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3.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辅酶I(NAD+)的制备 2.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2.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5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测定 2.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第二篇: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的分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病原菌的生长温度;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培养基的概念;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熟悉: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细菌人工培养所需的条件。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了解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常用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分类的层次;种、属、亚种和变种、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和菌株等的基本含义;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含义;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湿热灭菌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消毒法、间歇蒸气灭菌法、加压蒸气灭菌法;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效力的比较;电磁波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及应用范围;电离辐射;超声波杀菌、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杀菌机理和应用。
第4章
噬菌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熟悉: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的增殖过程。
了解:了解其与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关系;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噬菌体的应用。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的概念;接合的概念;R质粒的接合:耐药质粒的组成及接合与耐药性的关系;转导的概念;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熟悉:质粒的共同特性;突变的概念;转化的过程;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过程。了解:转位因子的组成、分类;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接合性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F质粒的接合;了解原生质体融合;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有菌毛、荚膜等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等;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的侵入部位;非性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和体液因素(补体、乙型溶素、溶菌酶等);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在感染中的意义;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全身感染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熟悉:感染(或传染)、病原菌、非病原菌的概念;特异性免疫:胞外菌、胞内菌和外毒素感染的免疫以及它们的特点。
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概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细菌的致病性;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7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的原则;人工免疫的概念、人工主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人工被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
熟悉: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的种类。了解:致病菌的其他检测法。
第8章
球菌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葡萄球菌属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分类、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ASO试验;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葡萄球菌属的分类。
了解:葡萄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耐药株问题、自身菌苗疗法;链球菌的抵抗力、Dick试验、Schultz—Charlton试验、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多价荚膜多糖菌苗;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防治原则;卡他布兰汉菌。
第9章
肠杆菌科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分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沙门菌属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试验、带菌者的检出与意义、防治原则。
熟悉: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类型与致病特点。
了解:肠杆菌科的通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变异;志贺菌属的免疫性、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问题);沙门菌属的免疫性;克雷伯菌属中的肺炎克氏菌的致病性;变形杆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
第10章
弧菌属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原则;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嗜盐性、神奈川试验。
了解: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培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厌氧菌的分类;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性、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理、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抵抗力、毒素分型、致病机理、所致疾病。
熟悉: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的条件、学时分配: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厌氧菌的分布;破伤风梭菌的生化反应、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肉毒梭菌的形态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艰难梭菌的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菌属、所致疾病、防治原则。第12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放线菌属的形态染色、硫磺样颗粒。熟悉:放线菌的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
了解: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属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诺卡菌属的致病性。
第13章
棒状杆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特异性类毒素预防和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
了解: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法;其他棒状杆菌。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机理、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法、卡介苗预防;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特点。
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关系。
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与分类;结核分枝杆菌的生化反应、变异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致病性;麻风分枝杆菌的实验动物、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布鲁菌属的种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鼠疫杆菌的形态特性、致病物质、特异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致病性;炭疽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
熟悉:鼠疫临床类型、炭疽临床类型。
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菌属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素试验、防治原则;鼠疫杆菌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诊断和防治;假结核耶氏杆菌;炭疽杆菌的抗原构造、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Ascoli试验、防治原则;蜡样芽胞杆菌及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弗朗西丝菌属中的土拉弗氏菌的形态;致病性。
第16章
其他细菌
学时分配:0 学时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所致疾病、免疫性、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问题;百日咳杆菌的形态、抗原构造与分型、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空肠弯曲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生化反应、致病性、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感染特点与所致疾病;军团菌属的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绿脓杆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物质、诊断与防治。
第17章
支原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肺炎支原体所致的疾病。熟悉: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人、畜疾病;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支原体的分布。与人类有关的其他支原体 第18章
立克次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外斐氏反应;致病物质与致病机理。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了解:立克次体的抗原构造;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原则。了解贝纳柯克斯体: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了解汉塞巴通体: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第19章
衣原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共同特征。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掌握沙眼亚种的致病性,传播方式。掌握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
熟悉:沙眼衣原体的分类。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了解:了解衣原体的分布、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肺炎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0章
螺旋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形态、;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特异性免疫预防。
熟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伯氏疏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钩端螺旋体:抵抗力。
了解:螺旋体分布、种类。了解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培养、抵抗力、防治原则。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回归热疏螺旋体。了解奋森疏螺旋体。了解钩端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篇
真 菌 学
第21章
真菌概述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真菌分类、真菌菌落的类型、真菌的致病性 熟悉:真菌的定义。形态与结构、了解:真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免疫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感染防治原则。
第22章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新型隐球菌: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负染色法)。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新型隐球菌:形态特点。了解: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免疫性。
第三篇
病 毒 学
掌握:病毒的概念。
熟悉:病毒最重要的特征,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地位。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病毒的测量单位),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结构;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
熟悉: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培养与增殖: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概念和四个步骤——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病毒间干扰的可能机理。
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分类。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概念和举例);病毒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的概念和举例;
熟悉: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干扰素的定义、分类、功能、抗病毒机制、意义;NK细胞。
了解: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病毒的诊断: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熟悉:病毒的诊断: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病毒感染的预防:特异性预防。了解:抗病毒治疗。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与变异。掌握风疹病毒:垂直感染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关系。
熟悉:熟悉流感病毒: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熟悉麻疹病毒:致病性,与SSPE的关系;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了解:了解主要的呼吸道病毒的种类: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了解流感病毒:抵抗力;特异性预防。了解麻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血凝、培养等)。了解腮腺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腺病毒: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了解风疹病毒:致病性。
第27章
肠道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熟悉: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抵抗力。熟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特点。
了解:了解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型别。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特点。熟悉:人类轮状病毒的致病性。了解: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的种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了解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第29章
肝炎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掌握甲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形态与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两对半)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其意义。
熟悉: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类型。熟悉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免疫性。熟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编码的抗原;致病性与免疫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防治原则——综合性预防措施;特异性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了解: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病毒感染模型、病毒的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动物模型与组织培养、抵抗力。了解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了解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了解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30章
黄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传播媒介、传染源和储存宿主。熟悉:熟悉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了解:了解黄病毒的概念、我国常见的种类、和共同特征、临床表现类型。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了解登革病毒:流行环节和致病性特点。了解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熟悉:熟悉汉坦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了解: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了解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可能传播途径。
第32章
疱疹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
熟悉:疱疹病毒的概念,主要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主要疾病、共同特点;各型疱疹病毒与肿瘤形成的关系(疱疹病毒的致癌潜能)。
了解: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血清型别。了解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了解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EB病毒的致病性。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和复制;感染过程、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检测病毒)。
了解: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疾病。
第34章
其他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狂犬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内基氏小体)。熟悉:熟悉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了解: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第35章
朊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熟悉:朊粒的含义。
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征。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三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药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
1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七
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第四篇:《医学统计学》课程简介(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药物制剂、社会体育)
《医学统计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方名称:《Medicine Statistics》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6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验:1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药物制剂、社会体育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的统计学方法,以便为工作后的临床资
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通过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直线相关与回归以及统计图表的讲解,为工作后的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基本按理论和实验课的方式上课。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预防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王正伦,1版,2004年。参考书目:
1.Kessinger Publishing、Whitman H Jordan,Principles of Human Nutrition:A Study In Practical Dietetics,Publication Date:Dec1,2004.2.Christine Langan、Joseph LaDou,Occupation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Publication Date:1997.3.Appleton-Century-Crofts、John M.Last,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Publication Date:1986.4.《卫生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方积乾,5版,2005年。
主讲教师:黄厚今教授范奇元教授李 岩副教授
邹焰副教授石修权讲师周远忠 讲师
第五篇: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0408修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xxx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 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总 学 时: 54 讲课学时:54 实验(上机)学时:0 学
分: 3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专业等)
选修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临床医学专用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预防医学是重要的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预防医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预防医学总学时为54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生活与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卫生服务与健康、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职业病防制等。其中安排 54 学时理论讲授和 0 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便于同学学习。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社会、行为等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工作中预防医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树立面向未来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达到“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于21世纪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今后在卫生事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应用预防医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使用。考核方式由负责该教学教师,按所教授的章节分开出题后汇总成考试内容,以闭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一章 绪 论(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掌握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3、掌握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4、熟悉健康决定因素。
5、熟悉生命全程健康与预防的价值。
6、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7、了解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等。
2、主要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基本任务:①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③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学科性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既是一门医学的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3)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4)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所有医生除了掌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常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预防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5)健康决定因素、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以及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连续带与疾病的“冰山现象”。
2、掌握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3、熟悉健康问题与疾病的个体现象。
4、熟悉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5、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了解疾病、健康以及疾病负担的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1)疾病与健康。(2)主要健康问题:
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伤害、职业性危害、食源性健康问题、老年健康问题、医源性疾病的定义。
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第二章 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环卫)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
2、掌握环境有害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3、熟悉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4、熟悉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
5、了解危险度管理措施。
6、了解:环境的定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7、熟悉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
8、熟悉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学时安排:理论课:12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各种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主要教学内容:
(1)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及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
(3)各种环境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4)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
(5)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
(6)环境危险度管理。
(7)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中暑的概念、表现。评价噪声的常用物理参量及卫生学意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及控制。减压病。漂白粉有效氯的测定;水中需氯量及余氯量的测定。了解: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降温措施。异常气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防护措施。
(8)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清洁氧的测定。了解: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营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掌握合理营养
3、熟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4、熟悉人群营养状评价况
5、熟悉常见营养失衡所致疾病及其预防
6、了解临床营养
7、了解合理膳食指导
8、了解食品卫生与食物中毒 学时安排:理论课:9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人群营养状评价况;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3)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的生理功能。(4)氨基酸模式
(5)n-
3、n-6系列脂肪酸概念、种类(6)钙、铁、锌的吸收影响因素
(7)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8)母乳喂养的优点
(9)与衰老有关的膳食、营养因素(10)老年人营养需要(11)营养防治糖尿病的原则
(12)各营养素及其它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13)肥胖的诊断方法
第四章 行为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促进的定义。
2、掌握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3、掌握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
4、掌握健康相关行为。
5、掌握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原则。
6、熟悉行为和人的行为。
7、熟悉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8、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行为的概念、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2、主要教学内容:
(1)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2)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3)团体健康相关行为(4)健康促进的概念
(5)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及干预原则(6)健康信念模式(7)阶段变化模式(8)格林模式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熟悉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
2、熟悉公共政策与健康。
3、熟悉文化与健康。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会因素、公共政策、文化与健康。
2、主要教学内容:
(1)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问题。(2)风俗与健康;思想意识与健康;宗教与健康。
第六章 卫生服务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熟悉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3、熟悉医疗保障制度。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2)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3)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十七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概念。
2、掌握初级卫生保健。
3、熟悉卫生保健策略。
4、熟悉社区卫生服务。
5、了解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6、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保健策略。
(2)社区卫生服务。
(3)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4)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第二十八章 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的概念和社区预防服务。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区、社区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的概念。
(2)社区预防服务,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社区健康问题,社区健康工作计划,社区预防服务的评价。
(3)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健康维护计划。
第二十九章 传染病预防控制(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熟悉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4、熟悉计划免疫
5、了解医院感染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控制,流行特点及其对策,计划免疫,医院感染。
2、主要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3)计划免疫。(4)医院感染。
第三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
2、掌握高血压的定义。
3、掌握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4、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概述。
5、熟悉控烟的有效策略及措施。
6、熟悉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
7、熟悉高血压的危害。
8、熟悉主要慢性病的筛检。
9、熟悉慢性病自我管理。
10、了解长期照料。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吸烟的干预、高血压的管理。
2、主要教学内容:
(1)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2)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与吸烟的干预。(3)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4)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5)主要慢性病的筛检(6)慢性病自我管理。(7)长期照料。
第三十一章 职业病防制(劳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病种类与特点
2、掌握职业病诊断
3、熟悉职业病的预防策略
4、熟悉常见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
5、了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职业病、法定职业病、职业病特点、职业病预防策略、职业健康监护与健康促进、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的条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主要教学内容:
(1)法定职业病种类及其特点。(2)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3)职业病病人待遇。
(4)职业病预防策略,加强健康监护,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6)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7)职业卫生责任制。
(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与职业卫生标准。
(9)常见职业病防制(粉尘与尘肺、职业中毒)。(补充内容)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