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

时间:2019-05-15 07:3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

第一篇: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

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

内容摘要:目标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累性误差,促进差生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目标教学

差生

转化

反馈

矫正

一、目标教学对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教学是借鉴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继承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广泛融合当代先进经验的一项教学改革成果。它是以单元达标和课时达标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目标导向为基本模式,以发挥教与学的整体效益为指针,以及时的反馈矫正为保证,以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项教学机制。

目标教学为当代教学理论提供了乐观主义的教学思想。它既为保障学生的基本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找到了科学依据。目标教学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相信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相应的课程;每个差生都能得到预防或转化。在实施目标教学中,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第一,进行目标教学,可防止教师处理教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可防止教师照本宣科,也可防止板书繁琐面面俱到。第二,进行目标教学,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观察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进行目标教学,能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实现教学相长,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四,进行目标教学,不但为教师摸清全班学生学习状况反馈信息,也为学校领导部门提供测量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为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与素材。

二、确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教学思想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就是“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或优化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起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管理新秩序,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步发展,使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能有新的提高。”(注1)具体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秀生的发展; 形成“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先进的教学观念。

目标教学认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从学期、单元到课时计划,没有明确而科学的目标系列。教师的教学,重内容、轻行为,不明确、不具体,学生知识的达成与否也难以准确检测。这就使教师的教学失去了统一的起点,给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带来了不确定性。目标教学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教学从明确具体的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教学,具有有序性、规律性、高效性。明确、具体、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期望、定向、激励、调控功能。

三、实施 分层教学,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协调发展。

布鲁姆的教学理论认为,除了具有各种各样缺陷的极少数学生,绝大部份学生的能力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反过来说,只要给每个学生以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则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前提目标,也是学生学习本课所应事先掌握或了解的基础知识,二是终结目标,即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两个目标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一堂课的教学由此及彼在两者之间进行。差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在两个方面有差距,一是基础知识方面不足,也就是说在上课时掌握或了解的基础知识不能满足教学所要求达到的前提目标;二是学习速度的差异。由于这两方面的差距,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明显地掉队。而教学有着连贯性,差生的这种差距将在一系列的教学中积累下来,并对以后的教学产生影响,课堂上,对目标的检测与反馈矫正,由于时间较短,通常只能对一般学生起较好作用,对差生往往由于其程度与目标差距太大而难于实现。

鉴于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低标准、严要求,先分层指导、后协调共进”的分层协同、合作达标策略,才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1、对教育对象的分层: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分层制定目标,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着重注意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完成各级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以具体系统的教学目标为主线,形成了“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教学——根据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目标进行矫正补救学习——根据目标进行终结性评价”的整体性教学系统,整个过程是连续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各自的不足,及时得到矫正,这样可保证学生学习一个新任务之前都具备了必须的预备知识,逐步缩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同时也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信心。

在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或阅读教材,完成“识记”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都与“识记”这个目标完成好坏有密切关系。“识记”是整个教学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水平,这不需教师利用过多的时间讲解,只要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就可识记了。然而这项教学活动又是一堂课中很重要的过程。它为学习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铺平了道路。

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应在每一节新课前,向学生列出自学提纲,防止盲目性。在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同时集中学生存在的共同性的问题,最后再由教师作简单的提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开展多层次教学。

质疑、讨论、解惑,完成“理解”这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完成“识记”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后,应特别注重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在疑问和矛盾之中。疑问和矛盾是启发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引伸。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给予点拨解惑,避免学生走弯路。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动脑多、印象深。设疑解惑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解决教材中一些难度大的内容。

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题,完成“应用”这个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应用”是知识的归宿,是教学的目的。如果说认知的前二个层次(“识记”和“理解”)是获得基础知识的行为,那么“应用”这个学习水平则是用所学的有关基础知识解决新情境下所遇到的新问题,这是认识的飞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应用”这个目标包括能运用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去解释生命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以及绘图等,在一堂课中,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完成一些实践性强、灵活性大的应用题来实现的。

4.通过形成性测验进行教学反馈,为矫正提供依据。

一堂课中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否突破,采用教学评价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课末设计几道检测题让学生解答,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学的“反馈——矫正——深化”。这种目标检测题的形式不限于书面练习,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可在深入教学过程中边教边问,亦可用能反映各知识点的不同学习水平的试题测验。为了使评价工作当堂课就完成,我们较多采用提问、抽查等方式进行反馈。

四、让教学目标发挥导向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1、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自己掌握教学目的,学生随教师的指挥棒接受知识,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实施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使教学目标发挥出导向功能,学生通过自学、教师点拨、课堂训练逐步达标,由被动地学转到主动地学。

2、把握课堂结构,理清教学思路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学思路起着很大的作用。目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检测”的课堂结构,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前提测评”,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做好准备;“认定目标”让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导达”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具备能力的达标过程;“目标检测”是检测学生对目标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救性矫正。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层次分明,教师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堂结构体现了教材的思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给学生引导了一条学习的思路。这样,教材的思路、教师教学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产生共鸣。

3、牢牢抓住“反馈矫正”这个核心

我们应重点抓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认真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实行矫正,或指导学生互相矫正;第二,教师要设计体现教学目标的检测题,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并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矫正,或指导学生互相矫正。

4、巧妙设计达标规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达标规程,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符合教学规律、教材内容的达标规程,不但能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还会探索出让学生自求了解的路子,创设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美好境界。

实践证明,遵循以上四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就能够真正做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

五、对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教好学生。“使每个学生合格”、“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每位教师应以积极认真和审慎的态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进行课后辅导,精益求精地对待任何一项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教好了每一个学生,不仅对家长负了责,对社会负了责,更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负了责。

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要求他们扎扎实实学好书本知识,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愿学习、都能学习,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教育工作者既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要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学生都能学好。有人说得好:“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灌出来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训练练出来的”。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促使教师的精讲更能突出重点,特别是练习巩固检测目标时,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差生的转化上,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机会,以检查他们达标情况,并根据课堂检测情况及时矫正补救,使差生当堂知识不欠帐,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少差生都有这样的体会:目标教学使我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增多了,课堂容量增大了,课内时间抓紧了,课外作业减少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反馈矫正意识大大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有了积极改善。

总之,“目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是很有效的”(注2),它在促进差生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1: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全国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接见目标教学专委会成员的讲话。

第二篇:转化差生

转化差生(后进生)工作总结

王兴泉

“差生”的心理特征常表现为:既傲慢骄横,又胆怯自卑;既想奋起前进,又信心不足。在班内受到同学的歧视,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家中受到家长的批评,没有家庭“温暖”,而倍感孤单。所以差生常常就会产生 “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的落后想法。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成优秀的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或只言片语所能凑效的。所以差生的转变需要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耐心地说服教育。可见,差生转化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差生”亦即人们常说的“后进生”。后进者,后来进步也。可见,“差生”也并非是绝对的差,只是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暂时都达不到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阶段性基本要求而已。所以,“差生”除非是天生弱智或大脑有问题,大多数的“差生”并非“不可雕”,而是“孺子可教”。因此,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差生”转化是有可能的,并且是能够取得丰硕成绩的。

一. 用“爱心”滋润差生,用真情叩开他们的心扉

失去尊重的人最需要尊重,失去信任的人最需要信任。后进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长期缺少爱。因此处于特殊境遇的差生特别需要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爱。

爱有着巨大的力量,它是牵连师生关系的一条割不断的红线,也是后进生转化的内动力。因此,我在平时,总是用“爱心”去滋润差生: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关怀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心情,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挽救他们,而并不嫌弃他们。比如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环境不好(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家无人管教)而热衷于“网上游戏”。一段时间内,他思想退步,成绩下降,由原来的上中等而转为双差生。我发现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主动与其接近,作深入细致的谈心:讲明上网并不是坏事,从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迷恋上网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就变成了坏事。听了我一番充满爱心的话语,他深有感触。并决心痛改前非。事实上,这样做远比一般的说教,频繁的批评,粗暴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二. “细心”捕捉闪光点,用其长避其短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差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确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若能及时“点化”,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总是较善于细心观察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充分使他们的“闪光点”发光、增光。我的做法是:对他们立足于争,着手于拉;极积创造条件,给他们一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便克服消极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或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利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上讲台演讲、上黑板做练习、或让他们发本子、去拿粉笔等等。使他们感到老师信任自己,并引以自豪,从而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对差生来说,用其长的过程,也就是避其短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心理上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是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的。

第三篇:差生转化

有经验的中学教师都了解,教育难度最大的是初中差生。这和初中生年龄段的特点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控制自己情绪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够强,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很容易形成品德方面的缺陷。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人生的危险期”。在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因素中,人们一般认为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发现某一局部地区的某一学校的学生,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基本是相同的,而只有少部分家庭环境不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学生成为差生。这说明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中,家庭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学校条件是两个比较稳定的因素,任何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社会环境和学校条件,但家庭环境却是一个比较灵活机动的因素。因此,对于学校教师,特别是对于担负着品德教育主要任务的班主任来说,如果能用教育科学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差生进行教育,那么差生的转化和进步是完全有可能的。既然差生的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就是必要谈一谈对差生科学概念的界定问题,还要学习一些有关差生教育的科学理论,以及有关差生的新的科研成果。差生一般指中、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双差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和烦恼。我国从198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接受教育成为学龄儿童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工作者不允许对差,特别是双差生采取厌弃态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称后进生,意思是差生是可以进步的学生,只不过比其它学生进步慢一些罢了。但是,无论是称呼差生,还是称呼后进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分析,它们都属于普通概念,还不属于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而普通概念不具备这些特点。在我国对差生、后进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到1949年小学生在校率也仅5%,所以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淘汰,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开除。可见,教师对差生无需下大功夫进行专门研究。即使在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学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差生仍实行淘汰制度,特别到初中阶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这就是中小学差生的研究在我国未能引起重视和形成系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差生”、“后进生”的内涵还不具备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特点。但由于国内外教育理论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后进生”只在国内使用,为论述方便,本文只使用“差生”概念。

“差生”、“后进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称为“问题儿童”。我认为,“问题儿童”

是一个科学概念,因为它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研究差生,首先要学习特殊儿童教育学中的“问题儿童”的教育规律。问题儿童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而问题行为是“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虽然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的障碍要比攻击型问题行为严重得多,但从学校教育来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仍把攻击型问题儿童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学习成绩、校外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暂定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科学的分析。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要对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仔细分析,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以上介绍的有关“问题儿童”理论,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差生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初中阶段,具有攻击型问题行为的问题儿童对教学秩序的干扰是十分严重的,他们的辍学率也很高。攻击型问题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精神卫生研究理论把攻击型问题行为称作“行为障碍”,把退缩型问题行为称作“情绪障碍”。据《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刊载的《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刍议》一文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1984-1985年对5680例儿童少年调查,发现行为障碍发生率达20.7%,情绪障碍发生率达25%。

又据1993年第5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登的《湖南省13~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一文介绍,他们使用DSM-Ⅲ-R为诊断标准,对湖南省2522名13岁至16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3至16岁青少年患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环境。按照作用的大小,他们排列出6个方面的原因:①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②父母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③学前寄养史;④男性;⑤家庭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小;⑥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高。该文还介绍了国外心理学家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波多黎各等国所做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3岁至16岁青少年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均在20%左右,患病原因大都与

不良的家庭环境相关。

以上两篇心理卫生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对研究初中差生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它们提供了初中差生约占20%的可靠数据;第二,它们用调查数据证实差生行为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家庭环境。许多班主任对差生所占比例和品德缺陷的形成是家庭原因是有感性认识的,但个人经验往往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难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原则或模式。而如今有了问题儿童理论的指导,又有了心理卫生科研成果做可靠的依据,就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去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而使转化差生对“对症下药”,取得成效。

第四篇:转化差生

一、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人的自尊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而厚此薄彼。他们之所以要来受教育,就是为了消除这些差异。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让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关爱他们、相信他们的。有人说:用爱才能走进学生心扉,那么,就让我们共同“用爱心去感化、用细心去发现、用信心去激励、用耐心去期待”后进生吧!例如,我班的赖箐同学,此人由于形象不美,自卑感压抑学习情绪,学习情绪低落,成绩不好。我在班上经常给予表扬,并与她经常谈心,有时给她点东西吃,渐渐地,她就热爱学习了,有几次单元考试还得了100分。

二、让后进生感受成功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能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成为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内部诱因,从面形成良性循环。通常人们总认为兴趣会带来成功,其实成功也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兴趣。为了给后进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和机会。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只要有后进生举手,就让他们先发言,若说错了,教师应笑着说:“再好好想想,你一定会想对的”;若说对了,应及时鼓励说:“你真聪明!”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脸上会洋溢出自豪的笑容,由此可以说明,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是可爱的。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练习时,分层次操作,对后进生练习、作业的数量、内容尽量做到合理,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快乐!如:我对待张芹同学就是这样的,现在她学习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教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它能把传统的静态内容转化成声音、图像、动画等动态信息,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式,使得用语言很难描述或无法描述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直观、简单,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又遵循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直观化,就能够激发起后进生的热情和兴趣,后进生就能慢慢地找回自信心,希望和成功就会向他们招手。如:我班的张佳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现在她已经把语文一年级下册通背了三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心尽力。

第五篇:差生转化

(一)寻找心理根源

后进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不得法,缺乏学习动力,面临问题常常会产生紧张、自卑、畏惧、逃避等心理。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件苦差事,并抱以厌倦、懈怠的消极态度。听一听他们不参与课堂讨论的原因:“我实在提不出不同的意见。”“反正老师不会让我发表不同的意见,倒不如听别人发言,正好可以不动脑筋。”“我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担心自己说错,怕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有这些心态在作祟,因此,他们在讨论时漠不关心,该想的不想,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甘心作听众。面对如此消极的现象,我觉得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

(二)消除心理障碍、强化参与意识

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采用录像欣赏、运用实物演示、图片讲述、故事引导、表演操作等来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兴趣。

其次,营造氛围,创造参与条件。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这种氛围能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大胆发言。在讨论学习中,老师应以长辈,朋友的身份去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要与人他们多接触,多淡心,交朋友,还要善于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传递给他们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在小组讨论中,要教育学生特别是优等生要尊重同学,无论后进生说出多么离奇的设想和多么低水平的发问,所得到的都应该是真诚的帮助和鼓励。答错了可以再答,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可以再想,不明白允许发问。为后进生创设这样的氛围,消除了他们怕人取笑的苦恼,怕老师批评的顾虑。

再次,提供成功机会,诱导参与讨论。学习成功是促使后进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给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课堂讨论的自信和勇气。

第四,优化组合,确保参与学习。课前或课上,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常见的分组有以几种形式。

一、师生组合。把后进学生并为一组,教师参与其中,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可用提示、暗示的方法,巧妙地给后进生铺垫成功的台阶,使他们发表的意见完整、语句通顺。但老师要注意平易近人,让后进生接受你,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后进生先做出反应,并多用鼓励的语言,赞扬的目光,商量的口气。

二、差异组合。即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四人一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

三、自由搭配。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讨论)小组,这样后进生也能找到自己爱好相投,感情相融的学习伙伴。这样灵活的分组,使后进生获取得了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向他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总之,只有千方百计地寻找激励后进生参与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畅所欲言、敢干去做,历史学习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才会生机勃勃。

下载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目标教学 促进差生转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差生转化

    关爱“后进生”给他们一片蓝天 后进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问题。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事业,而......

    差生转化

    欠优生转化成功案例 天长市职教中心:朱宏平贴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尊重、爱护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题,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

    差生转化

    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

    转化差生,

    借新课程理念,探中下生转化之路 和田市浙江中学 王新丽 一般到了中学阶段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班级中数学及格率只在60-70%。在重视大面积......

    促进差生转化的策略[5篇范文]

    促进差生转化的策略石灰小学: 胡斯章当前,我国已基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任何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同一......

    转化差生大全

    初中班主任教育工作案例一个差生的转变 沈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云石初中 (311200)背景禾苗需要雨水,但急风暴雨反而会把它损坏;幼芽需要阳光,但骄阳暴晒又会使之焦枯。对......

    差生转化方案

    初中生差生转化方案,具体措施 今学年,我担任了一个落后班,我便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经过了差不多一年的努力,几乎全班同学的英语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

    差生转化工作总结

    差生转化工作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艰苦努力和精心工作,经过多次对差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辅导,我班的差生有了明显的转化,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下面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作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