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7: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第一篇: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刘开宇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体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就从生活中入手设计了一个情境,为了给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知道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让学生产生疑问,如何去求横截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注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一提出问题:如何求堤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三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五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六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

在这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

第二篇:《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微课我努力在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语言、教学课件的展示上突出学习的双向性,避免纯粹的讲解,尝试做到“生”“屏”互动。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一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解决如何比较车窗玻璃大小的问题以及课后的作业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这样做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做到了《标准》对于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是教师在微课的环节和问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微课起到吸引学生,指导学习,提升效果的作用。

在课件设计和制作中我努力做到“生”“屏”互动,产生双向学习的效应。课件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图形转化、想象的思考过程,积累活动经验,观察分析梯形转化前后图形面积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2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

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在有争议性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安排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演示,加深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通过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但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较欠缺。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3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这节课,我将知识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力目标定位为: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情感和意志目标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整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但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鼓励每一个孩子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新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扩展题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4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节内容。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起作为结束直线型面积的计算,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成为本册教学内容一个重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本节的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转化的数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从而使学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为深刻,思维能力亦得到发展。

4、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 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 (3+5)42=16(平方厘米)

生5: 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 (5+3)42=16(平方厘米)

生7: (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 (5+3)(42)=16(平方厘米)

生9: (3+5)24=16(平方厘米)

生10: 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6

《梯形的面积》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自己解决了数学问题,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多种方法,因此,整节课就显得十分地紧张,有些推导的方法也不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

1.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练习题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计算学生比较熟悉的篮球场中的罚球区图形的面积,某些汽车侧面的玻璃面积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学生手中的梯形学具应具有多样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转化的过程中去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7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

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

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

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

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8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9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这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的。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揭示课题后,先了解哪些同学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哪些同学不但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鼓励每一个孩子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新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学生活动不多,讲的有点多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没有真正提高,还处于理想阶段

3、总感觉有点费力,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1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梯形,我让学生说说: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尽情回想着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显然他们对于梯形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梯形,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操作与联想,为随后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为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作好铺垫。)

每位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他们有的比画,有的对折,有的剪拼,想出一种后,又试着另一种方法,多数学生在尝试中都有所发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自己则穿梭于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意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然而在汇报时,一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发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下可打乱了我的计划,原本这个环节学生只要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把梯形上下对折,再沿折痕剪开后所得的两个小梯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学生才说了几种想法,就被这位同学下了结论。而且还有几位同学在窃窃私语:这我也知道。该怎么收拾场面呢?我边板书边思考着,犹豫了一会儿,决定还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吧!)

我问学生:“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

马上就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请问为什么要把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再乘高除以2呢?”“你怎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我紧接着说:“是啊,我们怎么来证明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呢?能不能谈谈你的初步设想?”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证明”两字。

生甲说:“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

生乙说:“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来推导?”

生丙说:“看看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间的联系进行推导。”

……

(真不简单,之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马上就用上了。)

我兴奋地说:“同学们,你们的设想很好,看它是否有价值,关键还在于它能不能经受住实验的验证。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比哪一小组探究得最愉快、最有效。”

学生开始合作动手操作、尝试转化,我则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听取意见,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小组主要采用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能够用多种方法完整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小组不多。而在我的课件中预设着近10种的方法,学生能想到吗?心里虽然有些着急,但还是希望等会儿交流时,能听到精彩的发言。)

不能再等了,我赶紧让全班进行交流:“不少小组已经成功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生丁说:“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而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说得多好啊!还有哪些组也想到了这个方法?”

生戊说:“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也可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甲表示不同意:“老师,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与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样的。”

“你能把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丙说:“我们小组把梯形上下对折,然后将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组很聪明,这种方法也很好!”我及时表扬,其他同学也向他们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乙说:“我们小组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和“下底×高÷2”,合起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说得太好了!”我带头为他们组的精彩发言鼓掌。“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而此时,已没有学生想发言了,他们都处于苦思冥想之中。10秒钟过去了,怎么办?如果继续让学生动脑筋想方法,有可能还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如果把课前预设的与学生不同的另外几种推导过程告诉学生,那岂不是要把我的推导过程强加于学生。不如索性就此打住,就让他们掌握这几种推导方法吧,我想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愿望。)

我激动地说:“同学们刚才能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让我们继续创造吧!”

(看着学生们各个神采奕奕的样子,我知道我这样处理是对的。)

最后总结部分,我安排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现在你会比较两个梯形面积的大小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倒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学生踊跃发言。

“我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

“总之我们设法把梯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的回答太精彩了,出乎我的意料,我兴奋地说:“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转化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其实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接着我为学生演示了预设的几种方法,并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研究研究。可喜的是,好几位同学已经开始“窃窃私语”地讨论开了……

反思: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 “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 下的 “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反思本课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让意外莅临课堂。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而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能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可探索的对象,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在本课中,我努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独到的思维方法,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积极评价。对于学生回答出现的错误,鼓励他再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当学生题目做错时,也不直接批评,而是采取婉转的方式告诉他,让他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生活过程中,学生才愿自由地伸展童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出现课堂中的“意外”。

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极大地限制了课堂,课堂上的内容都给定得死死的,教师被圈住,不敢放手给学生,学生被圈住,只能坐在那儿被动地学,被动地听,无法对喜欢的东西做出反应。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的全过程,而其中的认知活动应当是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怕学生耽误时间或“出乱子”,偏向与标准答案,教师一路领着孩子的手,不舍得放开,那么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十分狭窄,自然思维就打不开,所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将泯灭在萌芽时期。所以,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意外”,促成“生成”。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测、质疑、畅想。

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的,多样化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和幻想,甚至找自己的麻烦。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质疑”入手,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释疑”,学生也在研究、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或把学生的学习引入误区,我经常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延迟评价判断。一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地,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可见,敢于猜测,勇于怀疑,善于畅想,正是课堂意外的生长点。

二、把握生成,让意外演绎精彩。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这种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2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就以五年级第九册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片断]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1: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2:也可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也许三角形呢?

……

师:那好,就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先议一议,然后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S=(a+b)·h÷2

生2:我们组还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生3:我们是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S=a·b÷2+b·h÷2=(a+b)·h÷2

生4:如果是等腰梯形,沿上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反思]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热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动了他的.这种需要。他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真正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时教师要舍得“放”,说不定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是说教者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吗?这个案例中正是注重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转化”的思想上来,又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从而生成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啊!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3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在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想还是得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课堂设计,多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4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5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有前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我想如果今天的课堂上采用学生独立学习的方式来自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授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为学生下一步独立学习做好准备。接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研究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我发给学生每组两张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过的方法探讨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我深入学生的各小组,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学生没用五分钟已经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并能比较熟练地叙述出来。反思以上的教学,能够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同时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学生理解的更深入。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还是不能充分信任,教学前的铺设,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搭好了桥,修好了路。给学生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看似教师为学生着想,殊不知这样剥夺了学生尝试失败的权利。这样的设计能让我感到一丝丝的欣慰,毕竟我放手了,毕竟学生主动了,毕竟学生参与了。这种欣慰只是表层的愉悦,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有人说:教学是师生共享人类的崇高,这种崇高,对于知识来说,应当有更多的智慧活动,我这样想。

第三篇:《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2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安排学生在自学课本内容,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行,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不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的目的。作业反馈中,利用梯形的面积的求高求底,有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3

一、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避免假操作。

在今天学生进行操作时,我要求学生先想好操作的顺序。特别是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用数一数或分一分,移一移的方式算出梯形的面积,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得出的操作结果是真实的,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尽管学生在交流时有个别学生数梯形的面积出现了一点的小错误,但是这是个过程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规范学生的语言。

因为在完成三角形练习时有这么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班居然有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正确的。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出现了一点问题。所以,本节课我特别注意他们的表述语言,的确,是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并不完备,常常会出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并不完备的语言。当学生出现这种语言时,及时地予以修正和改正,当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的效果比后面纠正要好很多。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4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梯形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本节课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5

《梯形的面积》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自己解决了数学问题,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多种方法,因此,整节课就显得十分地紧张,有些推导的方法也不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

1.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练习题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计算学生比较熟悉的篮球场中的罚球区图形的面积,某些汽车侧面的玻璃面积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学生手中的梯形学具应具有多样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转化的过程中去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6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微课我努力在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语言、教学课件的展示上突出学习的双向性,避免纯粹的讲解,尝试做到“生”“屏”互动。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一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解决如何比较车窗玻璃大小的问题以及课后的作业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这样做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做到了《标准》对于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是教师在微课的环节和问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微课起到吸引学生,指导学习,提升效果的作用。

在课件设计和制作中我努力做到“生”“屏”互动,产生双向学习的效应。课件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图形转化、想象的思考过程,积累活动经验,观察分析梯形转化前后图形面积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7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 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 (3+5)42=16(平方厘米)

生5: 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 (5+3)42=16(平方厘米)

生7: (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 (5+3)(42)=16(平方厘米)

生9: (3+5)24=16(平方厘米)

生10: 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9

备课时大刀拓斧

备课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挖掘,对学生探索,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过程。针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34-35页梯形的特征和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是分两课时还是一课时呢?学生能否在一节课35分钟的时间既能真正理解梯形的特征又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学会了用数格子的方法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中掌握了通过图形转化来推导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大胆的设计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上课时大胆放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上课时大胆放手。

1、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练、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细细推敲,努力提升

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

1、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重点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指导学生探究时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反复强调;缺乏感染力,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学生没能及时进入角色。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0

教材中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只给出了常规的推导方法。如何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探索,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思维因素,注意沟通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上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给学生的探索、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合的台阶,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了探索过程的艰辛。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学生在原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动手剪拼,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十分注重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在这节课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对这种方法也有很深刻的体验。相信,经常这样有机渗透、恰当孕伏,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锻炼,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会受到较好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探索,当学生在操作、探索、表述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只应加以适当指导与点拨,而不是直接给予。但对于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除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之外,教师也可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也能学有所得。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1

本节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是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其中,目标一的'达成度挺好的。目标一的达成之所以很理想,是因为本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大胆尝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2的教学正注重了这一点教师给予了开阔的目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倒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二、强化实践,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动探索和发现图形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案例2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把梯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教会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亲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取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多向创新能力。这节课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

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在有争议性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安排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演示,加深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通过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但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较欠缺。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3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三、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四、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4

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因此,在呈现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后,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梯形面积的问题情境 老师准备不讲,看一看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找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你们能找到吗?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动手剪、拼、贴,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③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⑤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 和两个三角形。

⑥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就变成两个长方形。

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得到启示,从中悟出真知〔S梯形=(a+b)h2〕。

这充分说明,教学过程中只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5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回顾了这两天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方法,了解是用了“转化”的思想得到的。重难点都在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上。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再一次学习了画梯形的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后面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无阻碍。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动手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此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好多学生都想到了要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此时如果我能赶紧及时的给学生一个高度评价的话,孩子们会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如果我能看到此时会思考的孩子们的美,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是吗?而我却没有那样做,还是因为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只是稍作提示后就给赶紧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之后,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道:“想一想我们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了要再拿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把他两拼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很快能将梯形的面积抽象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能够严谨且无懈可击。此时,如果我能够再一次给予学生真诚的欣赏,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之感会消失殆尽。但吝啬的我依然是忙着赶进度,生怕因为一句表扬会耽误好多练习的时间。哎!

还有,本节课在课前我仍然是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学生想到方法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来拼拼看,然后找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进而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则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者是用直观演示法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记忆和运用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归纳出公式后给学生三个梯形(有两个把梯形的各边都写上,另一个没有给高的`条件。)进行公式运用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动感觉梯形面积公式的作用,即计算梯形木堆的面积。

但由于我课前准备做的不充分,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何止一二,还有:

1.在整个教学中又过于偏向推导过程和注重学生多种不同推导方法,时间占用了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推导出公式以后,学生在练习的时间很少,应该画出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应用公式求它们的面积,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后的教学要在新授部分多下功夫、下大工夫,但是不能把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新知的过程中,尽量浓缩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可喜的是,发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学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探究学生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探究性学习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希望探究式课堂之路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越走路越宽。

第四篇:《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梯形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就从生活中入手设计了一个情境,为了给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知道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让学生产生疑问,如何去求横截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

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注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

一提出问题:如何求堤

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

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

三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五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六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

在这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2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3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今天上了《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正好落实了《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当中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导课时,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计算电脑桌侧面梯形板的面积多少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其次,创设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积来实现的。课堂上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了《标准》对于情景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这也符合交流应该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观。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许多名师的课,互动性强在他们的课堂上是多么地突出!反思本课的教学,就这方面来说还是存在明显不足的。课例中,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就说:老师请教你,为什么后面还要除以2呢?其实这里老师操之过急了,同时也是大可不必为之的。老师完全可以问学生:听了他的汇报演讲,你们有没有问题请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让学生来问这个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给了学生一个发展思维水平的良机,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多好!

三、放手的度不够

虽然本堂课的教学与以前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但还不够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想是放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

小组合作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时,报告单的设计最后一栏,若能不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将更多生成的东西。会使整堂课更加的精彩。说到底,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接受了课程改革新思想的洗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放的度如何把握,这是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 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 (3+5)42=16(平方厘米)

生5: 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 (5+3)42=16(平方厘米)

生7: (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 (5+3)(42)=16(平方厘米)

生9: (3+5)24=16(平方厘米)

生10: 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5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三、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四、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6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7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8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

……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⑶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⑷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⑸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五)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3、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88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出示学具超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9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是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规则组合图形的面积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求法。今天我讲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本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依然采用了学生动手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拼图,在头脑中呈现出空间形象。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面积公式推到的过程,记住面积公式,又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能够动来动去,为今后的教学打基础。

然而,学生的动不是乱动,我先出示学习目标,再出示学习方法,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可以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我们统一由组长提出,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最后得到总结。

其实,这节课跟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那节课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在拼的过程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梯形拼出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情况。这是教师事先没有安排到位导致的,他们有的梯形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在拼的过程中产生了脱节现象。但多数同学做的都很好,用不同种类的梯形拼出的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节课完成情况还算理想,多数同学都能够举一反三,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0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节内容。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起作为结束直线型面积的计算,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成为本册教学内容一个重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本节的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转化的数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从而使学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为深刻,思维能力亦得到发展。

4、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1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梯形,我让学生说说: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尽情回想着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显然他们对于梯形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梯形,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操作与联想,为随后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为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作好铺垫。)

每位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他们有的比画,有的对折,有的剪拼,想出一种后,又试着另一种方法,多数学生在尝试中都有所发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自己则穿梭于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意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然而在汇报时,一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发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下可打乱了我的计划,原本这个环节学生只要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把梯形上下对折,再沿折痕剪开后所得的两个小梯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学生才说了几种想法,就被这位同学下了结论。而且还有几位同学在窃窃私语:这我也知道。该怎么收拾场面呢?我边板书边思考着,犹豫了一会儿,决定还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吧!)

我问学生:“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

马上就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请问为什么要把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再乘高除以2呢?”“你怎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我紧接着说:“是啊,我们怎么来证明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呢?能不能谈谈你的初步设想?”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证明”两字。

生甲说:“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

生乙说:“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来推导?”

生丙说:“看看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间的联系进行推导。”

……

(真不简单,之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马上就用上了。)

我兴奋地说:“同学们,你们的设想很好,看它是否有价值,关键还在于它能不能经受住实验的验证。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比哪一小组探究得最愉快、最有效。”

学生开始合作动手操作、尝试转化,我则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听取意见,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小组主要采用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能够用多种方法完整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小组不多。而在我的课件中预设着近10种的方法,学生能想到吗?心里虽然有些着急,但还是希望等会儿交流时,能听到精彩的发言。)

不能再等了,我赶紧让全班进行交流:“不少小组已经成功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生丁说:“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而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说得多好啊!还有哪些组也想到了这个方法?”

生戊说:“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也可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甲表示不同意:“老师,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与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样的。”

“你能把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丙说:“我们小组把梯形上下对折,然后将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组很聪明,这种方法也很好!”我及时表扬,其他同学也向他们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乙说:“我们小组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和“下底×高÷2”,合起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说得太好了!”我带头为他们组的精彩发言鼓掌。“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而此时,已没有学生想发言了,他们都处于苦思冥想之中。10秒钟过去了,怎么办?如果继续让学生动脑筋想方法,有可能还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如果把课前预设的与学生不同的另外几种推导过程告诉学生,那岂不是要把我的推导过程强加于学生。不如索性就此打住,就让他们掌握这几种推导方法吧,我想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愿望。)

我激动地说:“同学们刚才能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让我们继续创造吧!”

(看着学生们各个神采奕奕的样子,我知道我这样处理是对的。)

最后总结部分,我安排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现在你会比较两个梯形面积的大小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倒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学生踊跃发言。

“我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

“总之我们设法把梯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的回答太精彩了,出乎我的意料,我兴奋地说:“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转化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其实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接着我为学生演示了预设的几种方法,并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研究研究。可喜的是,好几位同学已经开始“窃窃私语”地讨论开了……

反思: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 “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 下的 “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反思本课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让意外莅临课堂。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而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能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可探索的对象,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在本课中,我努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独到的思维方法,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积极评价。对于学生回答出现的错误,鼓励他再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当学生题目做错时,也不直接批评,而是采取婉转的方式告诉他,让他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生活过程中,学生才愿自由地伸展童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出现课堂中的“意外”。

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极大地限制了课堂,课堂上的内容都给定得死死的,教师被圈住,不敢放手给学生,学生被圈住,只能坐在那儿被动地学,被动地听,无法对喜欢的东西做出反应。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的全过程,而其中的认知活动应当是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怕学生耽误时间或“出乱子”,偏向与标准答案,教师一路领着孩子的手,不舍得放开,那么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十分狭窄,自然思维就打不开,所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将泯灭在萌芽时期。所以,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意外”,促成“生成”。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测、质疑、畅想。

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的,多样化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和幻想,甚至找自己的麻烦。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质疑”入手,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释疑”,学生也在研究、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或把学生的学习引入误区,我经常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延迟评价判断。一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地,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可见,敢于猜测,勇于怀疑,善于畅想,正是课堂意外的生长点。

二、把握生成,让意外演绎精彩。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这种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2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在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想还是得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课堂设计,多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3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4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换个角度说,基本知识和技能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节课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实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梯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先写公式,这样有助于强化公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让班级的几个学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这样使我很准备快速的掌握了学困生在这段内容的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即个别学生会写公式不会写算式,个别学生忘了除以2,个别学生最后的单位用的是长度单位),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在学困生做题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着急去纠正,而是让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帮他看,这样我在课堂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困生。

三、适度评价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本节课由于自己对于新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教学准备时间仓促,在教学中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课后我也与杨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问题在今后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感觉到对于书上表格的整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对于这段教材不熟,对于这段教材读得不够细,在课前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个表格的处理方法。由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尽管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什么课,我以后一定首先用认真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才能用好教材。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5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请学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带领学生回顾以前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然后教师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探讨。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2、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先课件显示操作提纲: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2、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3、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防止出现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现象。然后学生示范拼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操作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现异常现象,学生都兴奋地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图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结果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拼法,结果自然没有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都感到惊讶。我见时机成熟,叫学生再打开书本,仔细观察书上的拼法,使学生明确拼的步骤: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转,最后沿着梯形的一条边向上平移,直至两条底成一条直线,才能拼成。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明确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找关系,先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之间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后得出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即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进行思维。

(二)学以致用。

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没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练习的设计中,我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中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列式,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从而杜绝错误现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我又布置了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用一个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本堂课能以全体学生为本,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操作、思考、观察、讨论、说理、计算、看书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注意了变 “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灌输”为“引导”,较好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良好素质。

第五篇:《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梯形的图形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拼摆独立推导出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领悟了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摆,独立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根据一个梯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呢?从而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

不足之处:

由于用多种方法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致基本方法中出现部分学生不会叙述。

再教设计:

突出基本方法的教学,注意其它方法的时间分配。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2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用到了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几何图形呢?在学生操作前,课件显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转化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

2、梯形的底和高和转化后的图形的各部分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操作后发现方法不止一种。我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和课本上一致的推导方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二是这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最容易理解、最简洁。其它方法有的拼出的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推导的过程较复杂,在课堂上让选择这样的同学简单交流,没有展示推导过程。最后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第一、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同学按所选的方法不同而分组,导致在讨论拼成的图形或分成的图形的面积、底和高与梯形的面积、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浪费了时间,讨论不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对其分类和引导,有序展示。

第二、其它方法没有展示推导过程,想到此方法的学生的个性没得到张扬,也没有给其它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导致最后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一样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部分学生有疑惑。

第三、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将自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方法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第四、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在以后的合作探究中,应让小组内再分为一帮一,以帮助学困生。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3

整个过程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先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在探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有经验,在此直接交给学生自主研究,通过巡视发现很多小组都能研究出来,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没中不足的有这几点:

1、为了我的计划而赶时间。很多题都是只让学生说一说,没有动手写一写加深记忆。说明我在备课的时候设计的不合理,没有做到精讲多练,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还应多研究教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板书问题。在和孩子们共同探讨时,我快速的写下关系式,但是不够严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自己做好,才能要求孩子们做好。

3、算式书写格式问题。还是由于时间把握不到位,不敢让学生上台板演,最后导致在写作业的时候部分学生列出算是直接写得数,做的不规范,这是我的一个失误。

4、随然学生说的较多,但总觉得学生说的太少,老师总想帮学生说出来,而且提问的范围也较小,说明自己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不能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需要自己的努力。

5、练习题的层次性不强。

课顺利的上完了并不一定就是完美的,经过反思还是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只有把这些不完美后期改进了,那以后的不完美会越来越少。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4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仅巩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仍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上。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上几节课的内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容易将转化的方法迁移到这节课来。

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比如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形四边形,从一个梯形的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还有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到。我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在练习中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的简单运用,又有等积变形的思考,还有计算垒成梯形的圆木的根数。对于计算圆木的根数,有些学生是层层计算解决,有些学生把这堆圆木的横截面转化成一个梯形,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决,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运用梯形面积来计算的方便性。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5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就以五年级第九册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片断]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1: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2:也可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也许三角形呢?

……

师:那好,就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先议一议,然后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S=(a+b)·h÷2

生2:我们组还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生3:我们是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S=a·b÷2+b·h÷2=(a+b)·h÷2

生4:如果是等腰梯形,沿上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反思]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热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动了他的这种需要。他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真正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时教师要舍得“放”,说不定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是说教者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吗?这个案例中正是注重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转化”的思想上来,又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从而生成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啊!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6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今天上了《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正好落实了《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当中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导课时,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计算电脑桌侧面梯形板的面积多少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其次,创设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积来实现的。课堂上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了《标准》对于情景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这也符合交流应该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观。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许多名师的课,互动性强在他们的课堂上是多么地突出!反思本课的教学,就这方面来说还是存在明显不足的。课例中,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就说:老师请教你,为什么后面还要除以2呢?其实这里老师操之过急了,同时也是大可不必为之的。老师完全可以问学生:听了他的汇报演讲,你们有没有问题请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让学生来问这个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给了学生一个发展思维水平的良机,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多好!

三、放手的度不够

虽然本堂课的教学与以前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但还不够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想是放得还不够。主要体现在:

小组合作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时,报告单的设计最后一栏,若能不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将更多生成的东西。会使整堂课更加的精彩。说到底,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接受了课程改革新思想的洗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放的度如何把握,这是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7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回顾了这两天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方法,了解是用了“转化”的思想得到的。重难点都在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上。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再一次学习了画梯形的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后面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无阻碍。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动手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此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好多学生都想到了要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此时如果我能赶紧及时的给学生一个高度评价的话,孩子们会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如果我能看到此时会思考的孩子们的美,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是吗?而我却没有那样做,还是因为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只是稍作提示后就给赶紧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之后,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道:“想一想我们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了要再拿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把他两拼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很快能将梯形的面积抽象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能够严谨且无懈可击。此时,如果我能够再一次给予学生真诚的欣赏,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之感会消失殆尽。但吝啬的我依然是忙着赶进度,生怕因为一句表扬会耽误好多练习的时间。哎!

还有,本节课在课前我仍然是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学生想到方法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来拼拼看,然后找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进而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则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者是用直观演示法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记忆和运用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归纳出公式后给学生三个梯形(有两个把梯形的各边都写上,另一个没有给高的条件。)进行公式运用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动感觉梯形面积公式的作用,即计算梯形木堆的面积。

但由于我课前准备做的不充分,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何止一二,还有:

1.在整个教学中又过于偏向推导过程和注重学生多种不同推导方法,时间占用了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推导出公式以后,学生在练习的时间很少,应该画出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应用公式求它们的面积,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后的教学要在新授部分多下工夫、下大工夫,但是不能把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新知的过程中,尽量浓缩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可喜的是,发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学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探究学生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探究性学习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希望探究式课堂之路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越走路越宽。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8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微课我努力在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语言、教学课件的展示上突出学习的双向性,避免纯粹的讲解,尝试做到“生”“屏”互动。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一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解决如何比较车窗玻璃大小的问题以及课后的作业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这样做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做到了《标准》对于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是教师在微课的环节和问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微课起到吸引学生,指导学习,提升效果的作用。

在课件设计和制作中我努力做到“生”“屏”互动,产生双向学习的效应。课件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图形转化、想象的思考过程,积累活动经验,观察分析梯形转化前后图形面积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9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有前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我想如果今天的课堂上采用学生独立学习的方式来自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授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为学生下一步独立学习做好准备。接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研究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我发给学生每组两张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过的方法探讨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我深入学生的各小组,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学生没用五分钟已经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并能比较熟练地叙述出来。反思以上的教学,能够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同时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学生理解的更深入。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还是不能充分信任,教学前的铺设,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搭好了桥,修好了路。给学生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看似教师为学生着想,殊不知这样剥夺了学生尝试失败的权利。这样的设计能让我感到一丝丝的欣慰,毕竟我放手了,毕竟学生主动了,毕竟学生参与了。这种欣慰只是表层的愉悦,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有人说:教学是师生共享人类的崇高,这种崇高,对于知识来说,应当有更多的智慧活动,我这样想。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0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

……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⑶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⑷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⑸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五)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3、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88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出示学具超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2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有放有收,在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学生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我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推导的?然后呈现自学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自学,自己动手操作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集体汇报时,对这几种推导方法的处理上也不一样,重点分析了学生发现的第一种方法,但同时也肯定了其他的推导方法。老师一句话中总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计算体系的面积时遇到数字较大而且除以2的被除数是偶数时,应该提醒学生先除以2,再计算,减少了数字繁大所带来的麻烦。第二,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学生按所选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给学生一个更清晰的思路。第三,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3

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三、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

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4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是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规则组合图形的面积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求法。今天我讲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本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依然采用了学生动手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拼图,在头脑中呈现出空间形象。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面积公式推到的过程,记住面积公式,又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能够动来动去,为今后的教学打基础。

然而,学生的动不是乱动,我先出示学习目标,再出示学习方法,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可以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我们统一由组长提出,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最后得到总结。

其实,这节课跟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那节课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在拼的过程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梯形拼出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情况。这是教师事先没有安排到位导致的,他们有的梯形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在拼的过程中产生了脱节现象。但多数同学做的都很好,用不同种类的梯形拼出的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节课完成情况还算理想,多数同学都能够举一反三,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梯形面积》 教学反思15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体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就从生活中入手设计了一个情境,为了给防洪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需要知道堤坝的横截面的面积。让学生产生疑问,如何去求横截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

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3、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注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一提出问题:如何求堤坝的横截面面积?(求梯形的面积)。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并让学生操作。三尝试:试着将两个一样的的梯形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尝试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探索: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拼移、割补、旋转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五小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六解决问题: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堤坝横截面面积。

在这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的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

下载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1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本节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是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的推导过......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已经在网上研讨了数日的《梯形的面积》一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在回顾旧知,分析问题的环节,我用课......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呢?在学生......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北柴小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

    梯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