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学》教学大纲(马正兵、黄蕾主编金融学教材配套)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关于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货币金融范畴、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等宏微观经济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金融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金融方针政策的正确掌握。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金融学》,要求学生弄清有关金融的范畴;系统掌握金融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正确认识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金融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能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上,理解、把握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涵盖金融学的核心内容。着力向学生讲解财货币制度、信用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求、金融风险、金融政策、国际金融等金融学的核心知识。教学内容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同时兼顾学术讨论,以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内容讲解的现实性。教学过程中,若课时较少,可酌情将国际金融体系、我国金融工具演变与发展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自学材料。
(四)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各章节建议教学时数分配如下,供教学中参考。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4学时 第二章 利息与利率
4学时 第三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4学时 第四章 信用与金融工具
6学时 第五章 金融体系及其构成4学时 第六章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
6学时 第七章 金融市场及其运作
6学时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8学时 第九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4学时 第十章 内外均衡与金融调控
6学时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金融风险与监管
6学时
金融与经济发展
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可采取观摩、调查等实践性教学。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当结合我国金融经济领域的现实活动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应用金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正文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
了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掌握货币的五大职能;理解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货币制度的特征;掌握人民币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人民币制度的特征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教学要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的起源、货币形态的发展、货币的本质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三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我国的货币制度
第二章 利息与利率
教学目的:
掌握利息的定义,了解利息的来源与本质理论的不同观点;掌握利率的分类,了解金融资产定价;理解不同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利率结构理论;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教学重点: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率的主要分类;单利与复利计息方法及其应用;利率的决定因素;利率市场化 教学难点: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复利计息原理;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概述
利息的含义、来源与本质、利率的定义、利息的计算
第二节 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 利率的分类、金融资产定价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西方利率结构理论
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第五节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思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第三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教学目的:
掌握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汇率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了解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掌握汇率制度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重点:
外汇的概念;汇率的标价方法;汇率的分类;汇率的决定理论;汇率变动的经济社会效应;汇率制度的分类
教学难点:
汇率的标价;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汇率及其分类
外汇的定义及其基本特点、汇率及其标价方法、汇率的分类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与影响因素、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汇率变动的资本流动效应、汇率变动的国内物价调整效应、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效应、汇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业的效应、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金融的效应
第四节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汇率制度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
第四章 信用与金融工具
教学目的:
了解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信用的概念及本质;理解信用关系发展与金融工具演变之间的关系;掌握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主要信用形式及其特点;掌握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互换等主要金融工具的概念、特征及其内容。
教学重点:
信用的概念及本质;主要信用形式及其特点;主要金融工具的概念、特征及其内容;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
教学难点:
信用形式发展与金融工具演变之间的关系;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信用范畴概述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的含义、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第二节 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第三节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特征、金融工具的分类 第四节
原生金融工具 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 第五节 衍生金融工具
期货、期权、远期交易、掉期合约、我国主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情况
第五章 金融体系及其构成
教学目的:
了解金融体系的演变过程,能认识两种主要金融体系模式的差异;理解金融体系的基本内涵,掌握西方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了解我国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认识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主要构成,掌握主要金融机构的内涵及其特征,能与西方金融机构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掌握国际金融体系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了解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业务。
教学重点:
金融体系的基本内涵;西方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主要构成;国际金融体系的内涵和主要内容;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主要金融体系模式的差异;专业银行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区别;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特里芬难题”
教学要点: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演变
金融体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金融体系的类型与模式、金融体系格局的演进趋向 第二节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及变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节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金融体系概述、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国际金融协调的区域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
第六章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
教学目的:
了解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着重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和经营管理理论,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商业银行的性质、功能和主要资产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三性”经营原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中央银行产生的背景;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教学难点: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三节 其它金融机构及其业务
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第七章 金融市场及其运作
教学目的: 理解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功能;掌握金融市场的不同分类标准;理解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和证券回购市场的基本内容;掌握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基本内容;理解外汇市场的构成,掌握外汇市场的基本交易活动,了解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情况;了解世界著名的金融市场。
教学重点:
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的主要构成;资本市场的主要构成;外汇市场的构成及其基本交易活动
教学难点: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等概念的比较;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教学要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种类 第二节
货币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 第二节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概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 第三节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的分类、外汇市场参与者、外汇市场的职能、外汇市场交易、世界外汇市场 第四节
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概述、黄金市场的交易主体、黄金市场交易方式、世界黄金市场、我国的黄金市场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教学目的: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含义,掌握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了解并熟悉主要经济学派关于货币需求的基本观点,货币供求均衡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掌握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掌握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以及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及类型,掌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相应的治理对策。
教学重点: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流动偏好性理论;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说;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概念,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以及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相应的治理对策
教学难点:
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以及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货币乘数的计算;货币供求均衡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与计量、经济主体与货币供给过程、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失衡
货币均衡、货币供求失衡、货币失衡的政策调整 第四节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通货膨胀的效应、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五节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含义及其类型、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危害、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九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教学目的:
掌握一国国际收支的内涵及其国际收支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项分类内容及编制方法;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手段,掌握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掌握国际储备含义和构成、国际储备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了解我国国际储备状况。
教学重点:
国际收支的内涵及其国际收支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项分类内容及编制方法;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国际储备的主要构成;国际储备管理
教学难点:
国际收支的内涵及其国际收支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三节 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储备管理、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第十章 内外均衡与金融调控
教学目的:
理解开放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政策和手段,了解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掌握货币政策的主要构成要素,理解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掌握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原理,能结合货币政策 的目标、工具、方法、机制、效应分析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内外均衡目标下的政策选择原理,能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资本流动状况下的作用原理和经济效应。
教学重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规则;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
结合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方法、机制、效应分析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内外均衡目标下的政策选择及其效应
教学要点:
第一节 政府干预与金融调控概述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金融调控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一般理论
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效应、货币政策规则
第三节 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
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内外均衡政策调节的基本原理、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模型、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调控政策、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调控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政策与内外均衡调控
中国内外均衡的目标选择、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实践
第十一章 金融风险与监管
教学目的:
了解金融风险的内涵,理解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成因,掌握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证券风险、国家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的成因、识别方法及其防范措施;深入理解实施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掌握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的机构和内容;了解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现状。
教学重点: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成因;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证券风险、国家风险等主要金融风险的成因、识别方法及其防范措施;金融危机的社会经济效应;金融监管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主要监管内容
教学难点: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监管体制 教学要点:
第一节 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金融风险的特征、金融风险的类型 第二节 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
信用风险的管理、市场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的管理、其他风险的管理 第三节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概述、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金融危机的扩散、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第四节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概述、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方法、金融监管体制与模式、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的金融监管
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
了解历史上对货币、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演变过程;理解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掌握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内生金融论、制度金融论等主要金融发展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掌握金融创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理解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影响;认识和理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教学重点: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功能;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内生金融论、制度金融论等主要金融发展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金融创新的内涵,主要的金融创新形式;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影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关系;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的区别;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思想溯源、金融结构论、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约束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基于资源因素的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节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基本概念、金融创新的背景与动因、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中国的金融创新 第四节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概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国路径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期中检测和期末考试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分别占综合成绩的20%、20%和60%
2、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专题讨论、平时作业、课程实践和论文撰写等基本环节。
3、期中检测建议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4、期末考试建议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期末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金融范畴、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的了解、掌握程度,以及运用金融学基本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考核内容中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占考试内容的80~90%。试题的难易程度大致分为三级,即容易、一般、较难。这三个等级的分数大体是20%、60%和20%。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主观题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
四、教材与参考书
(一)教材
马正兵,黄蕾主编.金融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二)参考书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精编版 2.曾康霖.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5.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兹维.博迪.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弗兰克.J.法伯兹等.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托马斯.梅耶,洪文金等译.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0.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姚长辉.货币银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4.劳埃德B.托马斯,马小萍等译.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5.张亦春,康书生.货币银行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周骏,王学青.货币金融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17.殷孟波.货币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8.伍海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19.黄宪,江春.货币金融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朱新蓉.货币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21.龙玮娟、郑道平.货币金融学原理(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2.郑长德.金融学:现代观点,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3.李健.金融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童世平.中央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戎生灵.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8.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9.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李成.中级金融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林俊国.金融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周升业,曾康霖.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4.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钱荣堃.国际金融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艾洪德,张贵乐.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7.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执笔人:马正兵
审核人:
批准人:
二○一二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