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7: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篇: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观舞记》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文本有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觉得自己还可以的地方是:能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遗憾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口技》教学反思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教学这一课时学生热烈的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也是尝试的结果。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竹影》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就已听过,早先也看过两三遍,有几位老师开课也谈起过这篇课文。而我自己现在也要教学这篇课文在备课时,发现课文后面练习有这么一道问题:课文写“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

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沛。如: 学生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备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并且利用了上一堂课多余的几分钟向学生做相关的介绍,本以为在学生知道了本课是选自他们所喜欢及熟悉的《鲁滨孙漂流记》后,会做好预习工作,所以在备课时,我信心十足,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梗概。怕学生对“梗概”不理解,我还特意进行了一下解释,才让学生来回答。没想到本来设想可以快速且顺利解决的一环节,却由于学生的无法作答而浪费相应的时间。

本来这只是一个辅助性的环节,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对总体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但学生或是由于看过这本小说的时间过长而遗忘,或是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或是由于根本没看过而无法做答。原因各种各样,造成了时间的浪费,由此也折射出了学生对于学习并不是完全自觉,还需要老师的大力加强。

这一点也体现在对作者的了解上,写了说了不下十次的作者,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居然还翻参考书查找,而课堂中,由于拿出了课外书参看回答,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低着头只顾着念,快、轻、多导致了坐着的学生由于听不清楚而蠢蠢欲动,影响了课堂的纪律。

课后,我反思,像此类的问题难吗?是否有提问的必要?是否真的是因为提问此类问题而影响了上课的进度?思虑再三,我认为有提此类问题的必要。没有总体性的把握就难以对个体进行深入的理解,没有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就难以深入地感受文本。所以说,此类问题有存在的必要。否则难以达成预想的效果。

于是就出现了矛盾:讲,费时;不讲,不利学生以后的发展。两全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做好预习工作,及该如何预习。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关注学生──不仅在作业、课堂上的表扬及称赞,还应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动向,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课堂教学及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案来。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

上本节课前,先用许多时间钻研了教材,查阅资料,备好课,自以为准备得比较充分了,考虑也比较全面了。但一节课下来给我如下启示:

1、过渡要自然

教学过程中从上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时,教师要设置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有自然而然的感受,没有突兀、跳跃的波动,使学生听讲更专注。但我的整堂课节奏很快,缺少一些必要的过渡,给人硬碰硬的感觉,板块与板块之间很生硬。要预设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

用这个方法,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由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到对珠峰的介绍;(2)由课题中的“地球之巅”指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叫“埃非勒士峰”,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从而引出英国人的话;(从英国人的话引出登山的困难。)通过针对性的过渡,老师问题的铺设自然。

2、语文味

第一次上课时,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没有深入地品读语句,缺少语文味。第二次上课时,我注意了文本细读,抓住关键词和尝试朗读使学生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

3、语言要简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在平时的课上,不知不觉中自己讲得很多。陈老师告诉我“自己的话要少,越少越好”,我也特意地注意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只是稍加归纳,绝不要重复,少一些哆嗦的话。但第二次课上下来,自己的话还不够简洁,以后要重视起来了。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新设计“创新”这个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教学也同样如此。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东西,有新的体会,新的理会,新的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的课很传统,缺少新意,缺少亮点。

2、浅文深教

如何抓好一个切入点,围绕一个重点深挖进去,如何由表及里,由浅显的内容深挖下去,让学生了解更深一点。

3、预设与生成

我们的课堂上,老师预设的内容太多,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还常常为了老师的预设,牺牲了学生的生成。

如何教好书是个大问题,但关键是要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一个一个地深入地去分析,然后去解决它们。这要靠长期的思考、实践。希望我能从一节课中去深挖一些东西,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快!

《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

1.本课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为以身殉职的七位宇航员所作的一篇悼词,学生对文中蕴意深远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品味、鉴赏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课前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师生同备课”的活动。为配合课文的讲解,学生搜集了有关“挑战号”失事以及为探索太空而牺牲的航天英雄的相关信息素材。为进一步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探究、拓展,又想到和学生共同搜集本次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故事,这样就与文本中里根总统的演讲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升华了主题。

2.二期课改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一开始速读完课文后就设计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对文本感点的讨论以及让学生对失去亲人的家属如何进行安慰和对文本中的英雄最想说的话进行丰富的想象。整个授课过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人文精神。

3.本文教学的目的实际是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灾难的无情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面对灾难的勇敢和坚强!学生们也深有感触,这些天每天我们都面对是中国的大地震的灾难,我们已经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看到了面对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向困难低头,咬着牙,挺过去!里根总统的这篇演讲稿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心理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让美国人民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们也改变不了外因,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我!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我们自己!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1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1、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探究能力,大胆地进行我县推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3、部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完毕,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2

与学生谈话,在了解学生如何度过星期天的同时,走进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在进行“速读课文你搜索到什么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基本上都能抓住文中的要点,只是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决定了学生在研读探究文本时需要探究合作。所以,我认为搜索、质疑、提升、发展、创新,成为提高学生成绩大面积丰收的阳光路。

学生在自己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质疑,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识与观点有了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彼此交流。有相同的见解,有补充的意见,有发展的建议,甚至还有相反的观点。那么这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互相争执的过程,正是学生完善观点,拓宽见解,发展创新的过程,正是学生从文本中悟出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知的过程。而这种被激活的思维,正是学生探究创新最可贵的,它常常能迸射奇异的耀眼的思想火花。所以从搜索信息入手,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质疑,再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探索、合作、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教学思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3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4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5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6

本学期我担任七(2)班语文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钻研教材,虚心向各位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一、要上好课得备教材和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接触教学的时候,我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平时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通过实践,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要上好课得备教学方法。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本人讲授《爱莲说》时,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三、要上好课得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而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四、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编辑语文单元试卷。从中学到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与美文、语文系列题型训练,并通过每次语文定期的系列之星评比进行激励教学(如“书法之星、课堂之星、演讲之星、识记之星、阅读之星、作业之星、作文之星、考试之星及一学期的两次“才子与才女”评比,在知识摄取上,在能力培养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出政策、讲落实,取得很大的效果。另外利用作文课进行创作辅导,并坚持每2天写感受日记,及时批阅并学生范文朗读,而且作文质量日益提高,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7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8

我们知道有个俗语叫“狗熊掰棒子”,大狗熊掰了半天棒子,结果只是一个胳肢窝里夹一个,其他都掉了。这个俗语是批评人不注意积累,前捡后丢。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学生由于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形成,接着就学习新的内容,这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而直接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本节课中,在朗读及分析人物形象之前,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字音、词义及必备的文学常识,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教师不知道。所以如果不进行默写检查就直接学习,显然就会给本节课带来一些困难,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学习之前,我进行了相应的`知识默写检查,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学习得就十分的轻松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这得益于默写的有效和有效的默写。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反思,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时给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下面我将以《陋室铭》为例,进行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比较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我认为懂得语言就是懂得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并不是说我们会阅读就可以,我们还要学习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朋友间的语调,热情的邀请同学们一起进入刘禹锡的房子参观。提问他们:你是否有尝试过描写自己的家或者卧室?你是怎样跟别人介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经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多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或者学习古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朗读。在学习中,我们应从最基本的着手,让学生知道在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语文知识,提起自己学习的兴起,去寻找其中的快乐。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以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联系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并会运用这种写法。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生身上最容易检测到教师的成功与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相互学习时进行。的讨论,要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答案,除了回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之后,还可以回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文言文知识的基本特点,摒弃那种只教会学生字、词、句的解释的灌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脱俗的情怀。

三、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每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现代白话文也是脱胎于古汉语,因此,我们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人们有时候会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里会悬挂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完,只有通过与社会接触,与生活接触,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为例,适当的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中国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如果连自己祖先的话语都不了解,不就贻笑大方了吗?

四、在思考中学习。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在讨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时,学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对偶呢?这节语文课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掌握好了吗?认识的价值学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钟的一节课,回顾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借鉴,通过不断地自学,听课,向前辈请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让学习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传授字词句的解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保证。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水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这首名诗学生都比较喜欢,我在教学设计时想通过朗读和比较阅读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但感觉这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粗糙,因此在过程中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抓大放小,针对文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该一刀切。

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上其实设计了很多针对诗歌理解设计一些小问题,但这首名诗其实从内容上来理解是比较简单的,篇幅短小,哲理也表达地比较明显。所以后来都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派上用场。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几个大问题:诗歌的朗诵,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小问题不多,使课堂不会显得烦琐凌乱。

二、引入诗歌对比阅读的可行性。

在这堂课里我借鉴了余映潮的的课堂实录,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引入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阅读。这个阅读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二是通过多首诗歌的朗诵阅读,能使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学写几句诗歌。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和感知。但是比较阅读还是应该选择水平相当的作品,并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可比之处,但个人认为后两首诗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中间这一首,仅仅为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予以指导,似乎对语文味的挖掘没有多大益处。并且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还是处于表面。至于最后的诗歌模仿写作,在没有给予学生指导的基础上,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并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流于表面的,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共鸣。

三、诗歌朗诵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常喜欢指导技巧朗读,问学生该如何去读,并抠字抠词,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去发挥朗读才能的空间。其实这首诗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如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去设计朗读脚本,并提问“你想读出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在朗读里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却切割似的将朗读和赏析分离开,在学生谈了对诗歌的理解后问他们这里该如何读,那里该如何读,学生如机器被我操控着,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教师的心急和浮躁,使问题引导实在太失技巧,也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本学期的课上下来,对自己实在不能满意。总感觉有力使不上劲,没有真正沉入到教学中去,对文章的理解探究和教学设计上还是没有精心去准备,因此在反思时总感觉印象模糊。我想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多关注学生,从学生处反馈信息,才能促进教学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如何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落实,环环相扣,并让学生的积极性一以贯之?结合《伤仲永》一课,在自己教授并听了戈老师的课后,在这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反思。

对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读懂字面意思是首要问题。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预习必不可少。第一课时前,我要求学生抄并译第一节,从作业情况来看,存在乱译错译的问题,但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生毕竟自己认真思考过,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一定不错。个别学生依赖参考书,甚至会抄袭参考书,这类情况应该加以引导。在十三班我采取串讲方式,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埋头做笔记;十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疏通。戈老师的做法是:一二两节,让学生就着积累本,读出学生自己的翻译,老师加以矫正;第三节难度较大,老师串讲。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预习和古文功底直接相关,而且影响接下来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励学生认真预习是以后古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动并贯彻的方面之一。具体来讲: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全文;第二步,读思结合;第三步,结合参考书或问同学再读再译。这样师生都有准备的文言文阅读一定会事半功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现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文教学也一样。如何打消学生面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大声朗读?从戈老师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读通读懂,教学设计的“细读”环节,即在精简的文字中读出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特点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老师出示了对“啼”一字的品读。最终,还是得让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进入文本。从自己的课堂来看,让学生就着无标点课文朗读一环,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热情。当然,事先应有铺垫: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看着无标点课文听录音朗读,最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顺利读下来的同学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决容易出现的.句读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是十三班的学生积极性稍弱,点名让一个程度一般的学生试读,竟然读不下来,个中原因,该与预习有关。

提问是一门艺术,听戈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就理解题意而言,我问:作者为什么伤仲永?为什么而伤?学生容易说出因为仲永从天才变为普通人而哀叹。但是另两层意思折腾了一些时间才问出。戈老师的设计是:深读——谁可“伤”?这样的提问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顺理成章。

最后,是古文阅读疏通字词后,应与现代文一样深入文本,和戈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环环深入做得还不够。她整体感知后,安排细读、深读、思读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经典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文”并重,我采用了自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篇老课文,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方向定为:既要扎扎实实,又要不落俗套;既要有新意,又不能显得花哨。 首先组织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每一环节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指导。或提醒学生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或点拨学生揣摩句式特点,或指导学生翻译重点句子,或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背诵。所有这些步骤,都十分扎实地落实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又不觉得刻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意。先组织学生概括段意,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品析重点句子段落,然后激发学生赏析花木兰的形象,再从分析文章内容的详略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比较隐晦的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路人,顶多有时算一个总结者。学生们有话可说,个个都打开话匣子,一吐为快。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加深了对木兰形象的理解。课堂氛围非常热烈。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写法。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姿致谐适的排比。排比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等句子,渲染了木兰从军准备工作的繁忙与有条不紊,表达了木兰的乐观精神。还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如最后四句,体现了作者对女英雄的赞美之意。

还有非常工整的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北方的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用环境来烘托木兰勇敢顽强的性格。

本诗集中叙述了木兰代父出征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的兴奋喜悦之情景和木兰恢复女儿本色时的一系列行为。至于木兰的容貌、武艺、她如何化妆打扮,全都略去不写。而木兰如何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作者仅以三组整齐的句子高度概括,写得简略。

教学亮点: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民歌特点。第1课时重在诵读诗歌,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情感四个方面感受民歌形式自由、具有韵律美、节奏感强、情感富于变化的特点,从而体会民歌的情味。第2课时重在品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情节、品味语言、析读主题等方式,体会诗歌语言刚健明朗而质朴生动的特点,逐层解读民歌所塑造的传奇形象,并理解民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较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

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以优带新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

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一年,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特别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的对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一节课40分钟,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信息。我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把握知识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特别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反馈信息。

近年来,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平时花了不少精力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失分严重。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这启示我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

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

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

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

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语文困难生简称“数困生”。本班情况显示,数困生占30%。这些数困生的存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我在这个学期中非常重视数困生的转化。青年语文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首先我给每位数困生找了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分层要求,给每个人订了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一周一小结,达到目标给予加分,弥补前段时间的低分状态。平时加强指导,注意心灵沟通,使数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并得到收获,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期望着,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七年级(下)语文冀教版教材,其理念与新课标的理念一致,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后试题开放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便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课本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版块:古诗文的积累;口语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针对这四个版块和考试常规模式,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古诗词的考查形式除保留传统的直接默写题型外,也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使学生对诗作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涵义。同时,利用多次练习狠抓学生的书写,使其字型规范,在考试中少丢甚至不丢无谓的分数。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学生和我感觉很有成效。

2、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重点是文学常识、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和联系实际谈自身体会。在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利用古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看似枯燥的古文,同时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并在课下实施强记,通过练习考查,使学生在此方面务必做到不丢分。在实际教学中,自我感觉还应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苦记。

3、新教材选择的现代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这些课文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的能力,筛选信息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课文发表自身见解的能力,并对一些课文进行适当取舍,选择一些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感觉这样上课课堂气氛比较好,效果也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好。以后我将在此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

4、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几种写作题型,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系列教学的模式,运用片段联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使学生对作文形成“亮点”意识,并逐步告知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亮点”的方法。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或思想实际进行写作,做到联系生活实际,确保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章再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期末考试前,我还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写作题型,花费一定时间,从应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尽可能写好考场作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感觉既照顾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学生的考试。

新的教材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与社会生活越发“亲密接触”。它决定了教师教学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自我探索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争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期末考试考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七年级一班、三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课本中的《论语十则》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重视学习。

二、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下学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3、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四、今后措施:

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1、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探究能力,大胆地进行我县推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3、部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完毕,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抓住思维本质来审视语文教学,你对课堂就会有新的理解。

在上《夸父逐日》之前,我就想在这一堂课上一定要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关注,让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于是,我就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他原有思维充分的展现出来。只有学生展现了原有思维,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纠错提升。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该抓住,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本质,然后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夸父逐日》的课堂里,有一个学生说:夸父拿根拐杖干嘛,简直是累赘。乍一看,这是个无效对话,但仔细分析,这样的思维本质并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放在《夸父逐日》的课堂里就显得不对劲。教师这个时候要适时做引导,从而让学生理解夸父逐日的所要付出的艰辛,以及神话的特点——夸张。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好这一点。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了,抓学生思维本质的`能力和矫正引导学生思维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是这方面的能力加强一些,那么在我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这一次上《夸父逐日》用到了动画。这里有两个版本的动画,一个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哪吒》中片段,一个是FLASH动画。就两个素材的本身而言,《哪吒》中的片段要优质的多,但是我在思考,我们上课是选用素材的原则是什么?是素材本身的优质,还是与教学所需的结合?我认为上课素材的选择,不是从素材的本身来衡量它的是否合理,而是要考虑你需要怎样的素材来辅助你的教学。我上《夸父逐日》时选择了FLASH动画,《哪吒》中的片段虽然漂亮,但如果我选择了它,却反而不能辅助我的教学。”

课堂生成对于我来说还是个说不明道不清的问题。曾有人说:要让学生很好的在课堂上生成,就要给学生一个好的预设,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方向。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这么去做,去追求,就是编一个筐,让学生在这个筐里装内容,学生会往这个筐里装什么,我就更难预设了,这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了。我把这称为给“筐”生成。这次我上《夸父逐日》,我的预设是“筐”——这篇文章分几组画面?于是学生积极思维,纷纷发言,在课堂上也许就能说到我想要他们说的上面去。这次为了实现我自己的从“思维”角度去设计课堂的想法,我还是选择了“筐”,因为我觉得人要有从杂乱信息中搜索出有用信息,一定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的能力。我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需要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式,不能简单的去说某种方式好,而另一种方式就不好。离开了目的去谈手段,是没有意义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1.在课下让学生做批注上课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时,可能会出现热情不够、不敢表达的现象,而他们不少人却是做批注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针对文章的个别部分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这样再回答时就可能会更加敢于表达,因为可能从同组的同学那里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读。另外,组内交流时,组内成员也可能看到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学注意到的'解读。

2.有些问题可以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如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可以先讲完这三种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断而不是找到句子去问他们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那种排比?

3.排比与反复共同使用更加增强了气势,要比单用一种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才将两种结合使用。

4.公开课冷场时或需要检测反馈时,可以叫课代表或用同学推荐同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首先我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来导入了课文,然后学习生字词,接着讲课文。大多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学习效果非常差,学生反应迟钝,一问三不知。课后我通过学习新课标并与同组教师讨论,然后用心的方法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改变了我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如:

1、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在相应的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宇航员登上月球都做了什么事?学生们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积累的与“月”有关的诗句,比比谁记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比第一节课要好得多,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高涨。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习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习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反思,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时给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下面我将以《陋室铭》为例,进行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比较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我认为懂得语言就是懂得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并不是说我们会阅读就可以,我们还要学习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朋友间的语调,热情的邀请同学们一起进入刘禹锡的房子参观。提问他们:你是否有尝试过描写自己的家或者卧室?你是怎样跟别人介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经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多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或者学习古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朗读。在学习中,我们应从最基本的着手,让学生知道在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语文知识,提起自己学习的兴起,去寻找其中的快乐。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以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联系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并会运用这种写法。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生身上最容易检测到教师的成功与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相互学习时进行。的讨论,要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答案,除了回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之后,还可以回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文言文知识的基本特点,摒弃那种只教会学生字、词、句的解释的灌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脱俗的情怀。

三、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每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现代白话文也是脱胎于古汉语,因此,我们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人们有时候会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里会悬挂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完,只有通过与社会接触,与生活接触,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为例,适当的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中国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如果连自己祖先的话语都不了解,不就贻笑大方了吗?

四、在思考中学习。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在讨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时,学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对偶呢?这节语文课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掌握好了吗?认识的价值学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钟的一节课,回顾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借鉴,通过不断地自学,听课,向前辈请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让学习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传授字词句的解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保证。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水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这首名诗学生都比较喜欢,我在教学设计时想通过朗读和比较阅读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但感觉这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粗糙,因此在过程中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抓大放小,针对文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该一刀切。

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上其实设计了很多针对诗歌理解设计一些小问题,但这首名诗其实从内容上来理解是比较简单的,篇幅短小,哲理也表达地比较明显。所以后来都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派上用场。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几个大问题:诗歌的朗诵,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小问题不多,使课堂不会显得烦琐凌乱。

二、引入诗歌对比阅读的可行性。

在这堂课里我借鉴了余映潮的的课堂实录,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引入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阅读。这个阅读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二是通过多首诗歌的朗诵阅读,能使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学写几句诗歌。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和感知。但是比较阅读还是应该选择水平相当的作品,并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可比之处,但个人认为后两首诗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中间这一首,仅仅为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予以指导,似乎对语文味的挖掘没有多大益处。并且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还是处于表面。至于最后的诗歌模仿写作,在没有给予学生指导的'基础上,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并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流于表面的,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共鸣。

三、诗歌朗诵的指导。

在教学中我常喜欢指导技巧朗读,问学生该如何去读,并抠字抠词,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去发挥朗读才能的空间。其实这首诗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如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去设计朗读脚本,并提问“你想读出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在朗读里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却切割似的将朗读和赏析分离开,在学生谈了对诗歌的理解后问他们这里该如何读,那里该如何读,学生如机器被我操控着,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教师的心急和浮躁,使问题引导实在太失技巧,也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本学期的课上下来,对自己实在不能满意。总感觉有力使不上劲,没有真正沉入到教学中去,对文章的理解探究和教学设计上还是没有精心去准备,因此在反思时总感觉印象模糊。我想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多关注学生,从学生处反馈信息,才能促进教学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如何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落实,环环相扣,并让学生的积极性一以贯之?结合《伤仲永》一课,在自己教授并听了戈老师的课后,在这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反思。

对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读懂字面意思是首要问题。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预习必不可少。第一课时前,我要求学生抄并译第一节,从作业情况来看,存在乱译错译的问题,但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生毕竟自己认真思考过,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一定不错。个别学生依赖参考书,甚至会抄袭参考书,这类情况应该加以引导。在十三班我采取串讲方式,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埋头做笔记;十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疏通。戈老师的.做法是:一二两节,让学生就着积累本,读出学生自己的翻译,老师加以矫正;第三节难度较大,老师串讲。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预习和古文功底直接相关,而且影响接下来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励学生认真预习是以后古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动并贯彻的方面之一。具体来讲: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全文;第二步,读思结合;第三步,结合参考书或问同学再读再译。这样师生都有准备的文言文阅读一定会事半功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现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文教学也一样。如何打消学生面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大声朗读?从戈老师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读通读懂,教学设计的“细读”环节,即在精简的文字中读出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特点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老师出示了对“啼”一字的品读。最终,还是得让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进入文本。从自己的课堂来看,让学生就着无标点课文朗读一环,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热情。当然,事先应有铺垫: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看着无标点课文听录音朗读,最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顺利读下来的同学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决容易出现的句读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是十三班的学生积极性稍弱,点名让一个程度一般的学生试读,竟然读不下来,个中原因,该与预习有关。

提问是一门艺术,听戈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就理解题意而言,我问:作者为什么伤仲永?为什么而伤?学生容易说出因为仲永从天才变为普通人而哀叹。但是另两层意思折腾了一些时间才问出。戈老师的设计是:深读——谁可“伤”?这样的提问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顺理成章。

最后,是古文阅读疏通字词后,应与现代文一样深入文本,和戈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环环深入做得还不够。她整体感知后,安排细读、深读、思读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经典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文”并重,我采用了自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篇老课文,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方向定为:既要扎扎实实,又要不落俗套;既要有新意,又不能显得花哨。 首先组织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每一环节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指导。或提醒学生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或点拨学生揣摩句式特点,或指导学生翻译重点句子,或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背诵。所有这些步骤,都十分扎实地落实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又不觉得刻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意。先组织学生概括段意,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品析重点句子段落,然后激发学生赏析花木兰的形象,再从分析文章内容的详略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比较隐晦的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路人,顶多有时算一个总结者。学生们有话可说,个个都打开话匣子,一吐为快。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加深了对木兰形象的理解。课堂氛围非常热烈。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写法。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姿致谐适的排比。排比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等句子,渲染了木兰从军准备工作的繁忙与有条不紊,表达了木兰的乐观精神。还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如最后四句,体现了作者对女英雄的赞美之意。

还有非常工整的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北方的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用环境来烘托木兰勇敢顽强的`性格。

本诗集中叙述了木兰代父出征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的兴奋喜悦之情景和木兰恢复女儿本色时的一系列行为。至于木兰的容貌、武艺、她如何化妆打扮,全都略去不写。而木兰如何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作者仅以三组整齐的句子高度概括,写得简略。

教学亮点: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民歌特点。第1课时重在诵读诗歌,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情感四个方面感受民歌形式自由、具有韵律美、节奏感强、情感富于变化的特点,从而体会民歌的情味。第2课时重在品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情节、品味语言、析读主题等方式,体会诗歌语言刚健明朗而质朴生动的特点,逐层解读民歌所塑造的传奇形象,并理解民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较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

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以优带新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

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一年,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特别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的对象,去反省,去探索,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一节课40分钟,单位时间内能传输多少信息。我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切实把握知识的深浅和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特别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获得真实而准确的反馈信息。

近年来,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我平时花了不少精力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基本知识失分严重。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这启示我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

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

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

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

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语文困难生简称“数困生”。本班情况显示,数困生占30%。这些数困生的存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我在这个学期中非常重视数困生的转化。青年语文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首先我给每位数困生找了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分层要求,给每个人订了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一周一小结,达到目标给予加分,弥补前段时间的低分状态。平时加强指导,注意心灵沟通,使数困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并得到收获,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期望着,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七年级(下)语文冀教版教材,其理念与新课标的理念一致,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课后试题开放灵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便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课本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版块:古诗文的积累;口语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针对这四个版块和考试常规模式,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古诗词的考查形式除保留传统的直接默写题型外,也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使学生对诗作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涵义。同时,利用多次练习狠抓学生的书写,使其字型规范,在考试中少丢甚至不丢无谓的分数。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学生和我感觉很有成效。

2、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重点是文学常识、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和联系实际谈自身体会。在教学中,我一方面给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利用古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看似枯燥的古文,同时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并在课下实施强记,通过练习考查,使学生在此方面务必做到不丢分。在实际教学中,自我感觉还应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苦记。

3、新教材选择的现代文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这些课文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的能力,筛选信息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课文发表自身见解的能力,并对一些课文进行适当取舍,选择一些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感觉这样上课课堂气氛比较好,效果也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好。以后我将在此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

4、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几种写作题型,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系列教学的模式,运用片段联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使学生对作文形成“亮点”意识,并逐步告知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亮点”的方法。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或思想实际进行写作,做到联系生活实际,确保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章再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期末考试前,我还针对考试中常见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几种写作题型,花费一定时间,从应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尽可能写好考场作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感觉既照顾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学生的考试。

新的教材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与社会生活越发“亲密接触”。它决定了教师教学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自我探索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争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期末考试考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七年级一班、三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课本中的《论语十则》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重视学习。

二、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下学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3、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四、今后措施:

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夸父追日》这篇著名神话选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在路上的故事。文章很短仅仅37个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坚强,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夸父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既然本文是一片神话,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分析文中夸父这一神话的人物形象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夸父的形象非常高大。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而这则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课文的精髓。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为分析夸父的形象和体会神话故事语言两方面。

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1、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探究能力,大胆地进行我县推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3、部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完毕,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抓住思维本质来审视语文教学,你对课堂就会有新的理解。

在上《夸父逐日》之前,我就想在这一堂课上一定要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关注,让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于是,我就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他原有思维充分的展现出来。只有学生展现了原有思维,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纠错提升。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应该抓住,深入到学生的思维本质,然后纠正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夸父逐日》的课堂里,有一个学生说:夸父拿根拐杖干嘛,简直是累赘。乍一看,这是个无效对话,但仔细分析,这样的思维本质并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放在《夸父逐日》的课堂里就显得不对劲。教师这个时候要适时做引导,从而让学生理解夸父逐日的所要付出的艰辛,以及神话的特点——夸张。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好这一点。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了,抓学生思维本质的`能力和矫正引导学生思维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是这方面的能力加强一些,那么在我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这一次上《夸父逐日》用到了动画。这里有两个版本的动画,一个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哪吒》中片段,一个是FLASH动画。就两个素材的本身而言,《哪吒》中的片段要优质的多,但是我在思考,我们上课是选用素材的原则是什么?是素材本身的优质,还是与教学所需的结合?我认为上课素材的选择,不是从素材的本身来衡量它的是否合理,而是要考虑你需要怎样的素材来辅助你的教学。我上《夸父逐日》时选择了FLASH动画,《哪吒》中的片段虽然漂亮,但如果我选择了它,却反而不能辅助我的教学。”

课堂生成对于我来说还是个说不明道不清的问题。曾有人说:要让学生很好的在课堂上生成,就要给学生一个好的预设,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方向。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这么去做,去追求,就是编一个筐,让学生在这个筐里装内容,学生会往这个筐里装什么,我就更难预设了,这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了。我把这称为给“筐”生成。这次我上《夸父逐日》,我的预设是“筐”——这篇文章分几组画面?于是学生积极思维,纷纷发言,在课堂上也许就能说到我想要他们说的上面去。这次为了实现我自己的从“思维”角度去设计课堂的想法,我还是选择了“筐”,因为我觉得人要有从杂乱信息中搜索出有用信息,一定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的能力。我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之下需要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式,不能简单的去说某种方式好,而另一种方式就不好。离开了目的去谈手段,是没有意义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1.在课下让学生做批注上课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时,可能会出现热情不够、不敢表达的现象,而他们不少人却是做批注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针对文章的个别部分让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这样再回答时就可能会更加敢于表达,因为可能从同组的同学那里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读。另外,组内交流时,组内成员也可能看到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学注意到的解读。

2.有些问题可以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如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可以先讲完这三种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断而不是找到句子去问他们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那种排比?

3.排比与反复共同使用更加增强了气势,要比单用一种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才将两种结合使用。

4.公开课冷场时或需要检测反馈时,可以叫课代表或用同学推荐同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在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首先我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来导入了课文,然后学习生字词,接着讲课文。大多都是我在讲学生在听,学习效果非常差,学生反应迟钝,一问三不知。课后我通过学习新课标并与同组教师讨论,然后用心的方法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改变了我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如:

1、通过阅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在相应的时间段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宇航员登上月球都做了什么事?学生们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加以引导,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积累的与“月”有关的诗句,比比谁记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发现效果明显的比第一节课要好得多,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高涨。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习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习”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习”板块。

“反馈练习”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组织合作学习,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习,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习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课作者臧克家作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其语言的诗歌化,语言的精辟化,在本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且本文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四字短语尤其丰富。所以在第二节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提示学生应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诗化的语言,勾画出来细细咀嚼和品味。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层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仔细推敲。如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在一堂课中兼顾思想、内容与趣味的统一,品味语言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矛盾的统一;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教师怎样进一步下放自己的权力,放开胆子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多给学生能动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是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带有点西方意识流味道的课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其实挺难理解的,再加上选择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开课,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但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即使失败,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说的“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

一、追求课堂的丰富性

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二、追求课堂的深度感

这堂课容易上得很“说教”。所以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后以“以乐观、责任、执着、坚强、信念等来点燃生命之灯”的主题、以及“生与死”问题的探究,来提高文本的深度。虽然七年(1)班学生总体表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有些学生课堂上喜欢看教参回答问题,懒于动脑筋;还有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品尝文章关键句子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课后进行,是一点遗憾。

三、创新与个性并发

这堂课,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精彩缘于生成。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孩子们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广,接受快捷,方法多样,思维活跃,课堂上常有“节外生枝”的情况,一成不变的“教案剧”根本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才会创造出美的涌动,就像鸟儿们喜爱生活在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而绿树因为有了鸟儿的灵性才愈发苍翠挺拔,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一颗“生态保护”的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恒心,呵护孩子们创造性的智慧,精心呵护孩子们偶尔“飞出”课堂的思绪,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串连起那飞扬的思绪,让语文课堂这棵绿树时时焕发灵动的光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在七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课堂教学中对主问题的设计,试图突破新课程实施以来风靡一时的问题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赏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等,因为此类问题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的浮夸现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单元1—3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主问题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以“你认为鲁迅先生更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为主问题展开课文研读和课堂讨论,依次解决了“百草园的乐趣在于”,“三味书屋的乐趣在于……”作者撷取这两个回忆片段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三个子问题。其中既有语言品味,又有人物赏析,也有主旨探究《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主问题是“文章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标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几层含义”、“文章回忆了爸爸与我的哪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事件”,问题涵盖解题、概括、细节品读、写法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反思,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时给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下面我将以《陋室铭》为例,进行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比较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我认为懂得语言就是懂得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并不是说我们会阅读就可以,我们还要学习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朋友间的语调,热情的邀请同学们一起进入刘禹锡的房子参观。提问他们:你是否有尝试过描写自己的家或者卧室?你是怎样跟别人介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经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多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或者学习古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朗读。在学习中,我们应从最基本的着手,让学生知道在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语文知识,提起自己学习的兴起,去寻找其中的快乐。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以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联系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并会运用这种写法。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生身上最容易检测到教师的成功与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相互学习时进行。的讨论,要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答案,除了回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之后,还可以回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文言文知识的基本特点,摒弃那种只教会学生字、词、句的解释的灌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脱俗的情怀。

三、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每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现代白话文也是脱胎于古汉语,因此,我们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人们有时候会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里会悬挂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完,只有通过与社会接触,与生活接触,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为例,适当的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中国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如果连自己祖先的话语都不了解,不就贻笑大方了吗?

四、在思考中学习。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在讨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时,学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对偶呢?这节语文课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掌握好了吗?认识的价值学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钟的一节课,回顾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借鉴,通过不断地自学,听课,向前辈请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让学习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传授字词句的解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保证。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水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1、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2、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3、语文课是美的教学,老师本身的.语言也应是美的。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不讲或少讲“水话”,使自己的授课语言更规范、更优美。也许这一点带来了相应的弊端:似乎更拉远了原来就已很感陌生的师生距离。而我在自己班上课,因为师生有感情基础,学生也适应和习惯了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课是得心应手的。因此我反思之余也顿生一丝迷惑与彷徨:外出与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学生交流,是否还该保持规范、优美的授课语言和一贯的授课风格?如何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对照,学生中有不认同者,我正好趁此机会说:“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果然碰到了类似情况,因此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雅致的动态画面配以《广陵散》等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因为语文本身与艺术是密切相通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小时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侯,临村放电影,村里的伙伴们老早就知道了。相约晚上一起去看。夜里,爸妈一般是不会让我们出去,更何况是去临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起去,也就没说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临村。一路上,脚下高低不平,但也没能阻止我们的兴致。有时候,等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都快散场了,又跟着人群往回赶,在人群中东奔西突,快活无比。当然了,在路上也会埋怨当天拖后腿的那个伙伴,相约下次一定早些出发。早到的时候,大伙挤在一起,席地而坐,很兴奋。看着看着,银幕上的人物就渐渐依稀了。等到人声鼎沸的时候,才知道电影散场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还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旧快活。现在才知道,看什么电影无所谓,看电影那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大伙在一起。

在社戏里也是如此,到赵庄看戏也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引子。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能大伙一起去。只要大伙在一起,就是快乐无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4、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七个问题,重点是: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的特点?作者的陋室是否简陋?找出文中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作分析。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后对于句子的鉴赏,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鉴赏,学生却无从下口,这个问题相应也出现在第二个问题的分析上。课后我在寻找问题时发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也就是说在口头的问题上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有了误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研读文章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下载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在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两个精彩之处。其一,按时间顺序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其二,......

    七年级下册语文《狼》教学反思

    5月26号,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因为课前预习到位,且上课安排有小组展示环节,所以整节课感觉气氛比较活跃,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关于教学过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7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演讲词,虽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是并不讲究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更多地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情感打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上课前我认真备课,认真督促引导学生预习,基本上做到了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学法。虽然课后听课的教师和领导给......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张秋月 本学期我仍旧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为只有一学期的教学经验,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也为了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这学期我对教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