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7: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及写作的方法技巧。赏析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重点赏析第三首诗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不仅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今天我们就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来感悟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概述三要素

1、听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写出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起承转合 ②以词害意 ③地灵人杰 ④诲人不倦 ⑤挖心搜胆 ⑥精血诚聚 ⑦穿 凿 ⑧揣 摩 ⑨腻 烦 ⑩鳏 鳏

3、再速读课文,探究:

(1)、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 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第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 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2)、小说的三要素

A、指名说说小说的三要素

B、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可再找其他同学补充。(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3)环境:清代、贾府

三、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检查上课时作业,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二、课堂探究

1、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拜师请教→赏析诗歌→苦心创作

归纳:① 拜师;②初作—呆;③再作—疯;④三作:魔,最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a、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内因)

b、有好老师的指点和大观园这个优雅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外因)

3、香菱能写出第三首成功诗,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你能从文章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她苦志学诗的吗?

描写人物用的是什么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师生共同交流。指名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做了什么?试作概括。(可以引用文章语句)

三、课堂小结: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1、要多读

2、学一流的诗。

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第二篇:《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余俊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过程与方法目标:研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研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香菱学诗善学、苦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基础字词,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阅读。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设计:

回忆红楼梦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香菱,一个钟灵毓秀的女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透过她,透过她学诗的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出示课件:简介香菱其人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结构,概述三要素 ①配乐朗读欣赏:要求边听边画出有关生字词;

1、听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写出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起承转合 ②以词害意 ③地灵人杰 ④诲人不倦 ⑤挖心搜胆 ⑥精血诚聚 ⑦穿 凿 ⑧揣 摩 ⑨腻 烦 ⑩鳏 鳏

3、再速读课文,探究:(1)、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 第1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第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第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 第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第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2)、小说的三要素

A、指名说说小说的三要素

B、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可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3)环境:清代、贾府

三、香菱能写出第三首成功诗,是她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你能从文章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她苦志学诗的吗?

描写人物用的是什么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生共同交流。指名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做了什么?试作概括。(可以引用文章语句)

四.小结:《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五、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六、布置作业

1、多读几遍课文,最好能找到《红楼梦》,读读相关的回目;

2、完成本课的《同步作业》练习;

3、积累词语、精彩语句,尝试做小诗。

七、作业练习:

1、完成本课的《同步作业》练习;

2、积累词语、精彩语句,尝试做小诗。

3、写一篇随笔。

第三篇: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二十、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2、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寄寓其中的悲剧内涵。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描写人物相关语言、行为的语句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文中香菱所写的三首诗作的优劣之处。教学过程:

导入:昨天课上,我们通过比较分析香菱创作的三首咏月诗,对其中第三首诗作的新奇而有意趣的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领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循着香菱写诗的过程,看看她是如何写出令人击节称赏的好诗的。具体过程:

一、比较原作的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编者所加的课文题目,找出文中体现香菱苦吟之处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认为她是在苦吟。

1、让学生至少找出三处有关的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性的语句。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对香菱周围人对她学诗状态的看法的描写。

明确:黛玉:主动为师、热心指导、不断鼓励;宝钗:呆、疯、魔;李纨:醒一醒

师小结:如上的正、侧面描写都写出了香菱学诗的苦,到了废寝忘食、近乎疯魔的地步。

二、揣摩香菱学诗、写诗时的心理。(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旁人看香菱写诗的过程颇为辛苦,她自己是怎样认为的?请联系文中具体语句说明。

明确:乐此不疲(兴兴头头、不肯丢开手)

如果有学生认为“香菱以写诗为苦”的话不妨追问:既然认为学诗是件苦差事,那么为何还要孜孜不倦地一写再写?

3、香菱怎么会对写诗乐此不疲?(教学主要环节)明确:(1)通过读诗有了自己的体会,因而也想模仿着写一首。(2)喜欢诗歌(此处可引导学生找出体现她好学的语句)(3)良师指点

(4)见贤思齐(仰慕雅女决心写诗,看到黛玉等才女吟诗而生仰慕之意,由仰慕而读诗,由读诗而学写诗,在读写过程中找到精神寄托)(5)希望获得他人肯定

三、深入探讨香菱痴迷于写诗的深层原因

1、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在诗歌中香菱可以抒发内心的真情,倾诉内心的苦闷(凄苦的身世),对阖家团圆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才华被众人肯定,在诗歌中找到精神寄托和自我价值,不为功名利禄,完成自我的提升是学诗最根本的动力。

四、拓展联想:体会香菱在写诗过程中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联想类似的苦学之例。

五、总结:生命因为有了追求而美丽,灵魂因为有了向往而充实。曹雪芹将香菱称为“美香菱”,不仅仅在于她姣好的面貌,更在于她执着的诗性追求,一篇《香菱学诗》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好学、谦虚、聪颖、温柔、善良的香菱,让我们感叹她命运多舛的同时,也油然而生几分敬意,可谓“身似飘蓬气若兰,生于浊世自堪怜。慕雅何辞形容瘦,咏涵才觉天地宽。满腹诗情托明月,一缕芳魂伴颟顸。啼血吟成断肠句,长教后人和泪看。”

六、作业:思考文中反复写到香菱的笑的意图。

何臻

第四篇:《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福清里美中学 郭小强

教学目标:

1.细品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学习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其中有一部是巅峰之作哪一部?引出作者(简介)。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红楼梦》这部小说写了哪些人物?(出示香菱判词)引出本课主要人物:香菱。同时简介香菱身世。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内容所吓倒,常常是高山仰止,望而生畏。然而,不进入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伟大之处。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曹雪芹,走进红楼梦中大观园,去探访今天的主人公――香菱。

二、初读小说寻看点,分享阅读感受(自读、分享15分钟)

1、布置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读一遍课文,标上段落序号、划出不懂的生词。然后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分享阅读心得: 请先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如香菱学诗、香菱苦志(如痴如醉)学诗等。

请学生从故事情节(事件:学诗)这个角度来概括课文,谈谈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为三个步骤: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细细品味王维诗; 自己边读杜甫诗边尝试写作;作诗经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概括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聪明的、悟性极强的人;虚心好学、不懂就问的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人;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等等)故事发生的环境(大观园)

小结:阅读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

三、赏读片断找妙点,学习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20分钟)

通过第一次泛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探究问题:香菱学诗有没有成功?有。之所以获得成功,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她自身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很多精彩语段,描写了她的苦读,我们共同的体会一下。请大家赏读课文片断,并用笔筛选出香菱专心读诗、学诗的描写语句,寻找妙点(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形象塑造等方面体会课文描写精妙的地方),圈点起来,再在旁边作批注。

(1)香菱拿了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动作)

(2)香菱听了,喜的是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动作)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动作、神态)

(4)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动作描写)

“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语言描写)

(5)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神态、语言)

以上属于正面描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香菱学诗非常认真专注? 薛宝钗的语言描写:

(1)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2)这个人定要疯了。(3)可真是诗魔了。

(4)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属于侧面描写方法。教师点拨:通过侧面描写方法,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之更生动,更具体感人。

全班朗读以上描写片断,进一步加深人物印象。

小结:用本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香菱学诗的态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何尝不是这样呢?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小结课文,畅谈观点(5分钟)

香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她的学诗,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兴趣使然,更是一种执着顽强的自我回归(家早年迷失,已没法归,但在精神上可以回归自我,找到自已),是一个诗性女子对诗性人格诗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大观园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自由、宁静、美丽,成了香菱放飞梦想,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解放,终于找到自身的价值。联想香菱的不幸身世,香菱的境遇很值得同情惋惜,有灵性有才气者为何却得到这样不公平的命运,这正是作者要读者深思的。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香菱学诗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奋专注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2、香菱学诗的过程,对你在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何启发?

第五篇: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后洋中学 董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烦腻、揣摩、诌、诧异、茶饭无心”等词。

2、了解香菱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香菱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揣摩香菱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我们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香菱身世简介及相关情节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悲剧女子。她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住荣府梨花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把她带进了大观园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她学诗的愿望,她向宝钗求教,遭婉言拒绝。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三)字词积累: 仄(zè)声 应玚(yáng)庾(yǔ)信 蘅(héng)芜(wú)苑(yuàn)三昧(mèi)暧暧(ài)请柬(jiăn)胡诌(zhōu)颦(pín)姊(zĭ)妹 怔怔(zhèng)暖香坞(wù)画缯(zēng)鳏鳏(guān)烦腻(nì)诧(chà)异 揣(chuǎi)摩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拜师——初作——再作——三作)(五)、深入探究:

1、香菱是如何学诗的?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1)、“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神态、动作描写)(4)、“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动作描写)

2、香菱学诗的成绩如何?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观赏,诗意浅显,无余味可寻,第二联措词不雅。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的辞藻,无真情实感。第二首

似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第二首:反复说月色很美,过于穿凿。但已能用花香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有进步。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孤单无依的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鸡唱、闻笛、倚栏”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有情感——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刻苦好学,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2)、她的天资好,有较高的领悟力。(3)、得到黛玉这个好老师的正确指点。

下载《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香菱学诗》教案

    20 香菱学诗 1、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关于《红楼梦》的文学常识,了解香菱的人物命运。 ② 领会、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网络......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主备:贺金兰审核:初三语文组时间:2013-11-17 【教学目标】1、掌握《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学习......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主备:方淑敏 审核: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 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