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评课稿(共10篇)
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 教
研
组
评
课
教研组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的《 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二: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在语言,结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感情和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感情。认真体会文章的写作风格。
二、说教法:文言文(散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课文,我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诵读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内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因此,本文会采取诵读法进行教学。
(2)讲授法: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3)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则是为了让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4)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5)归纳法:从高一开始,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通假、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适用于文言文)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课我还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说学法: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在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朗诵,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进入新课的学习:
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谁的主要事迹。
第二步是,通过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本篇课文的语言特色。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出文中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现代文可以舍弃这一步)由小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之后,由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讨论,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尝试自己总结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就够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请同学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则由教师重点向学生进行讲解。)
第四步是分析课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分出文章结构,把全篇文章化为几个整体部分。并归纳总结出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安排。然后我会请学生说明自己这样划分的依据,并指正存在的问题。
第五步是有重点的解说全篇课文。
第六步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思考,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对新课的拓展延伸。请同学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在学完本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第三个环节是进行小结。最后对课文整体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将本篇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合理的运用到自己平时的作文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是布置。作业则主要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找到并真正的理解本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二是要求学生背诵本篇课文中写作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学生进行下节课的预习,并比较这两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三: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2010-10-09 08:55:58 作者:罗兆民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5305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
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
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 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
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
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
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
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
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四:高中语文说课模板+例子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说课稿模板
关于_________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____________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________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________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3.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7)板书(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板书)作者李乐薇(板书)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习):
这小屋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 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 画面美 托物言志
李乐薇 情趣美 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 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 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 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篇五: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 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 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简单想想回答即可。
如果是给你纸条自己看,你就不要读题了,普通话一般,呵呵`思考半分钟,说首先我来回答第一题。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鞠躬)
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
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
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尾声(5分钟)
篇六: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专题“ ”板块,这一专题??,《 》表达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积累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但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了解得较为肤浅,(换成合适的一句话)所以在理解文章主旨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文言文)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悟情感的习惯;另外,爱国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诗人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诗歌)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所以在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现代文、小说)诗歌不能用这个,因为诗歌不讲求理性认识,除非哲理诗。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2.3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接下来,我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来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学生播放歌曲《我的祖国》,“”歌词所体现的情感与本文不谋而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导语是: 这样的导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烛之武退秦师》、《拿来主义》那个单元)第二:介绍作者、背景(如果有背景有文体,就板书“作者、解题”)
首先,请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引导学生从作家的地位、称号,代表作品,写作风格和名言警句这四个方面来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其次,为学生介绍**(文体)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利用幻灯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第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解决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设置这一环节)是想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居高临下,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
首先,请学生通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文章讲了什么事,传达了什么情)
其次,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发言,老师点评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建议文章分为()部分。1.2.3.(重点板书)
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旨,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和套路。疏通文意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言文心生畏惧,设置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探讨文章内容打基础。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扫除生字词障碍,注意句读。
其次,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第三,老师请同学们分组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勾画批注。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最后,老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学生巩固吸收,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下一环节:文本探究,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或者探讨)??(适当地把难点再说一下,可以是学习写作技巧、论辩技巧、进谏艺术;也可以设置探究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为此,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象征艺术(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文)
1.首先请学生重点阅读(朗读)课文的()部分,划出包含作者情感的句子(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交流心得,全班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请学生分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整。老师明确后,学生举例说明。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为此,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象征艺术(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文)第四: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第五: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2.写一篇文章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四、最后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本次的说课,请评委老师点评,谢谢!
篇七: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为各位老师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将按照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本课就教材情况、学生实际、思维养成、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① 本篇课文选自现行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的必修×第×单元第×课,充分体现了现在以
阅读教学为先导的特点:无论是对学生具体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还是对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熏陶培养,都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亟需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习。阅读点亮生命,好的文章能使人受益一生,这篇课文文辞优美,通达晓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又因为其采用了××手法,主题/情感的理解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无疑增加了阅读障碍;而扫除障碍的过程,恰好又是培养基本阅读技能最佳的途经,因此,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践之前,教师先行阅读体验、摸清教材基本情况,梳理教学重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② 除了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的了解也至关重要,即将学习本篇课文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鉴赏能力,但还是缺少较专业的、自动化的思考过程,体现在表达上的问题往往是口头书面语言的不规范、不流畅、不专业。阅读是开放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解读可以体现个人特色,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学生解读的个人特色前提下,尽量提供规范的表达技巧,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感受快乐,有所收获。
③基于以上的思考,结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要(共同参与,强调生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教学难点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计划于1课时内,分„„、„„、„„、„„共四大板块完成教学任务。
⑤在课前导入前,我会先结合课前调查/准备作业对学生进行摸底,然后结合问题123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现象/问题:为什么„„。我的导语设计如下:„„。
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温生活之故,知课堂之新:生活化的情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虚心继承传统经典,又要大胆融入时代潮流,用如今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既能“高大上”,又可“接地气”。
⑥接下来是要逐步解决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具体环节略。
学生的学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教师的教学应该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进行。然而,在现行实践中,学生的学其实往往是教师预设之的后的“合理想象”,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做好学生的观察调查工作,知道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这是必要的大前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调整目标与方法,这也能体现新课标对创建生成性课堂的追求。
⑦在下课之前的几分钟,我给学生布置„„作业/练习,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熟悉课堂新授方法,达到乘胜追击的效果。
课堂的收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以大量作业练习进行重复,而是再次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典型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后能熟练掌握新方法,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⑧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设计——板书。对板书设计的思考,我的指导思想是精兵简政:在少而精的前提下,既能充当教师的提词器,又能充当学生知识大厦的脚手架。
因此,我围绕××,概括了××几个要点,为学生呈现了„„
⑨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全部思考与设计,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教!
篇八:评课稿模板
今天听了胡跃红老师的一堂《难忘的泼水节》,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第一印象
一堂课听下来,被胡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胡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胡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师生长期磨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教师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楚,流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扭转中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氛围与意境。用教师的宽容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创设了心灵交融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用教师真诚的情谊与亲切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满足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重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整堂课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爱”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而课堂中胡老师既抓住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从字到词到篇,如剥笋般层层解读课文,同时又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让学生大胆地说、议、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爱好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选等。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 1 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爱好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提醒学生注重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予关于“神舟5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
四、教学建议。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教学理念新颖。
胡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及至。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度、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课堂的立体设计,瞧,教学过程中即有正襟危坐的听授,又有蠢蠢欲动的讨论,还有热闹精彩的表演,集多元的教学手段与一身,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尤其令我欣赏的是胡老师在课文教授中依然没忘记对学生说话、听话、口语交际的适时指导,比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一同出现的“一边 一边”,“一手 一手”的句式训练;比如老师范读课文时有意的要学生“听好哦,等一下老师要请你来点评的哦。”而且还真的请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这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说话、聆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课文拓展时老师要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老师能注重这个教学环节的生成是很难得的,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的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真棒!
第一节课主线清晰,信息丰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图片、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种课程资源,服务于知识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得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教学主线。但在教学细节上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在讲解实践知识重要性的时候,把“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说成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二节课内容理性,目标明确。教师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多种需求(求知、探究、表达等需要)。从开门见山呈现学习目标到师生共同交流学习方法,引领学生研读课文与图册等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都体现了上述教育理念。第三节课重点突出,结构分明。教师尝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充满激情的讲授吸引学生注意,用颤动的课堂节奏把握学生学习进度,用倾情聆听学生的回答,用问题串连引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效果 2 无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都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加以评判。不管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多么精彩,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收获很少,那么就不是一节好课,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评价标准。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检测在学习环境遭受深度破坏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但我还是愿意就我所听到的、所观察到的课堂表象就教学效果谈一些看法。
(1)问题的解决程度。三位老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用归纳的方法演绎知识的再现过程,尽可能的使用生活化的资源解释文本知识,遵循了知识来自生活的逻辑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
(2)有效指导问题。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期望。无论从语言的简洁、表达的流畅、语气的节奏等角度而言,三位老师都表现不凡。就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而言,祝老师做的最好。
就有效提问而言,三位老师都注意到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关注了探究性问题在启发学生思维,体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中的价值。但是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探究价值、问题的探究空间也还是值得我们老师去研究。有些问题的提出(学生无法回答,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缺乏学生经验和生活基础支持的问题)教师缺乏深度思考,使学生的探究和合作无法顺利进行。如:祝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抛出一个问题“在上一个小组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最有质量?”这一问题学生就感到迷惑甚至无法回答。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问题的质量评判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贮备。
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对学生作出了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提出了可感受性的期望,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期望和鼓励的层次性方面依然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3)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
课堂教学一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更高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就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而言,三节课无论从宏观的教学模式还是从微观教学的手段而言都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可供研究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位老师用一人的辛苦为几百位老师提供了研究素材。这三节都是高效率的课。
(4)能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具体的说能否带来新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原有问题的解决,而要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衡量课堂教学活动好坏与成功的标准不是问题是否得以顺利解决,而是学生经历学习活动尤其是学科探究活动后是否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尤其是探究活动的时候,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索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五、教学细节的几个感受。
整堂课我们胡老师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孩子们和胡老师在一起也一定是在快乐的享受着学习。在听课间有几个小细节让我很有感触:
1)在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来表扬学生,口头的语言表扬也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恩,不错!”,“你真棒!”等,还有学生的鼓掌、贴星星的形式的鼓励,让孩子们是倍受鼓舞,期间我注意到,当老师奖给孩子们星星的时候,学生都会大声的说上一声“谢谢老师!”说真的,这一声“谢 3 谢”让我很感动,胡老师的学生不是漠然面对表扬的孩子,我们平时也这样奖励自己的学生,学生欣然接受我的奖品很少会道谢,更多的是顶着额头上的星星向其他同学炫耀去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看到了胡老师学生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真应该这样,他们不懂我们可以教呀,由此也可以看出,胡老师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2)用“一边 一边”练习说话时,有个学生说“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这个句子单从语法上来看是没有语病的,老师肯定了他的句子说对了,但同时老师又说了“哦,这个习惯可不好,我们不能真的这样做。”看来,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指正学生不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六、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建议把有关傣族的知识在分析课文之前说一说,尤其是傣族的泼水节在傣族节日中的地位,(相当于我们汉民族的春节)这样也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总理到傣族地区过泼水节的深远意义。
2)建议课堂语言更加童真化,比如,齐读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后,老师问“谁能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未免有点太直白,可否这样问“读了这两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能跟老师说一说吗?”让学生更有勇气表达,说“读懂了周总理要来了。”也好,说“读懂了要过泼水节了。”也好,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再把他们的认识整合一下就可以了嘛,这么做的目的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不是吗?
总之,我认为胡老师今天的公开课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语文课,几点感悟:
(1)讨论、合作、探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有泛化的趋势,许多老师忽视了这种形式的有效性。在这些方面,老师们做的还不够,相信她们也许已经考虑过但在课堂上呈现的不够充分。
(2)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3)“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师教学应有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的教育智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们要保持自己应有的独特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个性对学生最具有持续的教育影响力。
正如没有足赤的金也没有无暇的玉的一样,三节课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倪老师若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度的点评、点拨,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点明题意,也会使自己充满教学机智,提高处理教学现场的突发事件的能力,你将会更成熟、更有魅力。
祝老师若不追求十全十美,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只介绍一或二种阅读方法,加以指导点拨,配以巩固练习,长此以往,效果可能会更好。冯老师若能稍降低教学要求,放低身段,可能会更适合学生的需求,获得更佳的课堂效果。当然,任何一节课,成功之处是宝贵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不足之处也是宝贵的经验,它会时时提醒我们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4 篇九: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七】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十: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课文《三顾茅庐》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1、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在教学前先出示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在课中播放《三顾茅庐》的动画片,最后推荐看《三国演义》,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3.以读代讲。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从中体会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
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
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第三篇: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
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张建华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孙茂洲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周迎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能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周丽娟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轻松好懂。学生答题能力强,可以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她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顾汉吕老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点是说不完的,那就打住。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收获:
第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要有文采,能打动学生,教学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第三、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四、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
要点。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第五、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抒写缺憾美的地方;教师,则是创设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责任人。是的,没有遗憾也就没有回味,也就不会有跌宕的精彩,雨后的彩虹。那我们就不谈遗憾,不怕遗憾,而让遗憾成为我们闪亮以后的铺陈和蓄势。篇二:高中语文说课稿(全)精编版(优秀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 页。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 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
析。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 的特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个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
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六、说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七、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神)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故都的秋》说课稿 2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篇三: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在语言,结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感情和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感情。认真体会文章的写作风格。
二、说教法:文言文(散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课文,我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诵读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内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因此,本文会采取诵读法进行教学。
(2)讲授法: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3)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则是为了让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4)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5)归纳法:从高一开始,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通假、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适用于文言文)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课我还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说学法: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在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朗诵,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进入新课的学习:
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谁的主要事迹。
第二步是,通过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本篇课文的语言特色。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出文中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现代文可以舍弃这一步)由小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之后,由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讨论,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尝试自己总结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就够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请同学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则由教师重点向学生进行讲解。)
第四步是分析课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分出文章结构,把全篇文章化为几个整体部分。并归纳总结出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安排。然后我会请学生说明自己这样划分的依据,并指正存在的问题。
第五步是有重点的解说全篇课文。
第六步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思考,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对新课的拓展延伸。请同学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在学完本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第三个环节是进行小结。最后对课文整体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将本篇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合理的运用到自己平时的作文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是布置。作业则主要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找到并真正的理解本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二是要求学生背诵本篇课文中写作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学生进行下节课的预习,并比较这两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四: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篇五: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逍遥游》(节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
《物种起源》绪论说课稿
本课是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多为说明文,重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学生学会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 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1.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一、导入新课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的一句名言。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物种起源>所阐述的观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绪论即导言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2.关于《物种起源》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2、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四、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 ①、【指导学法】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a/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b/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c/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d/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②、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1—4)第二部分(5--9)介绍著作内容及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2、阅读1---4节【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阅读第2段,思考: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
【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态度?】
3、阅读5-9节
第5段的关键句是-----------?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
4、品味语言
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研究上,还体现在他的作品语言的运用上。
分析文中典型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想一想这些加点词语对体现达尔文的人格魅力有神表现作用。
五、科技类说明文阅读训练(补充)巩固训练,培养筛选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充分显示达尔文审慎的科学态度。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著作内容及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荷塘月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荷塘月色》。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人向往,诱人探究。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
一、说 教 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高中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指导: 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概括为一句话: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二学时,五个步骤讲析。
(一)情景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初中时学过抒情散文《春》的欣赏,过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从而引出本次课《荷塘月色》。这样设计导语,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抒情的格调为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况,互相补充资料,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地求知欲,为课文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简介背景时让学生知道本文满载着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知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在音读、意读后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这样学生阅读有了遵循,诵读有了美感。
(三)精读品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在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设疑: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学生思考后,播放课件,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完成环型层次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清思路。。讲解。。这个设计遵循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了铺垫。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请学生朗诵四、五、六自然段点评后设疑:你能给自然段起上名字吗,请说一说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在学生回答后向他们展示第四个自然段的板书,作必要地牵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写了这样一些景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叶颤似电、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绘出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为增加兴趣,设计为向学生“求助” :你能帮我完成五、六段的板书吗?分组讨论派代表板书, 完成后看课件弥不足。这是第。。。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就形成了多维态势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最后我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告诉学生本文抓住素淡、朦胧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荷塘月色,并强调“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至此第一学时结束。
(四)欣赏体味
是在第二学时完成的,首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接着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诵,感受《荷塘月色》的宁静美、朦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之美。
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几段,从而完成了学生从意会“美”到“言传美”的过程,我会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仅举几例: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地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第四篇:高中语文评课稿)(推荐)
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
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张建华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孙茂洲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周迎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能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周丽娟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轻松好懂。学生答题能力强,可以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她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顾汉吕老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点是说不完的,那就打住。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收获:
第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要有文采,能打动学生,教学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第三、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四、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
要点。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第五、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抒写缺憾美的地方;教师,则是创设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责任人。是的,没有遗憾也就没有回味,也就不会有跌宕的精彩,雨后的彩虹。那我们就不谈遗憾,不怕遗憾,而让遗憾成为我们闪亮以后的铺陈和蓄势。
篇二: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篇三: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在语言,结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感情和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感情。认真体会文章的写作风格。
二、说教法:文言文(散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课文,我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诵读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内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因此,本文会采取诵读法进行教学。
(2)讲授法: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3)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则是为了让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4)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5)归纳法:从高一开始,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通假、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适用于文言文)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课我还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说学法: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在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朗诵,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进入新课的学习:
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谁的主要事迹。
第二步是,通过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本篇课文的语言特色。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出文中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现代文可以舍弃这一步)由小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之后,由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讨论,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尝试自己总结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就够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请同学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则由教师重点向学生进行讲解。)
第四步是分析课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分出文章结构,把全篇文章化为几个整体部分。并归纳总结出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安排。然后我会请学生说明自己这样划分的依据,并指正存在的问题。
第五步是有重点的解说全篇课文。
第六步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思考,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对新课的拓展延伸。请同学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在学完本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第三个环节是进行小结。最后对课文整体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将本篇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合理的运用到自己平时的作文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是布置。作业则主要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找到并真正的理解本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二是要求学生背诵本篇课文中写作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学生进行下节课的预习,并比较这两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四:语文评课稿范例 《秋天的雨》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五:语文评课稿范文 语文评课稿范文
苏教版《云雀的心愿》评课稿
《云雀的心愿》是四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表达了要保护环境的心声,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李华娇老师上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1、直奔主题。在引入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样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学生带进文本,激起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从而我想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心声。
2、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进行小结,让学生归纳出森林的重要性,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3、理解森林为什么会变成水库,学生不但知道了有关森林对环境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经过听课,我想提出一些建议:
1、朗读的训练缺乏有效指导。朗读的有效是这一堂课做得比较不到位的,特别是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对话,因为这些对话既是文章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人物情感的寄托之处。我建议,李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可以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品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读„„同时,引导学生在评价朗读时关注语言的内容、关键词、提示语,甚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自读自评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推敲。
2、本文可以进行两个比较重要的句式训练。在学习森林是水库时可以让学生以“„„可以„„,„„可以„„,„„可以„„”的句式进行说话;在学习森林是空调器部份时,可以进行“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夏天„„,冬天„„”的说话训练。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示这两个句式,让学生的小组学习后以这样的句式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篇六: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 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
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简单想想回答即可。
如果是给你纸条自己看,你就不要读题了,普通话一般,呵呵`思考半分钟,说首先我来回答第一题。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鞠躬)
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
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
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尾声(5分钟)
篇七: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烛之武退秦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个人魅力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然后,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段落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用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 物形象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4.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可以从这一模块的主题解读昨日的战争方面来谈。(解读昨日战争,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才能感受到正义力量的伟大)5.布置作业
写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板书:(可以围绕烛之武的形象设计)人物情节性格
慷慨许之-----------------------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伯-----------------------智
篇八:美术评课稿(范文)《元宵节里挂花灯》评课稿
邢老师执教的《元宵节里挂花灯》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邢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给与学生视觉上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再次,向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邢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在赏评《元宵节里挂花灯》的同时,我也有以下思考:
1、学生自由想象时间是否可以再增加?
由于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术课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加上本人能力有限,平时钻研也不够,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元宵节里挂花灯》一课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谢谢
篇九: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七)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第五篇:高中语文评课稿(共9篇)
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2010-10-09 08:55:58 作者:罗兆民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5305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
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
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 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
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
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
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
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
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二:高中语文评课稿 教
研
组
评
课
教研组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的《 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篇三:《故都的秋》评课稿 《故都的秋》评课稿 2012年11月15日,我在xxx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时有幸听到xxx老师的一节《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说这是一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亮点。
1、从教态来观:赵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温和清晰地语势给学生以鼓励,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赵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图画,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赵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意味的的段落谈感受”谈谈你从中读出的清、静、悲凉?”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6、从学生活动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8、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赵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9、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二、教学建议。
通过观摩,我也发现了几处微小的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赵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课堂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抒发情感的同时还应注意情绪的节制。对于作家及文章背景介绍多注意横纵对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容量还应适当充实。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体会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教研活动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内容充实、环节有效,教学相长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篇四:高中语文评课标准 高中语文评课标准
一、教材解读(30分)
1、尊重文本,突出教材的主体地位,从“语文的立场”和“语文的方向”的角度确立教学内容。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
3、注重整体感悟,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力求教材思路的主体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4、知识点的梳理、能力点的确定、思考点的设置、兴趣点的引发、训练点的侧重,都要着眼于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二、教师教学(30分)
1、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教学。
2、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活”有“魂”,张弛有“度”。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
4、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品格,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
5、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学法指导得当,课堂氛围和谐,能从教学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动态地调控教学。
6、教态大方,板书实用美观,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启发性、激励性和典雅性。
三、学生学习(30分)
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具有明确的指向。
2、学生学习的情致高昂,学有兴趣,求知欲强,学得轻松,也学得实在。
3、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多样,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问难,敢发表见解。
4、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享有人文关怀,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享用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
6、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充分享有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辅助性教学手段的运用(10分)
1、适时、适当、适度。
2、贴近教学需要,凸现资源整合。
篇五:《项脊轩志》评课稿 《项脊轩志》评课稿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
《项脊轩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王学春老师充分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这篇课文讲得很成功。
首先是语文组教学组长邱艳红老师评价:
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
课堂上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崇拜老师,从而喜欢老师的课,提高课堂效率!
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
(一)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二)研习课文内容
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
1、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
2、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提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邱艳红老师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堂互动时,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接下来是全体同仁评价
1、评教学目标(朱季光老师)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全面、具体、适宜。全面,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很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魏艳玲老师)
教师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的确定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
3、评教学程序(包淑芬老师)(1)看教学思路设计
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清晰;四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很好。(2)看课堂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子江老师)(1)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3)教学方法创新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蒋宏建老师)
(1)看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首先,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评学法指导(郑宝凤老师)
(1)学法指导的目的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熟悉并付诸实施
7、评能力培养(吴艳涛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8、评师生关系(苑广平老师)(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评教学效果(邱艳红老师)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这些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
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借这个机会,我衷心感谢语文组所有的老师对我这堂课的支持,他们给了我灵气与活力,给了我技术上的指导,课后,我们有同感:合作共赢!
篇六:评课稿套语
no.1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张文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3-13 22:50:00
一、能够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这节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周围的物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充分的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充分的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三、学生的实验成功,参与率高,知识的过度自然流畅教师至始至终扮演着导的角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学生和教师在教欲学的过程中,始终能够紧密的联系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紧紧把握生活,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去对学生环境教育。
五、在学生的活动中,学生无拘无束的展开了讨论,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良好。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2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李超(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3-16 17:52: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是教师作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师生准备充分,尤其是学生,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准备是很充分的。
三、课堂结构设计严谨有序。
1、本节课教学设计结构可谓有板有眼,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先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入手,逐步引出合成材料,再引出有机合成材料,接着针对有机合成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2、教学过渡自然。
3、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有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4、教学注重过程,详细讲解结果的获取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这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到每一个过程的获得途径以及所表示的价值,每一次回答正确就可感受到一次微小的成功,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的了解和掌握,更好达到教学的目的。
5、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活动,许多学生还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6、本节课反映出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尤其是亲切的声音很容易感染了每位学生,这样的表达就更能调动课堂气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3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腊月梅花 发表评论于2008-3-29 21:30:00 孙淑琴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作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充分的体现课改的理念;
3、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4、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物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充分的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5、学生的活动时,学生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给许多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
6、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4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马建军(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3-31 22:41:00 1.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借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过渡自然。
2.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3.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5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 作意识。
6.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富有激情,注重教学的过程。
7.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5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马建军(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3-31 22:41:00 1.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借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过渡自然。
2.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3.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5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6.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富有激情,注重教学的过程。
7.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6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老张 发表评论于2008-4-2 19:02:00 张志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值得借鉴。
2、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师生互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探究,形成了学、思、做、辩的良好学习氛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合作动手、积极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是一节实效很性强好课,值得学习。
3、教师采用启发问答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由学生将本课题的知识一一展现 出来(要布置学生课前充分的自学课文才能达到此效果)学生思维活跃,表述准确,(可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有机材料的功过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于化学教学之中,增强了学生关注自然的社会责任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7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杨玉青(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4-10 22:06:00 本课题有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热塑性、热固性、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学生学起来显得陌生而枯燥。所以本课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老师讲解,但是,单纯由学生讲授,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容易产生大脑疲劳,学习效果较差。而授课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这一点,能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实验、动口讨论、动脑思考、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为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8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张文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1 18:36:00
一、本节课教师以学生身边较为熟悉的物质的区别入手引入很好。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师生互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探究,形成了学、思、做、辩的良好学习氛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合作动手、积极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是一节实效很性强好课,值得学习。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 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9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贺秀梅(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6 11:28: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益。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师生准备充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口头表达能力较强。
3、教学过渡自然,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4、教学方法得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有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5、本节课反映出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课例,看后很感慨,于是让学生也看了,这一节内容我没讲,效果很好,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0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陈学红(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13 23:09:00 《有机合成材料》一课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大与应用的范畴。课标对此的要求不高,属于了解(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了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和知道(知道“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但是,这些只是有利于联系社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时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
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与互动的方式,认识“白色污染”对环境的 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该课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首先,该教学设计比较灵活,不是死板教条、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结合教师事先收集好的生活中很熟悉的材料——毛线、布料、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进行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
1.讲解与学生活动相配合并穿插进行,避免了常规教学的弊端。因为常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从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又能亲自动手实验、动口讨论、动脑思考,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幸福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处理方式还有效地分散了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枯燥的概念。2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好。3.学生的活动有轻有重——轻重化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对于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由于其任务难度较大,仅凭一个学生的能力难于完成。这样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实验等,利用多个学生的智慧完成。对于思维容量小,一个学生就可以完成的学生活动,可将其设计成学生回答等方式来完成。
最后,如此大的容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是可以很容易完成的,但是它不太适合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差的学校和学生。对于后者要做适当的改进和筛选。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1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李振国(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20 22:45:00
1、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面广,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教师设置问题有一定的梯度,有层次性,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辩论塑料的利与弊的设置较好,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达到了新课程育人的目的。
4、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较好,这都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从这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为高明的老师并不是简单的从教知识来提高教学成绩,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来提高教育效果,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 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5、教学环节紧凑、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2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汤莉娟(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21 10:54: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设计新颖,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师、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配合默挈,气氛热烈而融洽,体现了平等、尊重、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善于组织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捕捉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主动溶入课堂中,争做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实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6、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背后是教师无数次的尝试和艰辛的付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3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汤莉娟(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21 10:55: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内容较多,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设计新颖,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师、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配合默挈,气氛热烈而融洽,体现了平等、尊重、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善于组织学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捕捉教学的契机,促使学生主动溶入课堂中,争做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实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6、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背后是教师无数次的尝试和艰辛的付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4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袁永红(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5-23 9:14: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有许多的收获,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1.教师引课新颖,能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利用身边学生熟悉的材料---毛线布料等进行情景设计引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新颖合理,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参与面广,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强。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课堂氛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时补充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课例,看后很感慨.教学中我利用了该课例,效果良好.从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5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王克虎(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9-25 12:47:00 观看《有机合成材料》这节课堂实录,我有很多感受:
1、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注重教法设计和学
法指导,能从教与学两方面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良好。
2、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到位,能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讲清概念。
3、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教具使用和演示实验恰到好处,教师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得法,教得轻松。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兴趣昂然,思维活跃,觉得愉快,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效果优良。
4、板书规范、直观性强,能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5、教师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而且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6、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6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付 天德(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10-5 16:46: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感触颇深:有机合成材料》属于知识的扩大与应用的范畴。课标对此的要求不高,属于了解(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了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和知道(知道“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但是,这些只是有利于联系社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时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与互动的方式,认识“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借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过渡自然。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体现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富有激情,注重教学的过程。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17 讨论:网上开展观课议课材料(网络教研专题)柴少清(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10-5 16:53:00 观看了《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有许多的收益,值得品味:
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整节课有讨论、交流、实验和辩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面广,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二、教师设置问题有一定的梯度,有层次性,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辩论塑料的利与弊的设置较好,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达到了新课程育人的目的。
四、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较好,这都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从这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为高明的老师并不是简单的从教知识来提高教学成绩,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来提高教育效果,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五、教学环节紧凑、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篇七: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篇八:高中语文听课评课
我觉得夏老师的这堂课有三个特点:
一、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上节课夏老师让学生自学,并疏通文意,而这节课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遇到的困惑,老师再根据学生总结出的问题,进行第二次的探究讨论。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夏老师先让学生自学,朗读并疏通文意,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讨论,接着总结课文中演的文言知识,最后在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这个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渊深,增添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强。这堂课可以看出夏老师的教育智慧以及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讨论的如火如荼而没有脱离教学的主旨,是因为有夏老师的引领。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夏老师会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而不是放任自流。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不拘一格,篇九: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 块 《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
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
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
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
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
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分钟)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
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分钟)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
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
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板书设计: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
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
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
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
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
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七】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二)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此文的?说了什么?
悲愤: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
一是痛惜爱国青年的牺牲、赞颂爱国青年的精神,二是愤慨反动政府及文人的无耻、抨击反动政府的暴行和反动文人的污蔑,三是要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鲁迅先生无话可说,一是悲愤至极,二是不欲敌人快意。
(三)鲁迅先生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找出体现鲁迅写作缘由和写作目的的语句加以分析。
(教师补充)背景介绍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多次出现作者关于“写点东西”的不同表述,先是两次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又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分析每一次出现所针对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缘由。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期刊因为其战斗胜往往被查封和扼杀,以至于“有始无终”,但在这“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与其说是刘和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不如说是刘和珍对鲁迅的一种敬爱,是对鲁迅观点的一种赞同而与其思想产生了共鸣。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当然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 “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血腥屠杀的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多有庸人的世界,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而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来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综合起来看,此文不仅仅是为纪念刘和珍,而是借悼念并赞扬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的爱国青年刘和珍,评述“三一八”惨案及其发生后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阴谋虐杀革命青年的凶残暴行和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唤醒民众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摧毁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三—五节)
(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是写作的起源,有引起下文的作用。)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划分层次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第一段(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第二段(3-5)记述刘和珍的行状;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问题探讨】
1、你能说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吗?
2、你能否从本文中发现写作纪念性文章的思路? 一、二两节,写作缘起;中间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最后六、七两节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以情感为线索,三部分的情感分别为:纪 念——赞颂、揭露——抨击、唤醒——激励
【学习总结】
先由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最后补充。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3、注意重点字词的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人新课。1.进一步探究思路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个方面,思路从一个方面到另一方面,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3)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说肯定的,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大泼冷水。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血战”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在1926年提出,确实非常深刻,有远见。
2、试用比较法探究思路
(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市街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驶,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二、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1.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共13句)
①//②—④//⑤—⑦//⑧—⑨//⑩—13 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13悲叹怒吼。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三、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解读难句,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提示: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对。“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这”指“真的猛士”。这是一句感叹勇气的反问句。
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怒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土”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认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要敢于为改变这种社会现实而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为黑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改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他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提示:“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