂蚁送回去)
师:对,把它送回家。可是,刚才我们说了,不要干扰它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
生:从哪里找到的,就送回哪里去。
师:小蚂蚁回家的时候,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课后请同学们拿回自己画的蚂蚁画,画错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哟,不然小蚂蚁可不高兴了!
宣布下课。(这一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学生生成爱护小动物,真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板书:
蚂蚁
身体 头 胸 腹
触角 足
一对 三对
《观察蚂蚁》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科学》四年级;《观察蚂蚁》;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这一单元中《观察蚂蚁》一课是在学生们发现了校园里面有哪些动植物后,继而进一步的对校园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蚂蚁进行探究的一节内容。喜爱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观察蚂蚁》这一课通过观察、实验、以及师生平等、和谐地讨论和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动物身体特征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动物行为习性的思考水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更多的小动物以及比较其它动物与蚂蚁的区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分析和对学生的潜心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
改革方向,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掌握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2)过程与方法:
a.会用文字等方法记录蚂蚁的观察过程; b.通过交流和沟通与同学们展开研究活动; c.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和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验到探究蚂蚁的乐趣; b.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3.教学重难点
对于蚂蚁的外形,四年级的学生不难掌握。蚂蚁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本课的教学问题在于如何培养他们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认知方面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认识和思考,这对他们今后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意义,所以我确定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 难点:探究蚂蚁的行为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自主探究法为主,实验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贯穿整节课,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整节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让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中我体现了科学的开放性,首先是探究空间的不同,不约束学生,带领学生去操场上,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其次是教学方法的不同,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再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观察探究,而是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增进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三教学过程
为达成上述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1.激发兴趣—请蚂蚁进教室
首先和学生一起到校园内寻找蚂蚁的踪迹并将蚂蚁请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于蚂蚁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再针对他们寻找小蚂蚁的方法,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有礼貌,让孩子体验到要珍爱生命,不要伤害小动物。
2.观察外形—观蚂蚁身体结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观察蚂蚁的外形时,我把这一探究活动设计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小游戏,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仔细的观察,老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蚂蚁,画出蚂蚁的形态,学生不断的补充,最后评议,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评价的过程,体现评价多元化,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对蚂蚁外形形态有准确的把握,给予学生发表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思蚂蚁行为习性对于蚂蚁行为习性的探究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四年级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可能会很快忘记,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把他们的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按以往的教学模式直接提出探究内容,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选择“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这一内容的同学不多,估计是在教室这个非自然状态下不太容易探究;“蚂蚁爬行的速度怎样?”
这个内容有一小部分同学用尺子进行了测量探究;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
“蚂蚁会游泳吗?”这个可行性比较高又有趣的内容。总之,科学课不能束缚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范围.
第四篇:观察蚂蚁教学设计
观察蚂蚁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第二课《观察蚂蚁》
《观察小动物》这一单元中《观察蚂蚁》一课,通过描述动物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的技巧,而且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解答学生以前关于蚂蚁的疑问。由于学生对于蚂蚁通过各种渠道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学生以往的知识防碍新的学习,《观察蚂蚁》一课尽力利用学生支离破碎。不系统。一知半解的知识和学生平等地。和谐地展开讨论研究,把学习研究的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概念水平和认知能力。
二、学情分析:蚂蚁这种小动物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也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但是要想使他们很顺利地观察清楚蚂蚁的特征可不是一件易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便显得很重要。三、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通过找寻蚂蚁、观察蚂蚁、画蚂蚁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知识技能:蚂蚁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蚂蚁怎样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难点确定为:记录蚂蚁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准备
白纸
水槽
昆虫盒
放大镜 饮料瓶盖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一小段音乐。听完了这首歌,我更加喜欢小蚂蚁了,你们呢,那好我们今天就在课堂上观察蚂蚁,出示事先收集在昆虫盒里的蚂蚁,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蚂蚁这么小,还到处爬动,很难观察它的身体,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可行的办法。教师小节出3种较好的方法:
①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②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③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学生自由选择上述方法中的一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观察完后,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
2、画一画,蚂蚁的身体
师:生物学家一直用画图的方式帮助他们观察动物或植物,请你们也来当一回小小生物学家,画一画你观察到的蚂蚁,好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教师适时提示:画图时一般先画出动物或植物的主要形状,然后画出各个部分,记下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最后作上标记。
3、交流我们的图画
4、进一步观察蚂蚁,验证自己所画是否准确。
多媒体播放蚂蚁进行信息交流的画面,使学生通过观看后知道蚂蚁是通过分泌一种信息素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干扰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5、课堂总结。
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第五篇:观察蚂蚁
观察蚂蚁
今天,我观察了蚂蚁的住宅,它那宽敞又神秘的居室被泥土包围着,你可不要小瞧他,可是内有玄机哦!他的居室规划非常讲究,总共有五间。从入口到内里,分别是育婴室、墓穴、储备室、蚁后的卧室以及蚁族成员的寝室。
如此讲究的居室规划自然和这个分工明确的蚂蚁大家族脱不了干系,在这庞大的蚁族中,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比如说蚁后,它是蚁族中的女王,为蚁族生养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没有它,无论工蚁和兵蚁的数量有多么巨大,都会迅速地消亡。而雄蚁则不同,它与蚁后结婚生育宝宝后,便会死去。蚁族中的成员都很尊重它,因为它为蚁族的繁荣,奉献了生命。
兵蚁是这个家族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战斗。每个蚁穴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如果其他蚁穴中的成员来到我的家,兵蚁就会闻到它的气味,会把它当做外敌给赶出去。小朋友们,若是你在外面看到了找食物的小蚂蚁,千万不要在它的身上喷洒气味很重的东西,如果把它身上的气味遮盖住,它就会被兵蚁误认为是外敌,给赶出去的!
工蚁外出觅食,采集各种食品拖回洞中,它们照顾幼虫还要照顾蚁后的生活,给蚁后洗澡、喂食,还要把它生下的小宝宝搬到其他房间;它们负责造房子,不断扩大蚂蚁王国的疆土,人们平时在外面看到的几乎都是工蚁。
我发现蚂蚁的外形很小巧,整体上分为头、胸、腹,身体两侧均匀地分布着两对前足和一对后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身型虽像芝麻般大小,但样样俱全,看上去很可爱。你们喜欢小巧玲珑的蚂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