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3《山中避雨》教学案语文版
3.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一八九 八年。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国语言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他的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三、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仓皇寂寥冗长惜别萍水相逢
怨天尤人望洋兴叹乐以教和陶冶依依 嘈杂趋之如归
2、解释下列词语: 寂寥: 怨天尤人: 嘈杂: 冗长: 望洋兴叹: 陶冶: 萍水相逢: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5.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精读品析: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和——无比快 教学反思
《山中避雨》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音乐感染学生。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三、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寂寥()冗长()和着歌()c‚o杂()陶y‡()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苦闷万状。()
⑵我对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学他不来。()⑶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的人呢?()
⑷其艺术(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3.课文以
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避雨途中他们做了哪些事? 4.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6.文章的主题句是哪一句?
7.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8.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或激昂,或悲愤,或娴静,或热烈,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音乐曲目,请举出一两例,并说说给你的感觉。阅读
前天同了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象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9.从体裁上看,这篇文章属于()
A、随笔
B、小说
C、议论文
D、说明文
10.课文中所写事件的时间是
,地点在,起因是
。11.写“我”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写两个女孩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4分)写“我”心情的句子: 写女孩心情的句子: 12.“山色空蒙雨亦奇”语出苏轼,这里的意思是:。13.第二段中的“这种境界”是指:。14.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怎样的性格特征? 15.课文写茶博士拉琴有什么作用?
1.略 2.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陶冶 3.时间;听茶博士拉琴、“我”自己拉琴、两个女孩和着唱歌 4.略 5.略 6.“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写因为音乐,作者和三家村的青年的相识、惜别的感情。7.文章通过游山遇雨,避在茶店,因见胡琴,借来一乐之事,表达了“乐在教和”的主题。8.略9.A 10.前天、西湖、天忽下雨 11.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12.《饮湖上初晴后雨》;山色迷蒙,若有若无,这种雨天景色也很不寻常。13.“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14.天真,幼稚。15.正因为有茶博士拉琴才激起了“我”的兴趣,“我”才想到借琴来拉,才有了后文“乐以教和”的主题。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 3《山中避雨》人教版教案
山中避雨
丰子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 寥(liáo)嘈 杂(cáo)冗(rǒng)长 里 弄(long)
工 尺(chě)陶 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 两个女孩 青年们 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 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山中避雨 扫兴
女孩心境 苦闷 山中避雨 借琴抚慰 欢喜
我拉众唱 兴奋
还琴辞别 难舍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练习题[人教版]
《山中避雨》知识点拨及同步训练 【疑难解析】
1.通读全文,本文叙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试理清全文的脉络,看看文章是怎样推动情节的?
·第一段写作者山中避雨。
·第二段引出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第三段写作者向茶博士借琴安慰两个女孩。
·第四段写作者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第五段写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2.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主线,品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情绪上的哪些变化?
甲生: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
乙生: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
·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
·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重点品析】
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温暖”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其实也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作者用排比的句式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用排比的句式,点出了具体的地点,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的确到处可见。此外,连用四个“有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3.“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为什么在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呢?)
作者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显得更加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课外知识补充】
相信读了下面的故事,你一定收获不少!
桃李不言
汉朝初年的勇将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他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
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马射箭,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七十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匈奴单于(国王)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
可是汉朝却始终没有重用他。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自刎而死。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司马迁赞颂道:李将军老老实实像个极普通的人一样,口才又不好,很少说话。但是他死的时候,无数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可见他一贯忠诚、全心为国的精神,比能说会道的士大夫们要高明得多啊!真是俗话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俗话的意思是: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被踏出一条路来。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工尺________________ 冗长________________ 乐以教和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下列加粗字的含义吗?
趋之如归______________ 怨天尤人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 3.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尤其是美的音乐更使你陶醉。或许你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你当时真切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为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文人、隐士多得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清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清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10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春去秋来,梅凋鹤去,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4.读完本文,你认为林和靖与白居易、苏东坡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谴责和批判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的文化人“急流勇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8.请你用你认为恰当的两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北国的春风与江南的春风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是喜爱江南的春风还是北国的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本文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hě rǒng yuè 2.小步急走;责怪;浮萍。
3.开放性题目。只要是围绕着音乐对人心境的调节作用来回答或陶醉于音乐之中的情形作答即可。
4.相同点:他们都有才华而得不到施展。不同点:林和靖隐居孤山,而白居易和苏东坡都是大材小用。
5.作者批判了中国文化人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批判了他们为了自卫和自慰而清除了志向。
6.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7.开放性题目。最好是谈对隐士的否定,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8.朴素、自然。
9.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温柔的女性体贴万物。北国的春风卷着尘土飞沙,从塞外滚滚而来,像力大无比的大汉,粗犷、豪放。
10.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1.开放性题目。说得出道理,能符合文意就行。
第四篇: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写词语,读准字音:
寂寥
嘈杂
冗长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六、书面作业: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讨论活动:话题一,找出两个女骇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及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力量。)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第五篇:《山中避雨》的教学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板书课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板书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二)、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扫除生字词语: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不会读的地方可查字典,其他同学认真听,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地方并给以改正,时间是五分钟。
2、学生自由读文,并给以纠正。
工尺 冗长 里弄 陶冶 嘈杂 寂寥 ......
3、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三)、学生轮流读文,出示自学指导
(一): 自学指导
(一):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
2、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四)、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积极思考下面的问题,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五)、当堂训练: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五、设计说明: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双龙中学:何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