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
兴义市万屯镇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案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张金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掌握斯大林经济模式建立的过程、表现以及影响。过程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运用史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和创建的艰辛历程。
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难点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有个超级大国叫美国,曾经有个国家跟美国平起平坐,这个国家叫什么?苏联能够迅速的崛起得益于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它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超级大国,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领导者,同时也是这个制度让苏联走向解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就苏联经济制度展开学习。
(显示标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而奋斗。他们最早实施了什么经济制度?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施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终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归纳、总结)
1、背景:①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为了战争胜利的需要 ③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2、内容:①余粮征集制 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强制劳动
3、影响:①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的不利影响
设置问题:为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势?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但是苏俄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生产力比较低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显示问题: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怎样的探究?(学生思考)
二、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施?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归纳、总结)
1、背景:①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需要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 的生产 2内容:①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资本家和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③允许自由贸易
④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影响:①找到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得到工农支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置问题: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
两者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经济,幻想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同:两种政策的实行,都是当时各自客观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显示问题:你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不断变革?)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国际形势看,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强大压力和德日的战争威胁,加速工业化十分必要;从国内来看,新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此时的斯大林急于将苏联建成世界强国,而联共(布)全党也充斥着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和因革命胜利所激起的狂热情绪,联共(布)在理论上并未真正解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具体来说,斯大林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为:
①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工业化和农业化运动以及五年计划的开展 ③取消新经济政策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一下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表现: ①单一公有制经济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经济模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显示问题:怎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四、课堂总结
课件显示
五、课后练习课件显示
第二篇:教学案例
心灵的交流(教学案例)学院附中 王武
记得有这样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第二节下课,班中的王春梅哭着来找我。原来王春梅的校服后背位置上被画了一个哭脸。我细细一想,坐在王春梅后面的两位学生是刘朋和李杰。刘朋为人忠厚老实,还是班干部,不可能这样做。而李杰就有可能,李杰是班中的体育健将,尤其爱好打篮球。但他好动、贪玩,纪律性不强,平时常有同学告他的状,我不知批评了他多少次,可他总改不了。因而,我有十分的把握,这件事一定是李杰所为。
间操时,我表情严肃地从排头走向排尾,注意观察李杰及其附近几个同学的神情。只见徐阳和桐晓不时地偷偷看李杰,而李杰却故作镇定,凭着多年班主任的经验,我看得出他内心的不安,因为他不敢来迎视我的目光。此时,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间操回楼后,我拿着王春梅的校服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这是王春梅的校服,第二节时不知被谁在背后画了一个哭脸。”我的话还未说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谁这么缺德呀?”“这人可真是太不象话了!”“谁会这样做呢?”——趁同学们议论时,我看到李杰的表情很不自然。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件事,也为了给李杰一个主动认错的机会,于是我继续说道:“同学们,下面呢,请大家根据这件校服,写出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想象一个故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写完后不必署名。”二十分钟后,作文交上来了,可李杰没有主动承认错误,而是胡写一通;有几名同学亲眼目睹了李杰画哭脸的过程,还有几个同学写了李杰的一些恶习。看得我当时真想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训斥他一顿,但我还是冷静下来,告诫自己不可感情用事。怎么办呢?像李杰这样的学生,平时批评他的次数多了,他就无所谓了,今天,我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得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指导他改正错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就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愧对老师,愧对同学。
于是,中午放学后,我看着抱着篮球的李杰,热情地说:“李杰,我陪你投篮去。”他欣然接受。运动了一会儿,看着气喘嘘嘘的李杰,我真诚地对他说:“李杰,这一学期以来,你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师真为你高兴在课堂上不知表扬了你多少次,另外,你作为一名校篮球队的队员,校田径运动员,以身作则,带领队员们刻苦训练,努力拼搏,在区运动会比赛中一次又一次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了光。你知道吗?老师对你寄予了多大的希望啊!”我列举了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之后,饱含深情地对他说:“老师一直以为你是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你做错了事,竟然连主动承认的勇气都没有这可不是我想象中的你啊!今天你太让老师伤心了!”话到此时,李杰这个每次面对批评“十分坚强”的男子汉早已泣不成声了,他一边用手擦着眼泪,一边对我说:“白老师,我错了,王春梅的校服是我画的,一会儿我给她洗。因为平时您对我那么好,可我却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让您生气让您伤心,今天我真的没有勇气来面对您,来向您承认错误。白老师,我太让您失望了!您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一定会好好改!请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我爸,他会打死我的!”看得出,他的泪是悔恨的泪,悔恨自己不该辜负老师的培养和期望。因而,我认为此时已没有必要对他再说过多指责的话,因为他早已从内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用手按在他的肩头,对他说:“李杰,老师答应你的请求,不把这件事告诉你爸爸,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缺点,你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第二天,李杰主动写来了一份检讨书,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还主动向王春梅赔礼道歉。这以后的几天里,李杰确实改变了不少:课堂上,不再听到他讲空话的声音;下课时,不再看到他课桌底下的一大堆废纸;做值日时,不再有同学告他的状——我为他那点点滴滴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当然,孩子们并不会因为一次惭愧而改掉所有的缺点,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李杰也不例外。可不,没过几天,他又犯错了,他把草稿纸扔在同学的课桌里。于是,我就再次与他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希望他能通过意志上的努力,逐渐改正自身的不足。当他在课堂上要与同学讲空话时,我就递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当他在单元测试中取得90分以上的好成绩时,我就当众以热情洋溢的语言表扬他;当他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进步逐渐明显时,我就悄悄递给他一封饱含激情的信,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心里的地位,从而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感到惭愧,分享自己进步的喜悦。
如今,我十分欣慰地看到了李杰一点一滴的进步,或许,在对他的教育上,我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他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师生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点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都应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在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觉成功。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孩子们的每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份成功。
人性中最为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可一些教师对学生随意地批评侮辱,甚至是体罚,变相体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当孩子们去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进取还是逃避,是创造不是束缚,这一切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素养、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能使听话的孩子学生思考;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它能使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能面对困难;它能使一向优秀的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克服困难;它能使调皮,好动的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增强信心,扬长避短。因此,只有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成为心智发展健全的人。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与表扬有区别,与一般的师爱也不同。表扬是一种行为,是在一定的场合对别人某一成绩的肯定。而对孩子的赏识是一种心态,是师爱的升华,是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孩子内心的世界是单纯的,只要用心走进去并不难,只有走进去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孩子,进而赏识每一个学生。恰当地运用赏识,能打破师生间严肃的等级气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问题学生”尤为适用,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尊重。所以,老师要维护孩子的尊严,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温和地走进每一个学生。与他们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对话。白莉莉老师这篇教育案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李杰这名所以面对错误没有认识,没有勇气承认错误,他原以为会挨批评。通过白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使孩子心悦诚服知错了,并且在老师帮助下逐渐进步!
教育的亮点是教师爱心精诚所至!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面对类似令自己头疼的“困难生”不妨宽容,要从维护学生自尊以一种赏识的心态处理这些“偶发事件”,效果一定比“狂风暴雨”要好得多!记住:——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第三篇:教学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
案例标题:《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所属学科:语
所在组别:高中组
作者姓名:曹杨
工作单位:巢湖市柘皋中学
联系电话:
案例征集评选封面
文
***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对教材中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的分析
本篇课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此文通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秦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本篇文章从荆轲接受太子丹的重托开始写起,接着写他为入强秦做准备,而后写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启程赴秦,文中详写了易水送别的场面。再后来写到秦国后巧用“打通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的壮烈举动与惊心动魄的场面。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和学习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2、学生分析
学生升入高中快一个月了,我通过这一段时间观察发现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2.知识学得不扎实;3.诵读文言文能力差。
针对这种种现象,我想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愿学,乐学。再者对于重要的文言知识,详细讲解。贵在积累。另外我很重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不仅晨读,还课前读,课上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对于要学生背的内容,我给他们讲清文中脉络与关联,甚至引领学生去背。让学生有据可依,背的轻松。
3、案例整体说明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任务,查找作品故事背景、荆轲的概况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文学常识,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理解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的人物性格。
4、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5、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融入情境法。“易水送别”一节设置仿写作业,引导学生对字词理解及句子的翻译,感受英雄人物的悲壮,情节激荡人心。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陶潜:“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师:生自由读诗,文中“其人虽己没”中的“人”指的是谁? 生:荆轲。
师:你感受到诗人营造的是怎样的一种氛围? 生:营造荆轲刺秦王了的慷慨悲凉和壮怀激烈的气氛。
二、介绍背景 生读课前准备的背景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补充说明,生进一步了解背景知识。
三、整体把握
1、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的音。
2、听名家朗诵,生学习断句,体会用感情朗读课文。
3、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经过朗读听读能够读准字音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
四、梳理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1、师引导学生围绕行刺事件给文章分段。生:故事情节分为:
开端 行刺缘起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廷刺秦王10-17 结局 荆轲被斩18
2、生齐读课文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3、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二自然段),了解字词含义用法及特殊句式。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后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质疑,并用多媒体展示文言字词基础知识。生:“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中“北”和“南”的意思? 师:第一个北是向北,名词作动词,第二个南是南方。北雁南飞的北和南是这种用法吗? 生:是的。
生: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字在我们初中时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见过,在哪一句中见过呢?
生 :“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是啊,“微”是什么意思呢? 生:如果没有,是副词。
师: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中“微”又是什么意思? 生:小,微小。师:对,是形容词。
师: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字词句,可以使用“回归课文法”去联想,温故知新嘛。
生:“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呢?购字怎么解释? 师:联系前面一句话,“夫今樊将军,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怎么翻译?
生: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铜和一万户的封地买他的头颅。师: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这种句式就叫状语后置,因为状语本来要放到谓语前面去的,现在放到谓语后面了,因此叫状语后置句。
生:“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字是贫穷的含义吗? 师: “穷”形容没有出路,十分失意。那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穷又是什么意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穷呢? 生:都是穷尽,极点的意思。
师:第二段中对话,分别可以看出荆轲和太子丹的特点是什么? 生:荆轲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言出必行
生“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智勇双全 师:与荆轲相比,太子丹又是怎样? 生:“恐惧”…… —急躁,内心恐惧害怕 师:对,还有吗?
生:“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软弱 师:按照现代人的观点,荆轲是个英雄,他反抗暴秦支持弱小的燕国。你心目中荆轲是怎样的?
生:现实生活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见义勇为要选择适合的时机,需要智慧和勇气并存,就像荆轲这样,虽然没成功,但他行刺的壮举为世人赞叹。师:说的很好!能救人民于水火中的是英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也是英雄。超人、蜘蛛侠无不适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世界和平,锄强扶弱。其实荆轲和西方的蜘蛛侠有相似性,都是要去完成看似不可能或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人们在内心寄予太多的期望甚至是奢望。
好的了解。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相关的知识,并理清了文章线索,探讨和初步了解了荆轲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 预习第二部分内容,结合易水送别画面,融入画境,发挥联想和想象,仿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
八、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分为:
开端 行刺缘起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廷刺秦王10-17 结局 荆轲被斩18 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齐读自由读等朗读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想象当中好,学习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渗透和传承。
第四篇:教学案例
案例2:“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比如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等等。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比较困难。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
万玮老师不用这些老办法,他提供了两个案例:
(1)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了。第二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老师,好译通找到了,在厕所的窗台上。
(2)灵灵的80元钱被人偷走了。很多同学说班上的旦旦同学翻过,很多证据表明是旦旦偷了钱。目标已经锁定了,但做老师的不能强迫旦旦承认。于是万玮找旦旦谈话,不问他是否偷了同学的钱,而只问他为什么喜欢翻同学的书包。然后引导他承认他翻过灵灵同学的书包。现在老师不愿意调查是谁拿的钱,也没人说是你拿了灵灵的钱,但是你总该为你做的错事付出一点代价。现在你拿出80元先垫给灵灵,这事就算解决了。你也算是花80元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翻别人的书包了。
人人都有犯错误或遇到尴尬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多一点宽容,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为学生搭设台阶,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不会伤害师生间的情感,相反学生更信任、尊敬自己的老师,这不正是师生和谐的升华吗?
教育智慧的机智:就是教育者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是一种智慧。
《月球之谜》评课
来自杨玉凤
2012-03-22 09:32:42| 分类: 杨玉凤教学札记2012上半年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昨天听了王泽粉老师的《月球之谜》,我深有感触。王老师能把一篇科普文上得如此富有语文味,如此入情入境,真是佩服。现我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体会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效达成目标。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朱老师在课堂上通
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
兴趣。
如教学本课第一句时,课件出示一轮明月挂在高空,还播放音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
遐想。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加上老师优美抒情的引导语,让学生说说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既达成积累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遐想”这个词。同时也给这堂课增加了浓浓的
文学味。这样的指导朗读,学生是读得一个比一个动情,一个比一个精彩,完全与情境融合
在一起,被带入了一个神秘充满美丽的月球世界。又如:在理解词义的时候,王老师恰当地
运用多媒体,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词义难点。如对“水藻”、“环行山”的理解,王老师也是
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的。我觉得本节课多媒体的运用是适时的、适度的,真正起
到了辅助的作用。
体会之二:重视朗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评价及时又丰富。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王老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到位,评价富有激励性,特别是文中疑问句的指导尤为精彩。如何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呢?王老师
没有直接说怎样读出疑问的语气,也没有自己范读。而是以巧妙的评价语来进行引导。
然后师范读,学生再次读。王老师就靠几句恰当而美妙的评价语教会了学生读好三个问句。
王老师的评价语非常恰当、自然,朗读指导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教师语言充满激情,使被表扬的学生如沐春风,让倾听的学生热情大增。整堂课,没有烦琐的分析,以读代讲,书声琅琅,充满人文性的评价语让人回味。虽然大家都感觉科普文章是很难上出语文的味道,但王老师的课在
这方面却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尊重文本,紧扣文本特点设计教学,在朗读训练中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学生学得有
趣,学有收获。
总起来说,本节课比较成功,把一节科普文上得生动有趣,并且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值得我好好学习。
准备公开课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大致可分为八个步骤:
步骤一,选定上课内容
一般来讲,公开课要符合教学进度,为了上公开课随意提前或推迟某一教学内容,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这样做会打乱教材的逻辑顺序,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路。在符合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教师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内容。如果选择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始终会有一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比方说情感不是很丰富的教师,偏选了偏重于情感体验类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上起来教师会感到不能挥洒自如。
步骤二,设计教学活动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及听众,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教师应在备课时注重创新,力求上出一节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好课。(1)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讨论或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发现他们的疑难困惑,及时解释清楚。同时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事物,调动其积极性。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3)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打断,从而顺畅流动,思维非常活跃,听众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步骤三,挖掘课程资源
确定了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后,教师应考虑用什么形式的课程资源来表达主题。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既要注意到多样性和丰富性,又切忌造成资料视觉轰炸的效果。学生一节课看得眼花缭乱,没有思考的空间。一个教学主题常常会搜集到一大堆的资料,这就需要教师从中筛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忍痛割爱,删繁就简,否则会造成材料的堆积。
步骤四,制作课件,制作课件应不求华丽精美,只求有效实用
于花哨的课件会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一般来讲,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就完全可以符合公开课的要求。课件的流程要顺畅,便于操作,不要做得一会儿翻前一会翻后,影响教学的流畅性。课件背景和文字要选择反差较大的颜色,否则学生看起来很费力,影响学生的视力,一节课中的所有课件的背景最好选择同一种颜色,不要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齐用,引起学生视觉疲劳。要追求一种简洁、典雅、明快的风格。选择的颜色还要要符合教学内容,比如新中国的成立可以选择喜气的大红色;抗日战争的爆发则不能选择大红色,可以选择褐色或黑色。
步骤五:试讲与修改教学设计
这里指的试讲不是在上公开课的班级试讲,如此便是做假课,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识。试讲指的是教师可以在同年级的其他班试讲。试讲时教师可以请本教研组的教师听课,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根据试讲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设置的提问是否准确:在试讲的班级引起了怎样的反应?教学的时间是否合适等问题。
步骤六:上公开课
上课前要带齐所有的资料和课件、调试好的电脑、选择使自己心情愉悦的和得体的服装(对于女教师尤其重要)。教师应提前一些到教室,跟学生们聊几句,缓解学生和自己的紧张情绪。上课时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特别注意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在课堂当中有时会有些偶发的小事故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得特别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如何处理?如:上课前先去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以免到上课时出差错;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并统一放好;万一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又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备就保证了你的公开课能如你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教师个体来说,举行公开课、评优课,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准备一堂公开课,教者少则用一二十来天,多则用一个学期。在参加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育理论。有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还会反复演练、试讲,直到滚瓜烂熟。在这个“打磨、雕琢”的过程中,老师们逐渐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来越灵活,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越来越科学,由最初的完成教案到课堂上的智慧生成,由最初的关注活动形式,到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内涵,可以说老师的进步是巨大的。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公开课的锤炼。
从教师群体来说,举行公开课、评优课提供了很好的研讨空间和交流的舞台。很多人批评公开课是一个人在表演大家集体创作的剧本。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集体创作”。对于外出参赛或者在较大范围举行公开课,集体的研讨就相
当于集体攻关,而集体攻关的对象决不是如何“对付”评委,也不是为了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而是集体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如何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围绕一堂课,老师们各抒己见、集体研讨,阐述自己的对课文的理解和设计思路,大家在交流中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思考中获取新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的设计,生成新的智慧,这比一个人“闭门思过”式的备课、写教案,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从学校层面来说,公开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培训形式,它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和教师的“师带徒”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假如没有骨干教师的“公开课”,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指导就成了空对空的指导,只是高谈阔论,没有实际的演示,很难让年轻教师学有所得;假如没有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同样道理,怎么能及早发现年轻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并帮助他及时改正?所以,在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公开课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培训途径。
“教育崛起 教师为基”学习的心得体会
李东亮教授做的“教育崛起 教师为基”主题报告会,内容十分丰富,理论 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进 行全面和深刻的总结;实践上通过现身说法,对近30 年教学科研中实际遇到的 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认真听取这次报告,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 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是决 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开展“教育 崛起,教师为基”师德主题教育对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二、李东亮教授结合自己教学科研方向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对高校教师 应具备的素质及对事业的追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总结。这使我深受教育和启 发。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 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 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高校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 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 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 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高校 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我通过认真听取“教育崛起 教师为基”主题报告会,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
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年轻的高校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 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 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 的贡献。同时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这片充满希望热土的信心。
第五篇:教学案例
案例:关于“受精作用”一节的教材处理
山西省闻喜中学 柴淑俊
“受精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第二节内容,主要讲述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的原因和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知识后,使学生全面认识哺乳动物性成熟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以及受精作用后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并为后面将要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多样性及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因此,笔者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阅读、去分析、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去质疑,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建构新知。
二、学情分析
我带的是重点班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扎实,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类比分析能力都比较好,并且在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我就让学生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来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教材处理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特点,我在处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这一知识点时,没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用橡皮泥来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一节学习的减数分裂过程来分析这几个问题:①体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A'BB'(AA'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结束后(不考虑交叉互换),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卵细胞)②如果体细胞中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A'BB'CC'呢?③体细胞中含有n 对同源染色体的情况呢?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分析过程。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学生已掌握了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用分枝法求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它们能否进行迁移应用;三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在“受精作用”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设置的问题如下:①受精作用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功能?②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与膜上的哪一结构有关?其化学本质是什么?③精子在寻找卵细胞时,其游动与哪一种细胞器有关?分布在头部还是尾部?④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其它精子还能与这个卵细胞结合吗?与卵细胞结合的这个精子有什么优势?⑤为什么说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⑥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⑦受精卵内细胞质中有DNA吗?是精子提供的吗?细胞质中的DNA有遗传效应吗?(参考教材P70细胞质基因)⑧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吗?⑨人体细胞有23对同源染色体,(不考虑交叉互换)一对夫妇能产生多少种类的精子和卵细胞?他们的孩子可能的染色体组成多少种?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时,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这种处理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去阅读教材,探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去听老师讲受精作用的过程、概念及意义。设置前两个问题是复习细胞膜的第三个功能及糖被的作用和本质,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是为第六第七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坚信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个体发育的起点,形成受精卵时,最强壮、最敏捷、游得最快地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了。第五第六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确课本P25黑体字中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来源,而不是遗传物质的来源,这个容易出错。第七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母系遗传的原因。第八第九个问题巩固了上一个知识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四、心得体会
这一节教材的处理方式是我从教多年来第一次大胆的尝试,我认为完全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一,在知识点一中把教材中的具体的模拟操作更换为抽象的思维分析;在知识点二中把后面的细胞质遗传拉到这儿,真正的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是问题的设置具有前后联系性,指引学生一步步寻找答案,最终柳暗花明。三是让学生从生理学解度认识自己是最优秀的,增强自信心,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困惑是知识点一的处理方法能否推广于普通班的学生,这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