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

时间:2019-05-15 07: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

第一篇:《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并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既然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引导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的意识,并教育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

《周长的认识》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活趣事上建立数学概念。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的独特性,教师单是理论上的灌输,往往激不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注意,也就更谈不上兴趣和积极性了,即使他们留意听了,记住了周长的概念,但他们对周长的理解还是不深刻的,基于上述认识,老师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树叶为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感知“一周”,再是自我评价来强调“封闭”,使这一课时的难点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的突破了。由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在学生感兴趣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同时,周长概念的引出来自生活实际,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2、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

“经历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这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3、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数学概念。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出发,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怎样测量出腰围的大小。使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机结合,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当学生准备测量自己的腰围时,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测量方法不当。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走进数学,用科学的数学结论去创造生活。

第二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意义。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二:适当调整测量物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测量硬币的周长即可。又通过教学实际发现,硬币比较小,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圆形的物品让学生去测量。比如:一整卷的胶带纸(或者双面胶)。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测量,理解和掌握“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2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永远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一开课,我就创设了“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头像剪下来”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到很新鲜。接着我又创设了描自己想要得到的图形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2、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先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像,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接着用手摸一摸桌子的周长。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3

今天在我们东校区三、四年级数学组所有成员的努力下,黄老师终于走上了&ldqu;联赛&rdqu;的赛场,她是紧张的,坐在下面的我们其实跟她一样,这节课汇集了我们全体数学老师的智慧与努力,认真地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黄老师的演绎,对于《认识周长》这一节课,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体会,下面我就本节课中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学习单设计

前置性学习内容:

1. 用彩色水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指出:你刚刚一笔描出的一圈轮廓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2. 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3. 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用厘米做单位。再想一想要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再怎样计算?

4. 你还有什么疑问?

本课让学生利用前置性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分别从&ldqu;描一描&rdqu;、&ldqu;算一算&rdqu;、&ldqu;想一想&rdqu;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ldqu;一周边线&rdqu;和&ldqu;周长&rdqu;这个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ldqu;一周边线&rdqu;这一周长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分为&ldqu;认识周长&rdqu;、&ldqu;测量周长&rdqu;、&ldqu;巩固周长&rdqu;三个主要方面。

二.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这部分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首先是认识边线。

【教学片段1】

出示4幅学生在学习单上描的树叶图。

师:哪一个图描的比较好? 为什么?

生:第四幅图比较好,因为画的比较好看比较准确。

师:其它3幅图有什么问题呢?

生:第1幅是他把里面的筋也描了,第2幅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描,第3幅也是没有完全沿边描。

师:对,我们在描的时候要沿着树叶的边来描。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描的?

学生指着描

老师边指边说:刚刚这个同学描的一圈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师:谁再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边线?指完了,说一说。

生:我描的这一圈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师总结: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圈),这一圈的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

师:那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同桌先互相指一指,再说一说。

在指完一周边线后,教师总结:

第一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第二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它们两个指的`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无论从书签边线上的哪一点开始指,只要沿着它绕一圈回到了这个点,它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

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一笔描树叶轮廓,指一指书签一周边线、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一周的边线,为认识周长打下基础,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基础上,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刚刚指出了这些书签一周的边线,学习单上老师还让大家描了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

交流:这两张你觉得哪个同学描的好一些? 这张你有什么意见?

师:那哪些边可以用尺子描比较好呢?

生:第2张好一些。直的边线我们可以用直尺描。

师:说的非常好。

总结:像树叶、书签、还有这些平面图形的,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师: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指的?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个物体的面,说说他的周长?

本课上到这里,孩子回答确实很完整,但是我觉得教师还应该追问一句:&ldqu;那什么时候不用直尺呢?&rdqu;这样自然地让孩子总结出&ldqu;直的边应该用直尺描,弯曲的边就可以直接描,这样会更好。&rdqu;应该适当的给孩子进行总结一下。当教师告知学生周长概念后,紧接着就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以及找一找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更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片段3】

师:我们要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什么?

生:每条边的长。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平面图形,已知了每条边的长度,你是怎么求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我用5+5+7=17求的。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用3&ties;4=12求的。

…………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有个同学提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图形里面有图形,算不算周长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解决。请你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说说为什么这条边为什么不加进去?

生:因为它不是边线。

在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及时的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周长的含义,因此追加了一个长方形,这时的长方形既有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还增加了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但是,在学生批改学习单时应该已经发现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适当的展示给孩子看下,这样有利于计算方法多样思想的渗透。

【教学片段4】

师:要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它每条边的长,如果不知道呢?

生:可以用绳子。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树叶、圆)黑板上挂出四个图形。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量出它们的周长。

指名读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2.再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接着组内合理分工,互相合作

4.最后填写记录表&iddt;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

教师与学生参与活动,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长方形和园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照着记录表汇报)

师:我们在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板书:大约36厘米

师:课前学习单上有同学问,圆的周长怎么量?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量圆的周长吗?

学生演示量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圆周长时应该紧沿边线、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三角形和树叶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生:三角形的周长=14+13+10= 37厘米 树叶的周长=28厘米

师:我们在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量下各条边的长,再算。

师:我们在量圆和树叶的周长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线测量一下,再量线的长。

师: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

本课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物体或者没有数据的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重在测量方法的研究。展示时,重点突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从而较准确的得出周长,并培养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合作,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货。但是在最后教师对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我们分别可以怎样做没有做及时的总结。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些总结性语言具有引导规范作用。应适时地引导导学生概括出&ldqu;长方形、三角形这类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rdqu;;&ldqu;圆形和树叶这类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rdqu;从而渗透&ldqu;化曲为直&rdqu;的思想。

四.巩固周长

同时,本课中教师通过设计小蚂蚁走不同的路线,巩固并提升周长的概念,小蚂蚁走的路线相等也就是它们走的这个范围的周长相等,初步感受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面积无关。同时,本课通过分组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结合格子图,找到规则图形的边线长度,从而很快口答它们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上没有把算法多样表现的这么明显,,教师没有彻底的放开,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成资源,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第二组是不规则的组合周长,教师让学生通过每边长度相加、格线数乘以及转化法来解决,把部分线段通过平移后转化为长、正方形来计算周长,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再次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4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5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以上“看、摸、描、量”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课件出示:找图形的周长﹑比眼力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 指” 到“ 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我想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课件出现一点小麻烦,心里着急,也就没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课件进行导入,对教材没把握好,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后来对“周长”这一抽象概念还是有所模糊。同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对课堂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处理。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

2. 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并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画,树叶等可以描述周长的物体。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细线,不同形状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画有彩色图形的纸,谈话:老师画了许多彩色的图形,我打算把它们剪下来送给表现好的同学,要把图形完整的剪下来,你认为应该怎样剪呢?

师:对,沿着图形一周的边线剪。(板书: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老师剪下一个图形送给刚才发言的学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不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师:同学们都是从左边为起点开始指的,那能不能从右下边为起点指?在指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独立指出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和班级中交流。(课件动态演示指出这三样物品的边线。)

3、认识周长

出示游泳池图,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吗?学生指出后,再用动态画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板书:周长)周长的周是一周的意思,长是长度的意思。

请学生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如树叶、文具盒上面、作业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实物的边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感知事物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准备。认识周长后再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小组同学合作动手围一围,量一量,记录在纸上。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同时强调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先用细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出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计算图形的周长(试一试)

谈话:把书打开到61页,看试一试,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吗?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吗?同桌讨论,指名说说自己的办法。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然后在全班反馈。(反馈时用课件演示。)

总结: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应先量出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相加。下面同学们就来比比谁算的快、算得准。

3、练一练

①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订正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打开书看书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最后课件演示描出边线。

2、实际测量(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拿出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在小组里展开测量活动并交流。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解决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围绕腰一周的长度称为腰围,还有胸围、头围。)先请一名学生为老师测量腰围,再让同桌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学生汇报是怎样量的,腰围是多少。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时要量一量腰围和胸围,买帽子时用到头围。测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长,说一说,你还想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测量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了?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设计意图: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7

我讲的这一课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课题是周长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初步感知物体的边线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教学效果。比如:

(1)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小布料花边的长度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怎样倾听。

(2)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为它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做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思考。

(1)学生对给出的材料没能充分运用,比如:部分小组不知道圆形纸片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在平日的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2)由于自己有些紧张,出现了口误的现象。

(3)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又是一个问题教师重复几次,学生还不能回答到位,今后要在问题的提问上将酒店艺术。比如:在游戏环节,请学生到前面用皮尺量出学生的头围,我却说成了头的周长,导致有的孩子不知所措,用皮尺量出了头的上下的一周,歪曲了题目的本意,如果在游戏之前加上一句话:老师想买一顶帽子,到底应该买多大的呢?或者用一个手势加以表示,运用肢体语言,使得学生能正确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反思到了自己的弱点,同时它也是我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今后的路还很长,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会取得点滴进步的。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周”字,请学生说这个字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已有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很快就说出:“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我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有关。”接着,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问学生:“那你知道“周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很自然的答道:“那就是一周、一圈的长度。”看来,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怎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呢?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树叶的周长、用绳子围一围课桌的周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实物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的第三个步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这个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因为它没有封起来。”从学生的回答中,说明学生对封闭这个词已经理解,就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在学生理解了“封闭图形”这个词语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周长?”学生很快说出了周长的概念,教师顺势完善周长的板书。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还增加了将几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一个十字架型,让学生描出并算出拼成后图形的周长。这个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还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总之,我感觉今天这节课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9

周长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长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长”字的意思、周长的函意、判断周长、描周长、量周长、再到用周长的。但在第一次试教时就发现,学生根本就不能自己从字面上去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意思,特别是“周”字,在些学生说成是周围、周边、一个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学周长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周长的意思时我参考了一位老师的教法,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一圈,是从哪里开始,还是从哪里结束的,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离开了物体表面外面的边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这样讲学生理解起来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试教完时,有些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按这样的上下去学生会有点固定得太死,没有充分动起来,包括动手和动脑,这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再想一想,其实教材只有一页纸,内容就是两个图和一句话,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第一幅图就让学生知道上面的图形是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第二幅图是让学生动脑动手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上面图形的周长,规则的图形直接用尺来量,不规则的图形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针对这里我特意设计了给两个信封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图形,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工具,让他们想办法用这些工具量一量这图形的周长,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来量,钟和树叶这些不规则图形要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但在上定教课时,由于我讲不够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量了信封外面这张表上面的图形,而不是量信封里面图形的周长,在我指导下才改过来。因此应该在学生活动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

学完周长之后就应用周长来为我们服务,也就是量腰围买裤子,第一次试教时发现这把量身尺有两面,一面是用厘米作单位,一面是用寸做单位,有个别学生读错了。这里也是一个在活动之前,没有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这个问题已经出现过两次,看来这是我个人比较大的缺点之一,下次上课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实际应用的这一个环节我自己觉得设计得比较好,让学生运用刚学完的周长知识为自己选裤子,还有周长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动画来结束这一节课,也让学生知道周长这一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创造发明的,在自然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和规律等着你细心的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喜欢。

在设计上要有多种预案,大担假设细心求证。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利用汉语知识的特性和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直接导入问学生周长的“周”字是什么意思?“长”字是什么意思?周长合起来是什么意思?这样导入又直接又快,当时我问“周”安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就回答了“周围”,“一个星期7天”等意思上,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来,方法虽简单但行不通不通。后来才改过先认识一圈就是一周,再说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要注重细节。例如生活当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会跑到内圈上的,但我们这节课所讲周长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边上,开始时我没讲清楚以至于请同学上来黑板上运动场上一圈时,他就画到了内圈上,如果我在开始的时候多讲一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课堂上来。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1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划一划。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比划出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一动作正体现了对图形“一周”含义的渗透应用。

2、描一描。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边线描一描,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描的?”从而理解正是沿着图形的一周来描的,从一点开始,回到这一点结束。这正是周长意义中对“一周”的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3、剪一剪。通过剪两个大小不同的笑脸,让学生体会出图形的一周是有长有短的,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抽象概括出“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对所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设计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由于这一内容或概念的教学时间上比较充裕,所以后面相应地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充分。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2

汪老师通过剪一剪、指一指、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状态。整个教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周长概念的'建立——周长测量方向探究——生活中的应用——总结梳理。

另外我觉得也有一些不妥的地方:

1、学生的基础仅有对厘米的测量,教师让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度,而书本不是整厘米,学生很难表达。

2、在实物投影上指硬币周长时,起点用彩笔标一下,其余用铅笔,并标一下,很显然画了一周。

3、在量硬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线,二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是否选用粗一些的纸条更好。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3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

证明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画片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节课的遗憾: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

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

3、由于我对教学生存的处理有所欠缺,导致生生交流时老师不能自如的应对,用时稍多,加上前面还是有点罗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展示。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4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5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随处可见的。结合学校最近重新给各班更换“班级小家务”展板的事情创设情境:美术老师要给小家务展板的四周制作边框,你知道他是怎么确定边框的长度的呢?生答:绕长方形一周,量出它的长度。教师指出:像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儿吗?然后揭示课题“周长”,并说明“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展板的周长”。

其次,结合对游泳池实物图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这里结合多媒体进行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游泳池周长的清晰表象。

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动手指一指,明确树叶周长的`含义,再讨论测量这片树叶周长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量一量。并强调先用准备的细棉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长度的过程,使学生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试一试”,拓宽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由于前两个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所以这个环节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围成多边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所以,先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总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周长”,然后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直观经验来进一步丰富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奠定基础。

第三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

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2017年12月

第四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就是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三、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这节课的大概框架还是把握得比较好,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练习环节,出示五边形与凹五边形时,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比较长?学生说两个一样长,说把凹五边形的中间两条边往上拉,就一样了。其实学生可能在那时候想着的就是图形一样,所以周长一样。对于这点,我认为处理不当,应该再次追问“这样只是图形一样,怎么就确定周长一样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实这两个图形都是五根小棒围起来的。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2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3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

证明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画片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节课的遗憾: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

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

3、由于我对教学生存的处理有所欠缺,导致生生交流时老师不能自如的应对,用时稍多,加上前面还是有点罗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展示。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周”字,请学生说这个字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已有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很快就说出:“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我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有关。”接着,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问学生:“那你知道“周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很自然的答道:“那就是一周、一圈的长度。”看来,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怎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呢?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树叶的周长、用绳子围一围课桌的周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实物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的第三个步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这个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因为它没有封起来。”从学生的回答中,说明学生对封闭这个词已经理解,就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在学生理解了“封闭图形”这个词语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周长?”学生很快说出了周长的概念,教师顺势完善周长的板书。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还增加了将几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一个十字架型,让学生描出并算出拼成后图形的周长。这个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还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总之,我感觉今天这节课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5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以上“看、摸、描、量”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课件出示:找图形的周长﹑比眼力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 指” 到“ 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我想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课件出现一点小麻烦,心里着急,也就没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课件进行导入,对教材没把握好,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后来对“周长”这一抽象概念还是有所模糊。同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对课堂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处理。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

2. 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并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画,树叶等可以描述周长的物体。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细线,不同形状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画有彩色图形的纸,谈话:老师画了许多彩色的图形,我打算把它们剪下来送给表现好的同学,要把图形完整的剪下来,你认为应该怎样剪呢?

师:对,沿着图形一周的边线剪。(板书: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老师剪下一个图形送给刚才发言的学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不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师:同学们都是从左边为起点开始指的,那能不能从右下边为起点指?在指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独立指出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和班级中交流。(课件动态演示指出这三样物品的边线。)

3、认识周长

出示游泳池图,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吗?学生指出后,再用动态画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板书:周长)周长的周是一周的意思,长是长度的意思。

请学生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如树叶、文具盒上面、作业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实物的边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感知事物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准备。认识周长后再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小组同学合作动手围一围,量一量,记录在纸上。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同时强调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先用细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出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计算图形的周长(试一试)

谈话:把书打开到61页,看试一试,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吗?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吗?同桌讨论,指名说说自己的办法。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然后在全班反馈。(反馈时用课件演示。)

总结: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应先量出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相加。下面同学们就来比比谁算的快、算得准。

3、练一练

①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订正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打开书看书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最后课件演示描出边线。

2、实际测量(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拿出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在小组里展开测量活动并交流。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解决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围绕腰一周的长度称为腰围,还有胸围、头围。)先请一名学生为老师测量腰围,再让同桌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学生汇报是怎样量的,腰围是多少。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时要量一量腰围和胸围,买帽子时用到头围。测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长,说一说,你还想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测量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了?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设计意图: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7

这学期的青年教师磨课比以往来的要早一些,开学第一周就贴出来青年教师的磨课安排表,我是第五周开始磨课。我的计划是第三周就开始选课,在网上搜查资料,第四周先组内磨课,第五周正式第一次磨课。

一开始,我选择的课是第五单元的《倍的认识》,因为去年去xx参加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时,听过刘松老师讲过这节课,想着照着名家的思路去讲,应该可以节约备课的时间。然而,在找资料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名师的课只能看,不能模仿。因为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改变,看着越是简单的知识越难讲清楚。通过一个星期的不断查阅资料,不断修改教案,我觉得放弃这节课。我赶紧向教研组长清霞姐和其他老师请教,最终确定下来讲《认识周长》这节课。这节课之前很多老师讲过,比较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但也不会出错。

我在讲公开课时,一般的思路是第一确定课题,第二仔细阅读教参上的内容,如果教参上有这个课的教案,那就会被我重点反复的看。第三在网上搜索关于这节课的名家视频,第四搜寻教案,一般找别人讲过的优质课教案,看到哪个环节特别好的就摘抄下来,或者先收藏起来,第五是确定好讲课思路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教案,理顺讲课的环节,制作课件。按照这个顺序,我开始准备《认识周长》这节课。

第一个试讲是在三(1)班,全组的老师都来听了,因为是第一次讲,有点生疏,讲完后大家都给我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我马上进行了修改。原来用的是毛线来让学生理解化曲为直,但是毛线比较软,现场围圆形时不容易围成,而且下面的学生也看得不清楚。我换成了铁丝,提前围成树叶和钟表的形状。动手测量环节原来是让学生把数据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但是有些学生不太明白,不知道怎么记录,我重新设计了一张表格,每组发一张。图形的一周和图形的周长区分的不够清楚。

第二次是在三(3)班,还是全组出动,这次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教案也更熟练了,教学环节也记的更清楚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还是不会说一个图形的周长,提问一个说的不完整,我补充一下,再提问还是不完整,我感觉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有点多了就自己一总结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后大家反映的就是让学生说的太少,就听见我一个人在讲,测量环节,因为小组四人共用一张记录表,有的测量完了就等着正在填写的同学,而有的是自己测量一个数据就记录一个数据,而不是我想的这个图形全部测量完了一块儿填写。下次我应该每人发一张记录表,这样就可以互不干扰了。

本来安排的第二次磨课是在29号,那天又开运动会了,第六周是国庆节放假,第七周又因为排练建队节的活动,继续推迟。第八周时,我问组长我什么时候上课,结果组长问了校长说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要上,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快了吧,能不能换个时间,但是转眼一想,早上早利量。算了,反正已经上过两次了,整个课的流程也已经清楚,就是中间隔了两周有点生疏了。于是中午也没有回家,赶紧把教具一样一样的准备好,把教案又重新熟悉了一下,可是时间还是紧张的。下午,在紧张中上完了这节课,中间有个环节我忘了,看了一下课件才想起来。上完课我长舒了一口气,自我感觉讲的不是很顺畅,话有点啰嗦,到后面课堂纪律有些乱,汇报时学生听的状态不太好,尤其是最后巩固提高环节,当时已经下课了,外面有点吵闹,学生也坐不住了。我快速总结了一下,结束了这节课。

回到办公室,我已经做好心里准备,等待着宋校长和评委老师们的批评了。没想到宋校长先表扬了我这节课,教具准备的充分,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心,尤其是里面的动画部分,对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组合作时同学们相互配合的很好,是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又表扬了我们教研组,很团结,平时教研也很扎实。听到这里,我内心真的很兴奋,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被认可了。张国立老师还把我上课的图片发到全体数学老师群里,表扬我的表格制作的很好,教具很新颖。

最后宋校长指出了一些问题,很有针对性,听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宋校长的水平真的很高,很多地方我都没有想到,也没有这种意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到位。

(一)前面的内容有点重复。介绍一周时,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考虑到,绕着树叶外面跑,没有沿着边缘,要跟学生强调好,必须紧贴树叶的边缘才是一周。

(二)汇报交流环节是重点,当同学们汇报完了,老师要适当的总结和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复述一下学生的话,当一个扩音器。

(三)测量周长时,把平行四边形换成正方形,因为下节课就会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备课时要考虑教材的连贯性。

通过这次磨课,我感觉自己最大的不足之处还是对教材不熟练,每次讲课就只是讲这一节课,没有想到前后的联系。在数学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后面我会重点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这本书,平时在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思。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8

今天在我们东校区三、四年级数学组所有成员的努力下,黄老师终于走上了&ldqu;联赛&rdqu;的赛场,她是紧张的,坐在下面的我们其实跟她一样,这节课汇集了我们全体数学老师的智慧与努力,认真地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黄老师的演绎,对于《认识周长》这一节课,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体会,下面我就本节课中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学习单设计

前置性学习内容:

1. 用彩色水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指出:你刚刚一笔描出的一圈轮廓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2. 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3. 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用厘米做单位。再想一想要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再怎样计算?

4. 你还有什么疑问?

本课让学生利用前置性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分别从&ldqu;描一描&rdqu;、&ldqu;算一算&rdqu;、&ldqu;想一想&rdqu;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ldqu;一周边线&rdqu;和&ldqu;周长&rdqu;这个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ldqu;一周边线&rdqu;这一周长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分为&ldqu;认识周长&rdqu;、&ldqu;测量周长&rdqu;、&ldqu;巩固周长&rdqu;三个主要方面。

二.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这部分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首先是认识边线。

【教学片段1】

出示4幅学生在学习单上描的树叶图。

师:哪一个图描的比较好? 为什么?

生:第四幅图比较好,因为画的比较好看比较准确。

师:其它3幅图有什么问题呢?

生:第1幅是他把里面的筋也描了,第2幅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描,第3幅也是没有完全沿边描。

师:对,我们在描的时候要沿着树叶的边来描。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描的?

学生指着描

老师边指边说:刚刚这个同学描的一圈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师:谁再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边线?指完了,说一说。

生:我描的这一圈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师总结: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圈),这一圈的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

师:那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同桌先互相指一指,再说一说。

在指完一周边线后,教师总结:

第一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第二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它们两个指的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无论从书签边线上的哪一点开始指,只要沿着它绕一圈回到了这个点,它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

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一笔描树叶轮廓,指一指书签一周边线、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一周的边线,为认识周长打下基础,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基础上,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刚刚指出了这些书签一周的边线,学习单上老师还让大家描了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

交流:这两张你觉得哪个同学描的好一些? 这张你有什么意见?

师:那哪些边可以用尺子描比较好呢?

生:第2张好一些。直的边线我们可以用直尺描。

师:说的非常好。

总结:像树叶、书签、还有这些平面图形的,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师: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指的?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个物体的面,说说他的周长?

本课上到这里,孩子回答确实很完整,但是我觉得教师还应该追问一句:&ldqu;那什么时候不用直尺呢?&rdqu;这样自然地让孩子总结出&ldqu;直的边应该用直尺描,弯曲的边就可以直接描,这样会更好。&rdqu;应该适当的给孩子进行总结一下。当教师告知学生周长概念后,紧接着就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以及找一找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更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片段3】

师:我们要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什么?

生:每条边的长。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平面图形,已知了每条边的长度,你是怎么求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我用5+5+7=17求的。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用3&ties;4=12求的。

…………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有个同学提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图形里面有图形,算不算周长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解决。请你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说说为什么这条边为什么不加进去?

生:因为它不是边线。

在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及时的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周长的含义,因此追加了一个长方形,这时的长方形既有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还增加了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但是,在学生批改学习单时应该已经发现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适当的展示给孩子看下,这样有利于计算方法多样思想的渗透。

【教学片段4】

师:要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它每条边的长,如果不知道呢?

生:可以用绳子。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树叶、圆)黑板上挂出四个图形。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量出它们的周长。

指名读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2.再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接着组内合理分工,互相合作

4.最后填写记录表&iddt;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

教师与学生参与活动,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长方形和园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照着记录表汇报)

师:我们在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板书:大约36厘米

师:课前学习单上有同学问,圆的周长怎么量?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量圆的周长吗?

学生演示量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圆周长时应该紧沿边线、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三角形和树叶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生:三角形的周长=14+13+10= 37厘米 树叶的周长=28厘米

师:我们在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量下各条边的长,再算。

师:我们在量圆和树叶的周长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线测量一下,再量线的长。

师: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

本课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物体或者没有数据的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重在测量方法的研究。展示时,重点突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从而较准确的得出周长,并培养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合作,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货。但是在最后教师对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我们分别可以怎样做没有做及时的总结。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些总结性语言具有引导规范作用。应适时地引导导学生概括出&ldqu;长方形、三角形这类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rdqu;;&ldqu;圆形和树叶这类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rdqu;从而渗透&ldqu;化曲为直&rdqu;的思想。

四.巩固周长

同时,本课中教师通过设计小蚂蚁走不同的路线,巩固并提升周长的概念,小蚂蚁走的路线相等也就是它们走的这个范围的周长相等,初步感受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面积无关。同时,本课通过分组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结合格子图,找到规则图形的边线长度,从而很快口答它们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上没有把算法多样表现的这么明显,,教师没有彻底的放开,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成资源,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第二组是不规则的组合周长,教师让学生通过每边长度相加、格线数乘以及转化法来解决,把部分线段通过平移后转化为长、正方形来计算周长,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再次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学校新操场的一周的边线等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名片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硬币周长等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0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虽然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较少。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小组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实际操作体验活动中,形成表象,加深学生对周长实际含义的理解,并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小结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认识,并“说一说”感知周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后感觉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汇报时,给与学生反馈的时间稍显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件中出现了与周长的从起点出发绕一周又回到起点不一致的动画,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1

在《周长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揭示周长概念到引导归纳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每个环节都创设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应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周长的概念,选择理解的方法求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先设计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3只小动物沿不同图形爬行一周);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理解一周的长度);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在对比中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通过这3个活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将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作为重点来教学。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用直接测量、计算的方法,而求叶片的周长却先要用绳子围出一周,再来测绳长,求圆的周长更可以用滚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由线段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测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的有梯度的练习,并以“闯三关”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关是求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基础练习。第二关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沿着跑道跑一圈,跑了多少,要求学生能想到求小明跑了多少米,也就是求跑道的周长。第三关是一个图形的变换,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明白图形变换后,周长的变化。

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焦点。本节课,我刻意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怎样求3只小动物所走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测量周长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等。在教学中,无论是“观察、发现”还是“联系实际”,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的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强有力工具。如在课程的引入过程中,电脑动态逐一出示三个不同的卡通动物围绕不同图形爬行一周的动画。以激趣和设疑为目的,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2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五、拓宽应用,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拼一拼:

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个边长1厘米的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又是多少?

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呢?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3

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4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划一划。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比划出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一动作正体现了对图形“一周”含义的渗透应用。

2、描一描。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边线描一描,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描的?”从而理解正是沿着图形的一周来描的,从一点开始,回到这一点结束。这正是周长意义中对“一周”的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3、剪一剪。通过剪两个大小不同的笑脸,让学生体会出图形的一周是有长有短的,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抽象概括出“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对所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设计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由于这一内容或概念的教学时间上比较充裕,所以后面相应地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充分。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5

在《什么是周长》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学生因此有了描树叶的欲望;紧接着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案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案和其他教案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和其他教案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合作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第五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金峨小学

黄翔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虽然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较少。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小组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实际操作体验活动中,形成表象,加深学生对周长实际含义的理解,并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小结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认识,并“说一说”感知周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后感觉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汇报时,给与学生反馈的时间稍显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件中出现了与周长的从起点出发绕一周又回到起点不一致的动画,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下载《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马丽娟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全新的课堂,开放的舞台!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让学生从“剪”入手, 在“做......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张眉艳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5篇)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我分......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辛元 2016.11.28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

    《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68-02 案例背景 为了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在2011版新课标引领下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