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边三角形教案说明-黄冈市黄梅县新开一中汪菊梅
《等边三角形》教案说明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知识的重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二期课改成败的要害。本课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者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出现迷惑,接着,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的探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概念的辨析,使学生对等边三角形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推出综合应用题,过渡自然,符合认知规律。同学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攻克难点,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份教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案设计的另一思想是探索在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研究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重点研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本节课从知识、方法、能力和发展性等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作为解决等边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了本节课教学重点;而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与证明以
及灵活的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我选择了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教学中采用折纸、演示、探究、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与学习内容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主动认知、主动构建、充分发展的结果。通过师生间的活动、学生间的活动、学生的个体活动,通过实验操作、猜想、概括、论证应用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几何图形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四、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指导学生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规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的说明:
首先,我通过一组设计颇具风格的房子的照片引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下进入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折纸,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互相交流与合作,最终探究并证明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将要解决的问题融入其中。
在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1: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问题2:在△ABC中,AB=AC,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为等边三角形。由于可补充的条件较多,老师必须担负好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通过分类得到“等腰三角形中,无论顶角为60°,还是底角为60°,它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此时,学生在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掌握了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解题思想分类讨论,也逐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第四,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留了一道设计类的题目:国庆期间,班主任让同学们设计一幅班徽,要求如图:利用一块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纸片剪成较小的一个或几个等边三角形纸片,放在已知的图形纸片里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如何剪?并说出你设计的班徽的含义.开放性任务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本堂课的最后设计的这个开放性任务,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剪纸,并且用语言叙述作品的意义。因此,在该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可以收集到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使教师能更客观地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本堂课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