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教育的香格里拉--铁民中学办学特色小记
创建教育的香格里拉
—平远县铁民中学办学特色小记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之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全体教师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渗透新理念,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构建教育的香格里拉!
一、强化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
1、加强德育管理,以“文明班”评比和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抓学生进校礼仪,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与时俱进,开展系列德育专题教育:牢记“三不做”,牢背《感恩词》,学会感恩,争做一名“新三好”学生、女生专题教育、感恩专题教育、开创教师誓词、学生誓词;设立班级德育公示小黑板,开展人人争做“文明铁中人”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化传统性教育活动等
3、创办校园文学社、校园广播站、学生小记者站等,由学生采访、撰稿、编辑、制作、播出,弘扬好人好事,鞭挞丑恶现象,宣传德育思想
二、加强教科研管理,促学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规范管理,打造团结向上的“东巴”团队。积极落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抓常规,促落实。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校坚持从抓常规入手,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教学工作规程”,确保了教学工作的落实,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①抓课前钻研,苦练教师内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校重视教师的备课工作,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做到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备教学手段、方法。教师做到提前一周备课,各学科备课组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讲究备课实效。教导处不定期进行备课检查,同时把备课检查纳入日常考核之中,要求教师认真写好教学后记,以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②抓课堂实效,提升教师能力。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紧紧围绕县局教研室“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精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领导和教导处不定期听课,评课。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可行,而且实效。③、抓课后温辅,彰显铁中特色。
辅导是教学的补充和重要环节,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我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辅导工作。要求教师认真拟定优生、后进生辅导计划,并做好辅导记载和成绩跟踪。平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文科要求对临界生定读背内容,读背时间,定检查时间;理科要求临界生每天做几条基础性的习题,并要求每个临界生必须有错题集,定时间召开临界生座谈会,创设交流平台,促其发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类辅导,使后进生的成绩有明显进步,使优等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2、积极推进科研兴校战略。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教育科研风气浓厚。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校创造性推行集体备课,发挥大校优势。各科组均设一名教研组长,3名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负主要责任,起组织、指导、督促检查、记录情况作用。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 “五备”: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集体备课首先由主讲人进行说课,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然后由参加备课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备课组成员对讨论的意见进行整理,根据自己的教学形式和特色,在备课本上形成整合性的集体备课教案。
3、强练功底,提升素质,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为有效推进素
质教育在我校遍地开花,要办好学校,除了硬件条件外,还要有好的教师,现我教师学历均为大专学历以上,合格学历100%。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培训,广大教师参加了教师基本功培训、新大纲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通过培训,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有教育教学论文在县里、市里获奖;不少教师被评为教坛新秀,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广大教师的业务素养。优化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常年开设教研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注重体、艺、科技教育,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广泛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坚持抓好每周校本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立项课题研究。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完成“五个一”工程;开设校园教学开放周;开展教师“六个一”基本功大比拼活动,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研促教,形成办学特色。强素质,练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
三、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后勤安全管理
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专门机构,健全完善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安全应急机制,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每月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对食堂、宿舍、化学药品储藏室等重点部位和消防器材、体育器材、安全标志、应急灯、楼梯分道线等重点设施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杜绝隐患。开设安全教育课,每学年开展一次消防演练、地震演练、防食品中毒演练,每逢节假日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内容是提醒家长、学生注意交通、游泳、用电、用气等安全,以提高
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学生健康教育、体格检查和卫生监督,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对重大疫情和疾病高度重视,寻求科学的预防方法并层层落实责任,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每年对进行学生健康检查和体质测试。
四、加强建设课余文化,丰富学校校园生活。
为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的香格里拉。
1、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学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幽静,基本设施配套齐全,无环境污染,环境布置和文化宣传高雅,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的和谐统一,充满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校园绿化好,覆盖率高(达到50%以上)、扶贫助学成效显著。学校成立了学校一元基金会,主要是由每个学生捐款一元或一元以上,教职工捐款,社会老板捐资,每学期募集一部分钱,认真开展了扶贫助学活动。
3、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让墙壁、板报、橱窗、报栏说话,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
4、活跃学校广播站、小记者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及名歌。
5、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教风和学风,6、在教学班设立了班级图书角、流动图书角。
7、设立心理咨询室; 设立女生咨询室;创建一元爱心基金;办好校园文化社的《晨曦》校刊; 积极开展社团实践活动: 香港女童军总会“心连心情牵两地谊”活动、香港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来我校交流活动。
近年来,学校坚持求质量、求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的治校方略。在严抓德育工作,狠抓教科研管理,创新管理体制,加强课余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办学声誉日益高涨,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已经形成,先后获得县先进党支部、县先进团委、市“五四红旗团委” 县“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县“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七年获得县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称号。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所社会满意、家长向往、学生喜欢、教师自豪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学园、乐园和家园。
第二篇:加强科技教育 创建办学特色
加强科技教育 创建办学特色
为从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110中学在“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课题研究,在构建学校科技教育“环境化、学科化、活动化、德育化、社区化”五化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评为省科技特色学校。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意义
1.开展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突破。
21世纪的经济实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加强科技教育,并把科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从当今社会的需要看,还是面向未来的竞争挑战,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地位,切实开展好科技教育。
2.开展科技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科技教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不仅对于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而且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突破作用。
3.加强科技教育是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
在学校常规优化,整体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地方科技教育资源,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主动探索农村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为学校明天的发展,创建“规范+特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而探索新的教改之路。
二、课题实验目标与内容
1.在办学目标上,围绕“九五”蓝图,抓住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这一契机,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实现“环境美、校风好、质量高、科技教育特色鲜明”的农村一流中心小学。
2.在理论研究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切
实可行的教改之路。构建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环境、学科、活动”相渗透的科技教育研究框架。
3.在教师培养上,通过实验增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的能力,探索农村学校科技教育途径与方法,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形成一种“我为学校创造性地工作”的氛围,塑造一个团结、进取、创新的教师群体,促使更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术型迈进。
4.在培养学生素质上,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科技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技教育,使学生主动认识自然,积极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观察、分析、探究、实践等学习方法。让广大学生在各种科技实践活动中认知、明理、激情、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自确定研究课题起,根据整体性、教育性、实践性,自主性、活动性的原则,我们分步研究、分阶段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提高。下面从五个方面阐述课题研究的整个实践过程。
(一)抓环境创建,做到科技教育“环境化”。
1.抓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物化环境。
围绕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这一整体办学目标,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为使学生在校内有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学校兴建了科艺楼,楼内有语音微机室、自然实验室、科技陈列室、劳技操作室等10多个科技活动专用室,因“室”而异的标语和名人名言对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抓科技队伍建设,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进行科技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热爱事业,热心科技教育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建立了校内科技教育网络,由校长室牵头,教科室、教导处全面负责,认真选拔了一位科技总辅导员,配备了26位中队科技辅导员,选送有科技特长的教师外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做到“四个一”,即订阅一本科技书刊,辅导一个科技兴趣小组,每周摘录一条科技信息,每学期写一篇科技论文,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与此同时,我们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花大力气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小能人队伍,以十多个“科技兴趣小组”和“周培源少年科学院”为重点实践基
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长知识,练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在整体上形成“科技辅导员──科技小能人──全体学生”的管理辅导网络,学校、班级、师生之间共同的志趣爱好营造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教育的整体性、序列性、实效性,使全校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科技教育实践研究,处处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的氛围。
(二)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
科技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技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技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基础体系。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内涵,是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坚实基础。一方面,我们重视了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以课题组研究教师为重点,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编制了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知识点,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我校“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渗透实施纲要”,使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目的。
例如:如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在上《蝙蝠与雷达》一文时,列举了许多仿生事例,使学生深入浅出了解什么叫仿生科学,并悟出了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要靠人去发现、去创造。
另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各学科间科技教育内容的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能齐头并进、相互联通进行科技教育。这样各科联合进行科技教育渗透,效果很好,使科技教育真正落实于各科教学之中。
(三)抓活动课程,做到科技教育“活动化”。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载体,是提高科技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1.上好科技活动课。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各年级每周开设一堂科技活动课,抓好“三个认真”,提高科技活动课的实效。一是认真备课,科技辅导员以年级组为单位认真备课,要求做到备教材,备制作、实验,备学生,备延伸。二是认真上课,要求科技辅导员积极进行教法研究,实施开放性教学,按“学、思、创、展、评”五个环节落实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一课一得。三是认真评课,每学期,我校都要组织一次科技活动课赛教,然后分组评课,要求教师评不足,评自己的设
想,研究改进意见,真正形成科技活动课的研究氛围。
2.建好科技兴趣小组。
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学校建立了课内外科技兴趣小组80多个。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为抓好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科技模型活动”的开展,学校分年级段设立了“飞模、航模、车模、建模、箭模”等5个单项训练小组,26位科技辅导员定点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
(四)抓德育教育,做到科技教育“德育化”。
教育性是小学科技教育的一大原则,科技教育活动必须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也就是我们要带着学生学习做人,引导学生在集体的科技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1.与德育研究相结合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教育性是第一要素,是保持科技教育活力的重要保证。因而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坚持把科技教育与学校德育研究相结合,全面开展“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研究”。我们主要从“科技活动课、科技队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三条途径进行渗透德育的研究。如通过课外的参观考察、调查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这样为将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2.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自身的特点赋予它的实践性。因此,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是提高科技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①开展节日科教活动。为使学校科技教育富有时代性,少先队大队部及时收集、整理了与科技教育紧密相连的有关节日,如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保护臭氧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等;结合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如结合世界环境日,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地球村小村民保洁系列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保洁系列活动”中,队员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第三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18,省级,国内范围发行,陕西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1期上发表;发表论文编号:135,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中小学电教》2001年7期上发表。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
【摘要】本文从明确办学思想健全科研机制、充实装备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狠抓教学常规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平昌中学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的情况。
【关键词】媒体管理体系;媒体环境建设;教师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平昌中学位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平昌县江口镇,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笔题写“追求真理,服务人群”为办学宗旨,托友人黄开富先生于1938年春创办。学校历经沧桑,现已成为省重点中学、首批校风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部门绿化百佳单位、高等师范教育实习优秀基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示范学校、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地县文明单位和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现有教学班66个、教职工501人、学生4583人。校园占地136亩,建筑面积50000余平方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教学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水平已在全区乃至全省普通中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齐头并进,成绩斐然。
一、明确办学思想健全科研机制
我校确立了“追求真理,服务人群”的办学思想,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新”为育人目标,以“抓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兼顾培养地方人才”为办学定位,坚持“两全”为纲、“五育”并举,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树校的治校方略。构建了“以人为本”的自主发展机制、“科研兴校”的内涵发展机制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坚持“三全”(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四进”(进脑海、进手头、进课堂、进活动)、“五个转变”(由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由理论向实际转变,由个体向集体转变,由应付向主动转变,由单纯写论文向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让现代教育技术有层次发展,有重点突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教改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在实践办学思想、落实办学目标、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殊作用,建立、健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组织管 -1-
理机构及各项管理制度。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级实验课题、二级教育网络、三级领导小组和四级电教队伍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加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如建立了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选择了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经验丰富及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现代教育技术专职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制定发展规划、计划,指导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活动,评估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制定、落实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一是明确了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器材管理制度、现代教育技术软件借用制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制度等;三是规范各种表册,如教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上课登记册、硬件配备登记册、软件配备登记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作情况登记表、自制教材登记表、教师培训记录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登记表、教师撰写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发表交流登记册、领导小组活动记录册等20多种表册。每学期结束,领导小组检查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落实奖惩,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意见。
二、充实装备设施加强软件建设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中小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存在投资的盲目性与资金的分散性等问题。结果是什么媒体都有,但什么媒体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而我校在进行现代教育媒体环境建设中,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一套合理的媒体环境建设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是要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软件是现代教育媒体得以应用的前提保证,没有大量的教学软件为基础,再好的硬件也不能发挥好的教学功能,所以我校在进行媒体环境建设上,首先考虑教学软件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提供的软件数量与教材的配套性,优先发展那些具有大量优秀教学软件支持的硬件教学媒体。
为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系统的规划建立媒体教学环境势在必行。我校制定了硬件与软件建设初期投入比为10:2;逐年追加软件投入,逐步达到3:1的目标,保证建一个系统,用一个系统,投入见效益。在媒体环境建设中,根据需要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充实,逐步提高,形成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完成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到教室,全面配套录音教材与幻灯投影教材;完成电视机到教室,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初步开展电视媒体教学,积累电视媒体教学软件。第二阶段是建立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及学科专用现代教育技术室,开展全校的电视媒体教学活动,完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媒体备课室的建设,实现媒体组合教学方法的推广应用。
第三阶段是建设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演播室、小型计算机教学网络,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与探讨。第四阶段是依托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建立校园计算机教学网,实现教师住宅、办公室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互联,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协作等教学活动。第五阶段是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实
现校园网与CHINANET的联结,使网络终端进入教室,建立电子图书馆。同时规划建立依托以交互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信息中心教学系统,开展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使学校现代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环境建设的发展,进行现代教育媒体环境建设没有资金的保证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如何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我校的经验是:配一点、集一点、借一点、挤一点、省一点、挣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采购现代教育媒体,改变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目前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已经初具规模,如下表所示。
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狠抓教学常规工作
我校以先进的教育管理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一)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坚持“四个转变”,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学习者;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常规管理狠抓电化教学
学校着重从变观念、建常规、抓活动、检查评比四个方面强化电化教学工作。变观念,即学校利用各种会议、培训活动等形式向教师宣传电化教育在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中的作用,宣传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介绍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模式等,让老师们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建常规,即学校制定了各学科电化教学常规要求,对电教课、教案、电教器材的运用、电教论文的撰写、电教教材的制作、电教理论的学习等有明确规定,使电化教学有章可循。抓活动,即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每期设计一篇优秀电教教案,编制一份优质电教教材(包括CAI 课件),讲一堂电教优质课,撰写一篇优秀电教论文。近三年来,教师共上电教公开课1240节,学校收集电教优秀教案245篇、优秀电教论文194篇、自制优秀电教教材300余份。这项活动的开展,促成了“人人学电教,个个用电教”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使我校电教手段的学科覆盖率、班级覆盖率、教师覆盖率均达100%,课时覆盖率达37%,各种教学录音带、录像片、投影片使用率达100%。检查评比,即学校根据电化教学常规要求,建立了电化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学校领导随时深入课堂了解教师上电教课的情况。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对教师电化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并分好、中、差三个等级计发课时津贴。
(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培训工作抓好专题实验
教学、教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校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是掌握理论、熟悉方法、合理使用、加强研究、争创成果。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每学年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电教研究计划,指导各年级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学校还要求各教研组必须在教研计划中明确电教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并要求每期每学科至少有一堂电教公开课或研究课。通过常规电教研究,使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电教水平有显著提高。
(四)努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是提高教师电教水平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负责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学校要求每学年应有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表),有活动记录、总结等。学校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培训,把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了给教师订阅大量电教刊物,留出星期六下午的时间、利用假期派出去学习、适时请县电教馆派员来校办讲座等措施,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不断提高。
(五)电教专题实验生机勃勃
我校共有国家、省、地、县、校各级课题实验60余项,其中40%属于电教课题实验。我校承担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初中代数CAI课件实验》两个省级课题,还有地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4个,校级课题18个。经过历时2年的研究和实验,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课题即将结题。
(六)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
学校将计算机课作为必修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既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又确定每周上机练习时间,努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走过了在改革中起步,在实践中深化,在发展中提高的历程。现已实现了设备、教材、资料“三配套”,组织机构、业务培训、应用研究、教改实验“四落实”,观念认识、组织领导、行政决策、电化教学、科研管理“五到位”的管理目标,探索出了“普练内功与能手选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运用相结合,电教科研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电教特色之路,跃上了“现代教育设施、管理、研究、效益高标准”的新台阶。
近年来,我校及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获国家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2项,获省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15项,获地、县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140余项。学校多次被评为地、县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先进集体。教师在国家、省、地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179篇属电教论文),出版专著15部(其中6部属电教专著)。我校实施的《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模式》课题被列入国家1999
-2000年首批立项资助项目。教师中有68人次成为省、地、县教育学会和学科研究会成员。学生的300余件科技作品分别参加了省、地、县的展评,并获得较好的名次。
学校按省重点中学的基本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积极带领联谊学校——驷马中学、得胜中学前进,经常组织教学骨干到这两所学校去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帮助他们解决技术、资料等方面的问题,使这两所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促进了两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自恢复高考以来,平均每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00名以上,尤其是今年高考上线515人,创下建校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高考成绩已经八年蝉联全区同类学校之冠。今年8月,平昌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我校,两校强强联合,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更加齐全,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科研兴校”的战略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定的基础。
多年来,我校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县委、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努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创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局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驶入“追赶型”、“跨越式”的运行轨道,学校呈现出一派文化底蕴深厚、科研空气浓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目前,全校师生正在向着学校既定的远大目标,为把学校办成全国1000所示范高中、巴蜀名校阔步前进。
(图形无法上传)
第四篇:坚持科学发展 开辟特色教育(江西省樟树第三中学办学情况总结)
坚持科学发展
开辟特色教育
——江西省樟树第三中学办学情况总结
樟树三中始建于1984年,开办之初,只有一栋教学大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原农科所的几处平房,第一年初一招收了七个班、高一招收了六个班,只有教职工39人。历经二十四年的筚路蓝缕,樟树三中已建成了一所拥有82个教学班、4726名学生(高中2830、初中1896)、287名教职工的全樟树市师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在现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一名,已获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10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教师总共17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221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我校于一九九四年批准为宜春地区重点中学。
学校坚持自己的办学方针,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摸索出了一条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可行之路,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管理日臻完善科学,学校品位逐渐提升,办学成果在宜春市级重点中学中位居前列。
一、民主管理,科学定位谋发展
樟树三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虽一九九四年被批准为宜春地区重点中学,但生源一直都很不理想,既没有省重点中学的生源政策,也缺乏同类型中学清江中学的区位优势和老牌学校的名气,初高中生源都是在其他学校挑选之后剩下的生源。因此,面对自己无法通过改变招生政策来改变生源的现实,樟树三中如何发展,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并在樟树市教育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准确且科学地定位,确定自己的办学方向和方针,成了摆在三中人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道难题。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樟树三中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职 工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建议、意见,并建立了如下一些管理程序和制度:第一,每周召开一次班子会,学校一切事务均由班子会研究通过之后实施。第二,学校大事先由行政扩大会讨论研究,再由教代会通过之后再实施。第三,公开理财、透明收支。制定出了用餐申报制、购物申报制、维修申报制、小型工程建设申报制、周财务审批制等。
通过摸索和实践,樟树三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思路,那就是“办优异初中,创特色高中”。樟树三中的发展主要抓住了两个机遇:第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将各地高中强校不很重视的体音美教学当作学校的重点来抓,提出大力发展体音美素质教育以特色教育来带动三中的高考的战略思想。实践证明,这个办学思路是正确的。2003年,我校体艺考生录取二本以上院校的学生首次突破100人,2006年体艺考生录取二本以上首次突破200人,2007、2008年都保持在200名以上。在全国体育、音乐、美术名牌学府诸如北京体院、上海体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广州美院等,我校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录取在这些院校。樟树三中的体音美特色教育,高考录取无论是录取的总人数还是录取的高校档次,均居宜春市第一,列江西省前列。体音美特色教育不仅仅提高了三中的高考升学率,重要的是增加了三中的人气,使广大樟树人民和学生看到樟树三中这所新型学校的发展势头和三中人不懈努力的精神,反过来又带动并促进了三中的文科、理科的高考录取。这也就是近年来樟树三中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高考录取一年迈一大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根本原因。第二,本世纪初,我校又根据各省级重点中学逐渐剥离初中这一教育趋势,抓住机遇,大胆提出“将初中办优办强,创立初中名牌”的口号。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初中品牌已完全形成,初中办 学的优势已经凸现,无论是中考成绩,还是初中各学科竞赛成绩,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科学而准确的定位,使三中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
二、以人为本,健全制度讲实效
学校工作面对的是人,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的管理都与企业等其他行业不同,对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一项能动工作,充分调动教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是搞好教育的关键。教师工作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不是单纯靠规章制度能够处理好的。因此,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才是作为学校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应采取的方式。由此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服务型的学校管理机制。校长陈建华同志也多次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校长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有困难找校长,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在校班子会上,提出建立服务型的领导班子的口号,指出构建以人为本的体系,关键在于班子领导在工作上要改变观念,把自己的定位建立在一切为教育教学服务,一切为年级为教师服务这个基础上,班子的工作在按制度管理的前提下,重要的是为师生排难解困,排除一切不利于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的因素。在学校行政扩大会上,要求各中层部门重新制定部门职责,把服务于年级教学的措施放在首位。几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学校将一些细小的事情,列入班子领导的工作范畴。如:经常性走访离退休教职工,对其问寒问暖;对生病教工亲自看望、慰问;对生病住院医疗费等有困难的教师,学校或想法资助,或找有关部门协调;对吵闹有矛盾的家庭亲自上门调解。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好生、后进生一视同仁,对差生真正做到不歧视。明 确提出我校的育人方针: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个个成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现并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一些成绩差的同学不自卑,不因为成绩差而放弃学习。二是对困难学生实现减免学杂费,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一定要在全班询问学生,对班主任提供上来的贫困生名单,只要审核确实,即行减免其学费或学杂费。三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沟通关系。四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多正面引导,多激励,及时肯定并发扬学生的优点,严禁体罚打骂学生,并因此专门设立了“心灵驿站”和“学生维权中心”两个机构。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人性化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体系,学校干群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和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矛盾得以化解,师生关系空前融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构建和谐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管理不单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有完善的制度,只有用制度管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避免许多人为的矛盾,用制度管人必须做到制度完善,落实到位。由此我校完善了各项制度,对教师的考勤考纪、教风、教态等先后制定了《樟树三中考勤管理条例》、《樟树三中教学量化细则》,对学生的管理制定了《樟树三中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重新制定了各部门工作职责,之后又制定出了《樟树三中安全事故追究制度》、《樟树三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处理办法》,使得学校每一项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与时俱进,苦练精兵求质量
樟树三中二十四年的迅速成长,依靠的是一支能吃苦、善钻研、进步快的年青教师队伍。学校注重和关心教师们在教学上的锻炼和进步。举行了“一比一示”“一帮一”的活动,“一比一示”指学校开展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知识大比武;中年及中年以上教师上好示范 课。“一帮一”指一个中老年教师带一个年青教师,实现“传、帮、带”。尊重教师的创意和成果,学校专门制定了一些奖励制度,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及论文制度》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教师们去探索教学、教育方法,并对教师们的创意和成果进行肯定。樟树三中由于有一支业务精良,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因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研成果十分显著,也正因为有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因而在历次新课程教改实验中,积极参与并取得显著成绩。1997年,江西省进行高中课改实验,我校积极参与,为课改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因而获得了省教育厅的表彰,2001年,授予我校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称号。2001年,江西省开始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我校抓住这一机遇,将新课程实验与全面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打造初中品牌结合起来,因而使我校的初中教育质量,跃居樟树第一。今年,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又拉开了序幕,我校在开学初已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抓住这次机遇,全面提高高中的教学质量,形成高中品牌并培养一批创新型、专家型教师。
四、净化思想,师德师风树口碑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师德师风的建设至关重要,在抓师德师风上,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做好工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1)加强教师日常行为和教风、教态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考勤考纪、上班坐岗、教风、教态、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了详细的规定,对出现学生满意率低、考试成绩差等情况的教师也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
(2)制定出了《樟树三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处理办法》,并根据《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制定出了《樟树三中文明执教十不准》,对有违犯以上十不准的行为,学校采取了通报批评,不准评先评优,考核不合格,职称聘任推迟,严重的报上级主管 部门处理等处理方法。
(3)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铸师魂,塑师表,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的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写出自查自纠报告或心得体会。
(4)学校制定了学生问卷调查,学生监督老师课堂行为的考评制度。
师德师风建设,使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纯洁化,增强了教师的战斗力,净化了育人环境。
五、强化管理,警钟长鸣构和谐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以及构建和谐学校能否实现的关键。因此学校十分重视,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领导责任,推行目标管理,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学校分别与综治办、各年级组、班主任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做到了层层把关,人人身上有责任,谁出问题谁负责。
(2)实行半封闭管理。晨读开始,到晚自习结束,学生不准离开教学区,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出,必须持有年级组或班主任签字的通行证,否则门卫不予放行。从晨读开始,每个时段,教室里都安排有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辅导,并要求清查人数。此外,寝室管理实行两查制度,白天:上下午、晚自习第一节课钟声响后,寝室管理员对每一个寝室逐一巡查,对滞留寝室的同学登记姓名,通报到保卫科,保卫科再转到班主任。晚上10:30之后保卫人员与班主任、管理员一起检查学生就寝情况,对不能及时就寝的同学登记姓名,巡查完了之后,每个年级留下两人住在寝室,通宵守候管理,杜绝学生外不归宿或通宵上网行为,防止学生寝室内意外情况的发生。
(3)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和处理办法。保卫科安排各班主任与学生 签订《学生安全责任状》对学生的安全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落实,并就寝室管理制度和校门管理制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4)学校通过电视、广播、班会、板报、班刊、讲座等多种形式宣讲安全知识。政治老师作为法制课教员以班会课、政治课的形式定期举办各种法律知识讲座。学校开辟了专门的法制宣传栏和橱窗。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并组织了普法学习和考试,举行了“珍爱生命”的学生作文竞赛,开展了创文明寝室活动。
六、艰苦奋斗,团结一心铸辉煌
樟树三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充满青春,也充满活力,三中人通过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用短短的二十四年时间,办出了自己的规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我校高中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我校2005年二本以上首次超过200人,2006年二本上线人数超过300名,2007年二本上线人数接近400名,2008年,又一次实现历史性大跨越: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五百大关,总数511人,2009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再次稳步上升,总数528人,文理科一本上线74人,二本以上282人,体音美二本以上246人。
我校的初中办学成果更是显著,连续五年来,我校中考成绩无论是高分人数,还是录取比率都居樟树市第一名,初中各学科竞赛更是一枝独秀,独占鳌头,我校学生夺得的全国级奖项均保持在樟树市获得的全国竞赛奖项总数的80%以上。樟树市夺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基本上都是我校学生。
樟树三中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成果已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连续三次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多次获得“市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市办学水平评估一级学校”、“江西省军民共建 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2000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集体”;2002年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03年被樟树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学校”光荣称号。2005年获省关工委、省精神文明办授予的“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青少年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学校,2007年获宜春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获江西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2008年获“江西省培养体育人才示范性中学”。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分别获初高中组三等奖;2009年,我校男子足球队参加“2009年中国高中足球队足球联赛”,获江西赛区第一名,并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总决赛。被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选定为“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实践基地”。
第五篇:赣源中学特色班级创建方案
赣源中学特色班级创建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彰显班级个性,以特色培养特长,凝聚人心,更好地开发班主任与学生的潜能,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学校的美誉度,决定在全校开展创建特色班级活动。
二、创建方法
1、班级特色创建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特色班级建设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的特色建设,要落实好学校的常规要求及班主任考评方案,在常规管理中创新。同时,所创建的班级特色要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
2、学生个性和教师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班级特色建设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并很好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班级特色文化的有机部分。班主任的学识、人格、才能、专长或爱好,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特殊才能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因此,特色班级的建设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发挥班主任的管理特长。
3、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班级建设要明确特色目标,并通过具体的班级管理和特色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感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四、条件与要求
1、基本条件:思想上重视,对特色班级创建有正确的认识和高涨的热情,重点落实学生行为规范,抓好班级常规管理的同时,开展特色教育。
2、创建要求:
①有申报表:包括确定主题、创建理由、创建计划等。
②做好宣传:保证班级全体学生知晓并愿意积极参与。
③实施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渗透,积极开展特色活动。
④资料齐全: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海报等。
⑤创建成效:学生对本班特色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并能得到兄弟班级与任课教师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