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女儿的信》教案示例3
《致女儿的信》教案示例
教学内容
本文在第43—48页。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讲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秀的答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
重点
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
难点
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
教学突破
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母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关于爱情的对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关于爱情的名言警句和有意义的故事。2.事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另外两封信,对他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2.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3.可以向身边的长辈询问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列举爱情名言,进入新课学习。
1.列举爱情名言,和教师、同学进行交
流。
2.引导学生把握神话故事的主体结构2.通过阅读神话,整体感知,把握关键
和关键情节。
情节。
3.通过启发,帮助学生理解神话的主旨3.通过教师提示,理解神话的主旨,初
和爱情的真谛。
步体会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4.通过语言,勾勒父亲形象,引导学生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浓烈、平等的父展开关于爱情是什么的讨论。
爱。
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列举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集体讨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信任、理解、忠诚、热情等。
1.列举自己查找到的名言警句,如: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弗罗
2.询问学生,父母长辈有没有和他们交流过爱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去体会作家 是如何向十四岁的女儿解释爱情的。
2.和家长交流爱情的话题,但大多围绕 早恋的问题。大方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质疑。
二、阅读神话,体会爱情的真谛(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什么方式跟女儿解释爱情?为什么他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直接跟女儿讲道理呢?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
2.上帝创造世界后,几次来到人间?
3.他三次来到人间,三次发怒,是什么导致上帝的怒火? 作为惩罚他给予人类衰老和死亡。但是,人类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高于上帝。
4.大天使是如何叫这三种东西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他给女儿讲述自己从祖母玛丽娅那里听到的神话故事。枯燥的说教,不能够展现爱情的美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也向女儿传达:谈论爱情并不可耻,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三次来到人间。第一次是一年之后,第二次是三年之后,第三次是五十年之后。
3.是他在男人和女人的目光中看到他不熟悉的东西。第一次他看到目光中有“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第二次他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第三次他在男人忧郁悲伤的目光中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4.分别是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学生展开讨论,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忠诚和追忆是对爱情的巩固和延续。
三、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的爱情观和教育观。(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她:幸福源于智慧。而获得生活的智慧的途径之一,就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经验和指导。在你和你的父母之间有没有这种经历?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他的评价。
1.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自己的体会,回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讲述令你难忘的经历。
2.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如:“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你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坦诚、平等、明智的父亲。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他的理解。
本课总结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是什么?
上帝
人类
衰老
忠诚
死亡
心灵的追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搜集名人对于爱情的解释和论述,以及优美的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让学生
体会到爱情的艰辛、不易、责任、甜蜜等更深刻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忐忑()繁衍()一杯()
答案与提示:t洫晓yon p6u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3.神话故事中,把那对夫妻放在多长时间中去验证他们的爱情的?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中去验证的。是为了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表现出的父亲形象是怎样的?
◆个性练习设计
1.“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与提示:“我”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引导女儿,希望女儿能够体会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借助一个故事或者一-一则名言,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3.如果你和父母谈起“爱情”的话题,他们会怎么回答你呢?如果你的孩子询问你,你会如何回答他呢?请你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父母与子女之间讨论爱情的对话。
教学探讨与反思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同时它也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美好”来定位感情,避免学生将同老师、家长讨论这个话题看作是洪水猛兽。紧紧抓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温隋语言和神话传说的精髓,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时间和困境去验证的。
补充资料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从事校长和教师工作长达32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考和建议都融入到他的文章当中,关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告诉教师和父母只有经历怎样的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他的代表作品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公民的诞生》、《致女儿的信》。
第二篇:《致女儿的信》教案3
《致女儿的信》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对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2)复述文中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 5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然后讲述:
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爱情就是灾难日子里的共同承受和分担。“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一读他给自己14岁女儿的一封信,它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你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吗?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去写作,奇迹般写出40部土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其中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义》等等。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建义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对话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1)、读准字音:
繁衍 yǎn 忐忑 tǎn tè 一抔黄土 póu 伫立 zhù 一幢 zhuàng 怒不可遏 è
/ 5
(2)、解释词语: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南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 无比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
3、小组讨论问题后抢答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2)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爱情的?
提示:由于女儿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女,作者没有用那种讲道理的方法,而是采取寓言故事的形式,借生动有趣的故事启发女儿正确对待爱情。
(3)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故事中为何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历程中去表现?这是说明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
(6)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 “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板书:爱情高于生理需要,充满人性的光辉)
4、品味语言:“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的含义。展示探究结果:当你成熟的时候,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四.拓展延伸
某中学一女孩收到男孩的一封信,眼前立刻浮现男孩的笑容、眼神,还有男孩运动时矫健的身姿。。。。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她陶醉,其实,就像她关注他一样,他早就开始默默地关注她了。。。。
/ 5
请问:他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总结。
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那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因为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人的时候,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甜美的人生之果。
五、感悟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男女同学的交往异常频繁,你认为怎样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方可避免“早恋”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关心、帮助、爱慕、赞叹等不是爱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对于“什么是爱情”这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实爱情很简单,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平淡岁月中的相互扶持和依靠,爱情就是灾难日子的共同承受和分担。爱情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爱情就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不离不弃,真的爱情其实很简单,这正如一着歌里所唱的,爱一个人就应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经典老歌《牵手》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爱情高于生理需要 充满人性的光辉 教学反思:
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
/ 5
爱情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和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5
第三篇:《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执教人:陆晓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把握作品,体悟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学习在语境中赏析语句的方法,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赏析重点语句,感悟爱情真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本质的诠释。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同学们是否和别人谈论过爱情?(有没有问过父母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问?可能会有什么答案?)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经历爱情,所以关于爱情的思考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德国思想家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致女儿的一封信》,看看他和女儿是怎样谈论爱情的。
一、阅读思考
(一)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在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心情非常激动,心跳得愈发快,很乐意和女儿谈论这个话题。激动、欢快)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一般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大多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但我们的苏霍姆林斯基写信给她的女儿,那么在信中中对爱情的解释主要借助(童话)的形式,更加浅显易懂。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2、前几天我们班一个女生也问过我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是爱情。其实老师也不清楚,不过不同经历的人遇到的爱情虽然不同,但爱情的本质应该是共通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复述祖母玛利亚讲给他的童话,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我们一起来认识、探讨下。
(二)复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况,至少用到以下两个词语:(在这则童话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来看看他创造的人类的变化,三次的情况都不同。请复述下每次的情况,请用到以下至少两个词语,也可适当发挥创造下)
繁衍 勃然大怒 传情 闻所未闻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 忐忑 化为乌有
(示范:上帝创造了人类并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但等上帝第一次来人间的时候,他发现男女创造了他不能理解的爱情,这简直是对他的挑战,他勃然大怒,给出了惩罚——人类会变老,他想等五十年后再次来人间时看到人类的丑态。)
二、研读欣赏
(作品中一直重复的是“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老师从这里读到了仓英嘉措《见或不见》中的那种“默然相爱,寂静喜欢”的感觉,两人的爱情应该是默默无声的,不张扬,那种到大街上牵牵手逛逛街搂搂抱抱的并不一定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双方互相的爱慕,对视传情的欢欣。)
(一)从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况中,你认为爱情是怎样的? 忠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心灵的追念,爱人间的生死相依,超越死亡的情感。
(1)这个童话故事在描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相互传情——反复;爱情、真诚、心灵的追念——层层递进
(2)(刚刚几位同学的在讲的时候大多都提到了“美”和“力量”,这里作者通过上帝所看到的,向大家传递一种信息,即“爱情中有美和力量”)上帝在这对男女眼中看到的三次“美”和“力量”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理解的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 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和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上帝第一次见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爱情,所以觉得这种美不可理解也从未见过;第二次,上帝在五十年后来到人间,经过时间的积淀,这对男女生儿育女,彼此忠诚上帝渐渐觉得他们的美是无与伦比且更有力量。)
(二)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时,觉得这种美又是“不可理解”的?(上帝最初认为,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爱情,哪曾想到,人死了,爱情还在,而且更美,是一种忧郁的美!)上帝无法理解这样的爱情,爱的另一半已经化为一抔黄土,而一个仍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怀念离世的爱人,这种超越死亡的“追念”,心灵的交融与契合超出了上帝的理解。
(3)上帝三次来人间的反应是怎样的?
第一次:勃然大怒
第二次:怒不可遏
第三次:久久伫立后离去
(三)研读语句:“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上帝为什么会伫立,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了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住在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四)赏析语句:“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组成”。
爱情是永恒的美和力量,作为精神层面讲,是永不衰败的。
三、知识拓展
爱情故事、诗句分享与欣赏
苏轼的“人有„„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秦观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朝暮暮”。再比如李商隐的“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有电视剧《还珠格格》歌词里最典型的句子,引用自汉乐府情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感悟交流
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爱情是神圣的,茫茫人群中两人能相识、相知、相守是需要多大的缘分啊,彼此的忠诚筑起婚姻稳固的城墙,而当另一半城墙倒塌化为一抔黄土,爱情中的另一半仍有对他(她)心灵的追念。这就是爱。爱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但对于现在正值花样年华的同学们来说,千万别因为偷食青涩的“爱情”而耽误了前程啊!
五、作业布置:
假设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儿子),尝试给他写一封回信,谈谈你对爱情的新感悟,字数800字左右。
第四篇:《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中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教材分析 1.《致女儿的信》是一篇通过故事来讲道理的书信。这篇文章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2.学习本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学会理智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百度视频】
http://v.ku6.com/show/6mLPRNtEQzRqBW0w.html
关于爱情,我们懂些什么呢?我们只是朦朦胧胧幻想着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幻想着牛郎和织女约在七夕,感觉爱情是一种牵肠挂肚浪漫温情。我们泪眼涟涟地看到杰克随着泰坦尼克沉入大海,露丝凄凉地呼唤爱人的名字;我们痛彻心肺地吟诵着“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感觉爱情是一种轰轰烈烈无怨无悔。我们在成长中试图体味这种感情的力量,但又怕稚嫩的心无法承受,所以我们会在春天万物苏醒时萌发我们那小小的期待,我们也在凄风冷雨中颤抖的花枝下为落下的花瓣儿感伤。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繁衍
麦穗
曙光
伫立
......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
勃然大怒
刹那间 ....
2、字词释义
忐忑:
真谛:
宿愿: 怒不可遏:
伫立:
3、了解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9195.htm
三、学习课文
(一)与作者对话
1.当“女儿”向“我”询问“什么是爱情”时,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讲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二)与文本对话
1.故事中提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三种东西,这三种东西分别是: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这说明什么呢?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3.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忠诚、心灵的追念。
4.文中的上帝对人三次不能回答他的问题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创造的,爱情征服了上帝。上帝思索着离去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与家长对话
你认为什么是爱情?你向父母亲问过这个问题吗?可能得到怎样的回答? 一位诗人说,爱情是一种“意念” 一位科学家说,爱情是“无尽的思念” 一位思想家说,爱情是“相携一生” 一位普通人说,爱情是“一辈子对你好” 一位作家通过童话中的人物对话告诉我们,爱 情 是“责任”,是“忠贞”,是“快乐”。
(四)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对话
1、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爱情”
2、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成语吗?
提示: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举案齐眉、信誓旦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辗转反侧、如胶似漆、永结同心、情投意合甜言蜜语、一心一意
3、你知道古代象征爱情的物品有哪些吗?
提示:古代象征爱情的物品,大概经常用的是同心结、红豆(相思豆)、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合欢树、鸳鸯、比目鱼、玉连环等。皆都是成双成对之物,彼此连结,永不分离,相思情深之中。
四、拓展延伸
1、朗读诗歌《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刻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2、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
最浪漫的事【百度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206156***12.html
3、讨论:就校园中普遍出现的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现象。
五、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机智的,慎重的,它才是高尚的,才可以和谐相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作业
就刚才讨论的早恋现象,写段话。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 忠诚 + 心灵的追念
(经得住时间考验)(心灵契合超越死亡)教学反思: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同时它也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美好”来定位感情,避免学生将同老师、家长讨论这个话题看作是洪水猛兽。紧紧抓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温隋语言和神话传说的精髓,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时间和困境去验证的。
第五篇:《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兰炼一校 王婧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内容,出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手,是他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诠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目的。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因此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和有关作者的生平著作。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五)教法、学法设计:
爱情是什么,学生认识很朦胧,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爱情观,所以教法采用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学法以讨论,自主探究法为主。
(六)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以影片《泰坦尼克号》导入)《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爱情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相信站在青春起跑线上的你们一定也曾思考过“什么是爱情”。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女孩曾经向他的父亲提出过同样的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本,聆听父辈的回答。
(二)检查预习,认识作者,积累字词。
1、叫学生完成课件上的作者简介填空,以小组开火车填空的形式完成字词的积累,老师注意辨析难字抔与坯,以及怒不可遏的意思。
2、全班一起朗读生字,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自读课文,感知品读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文中的“我”是如何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的?(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出“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上帝从人们眼中看到的三种东西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上帝的态度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这三个问题。
3、从“上帝的态度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这一个问题中找到文本中相应的24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朗读感知,加深理解。
(四)文本解读,研讨赏析
1.老师出示这篇文章充满了哲思的语言,请同学们一起来赏析解读。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2)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答案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2)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是一种崇高的精神需求,这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3.老师小结
不光这两句,文章中还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希望同学们把它积累下来,细细品味。
(五)体验反思
1.老师引导:作者也在另一封信中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过早的采摘爱情,味道会甜美吗?你对此怎么看?
2.学生小组交流看法,老师叫两位同学发言 3.老师寄语:“爱情是什么”是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欢乐和幸福。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你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那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人生之果。
(六)拓展延伸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其实,谁也无法用言语真正地诠释爱情,它早已成为一道弥足珍贵的风景,定格在每颗易感而又多情的心里。让我们一起欣赏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再次去感悟爱情的真谛。
(七)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的信与叶芝的诗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爱情,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对爱情一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这篇文章是一碗心灵的鸡汤,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好好品味一下。
(八)作业设计
1.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
2.请你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作者写一封回信,谈谈你对爱情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爱情
第一次——爱情
解读爱情
第二次——忠诚
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总结回答
第三次——心灵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