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语文]《骆驼寻宝记》教案
师: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下面让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踊跃举手)学生:听说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宝,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了,一只只都垂头丧气地返回,唯独骆驼脚踏实地,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寻到了为大家谋幸福的无价之宝。师:妙极了。妙在哪里?谁来说一说? 学生1:语言简洁。
师:不错,还有吗? 学生2:叙述完整。
„„
师:妙在他用了成语“火烧火燎”、“垂头丧气”、“脚踏实地”、“艰难险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故事情节。
师:文中描写了很多动物,这些动物活龙活现。下面我们就来品尝一下作者为我们送来的这份快餐。看看谁吃得快又吃得香。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找出描写动物的句子。(学生动手画一画。老师巡视。)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学生齐答:找到了。(大象、金丝猴、河马„„)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吃得很快。接下来我们来咀嚼咀嚼,感受一下这份快餐的香味,如何?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师:出示大象的图。请同学们看图,说说大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普宁新闻chaoshannews.com 学生1:耳朵大。
学生2:鼻子长。
学生3:四肢像柱子。
学生4:身体像一堵墙。
师:说得很准确,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文中描写大象的句子。师:文中写出了大象的什么? 学生:耳朵、鼻子。
师:四肢和身体有描写吗? 学生:没有。
师:为什么?因为大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耳朵和鼻子。这是对大象外形的描写。还有其它的描写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学生1:动作描写。(扇动、听到、背、叫)师:太好了。看来同学们对描写方法掌握得很好。是啊,在描写大象时作者抓住了大象耳朵大,力气大,鼻子长的特点,采用了外貌(耳朵、鼻子)和动作的描写方法;写到它的鼻子还化用成语“一臂之力”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读起来饶有趣味。
师:一只大象,就让我们嚼得有滋有味。其它动物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提示:在描写中作者突出了动物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写得如此鲜明、生动、准确和富有感染力?(可以从采用的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也可以从准确、生动的用词去分析。)讨论完,请同学们发言。(小组长组织本组讨论。老师参与同学的讨论)学生1:写鸭子,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欢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师:说得太对了。抓住它们喜欢群居与戏水的特点来写。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挤、说、主张)学生2:写金丝猴,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出金丝猴毛发的颜色、质地的特点。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这句抓住金丝猴的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描写? 生:金丝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毛发是金黄色的。
师:还有吗? 生:爱吃水蜜桃。
生:用了动作描写。(听到、穿上、摘了、装进、搭、上路)生:还有外貌描写。就是写它的毛发。
师:对啊,我们在欣赏句子的时候,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品味,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它吃透甚至消化。
学生3:写孔雀,“更心疼自己五光十色的金翠屏”说明了孔雀的彩屏不仅漂亮,而且也突出了它的羽毛只是漂亮,而并没有多大用处。但是从“打个盘旋飞回去了”也说明了孔雀也可以飞行,那么孔雀回家就不用步行了。
师:这位同学的表述不正确。首先“不仅„„而且”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你要表达的是转折的关系应该是用“虽然„„但是”,后一句的分析可以说是多余的。下面谁来分析一下? 生:孔雀开屏很美,彩屏应该是它突出的特点。
生:“心疼”准确地说明它爱惜羽毛。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孔雀很爱护它那美丽的羽毛,尤其是尾巴,它平时不太飞正是因为怕弄伤或弄掉羽毛。在猎人的枪口下,孔雀既不飞,也不跑,因为仓皇奔跑时,尾巴一定会拖在泥泞里,所以孔雀宁愿站着等死也不愿逃命,怕伤了一身华丽。
„„
师小结: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动物不同特点,从外形、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加以描写,还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鲜明、生动、准确和富有感染力。文中总共写了30多种动物,有详写的,有略写的。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像选择你熟悉或喜欢的另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来写写它是如何加入寻宝的行列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的方法或恰当的修辞手法)。(学生仿写)(10分钟)(片段展示)学生1:乌鸦听说大家要去寻宝,也兴冲冲地踏上了寻宝的大道。他心想:如果,我寻到了宝,一定要买一身比孔雀更漂亮更美的羽毛,还有一个好嗓子,那就能天天给我的宝宝唱摇篮曲。
师: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不足)生:采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乌鸦的羽毛不美、嗓子嘶哑的特点。
生:我认为能将乌鸦羽毛是黑色的这个特点写出来会更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有理。你能尝试改一下吗? 生:穿一身丧服的乌鸦也来凑热闹,动物们嫌它讳气,都纷纷避开他。他心想:我一定要加油。如果我寻到了宝,一定要买一身比孔雀更漂亮更美的羽毛,还有一副好嗓子,那就能天天给我的宝宝唱摇篮曲。师:不愧是神笔,也可以说是调味师,经你这么一调,这碗快速面,色香味俱全。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同学们大声鼓掌!)学生2:兔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急着要去,无奈家门太多,只好一个个上锁。锁完家门,也兴冲冲地背上一打胡萝卜寻宝去了。
师:抓住兔子的什么特点? 生:狡兔三窟,说明兔子的窝多。
生:爱吃萝卜。
生:用了动作描写。
师:如果能把兔子急的神态描写出来,可能会较生动。谁来加工一下。
生:兔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瞪红了双眼,耳朵竖得像两根烟囱似的,急着要去,无奈家门太多,只好一个个上锁,好不容易锁完了那么多个门,才背上一打胡萝卜,兴冲冲的赶去。
师:妙极了,改后又增加了眼睛、耳朵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语言更生动有趣了。
学生3:穿山甲穿着它那威风凛凛的铠甲,拖着笨重的尾巴,大摇在摆地穿梭在寻宝队中。他得意地昂着头,一边走还一边跟叽叽喳喳的麻雀炫耀自己的亮闪闪的外套,完全忘记了自己上路的目的。
生:抓住穿山甲全身都是鳞甲、尾巴长的特点。
生: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生:“炫耀”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穿山甲的爱慕虚荣。
„„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也许你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本文作者善于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一只只动物好像走到了我们的面前,多角度的描写、形象的修辞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富有感染力。我相信同学们以后的语言表达会更丰富、更有内涵
责编:胡悦
第二篇:《骆驼寻宝记》教案
《骆驼寻宝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骆驼形象及作者刻画形象的方法。
②领会童话蕴含的道理
③培养学生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点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骆驼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胸怀大众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重点:把握骆驼形象及作者刻画形象的方法。
难点:领会童话蕴含的道理。
第一时
一、导入新:
大家说说,在你们眼里什么是宝?我提供选择答案:金钱、名誉、亲情、友情、时间、知识,学生回答之后。然后我顺势导入:那么骆驼眼里什么是宝呢?这节就让我们跟着骆驼一起去寻宝吧!
二、整体感知
走近作者
陈伯吹(1906-1997),现代儿童文学家。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
2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按下列要求做好标记
(1)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中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它许多动物,请将它们圈出来。
(2)正音:
携(xié)手
嫉(í)妒
对峙(zhì)
踽踽(ǔ)独行
淙淙(óng)
潺潺(hán)
温馨(xīn)
花团锦簇(ù)
三、品读文
.精读品析
指导学生阅读骆驼寻宝的段落,搜索骆驼在寻宝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如:“骆驼登场时的形象”、“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体现出来的品质”和“骆驼成功的原因”等。
全班分为四大组,合作讨论各自的问题,然后向老师汇报合作成果。教师也参与其中。
形象
艰险
品质
原因
高大
刺骨的冰凌湖
不畏艰险
坚定的信念
谦虚
炙热的热风洞
坚忍不拔
顽强的毅力
踏实
狭窄的夹扁谷
胸怀大众
高尚的目的
第二时(继续品读文)
一、研读比较
①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体会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急切心情。
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相关的情境。
③学生戴上了前制作的动物卡通头饰,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及其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教师评价后紧接着问: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其他动物寻宝的动机?他们寻宝的结果如何?对表现骆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成果展示:
动机:各怀私心
结果:半途而废
作用:反衬
3.悟读归纳
问题:
骆驼寻宝的目的和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时代背景:这篇童话创作于1982年,当时许多人存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然而又流于浮躁,一心想发财,却不肯付出努力,结果一事无成。
学生相互交流,再举手发言。
合作成果展示:
启示一: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启示二:一个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而要为大多数人更好地活。
启示三: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
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①
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②
活着必须为多数人更好地活
不畏艰险
骆驼
寻得变沙漠
为绿洲之宝
胸怀大众
反衬
启示
其他动物
害怕困难
半途而废
各怀私心
四、拓展延伸
.口头作文
寻宝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作合理想象
2.献计献策
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沙尘暴不时侵袭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而我们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不时发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以什么实际行动来改变目前这一状况呢?请用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帮助老师描绘一幅美好蓝图。(可参考前准备的有关治理沙尘暴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师让学生观看前准备的有关沙尘暴和环境污染的电影片断。学生看完影片后,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学反思:
第三篇:《骆驼寻宝记》教案
《骆驼寻宝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
携()手 嫉()妒 对峙()踽踽()独行 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四篇:骆驼寻宝记教案
《骆驼寻宝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骆驼形象及作者刻画形象的方法。②领会童话蕴含的道理 ③培养学生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点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骆驼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胸怀大众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重点:把握骆驼形象及作者刻画形象的方法。难点:领会童话蕴含的道理。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说说,在你们眼里什么是宝?提供选择答案:金钱、名誉、亲情、友情、时间、知识,学生回答之后。然后顺势导入:那么骆驼眼里什么是宝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骆驼一起去寻宝吧!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陈伯吹(1906-1997),现代儿童文学家。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
2.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按下列要求做好标记(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中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它许多动物,请将它们圈出来。
(2)正音:
携(xié)手
嫉(jí)妒
对峙(zhì)
踽踽(jǔ)独行
淙淙(cóng)
潺潺(chán)
温馨(xīn)
花团锦簇(cù)
三、品读课文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4.精读品析
指导学生阅读骆驼寻宝的段落,搜索骆驼在寻宝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如:“骆驼登场时的形象”、“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体现出来的品质”和“骆驼成功的原因”等。
全班分为四大组,合作讨论各自的问题,然后向老师汇报合作成果。教师也参与其中。
形 象 艰 险 品 质 原 因
高 大 刺骨的冰凌湖 不畏艰险 坚定的信念 谦 虚 炙热的热风洞 坚忍不拔 顽强的毅力 踏 实 狭窄的夹扁谷 胸怀大众 高尚的目的 第二课时(继续品读课文)
一、研读比较
①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体会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急切心情。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相关的情境。
③学生戴上了课前制作的动物卡通头饰,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及其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教师评价后紧接着问: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其他动物寻宝的动机?他们寻宝的结果如何?对表现骆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成果展示: 动机:各怀私心 结果:半途而废 作用:反衬 3.悟读归纳
问题:
骆驼寻宝的目的和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时代背景:这篇童话创作于1982年,当时许多人存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然而又流于浮躁,一心想发财,却不肯付出努力,结果一事无成。学生相互交流,再举手发言。合作成果展示: 启示一: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启示二:一个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而要为大多数人更好地活。启示三: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① 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② 活着必须为多数人更好地活 不畏艰险 骆驼 寻得变沙漠 为绿洲之宝 胸怀大众 反衬 启示 其他动物 害怕困难 半途而废 各怀私心
四、拓展延伸 1.口头作文
寻宝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作合理想象 2.献计献策
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沙尘暴不时侵袭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而我们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不时发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以什么实际行动来改变目前这一状况呢?请用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帮助老师描绘一幅美好蓝图。(可参考课前准备的有关治理沙尘暴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教师让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有关沙尘暴和环境污染的电影片断。学生看完影片后,提出自己的设想。
第五篇:骆驼寻宝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这一文体特征;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刻画寻宝者的形象的。2.能力目标:通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构思与组织材料上的巧妙。
3.情感目标:认识骆驼这一形象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骆驼形象,学习骆驼精神。教学难点:对比与反衬的写作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简介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字词—整体感知—研读理解—拓展延伸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信心百倍的进入课堂
(二)简介作家作品知识:《骆驼寻宝记》是本单元第一篇童话,所以,适当的讲解童话的文体特征,是教学的必要。
(三)积累字词: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跟读字词,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排除障碍。
(四)整体感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本堂课课文朗读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正好达到了这一目的。这一环节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了基础,创设了在愉悦环境下学习童话的氛围。
(五)研读理解:在研读理解环节中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1)分别采用听读、默读、赛读、自由朗读、齐读等方式熟悉课文;(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问答、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课文,学习对比与反衬的写作手法;
(3)利用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骆驼精神,理解宝的真正含义。(六)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从两方面进行设计。
话吧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联系现实。
畅想天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片断进行迁移练习,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课堂小结
教学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理念,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成功地喜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