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昌路名的由来
南昌的街名,宛如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凸现了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含量。南昌旧时专业名街,皆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
南昌最早的人名路是中山路。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好像都有条中山路,但南昌的中山路的的确确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一次南昌之行而命名的,而且,命名之后就再没改名,这在南昌修建、命名于1949年前的道路中,是唯一的一条。
除中山路和命名于抗战胜利后的渊明(南)路外,其余6条民国期间的人名路,集中修建、命名于1934年前后。这是蒋氏夫妇在南昌发起“新生 活运动”的年份。“新生活运动”以南昌为策源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整治街道,并以发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当时以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首的江西本土人士,针对老蒋的哲学思想,将其崇拜的古贤人之名姓、号、字等用来命名南昌的街道,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所以南昌8 条命名于民国时期的人名路,跟这一段历史,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建国后的1950年,南昌命名了一条人名路:子固路。4年后,又命名了一条孺子路。主要街道有:渊明路(陶渊明)、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欧阳修字)、子固路(曾巩字)、象山路(陆九渊别称)、叠山路(谢枋得号)、阳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门路(陈宏谋号,原黄黎洲路)、安石路(王安石,易名八一大道)、长庚路(新命名,纪念江西籍的 古代科学家宋应星)。这些乡贤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虽属外省籍,由于他们的历史功绩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 人纳入其内。
灌婴路
南昌城西郊象湖旁
路名由来:灌婴(?—176年)命名时间:2005年
南昌有灌婴建城之说。灌婴,秦末汉初人,刘邦手下的著名大将,《史记》、《汉书》皆有列传,官至丞相,封颍阴侯。灌婴与南昌的关系,《史记》中仅有一语涉及,“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籍郡。”《江西通志》、《南昌府志》、《南昌县志》和《雩都县志》等地方志,以及宋元、明清以后的一些逸史笔记。与灌婴有关的南昌地名还有洗马池(著名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即在这里),将军渡。
中山路
南昌城中心,商业街
路名由来:孙中山(1866—1925年)命名时间:1928年 据《孙中山年谱长编》(上)(陈锡祺主编,中华书局版)记载,1912年10月间,孙中山在南昌,有过4天短暂的停留。1912年,已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从南到北,又从北向南巡行中国。于10月24日清晨8时抵达九江,“午后2时乘轮赴南昌”,并于次日进到南昌。在南昌,孙中山受到当时江西都督李烈钧和全城市民的热烈欢迎。在南昌期间,孙中山多次与群众团体会谈、演讲,还抽空浏览了滕王阁。在李烈钧的陪同下,进行了一场阅兵式。这是南昌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阅兵式。为了纪念孙中山的南昌之行,1928年,南昌将孙中山下榻的百花洲旁边的东大街,改名为中山大道。此路名一直延用至今。
阳明路
南昌城中心城区北部,主要交通干道,阳明路与环湖路交汇处有阳明公园。东起八一大道与青山路交汇处,西接沿江路八一桥头南端,全长1822米,兼有城区主干道和城北交通出口双重功能的重要道路。
路名由来:王阳明(1472—1529年)
命名时间: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966年并入八一大道;1986年分出,复名阳明路。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曾筑室阳明洞中攻读、讲学,故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实际政治家。其后任职江西,因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之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在中国儒学史上影响甚大。《王阳明全集 年谱》说,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亲迎夫人诸氏于洪都。”娶亲的当天,17岁的新郎官王阳明跑到万寿宫,跟宫里的道士聊了个通宵,第二天清早才出现在岳父和新娘的面前。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赣州大余县)。梁启超在《2500年儒学变迁概略》中说:“王学的昌大,可分两处。一是浙江,是他生长的地方;二是江西,是他宦游的地方。所以阳明门下,可分为浙江与江西两派。……阳明生在浙江而其学却盛于江西。”,卒谥文成。
象山路
南昌城主要交通干道和商业街,连通中山路和阳明路,分象山南路和象山北路 路名由来:陆象山(1139—1192年)
命名时间:象山北路命名于1934年;象山南路命名于1936年;1966年,改名为瑞金路;1984年,复名。全长1525米。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陆九渊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著有 《象山全集》。陆九渊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大约十年后,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淳熙十三年(1186),辞官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宋光宗即位时,被任荆门知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
永叔路
南昌西湖区,连通象山路,全长861米,本世纪初南昌教案亦发生在附近的罗家塘天主教堂内。
路名由来:欧阳修(1007—1072年)
命名时间:1928年;1966年,改名向阳路;1973年,改名会昌路;1984年复名永叔路。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子固路
南昌东湖区,南起中山路,北至叠山路,全长820米,该路现有贺龙指挥部旧址。路名由来:曾巩(1019—1083年)
命名时间:1950年;1966年,改名星火路;1984年,复名子固路。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 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对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渊明路
南昌中心商业街,连通中山路,有渊明南路和渊明北路,全长496米,昔日的江西大舞台、四达旅社均在这条路上。
路名由来:陶渊明(365—427年)
命名时间:1946年,渊明南路;1966年,改名红卫路;1973年,改名宁都南路;1984年,复名渊明南路。渊明北路命名于1984年。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天佑路
南昌市西湖区,靠近火车站
路名由来:詹天佑(1861—1919年)命名时间:1984年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原籍婺源(今属江西),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詹天佑负责的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修京张铁路期间,詹天佑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船山路
南昌市西湖区,起自象山南路,向西北弯曲延伸至中山路止,全长1761米。
路名由来:王夫之(1619-1692)
命名时间: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966年,兴国路;1984年,复名船山路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是明末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顾炎武)。按梁启超的说法,三人之中,黄宗羲近于史学,顾炎武近于科学,而王夫之则近于哲学。王夫之对于“知 识本质、知识来源的审查”(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两畸儒》),使他成为第一位迈向现代哲学思维的中国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桂林陷没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孺子路
南昌市西湖区,南昌市著名的饮食街 路名由来:徐稚(97—168年)
命名时间:1954年;1966年,改名反帝路;1973年,改名赣州路;1984年,复名孺子路。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 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他曾赴江夏(今湖北云梦)拜著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当官。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不过,真正让徐孺名传后世的,既不是《后汉书》,也不是《世说新语》,也不是曾巩,是王勃。《滕王阁赋序》中那句经典名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叠山路
南昌市东湖区,主要商业街,与阳明路平行,现全长2174米。路名由来:谢枋得(1226—1289年)
命名时间:1934年,谢叠山路;1952年,改名叠山路;1966年,改名反修路;1973年,改名九江路;1984年,复名叠山路。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宋史列传》对谢枋得是这样描绘:“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谢枋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他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同时,他还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
榕门路
南昌市东湖区,著名的滕王阁即在此路上。路名由来:陈宏谋(1696年-1771年)命名时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2004年十月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一条街。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政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 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辑有《五种遗规》,是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材。
紫阳路
南昌市高新区
关于紫阳路的命名由来,说法颇多不一致,有说是源于道教宗师张紫阳;有说是是源于东汉功臣邓禹;一说是西晋人周义山。
命名时间:不详
张紫阳,中国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字平叔。浙江天台(今临海)人。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宋英宗治平年间,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据说在神宗熙宁二年遇刘海蟾(五代道士,姓刘,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号海蟾子,为道教海蟾刘祖派祖师;一说遇青城丈人)传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
天祥路
南昌市高新区
路名由来:文天祥(1236年-1283年)命名时间:不详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祥兴元年(1278)夏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庚路
南昌市南昌市红谷滩新区
路名由来:宋应星(1587年-1661年)命名时间:不详
宋应星(1587年-1661年),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28岁中举。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 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 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子安路
南昌市西湖区,在儒子路东端(过孺子桥的横)和朝阳洲中路之间。路名由来:王勃(649—675年)命名时间:不详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唐高宗上元二年(此从《旧唐书》,即公元675年;另有 676年说),王勃去看望远在交趾(今越南北部)任职的父亲,路过南昌写下流传千年的《滕王阁赋序》,是南昌历史上最精彩、最响亮的一笔遗产。他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古佳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历经1400年,依然是中国总理赠送外国友人的礼物。
大同网站建设 http://www.xiexiebang.com
E5JpzoRF3vd2
第二篇:2014最新标准:路名英文翻译方案
2014最新标准:中文路名的英文翻译方案
最近在研究路名的翻译问题,很有趣
貌似国家曾经颁布过翻译方案的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但我看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看看广州街头的路名翻译就知道了。广州本身可算是国际化大城市了,如果广州都这样,其他小城市就肯定错得更离谱。
(一)标准化翻译标准
其实广州大部分的路名都已经标准化了,分三种情况:
1、普通路名,原则就是:是拼音+road/avenue/lane,例如华利路,HuaLi Road;
2、特殊路名,借用景点名称作为路名的,例如烈士陵园,现在地铁是直接翻译成Martyrs Park Station。我认为这是对的。如果只是为了保持翻译的一致性,而翻译成成Lie Shi Ling Yuan Station,这样对外国人来说,只有“指导读音”的作用,还不如直接翻译成英文,外国人一看就明白了,因为外国也有自己的烈士陵园的,例如美国的越战将士纪念碑什么的。
3、特殊中的特殊,有些路名是约定俗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在英文里根本没有对应的名称,无法翻译。例如公园前Gong Yuan Qian,三元里San Yuan Li,东山口Dong Shan Kou,这种情况是没有办法,只能用拼音硬译。
(二)特殊情况翻译标准
我们来看这个路名:东风东路,中山二路,比起普通路名,多了一个表示方向的“东”字,或者多了一个表示数字的“二”。这怎么翻译呢?我的意见是,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中英混杂来翻译,按照中文的位置和顺序,来放置这个“方位词”和“数字词”了。
1、例如东风东路,我们来分析一下,路名是“东风”,第二个“东”是指方向,另外还有东风西路,东风中路。那么我们翻译成Dongfeng East Road,Dongfeng West Road, Dongfeng Middle Road。
2、有种类似但不同的情况是黄埔大道西。可能大家晕倒了,这和东风西路有何分别呢?其实没有分别,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不叫黄埔西大道,黄埔东大道。或许是受了香港“皇后大道东”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参考香港的译法,皇后大道东是译成Queen’s Road East的,那么我们就翻译成Huangpu Avenue West。
3、还有一种中文路名的可能,是叫做东黄埔大道,就是East Huangpu Avenue。再比如,我们想说,有家餐厅很好吃,是在黄埔大道西的西侧。那么我们就说,是在the west side of Huangpu Avenue West.4、同理,中山二路可以翻译成Zhongshan 2nd Road。这里有一个要考量的地方,是要序数词还是普通数词?是要2nd,还是2?在中文里面可能没有区别,但英文还是有小区别的。我觉得还是序数词好一点,比如美国不是有第五大道什么的,还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这个也是读Elizabeth the Second,这说明英文习惯还是喜欢用序数词
(三)地址的表述
说到某某路多少号呢,大家一直都认为要用No.(Number),这个可能是中国沿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材造成的,大家读书都是这样学的,所以这个习惯就根深蒂固了
现在接触外国的机会多了,发现好像只有我们喜欢用No.,外国路名似乎很少用这个No.,而喜欢直接加数字,或者加个#号;
而某某单元,国人喜欢用Room,这个似乎也没太大讲究,但严格来说,Room是最小的房间或者单间,例如旅馆房间;一般办公室都是套间,用Flat好一些。
例如: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号,中山大学学生宿舍东区7栋,401房,吴彦祖收。
To:Daniel WU Yan-zu,Room 401 Building #7, East Zone/Block of Students' Dormitory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10 Xin’gang East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P.R.China.
第三篇:《关于路名标标识的拼写问题》
关于路名标标识的拼写问题
郭建中
(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
2005 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随着中国进入WTO,以及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很多人都关心路名标识和城市英文版地图上路名的拼写和翻译问题。近来,各地的报刊上,也时有文章发表讨论这一问题。例如,在杭州,前段时间,有一位翻译工作者也在报上指出了路名标识拼写不规范的问题,但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譬如说,“西湖大道”,是应该翻译成“West Lake Avenue”呢,还是应该译成“Xihu Avenue”,或者全部写成用汉语拼音。如果用汉语拼音,是拼写成Xihudadao呢,还是拼写成Xi Hu Da Dao或Xihu Dadao?真可谓是莫衷一是。又说,如果都用汉语拼音,那么,“澳门”是否应该写成Aomen(拼音),而不是Macao,“香港”是不是要写成“Xianggang”,而不应是Hong Kong,等等。
上述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混淆了几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是路名标识的拼写问题;二是通讯地址中路名的拼写和翻译问题(包括一般文章中地名的翻译问题);三是地名的拼写和翻译问题。其中大家集中讨论的是第一个问题,即城市中的路名标识(包括城市英文版地图中的路名)到底应如何拼写(或翻译)?
地名标识的拼写要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自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作为国际标准以来,已有20多年了。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依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1984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等部门颁发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门)》和1976年国家测绘总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改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发》都是拼写地名的确具体法规。1987年国家语委、中国地名委员会等六部颁发了《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城乡环境保护部、国家语委《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黑体字为笔者所家加,下同),都对地名罗马字母拼写作了具体规定和指示。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地名标识城乡标准》,对地名标志上的地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作了强制性规定。又根据1967年第二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作出的决议,要求各国、各地区在国际交往中都使用罗马(拉丁)字母拼写,做到每个地名只有一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称之为“单一罗马化”。
根据上述国家和国际法规,我们才能回答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路名标识(或标志)的拼写问题。根据上述有关规定,作为路名标识(标志),“西湖大道”,应该写为“Xihu Dadao”,而不应是“West Lake Avenue”。因为,如果把“西湖大道”写成“Xihu Avenue”,也是不对的。这里需要作一点解释。“西湖大道”这一路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西湖”是专有名词,简称“专名”,“大道”是普通名词,简称“通名”。所谓“通名”,即汉语叫“大道”,英语是“avenue”,日语是“dori”;汉语的“街”,英语是“street”,日语是“michi”等。同理,在“长安街”中,“长安”是专名,“街”是通名;在“小营巷”中,“小营”是专名,“巷”是通名,在英语里是“ lane”。因此,根据上面提到的我国有关法规,特别是1987年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外文的通知,如果把“西湖大道”写成“Xihu Avenue”,其中的通名部分就用了英语。这种写法,也违反了联合国有关“单一罗马化”的规定,因为,在“Xihu Avenue”的写法中,用了两种罗马拼写法,即英语的罗马拼写法和汉语的罗马拼写法,违反了汉语拼音方案中以词为拼写单位的原则,同时把专名和通名混写了。正确的拼写法如上所示,应该是“Xihu Dadao”。因此,在路名标识中,“长安街”应拼写成“Chang’an Jie”注意,我在这一段文字里,始终用了“拼写”、“拼写法”或“写法”,而没有用“翻译为”或“译为”、“译成”之类的词语,因为,地名标识(或标志),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拼写法的问题。因此,“长安街”的拼写法应遵循一种罗马拼写法,即汉语拼音:“Chang’an Jie”而不是“Chang’an Street”;“小营巷”应写成“Xiaoying Xiang”,而不是“Xiaoying Lane”。同理,日本的街、路通、线、筋作通名,其通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也不用英语,而是用日语发音的罗马字母拼写,即为michi, dori, sen和suji。同理,城市英文版地图中路名的标识,也应一律用汉语拼音拼写。
有的人认为一贯于是国际交往中常用的语言,为了与国际接轨,地名中通名的拼写应该用英语,这样才能方便国际交往。与此同时,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曾相继在地名标志上用英语拼写地名中的通名。这种观点和做法,是违反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的,也是与国际标准化背道而驰的。也许这是他们不了解有关政策和规定的缘故,或者是他们把一般通讯地址的书写与地名、路名标识的拼写混淆了起来。地名标识的拼写问题,设计到国家的语言政策和名组的尊严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不能自作主张。
回答了地名标识的拼写问题,我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通讯地址中路名的拼写和翻译问题(包括一般文章中路名的翻译问题)。严格地来说,通讯地址中路名也应遵循汉语拼音和单一罗马化的规定。因此《北京周报》地址写成“24 Baiwanzhuang Lu, Beijing”是对的(而不是“翻译”)。但是,目前,为了沟通方便起见,也有把通名译成英语的做法,特别在个人通讯地址中,以及一般文章的翻译中,普遍都这样做。例如,我们《中国翻译》编辑部的地址写成24 Baiwanzhang Street, 也不能说错,因为这不是路名的标识,而是一个通讯地址而已。尤其是在一般文章中,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碰到路名、街名时,其中的通名一般译成英语,以便英语读者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地名的拼写。有人也许要问,既然地名、路名的拼写要用汉语拼音并遵循单一罗马化的规定,那么,“浙江省”为什么不拼写成Zhengjiang Sheng, 而要写成Zhengjiang Province呢?首先,这不是在地名的标识中;其次,这已经是一致遵循的习惯写法。但有的国家,例如印度,他们的“邦”称之为“Pradesh”相当于我们的“省”和美国的“State”。他们在书写“邦名”的时候,就采用了单一罗马化的规则。例如,“安德拉邦”拼写成Andhra Pradesh, 而没有用Andhra State。
最后,是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写法问题。这方面国家也是有相应的规定的。1998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关于正确处理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涉及香港、台湾和澳门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中及各种会议、文件、统计资料、标识中的正式称谓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或中国香港”,英文为: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或Hong Kong, China。因此,香港和澳门的标识,还是Hong Kong 和Macao。我们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正式文件也都用Hong Kong 和Macao,而不必用Xianggang 和Aomen。
地名标识的拼写问题,涉及到国家的语言政策和国际标准化的大问题。目前不少地方的标识尚有不规范之处,应引起有关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最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也时有刊登有关文章和讨论,说明也已引起公众的重视。我们希望各地有关部门能检查以下自己地区的路名标识,如有不妥之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纠正,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第四篇:苏州国际教育园的路名信息
1.雪君路 沈寿(公元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晚号天香阁主人,吴县木渎人。近代刺绣艺术家、刺绣艺术教育家。沈寿8岁绣成《鹦鹉图》,12岁绣成《秋雨月上图》。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造仿真针法,因慈禧太后70寿辰,夫余觉将她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进贡,慈禧特书“福”、“寿”分赐余觉夫妇,遂改名沈寿,并奉派往日本考察美术绣,回国后任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苏州创办福寿绣厂。1914年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兼教习。1921年任南通绣织局局长。《意大利皇后像》、《英女王维多利亚像》、《世界救主耶稣像》等均获得世界博览会优等奖、一等奖,被誉为“针神”、“绣圣”,传世名作有《牧羊图》、《观音像》、《美国女优倍光像》等。
2.圣陶路 叶圣陶(公元1894-1988年)原名绍钧,字圣陶,苏州人。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1911年任小学教师,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重要刊物,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代表作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还著有许多长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特色名篇有《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
3.顾公路 顾野王(公元519-581年)字希冯,吴县光福人。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官拜黄门侍郎、光禄卿,卒后赠秘书监、右卫将军。顾野王博学宏才,天文地理、蓍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尤善书法、丹青。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方面,他编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30卷,是继《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其墓在吴山东南,越来溪西岸的下舟村。
4.致能大道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范成大自小聪明好学,能文善词。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任处州、静江、成都府等地方官时,兴水利、恤贫民、除弊病、建良法,颇有政声。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被拘客馆,终不辱使命而归,受朝野称颂。后历任敷文阁待制、礼部尚书等。晚年隐居石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主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郡志》、《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5.希文路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少年孤贫,勤奋好学,祥符八年中进士,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自勉。天圣年间,任西溪税官,修建捍海堰,使外逃百姓得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人称“范公堤”。景祐之年(1034)任苏州知州恰逢发水灾,上书提出疏浚白茆江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又亲临督修;他创办府学,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誉。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庆历新政”,未实施,被罢相。生平著有《范文正公集》、《丹阳编》、《易义》等,名篇如《岳阳楼记》。范仲淹死后葬于天平山,现天平山庄有其十七世孙范允临修建的范文正公忠烈庙和文正公祠堂。
6.元璙路 钱元璙,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子,任苏州刺吏,中吴军节度使,早苏州三十年简约慎靖,郡政循理,报境安民,避免了战乱,天福7年封为广陵郡王,未受命而卒。其次子钱文奉接任中吴军节度使。钱氏父子统治苏州六十余年,兴水利,筑圩田,鼓励手工业生产,对于苏州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深得民心。钱元璙夫妇共四世葬于吴山,旁有寿圣广福禅寺。7.伍员路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楚国人。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避祸逃奔吴国,因具有雄才大略,成为吴国重要谋臣,建议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最后选定今苏州古城城址,建造了阖闾大城。是苏州城市建设史上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伍子胥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后吴地人怀念忠臣,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纪念。
8.瑶泉路 申时行(公元1535-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长洲(今苏州市)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状元,万历五年后历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十一年入阁柄政成为朝廷首辅。晚年辞官回苏州闲居,留下了许多诗文辞赋,主要有《辞闲堂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申时行墓位于石湖吴山罗家浜东麓(今横塘周家桥西)。
9.文樑路 颜文樑(公元1893-1988年)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28年赴法留学。1933-1934年曾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理系主任,之江大学建筑教授。1952年以来,历任中央美术院华东分院副院长、顾问,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擅长油画、粉画。油画《枫桥夜泊》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0.范蠡路 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隐居。至陶,自号陶朱公,因经商有道,遂成巨富,民间尊陶朱公为财神。
钱元璙,五代吴越王钱鏐之子,任苏州刺吏,中吴军节度使,在苏三十年俭约慎靖,郡政循理,保境安民,避免了战乱,天福7年封为广陵郡王,未受命而卒。其次子钱文奉接任中吴军节度使。钱氏父子统治苏州六十余年,兴水利、筑圩田,鼓励手工业生产,对于苏州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深德民心。钱元璙夫妇共四世葬于吴山,旁有寿圣广福禅寺。
二、东西向道路 采用××街(共6条)
1.文耀街 范成大《满江红》竹里行厨,来问讯,诸侯宾老。春满座、弹丝未遍,挥毫先了。云避仁风收雨脚,日随和气熏林表。向尊前、来访白髯翁,衰何早。志千里,功名兆。光万丈,文章耀。洗冰壶胸次,月秋霜晓。应念一堂尘网暗,放将百和香云绕。算赏心、清话古来多,如今少。
2.年华街 范成大《朝中措》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乍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消磨景物,瓦企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依家便是仙家。
3.丛霄街 范成大《水龙吟·寿留守》仙翁家在丛霄,五云八景来尘表。黄扉柴闼,化钧高妙,风霆挥扫。漠北寒烟,峤南和气,笑谈都了。自玉鳞归去,金牛再款,却回首、人间少。天与丹台旧籍,笑苍生、祝公难老,春葩秋叶,喧寒易变,壶天长好。物外新闻,凤歌鸾翥,龙蟠虎绕。想如心高会,寒霜夜永,尽横参晓。
4.一川街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塔朱桥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
5.双清街 南宋杨万里《寄题石湖先生范致能参政石湖精舍》万顷平湖石啄成,尚存越垒对吴城。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山色自双清。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
6.旅思街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岁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第五篇:南昌学习心得
2014年小学数学名师“同课异构”南昌专场研讨会 学习心得
10月18-19日,2014年“和美课堂”教学展示暨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南昌举办,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张齐华、强震球、牛献礼、庄惠芬等应邀献课,南师附小张珂、站前路小学郭亮、红谷滩育新分校刘克群等老师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数学教师参加了现场观摩。
两天里,我们听了8节课,有《图形的分割》、《认识周长》,其中《认识圆》、《相遇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是“同课异构”,还聆听了名师讲座、点评,参与了学员互动。四个半天的时间里排得满满的,我们没开一下小差,每场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达会场,好不容易坐到前排,能距离观看名师上课,感觉收获颇丰。
本次活动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同课异构,由两位教师根据同一课题进行不同的设计,展示课堂教学的风采和魅力。他们精彩的课堂设计,精湛的课堂艺术和独到的课堂驾驭成为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一大亮点,赢得了与会代表的掌声和好评。
此次活动中,献课老师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么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了名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特级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根据分工,现在我重点谈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牛献礼老师其人,以及他执教的三年级《认识周长》其课给我的感受。
牛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的荣誉在此不必赘述。他执教的这节课,课前谈话后直接进入新课,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周长”,让学生大胆的说,说出自己对周长的认识,说错了都不要紧。牛老师慈祥的笑容,温和的语气,给了每个孩子们以勇气。孩子们说完后,牛老师并不急于下“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动画演示小乌龟、小鸡、小鸭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运动场跑一周。它们从一个起点跑,小乌龟在中途停下,小鸡跑啊跑突然从运动场中间穿过去到达了原来的起点,小鸭呢,从起点沿着运动场的边线跑了一周后又回到了起点。牛老师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比认识了“周长”,然后自然就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个概念,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有了基础,进入下一个环节,操作感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的四周,让学生演示,边摸边说,老师特别提醒强调“起点”这个重点词。然后是大屏幕出示练习题:三道题,每个人任选一题,喜欢做哪题就解决哪题。没有压力,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三道题是测量三角形、正方形、半圆的周长。要数测量半圆的周长这道题最难了,这道题书上没有。牛老师让学生想办法,关于怎么量半圆曲线的长度,有的想用手指量,有的想转动尺子量,孩子们兴趣很高,有的办法可行,有的办法很搞笑,老师并不急于给出方法,而是让学生们互相质疑,终于有聪明的学生想到了用软尺量,用绳子量再量绳子的长度等方法,让学生自己验证办法是否可行,最后老师肯定结果,表扬了学生。最后又补充了一道题,先出示一个正方形,再演示从一个顶点到相对的一个顶点,用不规则的折线相连,把正方形分成面积不相等的两部分,让学生说说分开的两部分的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长。问题出来后,孩子们可热闹了,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虽然有的看法是错误的,老师还是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得到了正确答案。当然,快要结束新课的时候,牛老师适时让兴奋的学生安静下来,和学生一起回顾与反思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四十分钟中的课里,粗略的看,觉得牛老师的课上得很平常,可细细琢磨,就觉得他的课上的课不简单。他采用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方法,用了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思维之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讲明白的,老师就不再重复;学生讲不清楚的,老师补充清楚就可以了。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牛老师选择了等待,引导,他相信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事实证明,孩子们是很棒的。整堂课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学生有发现的乐趣,有探索的艰辛,有错误的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在这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这种教学思想方法比知识和结论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仰望名师,俯视自己,觉得我也和很多普通老师一样,是为了教学而教,而不是为了学生而教,而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和美课堂”的教学思想。这次学习,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感受了先进教育理念,我们要将所学运用到平时的课堂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想多学的同时,还要多实践、多反思,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