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 周 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官服加身,名利双收; 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予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精神的舍与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家简介:

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世称 “靖节先生”,又因为他的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所以又号“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共五首,该诗是其中的第三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选自《陶渊明集》。

三、解读题目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向我们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大家从这个字想到了什么?

明确:“归”

从何而归?

官场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解析: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4)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

解析:田园生活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整首诗都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作者摒弃尘俗、厌恶官场生活。

(5)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解析: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舍弃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正确的看待得失。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最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课堂检测:背诵并默写诗歌。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诗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诗人劳作归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感受的诗句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本诗的点睛之笔,作者按照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课后作业:把《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首联:种豆地点、草多苗稀 颔联:早起晚归、忙碌耕耘 颈联:山道难走、露湿衣服 尾联:不惜辛苦、心愿无违

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 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 3

三、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五、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盛”与 “稀”对举,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六、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读了第一首,你定会豁然开朗的。同学们己经初步预习了这首诗,我有一个提议,有这三种学习方式,供大家选择。

1,如果你善长朗读,你就用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大家。

2,如果你感情丰富细腻,你不妨对诗中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如花的妙笔来打动大家。

3,如果你很理性,你就用你理性地分析,写法也好,词句也好,修辞也罢。去和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大家尽快做出抉择。

示例:诗句品析:如此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A,既有视觉上的欣赏,又有听觉上的愉悦。

/ 3 B,以动写静,就是古人所说的“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了。

C,拓展延伸,由这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描写,还会联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是写生活环境的宁静的;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会让人联想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田园风光如此美妙,不难看出诗人充满了喜悦之情,那么诗人不喜欢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提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他把官场比作樊笼,比作尘网,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从而道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小结板书

景 其三 其一

农村生活 田园风光

情 愿无违 厌恶官场

/ 3

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30课 诗五首·《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导入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明确:陶渊明,有《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为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

1、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1)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

(2)(其三)说明这个题目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3)“归”可理解为“回归”,“归隐”。

三、读诗文

1、指名学生读诗。(幻灯出示诗句)师生点评。

2、正音 秽huì 荷hè 长cháng

3、齐读。(教师点评)

4、分组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甚至可以带着怎样的动作、表情来读这首诗?

5、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6、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是不是传神到位呢?先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诗歌。(1)诗的1、2句交代了什么?(明确并板书:种豆 地点 结果)

(2)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遭遇草比苗旺的尴尬,那是因为诗人的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吗?你从哪句诗可看出来的?

明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早去耕作到顶着月亮而归,诗人的劳作是勤奋的,一个“带月归”而非“月照归”可知诗人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板书:劳作 勤奋 尽兴)

(3)诗人披星戴月而归的路上遭遇了什么?

(4)辛苦了一天,回家时衣服还被露水打湿了,诗人自己觉得苦吗?

明确:诗人不觉得苦,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这些辛苦不值一提,因为他得到了田园生活之乐,并愉快地享受着。(板书:享受 田园 之乐)

8、小结:诗人归隐后,“种豆南山下”,结果“草盛豆苗稀”,我们应读出一种无奈的语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辛苦,但内心是轻松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不要紧,诗人我高兴、乐意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两句应读出愉悦之情。

9、请同学们练习一下,待会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诗。

四、读诗人

1、在这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中,从“草盛豆苗稀”中,我们可知诗人的收成很少,作为一名农夫,这样的日子一定是一贫如洗的,可诗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贫穷,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得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2、读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召为江州主簿,他未就任。后来先后做过一些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从简介中你知道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吗? 明确:官场

田园

3、归去后诗人心情怎样?

明确:轻松、愉快,正如周敦颐所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尽管劳作辛苦,收成不怎么样,但心是自由、宁静的。所以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通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表达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4、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请以“我读到一个

的陶渊明”说一句话。

五、总结,作业

1、总结: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2、作业,任选一题: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2)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三》微课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这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哪篇文章呢?(学生回答《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歌《归园田居 其三》。

二、出示标题(幻灯2)

三、明确目标(我们先明确一下学习目标)(幻灯3)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那么大家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还记得吗?

四、作者简及背景

1、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幻灯4)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结党营私等恶浊世风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欠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美誉。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背景:(幻灯5)

五、朗读诗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 其三》,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幻灯6)这几个字是怎么读的?对——好,大家随音频跟读一遍吧。

自己再读一遍。

六、赏析诗歌:

一)第一环节,感受诗意美

1、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容易理解。我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吧。(幻灯7)

我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野草茂盛豆苗稀少。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野草,一直到晚上伴着明月才扛着锄头回家。走在长满野草的狭窄小道上,夕露沾湿了衣衫,解脱了身心束缚,所以我不以为苦,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就好。

2、(幻灯8)刚才通过听读、跟读、自由读和画面描绘,我们感受了诗意美,现在我们来搜寻信息,再感受诗意美。

(1.)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从“草盛豆苗稀”可见诗人不善管理田地,耕作技术不高。

(2).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仅从时间上看,就足以见出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劳动劲头之高。真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啊。“带月荷锄归”一句,让我们看到诗人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多么像是一个凯旋的士兵。

(3.)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但使愿无违”,只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可见,“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二)第二环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幻灯9)

陶诗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带月荷锄归”一句为后世诗评家称道,你觉得此句妙在何处?

诗人把明月当作自己的亲密伙伴,在劳动结束后带着一同回家。既写出了诗人劳动的愉悦心情,又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月光如纱静谧美丽的夜景图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月夜归耕图啊!

平淡的口语与醇美的诗意和谐的统一起来,看似质朴而实是绮丽,凸显了陶诗的艺术特点。

三)第三环节,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诗文中哪个诗句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情感?(幻灯10)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一个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幻灯10)主题: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这首诗通过记叙归耕田园农事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闲适的田园情趣、憎恶黑暗官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到这里,我们赏析了诗歌的诗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做个拓展延伸。

七、拓展延伸(幻灯11)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12】我们来看看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幻灯片13】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幻灯片14】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八、【幻灯片15】结束语:(最后,我想用这样的话作结束语)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

第五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

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 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能够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诗歌主旨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一个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人。在农耕生活的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诗人的农事生活,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生活体验真切深刻,达到了情景事理的融合。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在平淡中见警策,在朴素中见绮丽。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该首诗,并能默写下来。

下载《归园田居》(其三)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庙山九年制学校杨淑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 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马艳玲 ●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王雷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成员,经开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秉持"潜研笃行、德业双修"的信......

    《归园田居·其三》多媒体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多媒体教学设计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十三中学彭 波 一、走近陶渊明 1、根据提示,说出下面这些课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