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廖若秋
(信管院图专2班 廖若秋 2008302480044)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的战争电影中一直都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一开始诺曼底登陆的场面可能让我永生难忘。子弹打在登陆艇上的声音,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真实的来自战场的声音;子弹打在身上鲜血四溅和炸弹炸起飞溅的胳膊、腿等部位的场面,差点让我当场眩晕,最起码是呼吸急促。
单从这个故事情节来讲,很简单,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就连找到瑞恩也没费什么劲,很巧的就遇到了一个瑞恩的战友,尽管他已经被手榴弹炸的有些耳背,但他还是很清楚说出了瑞恩所在的区域,而且拯救小分队更是在一次与德军的装甲车遭遇战中意外找到了瑞恩,可谓是无巧不成书。显然,影片并不是要表现寻找瑞恩的艰难,而是要表达瑞恩和他的战友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
瑞恩听说自己的三个哥哥全部阵亡,他没有表现出痛不欲生,而是冷静地表示一种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为国而战的坚决。这里表现的是一个普通战士起码的忠诚。瑞恩的坚决留下与国防部下令要带回瑞恩的命令显然是冲突的,但这种冲突恰恰强化了美国政府和士兵个人双方的高风亮节。当拯救小分队只好选择留下与瑞恩一起守桥时,这时影片的主题已经升华到不是瑞恩的生死,而是美军在整个登陆反攻战役中的成败——如果这座桥被毁,盟军的推进将受到很大的损失。这时,瑞恩的生死被战争的残酷所冲淡,这也表明了这部影片真正的主题——个人的生死与国家的利益和正义胜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当然,如果影片的结局是瑞恩也英勇战死,那么这部片子的主题会变得混乱。在没有看完影片时,我还猜不到瑞恩最后的生死。但是看完后,觉得影片的处理是合情的(也许历史的真实就是如此)。特别是米勒上尉临终前对瑞恩说的要好好做人,一定要活下去,不仅仅道出了拯救瑞恩的意义,更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战争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瑞恩必须活着,他就是拯救小分队乃至整个二战中正义力量浴血奋战的终极目标的具体物化。
影片中还有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翻译因为胆小不敢送子弹造成战友被德军杀害,翻译看到释放的战俘再度成为刽子手而怒不可遏射出了愤怒的子弹……如果说,这部片子的大主题是要表现美国政府的人道,那么这些小细节,则表达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特别是小翻译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勾勒出战争对善良人性的摧残,也揭示了战争赤裸裸的残酷和无情。
整部片子的基调和主题是反战的。但是他的手法与美国描写越战题材的片子不同,那些片子更多充满了反思和批判意味,而描写二战的片子,则充满了歌颂和赞美,当然,这和两场战争的性质不同有直接关系。正因为这样,美国二战题材的一些影片,比越战题材的战争片,要好看得多,起码在审美情趣上更能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拯救大兵瑞恩》拯救的不仅是瑞恩一个人,还有美国一贯宣扬的人道和自由。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FREEDOM”。
这些都是非常震撼的场面。彰显着战争、残酷、人性和生命。子弹的袭来,同伴的倒下。最后Captain的死去,留下了一声叹息和一些谁也想不清楚的信仰。用八个人的生命作赌注,去救另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每一个观众,都和我一样,开始反思值得与不值得的问题。我当时的想法是军令如山的想法,以及早就有的对这种发号施令的偏见。可是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想要说明的问题。在绝望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会想要放弃了。Captain也有他的故事,至于他的妻子,他的rose bushes, 他最终也没有跟瑞恩说。当最懦弱的士兵也终于打死了唯一一个敌人,那个杀死他的Captain的人,那个因为之前的仁慈而放走的人。子弹打出去的时候,人就成了目标,血流成河,我想,大概和大夫动刀子一样,那时候的射出子弹已经完全不在乎前面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没有生命的靶子。不放弃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有些结果已经注定,却还是有人一如既往。虽然早就有着不满,但是8个人中却没有一个最后真的临阵脱逃。
悲惨的壮烈。质疑,服从,改变。人性最真实,也最残酷的一面的集合体。一帮不叫做高尚,不称为伟人的人,是很多很多战士的一部分。诺曼底登陆的士兵,还有抗日时的情景呢?到了生死之决的时候,是不是人类都是一样。生命的最后留下却不成为苟且,这是一种境界,却是没有人可以确信自己做到的。当老瑞恩对妻子说,告诉我,我是个好人。我突然间百感交集。
生命就是这样,轻?重?轻到在战火烟灰中轻易的就不见,重到要承载着其他献出生命人的希冀。通过《拯救大兵瑞恩》,忘记掉血腥,看到的是真实的人性。
第二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带领的美军士兵接到上级命令,冒生命危险深入敌区拯救二等士兵詹姆士.瑞恩的故事。瑞恩的三位兄长都在二战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统领为了安抚他的母亲,决定派遣一个特别小分队将瑞恩安全带出战区。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了一个士兵的生命,真的值得八个人冒生命危险吗?当然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即使在看完影片之后,我的疑问依然存在。略过拯救小分队里视死如归的米勒中尉、枪法精准的狙击手杰克森、快人快语的莱宾和其余四名队员,我想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翻译厄本。
从始至终厄本仿佛一个与这场战争无关的人存在着,他与普通人类似的紧张、胆小、同情心和战争场面显得格格不入,他让我忍不住联想:如果我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会是怎样的一种狼狈和恐惧,我大概连他的那些勇气都没有。他提醒着我战争离我们如此近,如此可怕。在拯救行动之初,当接到中尉的命令收拾行装出发时,他紧张地一团乱,甚至连头盔都拿错。随着队伍不断向敌区靠近,在我看来,厄本越来越手足无措,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战争的恐惧。当队友们冲锋陷阵时,他用望远镜看的远处的爆炸会发抖,在队员双手满是血的奋力抢救医生韦德的时候,他却傻傻地站在一旁,手上没占到一滴血。接着小分队俘虏了一名德国士兵,他倒是简明扼要的翻译俘虏“不要开枪”的请求,在其他队员要射杀俘虏的情况下,他强烈反对射杀俘虏,我想这时的他尊重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敌人的。这时的他在目睹两名队友死去之后也还没有深切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残酷。找到此次拯救任务的目标詹姆斯.瑞恩之后,在包围大桥的战斗中,厄本的表现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描述。他战战兢兢地为钟楼里的斯坦利和麦克送子弹,到达钟楼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勇气爬上楼梯,为几步之遥的战友送去子弹,直至战友在搏斗中呼喊他的名字最后不幸死去,他也没能爬上楼梯。看着尖刀插入斯坦利的心脏,有种快要窒息的疼痛让我几乎流泪,厄本为什么无法挪动脚步把子弹送进去!德兵下楼的时候,厄本甚至侧过身体,为其让路,接着是瘫倒在楼梯上,然后是似乎没有流下眼泪的哭泣。看到米勒中尉被那名他曾相信的俘虏杀死的时候,厄本第一次有了坚定的眼神,他举起枪在那名俘虏叫出自己名字的时候果断将其射杀,这时我不知道该为他感到欣慰还是悲哀,是欣慰他终于勇敢,还是悲哀他丧失了对人性的美好想象。最终这个曾胆小的厄本活了下来,我不禁想到:小分队用生命完成了拯救任务,影片该结束了,但是被战争摧毁人生信仰的厄本该怎么面对生活。在感叹影片逼真战争场面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厄本的角色定位,他对战争的反应代表着我们普通人的反应,在整个影片中他仿佛离战争最远,却又真真切切的经历了那场战争,他让我深刻感受到战争离我们越远越好。
第三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一: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大片,尤其是很多经典大片,之所以受推崇,在其能给观众留下很多思考。昨晚看了《拯救大兵瑞恩》,心中还真有触动,虽然以前耳听过这个名字,但鲜有心境去欣赏。
首先是战争的场面及其残酷。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在枪林弹雨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生死之间游离,每一个人的幸存,都伴随着很多战友的牺牲。电影里宏大的场面和血淋淋的镜头也给观众的心灵以震撼,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是一种教育,人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是责任。在生活中,不同的人生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正如蚁群或者蜂群,不同的种类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在其位,谋其政。”瑞恩的言行实际上是给所有的的人上了一课,虽然个人的幸福和生命弥足珍贵,但责任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失去了集体的利益,个人的价值就失去了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孤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只要我们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定的责任,越是在关键的时候,这种责任的高尚就会愈加凸显,人性伟大的光辉就在朴素的言行中发出温暖的光芒。
最后,人应该懂得感恩。电影首尾由大兵瑞恩去墓地形成呼应,实则是一种感恩教育。瑞恩只是一个代表,他感谢周围的人,尤其感谢米上尉。生活中的每个人应时时地地怀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低调生活,不要认为什么都应然,不要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对自己的厚爱。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有工夫看看经典,既是一种消遣,又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自我救赎。
篇二: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头别开,但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瑞恩。但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不过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但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起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篇三: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现在已经看完这部片子一个多小时了,可是心情还是不能平静,还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折射……都给我的心灵强烈的震撼!总有那么几个片断,我都不忍看,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很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找的切入点都令我感触颇深……
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生活片断和我们的是那么相似!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受害。
当瑞恩和队长在谈论和哥哥们在一起的生活时,我感到很痛心。从那么幸福的场景,一下坠落到死亡边缘,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连我这个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吧——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会突然消失,毕竟时间还有那么多你留恋的东西啊——或许很多人咒骂那个不敢开枪的家伙,若是他敢在关键时候开枪,可能就不会酿成那么惨的悲剧了,可是,这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时候!
都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是啊——若是他们不放过那个德军,他们的队友就不会死在那人的枪下了。可在战争中,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
现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净化一次心灵,真好……我希望成为英雄。
第四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救大兵瑞恩》于1998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1944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8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一触即发,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到底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只是美军当中的一名普通上尉,但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他义无反顾的带上七名士兵去寻找瑞恩并且最终都牺牲了。为了一名毫无关系的士兵而搭上八名士兵的性命,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从常理来看,它是荒谬的。但是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却是合理的。米勒上尉最后牺牲前的那一句话无疑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引发出对人类人性的思考:人类这种至高无上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出生命的可贵和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和依赖。《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
由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执导的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经放映,便好评如潮。不仅是由于该片所带来的逼真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名言: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第五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浅析影视与文化
——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救大兵瑞恩》于1998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1944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8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一触即发,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到底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
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只是美军当中的一名普通上尉,但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他义无反顾的带上七名士兵去寻找瑞恩并且最终都牺牲了。为了一名毫无关系的士兵而搭上八名士兵的性命,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从常理来看,它是荒谬的。但是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却是合理的。米勒上尉最后牺牲前的那一句话无疑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引发出对人类人性的思考:人类这种至高无上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体现出生命的可贵和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和依赖。《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