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7: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

第一篇: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案

课标新理念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难重点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教材分析

辛弃疾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词风悲壮,感情激烈,与苏轼并称为豪放词风的双子星座。相对苏轼的“无病呻吟”而言,辛弃疾的豪放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经历的基础的。南宋王朝的隐忍苟活,边境金军的侵略威胁,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人生坎坷的深沉感慨,壮志难酬的痛苦悲愤,这一切都成就了辛弃疾,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悲壮。在辛弃疾的词中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感,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生动的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辛弃疾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检查《青玉案 元夕》的背诵和默写。二.题解

贺新郎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压韵。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三.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达十年之久后,绍熙三年(1192)春,被起用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以谏官黄艾论列被罢帅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次年江西铅山期思渡新居落成,“新葺茅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这首词就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

四.具体讲解

1.请分析“甚矣吾衰矣”中所蕴含的情感。

讨论明确:此句语出《论语·述而》,词人的这一声长叹,是因为国家被侵,人民受辱,自己却只能退隐瓢泉,壮志难酬;这一声长叹,道出自己豪情依旧,却已英雄迟暮;这一声长叹,既饱含了他壮志无法得以实现的无奈,又凸显了他可以饮酒避害,与陶渊明神交的快意。

2.请分析“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中“怅”的意蕴。

讨论明确:表现了孤独怅惘的情绪:一个“怅”字,极其传神地皴出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独与迷惘,充分体现了词作沉郁的意境。

3.“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中用了什么典故?如何理解其中的“笑”? 讨论明确: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了自己年老无成的忧愤。虽然忧愤,可是,他还能将“人间万事”都付之于“一笑”,试问这份豪情,古今豪放词家几人能及?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4.“问何物、能令公喜?”中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此句用《世说新语·宠礼篇》中王恂和郗超可以令晋大司马桓温喜的典故。这里的“公”既指桓温,又指作者自己。桓温三度北伐受阻,是因为他所在的衰微的晋室怕他功高盖主,有意欲代之的想法。辛弃疾所在的宋室也已经没落,大概宋主也和晋室有着相类似的考虑吧?而辛与桓温不同的是:桓温长期秉权,而且确实因意欲代主之志;辛则在罢官后寄情山水,不再追逐名利了。

5.文中令辛弃疾喜的是什么?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人格?

讨论明确:是“青山”。“妩媚”,用魏徵事。(《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情是词人之情;貌为青山之貌。青山虽知音稀少,却有着高洁不屈的品格和峥嵘灵动的意气,所以辛觉得它“妩媚”;而辛也借青山那高洁不屈的品格,激励自己要有高洁之志和豪放之气。

6.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下片借饮酒抒怀,着浓墨渲染词人清心淡薄的高蹈节操和超凡脱俗的狂放个性,点明了词人难觅知音的深层次原因。

7.“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用了什么典故?有何用意? 讨论明确:化用陶《停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悠,搔首延伫。”等诗句。辛词中大约有七分之一的词作涉及陶渊明,词人与陶渊明的神交已久,常以之自况。一个“想”字,与上阙的“料”字同妙。陶可能也是因为并无良朋而饮酒解闷。所以,在情感上,陶与上阙的青山一样,也和词人产生了共鸣。

8.“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用了什么典故?有何用意?

讨论明确:化用苏轼《和陶潜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成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和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治浮。”词人以陶渊明自况,借指斥东晋名士打着追求“风流”的名号饮酒讽刺当时的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偏安一隅。这里的“江左”表面指当年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实指当时同样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沉酣”表面指当年的东晋名士沉酣于酒,实指当时的官僚政客沉酣于追名逐利;“名”表面指名士追求的名声,实指官僚政客追逐的名利。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9.“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中有什么典故?

讨论了明确:在这种污浊环境中,当年的陶渊明知音难觅,现在的辛稼轩自然也当如此。国运式微,忧国忧民的词人于是想起了刘邦。“云飞风起,”用《大风歌》事: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份感慨充分体现了词人热爱家国的精神。“不恨”一句,袭用《南史》卷三十二《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张融擅长草书,齐高祖说他有二王的骨力却没有二王的笔法,他答道:“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词人较张融还多了一份“狂”。这份“狂”,显示了词人难觅知音而心中愤慨不平,道尽了词人特立独行的超逸豪放,点明了词人胸中的慷慨激越。

10.“知我者,二三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二三子”,借用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指少数几个知心朋友。这句与词首呼应,再次表明自己知音稀少。同样有着“三千丈”白发的李白不是自己的知音,因为李白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愤懑,而他则有“一笑”忘却万事的豪情;有着类似背景的桓温不是自己的知音,是因为桓温追求名利,意欲不臣,而他则淡薄名利,寄情山水。这个“二三子”指的应该是“青山”、张融和陶渊明。只有这三者,才与作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而词的主旨思亲友,思的就是这“二三子”。至此,词人的豪情更是一览无馀:正是由于词人与不识“浊醪妙理”的“沉酣求名者”不合,在当世难觅知音,只好驰骋自然,与青山为伴;沟连今古,与张融、陶渊明深交神交。词作至此,友人过世、交游零落的怅惘已全然被这份驰骋自然、沟连今古的豪情所埋葬。

11.总结:

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却能熔铸群言,熟练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使之以己意出,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并无斧凿之嫌,有千锤百炼之功。词人在一个个典故藻饰和意象的层叠中抒发了自己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

五.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六.板书设计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上片:感慨

笑 下片:饮酒

思友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习辛弃疾的代表词作三首,由于课前对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在领会内容、体味感情上比较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可以说为以后的诗歌教学积累了经验。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情景关系的把握和了解,也使得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感情较为得心应手。教学中的不足就是学生在领会诗词中的手法和技巧方面缺少基础,这可能跟学生的基础有关。另外,在学习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唐诗宋词,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积极性远远不及开学之初,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二篇: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只因自己太过激烈,活得太认真,对朋友难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处处受到压制,甚至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愁思暗悬。事实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这是诗人自解之语,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作者也在思索着。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像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想至此,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愤懑,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顾皓首穷兵,豪气干云,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饮“浊醪”,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洒脱,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回首叫、云飞风起。”多么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我行我路,我写我心,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此时,作者思绪纷飞,翩然不绝。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黄庭坚在〈〈定**〉〉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写出这样的感受,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际遇的一种,若能及时自我开解,也就无所谓寂寞了。

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读过辛诗全集的读者,当知我此言不虚。

第三篇:高中语文 3.16《辛弃疾词三首》教案之教材梳理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辛弃疾词三首

文题解读

《青玉案·元夕》

词牌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这个词牌又名“西湖路”“青莲池上客”“横塘路”。

《鹧鸪天》

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称“半死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背景纵览

《青玉案·元夕》

联系作者身世,这首词大约作于作者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鹧鸪天》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目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赣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字词梳理

1.字音 蓦然(mò)阑珊(lán)锦襜(chán)娖(chuò)白髭须(zī)0 .....2.多音字

3.形近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谰阑无耻谰言阑珊绒 戍绒毛戍边

戊戊戌用心

爱心 专心 2 斓澜 斑斓推波助澜

第四篇: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

◆16

辛弃疾词三首

架桥以后

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

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

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宝马雕车()

(2)黄金缕()..(3)蓦然()

(4)阑珊()..(5)旌旗()

(6)菩萨蛮()..(7)娖()

(8)银胡 .(9)髭须()

(10)锦襜突骑()..答案(1)diāo(2)lǚ(3)mò(4)lán(5)jīnɡ(6)sà(7)chuò(8)lù(9)zī(10)chán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兵夜娖银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精美的彩灯(2)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的香气(3)稀疏,零落(4)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5)拿(6)可惜(7)使我悲愁。愁,使动用法 3.名句背诵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3)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

答案(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东风夜放花千树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换得东家种树书

(5)青山遮不住

整体感知

1.《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借描写元宵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亦借一位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美人,隐喻词人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鹧鸪天》

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位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表达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和深沉的爱国情思,并坚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总会实现。

文脉梳理

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

《青玉案·元夕》 游人如织

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下片

重点突破

一、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立意方面,辛词既写在元夕之夜苦苦搜寻意中人的执著与悲喜莫名之情,同时又托意中人这一形象言志,表达一种自甘淡泊、安于寂寞、坦然自信之襟怀。李词则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一种饱经丧乱之人所产生的迷茫痛苦和孤寂悲凉。

2.表现方法上,辛词先是用浓重之笔墨写元夕之热闹,后用白描笔法写搜寻意中人之事。而大肆渲染铺垫只为结句服务,前后呼应,笔触细腻而用意良苦,大起大落,跌宕生姿。李词在艺术上除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

二、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位抗金名将的悲剧遭遇。他青年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让义军半途而废。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多少年后,感叹年老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有壮志未能抛却之意。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广极端沉痛的地步。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

三、《菩萨蛮》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细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用比兴手法,极写深沉之爱国情思。它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具体比兴之处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在词人心中,此一江流水,即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当建炎年间四海南逃之际,不知有多少难民伤心落泪,痛不欲生。由此,此情此景又象征存亡危急之秋。同时,一江行人泪中,自然也有词人之悲泪,所有炎黄子孙之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又说它遮不住东流水,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又指投降派。“东流去”,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不可遏止,势不可挡。“江晚正愁余”句,又描绘出一暮色苍茫又具

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写照,而暗含起笔之郁孤台意象,可谓妙极。

四、请细细品味下列加□的词语的含义。

宝马雕车香满路。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笑语盈盈暗香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香满路:豪门富户之人前去观灯,其身上的衣饰之香,车马之香,洒满道路,指意气之盛,富贵之势。

骄满路:指掌权之后的宦官内臣的骄横神气,骄奢蛮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之态充满道路。暗香去:本指花香,此指观灯女子们身上散发出的香气,意指众多女子装饰一新,衣香袭人;也暗指美人,即众多美人来来往往。

暗香盈袖: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暗香盈袖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夫妇暌离之感。

名句品评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品评 在众多的仕女中苦苦寻找意中人千百次却没有发现,忽然回过头,却见心上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景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品评 此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年纪老大,青壮年时期一去不复返了;美人迟暮,英雄易老,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一个“染”字,运用移就手法,无比形象,让人心酸感叹。(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品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无数青山虽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青山,作者似有所喻,喻指敌人,则东流之水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虽遮住长安,但遮不住东流水。东流之江水喻指正义的方向。“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顽强地向东流去,毕竟是“青山”所遮不住的。两句用比,抒发了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表达了词人和广大爱国者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

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方法点拨】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夜深坐”“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2.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一、延伸阅读

愚蠢比可怜好

春光明媚的一天早晨,和煦的阳光撒满大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无怪乎看见一位

等汽车的老人拿着一把很大的黑伞时,安德鲁斯先生会感到惊讶了。他问老人:“你认为今天会下雨吗?” “不会下,”老人答道,“我想是不会的。” “那么你带雨伞遮太阳吗?”

“不是,我干吗要拒绝春天的太阳呢!”

安德鲁斯先生迷惑不解地瞅了瞅那把伞。“我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老人忙着解释,“可我不愿旁人看着我拄着手杖,说我是可怜的老头;于是我就用雨伞作手杖,晴天也带着它。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示例

《青玉案·元夕》中“那人”形象品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多慷慨激昂之作,但风格多样,婉约含蓄的《青玉案·元夕》也同样出色动人。

此词写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喻万灯齐放;“星如雨”喻满天焰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整夜狂欢。“我”在“众里寻他”,找心目中的人儿,对坐着宝马雕车、穿着“黄金缕”、插着蛾儿雪柳、笑语盈盈香满路的富贵人儿不屑一顾,千百次苦苦寻找,满怀失望之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暗淡)处”。词中那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最是值得品味(古语无“她”字,“他”兼指女性)。

作者用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灯火辉煌的场景正衬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对观灯的富贵人家妇女的描写也是对“那人”的反衬,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把“佳人”放在冷落“空谷”的背景里进行塑造;作者把“那人”放在热闹的场景里反衬突出,各有千秋。此词写于作者被逼退休之时,寄寓了辛弃疾心伤家国,却又不愿与南宋朝廷中苟且偷安的高官显贵同流合污,于热闹中甘于寂寞的高尚情操。梁启超评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很可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名句。后人用它来比喻学习、做学问的第二层境界:经过苦苦追寻,寂寞奋斗之后突然获得惊喜的收获。说明只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能成功。角度二 走近辛弃疾

题目:请以“走近辛弃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200字。示例

谁共我,醉明月?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仿佛鼻尖真真切切地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地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馆里,不经意地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地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鸥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旌旗(jīnɡ)

.楔子(xiē)

.B.慨然(kǎi)

.憧憬(chōnɡ)

.C.肄业(sì)

.阑珊(lán shān)..D.老妪(yù)

.倦怠(juàn)

.答案 A 解析 B项“栈”应读zhàn。C项“肄”应读yì。D项“伛”应读yǔ。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A.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C.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书。D.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答案 B 解析 A项风—凤。C项戒—戎。D项必—毕。3.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5分)A.星如雨

.蓦然回首

.. 星:焰火。

蓦然:无意中。

恫吓(dònɡ).

锲而不舍(qiè).栈道(jiàn).

人影憧憧(chuánɡ).嗫嚅(rú).相濡以沫(rú).伛偻(ɡōu).

缠绵缱绻(quǎn).B.灯火阑珊处

..平戎策

.C.壮岁旌旗

..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戎: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壮岁:少壮之时。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时政。愁余:使我发愁。山深闻鹧鸪

..D.追念少年时事

....江晚正愁余

..

答案 C 解析 A项“蓦然”应为突然,猛然。B项“戎”应为当时的入侵者。D项“少年时事”应为年轻时期的事情。

4.下列选项中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此句中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却不能在春风中由白变黑。年老了,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一个“染”字,运用拟人手法,使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让人心酸感叹。C.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刻、极端沉痛的境界。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答案 B 解析 “染”运用的是移就手法,而非拟人。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2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 “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 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 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4分)

鹧鸪天 陆 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 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意对即可)②

下载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人版高二《唐诗宋词》《辛弃疾词三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教(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