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12、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
2.能力目标——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
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
3.情感目标——了解民族的讲究,热爱民俗文化。
4.教学重点——了解过年习俗,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引导法
2.学法引导——探究与合作 3.课堂组织形式——对话式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
5.课程资源的利用——教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
6.课前准备——①收集春节习俗的有关资料 ②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一、导入
1〃你知道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个节日吗?你可别去数,因为你数也数不清,如果每个节你都要去过的话,那么三百六十五天,你就忙着过节吧。所以一般的人们都是选择那些具有传统意义、盛大的节日来临的时候庆贺一番。那你知道,我国哪些是具有传统意义、盛大的节日呢?
2〃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你认为最隆重的是哪个节日? 3〃你了解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4〃同学们说的过年习俗,都是自己家乡的习俗。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现在就走进《本命年的回想》,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那儿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释题
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 3〃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二)读准字音
(三)补充注释
三、研读课文
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结合练习三)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⑧换门神 ⑨除夕守岁 ⑩拜新年 ㈡今昔对比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结合练习一)
学生思考、交流、补充、谈看法
㈢品味语言:课文描写了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情趣?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理由。(结合练习二)
四、延伸、拓展:假设此时正值除夕夜,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对祖国、父母、爷爷奶奶、同学、朋友、老师表示不同的祝福。
五、总结: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正是作家刘绍棠要告诉我们的。
六、布置作业: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年呢?课后写一篇《畅想2053年新年》,想像未来的过年。
七、向课本质疑:解决十个问题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可有质疑的地方?(视时间而定)
读课文,质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互评。课后反思:
第二篇: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12本命年的回想
创意说明:
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较今天过年与过去过年的不同风俗,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目的: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就是刘绍棠的作品。好好读读《本命年的回想》,你一定能感受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你一定能感受到作者对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讴歌。
二、阅读主场
(一)老师提出问题,学习小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共同完成下列知识的积累。
1、何为“本命年”?
2、民谚“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里包含了“四时二十四节气”。你能说出“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吗?
3、“今年岁逢丙子”“丙子”是干支纪年的内容。干支是如何纪年的?
(二)合作学习
课文按时间推移,按气氛渐浓,通过十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火热景象。学习小组集体找出显示气氛渐浓的词语,拟出所写的十件事,在班上交流。
显示气氛渐浓的词语: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所写的十件事:
⑴炒年货 ⑵吃腊八粥 ⑶买糖果 ⑷挑绒花 ⑸宰牲畜 ⑹备食物
⑺送灶王爷 ⑻换门神 ⑼除夕守岁 ⑽拜新年
(三)讨论问题
1、从腊月初一写到正月初一,为什么没有记流水帐的感觉?
顺着时间一件不落往下说,本易犯流水帐之病,但由于件件都属特定民风民俗,相互不可替代,特别是由于作者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读者只会感到认识和感情上的满足,不会有罗嗦累赘之感。
2、过大年如此热闹、隆重,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⑴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⑵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⑶合家团圆,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3、作者已六十高龄,为什么“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所忆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企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不见了,身心轻松了,童心复萌了,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童之感。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语积累
烙饼 簸箕 大吃大嚼 栗子 吆喝 赏心悦目 抠下几块糖粘儿 秫秸 阖家 磕头 亲支近脉
(四)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家乡春节的习俗材料,通过回忆,写一段自己在春节所见所闻所历的文字(要注意写出民俗风情)。题目自拟。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本命年的回想》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七年级语文《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
(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⑪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⑫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⑬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2003年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幻灯片四
2003年春节活动计划书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的意义 腊月二十四 打扫房子 干干净净过新年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
(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
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2003年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幻灯片四
2003年春节活动计划书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的意义
第五篇:《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
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具体目标:
1.检查、落实字词;
2.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梳理思路,理清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
5.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
1.正确简洁地概括所写过年习俗;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时金练》字词练习)3.准备歌曲:《新年好》
4.学生收集关于本命年和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1)什么是本命年?
有一个谜语,谜面是:“中国人有12亿,每个人都有一个”,谜底就是“生肖属性”。这些生肖依次是十二种动物,如:鼠、牛、虎„„,十二年轮回一次。本命年就是一个人的岁数是十二或十二的倍数时,这一年就是他自己的本命年。本文作者写作时,是60岁,刚好是12的倍数,因此说是本命年。(2)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通县儒林村。48年参加革命,49年开始发表作品。52年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就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当时他正在潞河中学读高一。1953年参加共产党。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3)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
课内探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
是什么呢?
春节是我们辛苦一年,欢庆五谷丰登,享受劳动成果的节日。我们在这个节日里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我们在这个节日里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
同学们已过十几个春节了,本地的年怎样过,大家应当有所了解。然而在京郊运河,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2.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元日》,哪位同学会背,请给大家背一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问:这首诗描写了我们中国哪个民间传统节日?(春节)谁能说一说我们这里过年都有那些习俗?你喜欢过年吗?
我们现在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淡了,所以有的同学会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儿。
二、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
(3)展示收集的关于本命年和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
三、明确任务,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1)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从哪儿可以看出?(2)本命年时,作者回忆起什么往事?
(3)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多长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圈点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2)教者播放视频朗读,选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喜欢的部分。(3)用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小组交流,班内探究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①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多大年龄?从哪儿可以看出?
明确:60“高龄”;从文章最后可以看出: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60‘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②本命年时,作者回忆起什么往事?
明确:炒年货;喝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
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 除夕夜; 拜新年 ③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不是。
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④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多长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明确:作者回忆的过年持续了一个月,经历了:预热 → 增温 → 红火 → 发烧
第 二 课 时
一、精讲点拨,突出规律。
(1)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时的哪些风俗?(请用三四字以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出这些活动。)明确: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时的十个风俗:炒年货;喝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
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 除夕夜; 拜新年
(2)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十个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能使结构清晰,条理清楚。(3)这些活动中,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
生1:我最想参与“炒年货”,“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爷爷炒花生、炒蚕豆的情景,而且文中“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多有趣啊!况且,我还有得吃啊。生1继续说:她在保佑我们全家不生病。
生2:我最喜欢“守岁”,因为可以拿压岁钱。
生3:我最想参与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肯定十分好吃。
生4:我最想参与送灶王爷,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非常有趣。
(4)这些活动体现了京郊运河地区人民的哪些特点?字里行间又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他们重视过年。
生2:可以看出他们热爱生活。生3:他们勤劳,淳朴。
生4:他们纯真可爱。
生5:可以感受到作者热爱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二、深度探究:
(1)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几十年前的过春节与我们过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听视频朗读,学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明确:
(1)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 3
和美美奔前程。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几十年前的过春节与我们过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生1: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生2:不单放爆竹,还放烟火礼花。生3:在饭店吃年夜饭。
生4: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生5:还可以外出旅游。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生1:不变的是对劳动成果的享受,对幸福生活的品味。
生2:不变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生3:不变的是亲情友情乡情。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民俗,知道我们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
三、涵咏积累,有效巩固。
(1)抄写文中优美词句;
(2)现在,西方的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对这些问题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
生1:我们要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冬至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生2:洋节日也有象征亲情的母亲节、父亲节。
生3:我也喜欢过一些洋节日,其实并不在乎过的是什么节日,只是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玩,是一种娱乐的方式。
生4: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全班鼓掌)
生 5: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生6:韩国“申遗”成功,不表示中国就不可以再申报端午节遗产保护。生7: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中国的繁荣强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生8: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千万不能丢,对于外国的好的节日,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
(我们既要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3)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描述自己经历的一个过年的场景。要力求生动传神。
四、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补充《作业本》中相关练习。
2.同步阅读:《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