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沙洋县马良中学龚清平:生成性教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着力点——以人教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为例浅谈
生成性教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着力点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为例浅谈
张鲜梅1 龚清平2
(单位:湖北省沙洋县马良中学 邮编:448261)
摘要: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设计是源点、起点,更是发散点、生成点,而开放性问题设计是生成学生思维力、创新力、表达力等的聚核点,“留白”、“整合”、“发散”等问题则是开放性问题有效的着力点,为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善于发掘文本潜在的教学价值、教育价值、思维价值,在开放问题设计中引发乃至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留白;整合;发散
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设计是个不可忽略的核心。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生成学生创新能力。而设计有效的开放式教学问题,则是生成训练学生思维力和创新力的生态场,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先生小说为例浅谈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着力点。
在“留白”问题中串烧
留白,不是空白,而是绘画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给人以艺术想象的空间。同样教学也是艺术的一种样式,绘画和教学有着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用“留白”艺术设计主问题,诱发学生持续性地思考、深度地探究,在“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中生成创新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阅读鲁迅先生小说,我们会清晰可见它有一个共性,在看似矛盾的地方暗示作品的主题,像《社戏》中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孔乙己》中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等。这一个个矛盾的对话体,恰是我们设计“留白”问题,引发学生争辩的焦点,设置生成开放式教学的着力点。
因此,在教学鲁迅先生小说时,不妨以此矛盾现象设计教学。像教授《孔乙己》,我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问:全文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余韵无穷的是哪段文字?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最后一段。此问看似简单、浅显毫无开放性可言,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开放式教学旋即展开。于是追问:为什么“我”会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在孔乙己外貌、语言、行为、生活境遇等描写中找到了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内因;短衣帮、掌柜、丁举人等人的“笑”声窥现了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外因。最后审问:孔乙己的“死”,仅仅是想呈现当时社会人的万象吗?今天的我们从孔乙己的故事中感悟到什么?这样的串问,学生悟出“死”的内涵外延:废封建科举制度刻不容缓、唤醒民众思想觉悟刻不容缓、社会变革刻 1 不容缓。感悟到:唤醒人性的良知、点播善良关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一技之长是立生、立命治本等等。
如此,“一字吐蕊”的开放式留白问题,营造出了一个有张力的思维和情感磁场,引发地不仅仅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启发性思维能力养成,更是学生对人性的认识、社会良知的认识。
在“整合”问题中聚焦
阅读教学,发问浅显、频繁往往冲击学生思维,如能设计整合性的主问题,层层推进,如解盘丝,使得学生自主阅读、习得围绕文体特点自主设计问题探究,定会有利于在探究合作中生成思维力。
为此,教《社戏》时,紧扣小说文本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前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全文最具人性味的情节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经过学生自主阅读人情味的情节,便概括出:全村小朋友放下手中的活计,陪我钓虾放牛;双喜,献计得船出航看戏;阿发,摘自家豆众人吃豆;六一公公,得豆意图不怪反送豆;母亲,桥脚望我归来。而在解说“为什么是最具人情味的情节”环节中,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解读便脱颖而出。紧接着追问:请用下面句式说一句话:从 人物身上,我发现了 美好。学生对话感悟到诸多美好,如“人性的美好、童真的美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美好、民风古朴的美好”。
两次设问学生自主合作,淡化了情节分析、人物理解等要素的学习,但恰恰是在整合两者中聚焦了看似矛盾的话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为理解文章的主旨做了伏笔,为孕育学生整合思维奠基。
在“发散”问题中碰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在“发散”问题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为学生创新力蓄力。
像分析《故乡》里的“中年闰土”形象,基于他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品析后,抛出鲁迅先生对其现状的评价语“哀其不幸”,可以说满是同情,但是“哀其不幸”,仅仅是对其生活的同情吗?如不是,你还能结合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见解吗?
经过交流,学生从中年闰土表象,感悟到了“哀其不幸”的内涵:中年闰土蒙昧的农民思想,未能意识到生活辛苦的根源,以致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的神灵身上,未曾想到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鲁迅先生创作的多元意图,一是希望以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唤醒当时千万如中年闰土的农民起来抗争,二是希望新时代的宏儿、水生,乃至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力争自己的幸福未来。
如此“发散”问题,学生意识到人物的解读,要从表象看到事物本质,从历史勾联现实,从个体研读群体特征,实现立体分析人物、多元感悟人物,升华人物品析的语言价值、技能价值、思想价值。
生成性教学关于开放式性问题设计,着力点不一枚举,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文本潜在的教学价值、教育价值、思维价值,就不难设计出。学生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定会在开放性问题的对话中渐长渐长,潜滋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