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护理伦理生命伦理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简述整体护理的道德要求。
导入新课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讲授新课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护理人员的责任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社会性广。
2、群体性宽。
3、风险性大。
4、时间性紧。
5、协作性强。
6、责任性重。
(三)护理人员的责任
1、伦理责任
(1)服从指挥,相互协作。(2)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
(3)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4)协助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2、法律责任
依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十条规定。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伦理规范
(一)奉献精神。
(二)科学精神。
(三)民族精神。
(四)人文精神。
(五)敬业精神。
三、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一)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作为一门学科,生命伦理学有三个普遍性的核心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过上道德的生活并做出道德上好的决定?当我的行为可能影响其他人的状态和健康时,我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做些什么?第一个问题与美德论和义务论有关,强调人的品行和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具备的价值观和目标;第二个问题承认一个人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努力理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为他人做什么,和我们从他人那儿有权期望得到什么;第三个问题把我们的社会关系更深入一步,看到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两个问题可以说与后果论有关。
(二)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即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决策的伦理原则。实质是对病人自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的真正意义在于强调培养为病人高度负责,保护病人健康和生命的护理伦理理念和作风,在实践中努力避免病人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3.尊重原则。尊重原则指医患双方交往时应真诚地尊重对方的人格,并强调医务人员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4.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现代医学服务高度社会化的集中反映,其价值在于合理协调日趋复杂的医患关系,合理解决日趋尖锐的健康利益分配的基本矛盾。
四、性与生殖伦理
(一)生殖权利与生育控制 1.生殖权利含义
生殖权利是人的自然权利,是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所不可缺少的权利,是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
2.生殖权利的内容 ⑴男女平等的权利。
⑵人身自由、安全和主自的权利。⑶结婚与组织家庭的权利。
⑷获得有关信息、咨询和教育的权利。⑸获得生育健康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⑹分享科学进步效益的权利。
(二)生育控制
1.生育控制在我国被称为“计划生育”
1980年开始制定并逐步健全和完善。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特别是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首部法律,标志着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法制化管理阶段。
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有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育第二个孩子。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质,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
2.生育控制的手段及道德要求
(1)避孕: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或方法防止或阻止妇女怀孕的一系列措施。避孕是人类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的关键环节。
(2)人工流产:是指由孕妇本人或他人以人工手段有意施行的堕胎以终止妊娠。通常使用药物流产或手术流产两种方法。
(3)绝育:就是通过手术等方式剥夺人的生育能力。一般采用对男性输精管或女性输卵管切断、结扎等手段以达到长久或永久避孕的目的。
五、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
生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说明人类不仅在认识人体的奥秘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控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改善人口质量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一)人类辅助生殖的方式 1.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是指用人工方法将男性的精子注入女性的体内,以达到受孕目的的生殖技术。
人工授精可分为两种:同源人工授精(精子源于丈夫本人)和异源人工授精(精子则来自捐精者),主要解决男性不育问题。2.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体外授精俗称“试管婴儿”。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难度较大的新生殖技术。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是指分别取出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使卵子受精,培育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子宫。主要解决女子不孕问题。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有4种组合状况:丈夫的精子和妻子的卵子结合;丈夫的精子和第三者的卵子结合;妻子的卵子和第三者的精子结合;第三者的精子和第三者的卵子结合。之后又出现两种植入方式:将胚胎植入妻子子宫;将胚胎植入代孕母亲的子宫。
(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1.是否破坏了婚姻和家庭和睦。2.谁应该是孩子的父母。3.代孕母亲是否合乎道德吗?
4.精液、卵子和胚胎是否可以商品化? 5.非在婚姻妇女能否进行人工授精?
6.体外授精与胚胎移植后剩余的胚胎是否可用作科学研究?
(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 1.知情同意的原则。
2.维护供受双方和后代利益的原则。3.互盲和保密的原则。4.严防商品化的原则。
六、死亡伦理
(一)临终关怀和安乐死
1.临终关怀
(1)临终关怀含义
指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顾,使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的一种特殊服务。
(2)临终关怀的主要特点
临终关怀以病人为中心,针对住院病人各自的控制症状、姑息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采取生活护理、临终护理和心理、精神上的安慰。临终关怀的目的不以延长临终者的时间为重,而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临终病人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关怀”,使临终病人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坦然、满怀尊严地辞别亲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对临终病人实行的是一种人道主义服务,其目的不是要盲目地投入大量的医药去挽救回天无望的病人,而是让临终病人了解死亡,进而接受死亡的事实,同时也给予家属以精神支持。
(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首先,临终关怀显示了人道主义精神。其次,临终关怀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临终关怀是一种更易被人们接受的临终处置方法。(4)临终关怀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 当临终病人在濒死时,不但要求医务人员做好药物上的治疗,更需要做好心理上的护理。这给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为病人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房间清洁美观;努力控制疼痛,尽量减轻病人躯体上的痛苦;重视心理抚慰,尽量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
2.安乐死
(1)安乐死含义
安乐死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快乐地死亡。这类似于中国人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的“优死”之意。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被定义为:“对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希重濒死的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在病人和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经过医生和有关部门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2)安乐死的历史发展及立法
在安乐死问题上,真正有组织地进行倡导并展开活动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我国对安乐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2年邱仁宗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应该研究安乐死的问题。1988年,在上海召开了关于安乐死的社会、伦理和法律学术研讨会,就安乐死问题展开了讨论,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报道,从而将安乐死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3)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赞成安乐死实施的人,从病人自主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和社会公益原则出发,提出如下伦理依据:
第一,安乐死对患者而言,是人道主义的表现。
第二,安乐死对家属而言,可以解除他们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第三,安乐死对于社会而言,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反对安乐死实施的人,从传统的生命神圣论、病人利益原则和义务论出发,提出如下伦理依据:
第一,违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践踏了人权。人的生命是任何人都无权任意处置的。第三,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第四,不符合法律要求。
总之,安乐死事关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涉及如此生死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二)死亡标准 1.死亡标准概述(1)传统的医学死亡标准:是以心肺和循环功能的丧失为标准的,即呼吸、心跳、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新的死亡标准: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①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没有反应;②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③反射,尤其是诱导反射消失;④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凡符合以上4个标准,并在24小时内反复检查多次结果一致者,就可宣告死亡。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反映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生命本身认识的深入,它不仅意谓着对死亡的集训和把握更加科学化,而且还突破了纯生物医学的界定,接近于对死亡的本质理解。2.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一些专家认为倡导脑死亡标准,为脑死亡立法的伦理意义在于:①可以放弃无效的抢救,让患者死得有尊严;②可以适时地终止无效的医疗救治,减少无意义的医疗资源消耗;③有助于推进器官移植医学的发展,使成千上万器官终末期的病人能获得再生的机会。
七、器官移植的伦理
(一)器官移植含义
是指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的手术,以取代受者体内已损伤的、病态的或者丧失功能的相应器官。
注意:广义的器官移植不仅包括肾、心、肝、胰、肺等实质脏器的移植及其联合移植,还包括了骨髓、角膜、胰腺等组织和细胞的移植。
(二)器官移植发展状况
器官移植的设想古已有之。直到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才使神话变成现实。器官移植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已经成为临床上挽救重危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术。进入80年代,器官移植开始了新的飞跃。
我国器官移植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先后开展了心、肝、肺、肾、角膜等多种器官移植手术,其水平已经居世界先进行列。
(三)器官移植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于器官移植的统一原则,但医务人员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必须履行以下道德责任:
1.坚持病人健康第一原则。2.坚持知情同意原则。
3.坚持医学标准,审慎选择受体。4.保护活体供者的健康利益,慎重选择活体供者。
5.对器官的分配坚持医学标准和社会标准,做到公正、公平地分配,使器官得到最佳利用。
(四)器官移植的伦理分析 1.来自供体方面的伦理分析
(1)活体供体:活体供体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是不能危及供体生命,对其未来生活不致造成大的影响。活体供体器官,只能是成对的健康的器官或是代偿能力极强的部分器官。
活体供体可分为:①亲属活体供体: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活体供体,这种移植组织配合好,手术后排斥反应少,存活率高。因为亲属供体移植效果好,对供者的伤害很小,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采用;②非亲属供体:指没有血缘关系的活体供体,可分为:情感性供者如夫妻;利他动机供者即“赠予”;有偿捐献供者,即只给一定形式回报,以弥补其住院治疗费及其他损失,报酬也不一定是金钱。对于后一种移植目前争议较多,在伦理学上不能被普遍接受;③器官市场:这种供体是纯商业性的,供者的唯一目的是金钱,主要存在于印度、中东等地。此种器官来源方式受到伦理上的坚决反对。世界许多国家立法予以禁止,但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内仍然存在。
(2)尸体供体:尸体器官占已实施移植器官总数的2/3—3/4,构成目前移植器官的主体。
收集尸体器官的道德途径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愿捐献包括自愿和知情同意两项原则。生前本人同意捐献或死后近亲属同意捐献均可;若本人生前自愿捐献者,死后其亲属不能取消。二是法定捐献,也称推定同意。
(3)异种器官:在人类器官不能满足移植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想到利用其他动物的器官,如猴子、狒狒、猩猩、转基因猪等。
(4)人造器官:人造器官是在器官供体紧缺的情况下增加器官供应的另一个思路。人造器官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人体器官功能的功能机械装置(人工心脏、肾脏、肘关节等),另一类是通过人体细胞培植的人造器官。
2.对受体方面的伦理分析
(1)供者的意愿:这应该是首要标准。就是首先尊重供者把自己的器官捐给谁的意愿,遵从供者意愿选择受者,在伦理上是可以得到证明的。
(2)医学标准:医学标准是一种生命质量标准,包括适应证禁忌证,免疫的相容性,移植的迫切性。术后生活质量,身体条件及心理社会调整能力等。
(3)社会标准:医学标准一般没有道德评价,较为客观。但医学标准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许多情况下,医学标准仍不能确定受者时,需使用社会标准即主要根据受者社会价值的大小来确定获得器官的资格。如受者对人类的贡献。
(4)随机性标准:是根据一种随机的先后顺序来加以选择。这样会排除一些人为标准和其他标准。
八、本节小结
作为一门学科,生命伦理学的核心问题需要正确把握。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实践中,应该遵循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将患者利益置于重要位置,以维护人的生命、尊严、价值。
第二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范县陈庄镇六联小学
2018-03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市教育局、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组织管理 学校职责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红色
学校发生的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达到卫生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橙色
1、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市以外的学校。
6、因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造成人员死亡。
7、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
8、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9、发生在学校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黄色
1、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市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4、在一个市域内的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发生在学校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6、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7、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8、发生在学校的,经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蓝色
1、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30??99人,无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4、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5、发生在学校的,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鉴于学校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安全,社会关注度较高,未达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公共卫生事件,均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反应。
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范县陈庄镇六联小学 责任报告人:胡建成
(二)突发事件报告
1、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在第一时间向镇中心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3、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
六、应急处置措施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的应急反应
1、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通知本校司机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追回已出售的可疑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
2、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3、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4、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察工作。
5、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并请求支持和帮助;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6、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以外,还应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外,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四)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五)联络、教育与接待家长、后勤支援等应急响应过程的各工作与校园踩踏事故应急预案同。
七、应急保障
学校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增添相关设备,配备所需药品,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尤其是改善学生食堂、厕所、宿舍卫生条件,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洗漱设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学校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
八、善后与恢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
1、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3、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4、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九、责任追究
学校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小营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
荣获上城区2013洪涝灾害应急演练综合考评第一名
已经过去的“菲特”台风让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经受了此次强台风的考验,同时更给公共卫生之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敲响了警钟。
10月29日中午12时31分,随着一通仓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上城区20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正式拉开序幕。6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约五十余名应急队员参加。其中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动队13名队员接到指令后,立即整装待发赶赴演练现场。
此次由上城区疾控中心组织组织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演练以上城区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为背景,采取拉练的形式,从应急反应能力、物资准备和疫情处理的现场操作(包括灾后疾病监测现场操作、消杀理论、采样检测理论和健康教育操作技能测试)等方面综合考评。小营中心应急机动队表现优异,荣获综合考评第一名。荣誉的取得和大家平素的训练、充足的准备以及队员们付出的汗水与艰辛分不开。
今年中心进一步充实壮大了应急机动队伍,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制定了演练方案,由中心主任为队长、分管主任、街道爱卫办主任为副队长负责此项工作,从健康管理科、预防保健科及检验科挑选多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队员为队员,负责具体实施事宜,通过平时认真研究演练方案、训练热情饱满、精神面貌抖擞,充分利用中午、晚上和双休天等休息时间加紧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前期刻苦努力训练的基础上,演练当天,队员们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演练任务,获得了区卫生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通过演练,进一步检验和提高了小营中心对疫情的应急处置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提高参练人员应急业务技能,从而建立一支拉得出、能打仗的卫生应急队伍。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第四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提高本园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国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根据本园实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病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构,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幼儿园内爆发和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园师生员工,家长的防护意识和幼儿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对幼儿全日观察和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幼儿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疫情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一旦发现教职工出现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幼儿园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本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快速救治的应急机制,做好人力、物力、财力 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园内成立由园长负责的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网络,具体负责落实园突发事件防治工作。
组织机构:组长:霍元全 副组长:韩丽花 成员:杨红梅、张连叶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根据市县人民政府、县教育局、卫监所、疾控办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定本园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园内各部门的各项突发事件的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教职工,家长的科学防病能力和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4、严格执行晨检制度;缺席幼儿家访;电访登记等制度。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到幼儿一天不来园必须电访,及时掌握幼 儿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症状的师生应督 促其及时去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幼儿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园基础设 施不断完善卫生条件,确保园内教室、厕所、食堂、其他公共 场所及公共餐具,玩具毛巾等用具的清洁卫生及定期消毒。
6、确保幼儿每天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安全、放心可口的饭菜。
7、及时向市区儿保所、教育局、疾病防治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主管部门汇报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对病儿和密切接触者的隔 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对园内食堂、盥洗室、消毒间,室内外等环境的自查、抽查、检查工作、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本园卫生投入,不断改善园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本园幼儿生活饮用水的管理,做到茶桶上锁,定期清洗水箱,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厕所清洗消毒制度,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园内活动室、卧室、食堂、厕所等室内外环境卫生,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保健教师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园前预防接种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幼儿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发生或流行。
5、加强园内消毒液、灭害灵,洗洁净,肥皂份等有害物 质的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严防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家长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幼儿健康教育活动,并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结合季节性,做好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家园园地,告家长书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教职工、家长的公共卫 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 教职工、家长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 能力,教育幼儿不吃,家长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 类食品。
4、督促教师加强幼儿体育锻炼,确保幼儿二小时户外活动(其中 1 小时体育锻炼),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到合理营养,膳食平衡,不断增强幼儿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园内建立考勤监测制度,班级教师负责对幼儿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记录缺勤原因并进 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收集本市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 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园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及可 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幼儿园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 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保健教师、班级教师应立即向本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 2 小时 内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儿保所报告,同时向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幼儿园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市、县教育局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 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本园特 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反应。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 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幼儿园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幼儿园第四级应急响应。
(1)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园内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2)园内做好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3)园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不组织幼儿,家长开展大型集体活动。
(4)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幼儿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卧室、专用活动室、厕所、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 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加强消毒,并加强除 “四害“工作,接触传播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餐具玩具,毛巾、用具等公共物品的清洗和消毒。
(5)严格执行出入园的管理制度。
2、较大突发事件幼儿园所在地区发生属于较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园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教职工、家长、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并询问与疫情相符症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园内严格执行卫生部 门要求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园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幼儿园。(5)幼儿园根据情况,及时向教职工、家长通报疫情防 控工作的情况。
3、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幼儿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不去疫情区,外出幼儿和去疫区的人员返园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席幼儿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 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幼儿园。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园内不组织教职工、幼儿、家长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幼儿园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
(4)对教室、卧室、专用活动室、食堂、厕所等场地使 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每日公布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根据上级单位要求,采取全园停课或者部分停课措施。
5、园内疫情园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关的应急响应,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对在园内出现症状发病者、疑似患者立即通知家长带幼儿去医院就诊,并在家隔离观察。对上述人员经过的地区(场所)、接触的物品及呕吐物、排泄物进行临时消毒,暂停人员流动,临时封闭出现病例的教室、楼层,采取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做好登记以供调查。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疑似病例,对该班加强观察,做到早晚护导不并班,幼儿不串班,餐 具毛巾玩具等加强消毒.出现一例上述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幼儿园在报请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以上上述临床诊断病例及 园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
(2)如班级或幼儿园停课放假,园领导和教师(非密切 接触者)坚持岗位,加强与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幼儿身体状况。
(3)尊重和满足教职工、家长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发生园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要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县卫生疾病控制中心,县教育局学前教育科。
2、立即将发病教职工、幼儿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于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 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园内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群体性不明原因病变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县疾病控制中心,县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园,开展流行病变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教职工、幼儿送医院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园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幼儿园定期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的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幼儿园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止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第五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及时调查、处理港西新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防方案。
一、为防止危害健康的突发二次供水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港西新城传染病预防组织和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健全二次供水危害健康事件的报告制度。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供水场所对人体的危害的各种因素。
三、当二次供水发生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突发供水场所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港西新城主管领导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发生卫生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停止供水活动,及时抢救中毒人员(事件病人),并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
四、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现场事故调查,控制事故蔓延。
五、卫生突发事件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写事件总结报告,并上报有关单位和存档备案。
港联物业
2013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