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谁在胡乱鸟啼-——析劳伦斯《鸟啼》的思路、难句及寓意
是谁在胡乱鸟啼?——析劳伦斯《鸟啼》的思路、难句及寓意
是谁在胡乱鸟啼?——析劳伦斯《鸟啼》的思路、难句及寓意
一、关于思路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所谓的第一“模块”“珍爱生命”中有一篇叫《鸟啼》的文章,劳伦斯写得极好,但编写教材人的分析却很值得商榷。不知是哪个权威人士这样分析该文的思路的:
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至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啼鸣。第6至15自然段,侧重写鸟儿啼鸣给人们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我不知这些权威们有没有沉下心来品读此文!该文的5、6、7、8、9、10、11自然段都是反复的多侧面的谈一个意思,为什么权威者却硬将其隔开,武断地将此文一刀斩开?!权威者眼别瞎了!看到第4自然段开头一句话否?——“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 看看5至11自然段是不是多角度反复表达此意思?鸟儿啼鸣告诉人们“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也就是说,“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可以统领5至11自然段!故而,该文的思路是:
1至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对比写人们突然间听到鸟啼。(鸟—啼)
4至11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对鸟啼的心灵感受: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冬—春)
12至1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作者鸟啼的生命感悟:为生炽烈歌唱。(死—生)
二、关于难句
该散文有些句子比较难解,试析之。第5自然段:“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按先后顺序,“它”指鸟啼声,用通感形象地将其比喻成泉水,承此比喻,形象地说“春天慢慢滴落”,春天如泉水般滴落,写出了春天的明澈,“喷涌而出”写出了春天的蓬勃。“新生活“指春天的生活,新生”,此句用暗喻,写出了春天的美好。“它”仍指鸟啼声,此处用暗喻,“通道”用“银色”修饰,既承前“泉水”,又形象地写出了鸟啼声的清脆悦耳,水道的明澈。最后一句用拟人,形象地表达了春天如人乘船“潺潺”而来。第6自然段中的“旧秩序”“黑色的浪潮”指代“寒冬”。“规律”指“季节”,“崭新的生活”指春天,后一个“生活!”指享受春天。第9自然段第一句“世界不能选择”,此句翻译不当,起句显得唐突。据此句对比描写的思路及第三句“春天不抑制”,首句中的“世界”应指“寒冬的(世界)”,此段结尾的“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应指春天。第10段首句相当难以理解。“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遁”,既然是“强者”为什么会从大地上“隐遁”“那些强者”指代什么?我的理解是,“那些强者”指已死去的鸟等,说它们是强者,是基于第1自然段作者对已死去的鸟的描写寄予了极大的同情,更主要的,按劳伦斯后文意思,这些已死去的鸟曾在去年前年等为春啼鸣过,它们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是强者,现在它们虽死而强。
第11自然段中的“新生活”指春天,“过去”指寒冬的过去,排比句中三个“它”皆指“寒冬”,最后一句“这样”指代后边内容。把我们的生命比作“银色晶莹的泉流”,因为生命的泉流被寒冬冰封,所以“先前是安静”的,当春天来临,生命便充满生机,所以“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第15自然段,“向死而生”,字面意及规律是,生命从诞生那刻起,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文中语境意是,对照第1自然段,鸟儿面对死去的同类却能又重新生活,而且是充满生机的。结构上这照应了开头。全文主旨意见课本注释。
三、关于寓意
权威人士分析该文寓意说,“劳伦斯在本文中对死亡与再生有着自己独特思考,生命与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既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笔者认为,这样分析的话不仅是废话,简直就是屁话!该文的寓意在文章的第14自然段说的清清楚楚。联系写作背景,该文是对死亡对寒冬的诅咒,对生命对春天的倾情讴歌,对生命神奇的衷情赞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感知词的内容。
2、了解豪放派的特色;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体会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树立自己的理想。教学重点:
1、体会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
教学难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体常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1、词牌介绍
念奴娇: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妓,调也因此得名。它有双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体有100字,较为常用,平韵用者较少。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简介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结合注释串讲词意。
1、找同学朗读此词,纠正字音。
2、听示范朗读,注意读音及节奏。
3、找同学结合注释翻译,及时点拨。
4、老师讲解翻译。课文译文
滚滚的长江水向东奔流而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四、深入探究,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它既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们遗迹的时候,词人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引起悬念。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岩石的陡峭,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用此句感叹语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1)、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2)、以美女衬托英雄,更表明他当时春风得意。(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则是连襟之亲。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4、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从容闲雅,谈笑之间,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镇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作者这样称颂周瑜,表明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者的情绪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很明显地透露出来,词意至此,已经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 “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我”的“多情”,“早生华发”。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36岁起,就开始过贬谪的生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岁时再贬黄州。1085年宋宪宗时,司马光为相,一度奉召回朝。章敦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海南岛昌化军(贬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镇)。“人生如梦”是作者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我安慰之语,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纵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五、小结:
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意境开阔,气象恢弘,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处景物描写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豪放词风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出众的才华都寄予着词人的赞美之情。称赞周瑜,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
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六、比较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七、课外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第二篇:《鸟啼》预习提纲及课后作业
《鸟啼》预习提纲及课后作业
整理:冯存英
一、重点字词
1、加点字注音
田凫()椋()鸟
老饕()慰藉()
笨拙()蔷薇()束缚()
斑鸠()
荆棘()
抑制()
2、根据注音写汉字
chánchán()
zhé()伏
隐dùn()zhăn()新 zhì()息
jué()住
hào()天 摇yè()
二、理清文章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3)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又带给了人类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4)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5)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6)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年,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
课后作业:
鸟 语
①我听过一次鸟语。
耿林莽
②那里是—条山野间的河谷。河床低低的,塞满了石头。只剩下一点浅浅的水了,诱引着那些鸟儿们飞来飞去。却清冽见底。流淌着的水声唤起许多歌声的记忆。
又如弦,③河谷的上方,远山低垭成一条弓的背了。上面长着绿的短松和野樱桃林。密叶低垭,想那樱桃果子红了的时候,圆圆的透明,如鸟的歌声滚出河谷。
④而现在,色彩是寂寞的。雾像—件尚未睡醒的衣衫,覆盖着如梦的沉睡。⑤这时候我听见了鸟语。只有在这时候我才听见了鸟语,却看不见她
们的飞翔。这是真正的鸟语。她们是被泉水洗净了的。她们躲在那些高高的树枝密集的叶丛中间,经过苍翠的绿色的过滤,一滴滴垂挂着,淡淡地淌下了山壁。这便是鸟语,这才是鸟语。只有在无人倾听的时候,只有在无忧无虑的山野,有一点野花的香气,有雾,有流水从石间穿过,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她们才开口说话,自由自在,说她们想说的什么,人是听不懂的。但是却有人要冒充她们的知音。每天我都看见养鸟人提着他们的笼子到公园里去“放风”。—位驼背的老者,挑着两只高大的鸟笼,笼子边上还围着深蓝色的幛帷,他将鸟笼子挂在树上,揭去幛帷,这时阳光照进笼,鸟儿却盲目似的并不睁开眼睛。有水,有沙子,有金黄的粟米,甚至还有一两只主人特意抓来的小虫子。驯养者给鸟的待遇是优越的。⑥然而她们并不歌唱,不想说一句话。
⑦那个驼背老人眯细了眼睛,在打盹。他想听鸟语吗?囚者的告白、供认、诅咒,还是喃喃自语呢⑧什么也没有。鸟儿保持沉默。?
⑨我忽然想起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阴森的百万亡灵蒙难的牢狱,毒气室与焚尸房前面,是由于杀人的屠夫和刽子手要他为死亡涂抹那发黑的嘴唇。一个人在拉提琴。这个不幸的囚者得以幸存下来,⑩这个不幸的囚者奏出了魔鬼的音乐。
11么呢12我在想: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能唱出什么好听的歌儿来呢? ? 成了游手好闲的绅士们之宠物的哈巴狗除了摇摇尾巴还会干什默的鸟,假如世上所有的鸟儿全从山林进入了市场„13假如每—个人都提一只金丝鸟笼,假如每一只鸟笼里都关一只沉
14我还能听到一次真正的鸟语吗? 选自《中国散文精选·鸡鸣鸟语》
1.文章②、③、④段描写了鸟语的背景,请概括这个背景的特点。(不
(超过10个字)
2.作者用放风一词表现了鸟儿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分析“这个不幸的囚者得以幸存下来,是由于杀人的屠夫和刽子手要他为死亡涂抹那发黑的嘴唇”这句话的含义。
4、请概括《鸟语》这篇散文的寓意。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A、“樱桃果子红了的时候,圆圆的透明”是本文中鸟语出现的一个真实的背景。
B、鸟儿所以不对养鸟人歌唱的根本原因是养鸟人并不是鸟儿的知音。C、如果所有的鸟都失去了自由,那么,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鸟语就会绝迹。
D、山野间的美景,是鸟清丽婉转的鸣叫的一个自由而轻易的背景。E、本文采用对比手法,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物象入手,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6、本文作者从鸟语中听出了自由的重要,而课文作者则从鸟啼中听出了生命的赞歌,你认真聆听过鸟儿的鸣叫吗?你听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环境优美
无忧无虑
2、如同监狱般的生活
3、形象说明了杀人者想要掩盖其罪恶,粉饰太平
4、自由自在才能显出生命的意义,才能有所创造(创新)
5、A、B(A不真实的背景 B 是养鸟人根本不给鸟儿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