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7:5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王向军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

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篇4)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篇2)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然后随便讲解就了事。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和拥有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对于上课要“怎样讲”、“讲多少”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切不可回归到传统教学上去,又完全变回了老师的一言堂,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讲”要适度。如,在讲“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时,讲完工业集聚后又提到工业分散,同学们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明白有工业联系的企业部门为什么还会“分散”,这时我就以当时新闻热播的“天津总装线组装第一架A320系列客机”为例,给同学们详细解释了“工业分散”的含义,其表是分散,但实质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有工业联系的企业部门不一定都集聚在一块,有时也会有分散,但其分散也是有条件。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的第四节,前三节分别为:第一节北京,第二节香港和澳门,第三节台湾。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域各有特点,比较有代表性,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理区域的基本的学习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学习在前面了解首都、特别行政区、台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了解一个省级区域的一些方法,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前面的几个省级区域又有所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以及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别为例,绘制略图;

3.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案例有极鲜明的代表性,首先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其次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城市的分布和农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从教材内容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两个课时方能全部完成,本次公开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收获:

1.反复的推敲和修改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反复的听课、评价和修改的`过程中,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自己的思考和推敲,使得新的设计思路不断出现,设计更加完善。

2.本节课的由学生感兴趣的新疆歌曲引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在旅游的话题之中学习地理知识。多思考、勤提问会有更大的收获。

3.,直观展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原则。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到旅游中应当准备什么样的物品;分析在气候和地形的综合影响下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出现?分布在什么地方?由地理又回到了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原则,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几点不足和思考:

1.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大的兴趣集中在当地的美食和美丽的风光上,下一次的设计能否尝试以此为切入的突破口来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

2.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语言组织要准确,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学生会产生歧义,造成“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4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5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6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

《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7

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我校开始进行高效课堂改革,至现在已历时一年之多,我清晰的认识到学校新课改要成功,教师业务能力要进步,学生综合素质要提高,开展高效课堂是明智之举。

相对于传统教学,高效课堂的开展,对教师、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能在高效课堂中得到锻炼和体现。 高效课堂具有传统课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高效课堂是多样化课堂。传统课堂上,教学资源和课堂模式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新课改后的高效课堂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分解成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点评质疑等环节,变集体听课为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合理的小组晋级评价机制,激活课堂与学生思维,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色彩,更重要的是学生再也不觉得课堂乏味,而是把课堂当作自己活动的舞台。其次,高效课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高效课堂的实施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课堂让学生饱含激情投入在合作探究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学着学习、学着探究、学着思考,从代替学生做到让学生自己学着做,解放了学生又解放了自己。第三,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考、阅读、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这种素质又是提升成绩的动力。高效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协作能力等,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制约其学习成绩的关键,而高效课堂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然促进学习习惯的改善。

高效课堂初步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高效课堂落在实处也并非一朝一夕,通过一年多高效课堂的实践,我在课堂中也遇到诸多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从接触的初二的学生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不愿意或者难以坚持专心听讲,不愿意积极探究与思考,不愿意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甚至少数同学服从意识也较差,那么这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高效课堂,很难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很难在课堂中展现自我,时间一长甚至出现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学生边缘化。二是导学案编制重点不够突出,指导方法不详细,难度把握不准。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预习、探究和质疑的依据,一旦编制质量有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与效果。三是学生社会常识太少,视野太窄。自己所教地理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课本上知识点经常联系社会方方面面,当我们讲到相关社会现象与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现象的本质,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说过,如此一来极大的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根据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自己所教地理学科高效课堂要在班级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我认为自己还有几个方面值得加强和改进。首先,小组培训要常抓不懈。小组培训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对学生预习、探究、展示、质疑、补充方法进行培训。对于学习困难及厌学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和适当鼓励来端正其学习态度。通过培训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受青春的活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三年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其次,要对导学案编制工作上要下苦功夫。因为初次接触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制基本上靠教师自己摸索进行,因此也导致部分课堂导学案编制不符合课堂要求的情况,高效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体现。导学案编制首先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与难点,合理排版,并在对应的版面上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三,通过播放影片及多媒体,通过丰富的地理素材让学生了解更多地理常识与现象,拓宽学生见识面,增长了地理见识,不经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了地理知识,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能够更好的展示自我。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但改革过程中势必会遇上困难和瓶颈,但只要坚持和努力,高效课堂就好比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8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9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制定恰当准确地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认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整体考虑了教材的编排、教参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将课后思考题、《随堂检测》、单元过关等相关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习目标“简”却“精”,“少”而“实”。而且学习目标制定要合理、科学,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及时间,使学生学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检测目标实施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时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课堂上讲练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2

老师们,近几年我连续承担了初四毕业班的地理教学工作。经验谈不上,有一些做法和遗憾说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教师也不例外。而且我的体会是教师的优缺点表现的比其它行业更加明显。有的老师讲课的优点是重难点把握的准,处理的.好;有的老师复习思路清晰。我经常听老师拉的课,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基本上每周必听。其它老师也经常听我的课。除听课活动外,我们平时也经常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商讨授课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解题思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增益己所不能。

二、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由于初四时间很紧,我没有占过一节自习课,也没有布置过过多的作业。我的想法是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效率。首轮复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整系统的讲解知识体系,这会占用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学生的唯一工作就是听讲。我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学案,上课时师生共同组建知识网络。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把知识体系丰满。加强了随堂练习的份量,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全程参与。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教师讲满整节课,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对于习题,我们总是精心选择,不让学生做无用功。因为我认为,题目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做完了这一本还有另一本,更没有讲完的时候。关键是挑出来讲的题目有代表性,能带出重要的知识点,并且能对学生答题有指导性就可以了。所以在复习时,我并不面面俱到,精选例题,精讲多练。每节课讲完重点例题后一般都能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回味、提问和练习。

三、强化读图技能,形成空间概念

地图是初中地理的灵魂。地图训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能从地图上获取充分的信息;第二方面是学生应对一些重要区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针对这两个方面,我将地图训练贯穿于整个初四教学的始终。在第一轮复习时,做到每节课都要有图,以板图为主。课堂上要求个别学生上讲台上来填注板图,全体学生在下面画出简图并填注。在复习世界地理时,我专门印制了一些空白地图,每复习完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将本课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检查后改错。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3

来xx中学顶岗实习已经过了一半,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如何打造优质课堂,反思如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保持高效授课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地理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地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总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要踏踏实实地研究“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这种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正确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4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对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较费时)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 兰西县星火一中 孙嘉飞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主要有: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兰西县星火一中 孙嘉飞

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爱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才能被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有待于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西 亚?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国家及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以及农牧业的发展。(二)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三)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准备(一)知识储备

l.引导学生经常收听、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当今的世界局势变化,收集有关西亚局势的资料;

2.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调查农业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3.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各国尤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状况。(二)教学准备

1.收集西亚地区的局势变化资料制成录象片段或办成壁报; 2.收集有关西亚石油资源的资料; 3.节水农业的影视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美英联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铜象倒下及萨达姆被美军捕获的影视图片导入战争发生的区域:这是一个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他们为什么要想控制这个地区?控制了这个地区会获取哪些好处?(板书:西亚)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学法指导:由影视图片激趣入题,转入讨论研究。

一孔之见:联系当前世界上的重大事件,从学生爱关注的战争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讲授新课

教师导入:重要的地理位置。(板书:重要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西亚的国家》,确认西亚的范围: 1.西亚的纬度位置。2.西亚的海陆位置。3.本区主要的海峡。

4.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归纳:西亚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合作学习,巩固知识并解决问题。

一孔之见:这是本区的一个优势,也是本节的一个重难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西亚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突破重难点。在知识讲解中间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使学生看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

教师转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看中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外,他们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这里还有什么企图呢? 一孔之见:由问题回到热点话题,从中探究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原因,从而引出另一个重难点。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发表观点

教师导入:丰富的石油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一个敏感的地区,谁控制了这个地区就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的石油。(板书:丰富的石油资源)师生互动:观看有关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影视图片,共同读图分析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

教师点拨、归纳: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出油多。

教师补充:除了上述几点外,西亚石油成本低,易于开采,运输方便。由于这些特点,西亚石油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产油区所无法比拟的。

提问:西亚地区的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呢? 学生活动:读图《世界石油分布图》、《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扇形统计图》、《世界十大储油国统计表》、《西亚部分国家石油储量表(1995年)》,分析本地区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学法指导:读图──合作──探究──归纳

一孔之见:西亚石油的这些特点,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垂涎不已,因此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该地区石油的掠夺,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提问:西亚这么多石油都是供自己国家用的吗?如果出口,输出路线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图》,讨论、分析。

师生互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学生结合挂图归纳。互动中间注意渗透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归纳小结:石油资源是西亚人民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是西亚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应该站在第三世界人民一边,支持西亚产油国为保护石油资源、维护石油权益的斗争。

学生活动:自由阅读书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明确它在国际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孔之见:加强第三世界的合作,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这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鼓舞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文化,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教师转接:结合前面所学的《东南亚》、《南亚》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西亚的优势。

提问:西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有什么特点呢?西亚的居民、国家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读《西亚地形图》自由讨论。

师生互动:观看西亚的民族风情、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等情况的影视图片。(画外音:看:一望无际的沙漠、新月形的沙丘;地面上河流很少,有一些地下泉水;气候干热、居民全用肥大的衣服把身体包起来;树木很少„„阿拉伯民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并向真主祈祷,向未来祝福)(板书: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讨论l:为何西亚阿拉伯半岛上没有河流?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讨论2: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生产? 展示:播放一段有关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的影视片段和枣椰树的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活动:读书上的阅读内容“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回答: 1.以色列为什么要发展节水农业? 2.以色列是怎样发展节水农业的?它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归纳小结:西亚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广布,高原为主。艰苦的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西亚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区优势: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开采石油运往世界各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但是由于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西亚的一些产油国都在考虑当石油资源枯竭后如何发展本国经济的问题。学法指导:先通过读图、观看影视图片作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阅读书上的相关资料、自由讨话探究学习掌握知识。最后再扩展到资源利用问题上。

一孔之见:简要小结点明西亚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意志,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资源利用观。

三、小结

延伸与探究:西亚的发展给我们有所启示:近在我们的身边,远在我们的大西北与西亚在自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或气候干燥,或沙漠广布,或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在,党和国家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随着大西北的进一步开发,我们都面临着一次千古难逢的机遇与挑战,能否从西亚地区的发展中借鉴其能适合我们的经验?就此试写200字左右的文章。

一孔之见:“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联系我国西部大开发,从西亚的发展中获得启迪,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反思

从各种传播媒体中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结合本节知识能力要点进仃台作探究式的学习,可以使简单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使整个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就快了起来,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此其一。

其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历史也好,现实也好,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国家。因此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比较投入和感兴趣的。但,如何把感性的感兴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了解日本,就需要老师的指引。

反思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了解。

关于日本的教学,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学完,便有同学能够将老师刚才讲的完整的复述。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掌握较好。本来并不是很简单的知识,为什么却能够被学生很快掌握,原因恐怕就是采用了比较形象,生动的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给予了学生 形象的认识。这就提醒我,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多种感官并用,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法宝和最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我们在备课时要记住这一点,做课件时要记住这一点,上课和辅导时千万别忘了这一点,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神圣魅力也都是因为努力关注到了这一点。

反思之二:如何将正确的人文观念教给学生

提到日本,不少同学是恨的咬牙切齿。也因此,在讲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时,很多同学甚至鼓掌欢呼。

当然,同学们的感情可以理解,但并不能赞同或者支持。学习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了解,借鉴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发展加力。不管是以前的战争也好,还是现代的中日冲突,真正破坏中日感情的是一小部分右翼分子,日本人民是好的。正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军国主义视生命如虫蚁,那我们更不能象他们一样。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指出。

反思之三:地图的应用。

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断一个学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学习地理更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和分析。

地理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 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地理新课本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很多地图很少文字的新课本,如何能让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相关的知识?

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

在日本的教学中,多次用到地图,可以说,教学的每一步都有地图的影子。其中,有用的好的,但也有用的不够的地方。比如,一开始讲日本的位置,一副缓慢缩放的世界地图慢慢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一看这副地图就立刻知道,“哦,日本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很简单就解决了日本地理位置这一个教学内容。

再比如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一副“板快运动图”就立刻让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得出了正确结论。老师只需要稍加点拨,配上动画,就立刻解决了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

当然,也有地图运用不好的地方。讲日本海岸线曲折,拿一副普通的日本地图就要让同学们归纳出“日本海岸线曲折”这一特点的确有些难度。其实,这一特点完全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沿日本轮廓勾画,他们一定会认为很难画。这时候老师再问,为什么很难画,因为线段弯曲,这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日本海岸线曲折”这一特点。

另外,在学生参与地图的运用方面也做的不够。其实很多内容,都可以请学生在老师的地图上完成。如果是由某一同学来指示地图,那其他同学的关注度,参与度都会高出很多。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哪些途径,应当把握哪些度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③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实施形成性评价可尝试以下方面入手:①随时提问供学生单独或集体回答,评价他们听课情况及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教学目标预设形成性问题供学生回答,判断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③实践中密切注意学生操作过程,看方法步骤正确与否、反应敏捷与否、有无创新意识,评价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表明,进行教学反思之前制定恰当的评价目标,设计可行的评价方案是必要的。一个好的评价方案一般涵盖以下层面:一看学生学习态度好坏、积极性高低;二看学生上课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正确性如何,地理学习能力如何;三看学生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实践或实验活动动手能力、速度如何,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无创新能力;四看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STS关系等。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及水能的开发等几部分内容。水资源作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内容之一第一个讲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受过节约水资源的教育,但是否已经内化为行为?根据日常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还很不够,所以课堂中一定要从心灵打动学生,促使今后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经过学生的家乡山东济宁,多数学生都知道,能够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表现、求知欲强,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取成功的幸福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和地理计算,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5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发展,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自主预习教材,但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预习的效率并不高。虽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安排时间给学生预习了,但是学生预习时速度过慢,或者课前没有预习,还是没有太大的收获。因此,课前学生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非常重要,对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展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有的学生的预习效率低,所以教师要在预习的时候做好工作,安排好学生的预习。

一、学生预习的时候的注意点

1、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性的问题

教师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备课的时候要把问题设置得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发地想学习,教师不能逼着学生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总体的进度来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时间科学自由调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有信心完成,全面积极参与预习。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的目标,要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能够找到答案,通过思考和交流能够总结出答案,这样就能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了。

2、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预习的习惯

教师要加强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预习的时候只是填空,而不是有的学生那样能在教材中进行适当地圈点,或者能在地理的图中找到答案。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好的地理预习的习惯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提高的。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觉得学习成绩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的环节,这样是不好的,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在学生知识上的帮扶,更应该重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3、重视对自己的预习的评价

我们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对于预习认真,预习速度快的学生,或者对于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的学生,教师都要给充分全面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生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二、掌握科学的好的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生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生行为习惯,也可以当作是地理作业。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心中有数,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地理内容繁琐,抽象,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挤出时间来预习课文。预习没有定法,但是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给学生参考:

1、做作业式的预习形式

预习课文是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过程来进行,教师可以教学生当预习时做作业,明确课文学习的内容和重点,难点等,记录自己的疑惑,记录课堂学习的重点,这样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时间长了学生就能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就能主动去预习课文,并形成好的预习的习惯了。

2、浏览式的预习方式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快速浏览的形式,弄清楚学生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并加以标注,课堂学习中质疑,并在同桌小组讨论的时候拿出来共同探讨和参考,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三、预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活跃的课堂和学生,打破课堂常规的行动策略

我们的预习的地理学习方式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愿意学习了,会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敢于提出疑惑,提升学习的境界。此外,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通过地理预习,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通过预习和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在预习和反馈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学习起来更加激情满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生愿意学习了,会学习了,课前预习,保证每个学生投入到思考、讨论和相互评价和互动学习中,创造了学生完善个性的机会。

3、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学会学习,敢于质疑,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有了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产生了研究问题的氛围。有的问题预习的时候解决不了,课堂,课后可以研究讨论。有的学生的奇怪的问题让老师意外和惊喜。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也更加爱钻研教材,拓展知识面,阅读相关书籍,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习能力。

4、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

通过预习,课堂学习的过程,学生单干的机会少了,合作的机会多了,学习程度逐渐深入,合作意识都增强了,都意识到了预习的好处,合作学习的好处,实现了相互启发和相互学习。通过课前预习,进行了自主学习,再经过课堂积极的交流,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

5、科学合理的预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科学合理的预习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学习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拓展地理教学的思路,增强了学生和教师对地理研究的重视程度。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预习能让教师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用新形势、新理念武装自己,完成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准确定位,优化教学行为,备课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教师精讲,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6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反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四、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五、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六、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七、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7

1、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8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通过上面对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9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1

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满意最重要,其实学生满意了,家长就满意;家长了满意,领导就满意;领导满意了,政府就满意。其实,大家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人成才。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满意,那么怎么能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吸引和凝注学生注意力。就像古时说书的每说罢一回,总要留一个包袱,让听众期待故事结局,期盼继续讲下去,说书人恰恰利用故事的连环相扣,每到精彩之处嘎然而止,吊足了听众的胃口。

第二方面,我们要给学生减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减负。能不讲的就不要讲了,比如,有些章节学生一看就懂,老师又何必喋喋不休呢。再就是,我们要吃准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重点难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搞清知识脉络,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而不是将散乱无章的知识碎片一包袱丢给学生。教给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三是课堂处理的必是学生不会的,不理解的,需要探讨的,需要明确的。除此之外,多做无益。

第三方面,我们教师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刻明确我是老师,为人师表,学生是要向我学习的,他们其实都是些孩子。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讲课要生动、幽默、风趣,拉近师生见距离。让学生相信你,听你的没有错,不骗学生,不歧视学生,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一点,要时常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懂得自尊。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沿。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魅力让学生崇拜,那就更好了,这样你上课更是事半功倍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是一股和煦的春风,助推我们新学期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2

《日本》这节课的前半部分是属于自然地理,后半部分属于人文地理,如果分成两个课时上,会显得很紧,很仓促。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个课时上,并且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和“东西融合的文化”合在一起放到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几个知识点;第二为课时讲述日本的文化、人口、民族、城市等内容;第三课时讲述日本的经济发展概况;这节课是学习国家地理的第一课,教材中有地形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变得感性化。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通过引导学生读“日本地形图”,认识日本领土组成、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最高山峰、最大平原的位置,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通过“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知道日本处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因此,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之国。在这一部分里,我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日本的防震措施(如建房选用轻质木材),以及“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识。讲述日本的气候时,我将北京和东京的气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然后我结合日本南北部樱花开放时间差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日本南北气候的显著差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我运用多种形式的地图使相关的地理知识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对每一个知识点的阐述多以问题形式提出,通过分析之后,由学生归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日本文化和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我再结合历史说明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我介绍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现今日本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和环保举措,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中国的4倍多,却还要从中国进口木材,日本人很少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都从中国进口;日本的公司、学校里用的大多是再生纸,只有发布文件、正式投稿才用白纸,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乘客下车时都要自觉地把车票投入门口的纸篓中,以便统一回收;日本广岛亚运会申办演说会结束后,上万人的广场上竞无一张纸片。这一件件生动例子让我们看出节约资源在日本已深入人心,这些也与我们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便借此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和资源教育,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

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列举了日本发展经济的种种不利因素,但却能在二战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屈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意在突出日本人肯动脑筋,善于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国内的有利因素发展经济,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日本工业的布局”,我拟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们是日本索尼、松下、丰田、三洋公司的策划人员,你们准备把你们的工厂建在哪里,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的运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费,从而降低成本,使你的产品最具有竞争力?(让学生读图分析,并分四组讨论)

之后,四组分别选代表回答,答案各不相同,有沿海地区的,有发达国家的,有发展中国家的,有中国的。然后我进行了小结,对比课本上的图与文,学生的热情很高,可见,这一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们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在最后小结时,我以思维导图板写了整个《日本》一节的内容,清晰展示日本各个地理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给学生掌握日本各个地理知识带来极大的方便,脑子里有一条清晰的知识连接脉络。

我认为就整节课来看,并没有比较大的失误,在时间把握上还算比较恰当。对于知识的把握上来看,比较到位。但是在一些小知识的处理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1、虽然课讲解较好,但是从课的设计来看,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还是偏少。现如今电视、电脑已很普及, 应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2、课堂上可以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这样,可更好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收获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4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俄罗斯这一课的重点在俄罗斯的位置、疆域、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俄罗斯气候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如果一开始就介绍它的位置,讲起来显得很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我想到用俄罗斯的民俗来导入,于是我找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

一上课,我微笑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平常你家来了客人你用什么来迎接他们呀?有的学生说:”茶”,有的学生说:饮料,有的学生则说:”吃一餐呗”,你们知道俄罗斯人用什么迎接他们的客人的?猜一猜。是酒,是茶,是———不对,是面包和盐,这时学生都兴致勃勃想知道更多。这时我就继续让猜俄罗事?打破杯、碟子呢?一连串的猜一猜让同学们一下子喜欢上了俄罗斯。

能吸引学生的导入是一节课好的开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但是从试卷分析看,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既有我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的毛病。下面我就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的分析一下:

一、教学中综合性运用太少。

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块状的,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概念。比如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属于人文地理;第二、第三章属于自然地理;第四章则属于经济地理。一般教学中以讲授某一块内容为主,有时相应复习前面学到的知识。例如:教学地势和地形时,顺带分析为什么前面讲到人口时,我国人口呈东多西少的格局?其实地形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这一教学模式在本学期并未过多使用,只是复习时候强调的比较多。所以主观题全部复习到了,可是得分率却不是很理想,除了24题连线题“长江通航问题和治理方法”达到91%的等分率之外,其余题目都不是很很高。

二、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本次测试卷难度适中,但是对于学生读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也就是理解、分析题目的要求比较高。由于地理平时没有考试,学生解题能力主要是靠练习册中的题目培养,因此理解能力有所局限。往往超出练习册题目标准的,学生就难以理解或知道解题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平时也应注意给一定的学案,锻炼相应的题目类型。做到“养兵数日,用兵一时”。

三、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在开学初的地理教材分析会上,市地理教研组的沈老师就指出,如今的地理教学应充分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即在教学中添加相应的乡土地理和实时生活地理,而并非到初二下半学期再来单独学习。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是这么做了,每堂课就尽可能多的穿插乡土、实时地理信息,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地理问题。真正达到自己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虽然这次题目出现在附加题,但也看出了如今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能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紧、题量稍多等原因,完成该题的人数不是很多。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反思模板相关文章:

★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5篇

★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最新5篇

★ 地理教学反思总结模板范文5篇

★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最新5篇

★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总结模板5篇

★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最新5篇

★ 初中地理学期末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5篇

★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总结范文7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3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做到四个基本点:设情景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会。其实,每当茶余饭后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还在进一步不断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5

最近在讲解利用经线和纬线时,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难,在第一个班讲解的时候发现有点不协调。经线和纬线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掌握后对以后的地理学习,还是地理兴趣的培养都是个关键点。怎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正好最近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看到地理智能这一名词,深有体会,我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找突破口呢。

地理智能,实质上是指一般认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智力体系。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性”。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表现为能够完成读图,从图中了解所要表达的地理信息。智力则是“指人能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所呈现的是学生能将文字的内容返回到地图上,会画图。

如何在此课中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呢。首先是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例如,我第二班上课的时候,在学生能牢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准确的指认出纬线和经线。就比在第一班上课时好的多,学生反映很积极基本上都能指认。在此基础上画出经线和纬线,从立体图到平面图,学生更容易接受。竖线表示经线,横线表示纬线。然后顺利的进行经度和纬度的讲解。完毕后必须让学生认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和180度经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等,为下面的讲解先作一铺垫。

其次是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学生对地图的感知认识。培养学生正确读地图的方法和习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画地图,加强学生对地图熟悉度。在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一节,学生在简单描绘世界地图后,将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填写在自己画的地图上,然后让学生相互的指出画的不足,进行修正,以加强各大洲和大洋相对位置的记忆。我想学生以后看到世界地图就不会陌生。以后遇到填世界地图时,会比没有画图前得心应手的多。

最后是到生活中去找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这里的记忆,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而是指学生对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再现。学习地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些简单的原理对培养地理智能是最关键,也是最有影响的。如对地球公转的现象的理解,学前引导他们感受四季的变化,学完了,得让学生回过头去感受一年中白天和黑夜时间的变化和正午时候影子长短的变化。学生自己能亲身的感受到一年变化,夏季白天长,在校时间长,冬季相反。明白了缘由,对地理产生兴趣,以后能去观察世界的变化,自己总结原因。如我们在讲解气候特点时,让学生自己概括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特点,然后向周边地区去扩张,由点到线,在到面的去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生活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学习,转变成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慢慢形成和确立正确思想观点,提升和发展地理智能,最终学生的能够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本人感觉还是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提高成绩的。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6

老师们,近几年我连续承担了初四毕业班的地理教学工作。经验谈不上,有一些做法和遗憾说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教师也不例外。而且我的体会是教师的优缺点表现的比其它行业更加明显。有的老师讲课的优点是重难点把握的准,处理的好;有的老师复习思路清晰。我经常听老师拉的课,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基本上每周必听。其它老师也经常听我的课。除听课活动外,我们平时也经常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商讨授课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解题思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增益己所不能。

二、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由于初四时间很紧,我没有占过一节自习课,也没有布置过过多的作业。我的想法是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效率。首轮复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整系统的讲解知识体系,这会占用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学生的唯一工作就是听讲。我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学案,上课时师生共同组建知识网络。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把知识体系丰满。加强了随堂练习的份量,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全程参与。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教师讲满整节课,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对于习题,我们总是精心选择,不让学生做无用功。因为我认为,题目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做完了这一本还有另一本,更没有讲完的时候。关键是挑出来讲的题目有代表性,能带出重要的知识点,并且能对学生答题有指导性就可以了。所以在复习时,我并不面面俱到,精选例题,精讲多练。每节课讲完重点例题后一般都能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回味、提问和练习。

三、强化读图技能,形成空间概念

地图是初中地理的灵魂。地图训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能从地图上获取充分的信息;第二方面是学生应对一些重要区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针对这两个方面,我将地图训练贯穿于整个初四教学的始终。在第一轮复习时,做到每节课都要有图,以板图为主。课堂上要求个别学生上讲台上来填注板图,全体学生在下面画出简图并填注。在复习世界地理时,我专门印制了一些空白地图,每复习完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将本课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检查后改错。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7

一轮复习阶段抓实课本和地图,从近几年的学业考试试卷看,命题凸显三个趋势:一是内容丰富,覆盖所有章节;二是紧扣时政与社会结合;三是读图题贯穿始终。所以复习时必须要重视地图的重要作用。从地图中正确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地理考试的一个重点,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复习、归纳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必考内容,且形式灵活多变,识图,用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地理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们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题地图的辅导,力求他们掌握课本或地图册的一些基础图,从这些图中搜集、整理信息以及进行分析。如:中国地形图,要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如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的分布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阶阶梯。在复习中我们还要注意把两幅或三幅有关地图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以得到系统知识。

复习最后阶段回扣课本和地图。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的典型习题、试卷和错题集,以查漏补缺,对过去做错了的题目认真研究,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补救并追溯到错误的根源,回归课本,防止出现地理知识返生现象,对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彻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要指导学生回扣课本和地图,重点解决自己觉得不熟悉,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而不是通读课本。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8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东》这一章节我利用两课时讲完。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做到“问我所思,说我所想”。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地理经验,加上中东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一大热点地区,学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依据资料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发生在中东大地的几次战争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第二部分:由几次战争发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化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地理新知识点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多次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中我感到做得比较满意之处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例如:对中东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日本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习。

2、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四学”目标是:

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能通过时事走入地理,采用看图片、播新闻的形式激起学生热爱和平、关注和平的价值取向。

5、了解中东的范围和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一运河、三海峡的地理位置以及中东石油资源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对问题认识逐步升级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6、课堂练习力求分层次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会做的题目。同时利用作业练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世界,参与时事政治,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如:给联合国秘书长或中东领导人写信等。

三、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1、课堂讲述的语言不够精炼,专业术语不够规范。

2、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绘图基本技能不够落实。

四、今后教学中应注意: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专业术的训练。

2、应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注重学生认识图表、绘制图表能力的训练。

4、注重将热点新闻有机的结合在地理教学中。

五、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主线完成了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东学习主线,学生亲自通过图片、地图的动画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定向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点评、自主学习方式轻松的掌握了中东的重难点内容,充分体验到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培养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力求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9

《日本》这节课的前半部分是属于自然地理,后半部分属于人文地理,如果分成两个课时上,会显得很紧,很仓促。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个课时上,并且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和“东西融合的文化”合在一起放到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几个知识点;第二为课时讲述日本的文化、人口、民族、城市等内容;第三课时讲述日本的经济发展概况;这节课是学习国家地理的第一课,教材中有地形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变得感性化。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通过引导学生读“日本地形图”,认识日本领土组成、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最高山峰、最大平原的位置,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通过“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知道日本处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因此,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之国。在这一部分里,我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日本的防震措施(如建房选用轻质木材),以及“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识。讲述日本的气候时,我将北京和东京的气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然后我结合日本南北部樱花开放时间差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日本南北气候的显著差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我运用多种形式的地图使相关的地理知识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对每一个知识点的阐述多以问题形式提出,通过分析之后,由学生归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日本文化和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我再结合历史说明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我介绍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现今日本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和环保举措,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中国的4倍多,却还要从中国进口木材,日本人很少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都从中国进口;日本的公司、学校里用的大多是再生纸,只有发布文件、正式投稿才用白纸,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乘客下车时都要自觉地把车票投入门口的纸篓中,以便统一回收;日本广岛亚运会申办演说会结束后,上万人的广场上竞无一张纸片。这一件件生动例子让我们看出节约资源在日本已深入人心,这些也与我们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便借此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和资源教育,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

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列举了日本发展经济的种种不利因素,但却能在二战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屈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意在突出日本人肯动脑筋,善于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国内的有利因素发展经济,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日本工业的布局”,我拟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们是日本索尼、松下、丰田、三洋公司的策划人员,你们准备把你们的工厂建在哪里,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的运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费,从而降低成本,使你的产品最具有竞争力?(让学生读图分析,并分四组讨论)

之后,四组分别选代表回答,答案各不相同,有沿海地区的,有发达国家的,有发展中国家的,有中国的。然后我进行了小结,对比课本上的图与文,学生的热情很高,可见,这一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们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在最后小结时,我以思维导图板写了整个《日本》一节的内容,清晰展示日本各个地理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给学生掌握日本各个地理知识带来极大的方便,脑子里有一条清晰的知识连接脉络。

我认为就整节课来看,并没有比较大的失误,在时间把握上还算比较恰当。对于知识的把握上来看,比较到位。但是在一些小知识的处理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1、虽然课讲解较好,但是从课的设计来看,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还是偏少。现如今电视、电脑已很普及, 应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2、课堂上可以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这样,可更好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2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为什么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为什么地球形状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为什么北方多沙尘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风?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断?

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然后通过师生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4

地理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有输入与输出。从备课到上课,从测验到反馈,从批改到评讲,从评估到发展,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螺旋上升,形成循环。备课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起点、思维特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课要把知识讲解得深刻透彻,更要设置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发明、发挥;作业习题要有知识梯度和能力维度,设置情景,蕴含信息,考察能力。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两个主体,教师占据传统优势,但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交流,这叫心理辅导、心灵感应,虽然软性,但极重要。教师上课以后、练习之后发现教学缺陷,通过辅导弥补缺陷。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

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发展,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自主预习教材,但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预习的效率并不高。虽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安排时间给学生预习了,但是学生预习时速度过慢,或者课前没有预习,还是没有太大的收获。因此,课前学生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非常重要,对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展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有的学生的预习效率低,所以教师要在预习的时候做好工作,安排好学生的预习。

一、学生预习的时候的注意点

1、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性的问题

教师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备课的时候要把问题设置得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发地想学习,教师不能逼着学生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总体的进度来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时间科学自由调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有信心完成,全面积极参与预习。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的目标,要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能够找到答案,通过思考和交流能够总结出答案,这样就能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了。

2、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预习的习惯

教师要加强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预习的时候只是填空,而不是有的学生那样能在教材中进行适当地圈点,或者能在地理的图中找到答案。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好的地理预习的习惯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提高的。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觉得学习成绩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的环节,这样是不好的,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在学生知识上的帮扶,更应该重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3、重视对自己的预习的评价

我们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对于预习认真,预习速度快的学生,或者对于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的学生,教师都要给充分全面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生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二、掌握科学的好的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生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学生行为习惯,也可以当作是地理作业。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心中有数,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地理内容繁琐,抽象,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挤出时间来预习课文。预习没有定法,但是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给学生参考:

1、做作业式的预习形式

预习课文是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过程来进行,教师可以教学生当预习时做作业,明确课文学习的内容和重点,难点等,记录自己的疑惑,记录课堂学习的重点,这样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时间长了学生就能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就能主动去预习课文,并形成好的预习的习惯了。

2、浏览式的预习方式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快速浏览的形式,弄清楚学生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并加以标注,课堂学习中质疑,并在同桌小组讨论的时候拿出来共同探讨和参考,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三、预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活跃的课堂和学生,打破课堂常规的行动策略

我们的预习的地理学习方式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愿意学习了,会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敢于提出疑惑,提升学习的境界。此外,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通过地理预习,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通过预习和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在预习和反馈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学习起来更加激情满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生愿意学习了,会学习了,课前预习,保证每个学生投入到思考、讨论和相互评价和互动学习中,创造了学生完善个性的机会。

3、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学会学习,敢于质疑,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有了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产生了研究问题的氛围。有的问题预习的时候解决不了,课堂,课后可以研究讨论。有的学生的奇怪的问题让老师意外和惊喜。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也更加爱钻研教材,拓展知识面,阅读相关书籍,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习能力。

4、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

通过预习,课堂学习的过程,学生单干的机会少了,合作的机会多了,学习程度逐渐深入,合作意识都增强了,都意识到了预习的好处,合作学习的好处,实现了相互启发和相互学习。通过课前预习,进行了自主学习,再经过课堂积极的交流,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

5、科学合理的预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科学合理的预习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学习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拓展地理教学的思路,增强了学生和教师对地理研究的重视程度。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预习能让教师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用新形势、新理念武装自己,完成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准确定位,优化教学行为,备课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教师精讲,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现反思如下: 一、思考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紧张,不能像平时一样很从容的教学,这一点我觉得随着做课次数的增多会慢慢克服。 其次,在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延安无锡枣园中学蔡永祥 众所周知,在我省的中考科目中,初中地理不作为考试科目。虽然素质教育推行数年,但中考成绩一直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参考。......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刘占平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1000字]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制定恰当准确地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确定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