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艺术教育系 学前心理概论(教案)(大全)
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艺术教育系
《学 前 心 理 概 论》
教
案
讲授者:左彩云 1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识记心理学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掌握并会应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学、心理的概念 教学难点:心理的概念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的第二节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略)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略)第三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自己看书,了解)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最基本方法,日记法与传记法是长期观察;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个案法与群体观察
(二)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三)测验法:采用量表
(四)调查法:访问(谈)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理论知识;初步了解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掌握现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为年龄阶段。
(二)如P24,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乳儿期)0~1岁
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
2、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幼儿期)3~6岁
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学期中期11、12岁~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岁~17、18岁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称为危机期。需注意两概念不可重合,转折是必然,危机不绝对。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或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此时期,就难以产生或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则此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就称为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在学前期是语言、感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三)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三、年龄特征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如言语发展,0~2月,是哭声,2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不清晰、不明确的语音,至5个月时各国婴儿语音都几乎是一样的,6个月后聋儿停止发音,因为没有反馈,9~12个月时出现真正语音。然后是单词、电报句、简单句、复杂句。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婴儿期、乳儿期)
(一)0~1个月新生儿期:发展非常迅速
1、心理发生的基础——本能(无条件反射)
吸吮、眨眼、怀抱反射、抓握、巴宾期基、击剑、迈步、游泳、巴布金、蜷缩反射等。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感知觉
4、人际交往的开端——情绪、情感
(二)1~6个月婴儿早期:依然迅速
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发展上,通知视听定向,眼睛和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能分辨熟悉与陌生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眼睛更加灵活;视线追随物体;主动寻找视听对象如成人或玩具,2~3后,对声音反应积极,半岁内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发生于婴儿早期,2~3手在偶然碰物体时会抚摸或拍打;3~4会被动抓东西,4月时喜欢抓,但不能准确达到目标,不协调。4~5月时开始出现协调动作。
3、主动招人——社会性交往
最早:哭;然后:笑 发展:亲子游戏
4、开始认生——社会性交往
表现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区分熟悉人与陌生人,开始有了记忆 表现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依恋和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三)6~12个月婴儿晚期
动作比先前更加灵活,活动范围加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出生后一年里,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而坐爬站走都是在此期间习得的。6~7坐稳,爬和坐是交叉进行,爬行有许多好处,10月左右开始学站、站稳、走。
会坐、爬、站、走就扩大了活动范围。要为婴儿准备一些玩具在感知觉上对婴儿视、触觉都有所促进。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坐和爬利于手的动作发展。6~12月,手更加灵活,3~4月时,五指没有分工,是一把抓;7个月时五指分工逐渐灵活。6月以后双手还不能配合,有“神秘的中线屏障”
摆弄物体:开始针对物体活动,搬、敲打、摇晃、送往嘴里 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开始发出各种声音,7个月会用不同声音招呼人;9~10月,能听懂一些词并做动作;近1岁时喜欢咿呀不停,会说极少的词,可教孩子有意发声。
4、依恋关系发展
6月前分离易,近1岁分离困难,会出现分离焦虑,会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二、1~3岁先学前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此阶段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最初的独立性
(一)学会起立行走
1~2岁行走不自如原因:头重脚轻,骨骼肌肉较嫩弱,脊柱弯曲没形成,腿与身体动作不协调。
1岁到1岁半走路,之后上下楼梯,2岁左右能够原地跳、跑,到处钻,扔球踢球,弯腰捡东西。
(二)使用工具
1岁以后会准确拿各种东西当工具;1岁半会根据物体特性当工具;2岁半能自如使用 出现倒退也是前进中的倒退现象
2~3岁孩子能学会各种动作,2岁应教孩子使用工具如吃饭、穿衣
(三)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1岁半以后,开始说得很多很好;2岁左右喜欢说话甚至自言自语,喜欢模仿大人话。思维随着言语与动作显现。能根据性别、年龄在称呼上进行分类。2岁后要讲道理 想象发生,在游戏中常见。
(四)最初的独立性出现
2~3岁时,有了主意,不用人领,不听人喊。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出现——2岁左右能分清你我,会使用“我”指代自己。
三、3~6岁学前期/幼儿期
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一)3~4岁
幼儿园称为小班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岁后,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帮助下穿衣,能语言表达思想和要求,能和他人游戏。
生活范围扩大,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动作思维
动作与思维紧密联系。玩游戏、画画目的性、点数等
3、情绪性大,不受理智支配
如刚入园的孩子,一个哭带着很多孩子哭; 受兴趣左右,注意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的事物
4、爱模仿
看别人干什么就想干什么,如玩玩具、告状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教育要求等要示范
(二)4~5岁学前中期 中班。
1、更加活泼好动
中班孩子不好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
2、思维具体形象——形象思维
依靠具体形象去理解。如买东西,说头一晃一晃的;大人应酬吃饭,幼儿说爸爸怎么总吃不饱啊;一滴水,肚脐眼
3、开始接受任务
能够执行指令。有意性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
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比3~4和5~6都快,也体现了最初的责任感,可以安排一些 6 任务如做家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小班由成人陪或领着玩。4岁会自己玩、会分工、安排角色、组织游戏。人际关系由亲子、师生关系发展到有了伙伴关系,同伴间影响也发生作用。
(三)5~6岁,学前晚期——大班
1、好问好学
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强烈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喜欢探索,喜欢动脑筋 淘气也是求知欲的体现,如拆卸物体、攀爬高处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知道多少、冷热;能根据概念分类,概念依据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对因果关系理解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如画画能有一定顺序,如为完成一定任务能采用各种方法抗拒诱惑
4、个性初具雏形 个性的核心是性格,表现为对世界人或事的稳定态度上。大班幼儿开始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态度。如稳定的兴趣,总喜欢玩几种游戏,不是看一个喜欢一个。
情绪也较为稳定。能持续很长时间,如以前爱哭的孩子拿个新鲜的事物一哄就好了,大班孩子如果不高兴可能很持续很长时间。
复习思考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填空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三、选择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四、简答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2、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3、3~6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注意的概念,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及注意的规律,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
教学重点: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教学难点: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观摩幼儿园教育活动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即对指向的对象反映得最完整、清晰,而对其余事物则往往印象模糊,甚至忽略。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或者说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朝向那个对象,注意集中性则指的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强度大,紧张度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定向性注意实际是无意注意。这是一种本能,是不学而能的,是最早也是最初级的注意。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如新异性、运动变化性等。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一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选择性注意发展中体现的特点:
一是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最初选择性注意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如声音、颜色等。逐渐发展为取决于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即满足儿童需要的程度。
二是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包括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事物增多;注意对象的复杂化,由注意简单事物发展到注意较复杂的事物。
二、无意注意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一种本能。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开始萌芽。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特征
(一)出现定向性注意
睡眠时间多于觉醒时间,利于新生儿发展但限制了注意、记忆、学习等活动发展。
(二)表现出一定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萌芽
范兹用视觉偏爱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新生儿喜爱成形的图形,偏爱简单明了的图形,对人脸注意多于其他事物的注意。
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特征
清醒时间延长,注意选择性体现的基本特征有:
(一)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
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多于直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二)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
头3个月婴儿对简单几何形体注意表现为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三)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3个月以后经验开始起作用,6个月以后对熟悉事物更加注意。
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注意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
(二)注意发展开始受表象影响
(三)注意发展开始受言语支配
(四)注意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注意基本上都是无意注意,3~6岁主要是无意注意。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二是与幼儿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注意有重要作用。
(二)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表现特点是 幼儿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幼儿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幼儿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它一方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要提高幼儿活动效果,就必须了解、研究幼儿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范围也叫注意广度,指人在比较短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总的来说,幼儿注意范围较小。指导幼儿活动或教学中,要做到:
第一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第二,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活动
注意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要努力做到:第一,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第二,教育 9 教学方式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第三,幼儿园小中大班作业时间应当长短有别。
四、注意分配与幼儿活动 注意分配,指同一时间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要培养幼儿注意分配能力,要做到:第一,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有意注意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次,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比较熟练;第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感觉、知觉的概念,掌握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初步运用感知觉的理论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的概念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产生。
二、作用(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新生儿已有单一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以后也有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力指精确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力发展的机制(略)
(二)视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出生后六个月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10岁视觉调节能力最强。
(三)视力的测定——如何及时发现儿童视力缺陷 P83 9条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出生后3个月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第4个月较稳定。
2、发展:3岁儿童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不能区分各种颜色色调;4岁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能注意色调,颜色的明度和饱合度,能辨别更多的混合色;
6、7岁的正确率高达80-90%。
3、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大体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等4种。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就有反应,新生儿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 高调的声音
二、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6个月能敏感识别母亲的声音
7个月后婴儿听觉与语言发展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发展迅速起来。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和简易测听:婴幼儿处于正常~清醒、健康,声源与耳距离10~15CM 3月内,在耳侧用声响玩具突然发声,出现眨眼、惊跳反射或出现吸吮、哭叫即正常。稍大,打击乐器在距离耳10厘米处敲击,头转向声源——正常 8月—1岁,对耳语和两步距离外的碗勺撞击声有反应
2、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有摇篮测听仪、听觉诱发电位测听法和耳声发射测听法
五、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1、避免噪声污染:噪声的危害与强度、持续时间有关
家庭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家用电器、高声说话、喧哗声、斥责声
可教育幼儿不大声喧哗、控制家电使用音量与时间、采用吸音设备、养花草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婴幼儿喜欢丰富多变的音乐环境,听钟、节拍器、铃、各种乐器的声音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六、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对声音的辨别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1、触觉的发生
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2、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婴儿早期已有了口腔触觉的探索活动,口腔触觉有了辨别力
3、手的触觉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7个月左右发生的。逐渐用手摆弄东西,到用双手去转动物体,到多角度认识物体。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大多数场合下,孩子并没有意识自己的动作。可以通过调整他的姿势,控制他的动作,提高动觉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如何减轻疼痛?一是降低痛的感觉,如打针时的手法、技巧;二是成人对孩子的疼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在孩子出现疼痛现象时,表情镇静、对其鼓励;三是分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音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婴儿形状知觉
8周的婴儿已经能辨别不同的形状
半岁后婴儿通过眼手协调的活动,能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体
2、幼儿的的形状知觉
3岁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辨别难度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幼儿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幼儿形状知觉逐渐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结合起来
对形状知觉发展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发展在后。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6周婴儿有了知觉恒常性;2岁半至3岁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
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有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4岁后能用语言说出图形大小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对方位的定向能力,出生后有所表现。有听觉定位能力。盲儿也能依靠声音定位。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语词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2周婴儿已具有以视觉为主的距离知觉。6个月婴儿已经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较大。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随年龄增长,儿童不仅有生物性的时间知觉,还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
幼儿还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这种能力出现在幼儿中期以后。幼儿逐渐能够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6岁以后,能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婴儿谈不上有观察能力,幼儿初步有了观察力
一、观察目的性加强
观察目的性三等级:一是低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任意乱指。幼儿初期,处于低级;二是中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三是高级,能有目的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二、观察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集中时间平均为6‘8秒。5岁为7分6秒;6岁为12分 13 3秒。
目的性明确观察时间则长,两者关系密切
三、观察细致性增加
幼儿观察一般是不细致的,这是幼儿的特点和突出问题。
四、观察概括性提高
指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到对象总体。后两阶段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知觉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观察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如用指点、出声自言自语到内部语言来控制和调节。
幼儿观察是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
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叫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适应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有些则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条件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二、简答 1、3~6岁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
2、幼儿注意发展规律有哪些
3、如何针对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发展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感觉、知觉、二、简答
1、如何能及时发现儿童视力缺陷?
2、幼儿视力减退的影响因素?
3、如何进行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4、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
5、影响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因素有?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记忆的概念,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掌握常见的记忆策略、遗忘规律。
教学重点:记忆策略
教学难点:遗忘规律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有助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出生后即有记忆,入学前记忆发展趋势如下: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发展,3岁前儿童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称为幼年健忘,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从再认发展到再现
3、记忆容量的增加: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记忆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4、记忆内容的变化。从内容分有运动记忆、情绪、形象和语词记忆四类。记忆内容有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运动记忆形成早,不易消退,遗忘长时间后容易恢复。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易识记和保持;幼儿记忆主要靠视觉表象。儿童语词记忆发展最晚。
出生后2周出现运动记忆;6月左右出现情绪记忆;6~12月形象记忆;1岁左右出现语词记忆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一般利用语言变中介,3岁儿童已经会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新生儿的记忆特点
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
2、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3~6个月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
3、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认生现象明显,模仿动作大量出现
开始出现工作记忆,开始能够将新信息和过去知识经验进行联系和比较
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记忆较早,1岁半至2岁左右,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发生发展出现重要变化。10个月婴儿出现短时记忆,1岁1月保持5秒,1岁半后保持时间缩短。
4、出现初步的回忆。
1~2岁用行动表现出初步的回忆能力,游戏找东西。1岁左右能回忆几天或十几天前的事情,2岁左右可以保持几个星期,3岁后能达到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1岁半至2岁出现延迟模仿是回忆能力发展的显著表现。延迟模仿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水平有显著提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3岁前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不会进行有意识记。到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即不是由于直接接受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且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其认知活动越是积极,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下列因素:
A、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易识记。
B、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兴趣、引起情绪体验的事物。C、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D、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E、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A是在成人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提出记忆的任务 B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C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二)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意义记忆指根据对所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幼儿期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的时期。特点有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儿童语言产生后,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对熟悉的物体记忆优于熟悉的词,生疏的词,记忆效果最差。
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识记材料,随语言发展,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随年龄增长,两种记忆都不是单独在儿童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越来越密切的相互联系。词和物体的形象不可分割
(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5岁在记忆过程中能自动把没有规律的材料按类别整理,能把识记的零乱的材料条理化,记忆恢复时按类别说出。随着分化能力的发展,再现图片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记忆材料的条理化有助于回忆,因为有利于联想。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形式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
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体现在保持数量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此为艾宾浩斯曲线。
科学组织复习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年幼儿童记忆恢复现象比年长儿童更显著。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1、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干扰经常发生在两种学习或识记活动之间 安排学习或复习时注意:
A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太多,否则会产生干扰,加重孩子负担 B要记牢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交代清楚,要一件一件教、学、巩固 不要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
2、排除疲劳的干扰
A学习或识记活动的安排,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B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以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休息,以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概念,掌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想象概念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指人们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主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2岁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简单的相似联想;没有情节的组合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想象主题不稳定;
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想象易受情绪和兴趣影响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1、特点:幼儿想象常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幼儿想象常根据外界情境变化而变化;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2、占主要地位: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1、发生:有两特点,一是独立性,二是新颖性
2、发展及特点:最初是无意的自由联想,称为表露式创造;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在常见模式基础上有一点改造;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的相似。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表现:夸大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对想象的影响,想象表现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想象特点
是想象发展初级阶段。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过程进行缓慢;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内容简单贫乏;想象依靠感知动作;想象依赖成人语言提示
二、3~4岁
基本是无意的自由联想。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三、4~5岁
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想象目的计划非常简单;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
想象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复习思考:
一、名词
记忆、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简答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2、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3、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5、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思维的概念,理解思维发展的趋势、理解发展的特点。教学重点:思维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发展的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概念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两个突出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作用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时间
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2岁左右,2岁前是发生的准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思维发生的标志。
概括的发生分三阶段: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 当儿童能够借助语词,概括物体的一些具有稳定性的一般特征时,即语词具有概括的意义时,才是概念性概括的产生。
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第四节略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派生的特点是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第六节略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一般特点:内涵不精确,外延不适当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1、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
2、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数概念的萌芽有三阶段:辨数、认数、点数
掌握有三成分:掌握数的顺序、数的实际意义、数的组成
数概念形成,经历阶段: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3、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左右:
5、6岁固定化辨识自己的左右方位
长度、面积、体积:5~6岁不具备稳定的长度概念;5~7岁没有掌握面积等分概念;6岁以前幼儿不能很好理解物体三维性
4、掌握时间概念特点
A对时间顺序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影响;
5、6岁能够对一日内早中晚认识,对一周时序、一年四季认知水平差
B对一日时间延伸与当日时序认知;认知早中晚好于昨晚、明早,认知明早好于昨晚 C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岁基本不具有时间相对性概念,56岁对一日前后认知也低,对一日内早中晚认为是静止的,固定的
D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幼儿园里第二次见到就认为是接自己回家 E幼儿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式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F对时序认知经过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5、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第八节略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言语概念,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阶段、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语言刘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三个小阶段:简单发音阶段0~3月;连续音节阶段4~8月;学话萌芽阶段9~12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
2、两个小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
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到6、7岁
2岁后,特别是3岁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为入学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的形成
语音形成服从一定遗传规律,掌握母语儿童受外界语言环境影响。语音形成大致经历下列阶段:
出现嗓音0~2月;出现啊咕声3~4月;出现喃喃语声4~8月;开始发出语音9~12月 1岁前只是出现发语音和学话的萌芽,能够真正说出的词很少。
二、语音模仿阶段
1、偶发性单个模仿。从第2个月开始,特点有发声传染,相互模仿,偶发性模仿
2、开始系统模仿4个半月左右
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8~9个月开始
4、系统模仿新语音1岁后
三、语音发展顺序略
四、幼儿掌握语音特点和难点略
五、语音意识发生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词汇发展
一、词汇数量增加
1岁左右说出数量极少的词,入学时基本口语词汇掌握
二、词类扩大
(一)对各类词的掌握
掌握顺序是实词到虚词
各类词比例不同,名词占1/2,动词占1/5~1/4,形容词1/10,其他比例小
幼儿期各类词增长比例:实词3~4增长速度快,4~5较为迅速。4-5是词汇丰富活跃期,5-6是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期
3-6,名词绝对量有所增加,但名词比例有下降趋势;动词比例基本持平,3岁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动词;1岁半不会使用形容词,2岁使用少量,2岁半到3岁是增长最迅速。
(二)词类的运用
词频率是指使用词的频繁程度。
1、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2、使用名词频率较高
3、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名词
三、词义的深化 笼统
非常具体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一)形容词的掌握
从物体特征到事件、情景的描述 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二)指示代词的掌握
(三)人称代词的掌握
(四)量词的掌握
第四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一)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名
1、不完整句:单词句、电报句、2、完整句
(二)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简单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简单句子。
复合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三)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四)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表达内容分化、词性分化、结构层次分化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三、句子含词量增加
四、语法意识出现
第五节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
口语分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是两个人之间交谈,独白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3岁前是情境言语,4、5岁常是断续的,6、7岁能完整连贯地说话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3~4岁主题不清,层次不清;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在3~4岁时发展较快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略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言语有交际功能和概括、调节功能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分两阶段:3岁前是请求、回答和提高;3~6岁除了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5岁后出现语言辩论。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言语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能对心理起到自我调节功能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4岁后出现内部言语
1、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
大约4岁左右
2、自言自语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第七节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略 第八节幼儿口语的培养略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思维、概念、言语、二、简答
1、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阶段
2、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4、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5、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掌握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儿童情绪的培养
教学重点:儿童情绪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情绪作用略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情绪反应 本能的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的种类:怕、怒、爱
二、情绪分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的社会化
指情绪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 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 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 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表现为: 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 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原因;由生理原因逐渐向社会性转变。新生儿的哭;周期性的哭;刺激太多的哭
二、笑
是情绪愉快的表现。
1、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自发性笑包括睡眠中笑、清醒时笑
2、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4月左右出现有差别的笑,只对亲近人或熟悉人笑的多
三、恐惧
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经验联系的恐惧 怕生:6月左右出现
压力感:行为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安全方面的压力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是由自己或别人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3岁前有了某些道德感萌芽
二、美感
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三、理智感
是人特有的情绪体验,由是否满足认识需要而产生的体验。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发展起来,表现是喜欢提问题。6岁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
第六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保持和谐的气氛
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复习思考题:
1、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2、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意志的概念,掌握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发展的因素,了解学前儿童动作发展阶段、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教学重点: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儿童动作发展与意志行动发展
二、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阶段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略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三特征:明确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意志行动略
二、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发展(略)
三、意志行动与情绪发展(略)
四、意志行动与心理活动系统形成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1、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2、有意运动的特点:是后天学会的;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3、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
手的动作五阶段: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抓握、手眼协调抓握
4、直立行走动作发展:3~4月翻身,5个月从仰卧到俯卧,7坐,8爬,10月平衡爬行、站立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略)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一、自觉行动目的的开始形成
发展经过:缺乏明确目的;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自觉行动目的逐渐形成;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二、动机和目的关系出现间接化(略)
第五节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略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成熟因素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关键期
三、教育和练习
四、激发动机
兴趣、鼓励和增强自信心、幼儿自己的态度 复习思考:
一、名词:意志
二、简答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2、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个性、自我意识、需要、能力、性格、动机概念,掌握自我评价的发展、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自我评价的发展
教学难点:自我评价的发展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结构:
1、个性调控系统包括个性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2岁左右出现个性萌芽;3岁个性逐渐开始形成,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略)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0-1岁
(二)个性特征萌芽1-3岁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略)
2~3岁以“我”指代自己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标志。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发展三个方面。自我评价的发展:
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自我体验的发展:
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自我控制的发展:
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积极性和选择性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略)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略)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内倾、外倾)方面。
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气质特点: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略)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略)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略)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略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表现为:儿童性格已经表现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儿童性格初步形成是较低级性格因素形成,高级因素仍未形成;儿童性格发展明显受情境制约特点,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环境影响。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创造能力萌芽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高速度
二、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不均衡性体现为: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遗传作用: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作用: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环境作用: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第二,学前儿童和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有深厚感情;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略)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略)复习思考:
一、名词:个性、自我意识、需要、能力、性格、动机
二、简答
1、自我评价的发展
2、能力发展的特点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5、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