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咏煤炭》教学设计
《咏煤炭》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于谦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托物言志、为国为民的抱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咏煤炭》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写物中巧妙结合着咏怀,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通篇寄托深远,而语言质朴明畅,无疑是于谦的力作。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吏,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敌军。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
2、背景资料:于谦少年时代,就以“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之后历任官职,都为百姓办实事,百姓视他为当代的“包公”,称他为“于龙图”。他的清廉刚正也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证。于谦的一生,诚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诗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毕生的心力、年华化作了熊熊的炭火,发散着光和热。骨气、灵魂经受烈火的考验,在天地间留下一片清白。于谦的诗,汲取了历史对于自己时代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蕴藏在万千百姓的愿望里。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翻译: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
三、品味赏析:
1、前四句:人们向地下开采,采到了这乌金般的煤,它墨黑表里,浑身蕴藏着巨大的热能。一块煤燃烧起来,如同春风,可以让人感到暖意融融;一炉煤燃烧起来,火焰升腾,华光四射,能够照亮沉沉黑夜。
2、后四句:写煤炭的色泽以及功用。表面上写煤炭的愿望:苟生俱饱暖。实际表达了作者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通过对煤炭品质色泽的高贵及其种种功用的歌颂,表现了作者自己坚忍不拔、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和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
诗中物我融合,寄托深远,语言质朴明快。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篇:《咏煤炭》教案
《咏煤炭》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三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
2、复习生词。
七岁 宋代 寇准 山顶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远远近近山腰间 吟诵 称赞 情不自禁 山与齐
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
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
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他和先生一起去(),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学生齐读古诗。
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
三、粗知大意,整体感知。
1、读了2自然段,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高
2、再读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华山高?
3、这段话就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哇!”写的。我们边读句子边欣赏这美景。
四、借文学诗,品文悟诗。(一)、“啊!华山真高哇!”
1、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受。
2、华山有多高?请小朋友比划一下。4层楼有多高?10层?20层?50层?100层呢?100层,高得你们都无法形容了。(出示课件)可是和华山比仅仅这么点,华山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大约2200
多米。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2——3名学生读。评议。
3、齐读。
(二)、“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10层楼一直爬上去,感觉()。继续爬,爬上20层,会()。再爬,爬上50层,会()。爬上100层,又会()······爬着这又窄又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能读好这句话吗?
2、指读、齐读,体会“艰难”。
3、华山很高,很难爬,但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三)、“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师板画远处、近处的山。
2、读好“远远近近的山”这个词组。指读。评议。齐读。
3、(指着黑板上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指读,齐读。
4、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四)、“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刚才我带领小朋友们想象画面看到了美景。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板画太阳、白云。
2、太阳画哪儿?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
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3、是“朵朵白云”了,可是我感觉这白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白云在山腰间轻轻地、慢慢地移动,要读出这种样子,快加上动作练一练。指读,齐读。
(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打开书138、139页,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2、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望着这么高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能把这两句读好吗?(加动作齐读)
3、不看文字,只看黑板上的图画,还能把这景色说出来吗?齐背。
五、诗文共赏,体会情感。
1、欣赏课件:华山图片。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我听见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有的啊,有的哇,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孩和大家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齐读。
指读,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学着他一起吟诵。
3、吟诵了这么多次,意思知道吗?这首诗就讲了我们刚才在山顶看到的景象。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又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女生读句子,男生读对应诗句,想着画面加上动作读,比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女:(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男: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女:(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男: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联系课文内容,做动作理解”齐”“举“首”的意思。
六、反复吟诵,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古诗,我吟诵得好吗?教你一招:想吟诵好,就要做到边读边想画面,声音有高有低,读出节奏。
2、学生加上动作练读。指读。齐读。这样朗读、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
3、想把这美景永远留在心中吗?快背下来吧!
4、出示课件华山图。全体起立,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华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加上动作,一起来尽情地咏华山。背诗。
5、学三、四自然段。
寇准写这首诗时几岁?7岁。是呀,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学着先生的样子称赞称赞他。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7、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语文学得很好,所以长大以后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别只是羡慕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七、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邢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学习“与、齐、称” a、怎样记住这些字? 与
编谜语记 :弯弯曲曲一条河,二人隔水不相见。利用熟字记:“写”去掉秃宝盖。称
换偏旁记:你——称 加一加: 禾 + 尔
b、按笔顺书空,观察占格位置。谁提醒大家写好这些字该注意哪些?
“与”是独体结构,第二笔竖折折钩要写好。“齐”是上下结构,撇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称”的偏旁叫禾木旁,“禾”做部首,捺变为点。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c、师范写生字,生跟着书空。
d、描红、临写。强调摆好姿势后再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e、展示评价。
八、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2、3、4、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必做)画古诗所描绘的景象。(选做)
搜集写山的古诗,并记住一首。(选做)
登陆www.xiexiebang.com,可了解更多关于华山的资料。(选做)
板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邢
平遥 县 汇 济 小 学
海
琴
第四篇:《咏鹅》教学设计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1、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同桌互查字音。
2、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熟读课文
1、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表演
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
1、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
2、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
第五篇:咏鹅教学设计
《咏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使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片。3.图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老师说一则谜语,猜对了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嘎嘎叫。)(生:白鹅)
2、看图说话
师:非常正确,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的新朋友就是大白鹅。孩子们,你看,大白鹅出来了,仔细观察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和我们的同学一起分享。
生:图中有大白鹅,有河……
师:谁能说说大白鹅哪儿美呀?(生:羽毛美,白白的……)师:大白鹅脖子伸得长长的在干什么?(生:……)师:是的,它们在水里玩得很高兴,一高兴它们就唱起了歌。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老师想吟一首诗。(出示诗)唐朝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写下了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作吗?
二、学习古诗
1、接下来老师学着骆宾王的样子来咏鹅。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价)
2、请小朋友二人小组互相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老师有要求,已经会读的孩子看着图,有感情地来读,不会读的,就请同桌的小老师教你读,然后自己多读几遍,打开书,开始吧。(同桌互教互学)
3、指导朗读
师:要读得好听,首先要读准词语的音。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抽2-3生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准,古诗光是会读,不算稀奇,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来。注意诗的停顿很重要,听老师读,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4、师:听老师的朗读,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划出停顿部分)
5、师: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播放古诗画景,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6、理解诗意
(1)“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 师:(手指鹅脖)那个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曲项“指鹅的什么部位? 生:鹅的脖子。
师:对,指的鹅的弯弯的脖子。大白鹅把头昂得高高的,干什么呢? 生:唱歌呢。
师:大白鹅在唱歌,“向” 这个字要读重些,跟老师读一遍。(生齐读)(2)“白毛浮绿水”
师:这句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抽2生读)
师:读得真好,鹅毛是什么颜色?(生:白色)河水又是什么颜色?(生:绿色)对了,咱们把“白”“绿”读重一点,色彩就更美了,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读得真美,这句读好了,下句就不难了,谁来读一读?(3)“红掌拨清波”
师:你真聪明,知道把“红”字读重一点,除了“红”还有哪个字需要读重一点就更美了?(生:“清”)对了,河水清清的,真美,咱们一起读一读这句。(生齐读)
师:咱们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遍。(生齐读)
师:孩子读得真好,老师送给你们一颗大大的五角星。你们读的时候,老师眼前浮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清澈的湖水里,几只大白鹅弯着脖子对着天高兴地唱着歌,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在清粼粼的水波中拨动,多美啊!背诵
师:孩子们,咱们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鹅游水唱歌的画面,一起来背一背。注意背出古诗的韵律。(生背)
三、学习生字
1、师:刚刚你背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词语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认识的孩子读一读,其他孩子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抽生读词语:咏鹅、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2、师:读得真不错,有几个字宝宝想单独和小朋友交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出示生字卡片向(xiàng)、鹅(é)……,抽生读,并组词)
3、开火车认读字卡
师:我们现在来摘苹果,你能正确地读出苹果上面的字宝宝,老师就把树上的苹果送给你。(摘苹果认读字卡)
四、学习写字
师:这首诗里有4个字宝宝不仅我们要会认,还要会写。(出示字卡:向、白、毛、水)
1、师:其中,“白”和”“水”字我们以前学过,书法课上老师教过你们怎么写,孩子们,小手拿出来跟老师边书空边说笔顺,(生书空,说笔顺)
2、教师具体指导
3、学生描字,老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名字叫做……(生:咏鹅)。今天回家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
咏鹅 白
水 向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