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曾国藩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
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MP4视频点播下载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MP3点播下载 《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城市传奇:不近人情 曾国藩(牛贯杰)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
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抗倭英雄戚继光 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
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
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
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
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
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 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 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一)《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 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 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 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 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 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 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 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 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像毛 泽 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 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当时名人中他最笨。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 大人》。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 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他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也一 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老师来迎接。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 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汪老 师哭笑不得。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 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火烧靖港。一下子水师乱了套。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这些新兵全往后跑。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他斩 了一个。大家愣了。还接着跑。他够不着斩了。气得无可奈何。手下都急了,叫他跑。把他拖上战船。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曾国藩看着 江水,发呆。手下人不敢说话。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乃 移居城南妙高峰。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成大 业者不拘小败。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消息传来,他不死了。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
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 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对质时,情绪失控了。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 首先是自我教育。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 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 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 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不卑不亢。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 一生是华丽的转身。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更难得了。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 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 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 训。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二)《无一日不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 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 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 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 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 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 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 出资建的。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 没考上。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 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 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 开,好事自然来。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
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奔着东南去了。没钱是万 万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这不是小数目。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游山玩 水,花完了。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左眼瞎了。准备自杀时还要带 着书走。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有钱就喜欢买书。二十三史,非常喜欢。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到家门口,后悔了。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 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着父亲臭骂,结果这个爹不一般。是好爹。听说儿子哭诉后,只说 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 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父亲不愧于这 名字,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有时,平常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大得多。此后两年,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 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这两年过得拮据。两年后要去参加考试,还得借钱去考。一路到北京,奔长沙会馆去了,只三吊钱了。但是这坚强的信念,曾国藩一鸣 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曾麟书的父亲曾玉屏,对曾国藩影响极大,本是纨绔子弟,被人耻笑无知,这成了一个契机,从此痛改前非,成了当地小富户。但他没读书,有钱可是家也旺不到哪儿去。所以他下决心要耕读传家。所以培养儿子考科举,没培养出来,倒是把孙子培养出来 了。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有钱未必是好事,只求代代有秀才,这是读书的种子。所以曾氏家训中认为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最清最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后,不考了。跟父亲说不喜欢为科举读书,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骇人听闻的。几个叔叔说他疯了,曾国藩是科举的出身,听 说儿子这样,问他,想学什么?西学。当时了解的人不多。好呀,支持你。后来曾纪泽成为早期少数了解西方的人。曾纪鸿也是不喜欢科举,尤其不喜欢文史,喜欢 数学。曾国藩也支持。后来曾纪鸿自己努力把圆周率推到了一百多位,了不起。所以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绝不止是为了应付科举。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 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 书,人生观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 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读书多小得心脏病。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 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问题是怎么读书呢?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 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 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 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 呀。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
(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 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 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 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 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 一个字,什么字呢?穷。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 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 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 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所以有许多老乡。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 的乡绅富户。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第二,他到底有没有留官银为遗产呢?有多少遗产呢?多少应该有一点。一个例子 可以反证,他两个儿子后来当朝为官,家庭教育下,向来清廉。曾纪泽做到外交家。明确写他一生尤其是英法大使时,把工资拿来工作中去,一向勤俭持家,不买新 衣,弟弟更穷。一次,曾纪泽出使英国,曾纪鸿生病,得看病,抓药,这个钱都没有。他们一直拮据。药钱都没有。怎么办?跟大哥借,但想想算了,他家也穷,哪 有钱借给自己呀?这时,曾国藩也没死多久,事实证明他们两个也品节高,怎么没钱看病呢?万般无奈下左宗棠听说后热泪盈眶,教子有方呀。慷慨解囊,为他雪中 送炭,度过难关。曾国藩家并不富,是曾家家族是首富。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他们兄弟多,曾国荃一般在军中被称九帅,他贪婪,带兵狠。当时曾家五兄弟如狼似虎。最狠的正是曾国 荃。他丧尽天良的是屠城。纵兵抢钱。知弟莫若兄,所以写信时说得守贫穷。拿自身为榜样,希望能让弟弟走上正途。但是几个弟弟在清廉上没办法。曾国荃最会抢 劫,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 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 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入俭难。
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 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 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 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 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 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四方响应,恐怕不是 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 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 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 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 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 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 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
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 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 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有名言说:“古 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 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 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 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 难的事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 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 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 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 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 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 无地自容。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进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这专指女色。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 说漂亮。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同学拗不过,只好交出来看。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这是不检点 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把自己痛骂了一番。
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不检点。所以父亲要他节欲不是空穴来风,后来他给自己写过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
再来看看节劳与节饮食,其实这两个节与节欲是一回事,也是浮夸等。与朋友们在一起,天天吃饭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在无聊中度过。他也说这样也蛮累的。但是乐 此不疲,后悔却不悔改。一次去同学家聊天,半天才出来,出门看到同学,被拉着要去看杀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后两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后悔了,想想自己理学 自命,要做儒士,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吗?这次先后悔了。但是,不好驳同学面子,也没看过,所以犹豫,徘徊良久,始归。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节欲,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当时曾国藩是翰林院的学士,那是一个 非常清闲的闲职,根本就不劳苦。而且曾国藩天生就比较瘦,从来没胖过,那么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到底从何而来呢?父亲能看得下到头这些吗?回老家写信 告诫儿子。当然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对欲念难把持的人。他觉得这也非常丢人的事。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 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 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 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
(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 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 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 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 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 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这一天,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 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 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 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
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 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 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 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开启了一门学问。一生五百多 个显微镜。开辟了微生物研究领域。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等。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 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 成就。这首先就是要能安静下来。这个极端例子最能印证。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如果从他身上学一点守静的道理,这个讲座就 不算白费功了。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五)《最败人的两个字》
(曾国藩虽然年轻的时候也是满身的毛病,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可贵的是他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然而就在曾国藩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天下古今之庸人,还是天下古今之才人,之所以最后人生一事无成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这也就是在曾国藩的家训中反复强调的“最败人的两个字”。那么这究竟是哪两个字呢?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这简单的两个字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呢?为什么简单的两个字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曾年轻时也为浮夸的毛病苦恼,后来学会静,果然改掉浮夸的毛病,也获得意外的收获,静能生智慧,能思虑空明,看问题看得清楚。对人生的难题与困扰获得认识。有一点有名,有一句名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虽简但是精辟。介绍人生经验时拓展来是:“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莫不皆然。”平庸基本因为惰,原来有才的人无所成就也因为一个字傲。这道理带兵经验来看,都是。他非要以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呢?与他与李鸿章的公案有关。李鸿章是安徽人,是曾国藩认为最好的学生。后来曾死后,李鸿章常说我老师如何如何,说明二人非同一般的关系。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鸿章正是以年家子身份投于曾国藩门下,李鸿章个子高,第一次进京时写诗,有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被人称颂一时。当时有名,志气远大,曾国藩一看就喜欢,但看得出与自己年青时一样志大才疏。另投他人时,曾国藩也并不阻挠。办团练时,被打得逃的逃,死的死。李鸿章没办法了。出来投曾国藩。曾一看,欢迎。又投到老师门下,做幕僚。李鸿章确实聪明,有许多点子让曾国藩都佩服。许多公文都是他处理。这时,年轻的李鸿章感觉不一样。受到器重就傲气了。当时湘军主要是湖南人,李鸿章这么傲,在湖南人群里显得非常独特。但曾国藩有容人之量,只有一点不能容忍。这就是睡懒觉。熬夜写东西,早晨就起不来,但问题是曾国藩治军严格,学习的是戚继光,严格治军,早晨五点多就得起。没仗也得操练。规定所有人包括幕僚都得起。但是李鸿章受不了,起不来,也得起。不过也能拖就拖。一天没请假没起来。天太冷了,发现过了起床时间,索性不起了。又躺下来,睡个回笼觉吧。有人敲门,谁呀?舍不得起,是曾大帅的亲兵,请去吃早饭。曾国藩规定所有幕僚与自己一起吃早饭。不个都不能少。以前请假了,今天不请假,就来请了。反应快,保持原样不变,撒谎,好像偶感风寒,今天早晨不去。走了。刚准备睡着,又敲门了,曾大帅说了,必须等齐,才能开饭。李鸿章一听咯噔一下,不去,就不止难堪了。跑到那儿,果然所有人都在等他呢。李鸿章进去,曾国藩什么也没说,一如往常,开始吃饭。
(曾国藩不但治军严谨,而且生平最看不得懒惰之人。李鸿章虽然是他的爱徒,可是有次实在是做得太过分了,再加上他以往的不良表现,大家都以为曾国藩肯定会狠狠地痛骂李鸿章一顿,但是没想到曾国藩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平静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顿早饭吃得不同,曾国藩喜欢聊天说笑,今天一句不说,谁也不敢说话。结果,整个食堂不闻人语响。都不敢有动静,李鸿章想,这是自己导致的,压力大,紧张,半天,曾国藩吃完了。曾国藩站起来,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就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呆若木鸡。但是曾国藩一句话的效果好,这以后再也没睡过懒觉。倒是李鸿章让曾国藩越来越满意。曾国藩为什么不让人睡懒觉呢?为什么只说守诚字呢?
中国历史上最沉痛的近代史的开端,百姓民不聊生。晚清政治腐败,极其混乱时期。曾国藩觉得“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不若自习勤劳,犹可稍求一心之安”。天下败乱成这样子,作为一儒生,要担兴亡之任,更可怕的是人心的败乱,已不成样子,正本清源应该是一两个君子来正人生正社会之楷模。我愿意做这样的带头示范的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是诚。加大到血诚的地步。曾国藩愿意做这样的人。要做到,最应该防范的是傲与惰。像李鸿章,在湘军中为幕僚,因是学生,被器重,特立独行,是傲,睡懒觉就是惰。要治惰与恃才傲物,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知道这个诚对曾国藩意义有多大。所以李鸿章痛改前非,从来不睡懒觉了,从起早做起。
(曾国藩成功地纠正了李鸿章睡懒觉的毛病,但是根据记载,曾国藩小时候也是一个爱睡懒觉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虽然曾国藩一再强调傲和惰是最败人的两个字,我们也知道如果一个人太骄傲或者太懒惰都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偶尔懒惰一下,难道就真的会毁掉我们的人生吗?)
惰就是懒惰,又不同,懒是什么也不做,而惰是惰性。梁实秋先生说,“我自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然而悔之晚矣。”我常读这段文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被浪费了。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时间。混过去了,知道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无聊的事。是他能超越了自己,曾国藩怎么超越呢?就是勤。甚至可以说,他一生成就都建立在这个字上。他是笨,背书背不好,但同样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他小时也睡懒觉,被父亲痛骂一顿。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刻骨铭心。一辈子再也不睡懒觉了。早起有三条好处:一是时间多了,就算比别人活得长;二是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三是勤就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他的家训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①勤在个人,养生,儿子体弱,常写信告诉他不要吃药,他一生不相信吃药,药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饭后要走千步以上,扫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种菜蔬。这些对养生。②勤在个人养品,引发其他优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脚口脑事,多问,多思考,一定能明白儒家仁义之道。
(曾国藩为了超越自己身上的惰性,专门以一个“勤”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特别重视早起,无论熬夜多晚,第二天也一定早早起来。那么只要早起就是“勤”了吗?为什么在曾国藩家训中,还说“勤”不但能养生养品,还能兴家业呢?)二是勤在家庭,家和万事兴。家勤也能万事兴。家庭成员都勤劳,他非常看重勤,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活。甚至女眷,嘱咐家人要干活,不要荒废日常生活。分四类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交给老婆,要带头示范。老婆一生也是勤恳。除了官服,衣服全是女眷自己做的。
三是,勤在团队。意义重大。带兵最看重这个。清末官僚全没骨气。“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打胜打败无所谓,看重的是树立勤奋的典范,他能做到,大家就会跟着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他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马上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多少事呀?所以一生勤奋,但是我们说,过犹不及,勤与劳常组合在一起,到积劳成疾,就有点过了。他六十二岁,不长寿。虽然有患病原因,也与积劳成疾有关。他写过名联,“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后来也说,天下就有一个地方容易待,这是哪儿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六)《小家里的大智慧》
(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第一是因为他是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第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爱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个证明,他说过一句名言,说什么呢?说“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从家庭小事来破解一下。33岁时,他发了一笔横财,但是物极必反,引发了他的家庭危机。他在翰林院当翰林。工资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农民家庭,本来就穷。花了血本上了学,端了铁饭碗了,得往家里寄钱,他家人多,兄弟九个呀。欠了一屁股的债。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话,想作秀,没必要做这种事呀。这话重了,尤其在兄弟间。但他说这两句话,觉得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当时想法有没有作秀,好象没有。虽然没有,对我也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所以我感谢你们提醒我。下边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资助也不是不对。还说,我确实失察了,没想到欠了那么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还不同意,就听父亲的。最后还有好长,写看到你们的信,好高兴呀。文风与字都有进步。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课。还说,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可以跟你们交流一下。一封长长的家书,出人意料。他在这封家书里是长兄的风采。弟弟们羞愧难当,财务危机安然度过。还有两点疑问。不宽裕时,为什么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倔强的他为什么如此温良?他是标准的儒生,号称朱熹之后理学唯一传人,修身与平天下间不是断裂的,最现实的是齐家。家国天下,中国人对家非常重视。家这个字,文化信息丰富。上边是房子,下边为什么是一头猪呢?宝盖是阳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一是部落会议场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时,远古最重要的是猪。那时都是野猪,不容易得到。当时家祭,所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这个家自然无与伦比的重视。他的家观念是: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一个人能否有成就,有没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决定的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所以给他们曾家的老屋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八本堂。他们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盖完之后要题个门匾,现在你去湖南,已经改名叫富厚堂了,后来他儿子曾纪泽改的这名字,原来曾国藩起的叫什么?八本堂。为什么呢?他说人生有八件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说过去的,说了人生的八条根本。但是,这个房子为什么叫八本堂呢?就是这八条根本的根本了,都在这个牌匾上。也就是说,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其他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生难得成就。所以,曾国藩认为家是人生的根据地。
第二,既然家这么重要,怎么维持家庭环境呢?这是曾国藩家庭观中重要的一点,是和以治家。他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字,孝悌。兄弟间要和睦。尊敬父母容易做到,兄弟间容易有矛盾。咸丰七年时,他背,仗打不赢,官运差。他的湘军也让了出去,朝廷也打压他,他烦着呢。天天训弟弟。几个弟弟跟他吵架。第二年时来运转,他复出,六弟率兵冒进,死了。他收到噩耗时,打击大。痛自反省,他觉得是去年跟弟弟吵架导致的。后悔莫及。他的日记让人看出他心灵超透彻。反悔后,写道,贵兄弟和睦。跟弟弟妹妹说,我有错,骂我。我保准不翻脸。弟弟死正是因为去年不和导致的。和是和气致祥。和是一团气,能感觉到,是吉祥之气。家就会兴盛。少了,家就会衰败。他有著名的理论:官宦之家,兴旺不过一代;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有点创业精神;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兴旺八到十代。我们曾家要想兴旺,一定要维护这团和气,大女婿叫袁榆生,让他恼火,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他悔之莫及,没办法离婚,教育呀。后来亲家那边家道衰落,接回女儿,女婿不成才,还是这样。曾国藩在外边带兵,他给曾纪泽写信,说到袁榆生时说:“我家内外大小,于袁婿处,礼貌均不可疏忽。”虽然不成器,但是,一定要提醒家人,不能鄙视他。分析说,一个人只有在一个人和善家庭中才有向善之心,恶劣环境中,本是好的,也会滑向恶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和以待他。实在不像话,送来我处,我来请老师教他。后来真去了,到了眼前,更是气歪了鼻子。还是不像话,贪污军饷,他也没办法。是不是他的家庭理念错了吗?不是,他家的都是品行高洁的。事实上,客观地说,他的理论没错,袁榆生不是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了恶习,终身难改。反例也说明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要有温暖充满温情的家庭中。
第三是勤以持家,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勤;二是家长要勤,要言传身教。他提了八宝饭。曾国藩在他的治家理论中,还提到了一个“八宝饭”的家训,那么这个“八宝饭”是指哪八宝?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家里人都得读书;要种菜,自己种;养鱼;养猪;早起床;扫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宝是与领里间亲戚间要和气。家族兴旺家庭才能更兴旺。这是大局观。这八个字是要他们身体力行,才当得起一个勤字。但是第二点,做家长的要带头起,这些他自己全能做得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两江总督,总能从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不懂时,只要孩子喜欢也会努力研究,学一点。这更难能可贵。到儿子曾纪泽身上更突出,他是外交家,虽然请了家教,还总是亲自教孩子,练书法,音乐,陪聊天画画,郊游,他说:“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简单但又是深刻,正因为这样的家风,代代皆有英才。家风的传承起了作用。他自己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与实践让人钦佩。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七)《养活一团春意思》
(在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叫“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情趣。那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趣”字,为什么在曾国藩的眼里会如此重要呢?他所说这种“春意思”在人生中、在家庭和事业中又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讲曾国藩家训,讲到这一讲,想一个自律勤勉的曾国藩的形象大概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有了个大概的轮廓。但是,讲到这个份上,我自己反倒有一种担心了,为什么呢?我们讲了有信仰的能坚持信仰的曾国藩,讲了无一日不读书的曾国藩,讲了青年时代的曾国藩,讲了克勤克俭的曾国藩,讲了能够忍以成事、静以修身的曾国藩。但是,讲了这么多曾国藩之后,我怕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了。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人怎么过得这么苦啊?怎么这么每天都受罪啊?就算是他有成就,那人生像这种过法那我不过,这活着多没意思啊?是不是?事实上,这就是我说的那个误解,我担心的那个误解,很多人误解很多有成就的人生只有辛苦,没有愉悦。只有含辛茹苦,没有趣味。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远看的时候觉得是这样,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这些有成就的人的人生,我们会发现真实的事情不是这样,他们和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模一样。就曾国藩而言,如果说他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自律和自省的话,除了这个之外,一定还有一个关键词,叫什么呢?趣味。用一个字说,就是趣,有趣。其实这个人特有趣,你要是真的能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生活的点滴,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理学大师,所谓的儒学传人,所谓的中兴名臣,所谓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这个评论是当时的共识。他的同事学生都认为他有趣。比如他的接班人李鸿章就说,我老师最是有趣。他举例子,他原来在他手下为幕僚,他和所有同僚一起吃饭,为了沟通感情,还主张吃完聊聊天,说说好听的段子。而且,其实他自己最喜欢说。他一次吃完后,说他曾纪泽前一段新婚,曾国藩从老家的家眷接到总督衙门,儿媳妇不错,进来也要家教。尊老爱幼,孝敬。很快融入克勤克俭的曾家门风。都要干活。曾国藩毕生没买过几件新衣服,多是自己家织布做的。儿媳妇不错,勤劳,常常织布到深夜。曾国藩满意,但是曾纪泽不满意。新婚呢,最浪漫时,结果老婆自觉过头了。不睡觉,老织布。曾纪泽憋得很,忍不下去了,一天看完书,睡了。睡不着。火大,发火了。老晚了,静了。曾纪泽大喊了,朝他妈发火。吵得我睡不着觉,把纺车砸了吧?总督府都听见了。曾国藩也没睡着,支起身一听,接着喊了一声,你也把你那部砸了吧,我也睡不着。新婚姻跟婆婆学的,媳妇不敢睡。曾国藩家训有趣,但是他在同事面前不在乎。聊聊天时说给大家听。讲完后,当时所有人都喷了。自曝家底,这胸怀没人可比。所以,李鸿章说虽然辛苦,有意思。好玩,老师有趣。
曾国藩有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心里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得生机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落实到趣上,不止是说笑话逗乐,对人生而言这种趣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对个人有重大意义。做人得有志趣。志向为主,趣有辅助作用,是可以动全身的辅助。在乐观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趣本质上就是自然的本性。在人生可能叫纯粹,爱情上可能叫纯洁。每个儿童,来到世间都有这种纯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长中,渐渐地成熟,老于世故了。成就就是两头不再长、中间开始长的,曾国藩一生都保持这种纯真。他身上这种天真烂漫不去。十二岁时,离家六里去读书。贪玩,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有时走着就要他背书。他跟同学一起走,六里足够玩的。曾国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庙,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小朋友们幸灾乐祸。立即告状。你父亲一听,火了。当地人迷信,怎么能这样呢?得倒霉了。恼火。当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顿,他恨这个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吗?害我。第二天要去扶好,掏钱,重塑。他更气了。他也受当地文化影响也怕这个,但是心里憋得慌。要报复他,怎么办呢?两天后,上学一个人,到土地公公那儿,拿着棍子,罚土地,带一匹马来,这是小朋友常用来当马骑的棍子。他牵着他的马来的,看土地半天,搭在肩头上,指着神王说,搭帮(湖南话,是麻烦意)你,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呀,走丢了,我找你。每天一连一个月来这儿要他看好。一个月后,饶了他。这是小屁孩的心态。有趣,意真。惩罚时留有余地。心里有这种天然之趣。他在家训中说:“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也得终身有乐趣,要有生活的趣味,否则有什么意义?所以趣对人生意义重大。
第二点,他觉得趣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他最小的女儿写回忆时也是满是趣味。本可以富裕时过得清贫。家庭生活中,他认为除了孝悌忠信之外,还要注重一个趣字。像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大师,他说过,家人那里来,亲情来。他主张,家人吃饭时,不要只顾着吃,应该聊聊天,说说话。可能对健康不好,但是想想现代生活节奏多快,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饭,不说话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要珍惜这种共处的时光。曾国藩和同僚一起吃还得一起开开玩笑。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在误导之外,营造轻松的氛围。曾纪泽后来教育子女,最大方法是陪孩子一起玩。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这种趣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肯定心智健康。所以,他强调趣是对家庭而言。
趣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是对团队有重大意义。他在团队中提倡智趣,有智慧的趣味。团队像一个人,既要有组织性也要有生机与活力。领导核心要注重智趣,去给团队一种积极生动的面貌。治军严,但生活中也有趣。一次,当两江总督时,县里的反总李元写公文送来。公文用了移的文体。这种文体应该用在相同级别的衙门间,是平行的公文。这应该用上行公文。秘书吓坏了,七品不到,曾是一品大员,用移,想不是要倒霉了,曾国藩当作没看见,秘书要来拿,他在封面上写了词:“团练反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李元有意思呀,想跟我平起平坐呀?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只调侃了一下,心里特得意。他后 来在日记里写了。外头幕僚见者无不绝倒。我坐在屋里装着没听见。这人好玩。团队里也注意这些。那种自得劲!往远里说,孔子也是这样。像子见南子的故事。“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是卫灵公夫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名声不好。孔子去见她,子路急了,质问他怎么去见她呢?孔子也急了。赌咒,没什么事。我发誓,没什么事。有什么错事,天打五雷轰。孔子急眼也发誓。后世就奇怪,论语,都是孔子弟子写下的孔子言行,得维护孔子形象,怎么记下这样的糗事?不可能,是报复,这么想,是丧失了人生的智趣,这样写是为了记下充满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优秀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这体现儒家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所以趣才有生机活力与智慧。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在曾国藩看来,修身中终极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八)《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讳直接记录。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心路历程。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这句话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要做到却也并非易事。在曾国藩青年时期有一 件事情可以说是折磨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曾国藩费尽心思和它苦苦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么曾国藩最终是怎样战胜自我的呢?为什么看似无关紧要的戒 烟行动最终会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
有个词叫盖棺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等一个人生命结束之后,给他一个总的评价。那么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既然是定论,所以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说到曾国藩,我觉得对曾国藩要是盖棺定论的话,只要一个词就够了,哪一个呢?自省。对于曾国藩来讲,这个词确实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词,可以作他一生的盖棺定论。有两个原因:第一,提出这个自省的是谁呢?儒家文化提出自省论的是孔子 的学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们说的四书五经里的《大学》,据说就是他写的。是孔子与孟子间过渡的重要桥梁。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因为在 《论语》里头。其实是曾子说的,说的什么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反复的自省,自律自省。这个“三不是就说三次,这个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 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论,就是曾国藩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们曾家的老祖宗曾参说的。而反过来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里儒生去实践这种自 省论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曾子的这位后代,曾国藩。这是一个原因,从遗传上讲,我们看自省非他莫属。另外一个,后代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曾国藩是 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个典范。你不要说别的,你就看他那个写日记你就知道,他自打29岁 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没断过。就是这个毅力那就不得了。死前一天还坚持在写,眼瞎一只还坚持写。后来手抖得握不住笔,还坚持写。日记的主 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他不觉得写日记难,他觉得最难的是戒烟。十七岁的曾国藩就染上了烟瘾,本不当回事,觉得没什么,但是二十一岁时,转学了,到涟滨书院 读书,山长叫刘元堂,懂得赏识教育,觉得曾不错,常夸奖他,曾就是在刘元堂的赏识教育下,立下人生志向。刘元堂特别欣赏,他也特别佩服刘元堂。有一次,平常和颜悦色的刘元堂看到曾抽烟,非常恼火,一顿痛骂,我看错人了,我觉得你有才,没想到染上这种爱好,百害无一利,怎么看得出是有志之青年?想想,我们中 学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不当一回事,但是这个刘校长,对他一向和颜悦色,他一向佩服的,当头棒喝,让他痛定思痛,一下子对自己抽烟深恶痛绝,有什么好?这改 不了,还谈什么志向,痛下决心,要戒烟了。还正式宣布戒烟。改名立志,正式改曾子城为名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为居武,改号居武为涤生。解释为“从前 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昨天的曾国藩死了,从今天开始,一个新的曾国藩出现了。这份决心,看出这个人气势有多 大。
一开始,坚持 了一两个月,这太不容易了。关键是环境,同学都抽烟。别人瘾不大,不需要戒。但是他瘾大,有事没事在你面前抽,对他是致命诱惑。他看着都难受。他在日记中 回忆说:“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食不甘味。嘴里难受,浑身没劲。但是发誓了,强忍了两个月,实在忍不住了。后来又戒了一二次,还是反复不已。后来不好 意思在这儿呆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呢?转学了,转到了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他觉得有机会洗心革面,原来戒烟,同学天天在面前抽,诱惑他。现在转学,没人知道 他抽烟,就可以励志戒烟。但是想想,还得搞仪式,来督促自己,找朋友作证,把最喜欢的烟具砸了个精光。气势足,也跟同学讲,明天起再不碰烟了。但是,把希 望寄托在明天上,这是给自己找借口。所以不久,曾国藩有问题了,考中了举人,难免吸几口。考进士考不上,也难免抽。得意失意都抽,又离不开。一直戒得痛苦 但是思想认识还是清楚的。他说:“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他认识抽烟百无一利。这认识清楚,但是,十年中,认识一点没动摇。怎么办?观念上否 定,习惯上改不了。三十一岁时,跟唐鉴倭仁学会了克服毛病,修身养性后,三十二岁时,深秋,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拿出烟具来,准备抽,要打火,突然看到烟 具,呆了半晌,看完了,默默地起身,出去拿了把锤子,平静地砸了烟具。这是最关键的第三次戒烟,是在书房里默默完成的。
差别在动静上,前几次动静大,这次无声息。关键区别就在这。砸完后,曾国藩重新坐下来,写一篇东西。叫日课十二条。给自己列了十二条规定。一是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这是儒家最重要的要求,要有信仰,才能专心。二是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心,如鼎之镇。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醒了后不要耗在床上。四是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五是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六是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些错误。七是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篇。八是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九是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十是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这是父亲要求的。十一是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他也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十二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十二条,每天必须做到的规定。问题是,写与做不同,我们可能做得少,难坚持,人生如恒地做下去。他不简单是终其一生,这个毅力不得了。一个字,恒。
他还说,人但 有恒,事无不成。恒常之心,曾并不是智慧超群,是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他?正是他自律自省发展自我,使他从平凡走向成功,这特别有学习的意义。他狠下 心来,戒烟的晚上平静,但是对他非常关键。这个东西怎么与戒烟有关呢?奇怪。我觉得是这样:这天晚上认识到恒字的关键意义。守住恒,自然戒烟不是问题。把 恒心变成人生准则,就容易了。这就是开窍了。此外,戒了十一年,为此痛苦,这次一点动静没有,他也怕再立下字据,不表达了,反倒成功了。越不说越体现出决 心与信心。三是,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做到了质变。回头去看以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内心强大了,反而超越了。他认识到自省的本质。掌握了曾子自省的核 心,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习惯。像吃饭一样是生存要求。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动。这种自省融入了生活成了生活内容。这是儒家自 省论真正的核心。所以我个人学习曾国藩收获很大,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自立,年青时要完成,树立价值观,这是青年时该完成的。二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一句“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阅历丰富后,能自控的能力。三是自省。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生会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顺与逆都能清醒,不会得意忘形。虽然不提戒烟,跨越了,从此以后,安静地处理了以前的最大恶习,完全戒掉了,这是人生成果,有益。
后来还提到一 件事,还有,戒棋,特别喜欢下围棋,水平不算高,但喜欢下。曾国藩观棋不语都做不到,日记里也记过。大声嚷臂,几欲自代。这是瘾大水平臭。他自省应该改 掉,太耗时间。得戒,日记也经常写。比起戒烟来,基本上是行动的矮子。戒棋基本只能戒一晚上。死前都没戒掉。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较真,围棋不是一回事,乱 世中需要从容布局落子,事业人生都像棋。这个下棋对于他放松有帮助。所以他戒不掉,他可爱在他认识不到这一点。临死前还有这个苦恼,戒不掉呢。他不特苦闷 呢。没戒掉,倒真可爱了。如果都戒掉了,完美了,不是人了。那就成了神,没有人间的教育意义了。守住自信守住恒,达到儒家的高境界。只要修身好,就可以齐 家治国平天下,他并不这样认为,还不够。这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九)《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现 代社会,职场生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呢?假如曾国藩生活在当下,那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职场达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流 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 原则就是:“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官场上,你要讲究人事关系,尤其面对领导、面对上级,你要学会坚忍,不要那么张狂,不要那么孤傲。否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 意。曾国藩一直是一个臣子,他有一个终极领导就是皇帝,这种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说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那么,什么是为人臣的本分?曾国藩又是因为什么跟咸丰皇帝发生了冲突?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会有什么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九集《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的教育内容不全是对孩子,也有对弟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入官场后不要太飞扬跋扈。他跟弟弟们说,“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 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官场上,要讲究人际,面对领导要学会坚忍,不要张狂孤傲。百姓有句话,所有当爷的 都是从当孙子过来的。孙子不是辈份,是做人姿态。民间有装孙子的说法。曾国藩是装孙子的人吗?他一直有终极领导即皇帝,这种上下级关系,就像是打工仔与老 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曾国藩一生主 要面对两个领导,就是从他起兵组建湘军之后,一个是咸丰皇帝,后来一个是慈禧太后。这个咸丰皇帝说老实话一点都不喜欢曾国藩,为什么呢?主要因为两件事,一是他刚登基时,他就惹恼了他。上台才二十多岁,也想励精图治,做了件冠冕堂皇的事,下诏让大臣们尽可以提意见建议,看看有什么好建议。有些人就顺竿爬,写一堆。年轻人热度不强,烧了一半,没劲头了。刚开始还认真批复,后来就批知道了。后来这也省了。大家一看,皇帝热情没了。现在就没人提,就一个不开眼 的,就是当时官居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他也写了几个建议的折子,结果递上去之后石沉大海,没有什么消息,他就火了。这一火不得了,他以前是提建议,这会儿 是提意见,写了一篇《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意见的折子,这简直就是在痛批咸丰皇帝。还害怕皇帝看不到,上朝时,把这篇文章背 了上来,他奏的事就是这篇折子,背了下来,湖南口音重,怕听不到,加重音,当着满朝文武骂,大家一听,都呆了。曾国藩获得震撼的演讲效果。他批什么?三 条:一是防琐碎之风,上台后,心血来潮,突然想起什么事,都无关紧要,导致前线战败。责任在你。咸丰恼火,责任到自己身上了,他火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 发作,大臣们看出不高兴,有人使眼色给曾国藩,他却怕错背了,他根本看不见,接着背。第二条是杜文饰之风,不做实际工作,只做表面工作,实例就是提意见,回复只是知道了。这是形式主义,你自己挑起来的,做表面文章。肚量不大,纯属是逗你玩。咸丰坐起来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火。都没见过这架势,曾国藩又 接着背。第三条,是说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防骄矜之风。三分钟热度,还浮夸,这更狠,举了更有力的例子,看刚当皇帝没几天,就出个人诗集。你知道诗是 什么吗?看你爹还有像乾隆,诗写了那么多,都到晚年才出个人诗集,你现在才二十出头,你知道诗是什么吗?咸丰实在忍不住了,一拍就站起来了。你才不知天高 地厚,居然来埋汰我,狂悖。曾国藩背完了,他傻眼了。咸丰叫军机大臣,该 定什么罪?许多人求情。主要是祁隽藻,求情。他说了几句打动了皇帝,主圣臣直呀。没唐太宗哪有魏征呀?有您贤明,才有直谏的曾国藩。咸丰听得也糊涂了。没追究了。
咸丰一直防 他,没给实权。名义是钦差,曾国藩苦恼,父亲死了,他得奔丧。他正在前线,不管那么多,说明情况,就回家了。咸丰气愤。曾国藩说,我当年在家丁忧时,你不 要我回家,现在不要我回家,两次夺情,不得呀。把江西巡抚给我,我就回来。天算不如人算,江西局势立即缓和,本讨厌他,就回复他,不给。想辞,可以的。咸 丰想想还损他。挑病句,挑不出,举病理。比如说,你胜不胜任,是我说的呀,你怎么可以说呢?文理不通呀。以后写文章注意点。曾国藩气歪了鼻子。他是文章大 家,文盟主,损他这个,气坏了。写奏折,江西的事,不管了。这次咸丰回答,知道了。
曾国藩傻了,自己的湘军给了别人,憋在家一年,一年后,咸丰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湘军指挥不动,赶快下圣旨,去带兵,这次曾国藩一句话不说,去了。这是两次有名的碰撞。
那么曾国藩为 什么要跟皇帝叫板呢?之所以敢叫板,看起来斗得热闹,但也有别有洞天处。第一件事,给皇帝上奏折时,所有人惊奇。人们都知道他谨慎。家人都出人意料。曾国 藩上奏折时,亲手抄了一份,送回给父亲看,父亲看到就说糟了。皇帝年轻,这不是惹祸吗?他上这篇折子,是因为之前,他和湖南知识分子们正开展辩论,做人原 则的辩论,他的立场是做人要诚要贞。有许多人说,就没见你这样做过,这是伪道学,他说,我讲忠诚是讲血诚。是更极端的。忠诚不过是文死谏,武死战。所以他 写这篇奏折,写完抄回老家当地知识分子推崇他。后来湖南知识分子铁心跟着他。当然,他有点作秀,虽然有被激的成分,本质上还是以忠为根本原则。他回忆说,没有这个辩论,那里血气之下,也会直接指出来。第二件事也有可原处。咸丰一直防他,不给实权,他没有实权,怎么带兵?刚好父亲去世,趁机给皇帝要兵权。也 是可以理解的。表面与咸丰热闹,背后也有原因。也可以看出他对领导的人事艺术。与他劝弟弟的话不矛盾。至少看得出三点:
一是血诚,无比强调这个。像第一件事,跟咸丰叫板,他也不是一激就做出冒险的事的人。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讲血诚,对朋友对同事对上级更要诚,这是奴才心理吗?这是封 建时代,忠君就是爱国。他难背离这种思想。他把它推向极致,血诚。江西一事,要权,多少有要挟成分,不给权后来立即后悔。险些沦为不忠不孝的败臣,他苦 恼,叫他来的时候,一个条件不提了。从此兢兢业业成了模范员工。本质上讲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 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不乏滑处。江西一事,细想想,咸丰主动要求批评,他不是没来由地,不会杀头,最后一点事没有。可以树得忠臣之名,一上,这事惊动朝 野。小皇帝登基,可以迅速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唐鉴提出推荐他为湖南团练副臣,一下让咸丰想起他来。险中求胜是有心机的。他还是以原则性为本。晚年给弟弟写 信说:“弟当以我为戒,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有时我的权谋还是讲究了一些,我觉得还是不好,再这么讲究对自己的德行有损,说出这样的话不简单。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与 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是因为忠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批皇帝也是出于爱护。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后来慈禧杀了八大臣,垂帘听 政,曾国藩听说,担心,他从两江总督提为直隶总督,他很紧张,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没接触过,这么厉害,不能不去呀。把谋略安排好进京见了。她三次召见,问他废话,全无关紧要,曾国藩失望。他写道:“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评价三个重要的人。慈 禧太后才干平常,只会弄权,不会治国。这不行。皇上同治年龄小,没说过一句话,恭亲王聪明过度,轻浮不能成大事,早晚会与慈禧斗起来。甚可忧。朝廷没希望 了。看得准呀。后来不久果然斗了起来了。只留下了一个恭王府。晚年,因为曾国藩地位高,特意让曾国藩去处理,他讲究忠诚,流泪准备棺材去了,留下一句话: “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祸福而避趋?”然后去处理天津教案,留下终身遗憾。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成 就了他,成了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但也是因之背上骂名。历史回头看,这个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 力。对下级对同事对团队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十)《用人必先知人》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意思就是你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比识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你看,平常我们在民间传得很神,说曾国藩看人看一遍、扫一眼就能把一个人琢磨得八九不离十,明显这是民间夸张了。曾国藩自己说了嘛,见一个人识一个人怎么样,总需多鉴几次,亲加察看。说明他实践中去了解一个人或鉴别一个人的时候,是往往是亲自察看的。另外,还经常反复地琢磨、揣摩,总需多鉴几次。
那么我们就想问了,有哪些人是曾国藩“多鉴几次、亲加察看”挑选出来的人才呢?这里头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一个湘军大将重要的人物——彭玉麟。通过曾国藩请出彭玉麟,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人才观和识人观。这个彭玉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历史地位,以便让大家对这个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号称是晚清中兴名臣之首,那么中兴名臣有哪些呢?当时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分别有两个四大中兴名臣。一个就是曾、胡、左、李,就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曾、胡、左、彭,就是把李鸿章换成彭玉麟。而且当时的人还特别喜欢拿李鸿章和彭玉麟比较。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李鸿章拼命想做官,彭玉麟拼命想辞官。当然大家这么说倒不是要贬李鸿章,事实上在官场绝大多数人都是拼命想做官的,大家这么说,是想突出这个彭玉麟太奇特了,奇特在哪儿呢?就是他拼命辞官。彭玉麟拼命辞官,可以说在清代政坛甚至在中国古代的政坛都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六次辞官,第一次是任命为两江总督,他开始安排自己人在各省要务,相当于省长的巡抚,他推荐了三个人,尤其是密的巡抚推荐了彭玉麟。结果他连续三次辞,我当兵的,我不能做。朝廷出乎意料,几次发现他坚决。后来给他兵部侍郎的虚衔,到了同治四年,上上下下只有一个人交口称赞,就是彭玉麟,真正品行高洁,他说“三不要”,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这人是真正三不要的人,越这样的得给最重要的位置。朝廷给他肥缺漕运总督。这个官主管苏浙等八省漕运,最肥的,所有人都向往,他坚决辞。他还是带水军。同治七年,没有官职,他辞虚衔。说自己当初本来在家给母亲守丧,得补。第四次在家守了四年丧,一事引起上下想起他,皇帝要结婚了。大典上得有德高望重的人来做弹压大臣,大家觉得他适合。于是请他出来做。他不好拒绝。只好官复兵部侍郎兼弹压大臣,皇帝结婚结束,他立即辞去兵部侍郎和弹压大臣的职务,连慈禧都感动了。要求得想办法让他担任一个官职。吏部想一着,长江巡阅使。这是临时创立的。每年只需在长江上巡游一下。他接受了。第五次是光绪七年,重要位置空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除直隶总督外,这是第二重要的。所以再加上南洋通商大臣,不得了,可见朝廷倚重。他还不出来。朝廷没办法,这个位置又太重要了,怎么办呢?问左宗棠愿意不愿意,他不客气。愿意。就给了他。
光绪九年,彭玉麟老拒绝理由是军人,给军队的位置干。只有最高的职务,兵部尚书,请他。他还是不肯。几次催促,他几次请辞。几个月后,朝廷以为还是不出山,突然加急上报,内容简单,没给别人,给我吧。这奇怪。从来不要官,第一次主动要。是他晚节不保?还是想通了,还是有其他原因?简单的原因是中法战争爆发了。军人的信仰是马革裹尸,他听到消息,虽然六十九了,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前线,镇南关大捷,正是他领导下少有的军事辉煌。中法战争节节胜利。当时主政是李鸿章,他主和,彭玉麟明明胜利,朝廷却主张议和,彭玉麟上书不可和谈的理由。必须一战。但是软弱的清王朝被打怕了,最后还是和谈了。最憋屈了。彭玉麟愤而辞官。一生六次辞官,用实践践行了三不要的信念。爱民爱家爱国,想不到晚清有这样的人。所以很多人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晚清,这得说到曾国藩的识人。曾国藩请彭玉麟像刘备请诸葛亮一样,真的是三顾茅庐。曾国藩做湖南团练大臣,想把团练绿营一起合练,导致绿营兵变,差点要了老命,他狼狈跑到衡阳去了。他想明白了,要想有所作为,得有自己的队伍。人才最重要。曾国藩清楚,得遍招学生故旧,到处访求人才。
两件事,让他下决心请彭玉麟出山。一是咸丰二年,他到落第秀才,给杨家打工。一次湖南耒阳有农民起义,商户听说,都跑了。但家业在,杨富商怕没人看,也不知道彭玉麟是奇才,你能不能帮我看家?答应了。彭玉麟看家看铺子,邻居跑了,就他不跑。彭玉麟说我没答应就算了,我答应了,坚决不走。运气好,传说起义军来,实际没来。名声一下来了。第二次起义军又传说来了,他家又跑了,只剩下彭玉麟一个人在家了。能行吗?他发府库之兵器,组织当地军民自守。一身好功夫,剑法出神入化,守住了耒阳城,大家惊奇不得了。县令举荐他为当地绿营把总,结果他留下书信一封,回老家了。这是人才呀。双胞胎守住一座危城,得请他出来。曾国藩想想自己亲自去请,一顾,果然是破屋,穷。但是曾国藩一见,眼前一亮,太帅了。眉清目秀,淡定从容。彭玉麟有外号雪芹,人称雪帅。这是贫贱不能移呀。结果曾国藩说明来意,出乎意料,彭玉麟断然拒绝。曾国藩在衡阳是湖南团练大臣,无人能比,亲自来请,还一口回绝,这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所以曾国藩败兴而归,但他也有收获。他发现奇怪的事,穷,但在屋子里铺满字画。是自己画的。画都是一个内容,都画的是梅花梅树,他不好意思问,一打听,感动呀。原来有一个故事,彭玉麟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心地善良,救一个拐卖的女孩,他叫她梅小姑,两人同岁,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心底有了对方,但是长大了,这话不好提,辈份不合,外婆反对是因为算命,两人八字不和,坚决不同意两人的事。彭玉麟要回家,父亲在老家,他要回去了,跟梅小姑分别,他发誓不负一生情意,定要回来娶你,是现实不可靠。父亲死了,母亲坚决不同意,张罗着让他结婚,他是孝子,没办法,只好结婚。那边苦苦等待,相思成疾,舅舅作主嫁给了别人。两年收到病逝的消息。彭玉麟心中大悔。后来一生对梅小姑忏悔,要尽一生气力画十万梅花,祭奠。后来妻死了,坚决不娶。一生不再娶。最后用尽一生气力画了十万幅梅花,被称为最痴情的高官。把梅花画绝了,被称为兵家梅花。成了清代画坛双绝之一。他写过诗:“生平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一生极其节俭,仅一老兵相随,有关梅的诗也是非常多。曾国藩感动得不得了。血性男儿。这正是要找的人,二顾,还没请出来。彭玉麟不出来,理由是守丧。曾国藩细细琢磨,想明白,想到法子,一定能请出来。说到他的用人观识人观。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他还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堆。“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这个忠义血性论不是和平时期提出来的,是乱世中提出来的。彭玉麟是最典型的儒家传统知识分子,最符合他的识人标准。在寻访彭玉麟过程中才提出来的。他想到的方法就是不提任何条件,所以三顾,就讲,他也是在守孝,长谈后,信仰观打动了彭玉麟。彭玉麟一出山曾国藩高兴了。彭玉麟对水军作战有一套,就让他负责水师。洋务运动起点就是从海军开始,正是彭玉麟帮他做。组建起最早意义的海军。这是公认中国最代史上中国海军的缔造者。这与曾国藩的识人有关。用忠义血性请出彭玉麟,实在聪明。用信仰观感动他是太聪明了。像彭玉麟这样的人凤毛麟角,难得一遇,靠这样的一人,肯定不行。遇到其他人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十一)《用人四部曲》
我们都知道,曹操有一句名言,很简单四个字,唯才是举。意思也很明了,现在都成成语了,只要但凡是个人才,我就用他。但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我们平常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要说两小儿辨日还难倒孔子呢。两小儿算有才吧。要说全才,那谁也不能像诸葛亮那样,诸葛亮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500年才出一个。就算是诸葛亮,那也有短腿的地方啊,是不是?武不能上马征战,谋略虽好但是他没听魏延,兵出子午谷啊,而且还挥泪斩了马谡,这说明他用人也有责任。
所以就算《三国演义》中的“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把诸葛亮说得跟神一样的,那也不能是完人,是不是?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呢?什么样的唯才是举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唯才是举呢?当然,曹操说这句话,他自己做得很好,他在唯才是举上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在唯才是举上做得更科学、更有现代社会学意义和人才学意义的,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那曾国藩不仅自己做得非常独特,做得非常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而且他还特别把这一点当做心得体会,在他的家书、家训里头传授给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
那么他的唯才是举独特在哪里?看两个例子。一是塔齐步的例子,他到长沙组织团练,这相当于民兵组织,与政府军绿营整合训练,想训练出自己的队伍。他是湖南团练大臣,想整合绿营,就越权了。幸好,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非常支持他。曾国藩就大张旗鼓地训练两军,问题是还得有底下人支持。绿营也得有人呀。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在绿营中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样就能令行禁止。他就琢磨在绿营中发展自己的亲密的人才队伍来呢。晚清政治腐败,大家要交际就得吃喝得公关交际。他很少参与,他的方法独特,天天在绿营的驻营地瞎转悠,微服私访。每天兴冲冲出去,郁闷地回来。几天一无所获。曾国藩有一天晃呢,看到一位将官,曾眼前一亮,这个人穿着将官的军服,但是脚上穿着草鞋。曾国藩就上前搭话,这人看到他是忠厚长者,就跟他说是绿营守备,叫塔齐步,曾国藩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先前跟张亮基聊天,
第二篇: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之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之“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101老大 发表在 三晋大地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144-1.html 发表时间:2011-4-23 23:33
(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
(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 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 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
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 无地自容。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进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这专指女色。
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 说漂亮。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同学拗不过,只好交出来看。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这是不检点 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把自己痛骂了一番。
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不检点。所以父亲要他节欲不是空穴来风,后来他给自己写过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
再来看看节劳与节饮食,其实这两个节与节欲是一回事,也是浮夸等。与朋友们在一起,天天吃饭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在无聊中度过。他也说这样也蛮累的。但是乐 此不疲,后悔却不悔改。一次去同学家聊天,半天才出来,出门看到同学,被拉着要去看杀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后两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后悔了,想想自己理学 自命,要做儒士,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吗?这次先后悔了。但是,不好驳同学面子,也没看过,所以犹豫,徘徊良久,始归。
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节欲,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这
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当时曾国藩是翰林院的学士,那是一个 非常清闲的闲职,根本就不劳苦。而且曾国藩天生就比较瘦,从来没胖过,那么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到底从何而来呢?父亲能看得下到头这些吗?回老家写信 告诫儿子。当然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对欲念难把持的人。他觉得这也非常丢人的事。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 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 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 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
(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 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 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 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 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 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这一天,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 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 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 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
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
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 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 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开启了一门学问。一生五百多个显微镜。开辟了微生物研究领域。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等。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这首先就是要能安静下来。这个极端例子最能印证。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如果从他身上学一点守静的道理,这个讲座就不算白费功了。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
第三篇:【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
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当时名人中他最笨。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 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他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老师来迎接。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汪老师哭笑不得。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火烧靖港。一下子水师乱了套。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这些新兵全往后跑。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他斩了一个。大家愣了。还接着跑。他够不着斩了。气得无可奈何。手下都急了,叫他跑。把他拖上战船。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手下人不敢说话。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乃移居城南妙高峰。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成大业者不拘小败。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消息传来,他不死了。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 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对质时,情绪失控了。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 首先是自我教育。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不卑不亢。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更难得了。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
第二集、无一日不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 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奔着东南去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这不是小数目。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游山玩水,花完了。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左眼瞎了。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有钱就喜欢买书。二十三史,非常喜欢。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到家门口,后悔了。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着父亲臭骂,结果这个爹不一般。是好爹。听说儿子哭诉后,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父亲不愧于这名字,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有时,平常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大得多。此后两年,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这两年过得拮据。两年后要去参加考试,还得借钱去考。一路到北京,奔长沙会馆去了,只三吊钱了。但是这坚强的信念,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曾麟书的父亲曾玉屏,对曾国藩影响极大,本是纨绔子弟,被人耻笑无知,这成了一个契机,从此痛改前非,成了当地小富户。但他没读书,有钱可是家也旺不到哪儿去。所以他下决心要耕读传家。所以培养儿子考科举,没培养出来,倒是把孙子培养出来了。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有钱未必是好事,只求代代有秀才,这是读书的种子。所以曾氏家训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最清最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后,不考了。跟父亲说不喜欢为科举读书,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骇人听闻的。几个叔叔说他疯了,曾国藩是科举的出身,听说儿子这样,问他,想学什么?西学。当时了解的人不多。好呀,支持你。后来曾纪泽成为早期少数了解西方的人。曾纪鸿也是不喜欢科举,尤其不喜欢文史,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支持。后来曾纪鸿自己努力把圆周率推到了一百多位,了不起。所以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绝不止是为了应付科举。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读书多小得心脏病。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问题是怎么读书呢?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
第三集、撑起两根穷骨头 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三集《撑起两根穷骨头》。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什么字呢?穷。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所以有许多老乡。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的乡绅富户。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第二,他到底有没有留官银为遗产呢?有多少遗产呢?多少应该有一点。一个例子可以反证,他两个儿子后来当朝为官,家庭教育下,向来清廉。曾纪泽做到外交家。明确写他一生尤其是英法大使时,把工资拿来工作中去,一向勤俭持家,不买新衣,弟弟更穷。一次,曾纪泽出使英国,曾纪鸿生病,得看病,抓药,这个钱都没有。他们一直拮据。药钱都没有。怎么办?跟大哥借,但想想算了,他家也穷,哪有钱借给自己呀?这时,曾国藩也没死多久,事实证明他们两个也品节高,怎么没钱看病呢?万般无奈下左宗棠听说后热泪盈眶,教子有方呀。慷慨解囊,为他雪中送炭,度过难关。曾国藩家并不富,是曾家家族是首富。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他们兄弟多,曾国荃一般在军中被称九帅,他贪婪,带兵狠。当时曾家五兄弟如狼似虎。最狠的正是曾国荃。他丧尽天良的是屠城。纵兵抢钱。知弟莫若兄,所以写信时说得守贫穷。拿自身为榜样,希望能让弟弟走上正途。但是几个弟弟在清廉上没办法。曾国荃最会抢劫,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入俭难。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四方响应,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镜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
第四篇:《百家讲坛》郦波评《曾国藩家训(全)》读后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
------看曾国藩的人生境界
12年6月22日到7月28日,在www.xiexiebang.com上观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共27集,上部14集,下部13集)》深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以后能结合人生的经历逐渐提升人生境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一集,郦波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哲理性的解说将曾国藩家训评说的绘声绘色、富有深意。关于这个节目,郦波老师对整体的框架有自己的解释,整个曾国藩家训的内涵的评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修身齐家——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讲他的识人用人——立人达人;光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还不行,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讲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自我观之,曾国藩家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仅仅观看教育片是不足以深入其中的,希望今后能看到相关方面的更多产品。
郦波老师首先用上部前八集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的自立自达。从其中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立自达最重要的就是贯穿于自立自达始终的“恒”和“趣”字。“恒”字讲述了人生的三层境界:一曰自立,即青年阶段信仰、志向、价值观的形成;二曰自信,即在人们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后能处理事情,驾驭环境,驾驭时局的能力,既要有自控能力,也要有控制能力;三曰自省,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提醒、自我要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存要求,这样人生才可以生生不息、永不止步。“趣”字讲述了三个方面:一曰对个人的意义重大,志向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向上的、愉悦的情趣下才能塑造有意义的人生;二曰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家人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赏识教育;三曰对团队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该注意团队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积极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没有“恒”字,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而没有“趣”字,人生的目标和动力就缺少了积极的、昂扬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而曾国藩的自立自达还着重于人的品性的六大方面。一曰“自我教育”,曾国藩能对自己的错误、缺陷做到认真、彻底、切实的自我教育;二曰“读书”,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三曰“注重‘穷’”,在官场上穷是保身之道,在人生中穷是善身之道,仁爱忠恕、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最高信仰;四曰“主 ‘静’”,改掉年轻人轻浮浮夸的毛病,主张记日记,静坐,有敬畏之心和慎独,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五曰“以‘诚’字克‘傲’和‘惰’,以“勤”字养品、养生、兴家和”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教育我们要早起,要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六曰“家庭观”,家庭是万事的根本和根据地,教育我们要和以治家,勤以持家。从这些修身养性的根本方法来看,曾国藩真正做到了以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这个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其次,郦波老师用后六集向我们讲述了曾国藩家训的立人达人思想。曾国藩的识人用人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曰“根本原则”,以 “血诚”为做人的本分、立身的根本,既要讲原则性,也要讲灵活性,要摆正思想、摆正位置、摆正心态;二曰“用人的基本原则”,忠义血性为根本,才堪治民,不怕死,不计名利,耐受辛苦;四曰“用人四部曲”,广收的人才意识,慎用——会用人才,勤教(团队组织者要按照拟定的方向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严绝——领导者要驾驭人才队伍,人才环境要稳定、有序;四曰“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不妄自尊大,切与实际、勇于实践、博采众长,有着长远的规划;五曰“挑选接班人”,追求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六曰“从 ‘任人避亲’到‘任人唯亲’”,曾国藩是儒学大师,提倡用人避亲,其次他也希望弟弟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修齐治平成就功业,而不仅仅在自己的庇护下,难以成人,所以起初办团练用乡谊——共同的事业、信仰,而不用亲谊——求家族利益,在自我经历和人生磨难中,他逐渐认识到家才是人生的大后方,只有众兄弟齐心协力才能挽救家族命运,所以逐渐倚重亲谊。曾国藩的立人达人虽然是一种用人思想,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内省自己,努力让自己形成良好的人才素质,对己、对人、做事都有好处。
郦波老师用了整个下部整整十三集的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上部的对己、对人、对事的“知”的基础上,建立的 “行”,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是怎样做到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知行合一。
一曰“逆来顺受”,即不是简单的拒绝,简单的拒绝会对一个系统造成破坏,也会激化矛盾,更不是屈从,本质上是一种化解和四两拨千斤的艺术;二曰“戒多言,莫纠缠,少争论”,因为争论容易导致意气之争,争论的本质就是纠缠,对内属于内耗,对外没必要,另外对于利益方面的争论是没必要的;三曰“先晓事,后办事”,要有判断,要高明和精明兼具,要有原则,要有灵活;四曰“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告诉我们忍只是小境界,让才是大智慧,退让是小境界,进让才是大智慧,以及共盈才是大智慧;五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对于团队人才而言,第一,扬善是奖励机制,是核心,规过是防范机制,是基础,第二,规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扬善有利于个人的进步,第三,规过要讲究方式、方法,第四,扬善也是一种修行;六曰“上场当念下场时”,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七曰“刚的智慧”,曾国藩《挺经》的刚有三个层次:第一,不是性格上的刚烈,而是一种临事之刚、入局之刚,第二,不是刚愎自用的刚,而是一种自胜之刚,第三,不是克人之刚,而是克难之刚、克惰之刚;八曰“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心中自有定见的三层内涵:第一,遇事有主见,第二,不是顽固不化、固步自封,而是对一个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第三,这种定见来源于对人生信仰的追求,源于对人生追求的坚持;九曰“五到五勤”,眼到和眼勤,心到和心勤,身到和身勤,手到和手勤,口到和口勤;十曰“男儿要倔强”,男儿要挺住,也要挺过去,挺到底;十一曰“困而知,勉而行”,要将高效率和高投入的行动力转化为执行力,曾国藩关于完美执行力的内涵:第一,执行力首先要以忠实的执行能力为基础,第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第三,要有措施和细节上的操控能力;十二曰“有主义的团队”,曾国藩打造团队的四个方面:第一,高薪养廉,第二,激励政策,第三,教育和培训、品牌建设,第四,打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十三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站在最高境界看到人世的各种诱惑、各种景象,只有站的够高才能不为诱惑所动,凛然超越,就算花无数也不能动摇其心智,这个心智就是流水高山心自知。而曾国藩立志做的就是圣贤,并非雄图霸业,所以面对各种诱惑可以泰然处之。
纵观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强烈的冲击着我的心灵的是曾国藩对于传统儒家文化推崇,他的人生信仰的根基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却又不失生命力、生机,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信仰。如果有人想问是什么造就了原来只是一个笨小孩,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大儒,同治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手开辟了洋务运动使得中国近代史从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跨进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天下英才尽在曾幕,拥有神州第一幕府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呕心沥血写出了千古第一家训,教育智慧泽被后人的曾国藩?那么我想说:“最根本的是信仰成就了曾国藩,没有了对于儒家文化的修齐治平的人生信仰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的忠诚,曾国藩无法形成完整的、向上的世界观,并形成富有现实意义的方法论,真正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知行合一;在这个人生信仰之下,我认为,曾国藩做人、做事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持“恒”、“趣”二字”,没有“恒”,就没有为圣贤的志向,没有“趣”,也就没有奔向目标的动力与生机、生命力。而他的知主导了他的行,行经过打磨又丰富了知,这样知行合一生生不息。而其他的品格和做事的方法都可以在对信仰的追求中,在对“恒”和“趣”的坚持中慢慢练就,这种练就寓于内省、读书、守穷、处静、克傲和惰、治家、为人处事之中,可谓面面俱到。同时给我以强烈启迪的是曾国藩家训中的感人肺腑的事例和一些曾国藩名言,这些事例和名言以生动活泼方式闪烁在现代人的脑海中,连绵不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升华着我们的人生,必将对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新的思想变革,必将用他的智慧造福人类。
第五篇:百家讲坛讲稿文字材料:曾国藩家训 上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143590263.doc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主讲人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
143590263.doc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
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
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
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
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
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 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 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一)《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
143590263.doc
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 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 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当时名人中他最笨。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143590263.doc
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
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他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143590263.doc
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消息传来,他不死了。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
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对质时,情绪失控了。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
143590263.doc
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二)《无一日不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 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
143590263.doc
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143590263.doc
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这不是小数目。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游山玩水,花完了。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左眼瞎了。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有钱就喜欢买书。二十三史,非常喜欢。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到家门口,后悔了。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着父亲臭骂,结果这个爹不一般。是好爹。听说儿子哭诉后,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父亲不愧于这名字,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有时,平常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大得多。此后两年,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这两年过得拮据。两年后要去参加考试,还得借钱去考。一路到北京,奔长沙会馆去了,只三吊钱了。但是这坚强的信念,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
143590263.doc
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
143590263.doc 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 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
(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 一个
143590263.doc
字,什么字呢?穷。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所以有许多老乡。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的乡绅富户。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
143590263.doc
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入俭难。
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 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四方响应,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镜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
143590263.doc
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
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
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
143590263.doc
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 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 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 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
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无地自容。
143590263.doc
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下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
143590263.doc
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 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
(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 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
143590263.doc
这一天,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
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
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
143590263.doc
世界上
143590263.doc
字傲。这道理带兵经验来看,都是。他非要以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呢?与他与李鸿章的公案有关。李鸿章是安徽人,是曾国藩认为最好的学生。后来曾死后,李鸿章常说我老师如何如何,说明二人非同一般的关系。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鸿章正是以年家子身份投于曾国藩门下,李鸿章个子高,143590263.doc
狠狠地痛骂李鸿章一顿,但是没想到曾国藩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平静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顿早饭吃得不同,曾国藩喜欢聊天说笑,今天一句不说,谁也不敢说话。结果,整个食堂不闻人语响。都不敢有动静,李鸿章想,这是自己导致的,压力大,紧张,半天,曾国藩吃完了。曾国藩站起来,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就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呆若木鸡。但是曾国藩一句话的效果好,这以后再也没睡过懒觉。倒是李鸿章让曾国藩越来越满意。曾国藩为什么不让人睡懒觉呢?为什么只说守诚字呢?
中国历史上最沉痛的近代史的开端,百姓民不聊生。晚清政治腐败,极其混乱时期。曾国藩觉得“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不若自习勤劳,犹可稍求一心之安”。天下败乱成这样子,作为一儒生,要担兴亡之任,更可怕的是人心的败乱,已不成样子,正本清源应该是一两个君子来正人生正社会之楷模。我愿意做这样的带头示范的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是诚。加大到血诚的地步。曾国藩愿意做这样的人。要做到,最应该防范的是傲与惰。像李鸿章,在湘军中为幕僚,因是学生,被器重,特立独行,是傲,睡懒觉就是惰。要治惰与恃才傲物,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知道这个诚对曾国藩意义有多大。所以李鸿章痛改前非,从来不睡懒觉了,从起早做起。
(曾国藩成功地纠正了李鸿章睡懒觉的毛病,但是根据记载,曾国藩小时候也是一个爱睡懒觉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虽然曾国藩一再强调傲和惰是最败人的两个字,我们也知道如果一个人太骄傲或者太懒惰都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偶尔懒惰一下,难道就真的会毁掉我们的人生吗?)
143590263.doc
惰就是懒惰,又不同,懒是什么也不做,而惰是惰性。梁实秋先生说,“我自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然而悔之晚矣。”我常读这段文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被浪费了。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时间。混过去了,知道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无聊的事。是他能超越了自己,曾国藩怎么超越呢?就是勤。甚至可以说,他一生成就都建立在这个字上。他是笨,背书背不好,但同样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他小时也睡懒觉,被父亲痛骂一顿。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刻骨铭心。一辈子再也不睡懒觉了。早起有三条好处:一是时间多了,就算比别人活得长;二是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三是勤就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他的家训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①勤在个人,养生,儿子体弱,常写信告诉他不要吃药,他一生不相信吃药,药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饭后要走千步以上,扫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种菜蔬。这些对养生。②勤在个人养品,引发其他优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脚口脑事,多问,多思考,一定能明白儒家仁义之道。
(曾国藩为了超越自己身上的惰性,专门以一个“勤”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特别重视早起,无论熬夜多晚,143590263.doc
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打胜打败无所谓,看重的是树立勤奋的典范,他能做到,大家就会跟着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他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马上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多少事呀?所以一生勤奋,但是我们说,过犹不及,勤与劳常组合在一起,到积劳成疾,就有点过了。他六十二岁,不长寿。虽然有患病原因,也与积劳成疾有关。他写过名联,“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后来也说,天下就有一个地方容易待,这是哪儿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六)《小家里的大智慧》
(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143590263.doc
下。33岁时,他发了一笔横财,但是物极必反,引发了他的家庭危机。他在翰林院当翰林。工资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农民家庭,本来就穷。花了血本上了学,端了铁饭碗了,得往家里寄钱,他家人多,兄弟九个呀。欠了一屁股的债。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话,想作秀,没必要做这种事呀。这话重了,尤其在兄弟间。但他说这两句话,觉得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当时想法有没有作秀,好象没有。虽然没有,对我也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所以我感谢你们提醒我。下边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资助也不是不对。还说,我确实失察了,没想到欠了那么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还不同意,就听父亲
143590263.doc 的。最后还有好长,写看到你们的信,好高兴呀。文风与字都有进步。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课。还说,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可以跟你们交流一下。一封长长的家书,出人意料。他在这封家书里是长兄的风采。弟弟们羞愧难当,财务危机安然度过。还有两点疑问。
不宽裕时,为什么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倔强的他为什么如此温良?他是标准的儒生,号称朱熹之后理学唯一传人,修身与平天下间不是断裂的,最现实的是齐家。家国天下,中国人对家非常重视。家这个字,文化信息丰富。上边是房子,下边为什么是一头猪呢?宝盖是阳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一是部落会议场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时,远古最重要的是猪。那时都是野猪,不容易得到。当时家祭,所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这个家自然无与伦比的重视。他的家观念是: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一个人能否有成就,有没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决定的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所以给他们曾家的老屋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八本堂。他们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盖完之后要题个门匾,现在你去湖南,已经改名叫富厚堂了,后来他儿子曾纪泽改的这名字,原来曾国藩起的叫什么?八本堂。为什么呢?他说人生有八件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说过去的,说了人生的八条根本。
但是,这个房子为什么叫八本堂呢?就是这八条根本的根本了,都在这个牌匾上。也就是说,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其他都是
143590263.doc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生难得成就。所以,曾国藩认为家是人生的根据地。
143590263.doc
他提了八宝饭。曾国藩在他的治家理论中,还提到了一个“八宝饭”的家训,那么这个“八宝饭”是指哪八宝?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家里人都得读书;要种菜,自己种;养鱼;养猪;早起床;扫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宝是与领里间亲戚间要和气。家族兴旺家庭才能更兴旺。这是大局观。这八个字是要他们身体力行,才当得起一个勤字。但是
143590263.doc
年时代的曾国藩,讲了克勤克俭的曾国藩,讲了能够忍以成事、静以修身的曾国藩。但是,讲了这么多曾国藩之后,我怕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了。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人怎么过得这么苦啊?怎么这么每天都受罪啊?就算是他有成就,那人生像这种过法那我不过,这活着多没意思啊?是不是?事实上,这就是我说的那个误解,我担心的那个误解,很多人误解很多有成就的人生只有辛苦,没有愉悦。只有含辛茹苦,没有趣味。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远看的时候觉得是这样,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这些有成就的人的人生,我们会发现真实的事情不是这样,他们和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模一样。就曾国藩而言,如果说他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自律和自省的话,除了这个之外,一定还有一个关键词,叫什么呢?趣味。用一个字说,就是趣,有趣。其实这个人特有趣,你要是真的能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生活的点滴,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理学大师,所谓的儒学传人,所谓的中兴名臣,所谓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这个评论是当时的共识。他的同事学生都认为他有趣。比如他的接班人李鸿章就说,我老师最是有趣。他举例子,他原来在他手下为幕僚,他和所有同僚一起吃饭,为了沟通感情,还主张吃完聊聊天,说说好听的段子。而且,其实他自己最喜欢说。他一次吃完后,说他曾纪泽前一段新婚,曾国藩从老家的家眷接到总督衙门,儿媳妇不错,进来也要家教。尊老爱幼,孝敬。很快融入克勤克俭的曾家门风。都要干活。曾国藩毕生没买过几件新衣服,多是自己家织布做的。儿媳妇不错,勤劳,常常织布到深夜。曾国藩满意,但是曾纪泽不满意。新婚呢,最浪漫时,结果老婆自觉过头了。不睡觉,老织布。曾纪泽憋得很,忍不下去了,一天看完书,睡了。睡不着。火大,发火了。老晚了,静了。曾纪泽大喊了,朝他妈发火。吵得我睡不着觉,把纺车砸了吧?总督府都听见了。曾国藩也没睡着,支起身一听,接着喊了一声,你也把你那部
143590263.doc
砸了吧,我也睡不着。新婚姻跟婆婆学的,媳妇不敢睡。曾国藩家训有趣,但是他在同事面前不在乎。聊聊天时说给大家听。讲完后,当时所有人都喷了。自曝家底,这胸怀没人可比。所以,李鸿章说虽然辛苦,有意思。好玩,老师有趣。
曾国藩有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心里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得生机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落实到趣上,不止是说笑话逗乐,对人生而言这种趣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对个人有重大意义。做人得有志趣。志向为主,趣有辅助作用,是可以动全身的辅助。在乐观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趣本质上就是自然的本性。在人生可能叫纯粹,爱情上可能叫纯洁。每个儿童,来到世间都有这种纯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长中,渐渐地成熟,老于世故了。成就就是两头不再长、中间开始长的,曾国藩一生都保持这种纯真。他身上这种天真烂漫不去。十二岁时,离家六里去读书。贪玩,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有时走着就要他背书。他跟同学一起走,六里足够玩的。曾国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庙,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小朋友们幸灾乐祸。立即告状。你父亲一听,火了。当地人迷信,怎么能这样呢?得倒霉了。恼火。当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顿,他恨这个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吗?害我。
143590263.doc
143590263.doc
弟子写下的孔子言行,得维护孔子形象,怎么记下这样的糗事?不可能,是报复,这么想,是丧失了人生的智趣,这样写是为了记下充满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优秀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这体现儒家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所以趣才有生机活力与智慧。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那么在曾国藩看来,修身中终极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八)《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向来都是毫不隐讳直接记录。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心路历程。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这句话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要做到却也并非易事。在曾国藩青年时期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是折磨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曾国藩费尽心思和它苦苦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么曾国藩最终是怎样战胜自我的呢?为什么看似无关紧要的戒烟行动最终会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
有个词叫盖棺定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等一个人生命结束之后,给他一个总的评价。那么这样一个总的评价既然是定论,所以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和概括性。
但是要说到曾国藩,我觉得对曾国藩要是盖棺定论的话,只要一个词就够了,哪一个呢?自省。对于曾国藩来讲,这个词确实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词,可以作他一生的盖棺定论。有两个原因:
143590263.doc
省论的是孔子 的学生曾子,曾子很有名,我们说的四书五经里的《大学》,据说就是他写的。是孔子与孟子间过渡的重要桥梁。曾子有句名言,很多人都以为是孔子说的,因为在 《论语》里头。其实是曾子说的,说的什么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反复的自省,自律自省。这个“三”不是就说三次,这个三是指多次的意思,每天多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有名的自省论,就是曾国藩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他们曾家的老祖宗曾参说的。而反过来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里儒生去实践这种自省论最最典型、最最突出的可以说就是曾子的这位后代,曾国藩。这是一个原因,从遗传上讲,我们看自省非他莫属。另外一个,后代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中、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一个典范。你不要说别的,你就看他那个写日记你就知道,他自打29岁 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一直到死基本上没断过。就是这个毅力那就不得了。死前一天还坚持在写,眼瞎一只还坚持写。后来手抖得握不住笔,还坚持写。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他不觉得写日记难,他觉得最难的是戒烟。十七岁的曾国藩就染上了烟瘾,本不当回事,觉得没什么,但是二十一岁时,转学了,到涟滨书院读书,山长叫刘元堂,懂得赏识教育,觉得曾不错,常夸奖他,曾就是在刘元堂的赏识教育下,立下人生志向。刘元堂特别欣赏,他也特别佩服刘元堂。有一次,平常和颜悦色的刘元堂看到曾抽烟,非常恼火,一顿痛骂,我看错人了,我觉得你有才,没想到染上这种爱好,百害无一利,怎么看得出是有志之青年?想想,我们中学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不当一回事,但是这个刘校长,对他一向和颜悦色,他一向佩服的,当头棒喝,让他痛定思痛,一下子对自己抽烟深恶痛绝,有什么好?这改不了,还谈什么志向,痛下决心,要戒烟了。还正式宣布戒烟。改名立志,正式改曾子城为名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为居武,改号居武为涤生。解释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昨天的曾
143590263.doc
国藩死了,从今天开始,一个新的曾国藩出现了。这份决心,看出这个人气势有多大。
一开始,坚持了一两个月,这太不容易了。关键是环境,同学都抽烟。别人瘾不大,不需要戒。但是他瘾大,有事没事在你面前抽,对他是致命诱惑。他看着都难受。他在日记中 回忆说:“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食不甘味。嘴里难受,浑身没劲。但是发誓了,强忍了两个月,实在忍不住了。后来又戒了一二次,还是反复不已。后来不好意思在这儿呆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呢?转学了,转到了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他觉得有机会洗心革面,原来戒烟,同学天天在面前抽,诱惑他。现在转学,没人知道 他抽烟,就可以励志戒烟。但是想想,还得搞仪式,来督促自己,找朋友作证,把最喜欢的烟具砸了个精光。气势足,也跟同学讲,明天起再不碰烟了。但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上,这是给自己找借口。所以不久,曾国藩有问题了,考中了举人,难免吸几口。考进士考不上,也难免抽。得意失意都抽,又离不开。一直戒得痛苦但是思想认识还是清楚的。他说:“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他认识抽烟百无一利。这认识清楚,但是,十年中,认识一点没动摇。怎么办?观念上否定,习惯上改不了。三十一岁时,跟唐鉴倭仁学会了克服毛病,修身养性后,三十二岁时,深秋,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拿出烟具来,准备抽,要打火,突然看到烟具,呆了半晌,看完了,默默地起身,出去拿了把锤子,平静地砸了烟具。这是最关键的
143590263.doc
不要耗在床上。四是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五是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六是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些错误。七是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篇。八是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
143590263.doc
句“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阅历丰富后,能自控的能力。三是自省。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生会真正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顺与逆都能清醒,不会得意忘形。虽然不提戒烟,跨越了,从此以后,安静地处理了以前的最大恶习,完全戒掉了,这是人生成果,有益。
后来还提到一 件事,还有,戒棋,特别喜欢下围棋,水平不算高,但喜欢下。曾国藩观棋不语都做不到,日记里也记过。大声嚷臂,几欲自代。这是瘾大水平臭。他自省应该改掉,太耗时间。得戒,日记也经常写。比起戒烟来,基本上是行动的矮子。戒棋基本只能戒一晚上。死前都没戒掉。其实我觉得他没必要较真,围棋不是一回事,乱世中需要从容布局落子,事业人生都像棋。这个下棋对于他放松有帮助。所以他戒不掉,他可爱在他认识不到这一点。临死前还有这个苦恼,戒不掉呢。他不特苦闷呢。没戒掉,倒真可爱了。如果都戒掉了,完美了,不是人了。那就成了神,没有人间的教育意义了。守住自信守住恒,达到儒家的高境界。只要修身好,就可以齐 家治国平天下,他并不这样认为,还不够。这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九)《居官以坚忍为
143590263.doc
则的话,你就处处寡合,处处不如意。曾国藩一直是一个臣子,他有一个终极领导就是皇帝,这种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说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那么,什么是为人臣的本分?曾国藩又是因为什么跟咸丰皇帝发生了冲突?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会有什么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
143590263.doc
折子,这简直就是在痛批咸丰皇帝。还害怕皇帝看不到,上朝时,把这篇文章背了上来,他奏的事就是这篇折子,背了下来,湖南口音重,怕听不到,加重音,当着满朝文武骂,大家一听,都呆了。曾国藩获得震撼的演讲效果。他批什么?三条:一是防琐碎之风,上台后,心血来潮,突然想起什么事,都无关紧要,导致前线战败。责任在你。咸丰恼火,责任到自己身上了,他火了,年轻,不知道该不该发作,大臣们看出不高兴,有人使眼色给曾国藩,他却怕错背了,他根本看不见,接着背。
143590263.doc
家,文坛盟主,损他这个,气坏了。写奏折,江西的事,不管了。这次咸丰回答,知道了。
曾国藩傻了,自己的湘军给了别人,憋在家一年,一年后,咸丰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湘军指挥不动,赶快下圣旨,去带兵,这次曾国藩一句话不说,去了。这是两次有名的碰撞。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跟皇帝叫板呢?之所以敢叫板,看起来斗得热闹,但也有别有洞天处。
143590263.doc
忠诚,就是因为他认为忠君就是爱国。核心观念就是忠诚。做人要守做人的本分,人的根本就是忠诚。守住了就可以在纷繁的世务中成就自己。
二是讲原则性也要灵活。他的一生讲原则,但是有不乏滑处。江西一事,细想想,咸丰主动要求批评,他不是没来由地,不会杀头,最后一点事没有。可以树得忠臣之名,一上,这事惊动朝野。小皇帝登基,可以迅速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唐鉴提出推荐他为湖南团练副臣,一下让咸丰想起他来。险中求胜是有心机的。他还是以原则性为本。晚年给弟弟写 信说:“弟当以我为戒,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有时我的权谋还是讲究了一些,我觉得还是不好,再这么讲究对自己的德行有损,说出这样的话不简单。
三是摆正思想位置与心态。与咸丰有别扭,但是始终把自己摆在臣下的位置上。不是因为忠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批皇帝也是出于爱护。不因耿介不把领导放在眼中。后来慈禧杀了八大臣,垂帘听政,曾国藩听说,担心,他从两江总督提为直隶总督,他很紧张,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没接触过,这么厉害,不能不去呀。把谋略安排好进京见了。她三次召见,问他废话,全无关紧要,曾国藩失望。他写道:“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评价三个重要的人。慈禧太后才干平常,只会弄权,不会治国。这不行。皇上同治年龄小,没说过一句话,恭亲王聪明过度,轻浮不能成大事,早晚会与慈禧斗起来。甚可忧。朝廷没希望 了。看得准呀。后来不久果然斗了起来了。只留下了一个恭王府。晚年,因为曾国藩地位高,特意让曾国藩去处理,他讲究忠诚,流泪准备棺材去了,留下一句话: “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祸福而避趋?”然后去处理天津教案,留下终身遗憾。知道慈禧居心叵测,但是他坚守忠诚,摆正下级心态,硬头皮去做这个,这叫忠诚成 就了他,成了同治中兴
143590263.doc
这个忠诚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团队组织中没了这个,就没了凝聚力。对下级对同事对团队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十)《用人必先知人》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至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意思就是你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什么比识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你看,平常我们在民间传得很神,说曾国藩看人看一遍、扫一眼就能把一个人琢磨得八九不离十,明显这是民间夸张了。曾国藩自己说了嘛,见一个人识一个人怎么样,总需多鉴几次,亲加察看。说明他实践中去了解一个人或鉴别一个人的时候,是往往是亲自察看的。另外,还经常反复地琢磨、揣摩,总需多鉴几次。
那么我们就想问了,有哪些人是曾国藩“多鉴几次、亲加察看”挑选出来的人才呢?这里头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一个湘军大将重要的人物——彭玉麟。通过曾国藩请出彭玉麟,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人才观和识人观。
这个彭玉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历史地位,以便让大家对这个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号称是晚清中兴名臣之首,那么中兴名臣有哪些呢?当时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分别有两个四大中兴名臣。一个就是曾、胡、左、李,就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曾、胡、左、彭,就是把李鸿章换成彭玉麟。而且当时的人还特别喜欢拿李鸿章和彭玉麟比较。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李鸿章拼命想做官,彭玉麟拼命想辞官。当然大家这么说倒不是要贬李
143590263.doc
鸿章,事实上在官场绝大多数人都是拼命想做官的,大家这么说,是想突出这个彭玉麟太奇特了,奇特在哪儿呢?就是他拼命辞官。
彭玉麟拼命辞官,可以说在清代政坛甚至在中国古代的政坛都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六次辞官,143590263.doc 的信仰是马革裹尸,他听到消息,虽然六十九了,但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前线,镇南关大捷,正是他领导下少有的军事辉煌。中法战争节节胜利。当时主政是李鸿章,他主和,彭玉麟明明胜利,朝廷却主张议和,彭玉麟上书不可和谈的理由。必须一战。但是软弱的清王朝被打怕了,最后还是和谈了。最憋屈了。彭玉麟愤而辞官。一生六次辞官,用实践践行了三不要的信念。爱民爱家爱国,想不到晚清有这样的人。所以很多人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晚清,这得说到曾国藩的识人。曾国藩请彭玉麟像刘备请诸葛亮一样,真的是三顾茅庐。曾国藩做湖南团练大臣,想把团练绿营一起合练,导致绿营兵变,差点要了老命,他狼狈跑到衡阳去了。他想明白了,要想有所作为,得有自己的队伍。人才最重要。曾国藩清楚,得遍招学生故旧,到处访求人才。
两件事,让他下决心请彭玉麟出山。一是咸丰二年,他到落
143590263.doc
他发现奇怪的事,穷,但在屋子里铺满字画。是自己画的。画都是一个内容,都画的是梅花梅树,他不好意思问,一打听,感动呀。原来有一个故事,彭玉麟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心地善良,救一个拐卖的女孩,他叫她梅小姑,两人同岁,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心底有了对方,但是长大了,这话不好提,辈份不合,外婆反对是因为算命,两人八字不和,坚决不同意两人的事。彭玉麟要回家,父亲在老家,他要回去了,跟梅小姑分别,他发誓不负一生情意,定要回来娶你,是现实不可靠。父亲死了,母亲坚决不同意,张罗着让他结婚,他是孝子,没办法,只好结婚。那边苦苦等待,相思成疾,舅舅作主嫁给了别人。两年收到病逝的消息。彭玉麟心中大悔。后来一生对梅小姑忏悔,要尽一生气力画十万梅花,祭奠。后来妻死了,坚决不娶。一生不再娶。最后用尽一生气力画了十万幅梅花,被称为最痴情的高官。把梅花画绝了,被称为兵家梅花。成了清代画坛双绝之一。他写过诗:“生平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一生极其节俭,仅一老兵相随,有关梅的诗也是非常多。曾国藩感动得不得了。血性男儿。这正是要找的人,二顾,还没请出来。彭玉麟不出来,理由是守丧。
曾国藩细细琢磨,想明白,想到法子,一定能请出来。说到他的用人观识人观。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他还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堆。“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
143590263.doc
运动起点就是从海军开始,正是彭玉麟帮他做。组建起最早意义的海军。这是公认中国最代史上中国海军的缔造者。这与曾国藩的识人有关。用忠义血性请出彭玉麟,实在聪明。用信仰观感动他是太聪明了。像彭玉麟这样的人凤毛麟角,难得一遇,靠这样的一人,肯定不行。遇到其他人呢?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十一)《用人四部曲》
我们都知道,曹操有一句名言,很简单四个字,唯才是举。意思也很明了,现在都成成语了,只要但凡是个人才,我就用他。但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我们平常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要说两小儿辨日还难倒孔子呢。两小儿算有才吧。要说全才,那谁也不能像诸葛亮那样,诸葛亮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500年才出一个。就算是诸葛亮,那也有短腿的地方啊,是不是?武不能上马征战,谋略虽好但是他没听魏延,兵出子午谷啊,而且还挥泪斩了马谡,这说明他用人也有责任。
所以就算《三国演义》中的“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把诸葛亮说得跟神一样的,那也不能是完人,是不是?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呢?什么样的唯才是举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唯才是举呢?当然,曹操说这句话,他自己做得很好,他在唯才是举上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在唯才是举上做得更科学、更有现代社会学意义和人才学意义的,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那曾国藩不仅自己做得非常独特,做得非常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而且他还特别把这一点当做心得体会,在他的家书、家训里头传授给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
那么他的唯才是举独特在哪里?看两个例子。一是塔齐步的例子,他到长沙组织
143590263.doc
团练,这相当于民兵组织,与政府军绿营整合训练,想训练出自己的队伍。他是湖南团练大臣,想整合绿营,就越权了。幸好,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非常支持他。曾国藩就大张旗鼓地训练两军,问题是还得有底下人支持。绿营也得有人呀。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在绿营中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样就能令行禁止。他就琢磨在绿营中发展自己的亲密的人才队伍来呢。晚清政治腐败,大家要交际就得吃喝得公关交际。他很少参与,他的方法独特,天天在绿营的驻营地瞎转悠,微服私访。每天兴冲冲出去,郁闷地回来。几天一无所获。曾国藩有一天晃呢,看到一位将官,曾眼前一亮,这个人穿着将官的军服,但是脚上穿着草鞋。曾国藩就上前搭话,这人看到他是忠厚长者,就跟他说是绿营守备,叫塔齐步,曾国藩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先前跟张亮基聊天,刚好发现张亮基在看信,还说文理不通。曾国藩就问了一句,知道是建议,可笑的是文理不通。没搭理他,他又写一封,还不如上次的。曾国藩看,确实是病句一大堆,但是读完后,曾国藩也觉得没特别想法,但是署名就是塔齐步,不是汉人,是满人。一个满族人写的信,就劝他,说不定写的不如说的,不如约见一下,万一有才呢。他还真约了。谈完后,跟曾国藩说还不如写的。说的更是不行。根本不行。曾国藩就没当回事。这让他想起来了,说的不行写的不行,脚下却行,穿着草鞋,就请他到自己的衙门来。两人彻夜长谈,曾国藩感叹人才呀,光穿草鞋就是人才,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花拳绣腿的东西,没工夫,说明他吃苦。后来绿营叛变,曾国藩到衡阳练兵,新来巡抚骆秉章不当他回事,他要求带走塔齐步。这人有眼光,愿意去。靖港大败时,曾国藩特没面子,还受到左宗棠嘲笑。就因为他带水师去打靖港。结果塔齐步陆军挽回战局,后来曾国藩特别倚重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战死沙场时,亲自为塔齐步大哭。折了一臂。
143590263.doc
罗泽南自称罗山,时人称他为罗罗山。这是湖湘名宿。王增是罗泽南的学生。是学生里头最有才的人。王增有才到什么程度呢?平常上课时,谈论大事,但凡他开口,别人无法说话,口才太了得。不仅才思敏捷,声若还如洪钟,很快加速度状态,没人能打断他。每次只有罗老师能插上话,还得蛮横。罗老师没法时总说,“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就说你歇口气,让我们也说两句,他才不好意思地让别人说,这对师生有意思吧?罗泽南倍受张亮基欣赏。像后来许多人都是他学生。他年纪比曾国藩大,他资历老。问题是,罗泽南这些人高资历,为什么甘心成曾国藩的手下呢?王增这人有才,性格张扬,非常尊敬曾国藩,罗泽南学生也以师礼待之。曾国藩把自己最喜欢的二十三史送给了他。这是当年借一百两银子买的。这看出他多器重王增呀。但两人闹翻了。曾在湘练兵,让王增去招兵,只招三千,结果他一副热情,一下子招了一万多,回来还高兴。曾国藩不高兴,我是统帅,你怎么不听将令?王增口才好呀,一听,不高兴了。招了多,不是好事吗?还埋怨我。曾国藩插不进话,不解释,只准七百,没编制。王增火得不得了。气愤到上书,骆秉章。把内部矛盾公开化。是左宗棠管事,平生给曾挑刺的人,写信挖苦。“涤生每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王璞山其一也。”你平时不是吹牛唯才是举,我不屑,你表里不一,用不了人才,证据就是王增。一顿穷损。回信骆秉章,“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则须受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受节制,自难挈之同行,若听璞山自成一军,公宜先行奏明,世虽大乱,而纲纪不可紊也。”要让他在我的队伍里头就得听我的。要么让他自成一军。他是有才,不听命令,你收走吧。两人就闹翻了。
说到曾国藩自己理解的唯才是举观,与一般人理解不一样。这是曹操提出来的。历史上用得最好的是谁,曹刘。曹操与刘邦。刘邦与项羽争霸,刘邦没文化没知识没长相没力气,出身更不好,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无业流民,什么都不如项羽,但是只
143590263.doc
有一点比项羽强,这一点让他战胜项羽,这就是肯用人。真是唯才是举。曹操解释是,“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推荐给我,我就用。不是简单地用,曾国藩用人智慧可以看出他有体系。他总结过,分四步来做,叫用人四部曲:
一是广收,意思与曹操一样,人才都有特长,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像我,与你不一样,“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确实他能发现其才能。他说过“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觐。”人都有私欲,有特长让他发挥出来就行了。
二是慎用,这是他用人论里最关键处。有人才意识就容易发现。还要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更重要的是,重用塔齐步是真的只因为一双草鞋?他能打仗也实在出乎意料,征战前,就倚重。后来曾国藩表述过,他看得远,就因为他是满族将领,满族政权提防汉人,尤其是汉人组建军队,曾国藩得找信得过的心腹来,朝廷就会信任些,随便找,只会坏人才环境,得有才,还得可堪此任,所以塔齐步最准确。罗泽南,也是,许多学生是他的,因为罗泽南死心塌地,学生们也死心塌地。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平时,他们师生相称,事实上,曾国藩认可的是李鸿章。手下将领都认可这种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确实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平时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时间都在半到一个时辰。亲力亲为,气力多大呀。不容易。
143590263.doc
四是严绝。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市场经济下,许多小企业做不大,人才流失太频繁,无法形成人才环境。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像王增是。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这上升到人才管理的层次上了。王增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容易产生这样影响,会影响一个个人。有这样的几个,领导难领导自己的队伍。宁可弃其才不用,也得保证领导核心下人才团队的稳定。他总结时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绝。”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这个成了体系,具备了人力资源学的社会学意义了。因为他自己经历与善学思考有关,也与西学东渐之风渐起有关。两个孩子去学西方社会学与科学,他也会受到影响。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
143590263.doc
老爹,居然对两个儿子的表态,大儿子曾纪泽考了一次科举,二儿子索性没考过,两个儿子的要求在当时知识分子看来绝对是非理性要求,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可曾国藩呢,没二话,居然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在这个家书里头,包括在家训里头,给儿子家训的交谈里头,你不参加科举考试,你想学什么呢?老大说,我想学西方社会学,没问题给你找老师,老二说我想学习方自然科学,没问题,给你找老师。曾国藩自己这方面不擅长,请人给两个孩子当老师。都请了哪些人呢?很有名的一些人,李善兰、华衡芳、徐寿、容闳,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那曾国藩怎么能请到这些人呢?
这与他和这些人的关系有关,举例子来看看,一是容闳,一是李善兰。容闳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
143590263.doc
三千海里,回到了祖国。开始在商行做茶叶生意,九江是茶叶中转基地。他干得特好。有朋友反复给他写信,华衡芳、李善兰催他去见曾国藩。
他打定主意,不开口,况且封建的理学宗师与自己有什么共同语言?在意料中也出乎意料。进了总督府大厅,朋友们退走了,只他自己尴尬地对着。过程非常有趣。曾国藩请他落座,一声不吭地看着容闳。半天不说话,曾国藩的三角眼看着容闳,这让他紧张。微笑地看,容闳更觉得吓人。后来想想,太不像话了,你看我,我也看你。也微笑着看曾国藩。二人都不说话。半天,曾国藩哈哈大笑,说先生啊,你到我这里来,想不想带兵呀?想带多少呀?这是问他的
143590263.doc
有道理。得六万两白银去美国买这种母机。曾国藩了解不多,但是立即决定没问题,给六万八千两。容闳立即启程,去了。当时不得了,交给他去美国,稍靠不住怎么办?那里引渡都没有,就信他,容闳感动了。买回了一些,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