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分香蕉》.教案设计doc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64-65页“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老师给小朋友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只勤劳善良的猴妈妈。有一天,猴妈妈到森林里采果子,她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些香蕉。
回到家,猴妈妈从篮子里拿出了一些香蕉分给她的两个孩子,猴大宝和猴小宝。
数一数,有几个香蕉?12个。猴大宝和猴小宝看着这些香蕉直流口水。猴妈妈心里很清楚,要是分得不公平,这两个小鬼一定会闹翻天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
(设计思考: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
(出示课件)请你拿出12根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如果没有小棒,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东西代替。
我们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
可以看出,猴妈妈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出示课件录音)猴大宝说:妈妈,你分得可真公平,我们喜欢你这种分法,就是急得我口水流了一大堆。
(设计思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操作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2、认识除法算式(1)读法、写法 两只小猴等得着急了。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分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是可以的,我们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那么除法同样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除号
请你注意看除号怎么写。(出示课件)先写一条短短的横线。然后在这条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各点一个圆点。两个圆点离横线的距离是一样的。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请你拿笔动手也写一写除号。
刚才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2÷2=6(根)
12÷2=6读作:12除以2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请你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除法算式请读一读。15÷5=3 8÷2=4 8÷4=2 我们听听小露是怎样读的。
(出示课件录音)小露:15除5等于3。小露读的对吗?不对。正确的读法是15除以5等于3。(2)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继续看12÷2=6这个算式。我们前面认识了除号。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15÷5=3 8÷2=4 8÷4=2 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思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接受学习,将算式和情景联系、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3、探究其它分法
(出示课件)大宝和小宝正准备吃香蕉,邻居的猴妹妹来了。妈妈说:这些香蕉怎么办?
平均分成3份。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 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列出除法算式。12÷3=4(根)
读一读这个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3份,想一想,还可以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呢?请用小棒分一分,再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小哲:12÷4=3(根)小云:12÷6=2(根)
12÷2=6(根)12÷3=4(根)12÷4=3(根)12÷6=2(根)看上面几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被除数都是12,说明在平均分的时候,什么是相同的? 除数不相同,说明在平均分的时候,什么是不同的? 商也不相同,说明平均分的什么也是不相同的?
小猴们去吃香蕉,猴妈妈准备把篮子里的12个香蕉,装在盘子里。12根香蕉,每4根装一盘,需要几个盘子? 拿出小棒分一分,我们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 刚才的分法用算式怎样表示
12÷4=3(个)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它和前面的几个算式的分法一样吗?
(设计思考:通过区分不同分法的的算式及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通过比较,进一步沟通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的联系,进一步明确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帮小兔分木材
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1)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看大宝写的:除号的两个点太长了。看起来像个加号,不够规范。
(2)每6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18÷6=3(份)
看小宝写的:除号的两个点太不清楚了。看起来像个减号,也不够规范。
2、帮小猪分南瓜
教材第41页第4题 有18个南瓜,两个西瓜。
(1)把南瓜平均装在3个筐里,每筐有几个?
18÷3=6(个)
(2)每筐装2个南瓜,需要几个筐?
18÷2=9(个)
3、连一连
(1)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10÷5(2)有5个盘子,每盘放2个包子,32÷8 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3)有10个梨,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5(4)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10÷2
4、数学故事
教材第41数学故事。
请根据下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
5、实践活动:看算式编故事
教材第41页
20÷4=5 10÷2=5(设计思考: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连一连,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结束
教师简单总结。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分香蕉
《分香蕉》教学设计
灵城中心校
刘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思考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24个香蕉图片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好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学情境图,教师讲故事,导入新课。
有两只小猴子上山摘果子,他们摘了许多的香蕉,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请小朋友们帮小猴数一数,它们摘了多少根香蕉?(引导学生数香蕉,有12 根。)听!小猴子吵起来了:“我要吃更多,我更大。”“我要吃更多,我摘得更多!”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自己想的办法,引出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分香蕉活动。
同桌学生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生4:我是想乘法口决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
3.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谁能用算式把分香蕉的过程表示出来?
生1:2×6=12
生2:12÷2=6
师:大家小组讨论,2个算式,哪个对,为什么?
板书: × 6 = 12(根)
÷ 2 = 6(根)
师: 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6根。也就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用除法算式表示:12 ÷ 2 = 6(个)读着:12除以2等于6。
(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 ÷”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6”称为“商”。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样,在算式中标出各部分名称,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
=
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4.学生分香蕉活动。
师:2只小猴正准备吃分好的香蕉时,又来1只小猴,12只香蕉,现在要平均分给3 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分多少根?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分香蕉活动。
请动作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分香蕉的过程并板书算式。12 ÷ 3 = 4(根)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说算式12 ÷ 3 = 4(根)中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并说说它的名称。
三.活动探索
小组合作,分香蕉。
师:我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12张香蕉卡片,请你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一组,每组人数1——7人都可以,进行分香蕉活动,每人分的香蕉要一样多,分好后请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香蕉活动。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生1:12 ÷ 1 = 12(根)
生2:12 ÷ 5 = 2(根)……2(根)
生3:12 ÷ 3 = 4(根)
生4:12 ÷ 2 = 6(根)
生5:12 ÷ 4 = 3(根)
生6:12 ÷ 7 = 2(根)……5(根)
生7:12 ÷ 6 = 2(根)
引导观察归纳
师:从你们刚才活动中和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有的可分完,有的还有的多,分不完。
师:把算式分成二类,你会吗?
生:把没有余数的分一类,有余数的分一类。
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 12 ÷ 1 = 12(根)÷ 2 = 6(根)
÷ 5 = 2(根)……2(根)
÷ 3 = 4(根)÷ 4 = 3(根)
÷ 7= 2(根)……5(根)
÷ 6 = 2(根)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回去后,同桌互相讨论:20平均分,用算式表示出来。
2.观察生活中,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到班级与同伴交流。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分苹果
《分苹果》教案
利民小学梁军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 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四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分物游戏》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个分物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活动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仔细观察,初步理解。环节一:动手操作,形成表象。环节二: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在课的开始,首先创设了老师为小朋友们分食物的过程,初步建立公平分物的概念。然后在第一个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在各种分法中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公平”,让孩子感受到一样多的分法很公平。第二个环节给小兔分萝卜时让孩子们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几次把萝卜分完,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即过程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后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个环节借助小狗分骨头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图像表征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感知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重点理解第三种画法的意义,它沟通的是平均分与重复减法之间本质的联系。第二个环节,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基本练习和拓展联系。本节课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操作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回顾本次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熊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时,教师引导语有问题,总是不能让学生把分的过程清楚得表达出来,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根萝卜的具体过程。在让学生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够,学生不太会用这种方法,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带来了困难。
2、由于设计时欠考虑,再加上课堂驾驭能力较弱,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时,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后边时间紧迫,没有很好完成预设任务。
3、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透彻,在设计时还是不够精细,对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性及如果达到这种效果的把握的能力还急需提高。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2、教师该示范时就应该示范,在教学生如何用画一画、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如果能做简单的板演,效果就很好,在练习时学生就表现出来了。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应进一步思考,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中还应该更关注全体学生,多培养学生别人在说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4、要注意倾听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回答,捕捉他们的生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极具个性,在研究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教案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l—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肘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汜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l、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 42里面有几个7? 49里面有几个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 ……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l×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宇都是(7)。师:那第一个宇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你现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2.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