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教学参考
教 学 目 标
用热情、真挚的情感学唱《在这黄金岁月》,掌握跳跃反复记号的意义;欣赏《新世纪的梦想》和《梦幻曲》,初步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以《太阳·星星·月亮》和《你我手拉手》为材料,探究音乐的表现方法以及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不同特点;学习吹奏《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初步了解口琴吹奏主法,熟悉do到sol的吹奏。
内 容 简 介
(1)本单元学唱歌曲《在这黄金岁月》。欣赏《新世纪的梦想》和《梦幻曲》两首合唱歌曲。
(2)音乐探究活动:朗诵《太阳·星星·月亮》歌词;自制打击乐器为《你我手拉手》配伴奏。
(3)吹奏乐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4)在音乐ABC中有音符和休止的基本知识复习。
教 材 分 析
《在这黄金岁月》晓河作曲,王晓岭作词。拍子,G大调,速度中等,表现了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也有一种自豪、自信的情感。
这是一首二段式歌曲。第一段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采用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只有结尾的音不同,第一句落在调式的属音上,第二句落在调式的上主音上,在此形成半终止。这两个乐句节奏基本相同,只是因为歌词的原因,才出现了第二句相应的第二小节节奏的微小变化。它们都是由切分节奏开始的,具有青春活泼的特点。
鲜艳的红领巾珍藏在我心间
第三句和第四句使用的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第四句在第四小节后出现了八个小节的补充,使作品既有统一又有变化。这两句音乐都是强拍的弱位开始,和前两句旋律形成对比,特别是第四句的补充部分节奏突然拉开,形成了一种节奏上的为化,也为第二段的呈现做好了准备。
我们自豪地迈进中学大门
第二段采用的是第一乐段的音乐动机,前半部分延续了第一乐段第四句的节奏,后半部分则回到了第一乐段的整体情绪中,形成首尾呼应,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世纪的梦想》
邓小峰作曲,佟文西作词。拍子,降E大调。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段式[AB(ab)A],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速度有变化,第一段和第三段速度较慢,中间部分中速稍快。作品唱出了新世纪一代新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一乐句:
你有梦想,我有梦想,我们都想高高地飞翔,第二乐句:
你唱梦想,我唱梦想,我们唱出心中的向往,第二段是歌曲的主要部分,和声性的二部合唱。速度中速稍快,这里的主题材料来源于第一段。第二段是一个二段体,使整个作品成44为复三段体。共24小节,每12小节为一个段落。第一段落节奏紧凑,第二段落的前两句节奏拉开,使音乐产生对比,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第二段的第二句出出了变化音,是原调的导音降低半音(见以下谱例),这里是临时转调,由降E转到了降A,使作品的调性更加丰富,增加了作品的调性色彩。第四句又回到了原调降E大调上,结束在降E大调的主和弦上。
第一段主题: 你有梦想,我有梦想,我们都想高高地飞翔,第二段主题:
到蓝天去摘美丽的云彩到银河去采灿烂的星光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既有第一段的主要材料,也有对第二段转调的回顾。
【相关知识】合唱的分类
合唱一般分为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等几种类型。还有一种是大合唱,在大合唱中,可能出出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出现了合唱、独唱、对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第三乐章中甚至出现了配乐诗朗诵。
《太阳·星星·月亮》
肖川作词,饶荣发作曲。歌唱曲阎维文首唱。这首歌曲以真挚的情感唱出了朋友之间的友爱。
《梦幻曲》
曾被改编为多种形表演形式,我们选用的是无伴奏合唱形式。它在曲式结构、和声、调性的转换以及音乐形象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没有改变,歌词也是一些衬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改变了表现形式。无伴奏合唱给人的感觉更加纯洁无暇。
原曲为F调、拍子、略快的行板,是单主题发展的三部曲线结构。
第一部分八小节:
它完整地重复一次。这段音乐中梦幻的意境是多变的、朦胧的,儿童的梦幻在这里表现得恬静而美丽,像在月宫中游动,花丛中浏览。乐曲开始的徐缓四度上行,在主音上的长音造成平稳宁静的气氛,然后琶音上行到第一句的最高音,似乎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达到更高的意境,得到更敞亮的想像空间。
中段音乐F大调转到g小调及d小调:
中段是运用同一主题进行转调发展而成,因为在第一段的结束部分降SI音已经出现,为转入g小调作了准备,使中段第一乐叵再度重现降SI即g小调的六音时,既不突然又感新鲜,似乎梦境有了新的意境和变化。中段的第二句又转入d小调,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降SI),进入乐曲的高潮,有了更大的起伏。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旋律的进行,前半部分接近降B大调,似乎在降B大调与d小调之间微妙地游离(实际上中段的第一句也在不同的调性中有类似的情况),但它的和声织体又完全是d小调构成。这种调性不确定的处理手法,正体现了朦胧变幻的感觉。
第三段基本上第一段的再现,当主题在原调上再现时,感到既熟悉又亲切,似乎有重游故地和远游归家的亲切甜蜜感,它安静而又平
44稳地结束了全曲。
【资料】《梦幻曲》是舒曼创作的钢琴曲集《童年情景》(作品十五号)中的第7首乐曲,1838年2月作于维也纳。《童年情景》包括《异国和异国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要事情》、《梦幻曲》、《火炉旁》、《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哧》、《入睡》、《诗人的话》共13首乐曲。这部作品并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是从向往与回乙的角度,重现人们童年时代的天真幼稚。
【作者简介】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的书商家庭,从小热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的偏见,他青年时期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利用业余学习音乐。当通过曲折的斗争能够专攻音乐专业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的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可是致力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
1834年在莱比锡创办音乐周报《新音乐报》,刊物的宗旨是恢复具有思想和内容的艺术,与当时流行的外表炫惑而内容空洞的音乐作全力的斗争,关心支持像肖邦、勃拉姆斯等这些鲜为人知的青年音乐家。刊物表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1838年迁居维也纳,发现并介绍了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由于维也纳反动的出版检查使他无法工作,于1839年回莱比锡,1840年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43年担任莱比锡音乐学院钢琴、作曲等课的教学工作,但已经开始经常发作精神病。1844年迁往德累斯顿,1850年任杜塞夫和声协会领导,在病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他抓紧时间创作,1854年为病痛所迫投河自杀被救,不久入精神病院,1856年7月29日折世。舒曼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狂欢节》、《蝴蝶》、《幻想曲集》、《交响练习曲》、《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等,声乐曲有《诗人之恋》、《妇女的恋爱与生活》两部歌曲集等。后人还为他编有《舒曼论文集》。附《梦幻曲》旋律: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一首哈萨克民歌。全曲只有5个音(do到sol),结构简单,是一段体,共分两句,每句5小节。
作为一首入门的练习曲,它有独特之处,乐曲中没有跳进,为学生掌握初步口琴演奏方法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节奉奏完全相同,只有结尾部分的两个小节才出现少量变化。
《你我手拉手》
金波作词,徐沛东作曲,D大调。作品情绪欢快,节奏感强,有律动感。这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多声部的合唱。音乐主题材料集中,和声性合唱与复调性合唱交替使用,使作品风格既有统一又有对比。第一段音乐活泼,律动感强,第二段节奏销有拉开,但主要情绪没有变化。
你我手拉手 余
波
词 徐沛东
曲
云和云啊手拉手,洒下春雨贵如油,树和树啊手拉手,连成森林绿九州。小溪小河手拉手,汇成大江海里流。我和你啊手拉手。我们就是好朋友,好朋友。一样的理想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奉献一样的拥有。一样的爱心,天长地久。理想追求,奉献,拥有爱心。拥有爱心。云和云啊手拉手,洒下春雨贵如油,树和树啊手拉手,连成森林绿九州。小溪小河手拉手,汇成大江海里流。我和你啊手拉手。我们就是好朋友,好朋友。
教 学 建 议
1、课时分配
本单元用3课时内完成。学唱《在这黄金的岁月》1课时,欣赏《新世纪的梦想》和《梦幻曲》1课时,音乐探究《太阳·星星·月亮》和《你我手拉手》1课时。也可以把音乐欣赏和音乐探究结合起来进行。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几种演唱形式。养成科学用嗓的习惯。
2、教学建议与提示
《在这黄金岁月》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表演,及时评价。在学生表演之前应提示学生要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演唱,不要模仿原唱。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老师可以在学生演唱完毕时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唱?让学生有表白自己心声的机会。
《新世纪的梦想》
欣赏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梦想,再简单介绍这首作品的情感。也可以先听再讲,教师只需对学生的看法和感受进行归纳。欣赏作品后,要留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唱训练,让学生体验二声部合唱的效果,最好是安排学生表演,不要进行机械训练。
《梦幻曲》
教师可用其他乐器演奏的音响与其对比欣赏,让学生谈谈用不同表演方式表演一乐曲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对无伴奏合唱这种演唱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音乐探究《太阳·星星·月亮》和《你我手拉手》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一带而过,必须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太阳·星星·月亮》主要是探讨朗诵和歌唱两种不同表演形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为口琴吹奏曲,在歌唱和欣赏教学中进行。
音乐ABC 欣赏与歌唱结合进行,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参 考 书 目
孙继南主编.中外史曲欣赏.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养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置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成练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条理。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
(1)(2—6)(7)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
作者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置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
作者“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因为作者因为养花而受益: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作者“也有伤心的时候”?
7、作者认为养花究竟有哪些乐趣?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试背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
练笔有什么要求?
(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教后反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教者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文采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更不可越俎代疱,应让学生去讨论,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时田园杂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教后反思: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第一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画图——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第二句笔锋一转,孩子们天真烂漫,不懂得耕田纺织,但看着父母忙忙碌碌,却甚觉有趣,也不肯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地下学着种瓜。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中杂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
2、了解作者,掌握生字生词。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达出的博爱精神。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字词。
2、简介作者:冰心
二、出示目标
三、新 授: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 “我”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马 温驯
狗
驯良 尊重动物
猫 活泼 关心动物
鸟 快乐 欣赏动物
虫 可爱
2、思考: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由大动物到小动物的顺序介绍的)
3、重点朗读(7-11)自然段,思考:介绍了鸟的哪些内容?(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4、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博爱精神。
四、作业:练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悟语言,积累好的词句。教学重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出示目标
三、学习新知:
1、结合(7-11)段,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
(从对鸟的描写中,最能体会出存在于动物之间的伟大的爱)
2、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马、狗、猫、虫)――略写
鸟――――――详写
3、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思考:作不为什么能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
(尊重、关心、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4、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5、朗读课文。
6、谈感受。
四、小结:内容和方法。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 《山中杂记》写的是作者在山中所见的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他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那些课文内容是详写,那些课文内容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感受了作者的博爱精神,培养了自己热爱生活,与动植物、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描写对象具体,先写马,次写小狗,再次是小猫,重点写了小鸟。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描写过程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马的温顺、狗的驯良、猫的活泼、虫的可爱。作者从一种动物到一种动物的讲下去大体上按照从大动物到小动物的顺序叙述,层次非常清楚。学生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了同自己打交道最多、观察最仔细、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写起,就一定能写好文章的。
本文词语丰富,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作者抒发的感情真挚,易于理解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另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还了解了什么是“杂记”,所谓“杂记”,就是指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知道了这种文体的写法。在教学时采用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等方法,所以总体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教后反思: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并且落实到保护大自然,爱护树木的行动上。
美猴王
教学创意
借虚拟情境和现代网络知识来引读名著。
教学目标
营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综合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要点
1.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视频展示猴王各种形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联想。
(一)温故知新
学生根据第一课时学习及课下准备,以小组合作形式,使用各种文艺形式演绎《美猴王》,如评书、快板、歌唱、讲故事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改编的《美猴王》完成得怎么样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示准备就绪,并跃跃欲试上前表演。其中,一组同学表演评书《美猴王》;一组同学表演快板《美猴王》;一组同学采用“猴哥”曲调改编《美猴王》成歌。虽然改编水平不高,但形式多样、场面热烈、内容丰富。
(二)虚拟情境
教师使用电脑课件,以漫画配旁白的形式虚拟一事件:在某偏僻小镇有一名叫王洪志的人,近来自称为美猴王下凡,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广招猴子、猴孙,妖言惑众,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现紧急动员有识之士分析一下美猴王到底是猴是人还是神?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教室沸腾了,学生的讨论超过了平时的小组界限,他们显然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样的形式、内容激起了他们参与的欲望。(给学生三分钟集体讨论时间)
教师:你们讨论结果如何?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猴!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人!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猴!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以上观点都不对。
教师:那好吧,你们准备好材料进行辩论。
教师引发学习自由辨论,明确辩论要有理有据。支持观点的依据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在原著中找。出示电脑大屏幕,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提示: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它的来历?
2.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特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摩拳擦掌,这说明了什么?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
(三)自由辩论
生:“我方认为美猴王是神,理由是美猴王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出世如此奇异,非地球上任何生物所能比。怎么不是神?”
“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说法,除了美猴王出世神异之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显示了超人的本领,如把定海神针想变多大就变多大等等。种种表现,都是神的表现。”
“我方认为美猴王不过是一只猴,课文中写了它的生活习性:‘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另外它的一举一动猴性顽劣,与猴并无二异,顶多算有点神气儿的猴。刚才同学说它是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我方认为美猴王是人的形象,课文中语言描写,如众猴发现水源却不敢控源时,石猴显示出超人的领导才能,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当石猴控源成功时,他说,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只有人才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要求。至于说他有神气、有猴性,那是作家吴承恩给这人物披的外衣。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他是人的形象。”
又一学生:“我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从你们的辩论中获得了灵感,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更不是神,是有猴性、有人性、有神气的那么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说不好。”
当学生明确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又不是神,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播放美猴王的各种银幕形象的课件,适时点拨:这是文学艺术形象,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任何想借文学形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无知。
(四)回到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批驳社会现象,总结陈词
学生1:“综合以上同学们所说和老师您讲的,我认为美猴王的确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它是虚构的,虚拟情境中那位叫王洪志的人,也许也知道这一事实,他是别有用心,想发财、想出名之徒,我看应该把他绳之以法。”
学生2:“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王洪志事件的出现,证明王洪志所大搞迷信的地区教育落后,人们文化水平低,如果当地人们都受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王洪志兴风作浪了。”
师:“他们二位的发言非常深刻,通过辩论我们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了!”
(五)过渡板块
播放课件: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目的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拓展无限的联想。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学生讲了《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课件演示: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师: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大家简单谈谈自己的意图:
“我们的网址是www.美猴王。上我们的网,你能看到精美的美猴王影视形象,你能查到孙悟空八十一难的故事。”
“我们的网址是www.搜猴。我们做的网页是专门搜集评论美猴王的文章的,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美猴王的,请查阅我们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师:同学们,我们把今天未做完的网页作为作业吧,过几天咱们开个展览。
(六)抛砖引玉
师: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内涵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
第三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猜字谜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猜字谜》一课有两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设计力争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猜猜,写写”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总结猜谜窍门,在朗读中巩固生字新词,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用字谜法识字的兴趣,激发创编字谜的欲望,培养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制作本课字卡。(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2.导学:刚才的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
3.教师说猜谜的窍门:“猜谜语,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跳出谜面想一想,谜底就在话里藏。”
4.揭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则字谜,你们想猜一猜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生字的字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二)随文识字。★学习第一则字谜。1.指生读第一则字谜。2.指生评议朗读。
3.相机学习生字“相、遇、喜、欢、怕”,认识“又字旁”。(1)指多个学生领读词语:相遇 喜欢 最怕
(2)同桌互读三个词语,并分别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3)学生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导学:谜语中说的是“谁和谁相遇?”“什么喜欢什么?”“什么最怕什么?”(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6)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你们还能读准吗?(2)男女生赛读第一则字谜。5.指导猜谜。
(1)导学:谁来猜猜谜底?(生:秋)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猜。(2)揭底: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谜底)评一评谁说得最有道理。(3)导学: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朗读: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学习第二则字谜。1.指生读第二则字谜。
2.相机学习生字“言、互、令、动、万、纯、净”。(1)指多个学生领读短语。
互相尊重 令人感动 万里无云 纯净透明(2)同桌互读四个短语,选择喜欢的两个短语说话。(3)学生用喜欢的短语说话,教师相机指导。(4)导学:把四个短语放回到谜语中还能读好吗?(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6)汇报交流。3.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2)男女生赛读第二则字谜。4.指导猜谜。
(1)导学:谁能猜出谜底?(生:青)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猜。
(2)揭底: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谜底)评一评谁说得最有道理。(3)导学: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4)朗读: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三)巩固生字。
1.挑战过关。(认读生字)第一关:读读带拼音的生字。第二关:擦掉拼音认字。
第三关:开火车读,看看哪组最棒!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字、左、右、红、时、动、万”。2.学生读字。
3.导学: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能给它们按结构分类吗? 上下结构:字 半包围结构:左 右 左右结构:红 时 动 独体字:万
4.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字、右、红”的书写,强调“万”的笔顺。(1)教师指导书写“字”。
①导学:认真看一下,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子”的写法。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字”字,教师巡视指导。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⑥学生再写两个“字”字。(2)教师指导书写“右”。
①导学:认真看一下: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丿”和“口”的写法。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右”字,教师巡视指导。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⑥学生再写两个“右”字。(3)教师指导书写“红”。
①导学:思考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是什么。观察“红”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领。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红”字,教师巡视指导。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4)尝试练写其他生字。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完成练习册9-10面 3.用“相遇”和“喜欢”造句
“听故事,讲故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材借助《老鼠嫁女》的故事,激发学生看图片,听故事的兴趣。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掌握听故事的要领;再以连环画为载体学习讲故事,做到声音洪亮,让别人听清楚,从而学会如何听故事和讲故事。最终达到训练口语表达,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老鼠嫁女》的故事,听后能够故事。(重点)
2.掌握并运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要领,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难点)3.有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课前准备
1.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师)
2.了解生活中各种角色最强和最弱的方面。(学生)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师:(播放敲锣打鼓的喜庆音乐)注意听听这段音乐,人们好像在干什么? 生:好像是在办喜事!
师:哦,原来是老鼠在嫁女儿,(边说边出示图片)老鼠爸爸要把女儿嫁给最神气的人。他找到了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到底哪个是最神气的新郎呢? 师:(出示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猫的图片)猜猜看,新郎会是谁呢? 生1:新郎是太阳,因为太阳最了不起,能给地球带来温暖!生2:我猜新郎是老鼠,因为老鼠和新娘是同类。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这里有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就知道新郎到底是谁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喜庆的音乐中感受故事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猜想老鼠嫁女的新郎是谁,意在启发学生想象,也激发起学生听故事的浓厚兴趣。
二、倾听故事,了解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录音,想一想,故事中的老鼠夫妇想把女儿嫁给谁呢?最后谁成了老鼠夫妇心目中最强的新郎呢?(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生:故事中老鼠想把女儿嫁给太阳、乌云、风、围墙、老鼠和猫。师:你听得真仔细!你知道谁最后成了新郎吗? 生:最后猫成了老鼠的新郎。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还知道谁是最后的新郎了。真了不起!
师:听故事就应该听仔细,才能记得牢。
师:瞧,老师把这些新郎人选都请到了黑板上(一一贴出故事中出现的形象),你们能结合生活,说说这些形象最强的本领是什么吗? 生1:我知道太阳最强的本领是带给大地温暖和光明。
生2:太阳虽然很强大,但是乌云可以遮住太阳,这是乌云最强大的地方。生3:风可以吹散乌云,所以说风很强大。生4:围墙能挡住风,围墙就比风还强大。生5:围墙虽然结实,但是老鼠可以在墙角钻洞,老鼠会钻洞是它最强大的本领。生6:老鼠却害怕猫,猫能捉住老鼠。这是猫最强大的本领。
师:小朋友们不仅听得仔细,还能联系生活说出每种事物最强大的本领,真令我佩服!下面请你和同桌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学生同桌交流,自由说说主要内容。)
生:老鼠夫妇打算嫁女儿,他们找了太阳、乌云、风、墙、老鼠,最后把女儿嫁给了最强大的猫,结果女儿被猫吃掉了,真是太愚蠢了,怎么能把女儿嫁给天敌呢?
师:你说得很准确,情节也比较完整,看来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记得牢固,真棒!
设计意图:借助录音播放故事,使学生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倾听故事,很好地将故事与图画内容结合在一起。听后,点拨倾听的要领,并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整理,为下一环节的讲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学讲故事,把握内容
1.教师示范讲故事,学生发现要领。
师:下面请你们再听老师讲一遍故事,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生:老师讲故事时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谢谢你的赞美!你听得真仔细。同学们要记住,讲故事时的语言一定要清楚。生:我还注意到老师讲故事时表情很丰富,有的地方还加上了动作。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讲故事时的要领。2.学生试讲第一节,师生评议。师:请你自己试着讲讲第一幅图画上的内容。
生:从前,有一对老鼠夫妇,他们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他们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就想,一定要给女儿找个最好的新郎,嫁出去。
师:你讲得真好,“从前”这个词用在故事的开头,很恰当。这个故事开头不错,下面我们按照图画上的内容继续讲故事,请你们先自己试着讲一讲,再讲给同学们听。
3.学生结合图画自主讲故事,学生评价。(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语言。)
师:谁愿意先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跃跃欲试)你的小手举得最高,你来试试。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咦,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啊?原来是老鼠家有个女儿要出嫁。老鼠妈妈问老鼠爸爸:“我们的女儿嫁给谁啊?”老鼠爸爸是个老糊涂,说了一句糊涂话:“谁最神气,我们的女儿就嫁给谁。”老鼠爸爸去问太阳:“太阳,太阳,你是不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呀?”太阳说:“乌云会遮住我,看见乌云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乌云,乌云说:“大风会吹走我,看见大风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大风,大风说:“围墙会挡住我,看见围墙我就害怕。”老鼠爸爸又去问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看见老鼠我就害怕。”“噢!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我们老鼠怕谁呀?”老鼠爸爸想了想,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又是敲锣鼓,又是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过了几天,老鼠爸爸和老鼠妈妈到猫咪家去看女儿,可是女儿在哪儿呀?他们就去问猫咪,猫咪拍拍肚子说:“我怕别人欺负她,啊呜一口吞下了她。”(全班响起掌声!)
师: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谁能说说精彩在哪里呢?
生1:讲故事的声音很洪亮,我们听得很清楚,故事的内容十分生动,让大家越听越爱听。
生2:他讲故事时先问好,又说了故事的名字,这样做很有礼貌。生3:他按照图画顺序讲故事,结尾处是自己想象着加上去的。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出了这么多讲故事的小窍门,尤其是讲故事时自己发挥想象这一条,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发现讲故事的一般要领。再由第一幅图切入,讲好开头,接着为学生创建自主讲故事的平台,将学到的讲故事要领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全面把握故事内容并为下一环节表演故事做好准备。
四、表演故事,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生齐说:喜欢!)既然这么喜欢,下面我们来试着演一演这个故事,好不好?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吧!(学生自主选定角色,教师把各种角色的头饰分发给每个学生,同时深入小组表演的活动中。)
师:小朋友们,我看到大家在小组中表演得绘声绘色,十分热烈,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故事?老师来做音响师,帮忙放音乐。(指一组到前面表演故事,师生评议。)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们学会了怎样听故事,讲故事,只有会听才能会讲,希望你们成为善于倾听,乐于交际的有心人。
五、作业布置 回家对照书上的插图,把《老鼠嫁女》的故事讲给爸妈听。
语文园地一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了解描述天气的词语。
2、会读会背26个大小写字母,并能正确排序。
3、会读会写不同韵母的生字,对不同结构的生字会分类。
4、收集描写春天的语句,感受春天的美景。
5、会读拼音儿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习重点
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会正确排序。学习难点
熟练朗读日有所日积月累中的4个词语。课前准备
1.带有插图的课件。(教师)2.新华字典。(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把3组词读熟。全班齐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记一记
1、多媒体课件出示26个大小写字母,师范读
2、师教读
3、结合字典,各种形式读直到背熟
4、指名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检查排序
(二)读一读,写一写
1、师出示生字”见“等8个生字,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说说每个字韵母的不同
4、按韵母分类,指明上台书写,其他学生完成书上田字格书写,全班交流评价。
(三)读一读
1、自由读读拼音韵文,圈出不会读的生字的读音
2、学生小组内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正音
4、多媒体出示难读生字词的读音范读
5、全班齐读,提醒学生不能唱读。
6、理解韵文大意知道春天到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祖国南方中部北部等地,在春天却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们在课件展示中了解韵文大意,了解祖国的大和广,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三、书写提示
1、观察是哪个汉字结构有什么特点?
2、书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先外后内再封口)
3、按书写规律把这三个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八个词语
2、借助拼音认读
3、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词语?(春天)
4、熟练地朗读词语记忆词语
五、和大人一起读
1、借助拼音朗读《谁和谁好》
2、你知道文中谁和谁好吗?
3、你还知道谁和谁好吗?你能仿照其中的一小节内容写一写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 《语文园地一》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学小结
第一单元教学小结
一、本单元学习了如下内容:
第一节:①跨越国界的沟通;②放眼国际经济与政治;③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企盼;
第二节:①世界不能缺少中国;②中国积极走向世界; 第三节:①树立全球观念;②让世界充满爱;
本单元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感受今日之世界,体会到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培养同学们放眼看世界的意识和胆识,并进而树立全球观念。因此,本单元我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上,在情感价值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上。
二、取得的学习效果:
①通过学习同学们较好了解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②同学们着重认识了世界与中国的关系。
③学生了解了我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了自已的忧患意识。
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有少数几个同学在分组学习、讨论中由于性格内向不太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希望这几名同学今后要注意和同学、老师交流合作。当然,我今后要有意识去培养他们交流合作的精神。
第五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七年级的学生勇于质疑,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但是他们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及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叙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不足之处:在进入“成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及时抓住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