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访友》教学案
《山中访友》教学案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③制作教学课件。【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 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② 栀(zhī)子湛(zhàn)蓝
③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④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1、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体验:学生活动:
① 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 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古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中访友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阵雨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备课的时候,我一味地挖掘课文中有什么东西可以告诉学生的。于是在教学的定位上就有点高了。
比如让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谈感受显然是不适宜的。再如让学生在读了一两遍的情况下,要能体会到作者对那些山中“友”怀有怎样的情感,本身连成人也未必能说得清楚,而我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显然过急了。
理想化的思考,不经过现实的锤炼怎能得以实施?由此可见,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学生的眼光审视、筛选教学点是何等的重要。此可以为以后教学之鉴也!
第二篇:《山中访友》导学案
1《山中访友》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2.体会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总结出课文的主旨。★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并用生字在横线上组词。
2.同伴互助。
(1)互相批改以上书写的内容,并改错。
(2)互查生字词: 邀请 俯身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3)互相检查朗读课文(可选一个小节),能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3.完成以上任务,请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正确、流利地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清脆,每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2)填空。
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等老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之情。
二、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3颗星)。※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思考:
A仔细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B 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2.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号到4号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3.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三、精讲点拨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有感情地朗读。
四、巩固拓展 ▲学习目标:
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3.通过写话练习,进行生成性训练。★内容步骤: 1.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④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
2.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3、仿写句子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方法步骤:
(1)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
2、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第一单元文章《山野里的故事》
划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山雨的美妙。3.拓展提升。
★方法步骤:(1)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几句话、一首诗歌,皆可)。(2)汇报交流。
五、课后提升
1、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2、继续搜集有关描写大自然的的诗词、歌曲、图片、文章、音像等资料,发到咱们群里,举办一次“亲近自然”专题活动。
3、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第一单元文章 教学反思:
一、美文美读,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课件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第三篇:山中访友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主备人:梅芙蓉审核人: 课题: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时间: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2、古桥的图片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①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栀.()子湛.()蓝犬吠.()唱和.()②解释下列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幽径:
波光明灭: 唱和: 吟咏:
(二)检查预习
(三)突破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明确图示)依次是:()-()-()-()-()-()-()-()-()-()-()-()-()-()
(四)突破难点:
(1)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2)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
句,读一读,组织交流。老桥──鸟儿── 露珠── 树──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五)达标检测
1、听写字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部分,默写下来
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主备人:梅芙蓉 审核人: 课题: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
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导学设计
一、预习检测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法指导:要求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我喜欢,是因为
二、研读与赏析
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你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学法指导默读画句,然后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2、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 学法指导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
4、感情朗读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形式指导: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5、拓展升华: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仿写
1、学法指导
(一):
步骤一: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
步骤二: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
示例: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请你写作然后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2、学法指导
(二)步骤一:从修辞角度看,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步骤二:例句解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3、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4、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5、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步骤三:用自己最喜欢的修辞,试仿写一个句子。
五、作业布置
①以“田野访友”为题,运用至少两种修辞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篇:《山中访友》
我会读写
栀子花清爽吟诵 树冠旋转 唱和瀑布陡
峭挺拔身躯湛蓝精致蕴含奥秘 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随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旋转(zhuàn zhuǎn)
蕴含(yùn wēn)湛蓝(zhàn shèn)栀子(zhī z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唱和(hè hé)树冠(ɡuān ɡuàn)
(1)隐蔽、僻静的小路。()
(2)道德高,名望重。()
(3)很感兴趣地谈论。()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3、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和感情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这个句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
“________”,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________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________。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这个句子用____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
____、____这两位朋友间的____________。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4、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选文采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4、仿写
你好,吗? 是要我,
第五篇:《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15篇
《山中访友》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⑵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1、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积奠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2、在导入课文后,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由于初一学生入学仅有两个月,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老师建议你们:
⑴ 要左手翻书右手钩画。
⑵ 用“ ”画出你不认识字词。
⑶ 用“口”画出景物的名字,用“○”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教师巡视、释疑、解难,把集中出现的生字词在黑板上集中讲解,学生初读结束。接下来听课文录音,这时我又设计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时间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指出“在好天气里独自步行带着好心情去的(对于好心情教师要适时点出哼、踏等词的好处),具体朋友学生说,老师板书。
3、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后,接下来的环节是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这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⑴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可做适当的评价。
⑵ 指导学生分组,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中精美的词句,精读品析。
⑶ 小组代表谈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并说出它的好处,然后用这幅画好在 的句式起个好听的名字,每小组选一个人做汇报的记录。
⑷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板书,如将写物拟人化的称呼,弟弟、大嫂、爷爷、姐姐……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喻体等等。
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4、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⑴ 你认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种,但教师应抓住平等、互助,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称自然景物为朋友?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⑵ 你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吗?就把它写下来,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既有思想的升华又有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5、作业的布置: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的布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有“宽泛”的精神。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自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山中访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文需要,本文将安排3课时。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学法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真正让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六、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
【板书:早晨黄昏】
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
【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能读书,鉴于此,我将带领学生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词句。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七、巩固练习
在课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八、板书设计
写板书时,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九、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十、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山中访友》说课稿4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知识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比如第五自然段拓展“友情”。
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
【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许多好朋友吧?平常放假休息的时候,大家会去拜访朋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呢?那么,你们有没有住在山里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在意的“友”导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2、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李汉荣去拜访几位山里的朋友。(板书:山中访友)
3、解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体会作者那童话般的世界。思考: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作准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3、回答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说说拜访的朋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4、教师小结:出示作者拜访的“朋友”的图片,学生喊出它们的名字。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那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4、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5、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感悟“知己”
1、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3、领悟写法:从作者的联想中,真切的感受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五、模拟情景,感悟“友情”。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3、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这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4、配乐美读。以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第五段,让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友情”。
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美丽的蝴蝶————
你——————
你好,可爱的蚂蚁————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六、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1、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七、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说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说过程:
1。听一听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
(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品一品说一说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写一写说一说
作者采用的是说话方式向他的大自然朋友打招呼,我们也尝试一下用“你好”写一句话,向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好吗?
(比如松树、小草、白鹭……)
七、说活动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领略大自然。
2。课文仿写:《欢迎你来到大自然》
八、说板书:
山中访友——拟人、想象(亲切喜悦)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落叶、小花
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九、说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深情感悟。
《山中访友》说课稿6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习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 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习得了语言,练习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8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五、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
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六、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9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 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附一: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4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课后练习与创新练习(15分钟)
归纳总结 (1分钟)
附二: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童话般的世界
(想象)
《山中访友》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xx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xx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xx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xx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xx,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xxxxxx,因为xxxxxx。(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xx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xx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要求:
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山中访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充满童心和好奇心,富有浪漫色彩。
《山中访友》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第三篇,上承《春》、《济南的冬天》,下跟现代诗《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共同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谰的大自然图景。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七年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训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妙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拟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段,感受美好意境。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中,应以各种形式的诵读为主、点拨为辅来突出重点,以拟关键句、改重点段来突破难点,读赏结合、读想结合,从而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4.课时安排
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
5.教具准备
(1)旋律轻松优美欢快的VCD音乐,与课文感情基调吻合,烘托气氛,增加美感。
(2)美轮美奂的山林风光资料片。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本课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法:
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抒情散文,应重在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
联想想象法:本文想象奇特浪漫,可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章特色。
2.学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落实“教——扶——放”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读议结合,以读促进”的方法学习,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课上适当练笔能够活学活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故应积极实践。
三、说教学程序
1.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诵读,比比谁读得有味道。再依据唐诗内容改编成故事,看谁编得生动而富有创意。随之教师为唐诗另起名(《山中访友》),由此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读诗有两大功效,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为新课的导入作辅垫。编故事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一石三鸟。
这样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
2.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教师先设疑:唐诗中诗人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课文中作者探访的又是怎样的朋友呢?既而请学生大胆猜测课文内容,并简述交流。接着请学生读课文,前后共读三遍,要求由浅入深。第一遍的要求是:小声自由快速地诵读一遍课文,遇到字词碍
查工具书解决,思考课题的含义。第二遍的要求是:美读课文(指名读)读出感情来,思考:作者探访的“朋友”是谁?怎样探访的?第三遍的要求是:师生(男、女生)配乐分读,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读前设疑及读前悬测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读书的强烈欲望,为后面的三读蓄势。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花样翻新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冼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
3.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林的种种美景,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进而与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最后归结主旨: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本环节力图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虚幻世界,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情境再现法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4.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构画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前者可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后者可通过讨论第三节原文与改文的.差异来达到。改编后的第三节如下: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它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固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请学生说出个人最喜欢的语句,就是尊重其审美选择的表现,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词句、品味赏析精彩语段的好习惯。改写课文、对比分析是化难为易、促进理解的一种好方法,本环节中这一步骤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学习模仿,练笔实践
在上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其一,当堂完成并交流。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2)国庆节后,太湖广场一片狼藉。假设你就是广场上的草木,请你与游人倾诉心声,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注意角度)。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两则练笔各有侧重,前者重在想象力的训练,后者重在第二人称的运用。让学生任选其一,折射出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
《山中访友》说课稿12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 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14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三、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出示一组展示大自然优美风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本文的学习要求,即要求学生做一回文中的“我”,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我”拜访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
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习,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山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中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
访 落叶 山花 雷阵雨
友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山中访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6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评析: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1、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析: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
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评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六)拓展:
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2、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评析: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