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7:2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

导入:

提问:请问同学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回眸20世纪刻骨铭心的两大灾难 :20世纪对人类构成的最大灾难,莫过于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两次大战的结果,整个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石破天惊的两大震撼:十月革命与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两端震撼世界的两大事件。前者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后者意味着社会主义在进程中经受挫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洞察到苏联改革失败的真谛,及时地从中汲取教训,制定了一条确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路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80年代,邓小平率先揭示了这一主题。1985年,邓小平非常敏锐地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是东西南北四个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这就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已经转向了和平与发展。他敏锐地指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要争取更多时间发展自己。因为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有资格的只有美国和苏联,而他们都核武器,都能把对方消灭很多次,结果将会是同归于尽。因此,谁都不敢打,充其量是局部战争,而且越富越不敢打,遍地是黄金,打哪里都不好,因此,他认为,世界大战不是一触即发,而是一时半回打不起来。现在经济是第一位的,发达国家掠夺财富,也主要是经济掠夺、文化侵略。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有过顺利发展的时期,也经历过曲折,特别是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为重大的损失。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挫折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同志在答外国记者问中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种“痛苦”,引起了他的深深地思考:这一切究竟错在哪里?又如何才能得到纠正?就是在这样“痛苦”的思索中,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针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酷现实,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一次尖锐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新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出的许多新事物、新经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例如:安徽小岗村农民的承包制、深圳特区的发展,包括安徽的傻子瓜子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热情地支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这种创造,带领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中,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

3、形成和发展过程(1)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期

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2)以江泽民为代表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顶住了空前的压力,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经受住了政治风险的重大考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时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种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总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

主义等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择其要点讲解即可)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讲话科学回答当大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

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本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第一个百年梦想,指向民族复兴的广阔未来。“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这是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郑重承诺,亦如他上任伊始的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是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又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找突破口。改什么,怎么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答案。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4、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逻辑关系 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保障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种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教学参考资料

一、邓小平的生平(1904—1997)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转往苏联学习。1926年底动身回国,被派到西北部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春夏在陕西中山军事学校工作,是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张云逸等在中国南部的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1年到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红军报纸《红星》报主编和中共江西地方组织的领导工作。

1933年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曾被当时党内“左”倾的领导者撤职。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了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他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129师政治委员,同师长刘伯承共同领导创建了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这些地区的抗日战争。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同刘伯承一起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在对解放战争具有重大意义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他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并向华东、中南、西南各省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

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同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6~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苏共领导人进行谈判和斗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遭到公开批评和谴责。

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的一个工厂从事体力劳动。1973年3月恢复副总理职务。

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首次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病重以后,他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并于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着手对当时极端混乱的局势进行整顿,并同当时拥有很大权力的江青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但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同年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在同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从1978年以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1982年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根据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设中央主席、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退出领导岗位。

二、邓小平一生的三落三起的经历

(1)邓小平同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战功。一落:“谢古邓毛剩小平”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时间:1933年关键词:王明“左”倾路线、“城市中心论”情感:离婚、“饿极了” 1931年8月,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初到瑞金,他就止住了“肃反”扩大化的倾向,宣布立即停止杀人,已被关押的贫农、中农一律先放掉……使300多名被无辜关押的人免成刀下之鬼,瑞金全县大快人心。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两个月后,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成立,他又出任中心县委书记兼第三作战分区政委。

在会昌,邓小平与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但正确意见,为当时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央所不容。当时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就因此被撤职处分。

3月底,临时中央在江西开展了反对以邓、毛、谢、古为代表的所谓“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并撤销了邓小平会昌中心县委书记职务,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4至5月间,对邓、毛、谢、古的批判越来越激烈,那些批判者子虚乌有地硬说邓小平等有个“小组织”,施加最大的压力要邓小平承认,目的是最终查到毛泽东的头上。但邓小平总是坦然回答:“自己感觉到不会走到小组织的行动,不成严重问题。”1989年5月忆起此事,邓小平还说,“人家说我是毛派,本来没有那回事。”我“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

在受审期间,邓小平被关进了一间阴暗潮湿的矮房子里,隔几天就要被“提审”一次,而且饭菜质量越来越差。一天,邓小平被卫兵看守押着走在路上时,遇到陆定一的妻子唐义贞。邓轻声对唐说“我饿极了,肚子根本吃不饱”。唐就回家从枕头下摸出唯一的一块银元,买了两只鸡,做好后让邓来住所吃了一只,另一只让他带回禁闭室留着下顿吃。

此际,邓小平还遭遇了人生的一个大变故,就是与妻子金维映离了婚。

1933年5月,邓小平一切职务被撤消,并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下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南村区当了几天巡视员,又受命到宁都县参加了几天劳动。毛、谢、古也受到不公正待遇。

1934年10月,邓、毛、谢、古这四人中的邓小平和谢唯俊随中央红军长征,另两位毛泽覃、古柏留下来参加游击战争,邓之外的三人都于1935年在战斗中先后牺牲。后来党的“四老”之一的林伯渠老人得知这些,悲愤地写诗讨伐“左倾”教条主义者: 偶忆往事便心惊,谢古邓毛剩小平,割截无情读八股,江西路线有罗明。一起 :才华出众

1933年的政治磨难,并没有使邓小平屈服和消沉。他的才能,依然受到很多同志的赏识。邓小平在宁都刚刚劳动几天,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就从李富春的一次汇报中知道了。王稼祥深知邓小平精明强干,就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

于是当年夏天,邓小平就告别宁都,到瑞金当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去了,并主编《红星报》。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随毛泽东的沉浮而沉浮,1934年底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毛泽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一直拥护毛的邓小平,经毛的提议,当上了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他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2)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老师对邓小平在这一段时间的贡献自己讲述,这里主要介绍邓小平的“两落两起”的曲折人生之路。

二落 :指挥千军万马的手砸煤洗衣

原因: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时间:1966年关键词:“文化大革命”、林彪、“走资派”情感:骨肉分离与刘少奇同被打倒 1966年5月4日,中共中央根据林彪的指控,把彭真、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定为“反党集团”,撤销了四人的领导职务。5月18日,林彪作了杀气腾腾的“五·一八”讲话,随后成立了中央文革小组,以陈伯达为组长,江青、张春桥等为副组长,康生为顾问,姚文元等为委员。这个“小组”实权相当大,实际上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指挥部。

6月伊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和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在全国广播,许多学校掀起揪斗老师的恶浪。

面对这种危局,在中央第一线主持工作的刘少奇及邓小平,从6月4日起向北京各院校派驻工作组,以稳定局势。不料,这竟成了他俩“阻碍运动”的罪状。毛泽东听了江青等人的诬告后,8月4日指责派工作组是“镇压群众运动的路线错误”。

8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把批判的矛头不点名地指向了刘少奇、邓小平。当月改选了政治局常委,刘、邓地位下降,实际上退出了中央一线的领导工作。

10月里,毛泽东认定,“文革”仍有阻力存在,而根子就是刘、邓,认定党内有一小撮以刘、邓为首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于是毛泽东再次开会批判刘、邓。

10月23日,刘少奇、邓小平作了违心的检讨。两人的检讨事前都经毛泽东审阅。刘少奇的检讨敢于负责。而邓小平也极力担承责任,说:“必须讲清楚,工作组的绝大多数是好同志,在这段工作中所犯的错误除了个别人外,主要责任不应由他们来负担,而应由我和少奇同志来负担。”

12月25日,在张春桥的指使下,清华大学造反派张贴大字报,公开喊出了打倒刘少奇、邓小平的口号。1967年4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公开点名批判邓小平,称他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8年10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邓小平被撤销一切职务,但保留了党籍。保留党籍的内幕

邓小平在历次政治磨难中,都保住了党籍,为日后政治上的东山再起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探寻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应该说,这与邓小平拥有过人才华、受到赏识是分不开的。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对原因分析得很透彻:对于刘少奇,毛泽东既已改选林彪作为接班人,那么原定为接班人的刘少奇,是肯定要去掉的,只是处理到一个什么程度的问题……

纵观毛泽东前后讲话和做法,可以证明,对于邓,他始终心存一份赏识。刘、邓在“文革”中犯“错误”以后,毛泽东批刘也批邓,但批判的矛头,始终主要对着刘。邓小平后来对此曾说过:“谁不听他(指毛)的话,他就想整一下,但是整到什么程度,他还是有考虑的。”

在邓被打倒以后的1967年7月16日,毛泽东曾说过:“林彪要是身体不行了,我还是要邓出来。邓至少是常委。”从这个谈话看,毛泽东还想留着邓,到了需要的时候,也许可以一用。

但邓小平没有直接受到冲击,毛泽东“关照”了他。1967年5月里,汪东兴向邓小平转告了毛主席的三个意思:第一,要忍,不要着急;第二,刘、邓可以分开;第三,如果有事可以给他(指毛)写信。邓小平当即表示求见主席面谈一下。

随后某日深夜毛泽东召见了邓小平,主要问他三十年代离开红七军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这一段的历史情况,邓小平详细讲了。后来,邓小平曾说自己一生很幸运,革命生涯中从未受伤,也没被捕过,非常幸运。确实幸运,这次深夜谈话,由于他再一次证实了自己历史上的清白,应该说对后来的政治生涯大有益处。

1968年,邓小平写了长达26500字的《我的自述》,他知道毛泽东能看到它,在最后这样写道:“我的最大的希望是能够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我请求在可能的时候分配我一个小小的工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给我以补过自新的机会。”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他从不放弃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

这信应该起了作用。1968年10月,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被撤销,林彪、江青等要求开除他的党籍,对此,毛泽东没有同意。

江西“流放”心态平和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初去时,车间主任问他能不能干钳工活,65岁的邓小平高兴地说:“这个要得,锉刀活可以出出汗,我还可能多活十年。”

根据周总理指示,邓小平夫妇每天只上半天班,但从住所到工厂要绕路,每趟要花一个小时,又累又不安全。工人们就在工厂的后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并平整出一条田间小路,专供他们夫妇上下班使用。这条路经过山坡和田埂,1000多米,只需走2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他们的住地。这条印满邓小平夫妇足迹的小路,如今被称为“邓小平小道”。

有一天,邓小平突然在车间里晕倒了,大家问卓琳,得知他平时有低血糖病,有位女工就跑回家中,端来冲得很浓的白糖水。邓小平喝过糖水后,渐渐清醒,工人们用拖拉机把他送回了住所。

当时,住在新建县的,只有邓小平夫妇及邓小平的继母三个老人,邓小平成了全家唯一的壮劳力,那双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大手,在家里尽干劈柴、砸煤、洗衣等重体力活……他的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儿女都分散在各地乡下插队,骨肉分离。

后来,他的儿女陆续获准回家看他,带给他不少欢乐。1971年里有一段时间,身体致残的邓朴方在北京得不到看护,邓小平就把他接到江西自己照顾。于是每天卓琳为儿子端水送饭,邓小平帮他洗澡,帮他翻身……

邓小平在江西度过了三年多时间。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邓小平终有了复出的机会。

二起:顺势而动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坠机温都尔汗后,邓小平迎来了政治生涯中的转机。林彪的事在精神上对毛泽东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

邓小平以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觉察到了机遇。

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于11月初向全厂职工传达了林彪自爆事件,邓小平随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数千字的长信,揭露、批判林彪的反革命罪行,表达了还想工作的愿望。

1972年1月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有了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念头。毛泽东说,邓小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马上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邓的评价传出去。

8月3日,邓小平再次致信毛泽东。毛泽东接信后,批写了关于邓小平历史功劳的一段话,说他“中央苏区是挨整的”、“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的”等等。

毛泽东的批示,直接决定了邓小平的复出。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4月12日晚,邓小平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西方一家杂志就此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1975年2月起,邓小平代替病重的周恩来主持全国事务。9月,周恩来接受手术前,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这一年你比我干得好!”

三落:“天安门事件总后台”

原因:由于不赞同“文化大革命”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再次被打倒

时间:1976年关键词:“反击右倾翻案风”、“天安门事件”情感:孤独度日,唯有扑克牌相伴。...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在1976年,离他上次复出仅三年时间。因为晚年的毛泽东越发偏执,不能容忍谁否定他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此时他内心非常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不过,不希望邓小平改变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

毛泽东急于为“文化大革命”做一个肯定性结论,11月里他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毛想再给邓一次机会,希望邓能够就此妥协。

邓小平是坚持原则的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明确表示,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于是后果可想而知。11月24日,中央召开“打招呼会”,会上宣读了毛泽东亲自审阅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一场新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就此开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5日,已经处于受批判地位的邓小平,代表党中央为周恩来致悼词。十多天后,中共中央发出文件,邓小平被指定专管外交,实际上他已不能工作了。

1976年的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活动。天安门广场成了声讨“四人帮”的主战场。4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江青等人的左右下,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由毛泽东作出了“开除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的决定。

这次“落”的时间并不长。邓小平和卓琳被禁锢在北京东交民巷17号,有段时间卓琳因病住院,只剩下邓小平孤独一人。邓小平不想看报,不听广播,又没书看,就一个人在屋子里散步走路,或者拿出扑克牌,一个人在桌子上摆牌。

三起 :众望所归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随即结束。10月10日,邓小平提笔给党中央写信,表示由衷的高兴和坚决的支持。但是,他的表态华国锋置之不理。

12月14日,在叶剑英等人的努力下,中央作出决定,恢复邓小平看文件。

197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陈云作了书面发言,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王震也作了发言来响应。华国锋被迫在会议结束前表态,“要在适当的时机让邓小平出来工作”,但他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让邓小平对“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表态。

但邓小平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他说:“两个凡是”不行。我出不出来没有关系,但“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驳,显示出他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对党对国家前途的责任感,这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同志。党中央最终顺应民心,于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让邓小平的职务全部恢复。次年有国外报刊称:“邓小平时代”开始了!愈挫愈起的三个“秘密”

邓小平,这位19岁就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人,有所有政治家都无比羡慕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为什么能经受住多次政治磨难,屡屡转危为安,再坚强奋起,一次比一次业绩更辉煌?这是所有人都想探寻的秘密。

乐观主义,不屈不挠

邓小平自己总结,“我之所以能经受如此多的打击,是因为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从不失望,因为我知道,政治犹如大海的波浪,人在上面时而上,时而下……”这是他76岁那年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所说。

1966年,历史学家吴晗写的《海瑞罢官》受到批判。邓小平照常和吴晗打桥牌,并劝他:“教授,别这么长吁短叹,凡事都要乐观。怕什么,天还能掉下来吗?我今年六十一岁了……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

生活习惯可以显出一个人的品性。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爸爸不爱管闲事,小事不关心、不在乎,不发牢骚。孩子们吵架,他说“到外边吵去”。他不当裁判,不断是非。他认为,“早晚都要过去”。

正是这种洞察世事的睿智、豁达,使他可以经受住任何风雨,矢志不移。信仰坚定,人才难得

刘伯承的“不能离开党”的话,是邓小平终生的信念。

毛泽东盛赞邓小平,“政治性强,人才难得”,还赞他“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

邓小平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党、政、军各方面都具备了丰富经验,具有判断问题的非凡能力、卓越的政治智慧,加上他不屈不挠、一心为公的品格,使他结交了很多忠诚的朋友,这也是他三次光辉复出的重要因素。

1976年在评价“文革”的问题上他触怒了毛泽东,第三次被打倒,但再次保留了党籍,邓榕写道,“可能有些出乎他的预料”。这或许可以说,正是他的才能和坦荡,让暮年的毛泽东念念不忘。

家庭温馨

邓小平的“三落”中,后两次最为惨烈、最为让人绝望。但由于有妻子的温情与孩子的支撑,使邓小平自始至终能够坦然面对厄运。

在江西时,只发生活费,生活比较困难,卓琳就与邓小平一起种地,节俭度日。当时连邓小平继母夏伯根在内,三个人一月只花60元生活费,节约下来的钱给儿女当探亲的路费。

他们的女儿邓林说:“从没见过我爸爸妈妈吵架,几乎没有红过脸。他们两个互相特别信任,我爸爸做的事情,包括‘文革’后来被打倒,我妈妈绝对没有二心。从来没有说要跟他离婚,或者要跟他划清界限,一直跟着我爸爸,相濡以沫。”

世态炎凉,风云变幻,他的妻子儿女与他相伴永远。这,也该是邓小平愈挫愈勇的秘密之一吧。

小平自述:

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简释题

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安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3什么是统筹兼固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固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5、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既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6、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的思路是什么? 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赢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好的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论述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形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创新成果,三者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独创性实践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自己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个性的创新道路。

(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正是辩与不辩的辩证法。

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

3、纵观国际、国内大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深化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倒逼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发 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 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 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政 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文 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社 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

军 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祖国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外交战略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回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 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思想内涵

[2]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统一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理论价值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科学体系

[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

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今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

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思想路线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初级阶段论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论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市场经济论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民主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文化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社会论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论

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社会和谐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一国两制”论

“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路线论

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群众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党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

层次结构

[5]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层次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也是首要的基本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为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是基本理论的结构化、实践化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展开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专题讲座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蒋泽刚

东欧剧变(1989-1991):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原因:戈尔巴乔夫给诸国 “松绑”、内部斗争、经济困难、欧美诱压等。

1.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取得的伟大成就

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毛邓三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相继产生奠定理论基础——坚定了信仰。

经济上:解决了13亿人得温饱问题、经济总量2011年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4年以17.6万亿超美国17.4万亿,世界第一。

军事上: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核武器、收复香港和澳门、2008年99式坦克在世界十强坦克拍名第四、J20战机对抗美国F22、“辽宁舰”航空母舰等。

政治上:已成为世界大国,美、俄、中三足鼎立。

科技上:“玉兔号”登月车、成为世界第三个建立空间站国家等。

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推进法治建设、服务型政府、生态文明建设。2012.11.27由贵阳环保局、绿化局、“两湖一库”管理局合并成立贵阳成立生态文明文员会,全国首创。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血的教训及曲折发展

大跃进:《肥猪赛大象》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四川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蚕长猫一样大,猪长像大象;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妹妹;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玉米秆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 结果:大跃进背离了“实事求是”核心思想,脱离当时国情,注定要失败。

纠正措施: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比插秧》姑娘小伙比插秧,暗暗许下愿一桩,男夺紅花作聘礼,女争红旗当嫁妆。人民刚刚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大锅饭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纠正措施:安徽小岗村农民土地承包制改革,推广到全国沿用至今,2005年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背诵毛主席语录、破除“四旧”,打砸、迫害知识分子等,文化典籍、文物(特别是寺庙等)等遭到破坏。

纠正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党的中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知识分子平反。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表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深圳和东莞的发展说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推进措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优先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相关政策: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2001年,在建党80周年之际,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原因

发展起步晚、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有些地方任然是“牛耕马驮”、“刀耕火种”。有的村子2013年才通电,如:云南丽江永胜县阿拉山、尉犁县喀尔曲尕乡琼买里村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阶级和反人民阶级如犯罪分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按劳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层建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建设: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和谐社会,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科学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人才兴国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4)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7.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改革的对象:改革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2)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4)改革的方法:邓小平认为,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所谓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原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鸦片战争历史教训说明,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正式批准这四个特区为经济特区,把它们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在总结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时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对外开放。

目的是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原则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核心是和平发展。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党际关系四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中国永不称霸,永不当头。

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8.祖国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借鉴香港、澳门的成功经验,实现台湾岛的和平统一。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案2课时[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教育教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授课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2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2一、单项选择题: 1、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改革开放 2、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三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2 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B ) A.科技B.改革开放C.阶级斗争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言:本学期的复习参考资料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鲜出炉啦,由于时间仓促及本人上课的不专心和能力有限,有很多地方没整理进来,也存在整理错误的情况,一定会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库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填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一致的,都是。答案:实事求是2、发展中国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 胡尚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周)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1周) “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并自学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