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骆驼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韩太英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第二篇:找骆驼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兴山外小刘平
今天,我听了王敬静老师执教的《找骆驼》。
《找骆驼》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
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
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
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
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学习目标是: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回顾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
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
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
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
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
“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
言。
二、以“提示语”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表达
《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愤愤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愤愤”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在拓展训练中又加入课本剧表演,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对两个人物的印象,巩固课文理解。
三、重整合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本单元的习作也是以此为点。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四、重朗读感悟
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小组内读,小组之间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但是,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讲读与略读定位不准确
教学时,能抓住学习提示来导入文本的学习。但教学过程中,对略读课文的定位不准确,对文本做了过多的分析。如果我们追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只要找住两个大问题,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⑵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好了。
二、朗读训练时间不充足。
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有点多,学生自己读得时间没得到保障。
三、小组建设不够健全,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第三篇: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因此,《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饶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猜出谜底是骆驼后,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紧接着结合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自学要完成的两个问题。在汇报交流时体现出 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
第四篇: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1
《找骆驼》一文记叙了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峰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的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人没有见过这峰骆驼是怎样知道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并从中受到启发。对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本课我感觉我在引导学生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我针对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我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辩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
现在想来,还可以变换一下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内容上还是以读为主,在朗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值得我认真的去思考。
三、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为了更好的调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学生放映幻灯片,分辨那一片树叶是这峰骆驼啃过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分辨出来。不过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们还是不够活跃。这可能和教师的个性有关,教师本身不活跃,哪能带动学生呢。以后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我要深入研究。
本次的教学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收获,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每一次的反思和重建,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找骆驼教学反思2
《找骆驼》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的人物有两个:一个商人,一个老人。故事是这样的:商人走失了一头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晰。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由于本文是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这样处理: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习。
教学中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由于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学生似乎还不习惯,可能是平时接触类似的课文比较少,所以在理解朗读的时候有些吃力,课堂上缺少个性化阅读。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这与平时自己不太注重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
也许是课前准备的不够充分,平自我感觉——这是一篇传统篇目,故事清晰,好读,因该好学。结果,有点大意失荆州,一节课没有完成任务。
找骆驼教学反思3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以读、演、讲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涵的合理的分析与推理,明白课文的主旨。
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这接课最大的亮点是老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找骆驼教学反思4
上了一次教研课,感受颇深: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习。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这与平时自己不太注重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找骆驼教学反思5
《找骆驼》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消息,结果在老人的帮助下商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骆驼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因此,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字句并理解;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为了实现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播放《感恩的心》视频资料,虽然是在课前,但它对调整学生的学习情态有着不小的作用,使学生能很快的将思维集中到教室里来。二是上课时让学生猜谜语、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资料,这样很容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课文、了解骆驼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了,我便顺势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正好与学习
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相一致。
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激趣(播放《感恩的心》视频)——上课猜谜语激趣——引入课题——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文字资料——出示自学目标: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课文朗读录音——重点解决老人说出了骆驼的那些特点——用“因为??所以??”将老人说的话连起来——总结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将今天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里人听。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不十分强,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方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相比较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亮点:一是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情态方面,课前采用观看《感恩的心》视频资料,上课时采用猜谜语、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二是与文本的对话方面,主要采取听课文朗读录音与读课文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给了学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开展有目标的学习。
板书设计我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设计,即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总体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虽说是独立阅读课文,但字词的教学是不能丢掉的,实际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得很是不够,害怕因为过多的加入字和词的教学会冲淡和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找骆驼教学反思6
今天听学校的安排,我在上午第二节课为全校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
昨天上午接到通知,说实话,我的心底是暖暖的,因为我即将获得一次进步的机会。即便知道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要到郑州师范学院进行小学语文国培,肯定和乡里的决赛无缘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在工作上碌碌无为。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逛街、美容、闲聊。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悠闲地做着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三十来岁的青年把工作当成混口饭吃的工具,他们任何竞赛也不参与,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进步?我才不要求进步呢!”我怕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被岁月掩埋,“众口铄金”的.力量,何况我还没有金的硬度呢,相信你懂的。
学校里没有人愿意讲公开课,语文组只剩下我和一位业务主任了,数学组只剩下组长和一位身孕在身的女教师了。本来安排进行两天的教研活动,最后一上午就结束“战斗”了。
预备铃响,听课老师们都陆续走进了我班教室。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时候的我还在厕所呢,忙里忙慌的我一路小跑赶进了教室,匆忙的问好后,我便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开讲了。
谜语导入;引入课题;骆驼简介;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检查词语,分为个别读和齐读;第二遍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课文,思考骆驼的特点和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画出相关答案;第四遍接力读课文,共同找答案;标出自然段,共同总结答案,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总结老人的优秀品质;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整个流程,我也是自己零时拼凑起来的。没想到,错误百出。首先,谜语导入环节,我想最多用时一分钟。谁知,一上来请孩子把谜语读给大家听,谜语中的很多字,孩子不会读。即便我纠正了三个字的读音,很多孩子还是不能流利地读下来。所以,导入环节,我就用了三分多钟。接下来,各个环节还算理想,孩子们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课堂语言就有些乱了,标自然段应该在默读课文之前进行,而我把它放在了总结答案的前面,很明显,我的设计有点太“急功近利”。标自然段就是为了说明答案在第几段吗?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不着痕迹、不急不躁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7
《找骆驼》一课情节比较简单,通篇大多是对话,写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走失的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及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一种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如自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全班读、评价别的同学读再自读。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会自然体会到课文中每个句子的.不同语气,同时也了解老人到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在引导学生画出“老人看到的现象和由此判断从而知道的句子”时,因这个教学环节难度有点大,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问题提得过快,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画出相应的句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
找骆驼教学反思8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找骆驼教学反思9
二十分钟的微型课结束了,我在教这节课时做了一些准备,课前我准备了两个方案,提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文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商人着急,老人稳重,这段对话需要重点指导朗读。我在大屏上出示了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了什么?” “老人知道了什么?”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两种句式的转换,也让我们感受到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
在此次教学中,我发现好多不足之处,读的有些少,导课时间超过三分钟了。优点是我用上了外出学习学的中华传统教育《弟子规》、手语操,学生互动较好。
我认为每一次教学后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今后我会不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教学。
找骆驼教学反思10
《找骆驼》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前提下,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判断,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1、悬念导课,激发兴趣。
今天上了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出了略读课文的味道,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课前学生已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悬念导课:“商人丢了骆驼,而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真是神了!”这样的导语,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读书的兴趣高涨。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何愁学生找不到其中的奥秘呢?
2、在分角色朗读中得到启迪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在分配角色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时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这样的朗读感悟能不深刻吗?因此在读商人愤愤地说时,他们的.声调提高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时,他们的语调缓慢了,此时此刻他们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对话读的有声有色。在朗读中了解了骆驼的特点,在朗读中领会了老人的判断。神奇的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不攻自破:原来老人能帮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判断。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节课结束了,我也觉得轻松了,而这轻松就体现在兴趣先入,朗读为重,感悟推动。学生在自主、自觉、自悟中,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达到了高效。
找骆驼教学反思11
《找骆驼》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消息,结果在老人的帮助下商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骆驼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因此,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字句并理解;理解课文属性,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属性,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属性,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为了实现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播放《感恩的心》视频资料,虽然是在课前,但它对调整学生的学习情态有着不小的作用,使学生能很快的将思维集中到教室里来。二是上课时让学生猜谜语、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资料,这样很容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课文、理解骆驼的兴趣和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了,我便顺势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正好与学习
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相一致。
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激趣(播放《感恩的心》视频)——上课猜谜语激趣——引入课题——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文字资料——出示自学目标: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课文朗读录音——重点解决老人说出了骆驼的那些特点——用“因为所以”将老人说的话连起来——总结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将今天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里人听。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不十分强,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方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相比较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亮点:一是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情态方面,课前采用观看《感恩的'心》视频资料,上课时采用猜谜语、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二是与文本的对话方面,主要采取听课文朗读录音与读课文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给了学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开展有目标的学习。
板书设计我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设计,即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总体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虽说是独立阅读课文,但字词的教学是不能丢掉的,实际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得很是不够,害怕因为过多的加入字和词的教学会冲淡和影响学生对课文属性的理解。
找骆驼教学反思12
本学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曾经不喜欢高效课堂,以为这样的模式之下,孩子们只是在对答案而已,以为这样的课堂就是培养做题机器,种种偏见,根植于心。然而经验与看法总是会改变的。亲身下河知深浅,这样的课堂,总要自己经历了,才有资格说好或不好。因此,虽然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我也开始尝试高效课堂了。
最开始尝试的是《秋天的雨》一课,我们从第一课时开始尝试,孩子们结成小对子,对子之间互相进行读课文、读词解词。虽然心里有预设,想过进度会很慢,但一节课的内容依然花费了两节课才完成。主要的问题出在孩子们不知道对子、小组内如何交流、上台展示如何开场,如何请他人给于评价。一连试了几篇文章,都是如此。虽然每次都有举例,都有教,但往往是教的小组学会了,其他小组依然没有学会。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在进行高效课堂的时候,就将培养学生的话语体系作为第一要务。
《找骆驼》的课文相对来说简单,操作起来容易,所以我打算的就是将这次的公开课当作随堂课一样,一句一句的教学生说话,教他们去应对、沟通。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是真实的、平实的课堂,缺乏激情与精彩,缺乏美感与韵味,但我却觉得课堂是扎实的,是有效的。以前的课堂沉闷如死水,举手的总是那几个学生,现在的课堂,小手林立,孩子们有更多的表达的欲望。巡查组更是如此,孩子们都特别渴望能当上巡查组,感受“老师”的威严。哪怕是平时课堂上捣乱瞌睡的孩子,当起巡查员,也是尽职尽责,俩眼睁得大大的,生怕错漏哪个环节。
我尝试高效课堂,我发现了学生在正式沟通方面的不足,体会到了高校课堂带来的好处,以后我也想继续实践下去。以前经历过课堂观察、参与过基于标准的`教学、尝试过生本课堂,无论形式如何变换,不变的,是我们每一次的尝试中,都会有新的收获。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所缺少的。坚实的走下去,不只是学模式,而是学精髓,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不断实践的目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13
一、教材简说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二、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读,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比如商人的焦急与气恼,重点是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可按以下步骤提示学生开展阅读:
(1)感知阶段,要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课文先写老人的判断,再写观察的发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参考资料。
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找骆驼教学反思14
今天,复习了《找骆驼》这篇课后,让我想起了上次学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的情况。再看课文,我想起上次开课的种种。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与各位老师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在课后,各位老师的评课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王老师说:“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还存在许多问题。看来经验不足制约了我的课堂教学,以后要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找骆驼教学反思15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情节简单,对话多。学生对这类的文章兴趣很高,内容也较容易掌握。教学时王丽老师先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并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课前的提示: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又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根据课前提示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和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解决疑难。最后梳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今后的自主阅读。想尝试在教学中引入生本理念,重视课堂上信息的灵活处理和过程的及时调整。通过展示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及更好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前提示的导读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学生课前提示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到位很及时。如:设计四幅图画,即骆驼正常脚印与跛了脚的脚印,骆驼正常牙印与缺了一颗牙的牙印。创设了情境,再现了老人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使教学难点“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迎刃而解。当学生朗读不尽人意的时候,老师巧用几个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了人物心理和朗读语气。老师自制的卡制表格填写这一设计很好,足见老师花了不少心思,虽然耗时但是已尝试生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有所成。如果每组的表格填写分成两个人填写,就会为后面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
教学时,王丽老师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课时中,教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习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第五篇: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 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看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对学习者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基于对学生这样的分析,我从三个维度拟定了学习目标,确定了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本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由于本班学生大部分不爱动脑筋,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前端部分的学习者分析存在以下不足:1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2、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课标的要求。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没有兼顾“优、差生”。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首先必须立足教学以学生为主,要全面分析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对于这篇课文的设计,我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做的判断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情感的共振。
在学生整体情感把握的基础上,在次将现场引入文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采用多种方式 朗读课文-------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活动的设计亮点体现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当然在我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不少缺陷,如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看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的说出骆驼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我光顾着听他们精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表达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当的总结和引导,会给接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模仿,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另外,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许多不足,如:教学某些阅读课文时,总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这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越是怕他学不好,越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的放手,循序渐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今后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