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获奖作品)济南的冬天解读
《济 南 的 冬 天》解读
解读教学课文——《济南的冬天》。
我将从文体解读、教学策略、教学精要和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文本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经典写景散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四季的优美风光,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本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呈现了济南冬天独特的美。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策略
北方的冬天是我们学生陌生而向往的季节,他们印象中的“冰天雪地”与本文中的“济南的冬天”景色有何距离?这篇文章语言亲切、优美、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能说出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优美的语言。
2、方法与过程:
(1)注重诵读课文,说出主要内容,准确表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
(2)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仿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支配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我要通过预习设计和合作互动得以落实,同时进行学法指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合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渗透在各个环节,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根据学生特点(欠缺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美的能力),我确定“表述作者的感情,说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为教学重点。以“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仿写”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精要。
(一)紧紧抓住“温晴(情)”二字。展开讲读。
1、设疑激趣,导入温晴。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传统北方冰天雪地的风景图片,导入济南的冬天温晴风光。
2、教师范读,感知温情。
3、抓住语句,品味温情。
4、研读课文,挖掘温情。
(二)“温晴”二字源于首段的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地区的对比中所得。于是下文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处处点出“温晴”特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紧扣“温情”特点,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
每一段都很精彩。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精讲一段,然后让学生学习自主评析其他三段。精讲的可以选择最经典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段。
本段精讲要点示例:
1、找出本段你最喜欢的句子。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喜爱之情,体现出了温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那点暴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妙”、“害羞”、“秀气”等词语也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情。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这一段写得美不美?写得这么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除了这些,你觉得这段还有哪些地方美?(色彩等,学生举例)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表现空间变换的词语,让我们体会到了视觉角度的美。
按写作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揣摩词、句的精妙所在。例如: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顶”字?而“白花”又指什么呢?
b一髻儿——为什么写“一髻儿”白花,而不用“一朵”白花?
c“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4、感受语言大师散文的绘画美。
绘画是“空间艺术”,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本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
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5、写景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本段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描绘了三幅山景图,写得最精妙的是“薄雪覆盖下的小山”。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赏析文段,因此我在此通过老师的师范赏析,给学生做个引导,让他们明白:欣赏美文,要从字词句上揣摩和鉴赏。
四、关于教学设计。
1、在疏通字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诵读,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文章篇幅不长,但语言精妙,两课时可以多次阅读。如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
2、按以上“薄雪覆盖下的山” 互动分析格式。以“感知温情”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评析“阳光朗照下的山”“城外远山”和“冬天的水色”。教师侧重从理
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三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四要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小组合作学习“山村卧雪图”“空灵水晶图”,从中挖掘温情,感悟美。
3、拓展延伸。可以感悟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用本文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修辞。)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摇篮安睡图
雪后小山图
温晴
山村卧雪图
空灵水晶图
总---------------------分
第二篇:济南的冬天解读+教案
《济南的冬天》 文本解读
一、文章体裁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写景是手段,散文是体裁,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景物之中,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身份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散文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济南的冬天》完美的应正了这一特点。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完全解读了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诸多错综复杂的景物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二、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挈清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触景生情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文中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老舍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三、文题解读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臵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1.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与标题的重复,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臵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2.《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尾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一筹。
3.《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但作者所写的景物将这一抽象的时节具体化,实笔落在描写济南的具体山水,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最后都落在了济南的山水之上。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县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四、文章结构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按总分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
与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与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天气是响晴的”。与热带的地方比——济南的冬天“阳光是温和的”。最后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
第一段总领全文,点出“温晴”的总特点,为下文写济南山水奠定总基调,又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无不涂上“温晴”色彩。按所写具体景色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自然段):具体是对济南老城的描写,作者将它描述为“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这些理想的景物紧扣着温晴的特点。
第二层(第3-5自然段):是对济南冬天山景的描写,有以下几段:
第一段(第3自然段):写小山对济南“温晴”特点形成的特殊作用: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
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雪后的小山。与北方的大雪相比,济南的那点薄雪也很快就化了,连雪都显得温晴。
第三段(第5自然段):作者在这一段将镜头拉远,整体写济南城外的山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这一幅图就像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三层(第6自然段):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不上冻的水映衬出“温晴”的特点,后面又写了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这是作者的整体感受。
最后作者以冬天的济南小结,照应文题。
五、文章中心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温暖、晴朗、安适的特点。
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民、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和”,突出了“温晴”的主旨,接着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写出了人们安适,反衬出“温晴”的特点。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的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温晴”及人民安适这一特点。
六、艺术特点
本文写作手法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一)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比的手法,点明了济南的冬天气候特点是“温晴”两字。文章之后的景物描写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使济南种种景物跟“温晴”的天气紧密联在一起。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所以即便是“下点小雪”,也同晴朗也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回落的时候,……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
(二)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文章首先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3自然段),绘出一幅“小山摇篮图”,然后再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小山上的斜阳显得温润而羞涩(第3、4自然段),最后作者将我们领到了水边,在垂柳岸边领略“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水上景色(第5自然段),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
这是就大层次来说的,大层次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2自然段,由及写人,第3自然段由目雪而兼及写晴,第5自然段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错落有致。
全文景物的层次安排,犹如镜头的移动:先看“摇篮”的全景→周围小山→(再从上往下)山尖,一道银边;山坡,水纹的花衣夹着一些小村庄;山腰,粉色薄雪→再看山下河水→水中绿藻冒着热气→水边垂柳→(再从下往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
(三)写景映衬得法,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鲜明。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得法,则相得益彰,化平庸为神奇。
文章以矮松青黑的颜色.映衬树尖上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放到下面一段话中,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色彩点染成的天地!我们单看景色只觉得稀疏平常,即便是蓝水晶也仅仅觉得昂贵罢了,但“这块水晶里,包着……”不仅能体现水晶的通透(即水的清亮),还给人以生命的感觉,这原来上我们眼中看到的不是那么美丽的“黄草山”和“小灰色树影”便成了这幅美丽图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形似神传。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给人以优美无比的感觉,且形象鲜明,景物特点突出,富有诗情画意,这得归功于作者准确而又生动的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1、比喻 方法: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本文较多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作者先描绘济南的山,以一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画出了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然后绘山,不写它的上下左右都有什么,而用“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一句抓住了山的主要特征,再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个“小摇篮”的比喻,把济南的安适平和的特征写得生动形象,也交待了济南“温晴”的原因。无怪乎济南人会在这摇篮里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在这样的温室中,小草能不绿起来吗?
再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
又如:作者写山坡上的雪景。先描绘它“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然后把这景象比喻成“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山的本来面目比喻成风儿吹动花衣时现出来的“肌肤”,真是既形象,又有趣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还如,作者写整个济南的景象时,在连用了两个“卧”字写出了济南的安适之后,又把这幅景象比喻成“一张小水黑画”,并说“这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使山坡上小村庄雪景的淡雅之状如在眼前,并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作者更是通过“卧”字营造出安适、悠闲的环境,照应前文。
最后,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这块“蓝水晶”里还“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真是神来之笔,生动的展现了济南冬天水清亮,天晴朗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2、拟人
方法: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本文运用的拟人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更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济南的冬天不似北方其他地方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通过“晒”“睡”“醒”登词语,准确的烘托出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理想境界,照应了第2自然段的“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赋予老城以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
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突出了这个时候雪娇美的情态。
写了“山”之后,开始写“水”。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水温恒定为18摄氏度,所以隆冬季节,泉区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因此,作者就借“水”来写出济南冬天的“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也人格化了:她“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作者的手法实在巧妙,在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这水,这绿藻,这垂柳,都楚楚可爱,你还能不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吗?
3、对比
老舍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的,20年代至搞战前夜,他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和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北平、伦敦、济南,先后成为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获得了评判对比的资格。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挂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如果“不刮风”,便堪称“奇迹”,那么,“没有风声”就应该是“奇迹中的奇迹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感受这么深切,是不难理解的。这组对比,首先引发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脑海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条景象,用这景象中的“寒”与济南冬天的“暖”相对比。
当时,作者是从雾都伦敦回到“响晴”的济南的,这就不能不在心理上形成又一个强烈的对比:“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组对比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在浓雾渗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图画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
这还不够,作者为了强调这种异常鲜明的感受,继而就将“热带地方”同“北中国的济南”作对比,以热带地方日光“毒”得“叫人害怕”作反衬,突出了济南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之可爱。这使读者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至此,既有“奇迹”,又有“怪事”,济南,其暖冬的特点已经跃然纸上,使读者感受到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印象。
(五)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情感
方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济南的冬天》借助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含蓄的抒发了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借景抒情:
1、直接抒发情感
如第1段,作者突出自己的感受“像我”,情真意切,又通过对比得出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在作者笔下,会出现“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你们放心吧,这保准暖和”、“把终年贮存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也不忍得冻上”的画面,这些都是作者想象而出的,是虚写,结合山与水的实景描写,可见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七、逐段解析
第1自然段直抒胸臆,议论为主,也是抒情,出现在开头部分,表现出浓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味道,定下了全文描写、抒情的基调,“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文。
第2自然段中写道:“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就算不了出奇。”,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既承上文,又启下文。读到此,我们不由会琢磨,济南的冬天,不奇在阳光,又奇在何处呢,从而产生疑窦。作者并没有以铺说的形式来解此迷,而是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象,在思想的运动中描绘一幅北国山水画“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着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而这一转,并用仅仅数十字,就描绘了一幅济南冬景图,带我们进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似乎此时我们悬着的好奇心安顿了下来,但是审美心理推动着我们继续前行,我们不禁要问“美在何处,理想的境界又理想在何处?”这正是老舍先生要给我们展示的。在以下几段中,将此理想境界中的青山、蓝天、老城、绿水让我们一一尽收眼底。其语言巧妙地抓住了欣赏者的心理,一步步将我们引入美妙如诗的画境之中。我们会感觉自己在语言的承接转流的山水画中游走。这就调动起了欣赏者的全部的审美激情,感官的,想象的,思维的都进入亢奋的状态。
“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3自然段,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作者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
“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映衬了济南冬天“慈善”的特点。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一层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4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一段围绕“妙”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臵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5自然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映照出济南冬天安静、安适、安闲的特点。“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
一、预习:
1、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并熟记。
2、熟练的朗读全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为上课节省时间,熟练的朗读课文是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基础。)
二、课时:2课时
三、具体过程
1、直接导入
师:上课;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美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冬天的风光;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回家已经做过预习了,我们一起看PPT,找一位同学回答PPT上的问题。出示文学常识(巩固学生记忆)文章背景介绍:(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挈清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所以老舍以这篇文章表达他对济南的喜爱。
3、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师:认识了作者之后,让我们进入课文,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老师读1、2自然段,同学们接着老师的读下去,读之前,我们看一下有哪些要求,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语速
师: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师生读课文。
(若有学生读不准的音,读完后要及时的纠正)
师:读完课文之后,同学们快速的跟同桌交流一下,你在文中看到了什么美景?
我读到了济南的冬天的(句),写了 之美。
例如老师在第二段读到了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里写了阳光朗照下小山之美
明确:
古老济南的城内是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了城外远山之美。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就是 冬天的济南,写了小山环抱之美。(第3自然段)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了雪后小山之美。(第4自然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了冬水之美。(第6自然段)
明确:(板书)
阳光朗照下的山(2段)、小山环抱(3段)、雪后小山(4段)、城外远山(5段)、冬水(6段)
师:我们明确了三至六段是分写济南冬天具体的景物,那么第1段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生:济南的天气是温晴的
师:你从哪些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了温晴?
生:① 三面环山,像是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地理)
② 山是阳光朗润,薄雪覆盖(天气)③ 水是不结冰,清澈透明的(景物)
师:我们分析完之后发现,文章在第一段总写了济南冬天温晴的总特征,后面短段落都是在围绕着温晴描写,写了山写了水。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总分)
小结: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比的手法,点明了济南的冬天气候特点是“温晴”两字。文章之后的景物描写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使济南种种景物跟“温晴”的天气紧密联在一起。文章写山、写水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
4.精读课文,段落品析
师:了解了文章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文中最美的一段雪后的小山(第四段),在雪后小山图中有一个字像线索一样贯穿了全段?(妙字)
作者说他妙,那么他到底妙在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动笔写写,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说说这一段的妙。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四个人涉及不同的话题。话题:(1)品析段中的动词运用之妙(分析字词)
(2)分析段中色彩词的表达作用与效果
(3)品析段中修辞手法之妙(修辞手法)
(4)体现借景抒情的手法之妙(写作手法)明确:
(1)动词:
顶 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姿态。
镶 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的景观。
穿 既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给人以一种动态的生活实感。更是自然的引出了后文的比喻。
看吧、看着看着:随着作者目光的移动而移动,前者统领实写,后者统领虚写(2)修辞:见文本分析
师:我们在春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比喻,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拟人 答题思路:①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将…拟人化,③形象生动的说明了…,④体现作者…的情感。
(3)色彩和谐:文本分析
在第四自然段中,出现了“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花衣、粉色这些描绘颜色的词语。
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雪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同时也写出了小山动人的姿态。
作者真实的反应了大自然呈现的景物颜色,通过这些斑斓的色彩反应出天气晴朗的特点,色彩的搭配更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营造出安适的环境。(4)借景抒情
知识卡片: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济南的冬天》借助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含蓄的抒发了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借景抒情: ①直接抒发情感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作者将雪后山景写的五彩斑斓,仿佛活了一般,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在作者笔下,会出现“好像日本的看护妇”、“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的画面,这些都是作者想象而出的,是虚写,结合山的实景描写,可见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师:老师带领大家从一个词、一句话、一幅画面的角度赏析了第三自然段,同学们看看你们刚才写的赏析文字,有没有涉及到这几方面?下面由我们自己赏析一下冬水之美。
第三篇:《济南的冬天》解读与教学策略
《济南的冬天》解读与教学策略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不少文情并茂的现代散文,且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散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类美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但是,教师要真正上好这类课文的确很要费功夫,否则会达不到效果。因此,提高现代散文课堂教学效果则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培训学习,听了毛洪其教授的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讲座,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老舍《济南的冬天》散文为例,浅谈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一、解读《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审美情趣浓厚。本文的“美”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语言美:老舍是语言大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把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用小摇篮来比喻济南城周围的那圈小山,并把小山当着人来描写,这些比喻和拟人写法的运用,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2、布局美: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
3、情感美: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寓情于景的写法,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风格美:作者用的是如叙家常的谈话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文如其人,质朴平易、和蔼可亲。
二、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散文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当前的散文教学中,不能扣住散文这一特定文学体裁的特性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错误。
3、课堂上缺少朗读,学生缺少感悟。教师的分析讲解过多,面面俱到,像庖丁一样,很多语文老师成了“解牛”的高手
三、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谈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让琅琅的书声充满课堂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设计一组阅读教学如下:
1、轻声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美在何处?(通领文意,领悟布局美)
(2)作者怎样把济南的冬天写得这样美?(领会修辞的运用,领会语言美)
2、放声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领会本文的情感美)
3、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写济南的冬天的?
(2)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口吻来写的(领会本文的风格美)
就这样在多次的诵读中,层层推进理解,加深理解。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品味、思索、感悟,去探索其精髓,摸索其隐含在文字之中的美感来。
(二)、在合作中积累学习方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能欣赏、分享他人成果,能宽容、接纳不同意见,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解读鉴赏方法。如:分析散文“形”与“神”的方法:析“形”四抓:一抓写人鳞爪;二抓记事片断;三抓状景点滴;四抓咏物掠影。悟“神”三看:一看引文中渗透的感情;二看议论和抒情语段;三看重复暗示的聚光语句。,(三)、更新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
当代散文的阅读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以上是本人通过学习培训的浅薄之见,旨在抛砖引玉。
第四篇:优秀教案设计_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品味老舍语言的魅力。【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给人的感受是萧瑟、凄凉、冷清。可唐代诗人刘禹锡“反其 道而行之”,一改“悲秋”的论调,在这里直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学们,冬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答)我感觉冬天带给人的感受是: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景象。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是一个“温暖”的宝地?那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冬天的别样温晴。
子曰:温故而知新,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谁愿意起来读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订正:不准确的地方。领读,每个词读过三遍。如果有重要的内容,师做强调)
镶
响晴
温晴
水藻
贮蓄
澄清
2、文学常识(那来看看这节课的文学常识,说一说你对老舍的了解,生补充。多媒体出示老舍的文学常识,师做重点强调。)
(真正了解老舍,我们还需走入文本。让我们在读中,领悟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大师的魅力。)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拟题目: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都是可爱的。我想,老舍先生在回忆济南的时候,脑海中定会闪过一幅幅画面。那么,让我们找寻这些美丽的画面并为他们起个 名字吧。(2-5段)。(学生跳读读课文,学会概括,自拟题目。)
(谁愿意起来说一说?生回答问题。)
师明确:1.摇篮安睡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
2.雪后小山图(薄雪覆盖下的山)
3.山村卧雪图(城外的远山)
4.玲珑水晶图
四、研读赏析,跳读课文。(重点分析1、3、5自然段。)过渡语:济南真是一个“宝地”,现在让我们踏入这方“宝地”。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明确。师提问:谁愿意起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
明确:明确:温晴:无风、响晴、温暖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响晴。
与热带相比------温晴。
对比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省去读的环节)
(预设:此问题很简单,师生齐答。第二段“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儿化音。因为老舍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京味儿”。
过渡语:踏入了济南这方宝地,让我们去观观那“雪后的山景”。舍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3、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的?(预设:问题较简单,留的时间可少一些,生独立思考,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师明确:按照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师:这一段的描写非常具有层次感,仿佛看到了秀美的山景就在眼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分析雪后山景“秒”在何处?
(师提示:这里属于景物描写,联想我们学习《春》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分析春花的(花的颜色、味道、情态,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析概括)(师: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
师明确:雪色:青黑的松树与雪的白相互映衬。
蓝蓝的天与银白的雪相互生辉。
白白的雪与暗黄的草色,构成水墨画。
雪的情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明确:谁能理解理解这个句子?拟人,将雪比喻为娇羞的少女,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雪的情态。
5、踏入了济南这方“宝地”,观看完了雪后的山景,让我们再去领略水的魅力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五段,带着多媒体上出示的问题: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明确:水的绿:绿萍、水藻真绿、长枝的垂柳。(哪一点体现出来的)
水的清、亮:由澄清的河水,清亮,空灵的蓝水晶。(哪一点体现出来的)
五、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主要描绘了济南的山、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没有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感情,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栩栩如生的刻画。所以,老舍是当之无愧的“语言艺术大师”。
找出本文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课前预习过,不必留时间。哪个同学起来说一说,先读句子后赏析。)
例子: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幻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 境界?
明确: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例子: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些山写得很有温情,很有人情味儿。例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雪贴切的形容为“娇羞的少女”,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雪的情态。
例子: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儿呢!
明确:“不忍得”,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赋予人的感情,这样更能反衬水的“绿”。
例子: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明确:形象传神,拟人,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例子: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明确: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日的春意和生机。
师总结:找的句子好,品的也够味儿。我们找的这些句子语言上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修辞手法:拟人)
强化拟人的修辞手法:找到课后练习题57页: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扩展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课本54页。
六、领悟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济南的冬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济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总结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和题目呼应)
第五篇:优秀教案设计-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品味老舍语言的魅力。【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如今已是秋天,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同学们,冬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想起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是一个“温暖”的宝地。那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冬天的别样温晴。
二、走近作者
1、文学常识(真正了解老舍,我们还需走入文本。让我们在读中,领悟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魅力。)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济南的冬天好吗?好在哪里?
2、生朗读课文
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此文的?朗读这篇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朗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几个生字词:
3、拟题目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都是可爱的。我想,老舍先生在回忆济南的时候,脑海中定会闪过一幅幅画面。那么,让我们找寻这些美丽的画面并为他们起个名字吧。(2-5段)。(学生跳读读课文,学会概括,自拟题目。)师明确:1.摇篮安睡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
2.雪后小山图(薄雪覆盖下的山)
3.山村卧雪图(城外的远山)
4.玲珑水晶图
四、研读赏析,跳读课文。(重点分析1、3、5自然段。)过渡语:济南真是一个“宝地”,现在让我们踏入这方“宝地”。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省去读的环节)(预设:此问题很简单,师生齐答。第二段“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儿化音。因为老舍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京味儿”。
过渡语:踏入了济南这方宝地,让我们去观观那“雪后的山景”。舍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分析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请用“小雪配秀山,妙在 ”的句式说一句话
4、这段话不但内容妙,写法也很妙,你能说一说吗? 师明确: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师:这一段的描写非常具有层次感,仿佛看到了秀美的山景就在眼前。
5、接着看第四段,作者由城里写到了城外,这一段的核心词是?最值得赏析的一个词是?
6、踏入了济南这方“宝地”,看好了山,再来看水。这看水,还要老师帮忙吗?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然后自行发言,我洗耳恭听。说明一下,板书也靠大家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五段,带着多媒体上出示的问题: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7、总结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和第一段的“宝地”相呼应,点明题意,同时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由衷的喜欢,让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
学到这儿,我真想同学们马上写一篇《家乡的冬天》给我看,我相信大家在老舍先生的示范下,一定会妙笔生花,写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意,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大家有信心写好吗? 生:有 师: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