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申论热点和焦点整理(很全)
2011申论热点、焦点整理
热点、焦点之一:教育问题
(一)、原因
1、政府投入不足。国家投入不足,是教育面临的最大瓶颈。根据199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计划到2000年教育投入占GDP总量应该达到4%,但是实际只有3.32%,以这个比例,国家累计少投入7000个亿。近几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但没升反而下降:2000年为3.32%,2004年为2.7%,2005年只有2.16%。政府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所有压力就全压到学校身上。学校职责是办好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却还要承担起筹款还贷任务。
2、教学资源不公平。
3、家长们的期望值太高。家长“望子成龙”,相互攀比追逐“名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家长“望子成龙”,相互攀比追逐“名校”,不但导致期望值过高,同时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打听上哪个学校,如果自己小区的学校好点,一出生就落户口。如果差点,就舍近求远。这样就有了择校费,而且伴随安全、上下班接送、交通堵塞等问题。
4、利益驱使。
5、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6、查处不严。
7、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二)、措施
“十一五”期间,教育如何才能让人民满意?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在制度、投入和环境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大任务:一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上学难、上学贵”是目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周济表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当前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矛盾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今后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这些问题,必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制度、投入和环境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三项措施:制度、投入、环境。即:
一是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紧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困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性困难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发展教育的新模式;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机制。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依法加大教育投入,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时,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教育。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还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合理配置教育公共资源,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热点、焦点之二:乱收费问题
(一)、乱收费产生的主要原因
1、利益驱使。极少数干部职工,宗旨意识淡漠、服务意识不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千方百计、见缝插针,只要有机会就进行吃拿卡要,认为吃点拿点不算什么;有的是打着单位的招牌,以为集体“谋福利”为名,巧立名目,欺骗群众乱收费,为本单位搞“创收”;有的是利用行业优势,特别是行业垄断部门,认为只有别人来求他的,为群众办事有意或无意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欺上瞒下,加重群众负担。
2、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我们虽然已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但是,有的制度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加之,在执行各项制度方面存在前紧后松、搞一阵风,执行不到位,工作抓得紧,则有所收敛,抓得松,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形成恶性循环,作为违法者一切都为了钱,久而久之,各项规章制度对他们不起作用,有的制度措施形同虚设。
3、查处不严。我们所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例如: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农村工作守则、《关于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乱摊派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在贯彻执行中,由于监督不到位、查处不严格,发现问题以清退为主,很少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使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让那些“打擦边球”,“摸着石头过河”的单位或个人尝到乱收费的“甜头”。认为查到就退,查不到就进入单位或个人的“小金库”,任意使用,对单位和个人没有多大影响,导致乱收费屡禁不止。
4、群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少数群众不懂政策,不知道什么是乱收费;有的是经济条件好,觉得无所谓;有的明知是乱收费,但怕被刁难,办不好事,听之任之。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原因,使乱收费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抵制。实际上,群众是当事人,是受害者,最有发言权,他们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只要他们稍懂政策,看看收费价格公示栏,就知道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所以,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乱收费行为得不到及时抵制,屡纠屡犯的重要原因。
(二)、乱收费的危害
1、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各级各部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者,代表党和政府行使职权。因此,群众往往把少数单位或个人的乱收费行为,记在党和政府的帐上,如果乱收费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不仅损害了部门和行业形象,而且也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对立,破坏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后果不堪设想。
2、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乱收费行为是少数单位和个人利用行业优势和手中的权力,违反规定向群众乱收费,为单位或个人谋私利,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百姓有苦难言,深恶痛绝,从而造成了党
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削弱,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3、腐蚀党的干部。乱收费导致私设“小金库”,违反财金纪律,引发公款吃喝风、赌博风,攀比风,使一些意志薄弱、宗旨意识不强、经不住诱惑的干部违纪违法,铤而走险,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毁掉了前程和家庭。
4、影响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乱收费行为直接损害群众利益,是群众意见最大、议论最多、最不满意的“热点”问题,广大群众期望能够得到及时治理,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泛滥,群众将不信任党和政府,产生诚信危机,势必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治理乱收费的对策
乱收费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直接危害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背道而驰。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搞乱收费,其行为都与人民的公仆、党的宗旨是不相称的。乱收费行为已成为“三乱”现象中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长抓不懈,加强治理。
1、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纠风部门监督抓的领导体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旗帜鲜明,刹风整纪,抓好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2、要树立长抓不懈的思想。乱收费根深蒂固,由来已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坚冰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治理乱收费涉及少数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涉及利益问题,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乱收费才会出现屡纠屡犯的现象,所以,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决不能时紧时松,抓抓停停。要以为党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3、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查处力度。制度是根本,是守则,要不断完善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地制定强有力的治理措施,以防止和遏制乱收费行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制度的空子;各项措施既要有力,能震慑违反者,又要便于贯彻执行,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同时,要加大制度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使违规者打消侥幸心理,不敢屡犯。
4、进一步拓宽监督面,拓宽社会监督面,使违规者无藏身之处。一方面要扩大群众监督,如建立行风监督联系制度、涉农收费监督点、县长接待日制度、书记县长电子信箱等,要不断加以完善,为群众反映问题搭台引路,使群众有说话的地方,要通过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治理乱收费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加大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监督。乱收费者最怕曝光,批评教育对他们触动不大。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的监督作用,该曝光的要曝光,该通报的要通报,既教育违规者,也教育蠢蠢欲动者,进一步扩大了教育面;再次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加大治理力度。
4、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抵制乱收费行为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方面工作我们做了很多,如政务公开制度、价格收费公示制度、民主议事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宣传了党的减负政策,一定程度上使群众懂得什么是乱收费行为、什么是“白条子”以及交费必须索要票据等知识。但还做得不够,还有很多群众不懂政策,不善于学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成为乱收费行为的受害者,所以,必须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坚持“三公开”制度、价格收费公示制度以及举办必要的培训班等,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懂政策,增强自觉抵制乱收费的能力。5、6、要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办事程序和收费项目。办事环节多,程序复杂是引发乱收费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办事程序,逐步取消收费项目,改费为税,这是减少或杜绝乱收费的根本出路。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高效、廉洁、便民、诚信的人民政府,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取消或逐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要进一步巩固政企分开的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的改革步伐,不留死角,从根本上铲除乱收费滋生的土壤。
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情况复杂,治理工作难度大,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坚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热点、焦点之三: 看病贵问题
(一)、看病贵原因
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七个方面:
1、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
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2、政府卫生投入不足。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
3、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据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目前有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
4、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存在混乱现象。
6、对医疗机构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监管的手段。医疗机构条块分割,也是造成监管不力的原因。
7、群众看病的要求提高。
(二)、解决看病难的措施
基本思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
结合;
基本原则:(1)、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2)、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3)、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道路不能变。
具体措施: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医药不分问题,切实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2、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3、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选择一、二所综合性医院,收费低廉,财政保证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严格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防止医疗机构以此乱收费。
5、开展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提高群众抵御疾病风险能力。
7、加强政府监管,改进药品、医疗器材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热点、焦点之四:医患矛盾
(一)、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
(1)、法制建设不完善,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不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医院有了经营性质,医院的利益驱使。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也一步一步被推向市场,从內心难以摆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福利性,希望自己掏钱看病的同时,得到等值甚至超值的医疗服务
(4)、医疗体制改革后,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医保、医药、医疗“三驾分头拉车”的局面。而“三驾分头拉车”把矛头集中到了医院。
(二)、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
(1)、国家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2)、加强诚信建设和医患沟通,“钝化”医患矛盾:一是医疗机构要从自身找问题,重建医德;二是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三是改善就疹环境,适当降低费用。
(3)、社会要理解医疗服务是“特殊服务”,而不是普通的花钱买服务。
(4)、继续加大卫生立法的力度,逐步完善卫生法律体系。
热点、焦点之五: 买房贵问题:
在过去10年左右时间里,国内的房价是疯涨之后继续疯涨,那是绝对的“芝麻开花——节节高”,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涨价困境中。一边是房子成了“新三座大山”之一,普通民众普遍感觉房价高、房子
贵、买房压力大、供房要人命。然而一边却是房子供求强烈,房地产业发展态势非常良好,房子至少还要上涨几千点。没房子的人拼了命排队买房子,特别是经济适用房,更是有隔好几个晚上就去排队的,让人看了实在心酸。有了房子的人,则想通过房产投资,实现个人财富多快好省的再增加。这些其实都是房地产市场不正常的表现。
(一)、买房贵原因(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合理因素,如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需求迅速增加;土地价格上升,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加之商品房品质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但是,也有许多不合理因素。主要是:
第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社会资金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纷纷挤向房地产市场。也有不少境外资金进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
第二,一些地区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投资性购房需求迅速扩大。一些居民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也参与购房投资;或者担心房价继续上涨而提前入市。
第三,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抬高了商品住房的平均价格。
第四,部分城市盲目大拆大建,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带来大量被动性需求。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抬高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第五,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少数开发商及中介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
(二)、解决措施
1、坚持遵循经济规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实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
2、调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治、加强监管,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3、调控工作实行供应和需求双向调节、综合治理的办法。
4、调节需求的重点,是遏制投机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限制被动性需求,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5、改善供应的重点,是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同时,还要做到:
首先,要提高认识。稳定住房价格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稳定房价工作的统一政策部署,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落实责任。国务院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稳定住
房价格工作负总责,同时要落实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不力,造成当地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最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各地稳定房价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力的,将通报批评。各省级政府也应当加强对市(区)、县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热点、焦点之六:就业问题
(一)、形成就业难的原因
客观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逐年下降(即高增长低就业);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大量供给,即劳动力资料过剩。具体说:
1、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
2、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这在大学生就业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劳动就业岗位创造乏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
区服务等行业挖掘不够。
4、劳动力市场有些政策还没有到位,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就业领域存在着劳动权益不平等现象。
(二)、对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各级政府通过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1、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坚持把发展服务行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
3、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4、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
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5、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改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植再就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扶持政策。为鼓励服务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为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行税收鼓励政策。
7、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中安排专门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
8、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热点、焦点之七: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增长低就业)
2)、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4)、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
2、对策
1)、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以及档案管理“一条龙”服务
3)、加强对失业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
4)、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热点、焦点之八四:资源、能源问题
一、资源能源紧张问题
(一)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
1、供需紧张,我国能源工业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2、能源发展和能源保护的矛盾;
3、能源效率低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搞好节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节能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
2、要制定有关法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
3、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
4、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
5、推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二、电力紧缺问题
(一)、电力紧缺的原因
1、电源建设滞后
2、市场煤、计划电顶牛
3、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4、经济增长和重化工业拉动用电需求刚性增长
5、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二)、缓解电力紧张的措施
我国电力建设,必须实行正确的指导方针。既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运用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为此,必须切实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1、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电力领域或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合理确定电力发展规模,切实控制不合理需求,使电力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要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
3、要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进一步修改完善《节能法》,使节能法制化,把节约用电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要加强电网建设,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5、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关键设备制造和供应能力。
6、要鼓励清洁发电,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
7、要完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强化规范管理,严格执法监督。
8、要切实加强电源、电网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和电力保障应急机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
热点、焦点之五:“三农”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
1、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设置了许多不合理限制;
2、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3、劳动岗位极不稳定,报酬难以有效保证;
4、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5、社会基本保险普遍缺失。
(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1、许多人观念上有错误,以农民来定位“进城务工人员”;
2、社会保障不完善。
(三)、对策:
1、解决好雇佣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意克扣工钱和拖欠工资等问题;
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
4、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5、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
6、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总理关注引出“清欠风暴”
2003年10月产24日傍晚,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村民熊德明,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围了一大堆人,然后。她见到一位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大人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犹豫了一会后,熊德明告诉总理,现在农民收入主要靠打工,但她爱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总理听后表示:拖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当天夜里11时,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务工工资。
2003年月日《中国政法报》发表了题为“如果不是总理过问”一文,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全国掀起了一场“清欠风暴”。
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不仅在个体和私营企业村在,在某些国有企业也相当严重。
(二)、问题的原因:
专家分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有五点:
1、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一些房地产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是造成拖欠的重要原因。
2、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
3、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导致总包单位无力垫资又要求分包单位垫资施工的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
4、包工头为了自身利益多赚利润,故意拖欠;
5、包工头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民工投诉时缺乏法律依据;另外,不按时发工资也是造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民工工资拖欠的对策:
首先,充分认识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要求。
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1)、应该建立一个认定拖欠民工工资的制度。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民工拖欠工资管理条例》,而不是各地自搞一套;
(2)、要建立民工任职的资质人定,以此遏制我国由于民工进城没有管理造成的巨大浪费;
(3)、要建立劳动合约的认定制度,通过第三者公证,在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具有法律效力;
再次,要加强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其维权意识。
三、农民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状况,总的来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详见材料)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第一,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第二,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第三,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掣肘了农民增收。
第四,非农岗位就业不足抑制了农民增收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第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第三,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要途径。
第四,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正。
第五,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第二篇:商业资料2011申论热点、焦点整理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2011申论热点、焦点整理
热点、焦点之一:“三农”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
1、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设置了许多不合理限制;
2、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3、劳动岗位极不稳定,报酬难以有效保证;
4、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5、社会基本保险普遍缺失。
(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1、许多人观念上有错误,以农民来定位“进城务工人员”;
2、社会保障不完善。
(三)、对策:
1、解决好雇佣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意克扣工钱和拖欠工资等问题;
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
4、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5、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
6、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总理关注引出“清欠风暴”
2003年10月产24日傍晚,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村民熊德明,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围了一大堆人,然后。她见到一位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大人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犹豫了一会后,熊德明告诉总理,现在农民收入主要靠打工,但她爱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总理听后表示:拖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当天夜里11时,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务工工资。
2003年月日《中国政法报》发表了题为“如果不是总理过问”一文,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全国掀起了一场“清欠风暴”。
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不仅在个体和私营企业村在,在某些国有企业也相当严重。
(二)、问题的原因:
专家分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有五点:
1、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一些房地产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是造成拖欠的重要原因。
2、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
3、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导致总包单位无力垫资又要求分包单位垫资施工的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
4、包工头为了自身利益多赚利润,故意拖欠;
5、包工头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民工投诉时缺乏法律依据;另外,不按时发工资也是造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民工工资拖欠的对策:
首先,充分认识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要求。
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1)、应该建立一个认定拖欠民工工资的制度。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民工拖欠工资管理条例》,而不是各地自搞一套;
(2)、要建立民工任职的资质人定,以此遏制我国由于民工进城没有管理造成的巨大浪费;
(3)、要建立劳动合约的认定制度,通过第三者公证,在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具有法律效力;
再次,要加强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其维权意识。
三、农民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状况,总的来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详见材料)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第一,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第二,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第三,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掣肘了农民增收。
第四,非农岗位就业不足抑制了农民增收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第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第三,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要途径。
第四,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正。
第五,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热点、焦点之二:乱收费问题
(一)、乱收费产生的主要原因
1、利益驱使。极少数干部职工,宗旨意识淡漠、服务意识不强,把
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千方百计、见缝插针,只要有机会就进行吃拿卡要,认为吃点拿点不算什么;有的是打着单位的招牌,以为集体“谋福利”为名,巧立名目,欺骗群众乱收费,为本单位搞“创收”;有的是利用行业优势,特别是行业垄断部门,认为只有别人来求他的,为群众办事有意或无意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欺上瞒下,加重群众负担。
2、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我们虽然已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但是,有的制度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加之,在执行各项制度方面存在前紧后松、搞一阵风,执行不到位,工作抓得紧,则有所收敛,抓得松,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形成恶性循环,作为违法者一切都为了钱,久而久之,各项规章制度对他们不起作用,有的制度措施形同虚设。
3、查处不严。我们所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例如: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农村工作守则、《关于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乱摊派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在贯彻执行中,由于监督不到位、查处不严格,发现问题以清退为主,很少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使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让那些“打擦边球”,“摸着石头过河”的单位或个人尝到乱收费的“甜头”。认为查到就退,查不到就进入单位或个人的“小金库”,任意使用,对单位和个人没有多大影响,导致乱收费屡禁不止。
4、群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少数群众不懂政策,不知道什么是乱收费;有的是经济条件好,觉得无所谓;有的明知是乱收费,但怕被刁难,办不好事,听之任之。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原因,使乱收费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抵制。实际上,群众是当事人,是受害者,最有发言权,他们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只要他们稍懂政策,看看收费价格公示栏,就知道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所以,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乱收费行为得不到及时抵制,屡纠屡犯的重要原因。
(二)、乱收费的危害
1、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各级各部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者,代表党和政府行使职权。因此,群众往往把少数单位或个人的乱收费行为,记在党和政府的帐上,如果乱收费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不仅损害了部门和行业形象,而且也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对立,破坏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后果不堪设想。
2、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乱收费行为是少数单位和个人利用行业优势和手中的权力,违反规定向群众乱收费,为单位或个人谋私利,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百姓有苦难言,深恶痛绝,从而造成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削弱,侵害国家和集体
利益。
3、腐蚀党的干部。乱收费导致私设“小金库”,违反财金纪律,引发公款吃喝风、赌博风,攀比风,使一些意志薄弱、宗旨意识不强、经不住诱惑的干部违纪违法,铤而走险,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毁掉了前程和家庭。
4、影响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乱收费行为直接损害群众利益,是群众意见最大、议论最多、最不满意的“热点”问题,广大群众期望能够得到及时治理,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泛滥,群众将不信任党和政府,产生诚信危机,势必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治理乱收费的对策
乱收费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直接危害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背道而驰。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搞乱收费,其行为都与人民的公仆、党的宗旨是不相称的。乱收费行为已成为“三乱”现象中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长抓不懈,加强治理。
1、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纠风
部门监督抓的领导体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旗帜鲜明,刹风整纪,抓好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2、要树立长抓不懈的思想。乱收费根深蒂固,由来已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坚冰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治理乱收费涉及少数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涉及利益问题,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乱收费才会出现屡纠屡犯的现象,所以,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决不能时紧时松,抓抓停停。要以为党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3、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查处力度。制度是根本,是守则,要不断完善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地制定强有力的治理措施,以防止和遏制乱收费行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制度的空子;各项措施既要有力,能震慑违反者,又要便于贯彻执行,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同时,要加大制度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使违规者打消侥幸心理,不敢屡犯。
4、进一步拓宽监督面,拓宽社会监督面,使违规者无藏身之处。一方面要扩大群众监督,如建立行风监督联系制度、涉农收费监督点、县长接待日制度、书记县长电子信箱等,要不断加以完善,为群众反映问题搭台引路,使群众有说话的地方,要通过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
问题,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治理乱收费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加大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监督。乱收费者最怕曝光,批评教育对他们触动不大。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的监督作用,该曝光的要曝光,该通报的要通报,既教育违规者,也教育蠢蠢欲动者,进一步扩大了教育面;再次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加大治理力度。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抵制乱收费行为的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方面工作我们做了很多,如政务公开制度、价格收费公示制度、民主议事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宣传了党的减负政策,一定程度上使群众懂得什么是乱收费行为、什么是“白条子”以及交费必须索要票据等知识。但还做得不够,还有很多群众不懂政策,不善于学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成为乱收费行为的受害者,所以,必须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坚持“三公开”制度、价格收费公示制度以及举办必要的培训班等,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懂政策,增强自觉抵制乱收费的能力。
6、要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办事程序和收费项目。办事环节多,程序复杂是引发乱收费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办事程序,逐步取消收费项目,改费为税,这是减少或杜绝乱收费的根本出路。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高效、廉洁、便民、诚信的人民政府,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取
消或逐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要进一步巩固政企分开的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的改革步伐,不留死角,从根本上铲除乱收费滋生的土壤。
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情况复杂,治理工作难度大,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坚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热点、焦点之三: 看病贵问题
(一)、看病贵原因
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七个方面:
1、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2、政府卫生投入不足。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
3、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据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目前有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
4、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存在混乱现象。
6、对医疗机构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监管的手段。医疗机构条块分割,也是造成监管不力的原因。
7、群众看病的要求提高。
(二)、解决看病难的措施
基本思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基本原则:(1)、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2)、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3)、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道路不能变。
具体措施: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医药不分问题,切实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2、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3、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选择一、二所综合性医院,收费低廉,财政保证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严格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防止医疗机构以此乱收费。
5、开展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提高群众抵御疾病风险能力。
7、加强政府监管,改进药品、医疗器材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热点、焦点之四:医患矛盾
(一)、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
(1)、法制建设不完善,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不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医院推向市场,医院有了经营性质,医院的利益驱使。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也一步一步被推向市场,从內心难以摆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福利性,希望自己掏钱看病的同时,得到等值甚至超值的医疗服务
(4)、医疗体制改革后,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客观上形成了医保、医药、医疗“三驾分头拉车”的局面。而“三驾分头拉车”把矛头集中到了医院。
(二)、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
(1)、国家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2)、加强诚信建设和医患沟通,“钝化”医患矛盾:一是医疗机构要从自身找问题,重建医德;二是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三是改善就疹环境,适当降低费用。
(3)、社会要理解医疗服务是“特殊服务”,而不是普通的花钱买服
务。
(4)、继续加大卫生立法的力度,逐步完善卫生法律体系。
热点、焦点之五: 买房贵问题:
在过去10年左右时间里,国内的房价是疯涨之后继续疯涨,那是绝对的“芝麻开花——节节高”,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涨价困境中。一边是房子成了“新三座大山”之一,普通民众普遍感觉房价高、房子贵、买房压力大、供房要人命。然而一边却是房子供求强烈,房地产业发展态势非常良好,房子至少还要上涨几千点。没房子的人拼了命排队买房子,特别是经济适用房,更是有隔好几个晚上就去排队的,让人看了实在心酸。有了房子的人,则想通过房产投资,实现个人财富多快好省的再增加。这些其实都是房地产市场不正常的表现。
(一)、买房贵原因(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合理因素,如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需求迅速增加;土地价格上升,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加之商品房品质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但是,也有许多不合理因素。主要是:
第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社会资金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纷纷挤向房地产市场。也有不少境外资金进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
第二,一些地区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投资性购房需求迅速扩大。一些居民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也参与购房投资;或者担心房价继续上涨而
提前入市。
第三,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抬高了商品住房的平均价格。
第四,部分城市盲目大拆大建,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带来大量被动性需求。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抬高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第五,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少数开发商及中介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
(二)、解决措施
1、坚持遵循经济规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实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
2、调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治、加强监管,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3、调控工作实行供应和需求双向调节、综合治理的办法。
4、调节需求的重点,是遏制投机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限制被动性需求,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5、改善供应的重点,是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同时,还要做到:
首先,要提高认识。稳定住房价格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稳定房价工作的统一政策部署,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落实责任。国务院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负总责,同时要落实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不力,造成当地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最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各地稳定房价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力的,将通报批评。各省级政府也应当加强对市(区)、县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热点、焦点之六:就业问题
(一)、形成就业难的原因
客观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逐年下降(即高增长低就业);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大量供给,即劳动力资料过剩。具体说:
1、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尤
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
2、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这在大学生就业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劳动就业岗位创造乏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行业挖掘不够。
4、劳动力市场有些政策还没有到位,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就业领域存在着劳动权益不平等现象。
(二)、对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各级政府通过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1、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坚持把发展服务行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
3、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4、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5、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改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植再就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扶持政策。为鼓励服务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为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行税收鼓励政策。
7、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中安排专门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
8、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热点、焦点之七: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增长低就业)
2)、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4)、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
2、对策
1)、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以及档案管理“一条龙”服务
3)、加强对失业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
4)、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热点、焦点之八四:资源、能源问题
一、资源能源紧张问题
(一)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
1、供需紧张,我国能源工业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2、能源发展和能源保护的矛盾;
3、能源效率低制约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搞好节能工作的措施
1、要有节能规划、总体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节约指标;
2、要制定有关法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要加快制定或进一步修改完善;
3、要依靠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
4、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
5、推行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要大力宣传,倡导节能型社会。
二、电力紧缺问题
(一)、电力紧缺的原因
1、电源建设滞后
2、市场煤、计划电顶牛
3、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4、经济增长和重化工业拉动用电需求刚性增长
5、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二)、缓解电力紧张的措施
我国电力建设,必须实行正确的指导方针。既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运用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电力需求的过快增长。为此,必须切实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1、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着重解决电力领域或市场化改革相
对滞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体制效应。合理确定电力发展规模,切实控制不合理需求,使电力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要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
3、要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进一步修改完善《节能法》,使节能法制化,把节约用电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要加强电网建设,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5、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关键设备制造和供应能力。
6、要鼓励清洁发电,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
7、要完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强化规范管理,严格执法监督。
8、要切实加强电源、电网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和电力保障应急机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
热点、焦点之五:教育问题
(一)、原因
1、政府投入不足。国家投入不足,是教育面临的最大瓶颈。根据199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计划到2000年教育投入占GDP总量应该达到4%,但是实际只有3.32%,以这个比例,国家累计少投入7000个亿。近几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但没升反而下降:20
00年为3.32%,2004年为2.7%,2005年只有2.16%。政府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所有压力就全压到学校身上。学校职责是办好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却还要承担起筹款还贷任务。
2、教学资源不公平。
3、家长们的期望值太高。家长“望子成龙”,相互攀比追逐“名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家长“望子成龙”,相互攀比追逐“名校”,不但导致期望值过高,同时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打听上哪个学校,如果自己小区的学校好点,一出生就落户口。如果差点,就舍近求远。这样就有了择校费,而且伴随安全、上下班接送、交通堵塞等问题。
4、利益驱使。
5、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6、查处不严。
7、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二)、措施
“十一五”期间,教育如何才能让人民满意?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在制度、投入和环境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大任务:一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上学难、上学贵”是目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周济表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当前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矛盾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今后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这些问题,必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制度、投入和环境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三项措施:制度、投入、环境。即:
一是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紧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困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性困难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发展教育的新模式;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机制。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依法加大教育投入,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时,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
捐助教育。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还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合理配置教育公共资源,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Good Luck!
希望大家都考出好成绩
第三篇:丽水教育热点焦点
丽水教育热点焦点
一、明确目标 推进改革 完善机制-----努力推进市直学校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今年,是实现《丽水市教育改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关键之年,能否持续保持市直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今年市直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和工作目标,在3月5日市教育局举行的市直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会议上,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戚永远说。
为了持续保持市直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市教育局将对市直学校提出“明确三大目标,推进三大改革,完善三大机制”的工作要求,努力推进市直学校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必须确保实现三大目标。即学生发展目标,实现市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教师发展目标,实现教师师德师风健康向上;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等级评估顺利通过。
二是着力推进三大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丽水中学在今年暑期与杭州名校文元中学合作办学,创建两个“文元创新班”,招收80名初中优秀毕业生,文元聘请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等6名特级教师为创新班授课,为丽水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现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制度,有效推进初高中教育教学的合理衔接。积极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机制改革,实现从学校花钱养人到学校花钱买服务的改变。
三是进一步完善三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管理机制,努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进一步完善学校项目管理机制,努力促进学校基础实施建设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市直学校发展性水平评估机制,努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
第四篇:申论热点:文化和旅游
申论热点:文化和旅游
给定材料: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按照中共中央近日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组建后,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参考答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旅游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当今大众旅游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更加密不可分,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同时走出门旅游更是人们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的重要渠道。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有利于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注入旅
中公教育
游,可以使旅游发展方向对头,品位提升,内容丰富,亮点更多,商机更旺;大众旅游、优质旅游承载文化,可以使文化的载体更多,市场更大,传播更广,传承更久。(计空格258字)
中公教育
第五篇: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解析
2010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解析——经济篇
广东省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这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归为社会热点。而申论考试的主题,不外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大方面,但是,这四个方面在考试一般不会单独出现,通常会结合在一起,广东省考也不例外。纵观广东省六年以来的主题,都是一个方面为主,另一个方面为辅。现在,我们以最新的“201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为经,以近期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为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把今年广东省考申论可能考到主题梳理一遍。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考点也相对较多,我们首先从经济方面下手。
(一)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00项,投资3900亿元、增长28.7%。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等省部合作项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际轨道项目,广东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项目,合山核电、阳江核电、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等能源项目,以及中委炼油等重化项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积极引导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坚决防止出现“烂尾”工程。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抓紧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
(二)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发展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深入推进万巷千街、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加强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抓好“广货全国行”等活动,构建稳定的内销平台,深度开拓国内市场。
(三)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大城镇化规划引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推动新兴城市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卫星城”、县城和中心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讨论,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有计划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整体推进新农村
建设,实施村道硬化、农村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安居、信息兴农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
(四)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规范有序开展拆旧建新。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建设一批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完善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继续推进万村绿大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五)力促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物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推行新型通关模式,优化通关环境。
(六)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强“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设优质型、生态型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南亚热带农业、优质禽兽、珍贵树种、油茶等特色效益农林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七)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珠三角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标准农田、标准鱼塘和标准渔港。积极发展现代林业、现代渔业,推进深水网箱养殖,实施南珠振兴工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大对农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区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完善对中小企
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办好第七届中博会。
(九)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八大高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和谋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信息服务高端产业集聚,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旅游综合就要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文娱等传统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广东服务”国际品牌。
(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珠海通用飞机和航空产业基地、广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南沙核电产业园、大型铸锻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绿色装备制造示范等项目。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
(十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产业尽快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在数字家庭、电动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风能、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快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争取与国家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十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中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以质取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部分优势传统产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十三)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发展高地。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全面开展省院战略合作,加快促
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编制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对接工程”。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设现代产业先进标准体系。
(十四)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扎实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重组,组建若干创新主体科研机构。推进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广州国际性生物岛等建设,在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华南超级计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推动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点。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十五)狠抓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坚决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制定不同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力度,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淘汰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和火电厂脱硫脱销设施建设。
(十六)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珠三角地区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积极应对气侯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推进林分改造,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业和粤北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执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计划管理和土地审批。加强耕地保护,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十七)积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和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双提升”、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抓手,大力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西北地区加快振兴,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
(十八)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的原则,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一级。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下放给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或特大镇,转变县镇政府职能,强化县镇面向基
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责。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财政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开展农田集约改革。
(十九)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重组,鼓励优势国有企业强强联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或困难企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董事会试点,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