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房宫赋》教学片段赏析
《阿房宫赋》教学片段赏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师诵读: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生笑)(读一遍,效果比单纯在屏幕上呈现要好得多。这里有文言的语气情调,从现场看来,气氛活跃。)
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全体: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出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全体: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片段二: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要求,再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如果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快,可以把所有这些和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想一想。有些同学比较慢,也可以集中找一两处。
片段三:
师:我们前面学过一篇《赤壁赋》,《赤壁赋》说不上一篇典型的赋。我和你们说过,苏轼对散文的重大贡献,是对赋的拓展,是“以文写赋”。《阿房宫赋》可以说是典型的赋文,有人称之为“千古第一赋”,它典型地表现了赋的内容和特征。“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赋”特别重视„„ 生全体:铺陈。
师:对,铺陈排比。它能从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我一个字,他写一大排句子,对吧?我几个句子,他用通篇来表现。这就是铺陈。铺陈的作用大家体会出来了吗?
生14:更能突出表现描写的对象,语言有气势。
师:哦,主要有两点。一是更突出事物的特点,还有一点是语言有气势。怎样使语言有气势啊?对,是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组合到一起,表现了语言的气势,语言具有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魅力,征服了我们。(这段话是对铺陈作用的解释,也是对刚才同学理解的补充。如何让学生真切地领会铺陈的好处,老师采用的是诵读的方法。如果让学生先谈铺陈作用的初浅体会,然后老师再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进一步体会铺陈的作用,是否比老师先概括铺陈的两个作用更好一些呢?)下面我想通过诵读,请大家整体感受一下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
第二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杜牧简介:
2、背景。
3、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2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三、赏读第三段
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赏读第四段
分析内容。
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比较阅读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篇: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 陶磊
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
(幻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请齐读一遍。(纠正错误字音“王”,应读为“wàng”,意思是“称王”)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什么为本?(学生回答:“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看一看他对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王朝的盛衰荣辱有何看法。
(幻灯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学习杜牧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高尚情怀。)这里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
(幻灯:阿房宫图)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幻灯:赋,铺叙。特征是“铺采摛(chī,舒展,铺张)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内容上:“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结尾议论,寄托讽喻。)师:二者的关系是?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幻灯: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下面就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幻灯: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接下来大家就自由诵读课文,有两个目的:
一、把字音读准,二、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由诵读三分钟)好,下面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要整齐,二要读出气势,争取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后纠正字音)接下来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一下。(讨论两分钟)师:文章分为几部分?生:两部分。师:前面是“体物”,后面是“写志”。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阿房宫占地广,楼阁高。师:我们分析课文要从文本出发,不能架空分析。这些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覆压三百余里”,说明占地广;“隔离天日”,说明楼阁高。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说明什么?生:楼阁密。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说明什么?生:高。师:彩虹还能说明什么?生:七彩,漂亮。师:对,不但写出了形态的高大,而且色彩绚丽。师:从“歌台暖响”到“而气候不齐”呢?生:从心理感受上说。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生:阿房宫。师:对,就是宫殿。(板书:宫殿)师:住在阿房宫里的都是些什么人?生:皇帝,还有妃子。师:对,第二段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什么?生:妃子们从哪里来。师:也就是来历。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是她们在做什么?生:梳妆打扮。师:有什么感觉?生:很奢侈。师:仅仅早晨起来梳妆打扮就如此奢侈,那么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穷奢极欲可以想见。她们漂亮吗?生:漂亮。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尽态极妍”。师:对,“妍”的意思就是“美丽”。打扮给谁看?生:秦始皇。师:见得着吗?生:见不到。师:你怎么知道?生:“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师:秦始皇自十三岁继位为秦王到四十九岁逝世,总共在位三十六年。这说明妻子终生没见过丈夫,她们幸福吗?生:不幸福。师:她们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背后的苍凉。这段话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生:妃子。师:对,就是美人。(板书:美人)师:我们来阶梯教室上课,先看到屋子,还有在座的同学和各位老师,可是没注意到投影仪、讲桌、桌子和椅子,这些是什么?生:摆设。师:对,这是陈设。阿房宫的建筑、美人都介绍了,该介绍什么了?生:宫里的陈设。师:都有什么?生:金银财宝。师:从哪里来的?生:六国。师:六国的珍宝从哪里来?生:从百姓那里来。师:你怎么知道?生:“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师:六国的财富集中于秦,“倚叠如山”,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低贱到什么程度?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师:翻译的很准确。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护官符”中的话来说就是“珍珠如土金如铁”。(板书:珍宝)秦始皇过着奢侈的生活,可老百姓也想过好日子,为什么搜刮起来锱铢不留,用起来却挥金如土呢?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极力铺叙阿房宫宫殿之奇、美人之众、珍宝之多?生:是为了说明秦始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师:这种生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生:搜刮民财。师:对,带来了什么后果?生:“使天下
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师:这句话包含了哪句俗语?生:敢怒而不敢言。师:写出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秦统治者知道吗?生:不知道。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师:最终导致什么恶果?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秦终于自食其果。那么第三段的重点是什么?生:秦朝灭亡。师: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奢侈。师:(板书——(秦)奢侈亡国)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吗?生:不是。师:对,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篇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历史上总结历史教训的名文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他总结秦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杜牧的这篇赋却另有深意。大家一起读第四段。(学生齐读第四段)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话是不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生:没有。说明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师:下面两句话中都有“使”,是什么意思?生:假使,表示假设。师:做到了吗?生:没有。师: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不爱其人。师:六国不爱其人,终于灭亡;秦不以六国为鉴,自食其果;如果唐朝的统治者不以秦亡为鉴,又会导致什么恶果呢?由此可以感受出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真是一声长叹!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要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师:(板书——(唐)勿蹈覆辙)《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回答。生:前半部分是“体物”,后半部分是“写志”。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师:(板书——体物、写志,基础、目的。)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借古讽今。
师: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幻灯:“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品味这种美。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画出来,说一说精彩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我们一起来品读精彩而优美的句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特点?生:简洁,概括。师:对。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一百余年,但一百多年的历史仅用了六个字,可谓高度凝练。这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阿房宫位于现在的哪个省?生:陕西。师:可是为什么“蜀山”光秃了?生:因为四川的木头好。师:对,还因为什么?生:附近的木头都被伐光了。师:交通方便吗?生:不方便。师:蜀道难„„生:难于上青天。师:还能想到什么?生:路上人会受伤,还可能会死。师:当时运石工匠有首歌唱到“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可以想见阿房宫的庞大,秦始皇的骄奢;可以想见建造的过程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如此多的内容仅用了六个字,可见其高度凝练。但是赋体文章的特点是铺叙,这在第二段的哪几句话中可以体现?请全体女同学一起读一读。(女生齐读“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这几句话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都有哪几种?生:比喻、排比、夸张。师:仅仅截取了美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晨起梳妆,却间接写了什么?生:美人之多。师:实际上在写谁?生:秦始皇。师:对,实际上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真是“意在言外”。更能体现赋这一铺叙特点的句子在第三段中是哪几句?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全体男生齐读“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生:排比,夸张。师:还有吗?前半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物?生:阿房宫中的。师:后半句呢?生:民间事物。用的是对比。师:对。这样一来形象的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同时也指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再来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该怎么读?(学生试着带感情去读)“可怜”是什么意思?生:可惜。师:与开头那句话照应?生:“阿房出”。师:仅用了四个字就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真是简练至极!作者该描写时挥墨如泼,毫不吝惜;该概括时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大家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当然,这篇文章中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师:这句话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北宋的欧阳修对此有精辟的总结——(幻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朝代包括当代借鉴!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还品读了文章的语言,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师:下面还有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当堂背诵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师:大家一起背诵最后一段。(学生集体背诵)(幻灯:1.总结本课文言现象。2.背诵全文。)师:这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谢谢大家的合作,再一次感谢大家!
2010年10月16日
第四篇:《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
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 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 名——历 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 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第五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
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
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妍”,美丽。
c.缦立“缦”通“曼”,久。
d.“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状“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