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

时间:2019-05-15 06:5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

第一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

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吟诵探究教学设计

学校:景泰县第二中学 授课教师:张正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人论世,回顾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熟悉本词的创作背景。

2、熟悉内容,领略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吟咏诗意,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主旨。过程与方法

1、有层次诵读,赏读作品,通过吟诵加深内容的理解。

2、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对诗歌的情感内容的把握有一定基础。学生已经很熟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上片的景中情,能够领悟,通过朗读、吟诵加深理解。词的下片涉及到典故,在熟悉典故的基础上探究词人情感,并通过吟诵强调重点。本节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感悟以及运用已学的吟诵方法解决实际鉴赏问题的平台。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2、教学难点

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力挽河山 浩气贯日月 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 文光射斗牛 剩有悲壮词千篇

——臧克家题“济南辛稼轩纪念馆”楹联

二、作者与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多数抒写恢复疆土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忧愤。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豪放之余又不拘一格,明快、清丽、妩媚兼有俚俗幽默之调。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不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河山,感慨万千,遂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三、赏读作品,理解内容。

1、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①初读 ②听读 ③齐读

3、理解内容 读出意境

上片赏析:(逐句分析赏读,贯穿诵读、吟诵)

①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了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意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江天:天高水长,浩渺寥廓,壮阔雄浑,空寂苍茫。远山: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暗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看:“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登:“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链接:背景链接:写这首词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些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小结:上片借景抒情,绘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感受共鸣,读出情感。

下片赏析:(分组讨论,探究主旨)

①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作者用张翰乐于归隐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弃官还乡归隐田园,而是要积极收复北方。“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英雄无泪只是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是因为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又无人理会而落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

小结:下片借典言志,三个典故,一句慨叹,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③分享对作品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

1、从诗句中,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我们仰慕他的诗词,更应该学习他立志报国的豪情,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

2、入情入景 读出美感 再读体会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写感悟300字。

六、板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上片: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借景抒情

看、拍、登

下片:

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借典言志

第二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 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断鸿声里

无人会

倩何人

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

内容+手法+感情

(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

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宋金以淮水为界。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炼字 动作描写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重要?

2、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绪。“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这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词人大量用典故,有人评价“有掉书袋之嫌”,你如何看待?

1、下阕一共用了多少典故?请分别概括。(表格)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2、这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每句典故都有各不相同的意蕴,准确传达出作者思想情绪。用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表达辛弃疾耻于归隐,一心报国的壮志雄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忧惧的叹惜年华逝去、北伐无期,请缨无路的痛苦。

3、为什么词人不直接表达感情,而要用典故的形式呢?

言简意赅,充实内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形象,贴切自然。

五、探讨拓展 英雄泪

1、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为何流泪?

辛弃疾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永遇乐》)

“弃疾” 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为国弃疾祛病。

2、“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声音。提问: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学生发言

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六、结语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老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

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

奏响生命的绝唱

附【板书设计】

游子思乡之哀

山河破碎之忧 登临意

光阴虚掷之伤

英雄泪

无人理解之痛

报国无门之恨 朝廷无能之悲

第三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郑州44中 汤苹

【学习目标】

1.体会词作长于用典的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特点。3.体会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重难点: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词中的典故,把握用典的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臧克家在济南的辛稼轩纪念馆撰的对联导入:“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凭借着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们将热血举过头颅,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一颗爱国心,空余英雄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穿越千年,体会一个落魄英雄的纵横老泪。

二、走近作者,把握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国安,率抗金义军渡过淮河南归。但是,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4年,他在建康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报国之志不能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之作。

三、诵读感悟,理解内容。

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朗读指导。教法为示范朗读法、学法为自由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为《十面埋伏》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如遥岑远目、玉簪、鲈鱼、搵英雄泪

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的韵脚均为去声,应该读得浑重有力一些。下片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并为下一个环节,再读诗歌,把握感情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环节:再读课文,探究内容。首先通过三个问题带领学生赏读上片:

问题1:作者登临建康赏心亭时,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江天——壮阔雄浑。远山移情、落日、断鸿自比——壮阔悲凉的秋景图。板书:苍茫悲凉黄昏秋景图。问题2: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着什么样的行为?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把吴钩看了——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干拍遍。——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集团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朗读指导: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接着通过一个问题带领学生赏读上片:

下片:上片是作者登临所见之景,下片是作者登临的所想所感。那么作者在下片想到了什么人?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作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下片作者运用典故的意图。

通过“休说”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反对张翰辞官归隐,表达了自己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羞见”一词则表达了自己并不会像许汜那样谋取私利,而以国事为重的情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桓温北伐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心愿:所忧虑的只是国家多难,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小结:上片写景抒情,描绘苍凉悲壮的秋景图,抒发思乡愁、报国志;下片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年事已高依然报国无门的苦闷。正如郭沫若的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第三个环节:诵读感悟,内化情感。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诗意之后,我主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读出情感,内化情感。同时抽出一两位同学进行配乐朗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诵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有单声部,和声部,也可以诵读、表演相结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诵读涵咏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进入审美情境。【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

景: 壮阔悲凉的秋景图

下片

典: 张翰归隐

思念故土

报国无门

许汜求舍

桓温叹树

【作业设计】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答案:“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2)这首词融经铸史、驱遣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譬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对刘备称赞孙权的故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3)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2.推荐阅读(1)《读稼轩词》 江山千古 英雄难觅 谁的豪放歌声似虎 气吞万里

断云依水 百鸟无言 襟衫湿透 故人问我何处成愁 残破的秦砖汉瓦

回首

千古事灰飞烟灭 那人已瘦成 一册薄薄的宋词 惟如铁的心 在格律中 化为剑啸 至今铿锵

(2)梁衡《把栏杆拍遍》

第四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

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第五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11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 抒发情感的?

明确: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接下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 1

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下。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

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明确:借典故抒情。

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历史上的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下片十一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

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包括我们学到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表现追慕英雄自己的壮志难酬。

用典的作用: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4、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这就是我们这首词的全部内容,我们通过对文章的赏析,看到了一位我们看到了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诗人。

最后我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重新读一遍课文:······希望能够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

作业:背诵这首词

十、板书设计:

上片: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借景抒情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下载《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很少遇到辛弃疾的诗歌。对他长于用典的诗歌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学习辛弃疾的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要让学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

    高二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推荐五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王力中学 陈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1、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1、导入: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1、导入: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