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磨坪中学
谭本英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这种体裁兼具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非常适合朗读的,加上这篇文章饱含激情,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融入到文章里面,从而让那些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在读中得以显现,所以我认为用朗读作为理解《海燕》这一课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篇富有象征意义、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散文,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生体验的人品读散文的意境会有所不同,如果简单地教学生自己读这首散文诗,学生可能会带着稚气,读出海燕的欢乐和自豪、渴盼,对于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及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示范、讲解,并对朗读基调、停顿、速度、重音等作具体指导与示范,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海燕》的朗读教学所做的尝试。
首先,同学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或了解到的高尔基的相关情况,了解高尔基的人生经历、志趣信仰、作品创作背景,在朗读教学前要“知人论世”。《海燕》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第一步
学生自由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散文所描绘的意境画面。自主感知体会隐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递增变化,明确全文的朗读情感基调,体会全文热烈奔放的情感,感知场面波澜壮阔和基调的高亢有力,然后找同学就这几方面的体会交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表达技巧。
第二步 俩人一小组同学互读互评,品读画面意境三次渐进递变。整篇散文在描写刻画海燕时,把飞翔、搏斗的海燕定格在暴风雨即将到来的特定的大海海面,以暴风雨的三次渐变逼近为线索,对海面景象由平静到较汹涌再到肆虐疯狂变化,朗读的情感投入和语气语调随之变化,从而来体现突出海燕外在翱翔、拼搏雄姿和内在的精神追求与呼唤。这三个场景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开头的第一个场景,以平静中稍带低沉语气读,语速适中,读出当时环境的沉闷、压抑,重音落在“苍茫”和“卷集”这两个词语上,读出当时暴风雨即将到来时之前的酝酿之势。第7段写的第二部分场景在前一基础上形势更严峻,海面环境变得较恶劣要读出这个渐变,语速较前面的适中速度要稍慢,语气要轻中略带低沉,重音落在“来”、“暗”、“压”、“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体现波浪与雷声开展搏斗的前奏之音。紧接着第8段,语速要快,读出的重音要高亢有力,反映波浪与狂风的激烈搏斗,读出波浪的狂傲、不可一世,还要读出波浪勇敢地迎战的斗争精神,重音应落在“轰响”、“愤怒”、“呼叫”、“争鸣”、“抱”。特别是最后一句中“恶狠狠”、摔成尘雾、碎沫、读出狂风那种强大、凶悍,体现当时斗争的激烈,形势是比较紧迫的,到最后一个场景,当暴风雨逼近时,乌云翻滚,狂风怒吼,闪电狂舞,与大海可以说是进行殊死的搏斗,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对于描写大海搏斗的动作:“抓住”、“熄灭”、要读成强调重音,读出大海的磅礴气势及力量,为后面的大海的“怒吼”蓄势。通过朗读暴风雨到来前后三个场面变化,品析海燕活动环境的变化,正象征了当时俄国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之前的剑拔弩张局势。
第三步 开展男女生比赛竞读,指导品读寄寓在语言文字中的对比、渐变层递的情感变化。作者所以塑造海燕这一勇敢者形象,是为了含蓄表达作者内心真实期望与渴盼。为突出海燕的这一形象,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海燕的与众不同,而且对三次不同环境画面的描绘,文章的语言文字包含的情感也是由浅到深、由含蓄到不由自主地爆发,怎样读出这种内在的情感变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辨别、在读中领悟。
开头描写刻画海燕飞翔外在的雄姿,把海燕的比作“闪电”,朗读时要采用欢快的语调把“黑色的闪电”、“高傲”读为重音,而海燕内在的渴望,是通过它在空中飞翔时的叫喊声对其它旁听者及乌云听出来的,语气、语调、依次逐渐加重读“欢乐”、“愤怒”、“热情”、“胜利”。这几个词语。后面描写的其它三种海鸟的丑态,要读出鄙视,不屑一顾的情感,语调稍低,读出它们的恐惧、害怕、畏缩、懦弱,与海燕的勇敢、自信、强大、翱翔英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第六段中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与前4、5段内容相比,第一次要读得慷慨激昂,语调稍有提高,语气加重,特别强调重音“ 高傲地”、“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以突出海燕与其他海鸟的与众不同,体现此刻海燕高大、勇猛的形象。文章的第9段,直接描写海燕的叫喊声这时的情感要较前更突出,更强烈,出反复写它的外形“黑色的闪电”之外,还用夸张比喻句形容它像利箭一般穿过乌云,可以说是锐不可当,不可战胜的,要用极坚定肯定的语气来读,特别要咬准重复句“像黑色的闪电”。第10段“看吧”,视角距离拉近,牵引读者视线,就像在海边亲自领略海燕飞舞搏击的雄姿,语速要快,情感也要读得较集中,读得高亢有力,声音要深厚沉稳,读出“大笑”、“号叫”、“因欢乐而号叫”中所蕴含的这个胜利者的自豪、兴奋。第11段,重点读出海燕对未来革命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写海燕理想信念的坚定,重读“深信”,破折号后语气进一步坚定,“是的”语气更肯定,“遮不住的”要读高、读强,吐字凝重有力。第14、16段,暴风雨的到来,海燕的内心是极度狂喜,在空中展翅翱翔,像一个胜利的革命预言家在奔走呼告,高唱未来革命胜利的凯歌,此刻,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顶点,压抑、蓄积的情感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连用两个感叹号,气势一次比一次紧张,尤其是后面的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来”字是重读的字。
“怒吼的”对比性重音,突出海燕的形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本身是一个祈使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强调突出重音“来”,并适当延长,读出调值的有意夸张,读出一种号召力、自信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前低后高,最后定格到高音,在高亢激昂中结束全文的朗读,从而完成整篇文章层递渐进的梯形朗读模式教学,在读中较好地把握了作品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 师生共同高声诵读《海燕》,总结交流本次朗读学习心得。分小组自主交流对散文的这种朗读教学的感受和体会,总结经验,归纳朗读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总之,通过本次对《海燕》的诵读教学,我体会到对散文的教学,朗读法是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读懂物语、读透情思、读出渐进层递变化,朗读不仅仅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它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读者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来确切表达文中优美语言的内涵的最佳方式,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或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悟文意,培养语感,最终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总之,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指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教无定法,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第三篇:诵读指导教案
会唱歌的小雨点(选自一年级《新人文读本》)
姜堰市
于来凤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会唱歌的小雨点》,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有所感悟,并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就能得到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雨点》,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并引导全班背诵。
雨点落进------
在池塘里------
2.小雨点不仅调皮、可爱,还会唱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会唱歌的小雨点》。
板书:会唱歌的小雨点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物?
2.交流读的情况。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同桌互读,相互交流。
对于难读的句子,教师领读。
三、诵读指导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问: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住在怎样的山上? 出示:很(高)很(高)的山上
很()很()的苹果
很()很()的房间
很()很()的天空
很()很()的小河 ③齐读第一自然段。2.第二、三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思考:这只小鸟最喜欢什么?在哪儿唱?
山下的小动物听不到小鸟的歌声,小鸟怎么办的?
②这是一只会唱歌的小鸟?你们喜欢它吗?带着你的喜欢读一段第二自然段的一、二两句话。(男、女生赛读)
③小鸟怎样对着白云唱歌,白云怎样?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出示:渐渐地,来听小鸟唱歌的白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
要下雨了,天越来越()。
秋天渐渐过去,天气越来越()。
3.第四自然段
白云们听了小鸟的歌声,会有什么有趣的变化呢? ①大声读一读第四自然。
②白云变成了------(会唱歌的小雨点)。哪些小动物听到了? ③问:小雨点给小动物们带来了什么?(快乐、欢笑)
④“叽叽喳,叽叽喳”小雨点也落到了我们学校里,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本段共四句话,指名四人读。通过读书,让我们感受你的快乐。读后点评。
⑤想象一下,假如小雨点落在别的地方,又会怎样呢? 出示:会唱的小雨点落到了花丛中,(); 会唱歌的小雨点落到了操场上,()。
⑥齐读本段,再次感受快乐。
4.第五自然段
会唱歌的小雨点继续下着,他给别人带来了欢笑,自己也是快乐的了。齐读第五自然段。
5.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读熟读美
1.教师范读。
2.擂台竞读
各组推荐读书能手。3.诵读积累。
第四篇: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满江红》
经典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满江红》
探石小学
潘裕英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2、以读促学、以诵促感,赏析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男女生对背《弟子规》。
二、精彩回顾
诵读积累的爱国诗词。
三、学诵新词
(一)播放视频,谈话引入
▲多媒体播放“南宋时期兵荒马乱的场景”
1、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是当年逃亡中的一名老百姓,此时你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当年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你又会怎么想?
(二)出示课题,明确任务
1、引题:大将军岳飞就是在经历这样的时代变迁时期,写下了今天要诵读的这首词——《满江红》
2、齐读课题
(三)引导自读,了解大意
1、自读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借助注释和译文了解词的意思。
(四)指导诵读,体悟情感
1、师示范诵读。
2、生模仿诵读。
3、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关键句的诵读。
4、借助地图,理解词意(1)、出示南宋时期的疆域图
(2)、引导看地图,感悟大将军的情怀。
A、我们中国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像只威武的雄鸡!)
B、可是你再看看南宋时期,我们中国的疆域仅仅只剩下鸡胸脯那么大,跃飞将军的家乡此时也正被金国侵占者,所以将军岳飞发出怒吼,他在词中写下这样的四个字——“还我江山”(板书)
5、默诵词,想象词境
默读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是从哪儿看到的?(相机引导有感情诵读)
6、合作品读词句
选择自己喜欢的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同桌合作读。
7、展示交流诵读,引导评价
(„„听了他们的诵读,你听到了什么?„„)
8、欣赏歌曲《满江红》,升华情感 听了歌曲,你想对岳将军说什么?
9、配乐齐诵。
四、汇报总结,诗词联诵——《中华少年》
第五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我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指导学生诵读: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怎样?
2、今天,我们带着这种依依惜别之情送别另外一个好朋友,好不好?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00页(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的?(“送”)谁送谁呢?(李白送孟浩然)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呢?(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哪里呢?(广陵)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学生评价)齐读课题。同学们从题目中得知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李白)
师:是呀,李白和好朋友就要离别了,在那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他们相隔千里迢迢之外,下一次相遇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呀,让我们和李白一起送送他的老朋友一程吧!
二、以读解句。
1、师感情朗读。
2、学生感情朗读。
3、个别读。
4、问答解词句:
(1)我们知道,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辞,即将启程到很远的广陵去了,那么诗中的故人是什么意思呢?(好朋友)这是的什么时节呢?(三月)这是时孟浩然又怎么下扬州了呢?(扬州就是广陵)感情朗读这两句。
(2)老朋友坐船走了,李白独自一人站在岸边,只看到什么?(老朋友的船孤孤单单的越走越远了,直到消失在水的尽头)老朋友的船不见了,李白只看见什么呢?(汹涌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感情朗读这两句。此时,李白的心情的怎样的?(依依惜别之情)
(3)师:是呀,他们就这样离别了,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这首诗吧。
三、悟情
1、师:李白和孟浩然两个好朋友想到这次分别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在见面,他们这时的心情怎样?(依依惜别之情)
2、让我们再次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诗文吧。(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